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125 篁墩文集-明-程敏政 (master)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篁墩文集巻十四     明 程敏政 撰
  記
    休寜縣儒學先聖廟重脩記
髙皇帝初下江南嘗駐驆徽郡分兵以靖屬邑拯輯其
民人而教養之德意優渥在人心者猶一日也休寜為
徽劇縣其廟學則肇遷於宋中更於元入國朝以來又
百餘年興脩不常勢漸以圯成化已亥監察御史上饒
[014-1b]
婁公以提學至方以教之未洽為虞視廟不治曰當有任其
責者已而監察御史洧川黄公以廵按至曰廟之不脩
士無所景行而民不知向方何以出治是誠不可但已
乃屬之同知金城張英維時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
三原王公受詔巡撫南畿張君乃與推官舞陽楊宣圖
上其事王公是之曰政教之責聖天子所以命我者宜
亟為之勿怠張君受命規措不遑而知府武邑王勤以
朝事至自北京通判南海婁琮以餉事至自南京議以
[014-2a]
克合張君乃親至休寜與知縣新昌俞深擇日祭告庀
材鳩工重作大成殿宏麗髙敞加於舊觀逺甚飾先聖
先師之像更神座之木以石易宫牆之土以甓東西廡
㦸門神㕑及儒學重門科名坊表次第撤而新之繕兩
齋以居生徒復企德堂以祀鄉賢工出於募不徴調於
夫家材出於勸不支費於公帑始庚子夏六月訖是嵗
冬十一月舍菜禮成觀者如堵於是教諭莆田王原雍
訓導定海陳泰安吉章泓具以白走曰願有記焉於戯
[014-2b]
孔子之道治化之所由出者也中古以來士不知道徃
徃判心迹而昧義利之辨故學流於異端治終於雜覇
下之則競葩藻任文法偃然以儒吏自當於世而不知
其去道逺矣至宋河南程氏考亭朱氏者出而後斯道
復明故三賢者悉得從祀而其先世皆出徽郡見於載
籍可考也今天子日御經筵非聖賢之書不以進讀又
加崇孔子之祀比於郊社再脩闕里廟庭而慎擇其宗子
其隆師重學有如此者宜觀風之臣有以體上心率羣
[014-3a]
牧加惠學宮以冀治化之大成也與豈非一時之盛哉
雖然求孔子之道必自程朱始矧其故鄉大聖人嘗辱
臨之則凡學於斯者可弗敬乎誦其法言仰其德容力
以聖賢為師而勿變於流俗言學則夲於經術言政則
純於王道使天下之人稱其淵源為有所自慕其過化
為有所先則庻幾無負於盛世君臣相與圖治興化之
心不然廟學之脩直觀美焉耳於道何有哉走夲邑後
學且程氏逺裔故竊誦其所聞以告來者王公名恕正
[014-3b]
統戊辰進士起翰林庶吉士至今官公忠體國為時名
卿婁公名謙黄公名傑皆成化丙戌進士通敏直諒如
一人焉其名與位蓋方進未已王君以下皆起科名歴
郡縣淑慎有聲而張君舉此大役為之有道民不與聞
其政益可推見云
   績溪縣重脩曹渡橋記
績溪界宣徽之境環縣皆聮巖複嶺四顧𣺌然幾不可
窮每春夏水暴作自諸山磵奔駛而出滙於縣西之曹
[014-4a]
渡逕府治之北折迤而東以逹錢塘渡東去縣若干里
西去府若干里舊有橋以通徃來乆而傾圯有司以其
費之鉅而成之囏也率因舊補新茍焉而已遇嵗漲則
行者病渉而近民亦恒苦於脩葺云臨海吳君珏以進
士知縣事之明年以為是終不可但已乃請於知府武
邑王勤同知金城張英通判南海婁琮推官舞陽楊宣
諸公是之方議㩁材鳩工而歙之巨室殷文清者名好
義聞郡縣之有是舉也願獨力為之不以勤官而役民
[014-4b]
郡縣大夫嘉慰之許焉文清乃卜日肇工為橋若干洞
髙若干尺長若干丈廣若干尺石堊堅良制加於舊蓋
首尾踰幾月而告成過者大説居者改觀以為郡縣大夫
平日以道使民而民應之如此其速於是吳君走書請
予記之徃者予謁告馳驛還休寜道績溪適過曹渡見
礱者斵者墁者畚以鍤者櫛比於水次而橋身若垂虹
隠起凌空髙厲予心異之蓋當是時已悉殷氏之名吳
君之政與府公不遺餘力於深山長谷之中因是竚立
[014-5a]
徘徊乆之而後去然則樹石勒文以告後來俾謹嗣之
實有利益於我徽人不可辭也竊聞子産相鄭而以其
乘輿濟人於溱洧君子譏之孔明相蜀橋梁道路無不
繕治而民不告勞君子以為幾於先王之政誠以先王
之政細大具舉而無一事之不在於民也若曹渡之橋
一細事耳郡縣大夫猶急為之則事之大於此者其理
可知文清一部民耳因諸公恤下之故慨然不惜重貲
而圖永利與衆共之則其餘之不煩於驅使而可以理
[014-5b]
諭又可知矣自是以還凡徃來者安行其上而無厲掲
之虞其官與民樂處其旁而免於嵗脩月葺之擾實皆
出於郡縣大夫之經度而殷氏之力居多焉豈可不知
所自哉是宜記殷之先有雄甫者當勝國時剏臨溪橋
及築良於堨于績溪民至今便之國朝永樂中臨溪橋
壞雄甫四世孫執中五世孫雲訊相繼脩復景泰中丁
嵗饑雲訊之子伯禎伯祥輸粟千石助官賑民受冠帶
之旌既又伐石砌郡東路二十餘里鑿井建亭割田置
[014-6a]
守而文清則伯祥之子也亦嘗致名馬於邊受旌于其
父其累世好義實有可以勵俗者因附著之
   趙氏祠堂記
禮之廢也祭為甚蓋中百以來諸侯卿大夫率無廟以
奉其先人而况其下者乎至文公朱子制家禮易廟為
祠堂使事力可通乎上下而禮易行然當時僅講授於
師生閭里之間其説未廣也我文廟頒性理諸書嘉惠
臣人然後家禮行天下三二十年來卿大夫家稍垂意
[014-6b]
於禮而士庻間亦有聞焉豈非禮教之不易洽而然與
常熟趙氏世以産雄其鄉至德巽君益讀書好義乃遵
家禮之制立祠堂蓋凡慶弔之節自是有所據而可行
親踈之族自是有所萃而不散祠堂立而趙氏之世望
日著家範日嚴禮之有益於人也如此德巽君卒其嗣
子璧既以奉祧而遞遷之來請予記予聞報夲追逺民
徳斯厚富而好禮君子所難以一祠堂言之材木瓦甓
之工不足以侔燕居遊榭之侈籩豆罍爵之儀不足以
[014-7a]
齒建齋設醮之費然世之人恒樂為彼而不為此則賢
不肖何如哉古禮之不可復厚俗之不可挽有由然已
若趙氏父以禮倡其家而子率之豈非賢哉其将識我
先皇以禮廸民之意而遂能起廢於一家者乎由一家
一人而占之海内庶姓則夫甄聖化而興起者将幾人
焉是誠不可無記雖然禮有夲有文趙氏之祀必世守
之器服之等威祼獻之節度以時而加葺之乆且習焉
不患其不文也若本之弗察則亦何尚於祠夫孝敬祭
[014-7b]
之本也孝無悖於德敬無斁於禮則上世罔不歆假後
人有所持循君子嘉予之而鄉黨取法焉其斯可矣趙
氏子孫尚勗之哉趙之先汴人隨宋南遷占籍於常熟
之雙鳳鄉今祠所奉者四世曰子安曰孟吉皆隠德弗
仕曰文敏曰德巽皆用恩例得冠帶復其家至璧而産
益充尚義彌篤授官承事郎比命士云
   績溪縣城隍廟記
明有禮樂以維民生幽有鬼神以司民命此亘古及今
[014-8a]
不易之理也我太祖髙皇帝一海内正疆域設官守即
大正祀典而城隍之神著於令甲曰廟必視其郡邑之
㕔事髙廣為差郡守貳邑令佐必先誓於廟而後視篆
有事于山川則載其主以合食於壇有事於厲則位其主
於中押羣祀焉凡誓廟之語祀厲之丈皆出髙皇帝所
親定惓惓於禮樂幽明之間其大㫖則惟欲神人合德
以為民福而戒夫人之不職者獲罪於神為民病也走
嘗敬誦之而仰嘆曰嗚呼嚴哉徽之績溪故有城隍廟
[014-8b]
在邑之東北隅嵗乆而弊前令佐雖以時加葺之然莫
有任起廢之責者晉江江君復來為丞累攝令事約已
惠人知祀典之重廼以新廟倡其民民翕然應之富者
樂助以貲貧者樂効以力㑹進士臨海吳珏郭紝前後
來為令同寅協恭政以大洽而典史江津程剛又克贊
之遂作中堂五間以奉神又作東西廊為堂之翼作内
外門嚴堂之限凡龕坐几案之設法所宜有者靡一不具
經始於成化乙未冬十二月訖工於壬寅春正月為之
[014-9a]
以漸而人不勞費不乏蕆事之旦神用顧歆於是其士
民因予族姪鄉貢進士傳來徴文記其成走考之城隍
之祀不經見蓋萌於唐而漸盛于宋元先儒嘗疑其祀
與社為複者然竊以謂榖本在木行之數禹並列之為
六府所以重民之食也若城隍與社之祀随所在而各
致其隆豈非重民之衞乎夫中&KR0034門井之有功一家坊水
庸郵表畷之有功一鄉禮尚祀之而况髙城深池之有功
於一郡一邑者哉我髙皇帝以大聖之德為神人主而
[014-9b]
當制作之任一令之行一禁之止諸侯服采百神效職
首舉城隍之祀而貴之使與郡邑長吏分幽明之治禮
以義起遂為著令則今有民社之寄者亦惟仰遵聖訓
求盡其職無愧於神而福其民人斯為善乎雖然古之
善言治者其從事於禮樂幽明之間有本有文嚴飾其
廟貌整潔其豆登者其文也律已以公而㓕其私舉民
以直而措其枉者其本也本末兼盡神人相孚而後可
與遂民生立民命大聖人制禮恤祀之意亦庶幾其弗
[014-10a]
畔也有事於廟者可不敬歟江君為績溪将九年嘗新
其學宫凡興利除害有禆於邑政者猶多以非與祠事兹
不著
   休寜汊口世忠行祠記
古忠臣烈士有儁功大惠於世有國者必崇祀之著於
令有家者常祀之外亦别有先祖一祀著於禮禮法並
行不可偏廢而况有儁功大惠於世者置弗祀之可乎
専祠矣而復祀於家則䙝置弗祀則簡於是中古以來
[014-10b]
有行祠之設卜地為之其制視公祠則殺視家禮則隆
亦猶民間不敢僣稱社稷而曰義社也我新安程氏之
先世祖雲麾将軍忠壯公諱靈洗嘗手殪妖蜃以脱居
人於墊溺又嘗起義兵拒侯景以全活其民人於僣亂
其後事陳長握重兵居上游戮叛将却戎虜其功益著
而惠益宏其没也鄉人思相與祀於故居篁墩有禱輒
應自宋以來列之祀典號曰世忠之廟國朝因之公子
孫最多散處郡之六邑又蔓衍於旁郡每一聚處不下
[014-11a]
數十千指輒為公行祠便祗謁由是公行祠布東南若
休寜汊口者其一也初公子開府威悼公文季代領父
衆死節於周十四世孫御史中丞都使公澐唐廣明中
復起義拒黄巢世守東宻巖事載郡志東宻巖者距汊
口最近中丞十四世孫端明殿學士贈少師珌宋嘉定
中倡休歙族人捐田入篁墩廟每嵗合一鄉六社之人
迎神至汊口祀入元以逺弗便端明三世從孫中山府
判願學始倡族人作行祠於溪西幹龍山元季兵燹祠
[014-11b]
漸以弊國朝宣德初中山從子賞延從孫安等改作於
武堂山乆之又以禱祈弗便仍葺舊祠妥神規制弗稱
乃成化己亥冬賞延三世從孫隆明請於其從祖弁鳩
工重作廟貌始嚴以備不簡不䙝隆殺得宜隆諸弟隠
充又議以威悼都使兩公實能嗣忠壯之遺烈威悼嘗
侑食篁墩都使又汊口始遷祖於是充作威悼公之像
於左隠作都使公之像於右祠成以記來請敏政嘗以
㑹族至汊口得伏拜祠下諾而記之嗚呼古忠臣烈士
[014-12a]
祠於公者其家或無宗譜之可尋蕃有後者其名又非
祭法之所載求其有儁功大惠進受國烝退享家之饋
食至千有餘年之乆如我公者世豈多見哉自兹以徃
合族於是則昭穆益明而宗祊不墜有禱於是則雨暘
益時而粢盛不乏肸蠁之所通流澤之所被靈一家而
及乎一鄉福雲礽而及乎異姓則行祠之設不懈益䖍
遂将與篁墩之専祠相高而起廢之功嗣葺之嵗月固
不可無述也
[014-12b]
   祁門善和程氏重脩報慈菴祠宇記
人能致其子之孝者必慈慕其親之慈而求所以報之
者必孝慈孝立則百行從之人道成而世教興民俗厚
矣觀吾祁門善和程氏所謂報慈庵祠宇者有感焉按
譜宋南渡初有處士諱兟者娶余氏卒𦵏所居和溪之
南四子伯源伯椿伯彦伯祥立墓祠用以奉祀紹興十
七年上其情於朝特賜額曰報慈蓋嘉其孝云譜不載處
士夫婦父子行事之詳獨其子孫守報慈之祀至今不
[014-13a]
衰意非慈孝之德勤其身教成於家而足感人者烏能
然哉徽之程氏皆出晉本郡太守元譚之後太守十二
世孫是為陳将軍忠壯公靈洗忠壯十四世孫是為唐
御史中丞都使公澐都使長子唐戸部尚書仲繁别居
饒之浮梁尚書曽孫宋中奉大夫令洭還居祁門善和
里處士則大夫五世孫也伯源兄弟嘗推始遷之義列
祀中奉以下諸祖於報慈入田以飯僧每嵗清明蕆事
則燕享以合族蓋三百年矣諸房子孫之生毓者日蕃
[014-13b]
菴之傾圯田之朘剥者日甚天順中處士十三世孫顯
韓府左長史顯以致仕歸慨然倡族人復割田𨽻菴中
以成化庚寅大新程氏之祠功未䆒而卒從弟廣東按
察副使宏子河南左布政使泰又夲其志并新其菴住
山僧真瑞以其徒世食於程氏亦効力焉落成其族人
以予同出都使公後俾長史諸孫儒學生旻等具始末
請記嗚呼慈孝之德命於天性於已固不繫菴宇之廢
興然目覩夫先世烝嘗之所在裵徊過之漫不加省則
[014-14a]
孝子慈孫固有不能契然於中者矣此長史公兄弟父
子一倡此舉而族之人争先應之者乎秉彛好德之心
不謀而協固如是乎繼自今始凡有事於斯者篤先世
慈孝之行而毋忘乎興廢起墜之功善之所臻将由一
家以及一鄉民德益厚而程氏之望益著乎舊傳處士
之配實丞相汪公伯彦夫人之姪故因丞相之請得報
慈之額謂程汪為𤓰葛有無不可知然考之史紹興十
一年汪已病死至十七年始請菴額上距汪之去世已
[014-14b]
六年且處士既汪公内姪之壻乃名其子為伯彦誠有
不可詰者竊意伯源兄弟以布衣而捐田剏菴以報其
親雖於道未有聞其孝誠自當有動乎上之人者其非
出汪公之力益明甚因并及之
   休寜山斗世忠行祠記
惟程氏之先望廣平始趙忠誠君嬰再望新安始晉夲
郡太守元譚而盛於陳将軍忠壯公靈洗忠壯廟食於
郡號世忠其十四世曰澐唐歙州都知兵馬使守東宻
[014-15a]
巖有全郡之功子孫散居休寜四世曰廸宋主夲縣簿
有及民之惠子處士思明定居縣西南六十里下宅林
更其地曰山斗聚處五百年無兵燹之罹雲礽四千指
無遷逐之譴然嵗時追祀其先合食其宗展敬修睦之
地隘莫能容景泰甲戌處士十六世孫天方治方慨然
與其羣從子遇霖英䕃應宥相地於所居西北雙溪之上
作世忠行祠負庚向甲為地四畆有畸卜於神以吉謀
于衆以協鳩金庀工為中堂五間奉忠誠太守忠壯三公
[014-15b]
嚴所自出也都使祔於左尊大宗也處士祔於右重始
遷也未畢工值嵗大侵五人者相繼物故迨成化戊子
治方之子宗興天方之子宗振宗雲英䕃之弟紹宗遇
霖之子存剛存繹以先世棲神之所剏其始不可不究
其終再倡其族為東西兩廡各三間以藏祭器前堂五
間横舍十二間以序團拜門屋七間鑿其旁以居守者
又為堂於横舍之旁各三間以奉鄉社蓋自甲戌抵戊
子閲寒暑十四更厯祖孫三世然後祠克大成先靈以
[014-16a]
妥衆心以萃若山斗程氏之敦夲繼志在吾宗豈多見
哉走於山斗同出都使公後壬寅之春以㑹族至焉觀
其地則山水蔚然峙者如斗流者如帶精英翕聚風土
厚完曰此非我程氏之所為奠居者歟拜其庭則祖宗
赫然定國者以勞勤事者以死史䇿昭彰冠劍如故曰
此非我程氏之所為受祀者歟燕其堂則昭穆秩然老者
坐少者立情洽而樂禮成而散曰此非我程氏之所為
保族者歟蓋走所見世忠行祠其境之勝與其家法之
[014-16b]
可觀誠未有過山斗者於是遇霖季子存綬具祠事首
末與群從永堅天相等來請記嗚呼詩不云乎毋念爾
祖聿脩厥德先祠之立豈徒云爾撫宗祊之再興仰前
脩之不易為子孫者尚思勉焉學以致用為良臣俾忠
勲著於國耕而隠處為良士俾孝弟成於家則庶幾山
斗之名世忠之祀相為無窮而程氏之澤未艾也若夫
棟宇髙廣丹堊焜煌鐘鼓在陳豆登維旅以取足於事
神奉祖之間則觀羙焉耳豈所望於故家文獻之後者
[014-17a]

   休寜重脩二程夫子祠記
走少於程氏譜中得雲峯胡氏所為兩夫子祠記讀之
即慨然有起廢之志而力未能也成化壬寅春既先襄
毅公之服因發書以告巡按侍御上饒婁公婁公復書
許之然切懼空言無益於事實乃考訂兩夫子家世南
北遷徙之詳以授教諭莆田楊君元俾與諸生吳超孫
兆輝等上之縣時安成歐陽君方受命來為令諸務未
[014-17b]
遑獨以此為興道善俗之首事即上之府府上之行臺
行臺遂以公移下郡縣脩復之歐陽君之得請也與走
躬相地於大成殿東得鄉賢祠遺址稍斥之廣五丈有
畸長如廣之數而倍其半庀材召工擇縣之殷實者四
人曰金希傑閔士拱蘇文章汪奉干俾與耆老蘇文玘
夏文雅日監莅之諸人者能嚮風承德節縮浮費以畢
力於公家中為兩夫子専祠四楹又别為遺愛堂列祀
宋丞相吕公大防而下又别為鄉賢堂列祀唐御史中
[014-18a]
丞程公澐而下榜其門曰企德像主之制龕座之飾既
堅既好靡一不具肇工於夏六月十七日訖工於冬十
二月二十四日歐陽君率僚屬暨師生行釋菜禮告成
衣冠父老逺近畢集以為希闊盛事復見於今咸舉手
相慶走惟兩夫子倡明斯道於河洛之間從游之士比
隆鄒魯然獨龜山楊氏以江南諸生號稱高弟兩夫子
嘗送之歸而有道南之嘆蓋龜山三傳得文公朱子於
吾郡之婺源則兩夫子道學淵源之盛在新安乆矣據
[014-18b]
程氏譜兩夫子之先夲陳将軍忠壯公靈洗之裔見於
歐陽文忠公碑至宋南渡而伊川先生子孫悉居池州
一遷休寜休寜陪郭之程互嘗繼絶馬光祖守建康立
明道書院又擇於池州房使奉明道之祀當時録䕃之
制牒繼絶之公移文公草廬諸賢之書劄題識具存則
兩夫子流裔承傳之真在新安亦乆矣夫為士者誦遺
書而不知其師為後者奉墜緒而不知其祖是雖典籍
㓕裂於回禄之餘人物銷鑠於兵革之後而亦不考之
[014-19a]
過也今廟貌有嚴爼豆載興仰焉臨之以宣聖之尊俯
焉重之以諸賢之侑凡生於斯學於斯宦於斯者可不
以兩夫子之道敬自勉乎敬勉之而有得焉則庶幾新
安之名重有聞於天下而此祠為不徒立也已雖然是
舉也非婁公心主於上非歐陽君力任於下則亦有不
能相須而成者是不可不記之以告後來婁公名謙與
走同舉丙戌進士最有志於正學奉勑董學政於江南
所至以表章先哲為心足占其所養歐陽君名旦辛丑
[014-19b]
進士以春秋魁鄉試及禮闈蓋通經學古之士故為政
知所先務如此
   唐歙州兵馬先鋒使程府君墓記
府君姓程氏諱南節行萬二其先自東晉新安太守元
譚賜第歙之篁墩子孫聚居積乆彌盛至鎮西将軍開
府儀同三司忠壯公靈洗遂大顯於梁陳之間忠壯歿
而為神廟食至今十四傳至府君之考諱澐唐歙州都
知兵馬使東宻巖将兼馬金嶺防拓等事金紫光禄大
[014-20a]
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上柱國母夫人趙氏
生三子府君其季也唐乾符中黃巢倡亂府君佐父起
義兵保休寜東宻巖以拒羣盗捍鄉里每戰必為前鋒
賊畏憚之時陶雅為江南都招討使開府於歙承制授
都使公父子兄弟官爵俾分屯要害為行營聲援由是
羣盗次第削平府君之功居多府君歴官歙州兵馬先
鋒使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左領軍衞大将軍上騎都尉
嘗自以一軍屯休寜遂定居縣之陪郭天祐中薨與夫人
[014-20b]
曹氏合𦵏縣東南三里許壩裏之原負已靣亥子一人
曰宣行文一𦵏縣之東山失其爵位自文一公四傳至
宋開州團練使贈太尉全有孫三人曰帶御器械永正
以官居杭州曰格齋先生永竒曰鄉貢進士永彰格齋
子将仕郎瑜當紹興經界嘗畫正府君之兆域鄉貢七
傳至元處士峴當延祐經理又倡族人捐田以贍府君
之塋将仕之後嘗與伊川先生子孫從南渡者通譜互
相擇繼蓋七傳至萬戸追封安定侯忠愍公國勝則敏
[014-21a]
政之髙祖也又三傳至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襄毅公
信則敏政之考也上距府君十九世矣距府君之𦵏五
百六十年矣考程氏贍塋録至元九年嘗有不肖子私
鬻墳山於汪氏厥後程汪聮姻乃取贍塋支費贖之以
歸國朝以來墓鄰有曹吳王金四姓者復相紿售叢𦵏
墓之四隅於是敏政兄弟又以價贖還餘山之失業者
以絶争端并勘明其兆域而助以棺殮之資俾舉其侵
瘞者以去惟府君為我陪郭程氏傳業起家之祖子孫
[014-21b]
不下二千餘指顧其劍佩之藏乃一再侵於異姓守奉
弗䖍致驚先靈豈非嗣世者之責歟敏政不揆合諸房
子孫樹表墓前大書其爵位又礱石墓上追記其世次
履歴之祥如此俾後來者相與謹之以毋自陷於不孝
之罪凡經理墳山畆步字號悉附著於石隂
   德興瀘口程氏世忠行祠碑隂記
惟程氏先世祖陳将軍忠壯公廟在新安篁墩者宋賜
額曰世忠蓋以公為趙忠誠君嬰之裔而其子都督威
[014-22a]
悼公文季又為将死節於周也德興瀘口故有世忠行
祠在瀘川書院之東始建於裔孫宋嘉興推官良祐加
葺於登仕郎可大再葺於今鄉貢進士崧之父永寜與
其諸族人之力初登仕君議以忠壯十七世孫唐檢校
刑部尚書涇原節度使贈司徒宗楚㑹諸道兵討巢賊
復兩京戰没有大忠勲於國家實始遷德興之祖司徒
生金紫光禄大夫行饒州司馬勛總鄉兵捍衢饒信三
州傳其子銀青光禄大夫檢校禮部尚書兼御史大夫
[014-22b]
彦光兼守銀山鎮再傳其孫指揮将使克柔兼守白沙
鎮凡三世有功德於鄉邦将使又始遷瀘口之祖乃定
著以忠壯為専祠而以司徒金紫銀青将使四公侑焉
始建祠事具裔孫宋黃梅縣簿遂之記而登仕與再葺
祠事未有記者貢士君以㑹族至休寜請書其碑隂惟
縣簿公發揮忠字之義已詳不容復贊於世字之義疑
有未盡者因掇拾而申之曰嗚呼甚哉世其忠之為難
也昔裵矩佞於隋忠於唐一身反覆且不自保而况於
[014-23a]
世乎石碏忠矣叛生於其子霍光忠矣弑出於其妻一
家乖盭且不相知而况於累世乎若父傳其子祖詔其
孫有靖㓂保民之功有危身奉上之節至於累葉而不
渝則自秦漢而下求如程氏者可數也上之人寵嘉之
亦豈私於程氏者哉所以風勸天下後世之為人臣者
大矣貢士君父子生百世之下慨仰先德倡其族人再
新祠宇使有所據以奉烝嘗序昭穆非寤寐興起於百
世之上者其能然乎是宜識其嵗月以告來者然竊聞
[014-23b]
之穆王之命君牙曰世篤忠貞大雅美宣王之臣韓侯
申伯尹吉甫南仲必本其先世忠勲為言誠以繫君父
之倫明家國之盛非示誇詡也為程氏子孫者可不勉
歟繼自今始守其家法無愧於祖考之烈如史冊之所
載者又進而求諸古訓無愧於聖賢之業如詩書之所
稱者則其有光於此之祠也不既大乎
   程氏貽範集目録後記
右程氏貽範集三十巻敏政之所編也甲集第一至第
[014-24a]
七巻為王言及公移間附以識跋之文則以事相聮屬
勢不可分也乙集第一至第二十巻為行實傳誌碑表
之類亦間以記序等作附焉丙集一巻為像贊有未備
者稍以奠章輓詞之類補之丁集一巻為譜辨訂其異
也戊集一卷為譜號要其同也初敏政最究心譜學嘗
請於先襄毅公㑹諸宗族積之二十年理淆伐舛得可
㑹者四十四房定為統宗世譜二十巻刻梓以傳又嘗
見文簡公所序世録有貽範集之名竊意當宋盛時此
[014-24b]
集為程門大備之書更代以來亡矣心誠惜之因廣蒐
博采追成貽範集一百巻顧其篇帙浩繁事力弗及乃
先掇其要且益以諸房所藏者為五集如右集各為巻
目而虛其尾者以俟後賢之有續未敢取足於此也行
實如傳誌碑表多互見惟舊闕而新有所得舊誤而新
有所訂者録之禮以諱事神而於王言則名尊君也史
傳公移則名示不敢私也凡訂誤出於不肖一得之
見以按字别之其在先正文字下者分書示不敢専也
[014-25a]
繕寫成奉以告諸先廟嗣刻之以輔世譜而傳焉嗚呼
家之有範猶國之有典乎臣人於國而能守其典則忠
子孫於家而能守其範則孝舍是皆世之所大棄也惟
我程氏其先仁義之德文武之功性命道德之言所以
貽後者甚逺殊方異姓且誦法之而况氣體之所傳祠
墓之所在家乗譜牒之足徴者如是乎凡我後人奉前
烈之餘矩其必上思所紹下思所述以求不失乎文獻之
傳庶幾此集此名為無負哉詩云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014-25b]
可不勉歟
   休寜縣方興寺重脩記
新安舊志休寜在前代寺額之可見者不下四十餘國
朝洪武初悉釐正之休寜所存者普滿建初方興寺及
仁王院號四叢林以諸小菴院分𨽻焉惟方興所轄嘉
祥富昨等十餘處比三叢林為多夫上通名於有司而
下有聴令服役之人遇事則具文移受成於官府隠然
吏民之職也率其徒從事於佛教執經請業而考其成
[014-26a]
有弗律者罷遣之截然師生之義也夫如是則令甲之
所存或不幸而有水火之虞勢固有不得不興者哉方
興寺在縣南三十五里臨溪街街分上中下居民數百
家而寺當上街之上予嘗徃遊焉汊川帶其前洶然有
聲以下合於淛源之水東宻巖峙其後絶壁如城上方
廣有唐御史中丞都使程公澐起兵拒黄巢故壘竊意
其山川靈秀之所鍾必有攸在則寺之神将保境禦冦
之時有效靈協順之舉故數百年來出入兵燹之交而
[014-26b]
巋然獨存者乎寺有鄉先生宋左史吕公午所題鐘銘
端明程公珌所撰碑記左史嘗攻史嵩之端明以經授
理宗皆一代名臣而於此寺不恡於執筆惓惓如此将
其神亦或當水旱疾疫之災䖝虎螟&KR0008之患鄉人固有
禱焉而答之弗爽者乎寺嘗兩厄於回禄住山普雲上
人者皆以獨力成之中為佛殿翼以兩廊左右為真君
伽藍二祠後為法堂丈室與凡倉庾庖湢之所供器像
設靡一不具又自割田若干畆以助嘗住節縮浮費用
[014-27a]
成偉觀兹殆無愧於吏民之職者耶予又聞雲事其師
勝公最孝勝抱疾乆雲奉之無倦色其卒也哀毁過禮
兹殆有聞於師生之義者耶嗚呼世降俗偷士號讀書
知禮者或悖其所事有官守者或視其治為傳舍漫弗
省以貽艱於後來彼浮屠者何所授亦何所藉而兼有
之則雲之精脩苦行固叢林中之難得者歟雲汪氏子
與予宗人逸民游最善因為之請曰願一言以示來者
夫以兹寺之神與山合靈為民福甚逺疑禮之而不為
[014-27b]
佞興之而不為侈書之而不為誣又况吾先世之嘗徼
惠於斯以成戡亂之功者乎遂不辭而記之若寺之廢
興在先朝者自有金石之刻可互考兹不贅
   嘉興縣東塔寺四進士題名記
嘉禾郡城東有寺曰東塔其境幽夐無塵鞅之擾而有
園池竹樹之盛可以業進脩備游息蓋君子樂之而喜
紛華者所不屑也郡人包君汝調以嵗壬午領鄉薦與
其弟汝和讀書寺中戊子汝和薦于鄉遂與汝調同登
[014-28a]
戊戌進士第汝調之外兄曰陳君明遇以嵗辛卯領鄉薦
亦與其門人常君汝仁讀書寺中庚子汝仁薦于鄉復與
明遇同登辛丑進士第蓋包君以兄弟陳常二君以師生
藏修于是游息于是者首尾二十年以次升于鄉而舉于
天子之庭棣萼相輝衣鉢相承實一郡衣冠之盛而肇跡
于東塔不可無紀於是伐石題名以來告者㑹陳君受命
出佐新安以記為屬予惟士必有堅定之志然後可與有
為夫其進遊于庠序而退屛于無人之境却家累逺市囂
[014-28b]
相與切劘其所學而一不以世故嬰其心者豈必於富貴
利逹而為是汲汲者哉學之不篤則見之不審用之不𢎞
雖得&KR1471于一第而處已接物居官莅政之間失所據而
士非其士者多矣傳曰凡事豫則立又曰非靜無以成
學其斯之謂歟昔宋范文正公讀書長白山僧舍㫁虀
畫粥以自勵其後卒成峻功建大名説者謂三代以下
人材未有踰范公者跡是觀之世豈可以無志而偃然
以士自名者哉嗚呼處江湖之逺則憂其君居廟堂之
[014-29a]
上則憂其民此不易之論也今四君子者或進位朝省
或出領郡邑名位之來若水涌山出蓋未可量而皆不
忘其藏脩游息之故地其不忘初志從可知矣後之人
指其名數其實使嘉禾之東塔與范公之長白遂相望
於百代之上為士之美談豈直一郡之盛而已乎予又
聞之唐韋肇登第後偶題名於慈恩寺之鴈塔遂成故
事而肇之名未有聞意皆出於一時之矜詡非所望於
志士者故不援之以為例也包君兄名鼎弟名鼐陳君
[014-29b]
名良常君名麟居同里業同經是為記
   旌德縣重脩王山禪定寺記
寜國舊宣州也山環其四境多古蹟其在屬縣旌德六
十里者曰王山禪定寺據其麓地非孔道幽夐靚深有
林㞐之樂無俗鞅之擾剏始宋建炎中乆而益隳舊石
刻漫漶不可以句故其蹟泯焉國朝正統中有欲振之
者以其費大而役繁也中沮景秦甲戌縣耆宿吕昱等
以新安釋以顯方住旌德甘露寺知足以謀力足以任
[014-30a]
且其地於禪定若東西鄰乃徃語之故議以克合以顯
使其弟子普智相與募而圖之鳩工庀材不日雲集拓
其趾宏其規中作大雄殿以嚴事佛後為方丈以居住
山旁為兩堂左以奉給孤長者右以奉逹磨大師像設
莊嚴門墻堅好法所宜有者細大畢具至天順甲申十
年矣而功始克究縣大夫以其成之難也不欲以畀匪
人事傳京師成化壬辰釋昌聰承檄而來居乆之羣行
胥服邑人大歡山若増而髙境若闢而新以是役之不
[014-30b]
可無紀也謁予記予觀元之終業所在兵燹城邑為墟弦
誦之聲不復有聞而况釋子之宫乎天命真人起兵渡
江首開府太平以寜國為輔郡由是槁者蘇仆者起山
川草木咸被其澤故雖一寺之㣲一僧之弱有所恃而
幸存若兹山者豈非髙皇帝之賜哉事宜記聪號大愚
本旌德世家子入大慈恩寺禮妙勝惠濟國師及僧録
右街雪峰上人所與者皆一時中貴人勢可以富貴而
不屑也幡然來歸處於兹山之下粗衣糲食與猿鳥為
[014-31a]
伍其清脩苦行可與厲世之湛酣者亦宜記嗚呼後之
人居其成功而念其難也尚以聪之心行為法謹嗣而
慎守之以無忘天地之德其庶幾乎薌燈之續衣鉢之
承寺與山俱境以人勝不然則雖有脩廢補墜之功觀
美焉耳於其法何有哉
 
 
 
[014-31b]
 
 
 
 
 
 
 
 篁墩文集巻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