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c0004 三朝北盟會編-宋-徐夢莘 (master)


[244-1a]
欽定四庫全書
 三朝北盟㑹編卷二百四十四
            宋 徐夢莘 撰
 炎興下帙
  起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丙申盡其日
張棣金國圖曰一京邑金人有國之初都上京府曰㑹
寧地名金源其城邑宫室類中原之州縣廨宇制度極
草創居民往來或車馬雜遝皆自前朝門為出入之路
[244-1b]
畧無禁犯毎春正擊土牛父老士庶無長無幼皆觀看
於殿之側主之出朝也威儀體貌止肖乎守令民之訟
未决者多攔駕以訴之其野如此至亶始有内庭之禁
大率亦闊畧迨亮弑亶而自立粗通經史知中國朝著
之尊密有遷都意繼下求言詔應公卿大夫芻蕘黎庶
皆得以利害聞時上書陳京師僻在一隅官難于轉輸
民艱于赴訴不若遷燕天㑹三年而始成貞元四年亮
率文武百官駕始幸焉遂以渤海遼陽府為東京山西
[244-2a]
大同府為西京中京大定府為北京東京開封府為南
京燕山為中都府曰大興改元以赦吿天下京邑始定
焉都城之門十二毎一面分三門一正兩偏焉其正門
四旁皆又設兩門正門常不開惟車駕出入餘悉由旁
兩門焉其門十二各有標名東曰宣耀曰施仁曰陽春
西曰灝華曰立澤曰新盖南曰豐宜曰景風曰端禮北
曰通元曰㑹城曰崇知内城門左掖右掖宣陽又在外
焉外門即墨書粉地内則金書朱地皆故禮部尚書王
[244-2b]
兢書一宫室亮欲都燕遣畫工寫京師宫室制度至于
闊狹修短曲盡其數授之左相張浩輩按圖以修之城
之四圍九里有三十步自天津橋之北曰宣陽門如京/師朱
雀/門門分三中繪一龍兩偏繪一鳯用金鍍銅寳釘之中
門常不開惟車駕出入兩偏分雙隻日開一門無貴賤
皆得徃焉過門有兩樓曰文曰武文之轉東曰來寧館
武之轉西曰㑹同館二館皆為本朝人使設也正北曰
千武廊東西對焉廊之半各有偏門向東曰太廟向西
[244-3a]
曰尚書省通天門今改為應天府闕/ 觀髙八尺朱門
五金釘飭之東西相去里餘又為設一門左曰左掖右
曰右掖内城之正東曰宣華正西曰玉華北曰拱辰門
乃殿凡九重殿三十有六間閣倍之正中位曰皇帝正
位及曰皇后正位位之東曰東内西曰西内各十六位
乃妃嬪所居之地也西出玉華門同樂國瑶池蓬瀛庄
杏林盡在于是 一宗廟金人宗廟之制其初甚簡畧
自平遼之後所用執政大臣多漢人往往說以天子之
[244-3b]
孝在乎尊祖尊祖之事在乎建宗廟若七世之廟未修
四時之祭未舉有天下者何可不念敵方開悟遂築室
于内之東南隅廟貌祀事雖具制度極簡畧迨亮徙燕
遂建巨闕于内城之南千歩廊之東曰太廟標名曰衍
慶之宫以奉安太祖旻太宗晟徳宗宗幹亮/父又其東曰
元廟以奉安元祖和卓仁祖大聖皇帝英格王褒立遷
亮父徳宗于外室復奉安父懿宗宗堯于太廟其昭穆
各有序 一禘祫金人本無禘祫之主亮徙燕築陵于
[244-4a]
城之西南九十餘里大江山又太廟元廟告成始有尊
祖之意時奏議者多陳郊祀配天之事亮恥効中國舊
制令别討論之禮以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乃上古之制
也禘當取夏四月祫取冬十月亮從之詔告天下遂令
太常寺備太樂具九節儀從待期徃焉至是月吉日先
一夕宿于正殿次日陵晨令尊從人各服五色畫衣執
&KR1242斧鉞幡盖羽扇自内城至廟夾道駢肩而立徐布
九節儀從奏樂及歌者皆乗馬迨御座衣元纁衣衮冕
[244-4b]
執圭乗玉輅九龍御坐至廟禮畢易之金輅服逺遊冠
絳紗袍奏樂曲而回 一山陵金人都上京發祥有自
祖宗以來止卜塟于䕶國林之東儀制極草創迨亮徙
燕始有置陵寝意遂令司天臺卜地于燕山之四圍年
餘方得良鄉縣西五十餘里大洪山曰大洪谷曰龍銜
峰巒秀抜林木森密真陵之處亮尋毁其寺遂遷祖宗
父叔改塟于寺基之上又将正殿元位佛像處鑿穴以
奉安太祖旻太宗晟父徳宗幹其餘各隨昭穆序焉惟
[244-5a]
亶被殺塟于山之陰謂其刑餘之人不入 一儀衛金
人建國之初其禮制儀從止類中州之守令在内庭間
或遇雨雷雖侍從亦去襪履赤足踐之淳樸如此亶立
始設䕶衛將軍寝宫實達爾拏手傘子迨赴燕始乗車輅
衮冕儀從頗整肅特令翰林待制邢具瞻作引道詞曰
五年一狩仙仗到人間問稼穡艱難蒼生洗眼秋光裏
今日見天顔金𤓰玉斧沈烟和舞蹈六龍閑歌謡道詠
皆相似天子壽南山至亮徙燕知中國威儀之尊䕶從
[244-5b]
悉具若尋常行獵觀田多無定制或以數百騎或數千
騎前後皆執旌旗上繪一日至一大繡日旗曰御坐焉
傘或黄或紅如或緋駕出而大率制度與中國等導前
者皆拏手傘子其人各長六尺八寸以其錦團花袍金
鍍銀帶簇金蛾拳脚幞頭雙引而前皆散手及半萬有
執旗者約千餘隊旗之後曰駕頭駕頭䕶衛将軍皆衣
紫窄袖衫金帶幞頭腰弓矢並馬而行弓矢一繡袋覆
之得數百至曲盖其形六角細曲柄飭以文彩以䕶軍
[244-6a]
執之以為儀式曲盖後曰衛坐馬左右二副㸃檢領之
末馬馬後曰侵殿實逹爾衣大闕/乗騎䕶衛将馬軍一等
止無弓矢而腰以紅袍袱又得數百及駕或乗逍遥或
乗歩輦或乗馬臨時取㫖焉其上張盖表裏皆黄羅柄
為曲駕之後䕶衛實逹爾不記其數又其後曰馬軍拷栳
隨焉 一旗幟金人以水徳凡用師行征伐旗幟尚黒
雖五方皆具必以黒為主尋常車駕出入正用一色日
旗與後同乗加焉三旗相間而陳或數百隊或千餘隊
[244-6b]
日旗即以紅帛為日刺于黄旗之上月旗即以素帛為
月刺于紅旗之上又有大繡日月旗二如祫享大禮冊
對一一循古制旗無大小皆備焉然五方五星五岳青
龍白虎朱雀𤣥武神鳯外又有五星連珠一日月合璧
一像二天王天海馬二鷹隼二太白二近御又張一大
旗其制極廣紺繪神物以猛士執之又有數十䕶之各
旗大繩以備風勢名曰盖天 一冠服金君臣之服大
率與中國相似止其衽異焉雖金主服亦尚左其臣下
[244-7a]
之服不從乎職而從于官如五品服官便可衣五品服
雖職上下並不改至于服緋紫亦無歲月可限但官與
服色等則服如焉文武臣四品皆横金文臣則加魚不
待錫而自許服焉 一官品金之官品本遵唐制又以
日本之法并遼法𠫭而用之文則郎與大夫武則校尉
與将軍其勲爵食邑皆同焉至品文武混而為一亮立
漸加損益如中亮改中憲奉徳改朝列又増槖進榮禄
二官至褒再以中大夫行大定官制焉 一取士金人
[244-7b]
初處邊隅未嘗振興文教自侵遼後所在處以科舉取
士遂有藩州牓平州牓真定牓者是也至天㑹十年海
内小安下詔如契丹開闢制限以三歲缺/有鄉府省三
試鄉中曰鄉薦府中曰府解省中曰及第時有秀士有
未願起者州縣根刷遣之程文分為兩科曰詩賦曰經
義上一塲殿試則詩賦加論經義上試策牓與魁各分
焉是年趙洞為詞賦第一人孫九鼎為經義第一人並
補承議郎三人承奉徳郎餘不限甲次盡補承事郎科
[244-8a]
舉由是而立亶定又増専經神童法律三科為雜科一
設三府省三試中選之並補将仕郎迨亮殺亶自立甚
有尊經術從儒雅之意始設殿試又以試鄉聚于州限
三人取一府試分立處河北東西兩路中都于大興府
臨潢㑹寧東京等路于大定府西京路南河北路于大
同府大名路山東山西兩路于東平府南京開封府京
兆鄜延慶原熈陳等路河中府並限四人取一省試以
五百人為定格殿試日㸃落中第之人多寡不等臨期
[244-8b]
取㫖又将一人特贈一官授正仕郎餘並授從仕郎次
舉又罷經益經神童止以賦詞法律取士詞賦為正科
法律為雜科褒立于府省試各添䇿論一塲将殿試第
一人依舊承議郎第二第三人儒林郎並賜緋餘皆從
仕郎至今不易 一屯田屯田之制本出上古金人意
欲遵而行之偶爾符合比上古之治猶簡廢偽齊豫後
中州懷二三之意如治田均屯田軍非女真契丹奚家
亦有之自本部族徙居中土與百姓雜處計其户口官
[244-9a]
田使自播種以充口食春秋量給衣焉殊不多餘並無
支給若遇出軍之際如月給錢米不過數人老幼在家
依舊耕耨亦無不足之歎今日屯田之處大名府路山
東東西路河北東西路南京路關西路四路皆有之約
一百三十餘千户每千户止三四百人多不過五百所
居止處皆不在州縣築寨處村路間千百户雖設官府
亦在其内 一用師金人用兵専尚騎間有歩者乃簽
差漢兒悉非正兵惟運薪水掘壕塹張虛勢投糧草而
[244-9b]
已不以多寡約五十騎為一隊相去百步而行居長以
兩騎自隨戰騎則閑撁之待敵而後用又有一貼軍曰
伊勒希如遇正軍病即以貼軍代行都主兵官曰天下
兵馬大元帥次曰左副元帥右副元帥左翊都統右翊
都統又其次曰逐軍萬户毎一萬户所轄十千户一千
户轄十穆昆穆昆百/户也一穆昆轄兩佛寧佛寧五/十户也自萬户
至佛寧階級雖設尋常飲酒食畧不間别與兄弟父子
等所以上下情通無間塞之患毎有事未决者全集而
[244-10a]
議之自下而上各陳其䇿如有可採者不擇人而用之
其臨大敵也必以軍步當先精騎兩翼之或進或退見
可而前弓矢亦不妄發金人有言曰不能攻打一百餘
個回合何以謂馬軍盖騎先乎往衝突而已遇敗亦不
散去則逐隊徐徐而退弓力止七斗箭極長刀劍亦不
取其快利甲止半身䕶膝微存馬甲亦甚輕 一田獵
金人無他技所喜者莫過田獵昔都㑹寧之際四時皆
獵焉至亮徙燕以都城之外皆民田三時無地可獵候
[244-10b]
冬月則出一出必踰月后妃親王近臣皆隨焉毎獵在
于隨駕之軍密布四圍名曰圍場待狐兔猪鹿散走于
圍中金主必取之或以鵬鷹擊之次及親王近臣出圍
者許人捕之飲食隂處而進或以親王近臣其食遇夜
則或宿于州縣或宿于郊外無定亮以子光瑛年十二
獲獐取而吿太廟褒立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諌曰飯
僧曰作樂曰圍塲其重田獵也如此 一刑法金人有
國之初立法設刑悉遵遼制常刑之外又有一物曰沙
[244-11a]
袋以革為囊實之沙石繫于杖頭有罪者持而决其背
大率似脊杖之屬為數多焉亶立執政大臣多中州漢
兒人始加損益如此沙袋之治至皇統間令學士院討
論條例頒行天下目之曰皇統新制近年餘條亮弑亶
自立又去脊杖以其近人心故也斬刑者以上古之制
一也處死者免重杖令絞也流者所犯之人無罪止流
犯人之家屬也徒者非謂春秋代徒實拘役也徒止五
年以上死罪也徒五年則决杖二百四年决杖一百八
[244-11b]
十三年一百六十二年一百四十一年一百二十杖無
丈杖止以荆杖决臀實數也拘役之處逐州有之曰都
作院所徒之人或使之磨甲或使之土工使之雜作無
用不可脚腕以鐵為科鎌鎌之罪輕者用一罪重者用
二皆朝縱暮收年限滿則逐便不妨依舊為百姓刑法
大率與舊制不相逺帷僧尼犯奸者死强盗不論得財
不得並處强奸者死與古異矣 一京府節鎮防禦州
軍京都五處上中都大興/府南京開封/府中北京大定/府東京
[244-12a]
遼陽/府西京大同/府總管十五處平陽府建雄/府真定府成徳/軍
益都府鎮海/軍東平府天平/軍京兆府永興/軍太原府武勇/軍
名府天雄/軍河間府瀛海/軍慶陽府安國/軍臨洮府鎮洮/軍鳯翔
鳯翔/軍㑹寧府延安府漳武/軍咸平府安東/軍臨黄府散府
八處河中府䕶國/軍濟南府徳興/軍歸徳府宣武/軍河南府徳/昌
軍/平凉府平凉/軍廣寧府興中府彰徳府節鎮二十八處
絳州降陽/軍定州定武/軍邢州安國/軍懷州沁南/軍萊州定海/軍
安化/軍滄州横海/軍潞州昭義/軍汾州汾陽/軍冀州安武/軍代州
[244-12b]
震武/軍同州定國/軍雄州永定/軍保州順天/軍平州興平/軍兖州代/定
軍/邠州静南/軍涇州漳化/軍朔州順義/軍奉聖州武定/軍衛州河/平
軍/蔚州忠順/軍義州崇義/軍許州昌平/軍徐州武寧/軍豊州天徳/軍
雲内州開逺/軍嵐州鎮西/軍鄧州武勝/軍鄜州保大/軍鞏州通逺/軍
隆州利涉/軍錦州臨海/軍應州彰國/軍瀋州昭徳/軍宗州歸徳/軍
寧昌/軍秦州徳昌/軍防禦二十一處博州徳州沼州棣州
孟州濠州沂州清州蔡州鄭州濬州宿州泗州陜州陳
州隴州秦州肇州潁州河州刺史七十四處解州景州
[244-13a]
沃州澤州石州耀州蘭州㑹州環州原州汝州隰州徳
順州涿州薊州灤州辰州曹州溜州登州濱州濰州蒿
州單州唐州祈州遼州沁州海州恩州濟州邳州開州
乾州磁州丹州坊州寧州易州通州順州霸州遂州立
州安肅州信州韓州安州慶州澄州復州貴徳州𢎞州
宣徳州武州滑州睢州壽州建州莫州蠡州威州獻州
吉州忻州管&KR1499州商州虢州洮州寧邊州東勝州凈州
軍十六並改作泰安軍泰安/軍改滕陽軍滕陽/軍改寧海軍寧海/軍改
[244-13b]
平定州平定/軍改鈎州潁州/軍改莒州城陽/軍改岢嵐州岢嵐/軍改寧化州
寜化/軍改隩州大山/軍改緩徳州緩徳/軍改保安州保安/軍改葭州晉寧/軍改
戎州鎮戎/軍改積石州積石/軍改來逺州來逺/城改 一地里驛程泗
州至臨淮縣六十里臨清至青陽驛八十里青陽驛至
虹縣八十里虹縣至靈璧縣六十里靈璧縣至静安鎮
六十里静安至宿州六十里宿州至蘄澤鎮六十里蘄
澤至栁子鎮五十里栁子至永城縣六十里永城至賛
陽三十七里賛陽至㑹亭鎮三十七里㑹亭至穀熟縣
[244-14a]
八十里穀熟至南京四十里南京至寧陵縣七十里寧
陵至拱州六十里拱州至雍丘縣七十里雍丘至封丘
縣六十里封丘至胙城縣四十里胙城至沙店河南舖
四十五里沙店至滑州四十里滑州至濬州二十五里
濬州至皮家庄三十五里皮家至陰陽縣四十里陰陽
至相州三十里相州至豐樂縣三十里豐樂至磁州三
十里磁州至台城舖三十里台城至邯鄲縣三十里邯
鄲至臨洛舖四十里臨洛至沙河縣三十五里邢州至
[244-14b]
都城店二十五里都城至内丘縣三十里内丘至范縣
店十五里范縣至柏鄉縣二十五里柏鄉至江店十五
里江店至趙州三十里趙州至欒城縣三十里欒城至
靈店舖三十五里靈店至真定府二十五里真定至古
縣南舖三十里古縣至新縣三十里新縣至中山府四
十五里中山至望都南七里店四十里七里店至經陽
店四十里經陽店至保州三十五里今人改/為徐州保州至梁
門四十五里梁門至故城店三十里故城至黄村舖三
[244-15a]
十里黄村至澤伴舖三十里澤伴至涿州三十里涿州
至劉李店三十里劉李至良鄉縣三十里良鄉至蘆溝
河舖三十里蘆溝至燕京三十里燕京至交亭三十里
交亭至潞州三十里潞州至三河縣三十里三河至下
店四十里下店至邦軍店三十五里邦軍至薊州三十
里薊州至羅山舖三十里羅山至玉田縣三十里玉田
至沙流河四十里沙流至永濟務四十里永濟至榛子
店四十里榛子至七箇領四十里七箇至峯赤口四十
[244-15b]
里峯赤至平川四十里平川至雙望店四十里雙望至
新安四十里新安至舊榆關三十里舊榆至潤州三十
里潤州至千州四十里千州至南新寨四十里南新至
來州四十里來州至石家店四十里石家至濕州四十
里濕州至揚州館五十里揚州至桃花島四十里桃花
至童家庄四十里童家至胡家務四十里胡家至麻吉
步洛四十里步洛至新城四十里新城至茂州四十里
茂州至特哩衮寨四十里特哩衮至軍官寨四十里軍官至
[244-16a]
㬎州五十里㬎州至沙河五十里沙河至兔兒堝至梁
魚務三十五里梁魚至大河六十里大河至廣州七十
里廣州至瀋州六十里瀋州至蒲河四十里蒲河至興
州四十里興州至銀州南舖五十里南舖至銅州南舖
四十里銅州至咸州南舖四十里咸州至宿州南舖四
十里宿州至安南舖四十里安南至夾道店五十里夾
道店至楊柏店四十里楊柏至奚營四十里奚營至沒
瓦舖五十里沒瓦至木阿舖五十里木阿至信州五十
[244-16b]
里信州至威州四十里威州至小寺舖五十里小寺至
勝州舖五十里勝州至濟州四十里亦至東舖二十里
東舖至北易州五十里北易州至濱州七十里渡混同
江賓州至布逹貝勒舖七十里貝勒舖至來流河三十里
來流河至阿嚕舖四十里阿嚕至㑹寧二舖三十五里
二舖至㑹頭舖四十五里頭舖至上京三十里上京至
燕二千七百五十里燕至東京一千三百十七里自東
京一千三百十七里自東京至泗川一千三十四里
[244-17a]
 
 
 
 
 
 
 
 
[244-17b]
 
 
 
 
 
 
 
 三朝北盟㑹編卷二百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