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30 西河集-清-毛奇齡 (master)


[042-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河集巻四十二
           翰林院檢討毛竒齡撰
  序十/九
   彚刻
南廵記頌録總序
古廵狩無頌辭孟子載夏諺而頌辭興焉我
皇上徳被寰海一廵再廵頌聲滿天下當其始省方念切
[042-1b]
惟恐小民痌瘝不一周知而山川土俗且相隔而不之浹而其
既則觀河祀禹遍顧閭閻而咨以疾苦其間省軍減從凡太
馭掌較司賔職㑹未嘗有欒鈴鼓柝之設因之羃鼎不張
帷宫不御田更市販趨走如故則夫王通所言虞帝一歲四
廵而國不費民不勞者于斯有焉東漢光武廵行南陽特
召父老吏人與之飲食兼復其租賦他未嘗有
皇上羽騎所至輒有犒䘏東南大省盡捐賦税是
車駕經行而民受大賚真所謂不游何休不豫何助者
[042-2a]
謳頌之興即起帝俈虞舜夏禹周成而一一記之未有
若今日之盛者也草臣聶先託跡吴門親見夫萬戸歌
思兆人慨慕攀
鑾留
仗向天號泣而臣民之陳謳獻頌者萬紙盈集
皇上慮涉鋪張屏却勿納然而民志殷焉臣聶先隨遇
所見彚録一帙不務㨑剔庶存大旨于以皷休明而歌
太平不無有助因為敷揚之而題之于篇
[042-2b]
   李廣寧課慎初集序
開國之初天必生勘亂諸賢以拓疆土而繼世稍定即
為天地闢經緯之資堊飾民物故揆文奮武往往相倚
而當其王氣所鍾則參墟豐邑每萃其材于一區將易
所謂嚮離以佐治而動為甲兵即静為文明義取此矣

國家從龍之彦盡出遼海青山李氏尤以大勲在王室
勒旂常銘帶礪父子兄弟皆仗旄負纛功名葢天下迄
[042-3a]
于今即以游仕蒞九州牧伯不一而足乃廣寧先生獨
擅文譽比之東吴之有平原江左之有康樂自通籍以
至課績所至燕齊吴楚山川風物舉凡賔客之往來政
治之得失悉有以見諸篇章而形之賦詠渢渢乎文章
之能事稱極備焉往予在京師序廣寧所為詩猗猗雋
永趣昭而辭壯韻流鋒發嘆為近代詩人所未曾有今
則體裁既徧巻帙更博自鬲津楚游數詩而外益以耕
露元對諸草髙文典冊合為一集庶幾哉滄海之洪觀
[042-3b]
矣易以山嶽之尊下于坤輿名之為謙而夫子誦其勞
而不伐有功而不徳顧往往以語言概之故謙本從言
而繫以徳言禮言驗其恭謹今先生以課慎名集已極
卑牧乃復由渤海專城東方千騎不憚越數千里惠示
兼本索一言以題其篇何善下也夫物薄而用重者則
謂之慎功大而語下者則謂之謙故勞謙撓過每至贊
易者並提而論而先生之集有以兼之讀先生之集而
不嘆為徳言之先資髙文之厚藉豈人情矣
[042-4a]
   顧溪翁拈頌序
嘗與張杉寓天衣嫚侮知識戯拈梁山牧牛頌以試之
各口占數語而雜以諸方語録非知識所素曉者知識
分别是否乃句割而字析之如肉之剔骨而白之判黑
張杉始愕然因而信之且好之而予則至今未有省也
會予官京師
天子召知識圜公令居
萬善殿而圜公以病辭先湼槃十日預定行期為疏謝
[042-4b]
至尊兼作書以别所知者當是時其所記莂者顧溪翁
也吾聞溪翁居長安口不言佛日與公卿大夫抵掌論
時政得失溪翁氣故豪抑且多學將游于選人以見諸
行事不知其所記莂者抑又何等得毋以世法當佛法
與乃溪翁歴參諸方多有拈頌其先後圜公而願授以
法王法者且比比焉予請急歸里而溪翁南來復得讀
舊時所拈頌茫然不省一如前之拈梁山頌者予方悔
相從之晩而張杉已物化假使杉尚在得見是頌不知
[042-5a]
以視當時之所拈又何等也若其附棹歌諸詩則船子
倡和别有解會歌苦者非通州司馬詩也
   兩浙提督學政春坊鄭公新任序
自昔三年一比士每遣使巡視諸學而宋崇寧間遂有
提舉學事之制令専興學政歳巡所部此即提學之所
由昉也我
國家設官分職一循舊制獨於學使諸路
天子念東南文盛特遣江浙兩省比之直𨽻既改道為
[042-5b]
院而以曩時直𨽻用侍御史者今更以詞臣為之非曰
蘭臺柱下舊本相通祗向以史舘權輕惟臺省知雜可
以杜怨望而斥鄙薄而今則堂堂使臣無敢褻越第出
槐㕔學士子手秉衡尺以之坐鎮而有餘則夫向之用
御史者所以重事權而今之用詞臣者抑所以崇文教
矣春坊鄭公由 青宫近臣視學吾浙其生平藝文固
足以上副
主知下慰人望獨是學習稍弛以冰清之府而視為羶
[042-6a]
薌雖伯夷仲子之操皭然不滓猶必以潢汙目之在他
人之覬覦而干進者固亦不乏而屬垣闞室其將縁窺
伺而思以中之日三至焉世亦知先生之髙行固何如
者耶夫致身通顯貴乎早成故有志特達者往往詘指
年歳競以三年執政五年持槖為盛事而先生垂髫登
第方以丁年為十九人中之冠將進此而黑頭入侍控
馬長吟所為其年不可及者而乃棲遲閭閻踟蹰子舍
者越二十年即戀
[042-6b]
闕情深猶且偃仰東園從容就道其甘心寧澹為何如
者天下未有薄於世榮而猶可干以所私者也況貴視
其所與窮視其所不取先生方鄉游日與諸同志飲酒
賦詩登山臨水遇逺道客至必典衣治具為交游歡其
髙談性命諮諏治術每有口道榮利以為恥者甚至當
事見重有邀以請託藉之作舟車僕賃之貲而傲然不
屑却之如浼非髙懐峻潔皦然若冰壺之湛於胸何以
得此且夫先生之得人非今日始也在昔西南甫闢昆
[042-7a]
明乍收
朝廷以揆文為奮武之略特
命先生驅車萬里主文其地一時文教煥然麟麟炳炳
即至&KR0802弓擐甲之徒亦復詘躬搖筆聴鹿鳴而膺論秀
一何盛也夫銅街備官亦既多日其同籍諸賢已有進
持槖而至執政者而先生方庶幾服官之年出典文柄
倣之故事原有下車迎慶之典況初度甫值則又舉觴
所必及者竊思文昌六星在魁前炳燿介於諸府故天
[042-7b]
之六府皆稱文昌而先生以司命該六府之盛此與弧
南之壽正復相埒且詩不云乎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夫
文王以官人稱矣奉璋髦士無非良材濟濟烝徒昭于
雲漢其官人之功何闗年歳然而誦其詞者不曰萬壽
無疆則曰祈爾壽考然則文王之壽以官人傳先生之
年以作人進在前迎慶原以
朝廷之得人為吾浙賀在後舉觴即又以先生之作人
為天下賀也因合誌其辭而為之序
[042-8a]
   沈母陳太君壽序師尹又宗/尊人也
古閨中無頌禱之詞近世尚生齒凡閨闈内外懸弧懸
帨槩有頌詞故予自弱冠即為親朋閭里行文寫幛閲
五十餘年其為文不知凡幾大率金泥鼎篆為屏幛光
悦已耳其文置勿弆即弆亦百不得一二而乃有不盡
然者沈母陳太君以潁川名族而歸于吴興少時工織
絍婉娩姆訓且席王父方伯公後知書&KR0570禮讓不幸而
兩失怙恃相依中表間然且剔臂和糜以報其鞠子之
[042-8b]
勞暨乎歸而相君受室餽祀獻饗仍然以不逮事尊章
屏巾却御比之桓少之從夫樂羊之事親較有類者獨
是予與太君之子游在十年之間其尊人文學公早年
有聲予嘗與其家司法褐衣席帽應崇禎已夘鄉試已
知文學公頭角嶄然暨同遭國故見公與太君負鍤偕
隠然猶竊誦其所為文以為難及至若一門羣從都官
詞翰其為聨丹陛而惇世好者又無論也乃師尹又宗
兄弟但讀父遺書以祗服母訓自予歸田後而與予益
[042-9a]
親若以予為江左老成可以備冠冕本源之問不憚載
酒造廬以相為周旋夫以師尹兄弟之才當青陽壯齒
出其所學何難驟見諸施為乃獨蒔花藝竹經營湖山
泉石間日侍太君膝前以娛其志意然且定交有道藉
其語言于以壽其親于勿替此其孝思為何如者今夫
鳳凰為羽族之長翺翔丹山負仁義而苞徳業其于靈
祥四應可謂極備然必雙雛羅其前九子繞其後然後
足以昭六象之華喬松結根于山阿上拂浮雲下淩巨
[042-9b]
壑含星辰而麗日月其于窶藪紛綸蔦蘿轇轕可謂極
盛然必五釵之枝附其旁三鬛之萌挺于下然後可以
成千仞之勢何則其所孕育者大也方予少年俠游雅
尚氣節不事家人歡暨稍長而儉徳避難益復無所顧
戀今且暮矣然當斯之世出處進退無一不可而特不
能優游于門戸之間若太丘之子所稱閨門雍睦者而
師尹兄弟皆能之毋論他日致身厚邀揚顯而即此娱
親膝前茂枝葉以芘本根有非尋常羽翼所能及者是
[042-10a]
則可慶而可頌也已
   仁和邑明府王公治行録序
周制以縣正掌縣政令而秦漢分國因之設百里之寄
雖猶仍縣名而南面方幅與列侯等故白太傅曰今之
縣令即古之子男也其位與后王君公有大小而無軒
輊凡一縣之事皆得專制故西晉以後縣有治行即報
以大郡非歴宰名邑即不得入為臺郎而宋淳熙中每
用京朝官出署縣事此其為任亦重矣夫以綦重之權
[042-10b]
加之以專一之制稍有偏側即成畸致豪氂而千鈞跬
步而尋丈生焉衡麓王公知其然其宰仁和也務為坦
坦不務為矯矯曰為政去太甚而已乃不數年而政成
凡顯義詘惡舉利斥害自講律讀法而外諸如農錢獄
市都里術序水旱盜賊凡諸當為事無不一一經畫予
以各得而民已便之為之謳其功誦其徳歌咏其教澤
所謂所在無赫赫名而令人可思公之謂乎生平讀大
學怪其所言皆天下國家之事其所肄業率皆后王君
[042-11a]
公名卿秀士之輩而其言好惡一歸于平孟子譏國僑
乘輿濟人而其所救正之者第曰君子平其政夫以民
好民惡為民父母者而惟以至平之政行之故洪範曰
無有作好又曰無有作惡夫猶是好惡而作之非平平
即非作此遵王之路所以一本于王道之平平也我
國家首嚴治外每慎簡百里以為激揚故三年試士自
詞官外悉起家邑宰以覘諳練而方州伯長即又廉法
自持倡率諸屬則亦何得有咈志違道下干民譽而有
[042-11b]
意圖治或未免蹈賢智之過公無慮也葢為政得失闗
乎學問公西陽名宿舉進士者若干年文章遍海内其
于學無所不窺即盤根錯節宰會城首邑日持衣出入
倥偬不暇給而一出以學問之氣從容就理倘所稱左
手畫圜右手圖方者耶倘所稱韋抗能理繁尹賞堪治
劇者耶倘所稱試宰大邑内可為臺郎即外可報大郡
者耶夫一邑之長與一國之君相等也一邑之民與天
下之民無以異也一民歌之衆民和之天下之民皆應
[042-12a]
之然則公之宰天下有如此録矣
   重修慈濟禪院募序
慈濟禪院者敕建寺也其寺在杭州花市中相傳元至
正間有牧牛孝公者遵母遺命改其宅為寺會其時住
僧有以國師為元主所賜名所稱𢎞慈普濟者而節取
二字以名寺謂之慈濟郡志皆載之而歳久而瀕于毁
也夫古刹之難復久矣以將洇之蹟當不貲之工加之
以金錢四匱之際欲程株集土建標飾幹以力求興復
[042-12b]
誠亦甚難獨不曰人各有親乎昔有過王祥之里而式
其廬入田真兄弟之鄉而願觀其宅與其樹者今區區
一寺而昔以孝興今坐視其廢而不思其孝必非人情
況金錢雖匱不必有過于牧牛倫行雖衰不必即遜于
牧牛之行孝住僧雖無縁不必驟幾于𢎞慈普濟之動
帝王而錫名號則一念及親而重為之感激而慷慨焉
未為無是也因應寺僧請而告善信以是言
   聖賢儒史序
[042-13a]
聖賢儒史者王子草堂為學宫祀典作也夫學宫祀典
而何以謂之聖賢儒史也哉古者有學而無廟凡釋菜
釋奠皆設位為之而其所為設位者則一聖數師而賢
與儒不與焉一聖者先聖也數師者先師如書師禮師
干戈羽籥諸師皆是也故唐虞夏商其為聖為師皆不
可考而自周以後則周公為聖而孔子參之若夫師則
詩祀毛萇書祀伏勝樂祀制氏禮祀髙堂生即生其時
為學宫教授周官所稱師氏者而死亦祀以為師葢聖
[042-13b]
重于師久矣兩漢六季猶學與廟異故髙帝光武皆以
太牢祀孔子則皆在魯廟而魏晉以降如成康泰始講
經釋奠則皆在學宫自唐代以周公為聖孔子為師詔
立廟于學此廟學所由始既而以孔子為聖顔淵為師
而然後徐及于諸賢又既則以向之所為師者若毛萇
若伏勝若制氏若髙堂生輩復祀于諸賢之下而于是
始又及于儒則是聖與賢與儒皆後世遞增之名而非
其舊也夫聖與師非溷稱也在昔孔子周時已稱先聖
[042-14a]
與周公並尊所謂在周以周公為先聖在魯以孔子為
先聖者即在唐以後偶詘孔子為先師而即已改正則
既裁封號亦宜獨加以先聖之名而以諸賢諸儒可以
當五經六藝之師者則為先師乃明代寡學以嘉靖議
禮之臣而妄改祀典忽易之以至聖先師之名而後遂
遵之而莫敢易焉古註師官名即學宫之官故周禮學/官稱師氏鄉學稱遂師族師酇師閭
師故後漢朱浮曰天下宗師皆博士之官故汎稱夫子/可稱師如孟子百世之師孔子廟廷可稱師如韓愈孔
子廟碑匹夫而為天下師類而獨于學宫不可葢古凡/生為學師死即祀于學亦稱先師見鄭康成註則先師
[042-14b]
即學官也若以師為無位之稱則不然相傳夏商以後/多以堯舜為先聖后䕫伯夷工倕輩為先師則皆有位
者且師保傅皆官名亦皆主教訓之官左右王者又師/工也如宗工宗匠類以為一曲皆有師耳但世有工師
樂師而無工聖樂聖則何如分先/師之名而獨稱先聖為確當也夫合師于聖邋而不
尊附聖于師轉見輶褻然且賢儒錯列前後紊序舊所
列儒若鄭𤣥盧植服䖍范寗輩翻以學未顯著明末罷
祀而乃越級升降如宋徽宗之陟王安石于顔淵之下
明季崇禎時之躋周邵程朱于漢儒之上而于是為賢
為儒皆不可問矣且夫學也者非廟之謂也今既立廟
[042-15a]
于學而上有追祀下有配食前以饗先聖之先而後且
逮于邦賢國大夫之報祀則已煌煌然為孔氏廟庭而
至于負牆面水圜橋半池之制則盡設之于廟廷之前
假使春誦夏弦詔樂講射憲老而合語饗賔而上尊以
及文則授經于堂武則獻馘于陛皆行之几筵俎豆之
傍則凟亂猥褻不可為訓于是不得不别搆一堂以當
學宫如今所稱明倫堂者而枵然三楹無牆以依之無
圜橋以進之無泮林泮水以周旋之可謂學乎今議禮/者當于
[042-15b]
孔子廟庭外或傍别設學宫而移&KR0905星/門内圜橋頖水之制于學宫前為是則夫今之為學
宫記為祀典誌者皆非其實也曰吾第以為聖為賢為
儒者之史而已矣然而為聖為賢為儒者之史而列傳
一百列贊三百自表序譜誌以後凡山川里巷封爵年
齒制度名物禮樂文章以及諸儒之黜陟配位之升降
釐正訛謬辨析毫髮纂若干時成若干卷煌煌乎孔林
之巨觀聖門之盛事也草堂幼尚實學長為人師其祖
其父皆以孝友婣睦稱于鄉予嘗登其堂聆其教而敬
[042-16a]
之重之草堂一本其世學履方居正曽于 和碩康親
王南征之際獻以正學有云 王之富貴非今之所謂
富貴也蓋聞富莫大乎蓄道徳貴莫大于為聖賢 親
王聞其言而式廬賜蟒呼為醇儒予嘗讀其所著書嘆
其于朱陸同異之際多所昌明使後儒顓隅之見盡為
氷釋嘗以為儒林千載有如此人而今為是書其有功
于為聖為賢為儒而以為史也其明于禮也夫其不悖
于古也夫
[042-16b]
   佳山堂二集序馮相公/詩集也
夫子致政將東歸予時為史官不能從然心實依之于
其錢也走馬出長安門外望後車既逺猶立大栁下流
淚而返既而夫子貽書來招予云鄉林雖遥然有田可
畊有書可讀城中佳山堂與城外冶湖相望可往來游
從于是為五字詩招之今集中詩有所為寄大可者是
也予時約小妻曼殊並車往無何曼殊死予嘗過萬栁
堂見夫子所種栁徘徊思之嗣是予請急迂道謁夫子
[042-17a]
于佳山堂留連三日然其于從游之志終不果去其迨
今夫子之子為予郡司馬以嵗薦遷信安太守瀕行始
出夫子所為詩命予較訂書曰詩言志子夏曰在心為
志發之為詩當夫子致政時本期以明農之志乞還東
山而
天子賜詩曰元臣樂志年且復鋟文石為印記以贈行
有云東山適志者夫人惟心閒故意適性定故情樂而
皆于志乎見之志適則無往不適志樂則無往不樂故
[042-17b]
人謂夫子之詩一隨乎遇而不知志之所在詩即因之
毋論薦荷被芰優游畎畝其志悠然而即其槐堂判事
身勞而志適綸闈參政所憂者在民而所樂者仍在志
亦安往而不自得矣佳山堂詩集鋟自庚申閲二年而
後致政今之二集則半猶壬戌以前詩也自庚申以後
戊辰以前同一適志亦同一樂志所謂夫子之詩不以
出處殊不以顯晦異不以勞逸岐不以安危變猶造化
然獨是予壬戌嵗隨諸朝士餞夫子東歸閱四年而始
[042-18a]
請急過謁通徳又三年而餞夫子之子椎輪卧轍始得
讀夫子二集較讎之而附以一言然猶未得決從游而
遂以志也若夫佳山堂則已别名為適志堂云
 
 
 
 
 
[042-18b]
 
 
 
 
 
 
 
 西河集巻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