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125 篁墩文集-明-程敏政 (master)


[037-1a]
欽定四庫全書
 篁墩文集巻三十七   明 程敏政 撰
  題跋
   書族祖文清公所撰古城宗祖墓銘後
按文清公此碑稱仲節南節為都使公澐之子最得其
實但謂仲節為休寧古城祖則恐未然碑稱仲節生煥
煥生蕙蕙生承議等三人考祁譜諒公保下嚴生沇沇
生恩恩生令令生承議等三人而富溪元朝印本譜於
[037-1b]
此承議下注云兄弟並遷古城及歙横干盖得之矣疑
古城不知所出而誤屬仲節之下文清公亦從其説而
不暇諦考也又刻本比家藏録本多世次一段與前後
文不相屬疑刻石時古城人自増入者今刪之餘已見
譜辨中兹不贅又按各譜及碑本藥或以為萬或以為
芳宜以藥為正
   書先文簡公宋史本傳後
按蘇轍軾龍川志載先文簡公一事云當仁宗幼沖章
[037-2a]
獻劉太后垂簾時有方仲弓者上書請立劉氏七廟如
武后故事章獻覽其疏裂而擲之地曰朕不作此負祖
宗事公亦嘗獻武后臨朝圖而人莫之知也王洙侍讀
實與聞之然仁宗性寛厚故公卒至宰相而宋史本傳
取之且曰人多以此薄公嗚呼事有出於一人之私意
而信史書之孰不以為誠然哉亦有卓然謂事之誣為
不足信者必其偽之淺不足以欺人也考魯宗道之傳
仲弓上疏請立劉氏七廟章獻以問羣臣衆莫敢對宗
[037-2b]
道獨進曰太后欲立七廟如嗣君何其事遂止為仲弓
者初未嘗一字及武后也又考之章獻之傳公為三司
使嘗上武后臨朝圖章獻擲之地曰吾不作此負祖宗
事然後知仲弓所陳者劉氏七廟之疏公所上者武后
臨朝之圖一佞一忠事實相反故章獻於仲弓之疏頗
欲藉衆議而從之於公之圖直怒其諷諌太甚而轍乃
欲因之以誣公遂反以擲疏之事及不負祖宗之語歸
之仲弓而雜置公獻圖之事其間又相混以成其誣而
[037-3a]
不知其作偽之淺不足以欺人也夫擬人必擬於其倫
故稱君上必以堯舜茍以桀紂未有不以為誹謗者矣
頌大臣必以伊周茍以莽操未有不以為譏斥者矣章
獻在當時如御正殿受嗣君之朝服儀天冠衮衣而祀
太廟羣臣之附已者進不附者黜天下之人知有太后
而已其漸至於廢君稱制無難焉公預知之以為太后
婦人也諌之以言則難入證之以事則易見武后之罪
惡人所共知者也太后欲稱制則武后矣因為圖以獻
[037-3b]
即世之所謂影子者也其所以警之者深矣夫其以庶
嬖僭亂之容上擬母后此章獻所以裂其疏而有不負
祖宗之語也元文宗嘗欲觀古名畫學士巙子山取郭
忠恕比干圖以進其事正與此類子山一代賢者豈願
其君之為紂哉由是觀之章獻終其身不敢指斥幼主
以規稱制之舉者公之一圖有以陰彌其邪心也史不
以此難之而反以此薄之何其取舍之異哉然考公一
傳之前後則其誣亦有不待辨而明者傳之前曰公知
[037-4a]
開封時有王蒙正者聨姻章獻太后家子齊雄捶老卒
死貨其妻子使以病告公察其辭色異令有司驗得捶
死狀太后謂公曰齊雄非殺人者乃其奴嘗捶之公曰
奴無自専理且使令與已犯同太后黙然遂論如法若
以獻圖之事為佞而不忠則於此宜若承順風旨以説
后意何乃面折廷諍務取其親戚而殺之彼此相較若
兩人矣又考之諸傳參以長編章獻既崩仁宗親政於
凡兩府大臣附太后者若呂夷簡張耆等同日罷政而
[037-4b]
仲弓亦自殿中丞貶汀州别駕凡庶僚之中不附太后
者如宋綬王徳用章徳象及公先後並登兩府當時舉
錯之蹟判然兩途不可掩也若曰仁宗性寛厚不以獻
圖之事罪公使與綬等同升而不與夷簡仲弓等同貶
又何其厚於此而薄於彼乎此事之必不然者或曰轍
之為此志也實者亦多矣且無宿憾也何獨於公而誣
之曰盖有由也轍之兄軾與伊川先生有隙嘗謂伊川
為姦邪而力詆之門人子弟遂相植黨為仇家公則伊
[037-5a]
川之從伯父也所以誣之者此也或曰轍之言固誣矣
其引王洙為證佐則亦豈盡出於作偽者哉曰洙之言
有無未可知而竊意其容或有之何也史稱洙當至和
初為翰林學士朋比宰相陳執中鈎摭非禮追冊張貴
妃為温成皇后立園祔廟置仁宗於有過之地不為清
議所容然則投轍之意肆誣正人欲同歸不善以分其
罪亦事之或然也所惜編宋史者不能正其誣而反有
取焉使一傳之間自相矛盾而卒為後世不信之地者
[037-5b]
幸其作偽之淺也作偽之深而足以欺人者安知其無

   書宋鑑長編所紀先文簡公事後
按長編之全文如此正後之修史者所本也夫宗女所
居之第不敢擅鬻而請御降為徴此乃謹之至者烏得
為罪然則公之黜實張士遜所傾與歐陽公所撰碑誌
之言合作史傳者既不能推明士遜所以中傷諸賢之
意為後世小人傾陷君子者之戒至於市材木者程琰
[037-6a]
雇女口者龐籍及呂公綽等而史皆歸之公鄭戩因李
宗肅移鞫于臺中丞孔道輔謂罪薄不足深治而史以
為御史按劾得狀不惟無所推明而反加深文焉其不
足為信史也已敏政嘗承乏編纂續通鑑綱目熟讀宋
諸帝紀筆削之間誠為簡當至於列傳則其前後自相
牴牾者甚多盖雜出衆手故也噫原作者之心豈陰有
所向背哉特欲櫽括舊史而詞不足以達意遂失之爾
曽南豐曰史者所以明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
[037-6b]
下之才不然則事跡曖昧雖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相
與合謀之臣未有能赫然播天下之口者而一時偷奪
傾危悖禮反義之人亦幸而不暴著於世此言是已敏
政故録長編之文於前南豐之言於後使來者讀之是
非自見而亦不能無嘅於作史者之難也
   書先太中公宋史附傳後
按宋史太中公事附明道先生傳且稱髙祖羽太宗朝
三司使而少師傳乃無三司使一節殆互見也又太中
[037-7a]
傳云世居中山而少師傳以為深州陸澤人考地志深
州陸澤在中山之域非别有所遷也第少師事已見文
簡公世録不能重出今特以太中傳為主而附見之以
便觀覽云
   書明道先生墓誌後
按朱子編伊洛淵源録云明道誌文韓維持國撰孫永
曼叔書韓氏家集經亂而亡然程氏家譜實載此篇今
秘閣所藏亦有此集豈朱子一時訪求之未盡與
[037-7b]
   書伊川先生年譜後
按朱子云伊川年譜取証他書不能保無謬誤而宋季
秀嵓李公心傳嘗輯道命録一書中有考異數段深有
禆於年譜謹附著之
   書元勑賜伊川書院記後
按伊川先生子孫悉從南渡居徽池二州之間盖未始
有北還者故元延祐三年勑賜伊川書院於鳴臯學士
薛友諒撰記畧不言二先生有後在河南國朝宣徳六
[037-8a]
年參政周鑑修復二先生父子墓祠始云得十二世孫
子中而莫知其北還之由至景泰六年求二先生之後
有司遂以子中曽孫克仁應詔即今為翰林博士奉祠
者也詳具楊文敏公記中謹附著之餘見辨譜圖下者
兹不贅
   書朱子所與先世二書後
按傳之諱先休寧陪郭人宋開州團練使全之子痛父
死節於金誓守先墓不仕力學好古隠居邑之東山號
[037-8b]
東隠嘗以書問道於朱子朱子嘉之以老病不能卒業
遣子永竒從學於閩數載學成乃還永竒字次卿號格
齋兩世著述悉燬於兵燹惟格齋雜藁一帙與朱子二
書猶存惜哉考程氏譜友朱子者二人休寧㑹里房大
昌字泰之樂平石城房起宗嘗知建陽縣師朱子者五
人婺源環溪房洵字允夫徳興新建房端蒙字正思與
其從曽孫珙字仲璧其二則傳之與次卿也當時所得
朱子文字書簡之類間載大全集中今撮為一巻以見
[037-9a]
家學淵源之所自使後來者有所觀法知自力於聖賢
之道而不墮於俗學之陋云
   書王雙溪楊慈湖書記後
按程氏師友朱子者七人已見前跋考之寧宗居光宗
之喪朱子實侍講筵婺源雙溪王公炎以鄉後進致書
問古者諒闇三年不言之義遂與朱子不合而慈湖楊
公簡則象山先生髙第弟子程氏後人間從之遊其所
得皆有非後學所敢議者漫志於此
[037-9b]
   書呂竹坡所撰族祖文清公墓誌後
右宣議墓志見呂竹坡文集刻本槐塘文翰所刻者與
此大同小異如孫四人而文翰以為六人多述祖崇祖
二名考槐塘譜述祖生於淳祐庚戌上距宣議之卒淳
祐壬寅則宣議捐館十年之後述祖始生也編譜者以
述祖崇祖本文清公繼子而誌不載故追入之然不知
其生卒前後具在可覆考也
   書建昌宗家草庭先生逸事後
[037-10a]
按建昌之程自宣慰飛卿當宋季以城附元由是父子
兄弟悉擁節旄至雪樓文憲公復大振之遂赫然為一
時之望先生獨當其時退居池頭自號宋室遺民視富
貴若將凂焉髙風峻節邈不可及而傳宋史者乃不列
之篤行隱逸中使與兩龔淵明為伍非大闕歟考先生
實與徽菴同事雙峯得考亭之學而益修明之其所立
卓然如此敏政故表而出之以諗觀者云
   書婺源龍陂宗家前村先生傳後
[037-10b]
敏政平生於鄉先達最重前村先生直方之為人求其
世次遺書累年不獲成化壬寅大會諸譜亦無所見竊
意婺源之程逺近畢會惟龍陂之程未有至者先生必
出於龍陂乃發書以問婺源教諭陳君簡陳君得其譜
於文公裔孫儒學生貞轉以寄示則知先生遺書不幸
盡燬於元季兵火且續譜者又以前村之號及其平生
履歴誤歸諸先生從祖崇禮而於先生之名反無所述
其不幸又如此夫先生之名見於國朝班賜易經大全
[037-11a]
書昭如日星何可泯也敏政因録此傳附其譜而歸之
嗚呼為子孫者於上世之名尚有舛誤則亦何恠夫他
人之不以闞止字我為宰予子我也哉
   書績溪仁里宗家宣慰公誌後
按宋丞相文清公世居歙槐塘而有别業在績溪仁里
公兄朝議子運機宏祖宏祖子宣慰相相子司丞燧燧
子主簿宗觀皆用公蔭入官子孫遂居仁里今鄉貢進
士傅其後也宣慰此誌經兵燹失之予嘗閲中秘書得
[037-11b]
之霜月齋藁中因書以畀傅用補家乗之闕云
   書建昌文憲公所受四制後
按旴江程氏世徳集原受封諡制書凡十逸其四盖存
者此二制與文憲公夫人二制也封曾祖父母祖父母
四制敏政得於富溪程氏譜中録貽旴江族人用補家
乗之闕
   書先縣尉公所受至元勑牒後
按宋徳祐丙子徽州招討使李銓節制徽州軍馬王積
[037-12a]
翁以徽州降元以元招降榜文發休寧曉諭副都統李
世達不肯署降與銓之子漢英率所部迎戰時謫官朱
穎達權知縣事由是休寧義士亦各起兵應世達六月
元萬戸富珠哩敬以兵破昱嶺闗下徽州世達衆寡不
敵道休寧西走行在元軍下令屠徽州歙休二縣歙人
鄭安休寧人趙象元程隆各捐家貲冐白刃徃説之乃
止於是丘龍友朱穎達等率衆迎拜入城榜下休寧其
按甲不下者分遣收捕上功行省以宋故官陳宜孫為
[037-12b]
休寧知縣象元為縣丞隆為縣尉安為歙縣知縣龍友
穎達權同知徽州事隆未幾卒行省又以姚鳴鳳為主
簿張玉為縣尉徽州始靖考海陽諸志得此失彼今以
諸書及家傳之類參訂撮其要於此以補郡乗之闕云
   書洪武欽定康郎山功臣廟位次後
按康郎山功臣廟正殿所祀者十二人先祖位第七考
甲辰年詔褒贈諸死事者先祖得贈明威將軍上騎都
尉追封安定伯當時亦詔南昌守臣上諸死事者賜廟
[037-13a]
食先祖位第六得贈定逺大將軍輕車都尉追封安定
侯盖兩不相知也後有言祀典重復者詔除去南昌位
次止存其祀於康郎山至洪武十一年祀功臣於雞鳴
山以梁國公趙徳勝等百九十三人祔食先祖與焉時
有建議諸在外廟食者宜加褒䘏於是丁普郎等俱進
爵賜諡先祖亦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禄大夫
柱國仍封安定侯諡忠愍誥命祝文皆已進御㑹執政
之臣連獲重辟詔革中書省升六部省中文書皆報罷
[037-13b]
褒功之典未及頒行盖有司不能决白上請故也朱學
士一齋第三集備書其事近始見之因記徃時在京師
於武靖侯趙公家見其先祖梁國公碑文尚書陶凱所
撰其題銜用洪武十一年者後於皇明文纂中見梁國
碑文乃司業宋濂所撰其題銜則用甲辰年者當時頗
以為疑以今先祖碑文觀之盖當時褒典雖下而未及
頒於廟中也故今南昌及康郎山功臣廟自趙徳勝丁
普郎以下皆仍用甲辰年官爵竊恐後人致疑於異同
[037-14a]
之故謹詳著之碑文見乙集第十七巻
   書先髙祖萬戸忠愍侯碑銘後
右先髙祖碑文據家藏録本鋟梓近始得一齋第三集
乃知家藏者初本集中所載者定本也命工易之其詳
見甲集第六巻康郎山功臣位次條下
   書程氏貽範集目録後
貽範集之鋟梓也其功力之費始於予而協成於諸房
諸房以近計之在歙者四曰槐塘仙源岑山渡長翰山
[037-14b]
在婺源者十三曰龍首山鳳嶺髙安長徑金竹環溪沙
陽彰睦香田香山周溪城東溪源在祁門者四曰善和
寓巖柏溪程村在績溪者四曰程里坊市仁里小谷在
休寧者七曰汊川塘尾率口山斗臨溪富溪及陪郭也
以逺計之在開化者一曰玉田在浮梁者二曰景徳鎮
程山在徳興者四曰鳳凰瀘口南溪新建在貴溪者一
曰程源在樂平者四曰梅巖石城河衝小彰睦也河南
建昌及樂平杭橋三房子孫通譜逺不克至湖州吳門
[037-15a]
二房子孫有無不可知開化龍山北源休寧㑹里及黟
南山四房子孫失傳婺源龍坡清源二房子孫世次未
詳然其先徳則有不可偏廢者今併刻之嗚呼於已之
上世而思所以暴之者仁也於已之旁親而不忍其泯
焉者恕也惟仁與恕皆道之大端而吾宗兩得之是不
可不書以垂法於後來者鄙樸之文理不當厠先達著
述之左諸房難之曰文有繫祠宇之廢興具履歴之首
末謹諱日之書詳世系之録者亦惟取其備故實俟參
[037-15b]
攷耳初何計其辭之工拙哉於是勢不能盡刪而為獻
嘲騰笑之資則有所不免矣敏政再書
   題先襄毅公與曾叔祖尤溪府君手書後
右先少保襄毅公手書一巻自正統四年起至成化十
年止皆與先曾叔祖尤溪府君及其諸子者也初先曾
祖尚書公洪武中坐累謫河間先公遂起河間諸生登
第入仕故書中自入學以至致政毎有事輒報之骨肉
之情勤綣如此不以南北之隔憂患之嬰而或間也先
[037-16a]
世田廬遭難悉毁書中毎以未卜居為恨厥後四十年
先公挈家渡江盡復生業尤溪府君乆已下世而先公
謝兵南歸未幾亦不可作矣尤溪府君長孫俊實藏此
巻間出以示敏政盖讀之未終泫然流涕不能自已敬
書其後而歸之
   書文丞相真蹟後
予嘗與編宋元綱目考元勑修宋史稱陸公秀夫為左
丞相文公天祥為右丞相然黄文獻公陸君實傳後序
[037-16b]
謂宋亡之事典籍無稽遣使搜訪未至而史成乆之鄧
先薦諸家各以填海録指南録諸書來上乃知陸公官
止僉書樞宻院事文公官止樞宻使同都督諸軍二公
雖嘗拜相力辭不受而指南録又文公所自著也予因
反覆參訂悉改舊史之誤時同事者見世習稱二公為
相已乆憚於驟更惟彭文憲公與予意合遂奏御而梓
行之予又考洪武三年正祀典詔謂忠臣烈士豈可復
臣異代凡異代所加贈諡宜悉罷去止稱當時官爵唯
[037-17a]
孔子為帝王師封諡如舊此髙皇帝萬世之獨見也景
泰間忽有為文公請諡者禮官弗察上請諡以忠烈既
非文公本心又悖髙帝詔旨知尊之而不知所以尊之
盖嘗寘憾焉近過武林得㑹亞參安成張君公實獲觀
文公真蹟景仰之餘輒附此説或可備後來修史議禮
者不審之一戒云若文公忠義大節及翰墨之妙方伯
延平劉君南安守華亭張君言之已詳兹不復贅
 予修宋元綱目因參考史傳得合州守張珏首末重
[037-17b]
 其謀國之忠死國之義實與文公相先後者恨舊史
 書法多晦而珏之心事不盡白也因數大書其名於
 綱詳其事於目自謂可補前史之闕而不知公實為
 珏後也撫巻之際為之惘然
   題元李雪菴大字後
雪菴俗姓李名漙光以善書遥授昭文館大學士漙光
通儒書能古文詞大書視小字尤勝實有可傳者不繫
其官也故凡有所書及著作皆不繫銜其所見亦過人
[037-18a]
矣彼負藝不精及非所當藝而業之以躐等倖進者又
此衲之罪人也哉
   題唐賀鑑孝經真帖後
五羊鍾君百福藏賀鑑孝經帖或以為真或以為贋卒
無所鑒定而况予最劣書者哉忠賢之祠過者必肅豈
獨以其繪塑工拙而已世所重固有在此而不在彼者
故於此帖亦云
   題蘇東坡率子㢘傳真蹟後
[037-18b]
蘇文忠公謫嶺南最乆故遺墨流落嶺南至今若五羊
鍾君百福所藏此帖是已率子㢘傳作於未謫之前豈
嘗書之以示人乎陸宣公在貶所集醫方朱文公隷黨
籍注參同契盖古賢人君子不以世故嬰心而有脱屣
全歸之意如此
   題雪梅畫冊
觀人者於其所好而得其所惡則其人之賢否可知也
其人好清則其所惡者必濁其人好雅則其所惡者必
[037-19a]
俗盖推此以徃而人無遁情者焉吳君孟瑄方賈於淛
之西又賈於齊之東日不暇給而以雪梅自號大理卿
仁和夏公以詞翰名東南特為隷古作雪梅二字孟瑄
珍之託善繪者為雪梅之圖又得諸名畫山水人物花
鳥之類附之為一冊其所好如此予竊惑之以為天下
之至清且雅者盖莫如雪梅故自昔非幽貞絶俗之士
鮮克好之盖在唐有詩人孟浩然在宋有處士林和靖
兩人者之外未之有聞其好之難如此今孟瑄方日走
[037-19b]
乎舟車坐乎市肆以為懋遷幹蠱之計則凡其服飾之
華也燕飲之盛也子女聲樂之繁且麗也孰曰不宜顧
乃翛然有所羡乎其彼而漠然無所為乎其此且託情
於畫史毫素之間將役其心於澹然無營之地而不可
得也則其所好誠有賢乎人者哉雖然使孟瑄而服儒
之服以日從事於詩書禮樂之塲則其所好又有大者
焉所好既大則其所惡亦大其賢乎人益逺矣孟瑄吾
邑巨家子性格清雅可與之談亦能繪事而不欲以自
[037-20a]
名也
   書祖筵分詠詩後
國子司業費君廷言嘗賜告展墓還鎮江館閣諸公及
相知者分鎮江形勝為四十題賦詩贈别時予方抱憂
而南不及與比來京師廷言將取以刻梓謂予亦相知
者不可無一言予盖嘗徃來鎮江登金山酌中&KR0893窮逺
目於江山雲物之表攬諸形勝而盡得之所恨不能宣
諸口耳諸公能賦盖得我之所欲言而不能者然其間
[037-20b]
亦有足跡未始窺江而所賦踰於所見則人之才否與
江山之幸不幸固相求而不相值哉或曰廷言世家此
邦以文翰妙天下其厭飫山水而増重之必倍蓰徃來
者乃猶拳拳於諸公之言何也夫以争售為可耻而付
擅塲於退託古君子之心也是集之行把玩之際江山
滿前應接不暇則凡意之所適取足而已又何必已出
之為快哉此廷言之志也
   題分寧逺溪程氏譜後
[037-21a]
右分寧逺溪程氏譜一巻譜稱出忠壯公次子駙馬文
禎之後唐季自歙徙歴南北宋繼有編述而此本則元
至正初所刻國朝永樂中所續者其裔孫爵間以事來
京師奉質於予予究心譜學最乆㑹者最多嘗得可續
者四十四房為統宗譜二十巻大抵皆忠壯長子威悼
侯文季之後所居不出新安六邑及饒信衢睦數百里
之間而分寧地稍逺故不克㑹也考諸譜並稱忠壯公
二十二子獨威悼侯有傳竊疑之而未敢决故嘗為譜
[037-21b]
辨三十七條以俟後之君子跡今觀之則文禎之後固
自有人而又竊疑其餘二十人者或真有後而失傳遂
不見於譜歟或逺徙而予之孤陋不能四出以盡其説
歟皆不可知矣譜載忠壯公行實頗殘缺予為補完且
書其後俾什襲而藏焉他日有大賢者出而為敬宗合
族之舉執此以徃可也予觀譜中諱以臨者宋季老儒
自號雲莊山人所著有周易解刪後正音飄丸小録擬
古集及東魯漢東荆南浙閩諸集惜其不傳於世而意
[037-22a]
其詞義所指必有大過人者後㑹之際或傳其一二以
為晚宗末學見聞之助又非幸歟
   題雪樓遺墨後
右元翰林承㫖雪樓先生程文憲公遺墨一巻盖送其
故人笠峰陳教諭赴舒州詩也詩在集中稍有㸃竄然
非大義所繫公五世孫故太常少卿景伊購而藏之景
伊之子楷來京師間出示走請識一言走觀元之君其
賢者盖莫如世祖然猶徇其國俗内親而外踈抑儒而
[037-22b]
尚吏重北而輕南雖魯齋先生許文正公之言然後漢
人獲齒蒙古儒者獲與吏偕進既又得文憲公而用之
然後南人獲齒漢人典章文物煥然一新而元之俗不
純於質野治不専於吏胥盖文正文憲兩公之力見於
史者可考也若文憲公詞翰之妙則其功行論建之緒
餘耳然在當時片紙寸墨人已知愛重之而况後世哉
况其為子孫者哉是可寳已公之先居新安篁墩出陳
將軍忠壯公靈洗之後忠壯十世生唐歙州都知兵馬
[037-23a]
使澐别居休寧汊口都使長子仲繁九世生巽其一子
自成傳三世生宋端明殿學士珌其一子緒再遷閔口
傳五世生司徒孝肅公翔卿始居建昌是生文憲公文
憲四世生珉則景伊之考也都使幼子南節居休寧陪
郭十二世生元江浙儒學提舉榮秀實伊川先生七世
孫之來繼者盖伊川之後從渡江而南居池州與陪郭
之程有宗好焉提舉三世生萬戸安定忠愍侯國勝忠
愍三世是為尚書少保襄毅公走之考也景伊距忠壯
[037-23b]
三十五世走距忠壯三十三世然文憲實以弟嗣兄則
走於景伊相先僅一世耳其昭穆盖燦然也汊口宗人
與景伊世父翰林侍書南雲公嘗通書合譜手跡具存
走又嘗至閔口尋文憲公之故宅徃來喬林翠阜之間
但聞溪流有聲而百年遺老多已澌盡不可復識矣乃
今獲觀公之真蹟恍然如奉顔色聆謦欬於數百載上
亦何所幸快於斯因竊論公之大凡而詳著其世如此
俾觀者有考焉
[037-24a]
   書儀禮逸經後
元吳文正公儀禮逸經一巻有板刻在太學事見國朝
楊文貞公集中而文貞别有三禮考注跋語稱文正公
之書為其鄉人晏壁所竊又私加刪改走當時即求其
書而太學刻本已亡文貞之子尚寳公叔簡亦稱其家
藏本多散軼今少司冦何公廷秀博洽好古間嘗語之
因各加搜訪凡十數年竟無所得㑹友人羅太史應魁
重校三禮考註梓行而篇目注䟽悉用晏本舛駁之跡
[037-24b]
居然可見而恨無文正原本可訂也成化癸夘春自新
安起復北上始得於吳貢士楊君謙之家間以語司業
費君廷言廷言謂理故書板嘗得零星者數種於瓦礫
土苴之間盖所謂逸經者在焉而亡其半矣因以君謙
原本相付將刋足之嗚呼葩藻之書板刻徧天下先王
典禮徃徃無徵幸大儒君子者出毎拳拳於斯而書之
行世顯晦不常者如此此古道之不復而俗之所以不
淳也廷言方職教化首葺此編以不廢先正復古垂教
[037-25a]
之心其嘉惠後學豈淺淺也哉
   題四明鮑原禮畫巻後
右四明鮑原禮山水人物花鳥一巻巻有國子博士臨
安錢宰伯均之序都憲慈溪張楷式之之詩族伯都憲
冰月先生以貽其子存者也原禮無所見而伯均在國
初與宋景濂諸公俱以文顯式之在近時亦以詩顯要
之皆不可得者宜先生以授存使珍藏之又自為説以
示脩省之助而不徒為玩好之娛也存後更名鏞生三
[037-25b]
子曰璋歴官新安衞指揮同知曰珪曰珍皆知好學承
其緒間來京師輒攜以自隨而予獲觀焉
   書米元章墓表後
右米元章墓表予家待制公所作見北山集刋本元章
襄陽人而寓鎮江嘗作海嶽菴於北固山下盖今蕪廢
乆矣郡人戸部貟外郎趙君夢麟有滄江别墅在菴基
之西間因耕者得元章自寫小像石刻於土中寳而庋
之知予藏有此表又請副刻之而傳焉趙君清才曠識
[037-26a]
以詞翰妙一時殆思與米老相後先者其可尚也彼世
之人與前賢祠墓接畛必思巧泯其跡以虞妨已而又
望其愛重表章之若此哉是可以觀人矣
   題歙陸氏先祠記後
陸君彦功世以醫鳴徽歙間而又篤於祖烈觀此記可
見矣古稱醫為仁術仁之施必由親始若彦功者豈非
難哉今彦功被召至京師醫名日著盖有進用之漸矣
力以母服辭仁不遺親益難予因託人為録此記而歸
[037-26b]
之彦功服闋北上將供奉尚方大著醫國之功使仁術
所施者益廣則所以發先世之幽光者不益逺乎彦功
六世祖夢發文丞相同榜進士官至太府丞有曉窻集
予未之見也方虛谷先生亟稱之彦功當寫一本見寄
予方輯新安文獻志仁賢之言豈可少哉
   書葉文莊公手書後
右吏部侍郎崑山葉文莊公寄其母夫人及其弟與謙
書共七通與謙來京師間以示走值與謙將束裝南歸
[037-27a]
走有卜築之勞疾讀一過不覺嘅然思前輩之不可作
而與謙之知所寳也走毎見世之好脩者知勉於衆中
而畧於家庭之間異乎文正公無不可對人言者盖於
此可以觀人若文莊七書吐真情於家常語中無非孝
友之發及謹身保族之要殆幾於文正之所為者其真
可敬也哉
   書朱子鄉約後
鄉約一巻出於程門髙弟藍田呂氏成於文公朱子盖
[037-27b]
酌古今之宜而加損益使人易行且可乆也古君子之
志未嘗一日不在天下然推行之必自近始一鄉者一
國之凖也崇禮讓黜澆薄以漸復隆古之治實此乎昉
之顧後世言政者忽焉而有志於正學者所深慨也吾
宗姪節之以明經第進士擢工部主事分司濟寧公暇
取鄉約手校而刻之擴先正立教之功以為朝家興道
善俗之助其志遠矣彼謹簿書以為政集詞章以為學
而猶偃然以儒吏自名亦盍反其本哉
[037-28a]
   書餘杭教諭羅先生墓銘後
右餘杭教諭介毅羅先生墓誌銘一通其鄉達刑部侍
郎魯公翬之所撰也走託交先生從子洗馬璟暨先生
之子教授璧因得而讀之為之向仰不能已盖先生為
學務躬行厭浮藻其居官安職分耻奔競故門人私以
介毅為之諡而誌以為稱情者也走竊聞泰和羅氏孝
友之行清白之操積非一日而先生數竒諧寡仕不大
亨教授君亦獨抱其遺經繼跡横舍天之於善人吉士
[037-28b]
將不恝然於斯乎然先生有孫二十人羣起林立意將
有大發其後而昭先生之令聞於無窮者魯公之銘於
是為可傳矣
   題吳庶子原博所藏放翁帖後
放翁此詩甚流麗字亦活動可愛觀詩後所自題盖亦
自負矣原博同寅實藏此巻每齋居必攜至相與把玩
乆之而未暇考翁之出處也一日檢宋史得翁兩事云
髙宗時有中貴人市珍玩以進者翁奏陛下以損名齋
[037-29a]
自經籍翰墨外悉屏而不御小臣乃不體聖意私買珍
玩以虧損聖徳乞嚴禁絶又應詔言頃者有以師傅而
領三衙有以太尉而領閤門凟亂名器乞加訂正翁所
建如此而宋史浩以善詞章薦之豈知翁者哉
   敬題先公薦朱揮使奏草後
右先尚書少保襄毅公手書二十二字盖薦今河間衞
揮使朱君玘之奏草也走得之於先公亂藁中以畀朱
君君寳重之因裝潢成巻請志其顛末記成化初有詔
[037-29b]
命大臣舉將才為著令而先公首以朱君薦不果用㑹
先公出督川貴之師既又贊畱務於南京柄事者或憾
先公以及朱君故朱君亦偃蹇不得意然才器則益老
且健矣上即位之明年屏奸回進忠良百度一新尤注
意將帥之選於是朱君始用廷議出守山東沂州特降
璽書寵其行而先公亦於是不負為知人矣朱君起武
臣子能刮去豪侈之習究心武業其騎射嘗試京營第
一平居讀書史務知其大義而又樂聞善言友端士以
[037-30a]
自輔操行㢘介宅心忠醇盖雖號儒生者或媿之也巡
按御史以河間武臣多骩法前後請還君莅衞事及薦
君督戍兵城守巡撫大同都御史亦聞君智勇請授偏
禆之節禦北邊盖朱君有盛稱於一時如此先君實先
倡舉之今手書具存君已進用而先公不幸捐館十年
矣捧誦再三血涕俱霣盖不能執筆而朱君將陛辭就
鎮矣竊聞古仁人志士必有知己之報而報之又非有
所私云爾分閫一方竭其智力以無負主上之託益堅
[037-30b]
其晚節之守功成位隆與古之名將相頡頏使人稱之
曰此襄毅公所薦士則所以報知已者至矣而先公亦
將慰於九原豈不偉然烈丈夫之所為哉幸朱君勉之
無怠則他日得以功名附書於太史氏者此固其張本

   題蘄水程氏所藏南宋録用伊川先生子孫誥
    後
予嘗見黄州志載程居為伊川先生之孫當宋南渡自
[037-31a]
洛徙黄之蘄水莫得其詳以問黄人亦莫有知者㑹潘
玉汝以進士出知蘄水託往㢘之玉汝書來謂居之後
實在境中其族有名嶽者嘗中鄉舉與書俱來相見之
際出示宋勑牒一通乃居授將仕郎漢陽軍漢陽縣主
簿者考其時在咸淳二年十二月牒稱居籍隆興府武
寧縣且審其為伊川明道正派嫡孫即非詐冒其言如
此然予考程氏世譜伊川先生子孫悉從南渡居池州
再遷新安其世次出處及當時録用恩典告勑文移具
[037-31b]
存盖未有籍武寧者獨譜稱明道之後不知所在宋時
嘗取伊川子孫繼之故予竊疑武寧之族為明道之後
勑牒所謂伊川明道者伊川本其地明道本其祖也否
則不應書伊川於明道之上豈伊川之後從髙宗渡江
居池州明道之後從隆祐太后渡江居隆興兵革之餘
兩不相聞朝家録用又不深考以合其族使聖賢之裔
播遷流落於江之東西若燕秦楚越然當時之政亦可
知矣嶽上泝居凡六世能讀兩夫子之遺書以選授同
[037-32a]
知穎州振其家而増光於先世之寳翰者盖當昉於此
予家新安於兩夫子之族最近實伊川末裔轉繼陪郭
房者故於嶽甚親且特論其世而書其勑牒之尾固水
木本原之情不能自已者哉
   題仇司訓東之所藏雪菴帖後
廣陽趙參議伯顒天順中嘗見此帖於何懷中書家後
有雪菴題名印識然東之故藏此帖非新購者意當時
所書非獨一本也觀者疑為山谷筆則不類逺甚盖山
[037-32b]
谷勁而熟風骨峻整雪菴勁而生㢘稜太露然皆名筆
也予素不學書但以跡推之如此能書者賞鑒當别有
妙處予不足知之
   書月河梵苑記後
予記此二十三年矣深師及其徒得清者俱已物故而
苑之池亭亦多蕪廢每一過為之感慨不能已然廢興
相尋勢之所必至因録此以貽深師之孫俾藏焉安知
無好事者按此記而復之使人得臨觀之美於白煙凉
[037-33a]
草之外者乎
   題趙子昂與天台楊處士書後
急於投人緩於報徳盖世之通病而况丁家國之難得
所依庇者哉宜趙魏公於天台楊處士叔和有惓惓不
已之意如此魏公於是可謂忠厚人矣處士四世孫商
霖起進士歴閩廣僉憲以文行知名于今實藏此帖吾
又意處士平生不特庇魏公一事而積學累行固有以
貽其後之人而勿替也哉是可寳已予見魏公書真行
[037-33b]
多俊逸流鬯獨此巻典重不茍豈以處士為前輩人故
歟抑考此書公年六十有五雖無復少時臨池之興然
猶自謹乃爾則視世之未老而偃然自肆以加諸人者
不又異乎若公出處則先正固有定品有不竢乎予言
者矣
   題先襄毅公哀范主事詩後
右先尚書少保襄毅公手書一律哀故南京駕部主事
鄞范君時澤之作也成化初先公受詔贊留務於南京
[037-34a]
官屬中獨才范君愛賢之方取以自輔而范君不久以
公務北卒於道先公為之驚惜賦此哀之且屬同官和
之將成巻冊畀其家而范君子桂尚幼獨收先生手藁
以行故名銜亦未之具盖非出於告哀而應之者也桂
既長力學思亢其宗間來京師出以相示則范君之卒
十有七年先公之卒亦九年矣惟中世以來長屬之間
或扞於官之相懸或難於行之可折其相顧漠如也而
欲求以濟公家之務不得則上急其下下倍其上或致
[037-34b]
於僨事弗悔豈不交失其道哉跡先公之詩豈特可以
占其人之賢一時長屬相與之情相恤之義所以先公
家而畧勢分者可以槩見矣先公以剛直聞天下慎許
可獨惓惓於范君意其謀議設施之間有大相契者惜
予僅一識面而不及叩其詳之為歉也奉瞻遺墨不勝
泫然輒題其後
   敬題先祖尚書府君遺像
公以子太子少保襄毅公恩累贈兵部尚書兼大理寺
[037-35a]
卿而襄毅公亦捐館乆矣於是𦕈孫詹事府少詹事兼
翰林院侍講學士敏政謹重摹此本録呂文懿公舊贊
於上而寳藏之
   題周院判原已送行詩巻
判南京太醫院事周君原已吳人世以醫名吳中至君
益精其業旁通諸經史工為詩號儒生者或弗逮也以
薦起得供御適士方雲集競進之辰而君獨退然以親
老請分院南京以便養盖士之號㢘静者莫不為君惜
[037-35b]
而有愛莫助之之憂今兹上其三載之績於朝適天子
初政獲奏最凡一時取光榮以自詡者多已銷熄而君
巋然如鶴之出羣其居也休休其去也于于盖士之號
㢘静者又莫不為君慶而自有振得朋之喜然則君之
所存所立殆真有過人者豈獨其醫之可稱與其詩之
可録也哉於是行有日矣刑科左給事中陳君玉汝於
君為同鄉且厚善析杜少陵詩兩句為韵坐友人賦詩
以餞而予為之引俾讀者知詩意之所在非獨投君之
[037-36a]
所好而已
   書近作後
予素不工詩亦不好藁至於書札尤非所工者進士楊
君温甫數辱過旅中索舊作束裝之際漫無以應命童
子檢弊篋得前數詩呵凍書之温甫盖過聽謂予詞翰
可觀也
   瘦竹巻跋
吳郡陸君宗仁宦居京師玉河之東種竹於庭以瘦竹
[037-36b]
自名士夫間多賦詠其事者君亦有請於予予觀古人
若沈約之病賈島之詩鍾繇之字皆以瘦名世而物之
瘦者莫踰於竹長身而堅貞虛心而勁清論者盖以比
君子然則瘦固君子歟君之身瘦而長時出其詩瘦而
清見其字於篆籒圖史瘦而勁宜士夫之有取於斯而
賦詠以畀之也然則飽氷霜飫清風有與可之饞有贊
寧之癖異日殆將有不肥之肥而世之肉食者求分其
半席將不可得矣惜予放歸江南不及叩琅玕之節掃
[037-37a]
新籜之粉操管城子為君賦之
   書率東程氏譜後
右率東程氏譜一帙起自可知之祖曰顯公刻梓在正
統丁已顯公裔孫曰賁者成化初至京師奉以示予因
留予所盖七八年矣予嘗㑹諸族作統宗譜見富溪元
朝㑹譜云忠壯十六世孫杭公次子林生揔本揔本生
廣超廣超生念四遷草市即顯公子孫多葬富登正可
補率東之闕予又見榆村程氏譜以為出於忠壯五世
[037-37b]
孫綸考富溪元朝㑹譜亦云杭公長子溢四世孫與貴
遷黄泥又三世曰七公遷榆村七公四世孫應辰應午
之孫淘金副使景祥景祥再世生國輔與率東顯公九
世孫國英皆國初名人且富溪元朝所㑹之譜生卒及
娶某氏葬某處兄弟若干人班班可考疑有可徵所恨
兵燹之後回禄之餘為子孫者不能旁捜逺訪以求真
是之歸乃遽刋梓成書並失之矣暨予㑹統宗譜而兩
族莫有至者故卒無以考定之也予將北上理所借諸
[037-38a]
家書得此譜因附著所見而歸之
 
 
 
 
 
 
 
[037-38b]
 
 
 
 
 
 
 
 篁墩文集巻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