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0 欽定盛京通志-清-阿桂 (master)


[1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十一
   歴朝藝文三/
  奏議
  表
  疏
  䇿
[111-2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十一
   歴朝藝文三/
  奏議
  伐髙句驪議       後漢/陳 忠
  宫前桀逆光不能討死而擊之非義也宜遣弔問
  因責讓前罪赦不加誅取其後善
  表
[111-2b]
  論公孫淵表      三國魏/夏侯獻
  公孫淵昔年敢違王命廢絶計貢者實挟兩端既
  恃阻險又怙孫權故敢跋扈恣睢海外宿舒親見
  賊權軍衆府庫知其弱少不足慿恃是以决計斬
  賊之使又髙句麗濊貊與淵為仇並為㓂鈔今外
  失吳援内有胡㓂心知國家能從陸道勢不得不
  懷惶懼之心因斯之時宜遣使示以禍福奉車都
  尉鬷𢎞武皇帝時始奉使命開通道路文皇帝即
[111-3a]
  位欲通使命遣𢎞將妻子還歸鄉里賜其車牛絹
  百匹𢎞以受恩歸死國朝無有還意乞留妻子身
  奉使命公孫康遂稱臣妾以𢎞奉使稱意賜爵闗
  内侯𢎞性果烈乃心於國夙夜拳拳念自竭效冠
  族子孫少好學問博通書記多所闗涉口論速㨗
  辯而不俗附依典誥若出胸臆加仕本部常在人
  右彼方士人素所敬服若當遣使以為可使𢎞行
  𢎞乃自舊土習其國俗為説利害辯足以動其意
[111-3b]
  明足以見其事才足以行文辭足以見信若其計
  從雖酈生之降齊王陸賈之説尉他亦無以逺過
  也欲進逺路不宜釋騏驥將已篤疾不宜廢扁鵲
  願察愚言也
  上孫權表       三國魏/公孫淵
  臣伏惟遭天地反易遇無妄之運王路末夷傾側
  擾攘自先人以來厯事漢魏階縁際㑹為國效節
  繼世享任得守藩表猶知符命未有攸歸每感厚
[111-4a]
  恩頻辱顯使退念人臣交不越境是以固守所執
  拒違前使雖義無二信敢忘大恩陛下鎮撫長存
  小國前後裴校尉葛都尉等到奉被勅誡聖旨彌
  宻重紈累素幽明備著所以申示之事言提其耳
  臣晝則謳吟宵則發夢終身誦之志不知足季末
  凶荒乾坤否塞兵革未戢人民蕩析仰此天命將
  有眷顧私從一隅永瞻雲日今魏家不能採録忠
  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諂得行其志聴幽州刺史
[111-4b]
  東萊太守誑誤之言猥興州兵圖害臣郡臣不負
  魏而魏絶之盖聞人臣有去就之分田饒適齊樂
  毅走趙以不得事主故保有道之君陳平耿况亦
  覩時變卒歸於漢勒名帝籍伏惟陛下徳不再出
  時不世遇是以慺慺懷慕自納望逺視險有如近
  易誠願神謨早定洪業奮六師之勢收河洛之地
  為聖代宗天下幸甚
  上魏帝第一表     三國魏/公孫淵
[111-5a]
  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甘言厚禮以誘吳
  賊幸賴天道福助大魏使此賊虜暗然迷惑違戾
  羣下不從衆諫承信臣言逺遣船使多將士卒來
  致封拜臣之所執得如本志雖憂罪釁私懷幸甚
  賊衆本號萬人舒綜伺察可七八千人到沓津偽
  使者張彌許宴與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將兵四
  百餘人齎文書命服什物下到臣郡泰潛别齎致
  遺貨物欲因市馬軍將賀達虞咨領餘衆在船所
[111-5b]
  臣本欲須凉節乃取彌等而彌等人兵衆多見臣
  不便承受吳命意有猜疑懼其先作變態妄生即
  進兵圍取斬彌晏泰潛等首級其吏從兵衆皆士
  伍小人給使東西不得自由面縳乞降不忍誅殺
  輒聴納受徙充邊城别遣將韓起等率將三軍馳
  行至沓使領長史栁逺設賓主禮誘請達咨三軍
  潛伏以待其下又驅羣馬貨物欲與交市達咨懷
  疑不下使諸市買者五六百人下欲交市起等金
[111-6a]
  鼓始震鋒矢亂發斬首三百餘級被創赴水沒溺
  者可二百餘人其散走山谷來歸降及藏竄飢餓
  死者不在數中得銀印銅印兵器資貨不可勝數
  謹遣西曹掾公孫珩奉送賊權所假臣節印綬符
  策九錫什物及彌等偽節印綬首級
  第二表        三國魏/公孫淵
  宿舒孫綜前到吳賊權問臣家内外小大舒綜對
  臣有三息修别屬亡弟權敢姦巧便擅拜命謹封
[111-6b]
  送印綬符策臣雖無昔人洗耳之風慚為賊權汚
  損所加既行天誅猶有餘忿又自臣父康昔殺權
  使結為讐隙今乃譎欺遣使誘致令權傾心虚國
  竭禄逺命上卿寵授極位震動南土備盡禮數又
  權待舒綜契濶委曲君臣上下畢飲竭情而令四
  使見殺梟示萬里士衆流離屠戮津渚慚恥逺布
  痛辱彌天權之怨疾將刻肌骨若天衰其業使至
  喪隕權將内傷憤激而死若期運未訖將播毒螫
[111-7a]
  必恐長虵來為㓂害徐州諸屯及城陽諸郡與相
  接近如有船衆後年向海門得其消息乞速告臣
  使得備預
  第三表        三國魏/公孫淵
  臣門户受恩實深實重自臣受攝即事以來連被
  榮寵殊特無量分當隕越竭力致死而臣狂愚意
  計迷闇不即禽賊以致見疑前章表所陳情趣事
  勢實但欲罷弊此賊使困自絶誠不敢背累世之
[111-7b]
  恩附僭盗之虜也而後愛憎之人縁事加誣偽生
  節目卒令明聴疑於市虎移恩改愛興動威怒㡬
  至沈沒長為負忝幸賴慈恩猶垂三宥使得補過
  解除愆責如天威逺加不見假借早當糜碎辱先
  廢祀何縁自明建此㣲功臣既喜於事㨗得自申
  展悲於疇昔至此變故餘怖踴躍未敢便寧惟陛
  下既崇春日生全之仁除忿塞隙抑彌纎介推今
  亮往察臣本心長令抱戴銜分三泉
[111-8a]
  第四表        三國魏/公孫淵
  臣被服光榮恩情未報而以罪釁自招譴怒分當
  即戮為衆社戒所以越典詭常偽通於呉誠自念
  窮迫報效未立而為天威督罰所加長恐奄忽不
  得自洗故敢自闕替廢於一年遣使誘吳知其必
  來權之求郡積有年嵗初無倡答一言之應今權
  得使來必不疑至此一舉果如所規上卿大衆翕
  赫豊盛財貨賂遺傾國極位到見禽取流離死亡
[111-8b]
  千有餘人滅絶不反此誠暴猾賊之鋒推矜夸之
  巧昭示天下破損其業足以慚之矣臣之慺慺念
  效於國雖有非常之過亦有非常之功願陛下原
  其踰闕之愆采其毫毛之善使得國恩保全終始
  矣
  令官屬上魏帝表    三國魏/公孫淵
  大司馬長史臣郭昕㕘軍臣栁蒲等七百八十九
  人言奉被今年七月己夘詔書伏讀懇切精魄㪚
[111-9a]
  越不知身命所當投措昕等伏自惟省螻蟻小醜
  器非時用遭值千載被受公孫淵祖考以來光明
  之徳惠澤沾渥滋潤榮華無尺寸之功有負乗之
  累遂䝉褒奬登名天府並以駑蹇附龍托驥紆青
  拖紫飛騰雲梯感恩惟報死不擇地臣等聞明君
  在上聴政采言人臣在下得無隐情是以因縁訴
  讓冒犯愬寃郡在藩表宻邇不覊乎昔三州轉輸
  費調以供賞賜嵗用累億虚耗中國然猶跋扈䖍
[111-9b]
  劉邊陲烽火相望羽檄相逮城門晝閉路無行人
  州郡兵戈奔散覆沒淵祖父度初來臨郡承受荒
  殘開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聚烏合之民掃地為
  業威震耀於殊俗徳澤被於羣生遼土之不壞實
  度是賴孔子曰㣲管仲我其被髪左袵矣向不遭
  度則郡早為邱墟而民係於邊廷矣遺風餘愛永
  存不朽度既薨殂吏民感慕欣戴子康尊而奉之
  康踐統洪緒克壯徽猷文昭武烈邁徳種仁乃心
[111-10a]
  京輦翼翼䖍恭佐國平亂效績紛紜功隆事大勲
  藏王府度康當值武皇帝休明之㑹合䇿明之計
  夾輔漢室降身委質卑已事魏匪處小厭大畏而
  服焉乃慕托髙風懐仰盛懿也武皇帝亦虛心接
  納待以不次功無巨細每不見忘又命之曰海北
  地土割以付君世世子孫實得有之皇天后土實
  聞徳音臣庶小大豫在下風奉以周旋不敢失墜
  淵生有蘭石之姿少含愷悌之訓允文允武忠惠
[111-10b]
  且直生民欽仰莫弗懐愛淵纂戎祖考君臨萬民
  為國以禮淑化流行獨見先覩羅結遐方勤王之
  義視險如夷世載忠亮不隕厥名孫權慕義不逺
  萬里連年遣使欲自結援雖見絶殺不念舊怨纖
  纖往來求成恩好淵執節彌固不為利迴守志匪
  石確乎彌堅為懼丹心未見保明乃卑辭厚幣誘
  致權使梟截獻馘以示無二吳雖在逺水道通利
  舉帆便至無所隔限淵不顧敵仇之深念存人臣
[111-11a]
  之節絶強吳之歡昭事魏之心靈祗明鑒普天咸
  聞陛下嘉美洪烈懿兹武功誕錫休命寵亞齊魯
  下及陪臣普受介福誠以天覆之恩當卒終始得
  竭股肱永保禄位不虞一旦横被殘酷惟育養之
  厚念積累之效悲思不遂痛切見棄舉國號咷拊
  膺泣血夫三軍所伐蠻夷戎狄驕逸不䖍於是致
  武不聞義國反受誅討盖聖王之制王服之域有
  不供職則修文徳而又不至然後征伐淵小心翼
[111-11b]
  翼恪恭於位勤事奉上可謂勉矣盡忠竭節還被
  禍患小弁之作離騷之興皆由此也就或佞邪盗
  言孔甘猶當清覧憎而知善讒巧似直惑亂聖聴
  尚望文告使知所由若信有罪當垂三宥若不改
  寤計功減降當在八議而潛軍伺襲大兵奄至舞
  戈長驅衝擊遼土犬馬惡死况於人類吏民昧死
  挫辱王師淵雖寃枉方臨危殆猶恃聖恩悵然重
  奔冀必姦臣矯制妄肆威虐乃謂臣等曰漢安帝
[111-12a]
  建光元年遼東屬國都尉龎奮受二月乙未詔書
  曰収幽州刺史馮焕元菟太守姚光推案無乙未
  詔書曰遣侍御史幽州牧考姦臣矯制者今刺史
  或儻謬承矯制乎臣等議以為刺史興兵摇動天
  下殆非矯制必是詔命淵乃俯仰歎息自傷無罪
  深惟土地所以養人竊慕古公杖策之岐乃欲投
  冠釋紱逝歸林麓臣等維持誓之以死屯守府門
  不聼所執而七營虎士五部蠻夷各懐素飽不謀
[111-12b]
  同心奮臂大呼排門遁出近郊農民釋其耨鏄伐
  薪制挺改案為櫓奔馳赴難軍旅行成雖蹈湯火
  死不顧身淵雖見孤棄怨而不怒比遣勅軍勿得
  干犯及手書告語懇惻至誠而吏士凶悍不可解
  散期於畢命投死無悔淵懼吏士不從教令乃躬
  馳騖自往化解僅乃止之一飯之惠匹夫所死况
  淵累葉信結百姓恩著民心自先帝初興爰暨陛
  下榮淵累葉豐功懿徳策名褒揚辯著廊廟勝衣
[111-13a]
  舉履誦詠明文以為口實埋而掘之古人所恥小白重
  耳衰世諸侯猶慕著信以隆霸業詩美文王作孚萬邦
  論語稱仲尼去食存信信之為徳固亦大矣今吳蜀共
  帝鼎足而居天下摇蕩無所統一臣等毎為陛下懼
  此危心淵據金城之固仗和睦之民國殷民強可以
  横行策名委質守死善道忠至義盡為九州表方今二
  敵闚𨵦未知孰定是之不戒而淵是害茹柔吐剛非王
  者之道也臣等雖鄙誠竊恥之若無天乎臣一郡吉凶
[111-13b]
  尚未可知若云有天亦何懼焉臣等聞仕於家者
  二世則主之三世則君之臣等生於荒裔之土出
  於圭竇之中無大援於魏世隸於公孫氏報生與
  賜在於死力昔蒯通言直漢主赦其誅鄭詹辭順
  晉文原其死臣等頑愚不達大節茍執一介披露
  肝膽言逆龍鱗罪當萬死惟陛下恢崇撫育亮其
  控告使疏逺之臣永有保持
  勸進元帝表         晉/慕容廆
[111-14a]
  臣聞天生蒸民樹之以君所以對越天地司牧黎
  元聖帝明王監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饗故屈
  其身以奉之知蒸黎不可以無主故不得已而臨
  之社稷時難則戚藩定其傾郊廟㦯替則宗哲纂
  其祀是以宏振遐風式固萬世三五以降靡不由
  之伏惟髙祖宣皇帝肇基景命世祖武皇帝遂造
  區夏三葉重光四聖繼軌惠澤侔於有虞卜世過
  於周氏自元康以來艱難繁興永嘉之際氛厲彌
[111-14b]
  昏宸極失御登遐醜裔國家之危有若綴旒賴先
  后之徳宗廟之靈皇帝嗣建舊物克甄誕授欽明
  服膺聰哲玉質㓜彰金聲夙振冡宰攝其綱百辟
  輔其政四海想中興之美羣生懐來蘇之望不圖
  天不悔禍大災薦臻國未忘難㓂害尋興逆賊劉
  曜縱逸西都敢肆犬羊陵虐天邑臣奉表使還乃
  承西朝以去年十一月不守主上幽刼復沈敵庭
  神器流離再辱荒逆臣每覽史籍觀之前載厄運
[111-15a]
  之極古今未有苟在食土之毛含血之類莫不叩
  心絶氣行號巷哭况臣等荷寵三世位厠鼎司聞
  問震惶精爽飛越且驚且惋五情無主舉哀朔垂
  上下泣血臣聞昏明迭用否泰相濟天命無改厯
  數有歸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啓聖明是以
  齊有無知之禍而小白為五霸之長晉有驪姬之
  難而重耳以主諸侯之盟社稷靡安必將有以扶
  其危黔首㡬絶必將有以繼其緒伏惟陛下元徳
[111-15b]
  通於神明聖姿合於兩儀應命世之期紹千載之
  運符瑞之表天人有徴中興之兆圖䜟垂典自京
  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懐雖有夏之
  遘夷羿宗姬之離犬戎蔑以過之陛下撫征江左
  奄有舊吳柔服以徳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攝不類
  仗大順以號宇内純化既敷則率土宅心義風既
  暢則遐方企踵百揆時叙於上四門穆穆於下昔
  少康之隆夏訓以為美談宣王中興周詩以為休
[111-16a]
  詠况茂勲格於皇天清暉光於四海蒼生顒然莫
  不欣戴聲教所加願為臣妾者哉且宣皇之允惟
  有陛下億兆攸歸曾無與二天祚大晉必將有主
  主晉祀者非陛下而誰是以邇無異言逺無異望
  謳歌者無不吟誦徽猷獄訟者無不思於聖徳天
  地之際既交華夷之情允洽一角之獸連理之木
  以為休徴者盖有百數冠帯之倫要荒之衆不謀
  同辭者動以萬計是臣等敢考天地之心因函夏
[111-16b]
  之趣昧死上尊號願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狹由
  巢抗矯之節以社稷為務不以小行為先以黔首
  為憂不以克讓為事上慰宗廟乃顧之懐下釋普
  天傾首之勤則所謂生繁華於枯荑育豐肌於朽
  骨神人獲安無不幸甚臣聞尊位不可久虚萬㡬
  不可久曠虚之一日則尊位以殆曠之浹辰則萬
  㡬以亂方今踵百王之季當陽九之㑹狡㓂窺窬
  伺國瑕隙黎元波蕩無所繫心安可棄而不恤哉
[111-17a]
  陛下雖欲逡巡其若宗廟何其若百姓何昔者惠
  公虜秦晉國震駭吕郤之謀欲立子圉外以絶敵
  人之志内以固闔境之情故曰喪君有君羣臣輯
  睦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前事之不忘後代之元龜也
  陛下明並日月無幽不燭深謀逺猷出自胸懷不
  勝犬馬憂國之情遲睹人神開泰之路是以陳其
  乃誠布之執事臣等忝於方任久在遐外不得陪
  列闕庭與睹盛禮踴躍之懷南望罔極
[111-17b]
  上晉帝表         晉/慕容廆
  臣究觀前代之主若能親賢並建則政致昇平若
  親黨后族必有傾辱之禍是以周之申伯號稱賢
  舅以其身藩於外不握朝權降及秦昭足為令主
  委信二舅㡬至亂國逮於漢武推重田蚡萬機之
  要無不决之及蚡死後切齒追恨成帝闇弱不能
  自立内惑艶妻外恣五舅卒令王莽坐取帝位每
  覽斯事孰不痛惋設使舅氏賢若穰侯王鳯則但
[111-18a]
  聞有二臣不聞有二主若其不才則有竇憲梁冀
  之禍凡此成敗亦既昭然茍能易軌可無覆墜陛
  下命世天挺當隆晉道而遭國多難殷憂備嬰追
  述往事至今焚灼迹其所由實因故司空亮居元
  舅之尊勢業之重執政裁下輕侮邊將故令蘇峻
  祖約不勝其忿遂至敗國至令太后發憤一旦升
  遐若社稷不靈人神無助豺狼之心當何一作/可
  邪前事不忘後事之表而中書監左將軍氷等内
[111-18b]
  執樞機外擁上將昆弟並列人臣莫儔陛下深敦
  渭陽氷等自宜引領臣嘗謂世主若欲崇顯舅氏
  何不封以藩國豐盛其禄賜限其勢利使上無偏優
  下無私論如此榮辱何從而生噂&KR0689何由而起往
  者唯亮一人宿有名望尚致世變况今居之者素
  無聞焉且人情易惑難以户告縱令陛下無私於
  彼天下之人誰謂不私乎臣與氷等名位殊班出
  處懸邈又國之戚昵理應降悦以適事㑹臣獨矯
[111-19a]
  抗此言者上為陛下退為氷計疾茍容之臣坐鑒
  得失顛而不扶焉用彼相昔徐福陳霍氏之戒宣
  帝不從至令忠臣更為逆族良由察之不審防之
  無漸臣今所陳可謂防漸矣但恐陛下不明臣之
  忠不用臣之計事過之日更處焦爛之後耳昔王
  章劉向每上封事未嘗不指斥王氏故令二子或
  死或刑谷永張禹依回一作/違不對故容身苟免取
  譏於世臣被髮殊俗位為上將惟憂夙夜罔知所
[111-19b]
  報惟當外殄㓂讐内盡忠規陳力輸誠以答國恩
  臣若不言誰當言者
  為安平公賀破奚契丹表   唐/李商隐
  臣某言臣得本道進奏官某狀報某月日幽州節
  度使張仲武奏破奚北部落及諸山奚除舊奚王
  匿即所管外殺戮首領丁壯老㓜并殺獲牛羊焚
  燒車帳器械等計二十萬刺史以下面皮一百具
  耳二百隻奚車五百乗羊一萬口牛一千五百頭
[111-20a]
  者天聲逺疊廟略遐宣白鹵獲於靈臺赤彛俘於
  燕路臣竊窺舊史逖聴前朝有天子憂邊清宵輟
  寐將軍出塞白首言歸至乃或勝或奔一彼一此
  竞困塞郊之柝那停絶漠之烽猶欲叙烈旂常告
  功祧廟用其暫勝謂曰難能况幽朔巨都全燕重
  地薦臻奚㓂猾亂華人田讓之䕶鮮卑莫能深入
  祭彤之軍遼水惟遣相攻近嵗以來為患滋甚是
  單于偵邏之路懷駒支漏泄之姦張仲武重感國
[111-20b]
  恩習知邊事同三師而𨽻楚伴五餌以開戎乗其
  囂惰之時俄得剪除之便燕犀宻挂冀馬潛羈超
  距投石者動過千羣㦸首科頭者略踰萬計坎三
  鼓而河荒自郤聲六校而屋瓦皆飛自使鶚懼喪
  林兎忙迷穴無舟掬指有地僵屍未驚楚幕之烏
  前軍已蹙不唳淮山之鶴後隊仍窮遂分袁尚之
  頭顱乃裂蚩尤之肩髀穹廬落燼同甲揚灰山積
  雲屯大収其車乗角羸耳濕盡獲其牛羊栁水載
[111-21a]
  澂桑河無事爰施言語入解皇威此皆皇帝陛下
  功格上元運膺下武授兹成算於彼當仁震肅九
  圍歌呼萬國昔艱難云始邊塵首起於盧龍今開
  㤗有期漢將先清於涿鹿人謀允若靈貺昭然固
  已上慶祖宗下光編䇿緑圖洪範競三古之殊猷
  玉檢金泥有百神之靈貺臣雖當防遏不介邊陲
  空增氣於懦夫實叨榮於下將日圍千里天葢九
  重奉一月之㨗書惟知忭蹈獻萬年之夀酒尚隔
[111-21b]
  班行念風水於遐藩寄夢寐於宣室不勝望闕結
  戀之至
  疏
  請甄徭役禁請託疏   南北朝/髙謙之
  自正光以來邊城屢擾命將出師相繼於路若使
  軍帥必得其人賞勲不失其實則何賊不平何征
  不㨗也但諸守帥或非其才多遣親者妄稱入募
  唯遣奴客充數而已對㓂臨敵曾不彎弓則是王
[111-22a]
  爵虚加征夫多闕賊虜何可殄除忠貞何以勸誡
  也且近習侍臣戚屬朝士請託官曺擅作威福如
  有清貞奉法不為回者咸共譖毁横受罪罰在朝顧
  望誰肯申聞蔽上擁下虧風壞俗使讒謟甘心忠
  讜息義且頻年以來多有徴發民不堪命動致流
  離苟保妻子竸逃王役不復顧其桑井憚此刑書
  正由還有必困之理歸無自安之路若聴歸其本
  業徭役微甄則還者必衆墾田開闢數年之後大
[111-22b]
  獲課民今不務以理還之但欲嚴符切勒恐數年
  之後走者更多故有國有家者不患民不我歸唯
  患政之不立不恃敵不我攻唯恃吾不可侮此乃
  千載共遵百王一政且琴瑟不韻知音改弦更張
  騑驂未調善御執轡成組諺云迷而知反得道不
  逺伏願少垂覧察使朝章重舉軍威更振海内起
  維新之歌天下見復禹之績
  請復置廷尉司直疏   南北朝/髙恭之
[111-23a]
  臣聞舜禹皋陶姦宄是託禹泣罪人堯心為念所
  以舉直錯枉事切曩賢明徳慎罰議存先典髙祖
  太和之初置廷尉司直論刑辟是非雖事非古始
  交濟時要所謂禮樂互興不相沿襲者矣臣忝當
  今任所思報效未忘寢興竊見御史出使悉受風
  聞雖時獲罪人亦不無枉濫何者得堯之罰不能
  不怨守令為政容有愛憎姦猾之徒恒思報惡多有
  妄造無名共相誣謗御史一經檢究恥於不成杖
[111-23b]
  木之下以虚為實無罪不能自雪者豈可勝道哉
  臣雖愚短守不假器繡衣所指兾以清肅若仍更
  踵前失或傷善人則尸禄之責無所逃罪如臣鄙
  見請依太和故事還置司直十人名𨽻廷尉以五
  品選厯官有稱心平性正者為之御史若出糾劾
  即移廷尉令知人數廷尉遣司直與御史俱發所
  到州郡分居别館御史檢了移付司直司直覆問
  事訖與御史俱還中尉彈聞廷尉科按一如舊式
[111-24a]
  庶使獄成罪定無復稽寛為惡取敗不得稱枉若
  御史司直糾劾失實悉依所斷獄罪之聴以所檢
  迭相糾發如二使阿曲有不盡理聽罪家詣門下
  通訴别加按檢如此則肺石之傍怨訟可息藂棘
  之下無受罪呑聲者矣
  請改鑄疏       南北朝/髙恭之
  四民之業錢貨為本救弊改鑄王政所先自頃以
  私鑄薄濫官司糾䋲挂網非一在市銅價八十一
[111-24b]
  文得銅一斤私鑄薄錢斤餘二百既示之以深利
  又隨之以重刑罹罪者雖多姦鑄者彌衆今錢徒
  有五銖之文而無二銖之實薄甚榆筴上貫便破
  置之水上殆欲不沉因循有漸科防不切朝廷失
  之彼復何罪昔漢文帝以五分錢小改鑄四銖至
  武帝復改三銖為半兩以大易小以重代輕也論
  今據古宜改鑄大錢文載年號以記其始則一斤
  所成止七十六文銅價至賤五十有餘其中人功
[111-25a]
  食料錫炭鉛砂縱復私營不能自潤直置無利自
  應息心况復嚴刑廣設也以臣測之必當錢貨永
  通公私獲允
  諫親征髙麗疏       唐/禇遂良
  臣請譬諸身兩京心腹也四境手足也殊裔絶域
  殆非支體所屬髙麗王陛下所立莫離支殺之討
  其逆夷其地固不可失但遣一二慎將付鋭兵十
  萬翔旝雲輣唾手可取昔侯君集李靖皆庸人爾
[111-25b]
  猶能橛髙昌纓突厥陛下止發蹤指示得功歸聖
  明前日從陛下平天下虓士爪臣氣力未衰足可驅
  策惟陛下所使臣聞涉遼而左或水潦平地淖三
  尺帯方元莵海壤荒漫決非萬乗六師所宜行
  諫伐髙麗疏        唐/李君求
  臣聞心之痛者不能緩聲事之急者不能安言性
  之忠者不能隐情且食君之禄者死君之事今臣
  食陛下之禄其敢愛身乎臣聞司馬法曰國雖大
[111-26a]
  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兵者凶器戰者危
  事故聖主明王重行之也憂人力之盡恐府庫之
  殫懼社稷之危生中國之患故古人云務廣徳者
  昌務廣地者亡昔秦始皇好戰不已至于失國是
  不愛其内而務其外故也漢武逺討朔方逮乎萬
  里廣拓南海分為八部終於户口减半國用空虚
  至於末年方垂哀痛之詔自悔其失髙麗者遐荒
  小醜潛藏山海之間得其人不足以彰聖化棄其
[111-26b]
  地不足以損天威何至乎疲中國之民傾府庫之
  實使男子不得耕耘女子不得蠶織陛下為人父
  母不垂惻隐之心傾其有限之資貪其無用之地
  設令髙麗既滅即不得不發兵鎮守少發則兵威
  不足多發則入心不安是乃疲於轉戌萬姓無聊
  生也萬姓怨則天下敗矣天下既敗陛下何以自
  安故臣以為征之不如不征滅之不如不滅
  軍國機宜疏       唐/陳子昻
[111-27a]
  臣聞天子義兵不可以怒發怒發則衆懼懼則人
  摇賊得其勢故昔者聖人守静以制亂持重以服
  姦大義常存人無疑懼臣伏見恩制免天下罪人
  及募諸色奴充兵討擊者是㨗急之計非天子之
  兵且比來刑獄久清罪人全少奴多怯弱非慣征
  行縱其募集未足可用况當今天下忠臣勇士萬
  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誅何勞免罪贖奴
  損國大義且陛下富有四海一戰未勝遂即免罪
[111-27b]
  募奴若更有他虞復何徴發臣恐此不可威示天
  下臣聞聖人制事必理未萌所以姦不敢謀賊不
  得起臣聞吐畨近日將兵圍𤓰洲數月即退或云
  此賊通使墨啜恐𤓰沙止遏故以此兵送之臣雖
  未信然惟國家比來勍敵在此兩畨至扵契丹小
  醜未足比類今國家為契丹大發河東道及六胡
  州綏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營州而縁塞空
  虚靈夏獨立今水生河合草秋馬肥秦中北據隴
[111-28a]
  右亦闗東隣黨凶羯姦謀覘知此隙驅其醜類大
  盗秦闗隴右馬羣是國所寳防備逺策良宜預圖
  不可竭塞上之兵使凶虜得計臣聞所養非所用
  所用非所養理家必弊在國必危故明君不畜無
  用之臣慈父不畜無益之子今朝廷五品三品受
  國寵榮天恩賞賜府庫虚耗食人之禄死人之事
  恩養聖朝甚矣厚矣及邊有小賊則云無人驅使
  又勞聖恩逺訪外人外人先無寵禄臨難又不肯
[111-28b]
  殉節然則國之所養者縂無用之臣朝之所遺者
  乃有用之士今不収有用厚養無用欲令忠賢効
  力凶賊滅亡以臣愚見理不可得近者遼軍張元
  遇等喪律實由内外不同心宰相或賣國樹恩近
  臣或附勢私謁禄重者以拱黙為智任權者以傾
  巧為賢羣臣雷同以狥私為能媚妻保子以奉國
  為愚陛下又寛刑漏網不循名實遂令紀綱日廢
  姦宄滋多今國家苐一要者在稍寛兵期山南淮
[111-29a]
  南去幽州四千里所司使十月上旬到計日行百里
  四十日方到即今水雨如此又徴符到彼未久當
  日辦發猶不及期况未辦發月日行不可百里違
  限者死國有常刑到不及期懼罪逃散為賊此更
  生一患縱倍程趁期亦恐不及若違不誅則軍不
  可統若違必誅則全衆皆怨况兵疲不堪用吳廣
  陳勝為盗由此即日江南淮南諸州租船數千艘
  已至鞏洛計有百餘萬斛所司使勒往幽州納充
[111-29b]
  軍粮其船夫多是客户㳺手堕業無賴襍色人發
  家來時惟作入都資料今巳到京又勒往幽州去
  此二千餘里還又二千餘里方寒氷凍一無資粮
  國家更無優恤但切勅赴限比聞丁夫皆甚愁嘆
  又諸州行綱承前多僦勾至都糴納今倘有此類
  向滄瀛糴納則山東來米必二百以上百姓必騷
  動今國家不優恤又無識事明了人檢㸃勾當知
  租米現在虚實又未宣恩㫖慰勞兵夫惟切勒赴
[111-30a]
  限倘在道逃亡此粮有萬一非意損失則東軍二
  十萬衆坐自取敗為賊所圖楊元感以此為亂實
  軍國大命山東百姓國家比以供軍矜不㸃募近
  聞東軍失利山東人驕慢乃謂國家怕其粗豪不
  敢徴發今街談巷議多有苟且之心伺國瑕隙頗
  摇風俗國家大政須人無二心若縱懷二姦亂必
  漸望降勅使臣與州縣採訪有粗豪㳺侠亡命姦
  盗失業漂食富族強宗者並稍優與賜物悉募從
[111-30b]
  軍仍宣恩㫖慰勞以禮發遣若如此則山東浮人
  安于㤗山一者以慴姦豪異心二者得精兵討賊
  不煩寃怨稽胡等又身既在軍則父兄子弟自不
  敢為過昔漢祖征山東使蕭何鎮闗中漢軍數敗
  蕭何每發闗中子弟以助漢軍三秦無盗亂之患
  漢軍有強雄之勢盖以此道也夫亂羣敗衆者惟
  在姦雄姦雄既羈亂弊自息詩云無縱詭隨式遏
  㓂虐紫袍緋袍緑袍金帯牙笏告身金銀器物等
[111-31a]
  即日軍衆已極入賊有期臣欲募死士三萬人長
  驅賊庭一戰掃定軍中未有髙爵重賞無以勵勇
  使貪望賜給袍帯告身器物二千事庶以勸勵士
  衆未敢虚用比來將軍不明賞罰所以兵不齊心
  今聚十五萬衆戈甲粮餉日費萬金不早剋定恐
  所費彌廣山東百姓貧疲不可再役特乞天恩允
  臣所請
  請遼東置畜牧司疏     元/陳思謙
[111-31b]
  遼海延袤千里地髙氣寒水甘泉美無非牧養之
  地宜設置羣牧使司統領十監專治馬政並畜牛
  羊數年之後馬實蕃盛或給軍以壯兵威或給站
  以優民力牛羊之富又足以給國用非小補也
  諫巡幸疏         元/崔 敬
  世祖以上都為清暑之地車駕行幸嵗以為常閣
  有大安殿有鴻禧睿思所以保養聖躬適起居之
  宜存敬畏之心也今錫喇鄂爾多斯乃先皇所以
[111-32a]
  備宴㳺非常時臨御之所今陛下方以孝治天下
  屢降徳音袛行宗廟親祀之禮雖動植無知罔不
  歡悦而國家多故天道變更臣備員風紀以言為
  職願大駕還大内居深宫嚴宿衛與宰臣謀治道
  萬機之暇則命經筵進講究古今盛衰之由緝熈
  聖學乃宗社之福也錫喇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巻鄂爾多斯今地名原作失
   剌斡耳朶/思今譯改
  勘定三城疏        明/曾 銑
[111-32b]
  頃者廣寧遼陽二城軍士變亂其根因情狀前疏
  己言其略矣臣㕘議遼陽軍變事因有激心實無
  他又該兵部題覆地方事情止遣大臣查勘凡諸
  進言興兵征剿之策一切不用於人心惶懼之秋
  為平定安戢之道誠宜如此不然則沮脅從者自
  新之路矣况兵凶戰危未可輕試觀諸往者大同
  之禍起於制帥之喜事成於用兵之寡謀遂致智
  勇俱廢卒無成功得失昭然監戒不逺柰何逆軍
[111-33a]
  無忌自棄生成一聞大臣將來互相鼓煽既約閉
  二鎮之城以要赦又欲援大同之例以需賞假洗
  城之説為聚衆之謀布妖言以惑人心攀重囚以
  為謀主是數逆軍者其始也因激以倡亂雖無素
  謀其既也負罪而逞兇漸成不軌臣竊思之一成
  而不可假者國之法也難制而易於縱者人之情
  也茍上有假借之法下多放縱之情往者陕西之
  軍變未㡬而復有大同之變説者曰大同之變所
[111-33b]
  以䖏陕西之變者啓之也大同殺叅將殺巡撫未
  㡬而又有殺總兵之變説者曰李瑾之變所以䖏
  張文錦之變者啓之也盖惠竭矣而威或不伸威
  行矣而法或未盡蠢兹小醜習於耳目所以撫臣
  一旦乖方而軍士之騷動肆起凡以法不足以懾
  服而人情日流於驕悍故也今者仰賴䖏置得門
  開諭明切故首惡就擒邊境之危殆者已安人心
  之動摇者咸定此誠諸鎖觀望之候也臣愚以為
[111-34a]
  祖宗立法所以讋服姦兇今諸鎮之軍不數年而
  亂者屢起此豈法之不善哉抑亦議法者之未盡
  爾夫明罰勅法者先王之道也小懲大誡者小人
  之福也伏望皇上燭後慮逺拔本塞源重春秋無
  將之義嚴臣子大亂之防乞將臣言議行惟據兇
  逆之原情以盡律例之常法至于應叅職官悉從
  重究則威行于恩外威震而恩益深仁盡于義中
  義明而仁益篤動切事機之㑹潛消姦宄之萌地
[111-34b]
  方永保無虞矣
  發帑救荒疏        明/周斯盛
  臣照得遼東地方三面距邊一面瀕海商賈丹楫
  未通往嵗秋成粒米豐稔既無外省之移足充本
  鎮之用故地方號為富庶而人家不事儲蓄間有
  一二灾傷尚可自活自嘉靖三十六年大水以後
  一望成湖籽粒未獲逺近居民家家缺食鬻妻棄
  子流離載道入冬以來日甚一日斗米值銀五錢
[111-35a]
  且數日市無販糴民愈窘廹始則掘食土麵繼則
  遂至相食壯者肆行刼掠無所顧忌法禁不能止
  積莩狼藉不忍見聞臣叨巡兹土寢食靡遑盡括
  公貯平糴榖粟煑粥施賑但邊方庫藏素無蓄積
  所濟不足以當百分之一今冬作之時阡陌蕭然
  既鮮牛力又乏籽種生全之望已屬無期况屯粮
  力役之征幇軍買馬之費追併嚴急竟使枵腹待
  斃情甚可憐本鎮兵馬素稱可用近因粮賞久欠
[111-35b]
  調征頻煩已有積弱之漸加以嵗之饑饉供應不
  敷死亡逃竄無日無之計一營不及原額之半而
  馬更少沿邊戌守十存一二使之奔走服役役亦
  不能前而况資之以為戰守哉昨該臣等題請加
  添月粮折色荷䝉皇上俯賜允給全遼軍民不勝
  感戴但飢餒至極給發未多一軍所領不足以為
  旬日之資嗷嗷之衆日見倉皇號令為之不行夫
  軍所恃以為生者應得之粮賞户丁之供幇耳今
[111-36a]
  上不能仰給於公下無以資助於户相繼逃亡勢
  所必至屯防耕種之期路有刼奪之梗緩急之際
  誰復為用况此地寒不生麥夏初始種秋半始穫
  若榖則更晩矣計其餬口之日尚逺若非破格拯
  救恐未能有濟也且天下之事圖之于未形則力
  易而費省救之于已著則費滋而力難以是孤絶
  無援之地設令不為之䖏使飢餒填乎溝壑逃亡
  盡乎什伍乃從而招募為費何如收之于既涣扶
[111-36b]
  之于既頽為力何如矧外患熾于慿陵内禍起于
  急迫尤有不可言者則將何以䖏之臣極知帑蔵
  空虚委難䖏辦但前項重情勢在燃眉誠有不能
  己者伏望皇上軫念全遼為畿甸左翊闗係甚重
  邊方赤子困苦已極時日難待勅下該部從長計
  議速發帑銀五六萬兩星夜差官解運前來聴臣
  等酌量分發賑濟以救倒懸之急仍將軍士厯過
  糧賞查數給發庶㡬生全有望戰守可資人心恃
[111-37a]
  以相安重鎮賴以永固矣
  䇿
  治道之要對      遼/蕭韓家努
  臣伏見比年以來髙麗未賓凖布猶強戰守之備
  誠不容己乃者選富民防邊自備粮糗道路修阻
  動淹嵗月比至屯所費已過半隻牛單轂鮮有還
  者其無丁之家倍直傭僦人惮其勞半途亡竄故
  戍卒之食多不能給求假于人則十倍其息至有
[111-37b]
  鬻子割田不能償者或逋役不歸在軍物故則復
  補以少壯其鴨淥江之東戍役大率如是况渤海
  女直髙麗合從連横不時征討富者從軍貧者偵
  候加之水旱菽粟不登民以日困葢勢使之然也
  方今最重之役無過西戍如無西戍雖遇凶年困
  弊不至于此若能徙西戍稍近則往來不勞民無
  深患議者謂之徙非便一則損威名二則召侵侮
  三則棄耕牧之地臣謂不然凖布諸部自來有之
[111-38a]
  曩時北至臚胊河南至邊境人多散亂無所統一
  惟往來抄掠至太祖西征至於流沙凖布望風悉
  降西域諸國皆願入貢因遷種落内置三部以益
  吾國不營城邑不置戌兵凖布累世不敢為㓂統和
  間皇太妃出師西域拓土既逺降附亦衆自後一
  部或叛鄰封討之使同力相制正得馭逺人之道
  及城哈屯開境數千里西北之民徭役日增生業
  日殫警急既不能救叛服亦復不恒空有廣地之
[111-38b]
  名而無得地之實若貪土不已漸至虚耗其患有
  不勝言者况邊情不可深信亦不可頓絶得不為
  益捨不為損國家大敵惟在南方今雖連和難保
  他日若南方有變屯戌遼邈卒難赴援我進則敵
  退我還則敵來不可不慮也方今太平已久正可
  恩結諸部釋罪而歸内徙戍兵以增堡障外明約
  束以正疆界每部各置酋長嵗修職貢叛則討之
  服則撫之諸部既安必不生釁如是則臣雖
[111-39a]
  不能保其久而無變知其必不深入侵掠也或云
  棄地則損威殊不知殫費竭財以貪無用之地使
  彼小部抗衡大國萬一有敗損威豈淺或又云沃
  壤不可遽棄臣以為土雖沃民不能久居一旦敵
  來則不免内徙豈可指為吾土而惜之夫帑廩雖
  隨部而有此特周急部民一偏之恵不能均濟天
  下如欲均濟天下則當知民困之由而窒其隙節
  盤㳺簡驛傳薄賦斂戒奢侈期以數年則困者可
[111-39b]
  蘇貧者可富矣盖民者國之本兵者國之衛兵不
  調則曠軍役調之則損國本且諸部皆有補役之
  法昔補役始行居者役者類皆富實故累世從戍
  易為更代近嵗邊虞數起民匱乏既不任役事隨
  補隨缺茍無上户則中户當之曠日彌年其窮益
  甚所以取代為艱也非惟補役如此在邊戌兵亦
  然譬如一抔之土豈能填尋文之壑欲為長乆之便
  莫若使逺戍疲兵還于故鄉薄其徭役使人人給
[111-40a]
  人給足以補役之道可以復故也臣又聞自昔有
  國家者不能無盗比年以來羣黎凋弊利於剽竊
  良民往往化為兇暴甚者殺人無忌至有亡命山
  澤基亂首禍所謂民以困窮皆為賊盗者誠如聖
  慮今欲芟夷本根願陛下輕徭省役使民務農衣
  食既足安習教化而重犯法則民趨禮義刑罰罕
  用矣臣聞唐太宗問羣臣治盗之方皆曰嚴刑峻
  法太宗笑曰㓂盗所以滋者由賦斂無度民不聊
[111-40b]
  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罷㳺幸使海内安静則盗㓂
  自止由此觀之㓂盗多寡由衣食豐儉徭役重輕
  耳今宜徙哈屯城於近地與西南副都部署烏爾
  古徳哷勒威烏爾古等部聲援相接罷黑嶺二軍
  并開保州皆𨽻東京益東北戌軍及南京縂管兵
  增修壁壘侯尉相望繕完樓櫓浚治城隍以為邊
  防此方今之急務也願陛下裁之凖布國語解見/人物四原作阻
   卜哈屯䝉古語王妃之稱也原作可敦烏爾古/䝉古語徳哷勒索倫語解俱見人物二威䝉古
[111-41a]
   語樹林也原作烏古敵/烈隗烏古今俱譯改
 
 
 
 
 
 
 
[111-41b]
 
 
 
 
 
 
 
欽定盛京通志巻一百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