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4 欽定續文獻通考-清-嵇璜 (WYG)


[152-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二
 經籍考
  經禮/

袁甫蒙齋中庸講義四卷
 甫字廣微鄞縣人嘉定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國子
 監祭酒權兵部尚書諡正肅
[152-1b]
黎立武中庸指歸一卷 中庸分章一卷 大學發微
一卷 大學本㫖一卷
 立武字以常號元中子新喻人咸淳進士官國子司
 業宋亡不仕閒居三十年以終
  趙秉文序畧曰中庸指歸首以正位居體釋所以
  名中之義其説曰乾九二人道之始故稱龍徳正
  中中之體也坤六五心君之位故稱黄中通理中
  之位也帝降衷民受中萬化之所由出也作大學
[152-2a]
  發微曰大學曾子之書一書之功在于止善止善
  之説葢取諸艮曾子嘗稱艮象曰君子思不出其
  位厥㫖甚深所謂一以貫之者此也夫易冒天下
  之道中庸大學實出于易先生提綱舉要統宗會
  元由是天人相與之際體用一原之實照徹無間
  既又原作者之意為中庸分章以見繩聯珠貫之
  妙據舊文之古為大學本㫖以訂夫更定錯簡之
  疑備論詳説歸其有極先生有功于聖門有賜于
[152-2b]
  後學可謂逺且大矣
  朱彜尊曰黎氏中庸分為十五章自天命之謂性
  至萬物育焉為第一章仲尼曰至唯聖者能之為
  第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隠至察乎天地為第三章
  子曰道不逺人至胡不慥慥爾為第四章君子素
  其位而行至反求諸其身為第五章君子之道至
  父母其順矣乎為第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徳至治
  國其如示諸掌乎為第七章哀公問政至不誠乎
[152-3a]
  身矣為第八章誠者天之道也至明則誠矣為第
  九章唯天下至誠至故至誠如神為第十章誠者
  自成也至純亦不已為第十一章大哉聖人之道
  至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為第十二章仲尼祖述
  堯舜至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為第十三章唯天
  下至聖至其孰能知之為第十四章詩曰衣錦尚
  絅至無聲無臭至矣為第十五章各繪一圖大指
  謂中庸之道出于易葢主郭氏父子兼山白雲之
[152-3b]
  説者
  又曰黎氏大學其詮格物致知云格物即物有本
  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後之知葢通徹物之本末
  事之終始而知用力之先後耳夫物孰有出于身
  心家國天下之外者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
  家家之本在身身之主在心心之發為意此物之
  本末也誠而正正而修修而齊齊而治治而平此
  事之終始也本始先也末終後也而曰知所先後
[152-4a]
  者其究在乎知止而已其後心齋王艮亦云格物
  者格其物有本末之物致知者致其知所先後之
  知心齋雖為姚江之學而其論格物與師説不同
  語本于黎氏也
張虙月令解十二卷
 虙字子宓慈谿人慶元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諡文
 靖
  史傳略曰端平元年虙為國子司業兼侍講謂月
[152-4b]
  令之書雖出于吕不韋然人主後天而奉天時此
  書不為無助乃為月令解十二卷以進
謝枋得批㸃檀弓二卷
 枋得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人寶祐進士累官江
  西招諭使事迹具宋史忠義𫝊
金履祥大學疏義一卷
 履祥見書類

[152-5a]
呉澄禮記纂言三十六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卷
 澄見史類
  澄自序略曰小戴記三十六篇澄所序次漢興得
  先儒所記禮書二百餘篇大戴氏刪合為八十五
  小戴氏又損益為四十三曲禮檀弓雜記分上下
  馬氏增以月令明堂位樂記鄭氏為之注總四十
  九篇諸篇出于先儒著作之全書者無幾多是記
  者旁搜博採勦取殘篇斷簡薈萃成書無復詮次
[152-5b]
  讀者毎病其雜亂而無章朱子嘗與東萊先生吕
  氏商訂三禮篇次欲取戴記中有闗于儀禮者附
  之經其不係于儀禮者仍别為記吕氏旣不及答
  而朱子又不及為幸其大綱存于文集猶可考也
  晚年編校儀禮經傳則其條例與前所商訂又不
  同矣其間所附戴記數篇或削本篇之文而附以
  他篇之文今則不敢改正就本文科分櫛剔以類
  相從俾其上下章文意聯屬章之大㫖標識于左
[152-6a]
  庶讀者開卷瞭然若其篇第則大學中庸程子朱
  子既表章之與論語孟子並而為四書固不容復
  附之禮篇而投壺奔喪禮之正經亦不可以雜之
  于記其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六篇
  正釋儀禮别輯為傳以附經後此其外猶三十六
  篇曰通禮者九曲禮内則少儀玉藻通記大小儀
  文而深衣附焉月令王制專記國家制度而文王
  世子明堂位附焉曰喪禮者十有一喪大記雜記
[152-6b]
  喪服小記服問檀弓曽子問六篇記喪而大傳間
  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五篇則喪之義也曰祭
  禮者四祭法一篇記祭而郊特牲祭義祭統三篇
  則祭之義也曰通論者十有二禮運禮器經解一
  類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一類坊記表記緇
  衣一類儒行自為一類學記樂記其文雅馴非諸
  篇比則以為是書之終嗚呼由漢以來此書千有
  餘嵗矣其顛倒糾紛至朱子始欲為之是正而未
[152-7a]
  及竟豈無所望于後之人歟用敢竊取其意修而
  成之
陳㵆禮記集説十卷
 㵆字可大江西都昌人父大猷號東齋饒雙峯弟子
 著書傳會通十一卷尤精于禮㵆承家學作集説學
 者號雲莊先生從祀孔子廟庭
  㵆自序略曰戴記四十九篇雖純駁不同然義之
  同異淺深誠未易言也鄭氏祖䜟緯孔疏惟鄭之
[152-7b]
  從雖有他説不復收載固為可恨然其灼然可據
  者不可易也近世應氏集解于雜記大小記諸篇
  皆缺而不釋噫慎終追逺其闗于人倫世道非細
  故而可略哉先君子師事雙峯先生十有四年以
  是經三領鄉書為名進士所得于師門講論甚多
  中罹煨燼隻字不遺不肖孤僭不自量薈萃衍繹
  而附以臆見名曰禮記集説葢欲以坦明之説使
  初學讀之即了其義庶幾章句通則蘊奥自見正
[152-8a]
  不必髙為議論而卑視訓詁之辭也
景星大學中庸集説啟蒙二卷
 星號衲菴餘姚人
中庸合註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呉澄序

禮記大全三十卷
 胡廣等奉敕撰
[152-8b]
魏校大學指歸二卷附考異一卷
 校見周禮類
廖紀大學管窺一卷 中庸管窺一卷
 紀字時陳號龍灣東光人𢎞治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諡靖僖
穆孔暉大學干慮一卷
 孔暉字元庵堂邑人𢎞治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
 士諡文簡
[152-9a]
楊慎檀弓叢訓二卷
 慎字用修號升菴新都人正徳辛未進士第一授翰
 林院修撰以諫大禮謫戍滇中
戴冠禮記集説辨疑一卷
 冠字章甫長洲人以選貢授紹興府訓𨗳
黄乾行禮記日録三十卷
 乾行字玉巖又字大同福寧人嘉靖進士累官重慶
 府知府
[152-9b]
宗周就正録禮記會要六卷
 周字維翰興化人嘉靖舉人官知府
王覺禮記明音二卷
 覺號溝東山隂人江南通志作武進人嘉靖進士
徐師曽禮記集註三十卷
 師曾見易類
聞人徳行禮記要㫖補十卷
 徳行字越望餘姚人嘉靖進士
[152-10a]
徐養相禮記輯覽八卷
 養相睢陽衛籍鳯陽人嘉靖進士
馬時敏禮記中説三十六卷
 時敏字晉卿陳留人隆慶時貢生
李經綸大學稽中傳三卷
 經綸字大經號寅清南豐人正嘉間諸生
蔡悉大學注一卷
 悉見書類
[152-10b]
劉元卿大學新編五卷
 元卿見易類
方時化中庸㸃綴一卷
 時化見易類
郝敬禮記通解二十二卷
 敬見易類
朱泰貞禮記意評四卷
 泰貞字道子海鹽人萬厯進士官監察御史
[152-11a]
湯三才禮記新義三十卷
 三才字中立丹陽人
姚舜牧禮記疑問十二卷
 舜牧見易類
童維岩禮記新裁三十六卷
 維岩字叔嶷錢塘人
姚應仁檀弓原二卷 大學中庸讀二卷
 應仁字安之徽州人
[152-11b]
張鳯翔禮經集註十七卷
 鳯翔字蓬元堂邑人萬厯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楊梧禮記説義集訂二十四卷
 梧字鳯閣一字嶧珍徑陽人萬厯舉人官青州府同
 知
湯道衡禮記纂注三十卷
 道衡字平子丹陽人萬厯進士官至僉都御史巡撫
 甘肅
[152-12a]
陳鴻恩禮記手書十卷
 鴻恩黄岡人萬厯舉人
林兆珂檀弓述注二卷
 兆珂見詩類
陳與郊檀弓輯注二卷
 與郊字子野海寧人萬厯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趙南星學庸正説三卷
 南星字夢白號儕鶴髙邑人萬厯進士官至吏部尚
[152-12b]
 書以忤魏忠賢削籍謫戍崇禎初追諡忠毅
劉斯源大學古今通義十二卷
 斯源字憲仲臨潁人
徐昭慶檀弓通二卷
 昭慶見周禮類
黄道周月令明義四卷 表記集傳二卷 坊記集傳
二卷 緇衣集傳四卷 儒行集傳二卷
 道周見易類
[152-13a]
  鄭開極月令明義序略曰石齋先生月令明義以
  二十四氣歸于中五洛書以九律吕以八嵗閏以
  成厯象以定故有氣侯生合之圖禮樂之作本于
  五行行政施令本于易象中星既定四方為則故
  有中星卦體之圖王道首重農事致治在乎得人
  得失在乎法古凡古今之建言行事合于月令者
  悉附焉
  又表記坊記緇衣儒行集傳序略曰孔子之語言
[152-13b]
  問難其門弟子備録而無遺魯論孝經而外見于
  曲臺所載表記坊記緇衣儒行諸篇葢聖人以是
  非予奪立天下之坊以立身踐言正天下之表好
  賢則其表益端知人則其坊益慎石齋先生集傳
  之義其在斯乎學者以存誠為表以遏欲為坊好
  徳以法緇衣力學以敦儒行由是而揚廷致用青
  史流徽也而所望于修身踐言者則尤取乎儒行
  焉
[152-14a]
  道周儒行集傳自序略曰古未有稱儒者魯之稱
  儒有道藝之臣伏而未仕者也其首行曰待聘待
  問待舉待取者需也故儒之為言需也易曰雲上
  于天需天下所待其膏雨者也而説者以為柔懦
  故天下無知儒者也天子無儒臣則道義不充禮
  樂不作亂賊恒有天下無儒學則驕慢上陳貪鄙
  下行冦攘穿窬竊于髙位而賢人之徳業皆熄矣
  仲尼故舉十七種以明之先于學問衷于忠信而
[152-14b]
  歸之于仁故仁者儒者之質也夫子旣知儒之實
  不疑于名因而求之得其數種皆足以為治其無
  當于是雖習章句被文繡皆小人之儒也使後之
  天子循名考實知人善任為天下得人不以爵禄
  為宵小僥倖不以黼黻驕于士大夫故其懸鑑甚
  定取舍甚辨則備取諸此也
許兆金説禮約十七卷
 兆金字丙仲餘姚人天啟時貢生官弋陽縣知縣
[152-15a]
楊鼎熙禮記敬業八卷
 鼎熙字輯庵京山人崇禎舉人
朱朝瑛讀禮記略記無卷/數
 朝瑛見易類
牛斗星檀弓評二卷
 斗星里貫無考嘗補訂陳禹謨四書名物考葢天崇
 間人也
謝文洊學庸切已録二卷
[152-15b]
 文洊字約齋號程山南豐人
  以上禮類

傅崧卿夏小正戴氏傳四卷
 崧卿字子駿山隂人舉進士累官給事中
  崧卿自序略曰崧卿少時讀禮記至孔子得夏時
  于杞鄭氏注曰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而
  鄭注月令引小正者八辭大抵約嚴不類秦漢以
[152-16a]
  來文章信其為有夏氏之遺書顧欲睹其全未之
  得政和中閲外兄闗澮藏書始得而讀之葢夏之
  月令也闗本合傳為一卷而不著作傳人名氏案
  漢唐藝文志不載惟隋志有其目曰夏小正一卷
  戴徳撰疑所藏即此書後讀孔頴達之禮記正義
  其疏月令注曰夏小正大戴禮之篇名也因求集
  賢所藏大戴禮版本參較信然漢唐志既録戴氏
  禮矣此書宜不别見抑不知取戴禮為此書自何
[152-16b]
  代意者隋重賞以求逸書進書者遂多以徼賞
  帛故離析篇目而為此乎有司受此又不加辨而
  作志者亦不復考且小正夏書徳所撰傳爾而隋
  志云然可謂疏矣徳西漢梁人與聖俱受禮后蒼
  號大戴嘗為信都太傅而集賢大戴禮其前乃云
  漢九江太守戴徳撰以儒林傳考之為九江太守
  者聖也書藏集賢葢久無有正其訛謬者使世無
  漢史而大戴禮獨亡後人詎復有知徳為信都太
[152-17a]
  傅者與由是知前代書因陋承訛流傳及今不可
  復辨者葢多矣豈特是書也哉闗本戴禮皆以夏
  小正文錯諸傳中渾渾之書雜以漢儒文詞純駁
  弗類且所訓義有失本㫖者乃倣左氏春秋例正
  文在前而附以傳自為一篇凡十有三篇釐為四
  卷名曰夏小正戴氏傳闗本簡編失倫悉以大戴
  禮是正兩書互有得失或字衍脱不同則擇其善
  者從之仍注其下而闕其可疑者大戴禮無注釋
[152-17b]
  闗本注釋二十三處懼與今注相糅則云舊注别
  之來者宜詳焉
  以上附録大戴禮

禮經奥㫖一卷
 舊題鄭樵撰
  臣/等謹案其文即六經奥論之一六經奥論為危
  邦輔所作託之鄭樵此摘其一卷别立書名尤偽
[152-18a]
  中之偽也
三禮考一卷
 舊題真徳秀撰
  臣/等謹案是書諸家書目不著録惟曺溶學海類
  編載之書止五頁内引元邱葵更定周禮及呉澄
  三禮考注其偽不待辨也

呉澄三禮考注六十四卷
[152-18b]
 澄見易類
  楊士奇跋略曰呉文正公澄用朱子之意考定為
  儀禮十七篇儀禮逸經八篇儀禮傳十篇周官六
  篇考工記别為一篇見公文集中三禮敘録及虞
  文靖公行狀嘗聞故老吾邑康震宗武受學于公
  元季兵亂其書藏康氏亂後郡中晏璧彦文從康
  之孫求得之遂掩為已有余近于鄒侍講仲熙家
  見璧所録初本注内有稱澄曰者皆改作先君曰
[152-19a]
  稱澄案者改作愚謂用粉塗其舊而書之其迹隱
  隱可見至後曲禮八篇皆無所塗改與向所聞頗
  同遂與鄒各録一本凡其塗改者皆從舊書之而
  參之敘録其篇數増損不同敘録補逸經八篇投
  壺奔喪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朝之外中霤禘于
  太廟王居明堂三篇其經亡矣篇題僅見于鄭注
  片言隻字之未泯者必收拾而不敢遺今此書逸
  禮止六篇而中霤禘于太廟其篇題皆不著敘録
[152-19b]
  儀禮傳十篇此書増入服義喪大記喪義祭法祭
  義五篇敘録正經及傳之外其餘悉歸之戴記此
  書傳後復増曲禮八篇凡増十三篇其中固有載
  入禮記纂言不當復出也文正分禮記為經義為
  傳今此書禮義悉混淆無别又其卷首亦載敘録
  而與卷中自有不合者決非其孫富所為豈璧所
  増耶
  鄭瑗曰三禮考注或謂非呉文正公書考公年譜
[152-20a]
  行狀皆不言嘗注此書楊萬里謂其編次時與三
  禮敘録不同予案巵言集周禮敘録但云冬官雖
  缺今姑仍其舊而考工記别為一卷附之經後今
  此書篇首亦載敘録乃更之曰冬官雖缺以尚書
  周官考之冬官司空掌邦土而雜于地官司徒掌
  邦教之中今取其掌邦土之官列于司空之後庶
  乎冬官不亡巵言敘録云儀禮傳十篇澄所纂次
  而此書十字下乃加五字此葢或者欲附㑹此書
[152-20b]
  出于公手故揭公敘録置之篇首又從而附益之
  耳且觀其考次亦不能無可疑者如春官大司樂
  之下皆取而歸之司徒地官中小司徒之職則取
  而歸之司空然觀周書穆王命君牙為司徒而有
  祁寒暑雨小民怨咨思艱圖易民乃寧之語又云
  宗伯治神人和上下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亦云
  以天産作隂徳以中禮防之以地産作陽徳以和
  樂防之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産以事鬼神
[152-21a]
  以諧萬民以致百物與周書之言實相表裏由是
  觀之則司徒豈專掌教而不及飬宗伯豈專掌禮
  而不及樂乎敘録所纂儀禮逸經文僅存者止五
  篇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投壺奔喪也云中霤
  禘于太廟王居明堂三篇其經亡矣此乃以大戴
  明堂篇補王居明堂其詞云朱草日生一葉至十
  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此緯書
  野史之説皇皇禮經而有是乎其以公符補公冠
[152-21b]
  雖公之意然篇中雜記周成王漢成帝之冠詞其
  非古經之文明矣公平昔深惡經傳之混淆豈若
  是雜亂而無區别乎予嘗謂諸侯遷廟釁廟奔喪
  投壺四篇猶略存經之髣髴以之補經尚不能不
  起人之疑公符明堂之不可補經也明矣
汪克寛禮經補逸九卷
 克寛字徳輔祁門人泰定丙寅舉于鄉元亡不仕明
 初徴修元史以老疾辭歸洪武五年卒于家事蹟具
[152-22a]
 明史儒林傳
  克寛自序曰自樂亡而經行于世惟五易詩書春
  秋雖其中不無殘闕而未若禮經甚焉然三百三千
  不傳葢十之八九矣朱子嘗定四經謂三禮體大
  未易緒正晩年惓惓是書未就而沒遂為萬世缺
  典克寛伏讀而加惋惜焉世之三禮所傳曰周禮
  曰儀禮曰禮記其實禮記乃儀禮之傳儀禮乃周
  禮之節文而三禮之要則存乎吉凶軍賓嘉五禮
[152-22b]
  之别也何則吉禮之别十有二以禋祀祀昊天上
  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
  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林川
  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
  饗先王以祠春饗先王以禴夏饗先王以嘗秋饗
  先王以烝冬饗先王凶禮之别有五以喪禮哀死
  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弔禮哀禍烖以禬禮哀圍敗
  以恤禮哀寇亂賓禮之别有八春見曰朝夏見曰
[152-23a]
  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㑹殷見曰同時聘
  曰問殷覜曰視軍禮之别有五以大師之禮用衆
  以大均之禮恤衆以大田之禮簡衆以大役之禮
  任衆以大封之禮合衆嘉禮之别有六以飲食之
  禮親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
  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以脤膰
  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此其
  大較也然儀禮十七篇吉禮之存惟特牲饋食篇
[152-23b]
  乃侯國之士祭祖廟之禮少牢饋食及有司徹篇
  乃諸侯卿大夫祭祖禰廟之禮凶禮之存惟士相
  見服篇乃制尊卑親疏冠絰衣服之禮士喪禮篇
  乃士喪其親自始死至既殯之禮士虞禮篇乃士
  既葬其親迎精而返日中而祭于殯宫之禮賔禮
  之存惟士相見禮篇乃士以職位相親始承贄相
  見之禮聘禮篇乃諸侯相交久無事使相問之禮
  覲禮篇乃諸侯秋朝天子之禮嘉禮之存惟冠禮
[152-24a]
  篇乃士之子始加冠之禮士之昏禮篇乃士娶妻
  之禮鄉飲酒禮篇乃鄉大夫賓興賢能飲酒之禮
  鄉射禮篇乃士為州長㑹民射于州序之禮燕禮
  篇乃諸侯燕饗其臣之禮大射儀篇乃諸侯將有
  祭祀之禮與羣臣燕飲之禮公食大夫禮篇乃諸
  侯以禮食鄰國小聘大夫之禮自此之外如朝覲
  㑹同郊祀大饗帝大喪之禮葢皆亡逸况軍禮無
  存非闗細故此豈散逸已在于夫子正禮之前哉
[152-24b]
  是以當時吉禮之失如魯君之郊僣天子之禮孟
  獻子之禘七月而為之夏父弗綦躋僖公而逆祀
  三桓大夫立公廟于私家管仲鏤簋朱紘晏平仲
  豚肩不掩豆至于太廟説笏與燔柴于奥諸侯宫
  縣而祭以白牡之類是也凶禮之失如子路姊喪
  過而弗除子上母死而不喪成人兄死不為衰有
  為慈母練冠為妾齊衰者有居喪沐浴佩玉與浴
  于㸑室者有朝祥而暮歌與旣祥而絲屨組纓者
[152-25a]
  以至小斂而奠于西方既祖而反柩受弔有以大
  夫而遣車一乗有葬其夫人而醯醢百甕之類是
  也賓禮之失如天子下堂而見諸侯諸侯朝覲而
  私覿王王臣以私好而朝諸侯者有焉諸侯以强大
  而盟天子之三公者有焉庭燎之百侯國用之繡
  黼朱丹中衣大夫用之者又有焉嘉禮之失如魯
  昭公娶于呉則不告于天子魯哀公為肆夏以饗
  賓天子以喪賓燕者有之夫人出境而饗諸侯者
[152-25b]
  有之大夫反坫與不識殽烝者又有之軍禮之失
  如齊桓亟舉兵作偽主以行魯莊公及宋戰以
  失御而敗戰而復矢始于升陘敗而髽弔始于臺
  鮐以至蒐田不時邱甲始作之類可考也又况出
  師專征習視故常爭地黷武嵗無虚日使禮經舊
  典具存于當時則五禮之失豈至如是之甚哉由
  是知周之叔世禮典已多散逸葢不特火于秦而
  亡于漢也今考于儀禮周官大小戴記易詩書春
[152-26a]
  秋傳孝經家語及漢儒紀録凡有合于禮者各著
  其目列為五禮之篇名曰禮經補逸是編也于周
  公經世之典雖未能極意象之微然五禮之大體
  葢略包舉無遺庶幾學者于此俾由得失以觀其
  㑹通而天之所秩與造化之運不容息者卒歸于
  性命之正則三代可復也明時制作之盛或有擇
  焉亦區區愛禮之一得云

[152-26b]
劉續三禮圖二卷
 續字用熙號蘆泉江夏人𢎞治進士官至鎮江府知
 府
貢汝成三禮纂注四十九卷
 汝成字玉甫宣城人正徳中舉人官翰林院待詔
  黄虞稷曰周禮六卷周禮餘二卷儀禮及附傳十
  七卷儀禮逸經四卷儀禮餘八卷禮記十二卷
季本廟制考識無卷/數
[152-27a]
 本見易類
鄧元錫三禮編繹二十六卷
 元錫字汝極南城人嘉靖舉人萬厯中以翰林待詔
 徴未至而卒事蹟具明史儒林傳
李經綸禮經類編三十卷
 經綸見禮記類
李黼二禮集解十二卷
 黼始末無攷
[152-27b]
  黼自序略曰禮有三周禮儀禮禮記是也説者謂
  周禮儀禮並周公所作而禮記漢儒之所輯也慨
  自三代之後遭秦滅學禮樂先壊其幸存者周官
  五篇儀禮十七篇而已二經自鄭賈注疏之後皆
  為後儒淆亂乃取五官以補冬官之缺而五官中
  又互有變更儀禮凡記文附在後者取以足經不
  備之義今悉錯之於前又其所注皆襲鄭賈之舊
  雖略有増損而無所發明惟陳君復周禮集説楊
[152-28a]
  信齋儀禮圖頗得其詳亦非成書黼重加訂正凡
  周禮五官之全文考工記之補亡儀禮十七篇與
  夫記者之先後次第一復注疏之舊合二禮為一
  總名之曰二禮而所集之解更考注疏及先儒議
  論間有文義未屬者竊以已意通之仍從周禮陳
  氏集説以官名各置本章之首儀禮楊氏圖以逐
  節各分逐章之後庶是經無淆亂之病學者無難
  讀之患
[152-28b]
湛若水二禮經傳測六十八卷
 若水字元明増城人𢎞治進士厯官南京吏禮兵三
 部尚書事蹟具明史儒林傳
  若水自序略曰夫禮二而已矣曰曲禮曰儀禮小
  大舉矣先其小後其大禮之序也始乎敬禮之本
  也余讀禮之後隠居西樵因究觀二禮而竊有感
  焉進少儀參曲禮為上經而儀禮為下經定冠義
  等十六篇為儀禮正傳其王制等二十三篇雜論
[152-29a]
  不可以分繫而有以相表裏發明者為二禮雜傳
  通傳葢不傳之傳也又别小戴郊特牲等五篇與
  大戴公符等四篇為儀禮逸經傳庶見存羊之意
  耳凡九年編次旣成章為之測藏之家塾名曰二
  禮經傳測
  以上三禮總
 
 
[152-29b]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