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六十七
郊社考
郊
明太祖吳元年八月圜丘成
先是丙午嵗命有司營建廟社至是告成圜丘在京
城東南正陽門外鍾山之陽為壇二成上成廣七丈
髙八尺一寸四出陛各九級正南廣九尺五寸東西
[067-1b]
北廣八尺一寸下成周圍壇面皆廣二丈五尺髙視
上成陛皆九級正南廣一丈二尺五寸東西北殺五
寸五分二成上下甃甎及四面闌干皆以琉璃為之
壝去壇十五丈髙八尺一寸甃以甎四面為櫺星門
南三門中廣一丈二尺五寸左一丈一尺五寸五分
右九尺五寸東西北門各一皆廣如右門外垣去壝
十五丈門制同南三門中廣一丈九尺五寸左一丈
二尺五寸右一丈一尺九寸五分東西北門各一亦
[067-2a]
廣如右門四面直門外各為甬道其廣皆視門天庫
五間在外垣北南向神厨五間西向庫五間南向宰
牲房三間天池一俱在外垣東北隅坊二在外垣外
横甬道東西燎壇在内壝外東南丙地髙九尺廣七
尺開上南出戸四年三月改築圜丘壇二成上成面
徑四丈五尺髙五尺二寸下成四圍壇面皆廣一丈
六尺五寸髙四尺九寸上下二成通徑七丈八尺髙
一丈一寸壝去壇四面各九丈八尺五寸外垣去壝
[067-2b]
南十三丈九尺四寸北十一丈東西各十一丈七尺
壝髙五尺外垣髙三尺六寸
太祖實録曰吳元年十一月上沐浴出觀圜丘顧
謂起居注熊鼎等曰此與古制合否對曰小異上
曰古人於郊掃地而祭器用陶匏以示儉樸周有
明堂其禮始備今予創立斯壇雖不必盡合古制
然一念事天之誠不敢頃刻怠矣
洪武元年二月定郊社禮
[067-3a]
先是勅禮官及翰林太常諸儒臣曰朕誕膺天命統
一海宇首建郊社宗廟以崇祀事顧草創之初典禮
未備其酌古今之宜務在適中定議以聞至是中書
省臣李善長傅瓛學士陶安等各具沿革以進遂定
郊社宗廟禮嵗必親祀以為常
九年五月將有事於方丘適有晉王妃之䘮帝命翰
林侍講學士宋濂考古制以聞濓對曰按王制喪三
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越紼而行事喪服𫝊云宫中
[067-3b]
有喪三月不舉祭既葬而祭宋真宗時有内喪太常
禮院言準禮宜祭天地社稷夫郊社之禮國之大事
聖人所重雖有三年之喪亦不敢廢示有尊也帝然
之遂定三年之喪不廢郊社之禮
李善長等圜丘説曰天子之禮莫大於祀天故有
虞夏商皆郊天配祖其來尚矣周官大司樂冬至
日祀天於地上之圜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
帝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
[067-4a]
配上帝禮之見於遺經者可考也秦漢而後先王
之禮變易盡矣魏晉以來郊丘之説互有不同宗
鄭元者以為天有六名嵗凡九祭宗王肅者則以
天體惟一安得有六一嵗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
不同大抵多㕘二家之説唐時用王説時從鄭議
宋則天地或合祭或分祭元於親郊之禮不數見
今當遵古制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則祀昊天
上帝於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大嵗従祀
[067-4b]
十一月始祀上帝於圜丘
三年正月増祀風雲雷雨禮如太嵗七年七月増設
天下神祇壇於南北郊
帝以祭祀省牲於神壇甚邇揆之人心殊為未安禮
部尚書崔亮請逺神壇二百步亮復奏大祀宜躬省
牲中祀小祀請依舊典令太常卿禮部官省牲帝曰
朕既齋戒以事神於省牲豈憚勞耶於是凡親祀皆
躬省牲後定大祀躬省牲中小祀則命官三年帝以
[067-5a]
郊祭之牲與羣祀牲同牢芻牧不足以别祀天之敬
乃因其舊地改作而加繪飾中三間以養郊祀牲左
三間以養后土牲右三間以養太廟社稷牲餘屋以
養山川百神之牲凡大祀犧牲前一月帝躬視滌養
繼命羣臣更日往視嵗以為常
孫承澤春明夢餘録曰舊制嵗以十二月朔旦駕
親臨閲牲以後毎夕輪一大臣繼視自五府五部
通政翰林堂上官不司刑者皆與焉凡兔房鹿檻
[067-5b]
羊□牛枋猪圏周行厯視出入皆騎卒火甲人等
䕶衛毎夕鐘定人靜乃出至中宵始回城門啓鑰
以入次早復命用騎卒自宣徳年始
臣/等謹按太祖定制大祀前一月省牲至十二年
改孟春合祀故省牲於嵗前十二月朔嘉靖以前
皆遵之
二年八月建望祭殿
帝以郊社祭有定期或遇風雨不便行事且以䙝神
[067-6a]
因諭禮官考求前代之制禮部尚書崔亮言考宋祥
符九年議郊祀值雨雪則就太尉齋㕔望祭元經世
大典載社稷壇壝外垣内北垣之下建屋七間南望
二壇以備風雨曰望祀堂請依此制於圜丘方丘壇
南皆建殿九間社稷壇北建殿七間為望祭之所遇
風雨則於此望祭従之
三年五月建齋宫於圜丘之西方丘之東前後皆為
殿左右各小殿為庖湢之所繚以都垣垣内外為將
[067-6b]
士宿衛之所外環以渠前為櫺星門為橋三左右及
後門各一橋一
太祖實録曰洪武十年建觀心亭於宫城上時致
仕翰林學士承㫖宋濓來朝帝語之曰人心易放
操存為難朕日酬庶務㒺敢自暇况有事於天地
宗廟社稷尤用祇惕是以作為此亭名曰觀心致
齋之日端居其中吾身在是吾心即在是却慮凝
神精一不二庶幾無悔卿為朕記之𫝊示來裔
[067-7a]
臣/等謹按明祖既建齋宫於郊壇復作觀心亭於宫
城上盖先期致齋則居亭中祭前一日乃宿齋宫
耳觀帝語宋濂語祇敬祀事之意於此可見
十一月祀上帝於圜丘以仁祖配
初南北郊之祀羣臣屢請舉配典帝謙讓未許且曰
俟平慶陽議之是年八月慶陽平至是以冬至將行
郊祀禮羣臣復固請乃許之禮部因言先時郊祀以
未舉配天之禮故禮成復詣太廟恭謝今既議舉配
[067-7b]
典廟謝之禮宜不行惟先祭三日詣太廟以配享告
從之至期先三日詣仁祖廟告以今月十四日冬至
㳟祀昊天上帝於圜丘謹請皇考作主以配祀日奉
仁祖配位設正壇第一成之東西向陳設同昊天上
帝惟不用玉
三年二月命郊祀日陳戸口錢穀籍於壇下
太常少卿陳昧言按周禮天府孟冬祀司民司祿而
獻民數穀數則受而藏之葢民食皆命於天故民數
[067-8a]
有拜受之禮今圜丘郊祀冝以户口錢糧之籍陳於
臺下禮畢藏之内府以見拜受民數穀數於天之義
亦聖朝一代之制也従之
四年正月建郊壇於中都
先是三年改臨濠府為中立府定為中都築新城門
十有二立圜丘於洪武門外立方丘於左甲第門外
六年十一月冬至卜郊
時帝不豫乃改郊祀於閏十一月十五日
[067-8b]
十年十一月始合祀天地於奉天殿
是年秋帝感齋居隂雨覽京房災異之説謂分祭天
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殿於南郊及冬至以殿工未
成乃合祀於奉天殿親製祝文以人君事天地猶父
母不宜異處遂定每嵗合祀於孟春為永制
十一年十月大祀殿成
即圜丘舊址建大祀殿十二楹中四楹飾以金餘施
五采正中作石臺設上帝皇地祇神座於其上每嵗
[067-9a]
正月中旬擇日合祭帝具冕服行禮奉仁祖配享殿
中殿前為東西廡三十二楹正南為大祀門六楹接
以步廊與殿廡通殿後為庫六楹以貯神御之物曰
天庫皆覆以黄琉璃瓦設厨庫於殿東稍北宰牲亭
井於厨東又稍北皆以步廊通殿兩廡後繚以周牆
正南為石門三洞以達大祀門為内壇外周垣九里
三十步石門三洞南為甬道三中神道左御道右王
道道兩傍稍低為従官之道齋宫在外垣内西南東
[067-9b]
向其後大祀殿復易以青琉璃瓦云
明年又建神樂觀於郊壇之西以處樂舞生觀有太
和殿祭則先期演樂於此帝親為文勒石焉
十二年正月大祀天地於南郊
正殿三壇昊天上帝皇地祇壇俱南向仁祖配位壇
西向丹陛東為壇曰大明西向西曰夜明東向兩廡
壇各六星辰壇分設於東西星辰之次東則太嵗次
五嶽次四海西則風雲雷雨次五鎮次四瀆天下山
[067-10a]
川神祇壇二分設於海瀆之次各壇陳設仍舊儀惟
仁祖配位用蒼璧前期皇帝致齋五日至期奠玉帛
進爼三獻俱先上帝次地祇次仁祖命魏國公徐達
等分獻従壇禮畢還御奉天殿百官行慶成禮是祭
也自齋誓百官至將祭之夕天宇澄霽升壇星緯昭
煥祥飇慶雲光彩爚煜帝心甚悦勅中書省臣胡惟
庸等曰有國者必以祀事為先其禮起於古先聖王
周旋上下進退奠獻莫不有儀然儀必貴乎誠而人
[067-10b]
心叵測至誠者少不誠者多若文太過使禮煩人倦
而厭弗享非禮也朕周旋祀事十有一年見其儀太
繁乃以義起更其儀式合祀天地上下胥悦若有肹
蠁答於朕心尚其夙夜無怠以答神明之休祐復親
作大祀文並歌九章以紀之
大祀文畧曰天性自然而常者三綱五常也聖人
度人情而措彞倫不逆其性務従於善每聞昔君
欽若昊天莫敢有怠朕即位以來祀天饗地奉宗
[067-11a]
廟社稷當齋期必有風雨臨祭乃斂每以為憂京
房有言郊祀鬼神必天道雍和神乃答若有飄風
驟雨是為未善於是命三公度土工部役梓人於
南郊創大祀殿合享朕度古人南郊祭天以陽生
之月北郊祭地以隂生之月獨以義起不知至陽
祭之至隂之月至隂祭之至陽之月於理可疑且
掃地而祭其來甚逺尚質不華令天地之享與人
大異將人之饗亦執古不變乎古則汙尊抔飲茹
[067-11b]
毛飲血巢居穴處今可行乎殆必不然因定嵗祭
天地於首春三陽交泰之時合祀天地前期致齋
五日内二日以告仁祖三日正齋風和日暖及夜
升壇山川草木不揺江海不波太隂中天神恍臨
降故合祀宜也
邱濬大學衍義補曰祀典載於經者莫先舜典舜
受命之初類於上帝不言后土者言天則地在其
中分祀天地之説始見於周禮然六經言天必與
[067-12a]
地俱孔子言郊多與社並天與地並祭猶父與母
同牢也豈得謂瀆乎夫類於上帝經有明言舍周
而従虞又何不可哉聖祖初得天下南北郊分祀
行之數年風雨不時天多變異乃㫁自宸𠂻復為
合祭之禮而以正月行事凡所謂六宗山川羣神
皆各為壇以従祀葢復有虞之典於四千餘載之
後行之百年神祇響答休徵屢應其克享天地之
心而徧致明靈之格者非一日矣
[067-12b]
二十一年三月増修南郊壇位並更定禮儀
於大祀殿丹墀内疊石為臺四東西相向以為日月
星辰四壇又於内壝之外亦東西相向疊石為臺凡
二十各髙三尺有奇周以石欄陟降為磴道臺之上
琢石為山形鑿龕以置神位以為嶽鎮海瀆風雲雷
雨山川太嵗天下諸神及厯代帝王之壇壇後樹以
松栢外壝東南鑿池凡二十區冬月藏冰以供夏秋
祭祀之用其厯代帝王及太嵗風雲雷雨嶽鎮海瀆
[067-13a]
山川月將城隍諸神並停春祭每嵗八月中旬擇日
祭之其朝日夕月禜星之祭悉罷仍命禮部更定禮
儀著為常式
二十六年定𫝊制誓戒儀
凢大祀前三日百官詣闕如大朝儀𫝊制官宣制云
某年月日祀於某所爾文武百官自某日為始致齋
三日當敬慎之𫝊制訖四拜各退先是三年翰林學
士朱升等奉勅撰齋戒文曰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
[067-13b]
齊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
不弔喪不聴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専一其心嚴畏
謹慎不思他事茍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㬰間此則齋也大祀七
日前四日戒後三日齋中祀五日既進覽帝曰凡祭
祀天地社稷宗廟山川等神為天下祈福宜下令百
官齋戒若自有所禱不闗民事者不下令又曰致齋
以七日五日為期太久人心易怠止臨祭齋戒三日
[067-14a]
務致精専著為令又定大祀前七日陪祀官詣中書
省受誓戒曰皇帝有事於某所百官其聴誓戒各揚
其職不共其事國有常刑三年命禮部鑄銅人一髙
尺有五寸手執牙簡大祀則書齋戒三日中祀則書
致齋三日太常司進寘於齋所四年復定親祭郊廟
齋五日社稷羣祀齋三日降香齋一日郊祀先祭六
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翌日昧爽朝服詣奉天殿丹墀
受誓戒畢丞相暨太常官詣城隍發咨以祀期遍告
[067-14b]
百神復詣各祠廟壇所行香三日次日帝告廟請配
享禮畢仍還齋宫五年命諸司各置木牌刻文其上
曰國有常憲神有鑒焉祭祀則設之六年復定凡祭
天地正祭前五日午後沐浴更衣處外室次日早百
官於奉天門觀誓戒牌次日告廟退處齋宫致齋三
日享宗廟正祭前四日午後沐浴更衣處外室次日
為始致齋三日祭社稷日月星辰太嵗風雲雷雨嶽
鎮海瀆山川等神致齋二日如前儀凡𫝊制降香遣
[067-15a]
官代祀先一日沐浴更衣處外室次日遣官七年定
制凡大祀前期四日太常卿至天下神祇壇奠告中
書丞相詣京師城隍廟發咨次日皇帝告廟請配享
二十一年定制齋戒前二日太常司官宿於本司次
日奏請致齋又次日進銅人𫝊制諭文武百官齋戒
是日禮部太常司官檄城隍神徧謂天下當祀神祇
仍於各廟焚香三日是年復定𫝊制誓戒儀厯朝咸
遵之
[067-15b]
初大祀樂章為儒臣所撰帝以其過於文縟特親製
樂章八年始用於郊壇又以凡親祀還宫宜用樂舞
前導命儒臣撰樂章以致敬慎監戒之意於是翰林
上所撰神祥神貺酣酒色荒禽荒諸曲凡三十九章
曰回鑾樂歌其辭皆存規戒舞分三隊隊皆八人禮
部圖其制以上命樂工肄習之
祭服親祀郊廟日月服衮冕祭星辰社稷太嵗風雲
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先農皆皮弁服羣臣陪祭各服
[067-16a]
本品梁冠祭服省牲大祀皮弁服中祀常服凡祀執
大圭郊廟罷奠鎮圭八年定登壇脫舄之禮郊祀廟
享前期一日有司以席藉地設御幕於壇東南門外
及設執事官脫履之次於壇門外西階側祭日入幕
次脫舄升壇其升壇執事導駕贊禮讀祝並分獻陪
祀官皆脫舄於外以次升壇供事協律郎樂舞生依
前跣襪就位畢降壇納舄從之嘉靖十七年享廟皇/后助祭遂罷脫舄禮
後不/復行
[067-16b]
臣/等謹按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崇禮樂
詔儒臣修禮書在位三十餘年毎遇祭祀齋戒省
牲必誠必敬其祖訓有曰凡祀天地祭社稷享宗
廟精誠則感格怠慢則禍生故祭祀之時皆當極
其精誠不可少有怠慢其風雲雷雨師山川等神
亦必敬慎自祭勿遣官代祀以垂訓子孫雖南郊
合祀覆屋於壇以孟春行禮有乖古義然亦必審
度十餘年而後改制以行其心之所安不可謂非
[067-17a]
精䖍之至也若夫釐正祀典凡天王太乙六天五
帝之類皆為革除而諸神封號悉改従本稱一洗
矯誣陋習其度越漢唐宋諸君逺矣
惠帝建文元年正月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配
帝始郊見上帝如嵗時之禮嵗前十二月躬省牲於
南郊是月戊寅御奉天殿誓戒百官是夕宿於文華
殿齋宫己夘出舍皇邸尚膳進素食庚辰子夜合祀
天地配以太祖罷仁宗配位
[067-17b]
成祖永樂十八年十二月北京郊壇成
建於正陽門南之左繚以周垣周九里三十步規制
禮儀悉如南京惟増祀天夀山於北岳壇十九年正
月甲子命皇太子詣壇奉安昊天上帝后土皇地祇
神主甲戌大祀禮成
臣/等謹按成祖屢幸北平遇郊祀先期自行在遣
官賫書諭太子令代祭畧曰永樂某年正月某日
大祀天地於南郊命爾行禮其潔精致齋恪恭乃
[067-18a]
事禮畢太子亦遣官復命率以為常至是建都北
平始罷南京郊祀國有大事則遣官告祭云
仁宗洪熙元年正月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太宗配
勅曰太祖受命上天肇興皇業太宗中興宗社再奠
寰區聖徳神功咸配天地易曰殷薦上帝以配祖考
朕崇敬祖考永惟一心今年正月十五日大祀天地
神祗奉皇祖皇考配神仍著典章垂範萬世
宣宗宣徳八年正月詣齋宫罷早朝
[067-18b]
故事先一日詣郊壇皆朝百官後乃行帝諭禮官明
旦早行不視朝既至南郊躬詣神厨徧閲諸祭品至
暮旗手衛請放烟火不許謂侍臣曰朕早來不視朝
之故葢一心對越無暇他及今又暇觀烟火乎
武宗正徳十年正月有事南郊逮暮成禮
是夜漏下二鼓帝始還宫十二年將郊先期降諭郊
事畢幸南海子觀獵諸臣咸上疏諫不聴至日祀禮
甫畢遂幸南海子縦獵夜半始入御奉天殿行慶成
[067-19a]
禮
十四年正月卜郊
先是太常寺奏定正月十二日郊祀帝幸太原未回
請改卜日内批改次日既而又命改卜禮科給事中
邢寰等疏言祖宗以來郊祀必于正月上旬所以重
一嵗之首務而昭莫大之敬也今改而又改日復一
日疑且未定不惟隳祖宗相循之制且非祇畏天地
之道伏望皇上如期回鑾以成大禮御史牛天麟等
[067-19b]
亦以為言俱不報二月始祀天地於南郊祀畢幸海
子大獵十五年以征宸濠如南京十二月還京師始
郊初獻疾作不克成禮而罷
世宗嘉靖六年正月大祀禮成罷慶成宴
先期禮官以宴請帝曰郊祀慶成次日設宴乃祖宗
朝故典葢以上帝監歆君臣歡會其禮不可廢也今
四方災異非常方欲上下同加修省恐多費勞民可
暫免一年以見朕奉天恤民之意惟四夷使臣賜宴
[067-20a]
如故
九年二月議南北郊分祀
帝既定明倫大典益覃思制作之事郊廟百神咸欲
斟酌古法釐正舊章乃問大學士張璁書稱燔柴祭
天又曰類於上帝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
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以形體主宰之異言也朱子謂
祭之於壇謂之天祭之屋下謂之帝今大祀有殿是
屋下之祭帝耳未見有祭天之禮也况上帝皇地祇
[067-20b]
合祭一處亦非専祭上帝璁言國初遵古禮分祭天
地後又合祀説者謂大祀殿下壇上屋屋即明堂壇
即圜丘列聖相承亦孔子従周之意帝復諭璁二至
分祀萬代不易之理今大祀殿擬周明堂或近矣以
為即圜丘實無謂也璁乃備述周禮及宋陳襄蘇軾
劉安世程頥所議分合異同以對且言祖制已定無
敢輕議帝鋭欲定郊制會給事中夏言請舉親蠶禮
帝以古者天子親耕南郊皇后親蠶北郊適與所議
[067-21a]
郊祀相表裏因令璁諭言陳郊議言乃上䟽言國家
合祀天地又為殿而屋之及太祖太宗之並配諸壇
之従祀舉行不於長至而於孟春俱不應古典宜令
羣臣博考詩書禮經所載及漢宋諸儒匡衡劉安世
朱熹等之定論以見太祖國初分祀之舊制陛下稱
制而裁定之此中興大業也疏入未下禮科給事中
王汝梅等詆言説非是帝切責之乃勅禮部令羣臣
各陳所見且言汝梅等舉召誥中郊用牛二明是合
[067-21b]
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各一牛也
又或謂天地合祀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擬之夫婦同
牢此言䙝慢已甚又或謂郊為祀天社稷為祭地古
無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祇猶言五方帝耳非皇地
祗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隨所在而祭之
故禮有親地之説非謂祭社即方澤祭地也璁因録
上郊祀考議一冊時詹事霍韜深非郊議且言分祀
之説惟有周禮莽賊偽書不足引據於是言復上疏
[067-22a]
言周禮一書於祭祀為詳大宗伯以祀天神則有禋
祀實柴槱燎之禮以祀地祇則有血祭薶沈疈辜之
禮大司樂冬至日地上圜丘之制則曰禮天神夏至
日澤中方丘之制則曰禮地祇天地分祀従來久矣
故宋儒葉時之言曰郊丘分合之説當以周禮為定
今議者既以大社為祭地則南郊既不當祭皇地祇
何又以分祭為不可也合祭之説實自莽始漢之前
皆主分祭而漢之後亦間有之宋元豐一議元祐再
[067-22b]
議紹聖三議皆主合祭而卒不可移者以郊賚之費
每傾府藏故従省約安簡便耳亦未嘗以分祭為非
禮也今之議者往往以太祖之制為嫌為懼然知合
祭乃太祖之定制為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祖之
初制為可復知大祀文乃太祖之明訓為不可背而
不知存心録固太祖之著典為可遵且皆太祖之制
也従其禮之是者而已敬天法祖無二道也周禮一
書朱子以為周公輔導成王垂法後世用意最深切
[067-23a]
何可誣以莽之偽為耶且合祭以后配地實自莽始
莽既偽為是書何不削去圜丘方丘之制天神地祇
之祭而自為一説耶於是禮部集上羣臣所議郊禮
主分祭者都御史汪鋐等八十二人主分祭而以慎
重成憲及時未可為言者大學士張璁等八十四人
主分祭而以山川壇為方丘者尚書李瓚等二十六
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為非者尚書方獻夫等二百
六人無可□者英國公張崙等一百九十八人奏曰
[067-23b]
臣等祇奉勅諭折衷衆論分祀之義合於古禮但壇
壝一建工役浩繁禮屋祭曰帝夫既稱昊天上帝則
當屋祭宜仍於大祀殿専祀上帝改山川壇為地壇
専祀皇地祇既無創建之勞行禮亦便帝復諭當遵
皇祖舊制露祭於壇分南北郊以二至日行事
春明夢餘録曰國之大在祀而祀之大在郊自古
禮殘缺後儒穿鑿而五帝六天合祀之説迄無定
論則以不深考於經折衷於聖以準之也書曰肆
[067-24a]
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徧於羣神又曰柴
望秩於山川又曰柴望大告武成曰類曰柴皆祀
天之禮也然必及於六宗山川羣神而不及后土
則郊必兼社之謂也易曰先王作樂崇徳殷薦之
上帝以配祖考又曰聖人烹以享上帝周禮以禋
祀祀昊天上帝記曰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皆
舉郊以見社也家語孔子曰天子卜郊則受命於
祖廟作龜於禰宫尊祖親考之義也郊之必卜而
[067-24b]
不及社兼社也此唐虞三代之制也儒者但見周
禮有冬至祭圜丘夏至祭方澤之文遂主分祀之
説不知周禮一嵗之間祭天凡幾正月祈穀孟夏
大雩季秋明堂至日圜丘此外有四時之祭則固
合祭者矣惟是周𦍤建子冬至圜丘適當獻嵗不
妨迎陽報天而後命及於地故其禮比合祭稍加
崇重此惟行周禮之時則可耳乃其合祀之禮則
未嘗廢散見諸經及孔子之言可據也使祭而必
[067-25a]
冬至也則何用卜之為故曰致敬不壇掃地而祭
則又不必於圜丘方澤也以是而知周之未嘗不
合祭也由漢厯唐千餘年分祀者惟魏文帝之太
和周武帝之建徳隋髙祖之開皇唐元宗之開元
四祭而已至宋郊祀皆合祭其不合祭者惟元豐
六年一郊元祐詔議北郊彼時羣臣方議合祀之
非哲宗以問輔臣章惇曰北郊止可謂之社君子
當不以人廢言夫國之大事莫過於郊明太祖以
[067-25b]
開天之聖改分祀為合祀此千古卓見故行之百
五十餘年風雨調順民物康阜至嘉靖一改而明
遂衰建議者夏言也卒死於法抑太祖之靈弗歆
乎
時修撰姚淶議畧云古之祭日於壇謂春分也祭
月於坎謂秋分也其隂陽先後之序義則得矣從
之可也若冬至夏至之祭臣於此竊有疑焉周人
以建子之月為嵗首故冬至祭天夏至祭地隂陽
[067-26a]
之義先後之倫各有攸宜斯制禮之本意也今所
用者夏正也如以一嵗之月序之則夏至前而冬
至後茍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先地而後天雖曰
陽先隂後於義無嫌然實非一嵗之事尊天之義
豈其若此行周之禮不可以用今之時用今之時
不可以行周之禮是其大者已礙而不通矣按是
時主合祭者二百餘人淶議最當且曰㫁之於定
鼎之時者聖祖也行之而安者二十年襲之於徙
[067-26b]
都之日者太宗也行之而安者亦二十年承之於
繼世之後者列聖也行之而安也復百餘年天清
地宴百神受職然則議郊禮於有明中葉固未可
輕言分祭矣
十月圜丘成
先是命户禮工三部偕言等詣南郊相擇南天門外
有自然之丘僉謂舊丘地位偏東不宜襲用禮臣欲
於具服殿少南為圜丘言復奏曰圜丘祀天宜即髙
[067-27a]
敞以展對越之敬大祀殿享帝宜即清閟以盡昭事
之誠二祭時義不同則壇殿相去亦宜有所區别乞
於具服殿稍南為大祀殿而圜丘更移於前體勢峻
極可與大祀殿等制可於是建圜丘壇於正陽門外
五里許大祀殿之南為制二成壇面甎用一九七五
陽數及周圍闌柱俱青琉璃邊角用白玉石髙廣尺
寸皆遵祖制内壝圍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八尺一
寸内四門南門外燎爐毛血池西南望燎臺外垣周
[067-27b]
二百四丈八尺五寸髙九尺一寸外門亦四南門外
左具服臺東門外神庫神厨祭器庫宰牲亭北門外
正北泰神殿正殿藏上帝太祖之主配殿藏從祀諸
神之主外建四天門東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廣利
又西鑾駕庫又西犧牲所其北神樂觀北曰成貞北
門外西北為齋宫迤西為壇門建方澤壇於安定門
外之東亦二成是年十月圜丘工成明年夏北郊亦
成分祀之制遂定
[067-28a]
嘉靖祀典曰禮臣言圜丘之制大明集禮壇上成
濶五丈存心録則第一層壇濶七丈集禮二成濶
七丈存心録則第二層壇面周圍俱濶二丈五尺
葢集禮之二成即存心録之一層存心録之二層
即集禮之一成矣臣等無所適従惟皇上裁定奉
㫖圜丘第一層徑濶五丈九尺髙九尺二層徑十
丈五尺三層徑二十二丈俱髙八尺一寸地面四
方漸墊起五尺
[067-28b]
于慎行穀山筆麈曰唐時明堂制度其宇上圜覆
以清陽玉葉清陽色也玉葉亦瓦之類今大享殿
及圜丘闌干皆用囬青瓦亦清陽玉葉之類
十一月祀上帝于圜丘奉太祖専配
先是給事中夏言疏言太祖太宗並配父子同列稽
之經㫖未能無疑臣謂周人郊祀后稷以配天太祖
足當之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太宗足當之禮
臣集議以為二祖配享百有餘年不宜一旦輕改帝
[067-29a]
降勅諭欲於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嵗首奉太宗
配上帝於大祀殿大學士張璁翟鑾等言二祖分配
於義未協且録仁宗所撰勅諭並告廟文以進帝復
命集議於東閣皆以為太廟之祀列聖昭穆相向無
嫌並列况太祖太宗功徳並隆圜丘大祀殿所祀均
之為天則配天之祖不宜闕一臣等竊議南北郊及
大祀殿每祭皆宜二祖並配帝終以並配非禮諭閣
臣講求璁等言古者郊與明堂異地故可分配今圜
[067-29b]
丘大祀殿同兆南郊冬至禮行於報而太宗不與孟
春禮行於祈而太祖不與心實有所不安帝復報曰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
報天之祀止當以髙皇帝配文皇帝功徳豈不可配
天但開天立極本髙皇帝肇之耳如周之王業武王
實成之而配天止以后稷配上帝止以文王當時未
聞爭辯功徳也因命寢其議已而夏言復疏言虞夏
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後儒穿鑿分郊丘為二及誤解
[067-30a]
大易配考孝經嚴父之義以致唐宋變古乃有二祖
並侑三帝並配之事望㫁自宸𠂻依前勅㫖帝報曰
禮臣前引太廟不嫌一堂夫配帝與享先不同此説
無當仍命申議大學士張璁乃言郊祀之議聖見已
決獨臣不忍無言皇上信以分配之説盡古禮乎大
祀殿非明堂之位孟春祈穀又非季秋大享之禮則
未免有失于古也皇上信以並配之説非今宜乎太
祖百有餘年之神座豈忍言撒文皇百有餘年配天
[067-30b]
之報豈忍言廢則又未免有失於今也竊以天地分
祀宜従古禮彰我皇上善繼善述之孝祖宗並配宜
従今制彰我皇上不愆不忘之心疏入帝乃責璁前
後變志非忠愛之道於是禮臣復上議南北郊雖曰
祖制實今日新創請如聖諭俱奉太祖獨配至大祀
殿則太祖所創今乃不得侑享於中竊恐太宗之心
有所未安宜仍奉二祖並配則既復古禮又存祖制
禮意人情兩不為失疏入復諭璁曰二至祀典自今
[067-31a]
日始當奉太祖獨配孟春特名祈穀實存祖制當如
仁宗之舊可委曲依朕意行之璁對皇上議郊祀大
典本求至當可行之道今議者以圜丘方澤皆以太
祖配以為皇上新制以大祀殿祀上帝以二祖配以
為祖宗舊制皆一時遷就之説非至當不易之論夫
冬至報天之禮重孟春祈穀之禮輕天與帝一也大
祀殿既可以二聖並配圜丘何獨不可新制舊制之
説臣之所不解也臣竊惟斯禮之議本因天地不可
[067-31b]
並祭嫌於龎雜若祖宗並配原無可議况既有大祀
殿又建圜丘同兆南郊益非禮制夫禮時為大古今
異宜非可一律葢古圜丘因丘陵為之非積土而壇
方澤因川澤為之非掘地而坎今儀文大備屋而祀
之掃地之儀安可復用或謂屋祭為帝壇祭為天臣
觀思文之詩祭后稷配天而歌者也一詩之中天帝
並稱我將之詩祭文王配帝而歌者也一詩之中止
稱天而不稱帝則天之與帝原自無異臣惟今日郊
[067-32a]
祀之議有簡易可行之道足可繼承者因南郊大祀
殿以祀昊天上帝配以二祖冬至大報天可也孟春
祈穀可也萬一雨雪届期亦可備而成禮北郊建壇
以祀皇地祇亦以二祖配之明夏方有事北郊工役
可徐圖耳夫天地者古今之天地分而祀之三代之
彞典也不可龎雜故臣將順皇上為之祖宗者一代
之祖宗功徳俱隆並配天地當代之定制也孝子慈
孫不可輕有擬議故臣不敢將順皇上為之葢宜於
[067-32b]
古而古宜於今而今惟求心之安而已帝意終不可
奪乃下禮部申議疏且責之曰祖宗並配在禮為黷
但朕所定祈穀原因曲全祖制與明堂舉事不同依
擬奉二祖並侑二至之祀奉皇祖獨配禮儀俱従儉
詳擬以聞
將郊祀帝諭夏言欲親行奉安禮乃擬儀注以聞先
期擇捧主執事官十一員分獻配殿大臣二員撰祝
文僃脯醢酒果制帛香燭前一日行告廟禮設神輿
[067-33a]
香案於奉天殿神案二於泰神殿神案二於東西配
殿香案一於丹墀正中設大次於圜丘左門外是日
質明帝常服詣奉天殿行一拜三叩頭禮執事官先
後捧昊天上帝太祖髙皇帝及従祀神主各奉安輿
中至泰神殿門外帝乗輅至昭亨門禮官導至泰神
殿丹墀報事官就輿捧神主升石座奉安於龕中帝
詣香案前行三獻禮如儀禮畢出至大次升座百官
行一拜三叩頭禮畢還宫
[067-33b]
十年正月祈穀於大祀殿奉太祖太宗配
明初未嘗行祈穀禮至是始以孟春上辛日行於大
祀殿奉二祖配禮畢帝心終以為未當諭張璁曰自
古惟以祖配天今二祖並配決不可法後世嗣後大
報與祈穀止奉太祖配尋親製祝文更定儀注改用
驚蟄節禮視大祀稍殺帛減十一不設従壇不燔柴
著為定式
十一年正月祈穀於上帝始命武定侯郭鄖攝事
[067-34a]
帝自即位嵗親郊遣代實自此始於是給事中葉洪
言祈穀大報祀名不同郊天一也祖宗無不親郊成
化𢎞治間或有故寧展至三月葢以郊禋禮重不宜
攝以人臣謂俟聖躬痊改卜吉日行禮不従至十八
年改行於大内之元極寶殿不奉配遂為定制是時
禮部言往以正月之吉大祀天地入覲臣僚四品以
上皆得陪祭今大報行於冬至祈穀舉於孟春諸臣
當覲者見集闕下請令四品以上皆得陪祀祈穀如
[067-34b]
昔年大報例従之
是年冬至尚書言以前此有事南郊風寒莫備乃采
禮書天子祀天張大次小次之説請作黄氊御幄為
小次每大祭所司以隨值風雪則設於圜丘下帝就
幄中對越陟降奠獻以太常執事官代之命著為令
十三年二月詔更圜丘為天壇方澤為地壇
禮部尚書夏言言圜丘方澤本法象定名未可遽易
第稱圜丘壇省牲則於名義未協今後冬至大報啟
[067-35a]
蟄祈穀祀天夏至祭地祝文宜仍稱圜丘方澤其省
牲及諸公事有事壇所稱天壇地壇従之
十五年定進大報等祀日冊儀
舊制每嵗十一月上旬欽天監具明年諸祭祀日於
奉天門奏進嘉靖九年令以九月奏諸祀日自大報
始是年帝親定進祀日冊儀毎嵗九月朔禮部尚書
以大報及諸祀日告於皇帝前期宿於公署鴻臚卿
請御殿設案於奉天殿中至日百官公服侍班皇帝
[067-35b]
服皮弁禮部尚書具朝服捧祀日冊自午門中道入
立置於案皇帝就案先立定禮部尚書跪奏嘉靖幾
年分大報等祀日冊請敬之皇帝搢圭取而恭視訖
序班舉案置於華葢殿中皇帝升座百官叩頭如常
禮
十七年十一月上皇天上帝泰號
帝既上成祖睿宗尊號大享禮成擬加上帝及髙皇
帝后尊稱先期詣郊壇預告於神祇還御奉天殿降
[067-36a]
勅諭禮部以十一月𦍤旦行事至日帝詣南郊恭進
冊表上泰號曰皇天上帝於是改泰神殿曰皇穹宇
臣/等謹按禮事天無文掃地而祭自堯舜以來數
千百年従未聞為天加徽稱者且昊天與皇天均
天也又可意為隆降而妄事推崇乎當時禮儀冊
表雖皆帝所親定然徒以取譏當時滋惑來世故
不復採録云
穆宗隆慶元年正月罷祈穀
[067-36b]
帝初即位用遺詔令禮臣議祀典興罷於是禮臣言
先農親祭遂耕耤田即祈穀遺意今二祀並行於春
未免煩數且元極寶殿在禁地百官陪祀出入非便
宜罷祈穀止於先農壇行事從之
神宗萬厯三年十一月大學士張居正進郊祀新舊圖
考
疏言皇上肇舉郊禋大典臣等謹輯郊祀新舊圖考
進呈舊禮者太祖所定新禮者世宗所定也按天地
[067-37a]
之祭自周以來分合不一大率合祭為多國朝自洪
武後皆合祭至嘉靖始建分祭之制議者咸以合祭
為便顧兹重典未敢輕議謹輯為禮書二册首序分
合沿革之由次具壇壝陳設規制圖説次列儀注樂
章而以臣等淺陋之見畧述其概竊附於後以備聖
明他日裁擇帝嘉納之
附論新舊郊祀圖考後曰國初天地分祀至洪武
十年聖祖乃定為合祀之制每嵗以正月上辛日
[067-37b]
行禮於南郊大祀殿列聖遵行百六十餘年至世
宗始按周禮古文復分建南北郊俱壇而不屋南
郊以冬至北郊以夏至行禮二至之外復有孟春
祈穀季秋大享嵗凡四郊隆慶改元詔廷臣議郊
祀之禮時議者並請罷祈穀大享復合祀天地於
南郊先帝深惟三年無改之義獨以祈穀大享在
大内行禮不便従禮官議罷而分祀姑仍其舊葢
亦有待焉耳夫禮因時宜本乎人情者也髙皇帝
[067-38a]
初制郊禮分祀者十年矣而竟定於合祀者良以
古今異宜適時為順故舉以嵗首人之始也卜以
春初時之和也嵗惟一出事之便也為屋而祭情
之安也百六十餘年列聖相承莫之或易者豈非
其至當允協經久而可守乎今以冬至極寒而祼
獻於星露之下夏至盛暑而駿奔於炎歊之中一
嵗之中六飛再駕以時以義斯為戾矣且成祖文
皇帝再造宇宙功同開創配享百餘年一朝罷之
[067-38b]
於人情亦有大不安者故世宗雖分圜丘之制而
中世之後竟不能行雖肇舉大享之禮而嵗時禋
祀止於内殿是斯禮在當時固已窒碍而難行矣
况後世乎臣等愚昧竊以為宜遵髙皇帝之定制
循列聖之攸行嵗惟一舉合祀之禮而奉二祖並
配斯於時義為協人情為順謹稽新舊規制禮儀
而略述其概俟聖明裁㫁焉
愍帝崇禎十四年正月祈榖於大享殿
[067-39a]
是禮世宗一再舉而罷至是復舉其恭視壇位籩豆
牲隻俱如圜丘儀惟不散齋不出宿於郊齋宫不朝
亥正三刻止升一燈明年上辛值元日乃改用中辛
臣/等謹按明初諸帝日於宫中行拜天禮世宗用
楊一清之言始罷不行惟正旦冬至聖誕節於奉
天殿丹陛上行禮既定郊祀遂罷冬至之拜正旦
聖誕節俱詣元極寶殿行禮隆慶元年罷元極寶
殿仍行禮於奉天殿陛不用外執事祭品亦不取
[067-39b]
給太常其後遂相沿不變云
太祖在位三十一年親郊三十
洪武元年十一月庚子/ 三年十一月庚戌 二年十一月乙巳/四年十一月丙辰
五年十一月辛酉/七年十一月辛未 六年閏十一月壬午/八年十一月丁酉
九年十一月壬午/十二年正月己夘 十年十一月丁亥/十三年正月癸夘
十四年正月乙未/十六年正月乙夘 十五年正月乙未/十七年正月丁未
十八年正月辛未/二十年正月甲子 十九年正月甲子夘/二十一年正月辛
二十二年正月丁亥/二十四年正月癸夘 二十三年正月己夘/二十五年正月乙未
[067-40a]
二十六年正月辛酉/二十八年正月丁未 二十七年正月乙夘/二十九年正月壬申
三十年正月丙寅/ 三十一年正月壬戌/
惠帝在位四年親郊三
建文元年正月庚辰/ 三年正月辛未 二年正月辛未/
成祖在位二十二年親郊十七
建文四年七月壬午𦍤/ 二年正月乙夘 永樂元年正月辛夘/ 三年正月庚戍
四年正月丁未/六年正月辛酉 五年正月丁夘/七年正月乙夘
八年正月己夘/十年正月丁酉 九年正月甲戍夘/十一年正月辛
[067-40b]
十五年正月丁酉/二十年正月辛未 十九年正月甲戌未/二十一年正月乙
二十二年正月戊子/
仁宗在位一年親郊一
洪熙元年正月丙戌/
宣宗在位十年親郊九
宣徳元年正月丁未/ 三年正月甲子 二年正月庚子/四年正月己未
五年正月癸丑/七年正月癸酉 六年正月丁丑/八年正月丁夘
九年正月辛夘/
[067-41a]
英宗先後在位二十二年親郊十六
正統五年正月己未/ 七年正月甲戌 六年正月庚戌/八年正月丁夘
九年正月辛酉夘/十一年正月己 十年正月丙戌酉/十二年正月癸
天順十三年正月丁酉/ 二年正月甲戌 十四年正月甲午/三年正月乙未
四年正月丁亥/六年正月丁未 五年正月庚戌/七年正月丙午
景帝在位八年親郊七
景泰元年正月丙戌/ 三年正月丙午 二年正月庚戌/四年正月辛未
五年正月甲子/七年正月壬午 六年正月戊午/
[067-41b]
憲宗在位二十三年親郊二十三
成化元年正月己未/ 三年正月己夘 二年正月戊申/四年正月甲戌
五年正月乙丑/七年正月丙戌 六年正月己丑/八年正月庚戌
九年正月丁未亥/十一年正月癸 十年正月丁酉午/十二年正月戊
十三年正月庚戌/十五年正月丁夘 十四年正月甲戌/十六年正月甲午
十七年正月丙戌/十九年正月丙午 十八年正月壬午/二十年正月丁酉
二十一年正月乙未/二十三年正月庚戌 二十二年正月己未/
孝宗在位十八年親郊十八
[067-42a]
𢎞治元年正月丙午/ 三年正月甲子 二年正月辛未/四年正月己丑
五年正月壬午/七年正月丁酉 六年正月己夘/八年正月乙未
九年正月壬辰未/十一年正月丁 十年正月庚戌未/十二年正月辛
十三年正月乙丑/十五年正月丙戌 十四年正月己未/十六年正月戊申
十七年正月甲戌/ 十八年正月乙未/
武宗在位十六年親郊十五
正徳元年正月己丑/ 三年正月丁未 二年正月乙酉/四年正月丙午
五年正月丁夘/七年正月己未 六年正月甲子/八年正月壬午
[067-42b]
九年正月丁丑未/十一年正月乙 十年正月戊辰丑/十二年正月己
十三年正月庚戌酉/十五年十二月丁 十四年二月丁丑/
世宗在位四十五年親郊十八
嘉靖元年正月己未/ 三年正月丁丑 二年正月乙夘/四年正月辛未
五年正月乙未/七年正月丙戌 六年正月己丑/八年正月庚戌
九年正月丁酉/十年正月辛夘 十一月己酉/十一月甲寅
十一年十一月庚申/十四年十一月乙亥 十三年十一月庚午/十五年十一月辛亥
十七年十一月辛夘/ 十八年十一月丙申/
[067-43a]
穆宗在位六年親郊四
隆慶元年十一月癸亥/ 三年十一月甲戌 二年十一月戊辰/四年十一月己夘
神宗在位四十八年親郊三
萬厯三年十一月乙巳夘/ 十四年十一月癸 六年十一月辛酉/
熹宗在位七年親郊一
天啓三年十一月丁巳/
愍帝在位十七年親郊七
崇禎元年十一月癸未巳/ 十二年十一月辛 八年十一月庚申亥/十三年十一月丁
[067-43b]
十四年正月辛巳寅/十六年十一月壬 十五年正月辛巳/
臣/等謹按明初最嚴郊祀太祖以後無不親郊者
成祖北巡間令太子攝祀其以疾改卜郊止太祖
洪武六年孝宗𢎞治二十六年兩郊而已百餘年
中肅奉明禋對越㒺懈事天之誠唐宋諸君莫之
逮也惟武宗末年屢以遊豫改卜郊然亦未敢輒
廢世宗嗣服鋭意制作改合祀為分祀罷二祖並
配毅然排衆議而為之以蘄合於三代之禮用意
[067-44a]
可謂勤矣十三年南郊親製大報歌亦有慎始圖
終之語乃分祀未幾遂至遣代大享殿徒事改作
而祈穀仍於内殿行事且皇天泰號徒奉虚稱睿
宗配天貽譏豐昵雖曰禮元極寶殿乃溺於方士
幻妄之説非實有昭事上帝之誠也葢帝議禮之
後喜事紛更始則博復古之虚名而誠意有所不
至繼乃崇尚𤣥修惑溺日深凡所改作皆廢置不
復再舉而祖宗以來嚴恭寅畏之心蕩然無存再
[067-44b]
𫝊而至神宗怠棄益甚郊廟之祀數十年不一躬
親不可謂非帝啓之也記曰惟聖人為能享帝孝
子為能享親理固不可易矣
圜丘大祀儀洪武元/年定
先期皇帝散齋四日致齋三日陪祀執事官同前祀
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省牲視鼎鑊滌溉次日
有司陳設正壇第一成設上帝位南向玉用蒼璧帛
用蒼色牲用蒼犢籩豆十二簠簋各二豋一爵三壇
[067-45a]
上設太尊二著尊犧尊山罍各一壇下設大尊一山
罍二實以五齊三酒祝一同玉帛設於壇西第二成
設大明位在東星辰位次之夜明位在西太嵗位次
之位用純犢一幣各一大明用赤夜明星辰太嵗皆
用白籩豆各十簠簋及豋同上帝東西各設著尊二
犧尊二實以醴齊盎齊事酒至日清晨車駕至大次
太常卿奏中嚴皇帝服衮冕奏外辦皇帝入就位贊
禮唱迎神協律郎舉麾奏中和之曲贊禮唱燔柴郊
[067-45b]
社令升烟燔全犢於燎壇贊禮唱請行禮太常卿奏
有司謹具請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及在位官皆再
拜贊禮唱奠玉帛皇帝詣盥洗位太常卿贊曰前期
齋戒今晨奉祭加其清潔以對神明皇帝搢圭盥手
帨手出圭升壇太常卿贊曰神明在上整肅威儀
升自午陛協律郎舉麾奏肅和之曲皇帝詣昊天上
帝神位前跪搢圭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復位贊禮
唱進爼協律郎舉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詣昊天上帝
[067-46a]
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復位贊禮唱行初獻禮皇帝
詣爵洗位搢圭滌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出圭詣酒
尊所搢圭執爵受泛齊以爵受執事者出圭協律郎
舉麾奏夀和之曲武功之舞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
前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讀祝官捧祝跪讀訖
皇帝俯伏興再拜復位亞獻酌醴齊樂奏豫和之曲
文徳之舞終獻酌盎齊樂奏熙和之曲文徳之舞儀
並同初獻惟不用祝終獻贊禮唱行分獻禮分獻官
[067-46b]
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出笏詣爵洗位搢笏滌爵拭爵
以爵授執事者出笏詣従祀神位前搢笏上香祭酒
奠爵出笏俯伏興再拜復位贊禮唱飲福受胙皇帝
升壇至飲福位再拜跪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進太
常卿贊曰惟此酒殽神之所與賜以福慶億兆同霑皇
帝受爵祭酒飲福酒以爵置於坫奉胙官奉胙跪進
皇帝受胙以授執事者出圭俯伏興復位皇太子以
下在位官皆再拜贊禮唱徹豆協律郎舉麾奏安和
[067-47a]
之曲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贊禮唱
讀祝官奉祝奉幣官奉幣掌祭官取饌及爵酒各詣
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燎位半燎太常卿奏禮畢皇
帝還大次解嚴駕還詣太廟報謝
臣/等謹按洪武七年定大祀拜禮始迎神四拜飲
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畢又以舊儀
太常司奏中嚴外辦及盥洗升壇飲福受胙各致
贊詞又凡祀俱設爵洗位滌爵拭爵初升壇再拜
[067-47b]
祭酒唱賜福胙之類俱為煩瀆悉去之又定大祀
分獻禮皇帝行初獻禮奠玉帛將畢分獻官即行
初獻禮亞獻中獻亦如之又以古人祭用香燭所
以導達隂陽以接神明無上香之禮命凡祭祀罷
上香又帝親祀皇太子留宫中居守親王戎服侍
従雖不陪祀仍一體齋戒其陪祀官文臣五品以
上武臣四品以上若老疾瘡疥刑餘喪過體氣者
皆不得與至元降臣髙昌王岐王特加三品法服
[067-48a]
陪祭則創見者後又製祭祀牙牌圓者給陪祀官
長者給執事諸人佩以入壇無者不納
南郊合祀儀洪武十/年定
齋戒前期二日太常司官今太/常寺宿於本司次日具本
奏聞致齋三日次日進銅人𫝊制諭文武官齋戒不/飲
酒不食葱韭薤蒜不問病/不弔䘮不聴樂不理刑名當日禮部官同太常司官
於城隍廟發咨仍於各廟焚香三日告廟正祭前二
日用祝文酒果奉先殿告仁祖配上帝皇祇省牲用/牛
[067-48b]
二十八羊三十三豕/三十四鹿二兔十二正祭前二日太常司官奏聞明
日與光禄司官省牲次日省牲畢復命就奏定分獻
官二十四員陳設共二十/七壇正殿三壇上帝南/向犢一豋
一實以太羮籩十二實以形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
脯白餅黑餅糗餌粉餈豆十二實以韮菹菁菹芹菹
筍菹醓醢鹿醢兔醢魚醢脾析豚拍食糝食簠簋
各二實以黍稷稻粱玉用蒼璧一帛一蒼色織成郊/祀制帛四字
皇祇南/向犢一豋一籩十二豆十二簠簋各二玉用黄
[067-49a]
琮一帛一黄色郊/祀制帛仁祖配位在東/西向犢一豋一籩十二
豆十二簠簋各二玉用蒼璧一帛一蒼色郊/祀制帛共設酒
尊六爵九篚三於東南西向祝文案一於殿西洪熈/以後
改奉太祖太宗並祀正殿増一/壇加犢一酒尊二爵三帛篚一丹墀四壇太明在東/西向
犢一豋一籩十無糗餌粉/餈下同豆十無食糝/食下同簠簋各二
帛一紅色禮神/制帛下同酒尊三爵三篚一夜明在西/東向犢一豋
一籩十豆十簠簋各二帛一白/色酒尊三爵三篚一星
辰一壇在東/西向犢一羊三豕三豋一鉶二盛和羮籩豆
[067-49b]
各十簠簋各二酒盞三十帛一白/色酒尊三爵三篚一
星辰二壇在西/東向陳設同東十壇北嶽壇犢一羊一豕
一豋一鉶二籩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盞十帛一黒/色酒
尊三爵三篚一永樂以後北嶽壇増附/天夀山加酒盞十帛一北鎮壇陳設
同東嶽壇陳設同帛一靑/色東鎮壇東海壇陳設並同
太嵗壇陳設同帛一白/色帝王壇陳設同帛十六白/色酒
盞三十山川壇陳設同帛二白/色酒盞三十神祇壇羊
五豕五鉶三無太/羮籩豆各八簠簋各二酒盞三十帛
[067-50a]
一白/色酒尊三爵三篚一四瀆壇陳設與北嶽同帛四
黑/色酒盞三十西十壇北海壇陳設與北嶽同西嶽壇
陳設同帛一白/色西鎮壇西海壇陳設並同中嶽壇鍾/山
附/陳設同帛二黄/色酒盞二十中鎮壇陳設同帛一黄/色
酒盞十風雲雷雨壇陳設同帛四白/色酒盞三十南嶽
壇陳設同帛一紅/色酒盞十南鎮壇南海壇陳設並同
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
分獻官各就位導引官導皇帝至御位内贊奏就位
[067-50b]
典儀唱燔柴瘞毛血迎神協律郎舉麾奏樂樂止内
贊奏四拜百官/同典儀唱奠玉帛奏樂内贊奏升壇皇
帝至上帝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玊帛跪進於皇帝右
奠訖奏出圭至皇祇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玉帛跪進
於皇帝左奠訖奏出圭至仁祖前奏搢圭執事官以
玉帛跪進於皇帝右奠訖奏出圭復位樂止典儀唱
進爼奏樂齋郎舁饌至内贊奏升壇至上帝前奏搢
圭進爼出圭至皇祇前奏搢圭進爼出圭至仁祖前
[067-51a]
奏搢圭進爼出圭奏復位樂止典儀唱行初獻禮奏
樂内贊奏升壇至上帝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
於皇帝右奏獻爵出圭至皇祇前奏搢圭執事官以
爵跪進於皇帝左奏獻爵出圭詣讀祝位跪讀祝樂
止讀祝官取祝跪於皇帝右讀訖樂作奏俯伏興平
身百官/同至仁祖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於皇帝
右奏獻爵出圭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儀
同初獻惟不讀祝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奏樂儀同
[067-51b]
亞獻樂止太常卿進五殿西東向唱賜福胙内贊奏
詣飲福位跪搢圭光禄司官以福酒跪進奏飲福酒
光禄司官以胙跪進奏受胙出圭俯伏興平身復位
奏四拜百官/同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壇徹饌樂
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内贊奏四拜百官/同樂止典儀唱
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詣燎位奏
樂執事官各執祝帛饌出内贊奏禮畢
圜丘大祀儀嘉靖九/年定
[067-52a]
前期十日太常寺題請視牲次請命大臣三員看牲
四員分獻前期五日錦衣衛備隨朝駕皇帝詣犧牲
所視牲視牲前一日皇帝常服告廟至日視牲畢命
大臣輪視如常儀前期四日皇帝御奉天殿太常寺
奏祭祀進銅人如常儀博士捧告請太祖祝版於文
華殿候皇帝親填御名訖捧出前期三日皇帝具祭
服以脯醢酒果詣太廟請太祖配神訖易服御華葢
殿太常寺卿同光禄寺卿面奏省牲訖皇帝御奉天
[067-52b]
殿百官具朝服聴受誓戒𫝊制前期二日太常卿同
光禄卿奏省牲如常儀牛九北羊三豕/三鹿一兔六是日錦衣衛
具神輿香亭太常官具玉帛匣及香匣各設於奉天
殿次日皇帝至奉天殿視填祝版版以青/楮硃書置玉帛於
匣太常卿捧安輿内皇帝三上香行一拜三叩頭禮
畢錦衣衛官校舁至天壇太常卿奉安於神庫前期
一日免朝錦衣衛備法駕設板輿於奉天門下正中
皇帝吉服告於廟出乘輿詣南郊由西天門入至昭
[067-53a]
亨門外降輿禮部太常官導皇帝由左門入至内壝
太常卿導皇帝至圜丘恭視壇位次至神庫視籩豆
至神厨視牲畢仍由左門出升輿至齋宫分獻陪祀
官叩頭如常儀壇上陳設上帝南/向犢一蒼玉一郊祀
制帛十二俱青/色豋一簠簋各二籩十二豆十二蒼玉
爵三酒尊三青漆團龍篚一祝案一配帝西/向犢一奉
先制帛一白/色豋一簠簋各二籩十二豆十二蒼玉爵
三酒尊三雲龍篚一従四壇俱在壇/之二成大明在東/西向犢一
[067-53b]
豋一禮神制帛一赤/色簠簋各二籩十豆十酒盞二十
青瓷爵三酒尊三篚一夜明在西/東向陳設同禮神制帛
一白/色星辰在東西向北上曰五星曰/二十八宿曰周天星辰犢一羊一豕一
豋一鉶一實以/和羮簠簋各二籩十豆十酒盞三十帛十
青色一赤色一黄色/一白色六黑色一青瓷爵三酒尊三篚一雲雨風
雷在西東/向北上陳設同帛四青色一白色一/黄色一黑色一前期一日太
常寺設香案於皇穹宇丹墀正中將事之夕三更一
㸃禮部太常寺堂上官恭詣香案前尚書上香率各
[067-54a]
官行一拜三叩頭禮畢太常寺官九員分詣東西配
殿各請從位神版出龕先雷師次風伯次雨師次雲
師次周天星辰次二十八宿次五星次夜明次大明
捧至丹墀東西向立太常寺官一員詣殿中請太祖
主出龕太常寺少卿一員恭捧西向立太常寺官三
員請上帝神版出龕太常寺卿恭捧南向立禮部侍
郎二員導引出殿先上帝次太祖次大明次夜明次
五星次二十八宿次周天星辰次雲雨風雷由圜丘
[067-54b]
北門入轉至午陛升壇先上帝次太祖次従位各依
原序先後奉安於神座候皇帝至大次尚書率各官
致詞復命叩頭出祭畢太常官如前捧請禮部侍郎
導引入殿以次入於龕中奉安訖各官仍行一拜三
叩頭禮出正祭是日三鼓皇帝自齋宫乗輿至外壝
神路之西降輿導引官導皇帝至神路東大次上香
官同導引官捧神位官復命訖退百官排班於神/路之東西以俟皇
帝具祭服出導引官尊皇帝由左櫺星門入内贊對
[067-55a]
引官導皇帝行至内壝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
各司其事皇帝至御拜位内贊奏就位皇帝就位典
儀唱燔柴唱迎帝神樂作内贊奏升壇導皇帝至上
帝金罏前奏跪奏搢圭司香官捧香跪進於皇帝左
内贊奏上香皇帝三上香訖奏出圭導至太祖金罏
前儀同奏復位皇帝復位樂止内贊奏四拜𫝊贊百
官同典儀唱奠玉帛樂作内贊奏詣神御前導皇帝
至神御前奏搢圭捧玉帛官以玉帛跪進於皇帝右
[067-55b]
皇帝受玉帛内贊奏獻玉帛皇帝奠訖奏出圭導至
太祖前奉搢圭奏獻帛奏出圭奏復位皇帝復位樂
止典儀唱進爼樂作齋郎舁爼安訖内贊奏詣神御
前導皇帝至神御前奏搢圭奏進爼奏出圭導至太
祖前儀同奏復位皇帝復位樂止典儀唱行初獻禮
樂作内贊奏詣神御前導皇帝至神御前奏搢圭捧
爵官以爵跪進於皇帝右皇帝受爵内贊奏獻爵皇
帝獻訖奏出圭奏詣讀祝位導皇帝至讀祝位奏跪
[067-56a]
傳贊衆官皆跪樂暫止内贊奏讀祝讀祝官跪讀祝
畢樂復作奏俯伏興平身𫝊贊百官同讀祝跪進祝
版皇帝捧至御案篚内安訖今讀祝/官自安内贊導至太祖
前奏搢圭捧爵官以爵跪進於皇帝右皇帝受爵奏
獻爵皇帝獻訖奏出圭奏復位皇帝復位樂止典儀
唱行亞獻禮樂作儀同初獻惟不讀祝奏復位樂止
典儀唱行終獻禮樂作儀同亞獻奏復位樂止太常
卿進立於壇之二成東向唱賜福胙内贊奏詣飲福
[067-56b]
位導皇帝至飲福位光禄卿捧福酒跪進於皇帝左
内贊奏跪奏搢圭奏飲福酒皇帝飲訖光禄官捧福
胙跪進於皇帝左内贊奏受胙皇帝受訖奏出圭俯
伏興平身奏復位皇帝復位奏四拜𫝊贊百官同典
儀唱徹饌樂作執事官徹饌訖樂止典儀唱送帝神
樂作内贊奏四拜𫝊贊百官同樂止典儀唱讀祝官
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恭詣㤗壇皇帝退
立於拜位之東典儀唱望燎樂作内贊奏詣望燎位
[067-57a]
内贊對引官導皇帝至望燎位燎半内贊奏禮畢樂
止如遇風雪有司設黄氊小次於圜丘下皇帝恭就/小次對越行禮其升降上香奠獻俱以太常執事
官/代内贊對引官導皇帝至大次易服禮部太常官捧
神位安於皇穹宇皇帝還齋宫少憩駕還百官具朝
服於承天門外橋南立迎駕皇帝入詣廟参拜如視
牲還之儀百官隨至奉天殿行慶成禮
分獻官儀附/
皇帝行初獻禮讀祝訖奏俯伏興平身贊引引分獻
[067-57b]
官由東西陛詣各神位香案前贊跪搢笏上香獻帛
獻爵出笏復位亞終獻儀同惟不上香獻帛至典儀
唱望燎各分詣燎爐前燎半贊禮畢
臣/等謹按禮志洪武元年郊祀初獻奏夀和之曲
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終獻奏熈和之曲並
文徳之舞後來雖兩經分合儀並仍舊㑹典所載
南郊合祀圜丘大祀二儀皆有樂無舞盖一時失
載耳今録元年所定儀注於前以會典附後互存
[067-58a]
之用補缺漏云
祈穀儀嘉靖十/年定
前期五日皇帝詣犧牲所視牲先一日告廟及還㕘
拜俱如大祀之儀次日以後命大臣輪視如常儀前
期四日太常寺奏祭祀諭百官致齋三日皇帝親填
祝版於文華殿前期三日皇帝詣太廟請太祖配神
以脯醢酒果行再拜一獻禮前期二日太常卿同光
禄卿奏省牲如常儀前期一日皇帝親填祝版於文
[067-58b]
華殿遂告於廟二鼓禮部尚書上香侍郎遵引太常
卿捧進神版奉安於壇位俱如大祀之儀陳設上帝
位犢一蒼璧一帛一青/色豋一簠簋各二籩十二豆十
二蒼玉爵三酒尊三篚一祝案一配帝位同惟不用
玉正祭日皇帝常服乘輿至昭亨門右皇帝降輿導
引官導皇帝至大次具祭服出由左門入至陛上行
祭禮如大祀之儀惟不燔柴皇帝還至廟㕘拜畢還
宫
[067-59a]
圜丘遣官代祀儀嘉靖十/二年定
前期太常寺具本請欽定遣官職名遣官受命報名
謝恩齋宿如常儀先一日遣官及分獻陪祀官各致
齋於祭所是日先期太常寺陳設如圖儀設遣官拜
位於壇下内壝正中設遣官讀祝位於壇上避御拜
位近北陛設典儀贊引官位於遣官拜位之南贊引
引遣官分獻陪祀官各服法服候於壇壝外南向立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引遣官
[067-59b]
由内壝右櫺星門入内贊贊就位位在壇下正中分
獻官稍前遣官就位典儀唱燔柴唱迎神奏樂内贊
贊升壇遣官由西陛升至神御香案前贊跪搢笏遣
官跪搢笏司香官捧香跪進於遣官左贊上香遣官
三上香訖贊出笏至配帝前儀同贊復位樂止内贊
贊四拜遣官四拜平身𫝊贊百官同典儀唱奠玉帛
奏樂内贊贊詣神御前遣官升至神御前贊搢笏捧
玉帛官以玉帛跪進遣官受玉帛奠訖贊出笏導至
[067-60a]
配帝前儀同贊復位樂止典儀唱進爼奏樂齋郎舁
饌至内贊贊詣神御前遣官升至神御前贊搢笏進
爼出笏導至配帝前儀同贊復位樂止典儀唱行初
獻禮奏樂内贊贊詣神御前遣官升至神御前司尊
者舉幂酌酒捧爵官以爵受酒内贊贊搢笏捧爵官
以爵跪進於遣官右遣官受爵贊獻爵遣官獻訖贊
出笏贊詣讀祝位位擬除一成中贊跪遣官降至讀
祝位跪𫝊贊百官皆跪樂暫止内贊贊讀祝讀祝官
[067-60b]
跪讀訖樂復作内贊贊俯伏興平身𫝊贊百官同導
至配帝前贊搢笏捧爵官以爵跪進於遣官右遣官
受爵贊獻爵遣官獻訖贊出笏贊復位樂止典儀唱
行亞獻禮奏樂儀同初獻惟不讀祝樂止典儀唱行
終獻禮奏樂儀同亞獻樂止贊復位遣官復壇下拜
位内贊贊四拜遣官四拜平身𫝊贊百官同典儀唱
徹饌奏樂執事官徹饌訖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内
贊贊四拜遣官四拜平身𫝊贊百官同樂止典儀唱
[067-61a]
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詣燎位遣
官退立拜位之東典儀唱望燎奏樂内贊贊詣望燎
位近御位西北向立燎半内贊贊禮畢樂止
[067-61b]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