KR4f0030 西河集-清-毛奇齡 (master)


[122-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河集巻一百二十二
          翰林院檢討毛竒齡撰
  辨聖學非道學文
聖學不明乆矣聖以道為學而學進於道然不名道學
凡道學兩字六經皆分見之即或併見亦袛稱學道而
不稱道學如所云君子學道小人學道葢以學該道而
不以道該學其在論語則曰君子學以致其道而在學
[122-1b]
記則曰人不學不知道如是而已
惟道家者流自鬻子老子而下凡書七十八部合三百
二十五巻雖傳布在世而官不立學不能羣萃州處朝
夕肄業以成其學事袛私相授受以隂行其教謂之道
學道學者雖曰以道為學實道家之學也
故隋書經籍志明云黄帝大道但傳之其人而不立師
説惟漢時曹參薦葢公能言黄老而文帝師之于是有
道學一派倡始兩漢而魏晉以降六季最盛如陳書儒
[122-2a]
林傳載梁簡文甞置宴殿堂集𤣥儒兩家之士先命道
學互相質難此正清言肆出道學盛行之際然猶𤣥儒
兩判無溷雜者
是以道書有道學傳專載道學人分居道觀名為道士
士者學人之稱而琅書經曰士者何理也身心順理惟
道之從是名道學又謂之理學宋儒言/理始此
逮至北宋而陳摶以華山道士自號希夷與种放李溉
輩張大其學竟搜道書無極尊經及張角九宫倡太極
[122-2b]
河洛諸教作道學綱宗而周敦頤邵雍與程顥兄弟師
之遂簒道教于儒書之間其説詳見予河洛原舛及太/極遺議諸文又佛書禪源詮
集亦載太極圖名阿犂耶識相傳周濓/溪亦受之了元禪師者今遺議不載至南宋朱熹直
匄史官洪邁為陳摶特立一名臣大傳而周程諸子則
又倡道學總傳于宋史中使道學變作儒學凡南宋儒
人皆以得附希夷道學為幸如朱氏寄陸子静書云熹
衰病益深幸叨祠禄遂為希夷直下孫良以自慶又答
呂子約書云熹再叨祠禄遂為希夷法眷冒忝之多不
[122-3a]
勝慚懼是道學本道家學兩漢始之厯代因之至華山
而張大之而宋人則又死心塌地以依歸之其為非聖
學斷斷如也
向在史館同館官張烈倡言陽明非道學而予頗爭之
謂道學異學不宜有陽明然陽明故儒也時徐司冦聞
予言問道學是異學何耶予告之徐大驚急語其弟監
修公暨史館總裁削道學名敕明史不立道學傳衹立
儒林傳而以陽明𨽻勲爵出儒林外于是道學之名則
[122-3b]
從此削去為之一快當是時予辨陽明學總裁啟奏賴
皇上聖明直諭守仁之學過髙有之未嘗與聖學有異
同也于是衆論始定即史官尤侗作陽明傳其後史斷
亦敢坦坦以共學適道取學道二字歸之陽明特聖學
何在則終無實指之者
予謂聖學之中原該道字初學聖人衹謂之學學聖既
成即謂之道學者道之始道者學之終既非兩途又非
兩事且並無兩功夫第從事于此而學在是道即在是
[122-4a]
焉是以聖學聖道只在忠恕雖子告子貢多學一貫祇
是學字惟告曾子吾道一貫則全現道字然而道在忠
恕學亦在忠恕忠者中也執道心以去人心恕者推
也去人心以推道心此本堯舜禹湯相傳之道當時所稱
道經者而聖門諸徒則皆受之以為學是忠恕二字合
之道經十六字舉千聖百王賢愚治亂古今一貫者而
祗以精一允執成學者之事則聖學之該聖道概可見

[122-4b]
然且允執之中全在去人心盡屏其自私自利之心以
推其道心是道全藉學而忠又全藉乎恕道學忠恕總
是一貫是以曽子忠恕曰吾道曰夫子之道一何鄭重
而子貢以學該之祇一恕字如子貢曰一言而終身行
一貫也道也曰其恕乎則祇恕也且以不欲勿施八字
示之曰學恕已也又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
無加諸人恕也而進乎道也曰非爾所及也恕固可進
道而時則未也須學也乃終以博施濟衆為聖仁堯舜
[122-5a]
推忠行恕立聖道之極而夫子終以能近取譬歸之強
恕謂忠之必藉乎恕道之必藉乎學有如此
道學則不然並一道家而各立名目其在北宋曰主静
清静教也曰立極無極之宗也曰涵養用敬則養以毓
其氣敬以定其神葆祕之事也世無審動静探主宰且
葆秘神氣而可云行聖學入聖道者至南宋云格物窮
理則又竊儒書名目以隂抒其萬物之奥聖人至賾之
道教其並非儒學早已顯著乃一聞聖道夫子之道而
[122-5b]
相顧茫然徒以萬殊一本當之夫萬殊一本佛家之萬
法歸一也且亦籠統何着落及聞忠恕二字宜憬然矣
乃猶疑借端曰此不過借學者盡已推已之目以著明
之夫明指本心明明以學道一貫直本之堯舜以來共
推共執之道心而猶曰借端是于當身且不知而欲其
知道知學得乎
況博施濟衆正推已之極為子貢終身行恕之終事並
不髙逺
[122-6a]
大學明德必至新民中庸成已必至成物論語修已必
至安人安百姓孟子獨善其身必至兼善天下即學記
記學自九年大成後忽接曰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
者悦服而逺者懷之是博施濟衆正聖道之成為聖學
中所有事而乃以子貢徒事高逺斥之則毫釐不知學
道者故曰道學非聖學大須辨也
然且以能近取譬亦作借端謂如釋氏説如標月指月
雖不在指上亦欲隨指見月須恁地始得夫推心取譬
[122-6b]
求進聖仁亦甚平易切實何至如指月怳惚盡付借境
况忠恕既借取譬又借一身所有並無着落七尺男子
直等之隣人之醯已屬怪事又且指月之解出自圓覺
經脩多羅教不惟道學兼唱佛説及其唱畢久之又云
二三子以我為隠乎吾無隠乎爾翻然出席如此行逕
直是佛氏舉動以宗門而行道教聖學掃地盡矣
若聖道聖學諸書一貫論語一部無非忠恕之道且無
非恕學其在前文已明白可見矣乃以大學言誠意忠
[122-7a]
也其止善去不善而無自私自利之心則恕也此即學
也乃即以其學為絜矩推心度物極盡忠恕而明徳新
民由身心意知以推之家國天下道皆一貫然而只一
恕字曰所藏乎身不恕曰所惡乎下毋以事上無非恕
也中庸亦然至誠忠也由明善致曲以推之動變即恕
也亦即學也于是成已成物盡已性以盡物性天地位
萬物育何者非一貫之道乃其學則始于忠恕曰忠恕
違道不逺又只是恕曰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于人且
[122-7b]
隨以所求未能鋪排恕字至于孟子則萬物皆備一貫
也道也反身而誠則忠恕也然而強恕而行只是恕字
葢學也而道在其中焉自孔孟不作道學專行聖道聖
學其不明于世者越七百年于兹矣今一旦指出上自
堯舜下及孔孟始終本末到處一貫時時可見人人可
行無借無雜不疑不惑學以致道庶幾無媿後有學者
其亦從此而進求焉可耳
  辨忠臣不徒死文
[122-8a]
忠者事君之則也論語曰臣事君以忠以者用也謂事
君則用之然而何以用忠則經無明文惟春秋傳曰凡
忠者于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即謂之忠一似用忠不一
凡所為之事苟利君國則無論大小難易無往不可以
見忠是以韓詩有云以道化君為上忠以徳調君為次
忠而春秋傳又曰楚子囊臨死一言不忘社稷便可謂
忠故忠臣已事自唐虞至春秋不多概見乃由龍逄比
干外經傳罕有祗左傳稱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
[122-8b]
不食粟推為忠臣論語問令尹子文仕已不喜慍舊令
尹之政告新令尹而夫子特許其忠夫苐家無私畜與
不私其官不忘諸官政亦初無化君之大衛社稷之重
而六經表忠以此推首則夫事闗君國隨地見忠其不
擇細小并無一定斷可知也
乃不學之徒誤讀子夏所云事君能致其身語而謂為
捐軀夫致身者服勤致死以身許國之謂也而捐軀也
乎且誤認見危授命殺身成仁為忠臣之事夫志士仁
[122-9a]
人隨在立名凡君親兄友與一身名行皆是也而止忠
臣之事也乎乃後儒無頼竟鑿然以必死歸之忠臣如
魏徵有云但願為良臣不願為忠臣語一似忠臣止有
死者夫忠臣不必死前亦既言之矣然而間有死者則
必厚係于君事與國事而不得已而後死之未有君死
亦死徒死其身而于君國兩無與而可言忠者禮記
明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殺其身無益
于君則不為也葢死君死國至不得已而死之謂之殉
[122-9b]
難不謂之殉死其殉難奈何
一曰死諫龍逄比干是也三代忠臣此為最著也然而
韓詩以周公相孺子管仲相桓公俱不必死因有以伍
員伏劒為死怨而汲黯戇直反得與東方諷諫同享忠
名是死亦忠不死亦忠伊管不死不必遂逺遜逄干下

一曰以死衛君齊無知弑襄公徒人費禦賊而死于門
嵇紹以晉帝蒙塵挺身捍衛而端冕而死此死君之無
[122-10a]
可議者顧公叔文子衛侯親許其以身捍君可不謂忠
司馬續漢書極稱楊仁忠勇能持㦸以嚴衛宫門苐文
子與仁未甞死也
若夫齊逄丑父以貌類頃公而代公死漢之紀信假漢
王之車以代漢王此皆身代君死者其亦忠矣然猶曰
此必君佞幸與齊孟陽代諸兒同故左氏與漢史俱未
稱之
至于晉愍受毒登床哀號宋欽褫衣抱持哭泣此死君
[122-10b]
難者豫讓圖趙氏不憚漆身高漸離觸祖龍甘矐其目
此為君復讎者然而晏嬰不死君難家語稱晏嬰忠臣
張良復讎不死人尚稱張留侯始終忠于韓者凡此者
雖皆殉難而死皆不得已而後死豈曰非忠然而有不
死而亦仍曰忠以為無益于君則雖死不死固有懸殊
而其為無益則無以異也
况夫國事多端殉難不一齊莊公襲莒而杞梁死之魯
師戰乘丘而縣賁父死之此轉戰而死于鬭者然未嘗
[122-11a]
與我戰則克者有等差也張巡守睢陽而百折不回李
𤣥通管定州而屢誘無所詘此保地而死于守者然不
必與開疆辟土者分同異也
是故忠臣大節最重託孤荀息立奚齊卓子當濟忠貞
然而季友之忠厯立般立閔而此身凝然不少動至散
輔諸公子亡臣狐趙輩不失為忠而召忽殉難夫子反
等之匹夫匹婦之諒其死重有益而不重無益至于如

[122-11b]
至若宋人文信國謝枋得之死雖止一身名行不闗係
國事然大節所在不是徒死正是殉難與齊王蠋之死
燕師漢龔勝之死新莽之召前後一轍特是魯連不帝
秦王裒不事晉不皆身死且祗名義士不名忠臣此與
殉國難亦微有别者
向時從六經諸子求一唐虞三代忠臣國亡身死者而
必不可得無已庶或以夷齊當之然殊不相類按夷齊
避紂久已歸周並非以商亡作殉死計者祗因諫周不
[122-12a]
合幾被殺身則義不可留因逃首陽然且採薇而食並
未求死即死亦有為而死與今所云國亡身死者大别
且此正是義士不是忠臣又且當時未必死論語祗稱
餓首陽不稱餓死其曰死者郭象曰莊子之誤也
乃自宋以後皆謂忠臣必死且無故而死並未甞殉難
而祗是殉死謂之徒死夫父子不殉死禮有明文滅性
傷生等之不孝若君臣殉死則三良殉秦詩人以婦寺
目之未有徒死稱忠臣者而乃禮教不明江河日下無
[122-12b]
論在官在籍祗君死亦死國亡亦亡但知以一死塞責
全不計與君事國事毫釐有益與否此則唐虞以後宋
元以前並無此等不待言也
然且身不在官名未通籍以無何之人苟非韋布即是
襏襫目不見君王足不履殿陛亦復棄父母抛妻子以
覓一死夫事君以忠謂事君則用之幾有不事君而亦
用此者不讀孟子乎以顔淵而救民飢溺亦有何害乃
論者譏之至比之披髪而救鄉隣之鬭題之曰惑夫惑
[122-13a]
者在本身為狂惑行事迷亂而在旁人則為駭惑以為
凡事有分伊何人斯可妄作至此今無端求死以生前
限分必不許其得共事者而今且捱身而入公然身死
則其為狂惑為駭惑宜何如者乃今作表忠記者多載
此等且更以用兵所在不幸冒刃者皆稱忠臣如此則
長平之卒盡國殤矣顧作表忠者假冠予序恐觀者不
諒謂顛倒名義自我輩始則寃抑尤甚故予于通辨之
末一併及之
[122-13b]
 
 
 
 
 
 
 
 西河集卷一百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