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0 欽定盛京通志-清-阿桂 (master)


[1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二
   古蹟三/
  吉林境内郡縣古蹟
  黒龍江境内郡縣古蹟
[102-2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二
   古蹟三/
  吉林境内郡縣古蹟
   吉林
  顯徳府在吉林城東南新唐書渤海傳上京南為/中京曰顯徳府領盧顯鐵湯榮興六州地
   理志自鴨緑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寳中王
   所都州按顯州即顯徳府唐先天二年賜名呼/爾罕 是也遼史謂即平壤城又以遼所置東
[102-2b]
   京之顯州為本/顯徳府地皆誤
  長嶺府在吉林城西南新唐書長嶺營州道又渤/海長嶺府領瑕河二州遼史地理志東京
   長嶺府遼史本紀太祖天顯元年遣康黙記韓/延徽攻長嶺府八月下長嶺府 按長嶺府遼
   志不詳沿革或仍渤海之舊長嶺亦作長嶺古/字相通今吉林西南五百里有長嶺子國語謂
   之果勒敏珠敦南接納嚕窩集北接庫勒納窩/集自長白山南一嶺環繞至此為衆水分流之
   北北流為雅吉善輝發等河入混同江西北流/為英莪哈達葉赫克爾素等河長嶺府之名當
   取諸此錦州復州雖亦有長嶺皆不如此之最/著則渤海長嶺府地為吉林長嶺子無疑 以
   上果勒敏珠敦各語解俱/見疆域形勝山川等卷
[102-3a]
  雞林州舊唐書龍朔三年詔以其國為雞林州都/督府授其黄金法敏為都督新唐書王居
   京城環八里龍朔元年以其國為雞林州大都/督府咸亨五年王金法敏略百濟地守之上元
   二年劉仁軌破其衆于七重城以靺鞨兵浮海/略南境又詔李謹行屯買肖城 按唐書雞林
御製吉乃吉林語音之譌詳見/ 林覽古詩注
  寧江州在吉林城北混同江東岸遼史地理志寧/江州混同軍清寧中置統縣一混同縣金
   廢金史本紀太祖進軍寧江州十月朔克其城/次來流城來流即今拉林河大金國志太祖十
   三年起兵攻混同之東寧江州遼髙仙燾敗失/寧江州遼再遣蕭嗣先屯珠赫店臨白江與寧
   江州女真兵對壘女真潜渡混同江掩擊之嗣/先兵潰松漠紀聞寧江州去冷山百七十里地
[102-3b]
   苦寒毎春冰泮遼主必至其地為樂金祖起兵/首破此州 按遼金二史金太祖起兵先攻寧
   江州遼守將蕭烏納戰敗棄城渡混同江而西/是州在江以東矣髙士奇扈從録云大烏拉去
   船厰八十餘里即遼之寧江州也解珠赫國語/解見選舉卷原作出河烏納國語 見黒龍江
   山川卷原作元/納今俱譯改
  河州在吉林境遼史地理志河州徳化軍置軍器/坊 按明人地志云廢河州在黄龍府北遼
   置河州有軍器坊又引一統志開元東北五百/里有温登河源出坊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所
   謂坊州疑即河州矣考遼金無坊州第因河州/有軍器坊而遂以坊州屬之亦恐未足為慿也
   又接黄龍為開原地則河州在/吉林境内無疑特舊址今無考
[102-4a]
  涑州在吉林境其地與建州相近新唐書郢銅涑/三州為獨奏州獨奏猶言直𨽻州不轄於府
   事得専達也通考涑州以其地近涑沫江得名/葢所謂粟末水也遼史地理志東京涑州渤海
   置/
  廢率賔路在城東南新唐書率賔故地為率賔府/領華益建三州遼史地理志東京率賔
   府刺史故率賔國地金史地理志上京率賔路/遼時為率賔府本率賔故地太宗天㑹二年以
   扎蘭路都貝勒所居地瘠遂遷於此海陵罷萬/户置節度因名率賔路節度使世宗大定十一
   年以扎蘭率賔相去千里既居率賔不可忘本/遂命親管明安名曰扎蘭明安承安三年設節
   度副使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東北至/瑚爾哈一千一百里西南至海蘭路一千二百
[102-4b]
   里北至邊界二千里元廢金史本紀昭祖耀武/至于率賔扎蘭之地所至克㨗又金史穆宗時
   圖們渾春水之交烏庫哩部埒克卓多與率賔/水烏庫哩達薩塔起兵于穆嚕密斯罕城太祖
   往攻破之撫寧諸路如舊因致穆宗教圖們渾/春葉赫錫馨四路及嶺東諸部自今勿復稱部
   長又金史康宗使碩碩歡撫定邊民率賔民不/聴命使威㤗等至和羅噶川召諸官僚告諭之
   率賔水居沃赫貝勒不至烏塔伐沃赫克之又/金史太宗天㑹二年二月命徙扎蘭路都貝勒
   完顔忠于率賔水物率賔原作恤品又作速頻/扎蘭國語解見人 卷三原作耶懶又作押懶
   貝勒國語解見人物卷三原作孛堇明安國語/解見錦州府山川卷原作猛安渾春國語解見
   建置沿革卷原作渾蠢烏庫哩八旗姓原作烏/古論國語埒克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留可國
[102-5a]
   語卓多織也原作詐都達薩塔修理也原作敵/庫徳穆嚕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密斯罕墨線
   也原作米里迷石罕鍚馨國語解人物卷四原/作星顯碩歡國語解見人物卷四原作石適歡
   威㤗䝉古語解見人物卷三原作幹帶和羅噶/蒙古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原作活羅海沃赫䝉
   古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原作幹豁烏塔蒙/古語解見名宦卷四原作烏塔今俱譯改
  廢海蘭路在城東南金置金史地理志置總管府/貞元二年改總管為尹西北置上京一
   千八百東南至髙麗界五百里元史地理志海/蘭府碩達勒達等路土地曠濶人民散居元初
   設軍民萬戸府五撫鎮北邊一曰桃屯距上都/四千里一曰瑚爾哈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
   三千八百里有瑚爾哈江并混同江又有海蘭/河流入于海一曰鄂多里一曰托郭琳一曰布
[102-5b]
   呼江各有司承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碩達碩勒女真之人各仍舊俗無市井城郭
   以射獵為業設官牧民隨俗而治元一統志自/南京而南曰海蘭府又南曰雙城直抵于髙麗
   之王京阻按金史本紀景祖時海蘭烏凌阿部/鍚馨距 不服攻之又云景祖為人寛恕海蘭
   水有率衆䧏者録其嵗月姓名即遣去俾復其/故又云自景以來兩世四主志業相因卒定離
   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東南至於伊勒呼海蘭/扎蘭托卜古倫東北至于五國矩威圖塔金葢
   盛於此又云穆宗末年阿蘇使徳濟誘謆邊民/海蘭甸人執之康宗遣使撫納四年髙麗築九
   城于海甸以兵數萬來攻烏色敗之幹魯亦築/九城與髙麗九城相對髙麗復來攻幹烏色復
   敗之髙麗約以還逋逃之人退九城之軍復所/請故地乃罷兵又太祖收國三年海蘭甸長城
[102-6a]
   髙麗増築三尺詔慎固營壘又太宗天㑹二年/海蘭路軍帥完顔呼嚕古等言往者嵗捕海狗
   海東青鴉鶻于髙麗之境近以二舟往彼乃以/戰艦十四要而擊之盡殺二舟之人上曰以小
   故起戰争甚非所宜今後非奉命毋輒往據此/是海蘭路與髙麗相接又按吉林寧古塔境内
 國初猶有海蘭路之名今考海蘭河不一其與髙麗/ 相近有安巴海蘭畢喇阿濟格海蘭畢喇在寧
   古塔南四百十里合流入布爾哈圖河以達噶/哈哩河又寧古塔城西北二百里有海蘭窩集
   綿亘數百里别有海蘭河出焉東流入瑚爾哈/河則元時海蘭府碩達勒達路明時海蘭衛所
   在與金時海蘭路之南近髙麗者似非一處然/今寧古塔城南至圖們江朝鮮界六百里而南
   北皆有是河則是海蘭窩集延袤至廣大小海/蘭河其皆金時海蘭路一帶舊壤也 碩達勒
[102-6b]
   達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原作水達達桃屯䝉/古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原作桃温瑚爾哈䝉古
   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胡里改鄂多哩原作/幹朶憐托郭林䝉占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原作
   脱幹憐國語布呼鹿也原作孛苦烏凌阿八旗/姓原作烏林阿國語伊勒呼一順也原作乙離
   骨托卜正也古倫國語解見人物卷三原作土/骨論唐古特語矩威遊行也原作主隈國語圖
   塔存留也原作秃答阿蘇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原作阿疎國語徳濟上分也原作達紀烏
   色解見人物卷原作幹賽蒙古語呼/嚕古手指也原作忽剌古今俱譯改
  歸仁廢縣舊志在開原縣東北吉林界遼史地理/志通州安逺軍本扶餘國王城渤海號
   扶餘太祖改龍州聖祖改今名統安逺通逺歸/仁漁谷四縣金州廢縣併入歸仁屬咸平府元
[102-7a]
   初廢遼東行部誌歸仁縣遼時為安州元一統/志歸仁故城在咸平府北舊安州金皇統三年
   改為縣後廢故址猶存全遼志開原北陸路第/三站曰歸仁站即故縣也又玉山廢縣亦在開
   原東吉林烏拉界金承安三年以穆遜珠巴郭/勒之間相去六百里之地置縣屬咸平府貞祐
   二年升為州金末廢語按遼志有兩歸仁縣一/𨽻遼陽 穆遜䝉古 解見黒龍江山川卷䝉
   古語珠巴盤道也郭勒河也/原作瑪速集平郭勒今譯改
  烏爾古徳哷勒部金史地理志烏爾古徳哷勒統/軍司後升為招討司與夫餘路
   近古按烏爾古徳哷勒為遼國外十部之二烏/爾 一部徳哷勒八部不能成國附庸于遼時
   叛時服各有職貢猶羈縻州也見于遼營衛志/部族表史言與夫餘路近當俱在今吉林境北
[102-7b]
   索烏爾古蒙古語徳哷勒/ 倫語解俱見人物卷二
   寧古塔
  渤海上京在寧古塔城西南新唐書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髙麗者姓大氏髙麗滅率衆保
   挹婁之東牟山萬嵗通天中契丹盡忠反有舍/利齊齊克仲象者度遼水保大白山之東北阻
   鄂掄河自固武后封為鎮國公其子祚榮建國/自號震國王地方五千里盡得扶餘沃沮弁韓
   朝鮮海北諸國先天中為渤海郡王以所統為/呼爾罕州自是始去靺鞨號専稱渤海子武義
   直大圖宇私改年號天寳末徙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呼爾罕河之東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此為肅慎故地曰上京龍泉府賈耽曰自安東/都䕶府東北經古葢牟新城又經渤海王城城
[102-8a]
   臨呼爾罕河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肅慎城其北/經徳里鎮至南黒水靺鞨千里又曰自神州陸
   行四百里至顯州又正北如東陸百里至渤海/王城 按舊志謂渤海上京在烏拉境内今以
   唐書考之當在寧古塔西南境與金上京相近/明一統志云金滅遼設都於渤海上京是也
   齊齊克仲象原作乞乞仲象䝉古語鄂掄缺也/原作奥婁武義直大圖宇原作武藝斥大土宇
   今俱/譯改
  㑹寧府在寧古塔城西南金史地理志上京路即/海古勒之地今之舊土也國初稱為内地
   天眷元年號上京海陵貞元二年遷都于燕削㑹/上京之號止稱會寧府大定十三年復為上京
   寧府府一領節鎮四防禦一縣六鎮一舊有㑹/平州天㑹二年築契丹之珠敦域也後廢又金
[102-8b]
   史㑹寧府初為㑹寧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
   總管後置上京海蘭等路提刑司戸三萬一千/二百七十東至瑚爾哈六百三十里西至肇州
   五百五十里北至夫餘路七百里東南至率賔/路一千六百里南至海蘭路一千八百里縣三
   松漠紀聞自上京至燕二千七百五十里三十/里至㑹寧頭舖四十里至第二舖三十五里至
   阿薩爾舖四十里至拉林河四十里至巴達貝/勒舖七十里至賔州渡混同江北盟㑹編出榆
   関以東第三十八程至拉林河終日之内山無/寸木地不産泉又五里至矩古貝勒寨盡女真
   人第三十九程至舘去上京尚十里許亢宗奉/使行程録過混同江四十里宿呼勒希寨三十
   六程自呼勒希寨東行五里契丹南女真舊界/也八十里至拉林河行終日無寸木地不産泉
[102-9a]
   人擕水以行渡河五里至矩古貝勒寨第三十/七程自矩古貝勒寨七十里至達河寨第三十
   八程自布達寨行二十里至烏舍郎君宅又三/十里至舘此去北庭尚十里高士奇扈從録沙
   林東南十五里曰火茸城金之上京㑹寧府也/廣四十餘里中間禁城可里餘三殿基址皆在
   碎碧瓦棊布其上禁城外有大石佛髙可三丈/許蓮花承之前有石塔向東小欹出大城而西
   則芰荷彌渚逶迤綿𣺌莫窮其際渚間有亭榭/遺跡自沙林而東八十里為寧古塔 按金史
   原文云國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於此/故曰金源建國之號葢取諸此考國語金曰愛
   新金史舊解以金為按春國語耳墜也耳墜以/金為之因誤為金并按出虎亦誤為金吉林境
   内無愛新水亦無按春水考之當為阿勒楚喀/河葢據松漠紀聞北盟㑹編及大金國志諸書
[102-9b]
   金上京行程過拉林河一程即至上京驛東去/阿勒楚喀不過百餘里阿勒楚喀河源在吉林
   城北拉林河源在吉林城東北而金上京宫闕/在混同江二百六十里去拉林河一百七十五
   里核之則即阿勒楚喀之明證也且金太祖實/録云契丹以鑌鐵為國號鑌鐵雖堅終有銷壌
   惟金一色最為珍寳自金本國可號大金亦並/未云有金水源也又按舊志云寧古塔西南六
   十里瑚爾哈河之南有古大城周三十里四面/七門内城周五里東西南各一門内有宫殿舊
   址即㑹寧府之遺跡也今按之松漠紀聞北盟/㑹編奉使行程録所載里數俱同可見金上京
   之地總在今寧古塔之西混同江之東其去混/同江二百六十里以今道里按之當在塞齊窩
   集左右塞齊窩集嶺上有故城址相傳為金時/闗門葢自船厰東十里過混同江至尼什哈站
[102-10a]
   三十里至交密峰四十里至額赫穆站十里至/納穆窩集三十里至山神廟五十里至拉廢站
   七十里至推屯站三里至塞齊窩集又東三百/九十里至寧古塔塞齊窩集在吉林城外混同
   江東二百四十餘里而拉林河源之拉林山在/城東北二百四十五里阿勒楚喀河源之扎松
  本阿山在城東北三百里俱屬相近蘇以繩量道/ 朝康熙十六年寧古塔將軍薩布
   里量度為丈百八十丈為里自寧古塔西闗門/量至吉林東關門凡九萬八千丈為五百五十
   里後分八站作六百三十里雖古今里數未必/盡同然正約畧可見耳又按瑚爾哈路為寧古
   塔地今自吉林至寧古塔城凡程站里數亦約/畧相同正無可疑也 䝉古語海古勒行軍殿
   後也原作海古珠敦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周特䝉古語阿薩爾閣也原作阿薩國語
[102-10b]
   巴達張大也原作報打矩古唐古特語矩十數/也古身也原作句孤布達國語解見吉林山川
   卷原作簿撻烏舍國語解見/流寓卷原作兀室今俱譯改
  廢瑚爾哈路在寧古塔城東渤海上京地金史地/理志瑚爾哈路初置萬户海陵改置
   節度使承安三年置節度副使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北至邊界哈喇巴圖千户一千五百里
   又金太宗天㑹六年徙昏徳公重昏侯于韓州/八年徙瑚爾哈路元史地理志瑚爾哈距上都
   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有瑚爾哈江并/混同江又有海蘭河流入于海 瑚爾哈國語
   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胡里改哈喇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二巴圖䝉古語解見疆域形
   勝卷原作合里/賔忒今俱譯改
[102-11a]
  曲江故縣舊志在故㑹寧城東北金史地理志大/定七年置鎮東縣屬㑹寧府十三年改
   曰曲江又有宜春縣亦大定七年置屬㑹寧府/元初與府俱廢 按曲江初名鎮東以在㑹寧
   之東也以其當水曲之地故名曲江今寧古塔/城正當瑚爾哈河灣曲處疑即是曲江縣也
   白都訥
  肇州在白都訥城南金史地理志肇州防禦使舊/名珠赫店天㑹八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
   迹于此遂建為州天眷元年置防禦使𨽻㑹寧/府海陵時嘗為濟州支郡承安三年復以太祖
   神武龍興之地升為節鎮軍名武興五年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事後廢軍貞祐二年復陞為
   為武興軍節鎮置招討司以使兼州事戸五千/三百七十五縣一始興與州同時置有鴨子河
[102-11b]
   黒龍江金史本紀遼都統蕭嘉哩副都統托卜/嘉將歩騎十萬㑹于鴨子河北太祖自將擊之
   黎明及河遼兵方壞陵道選壯士十輩擊之大/軍繼進遂登岸與敵遇于珠赫店㑹大風起塵
   埃蔽日乘風擊之遼兵潰逐至沃楞濼殺獲不/可勝計遼人嘗言女真兵若滿萬則不可敵至
   是始滿萬云元一統志上京之北曰肇州治始/興縣金皇統三年置 按元志建置年號與金
   史異史言黒龍江在州境與所言上京之北正/合又金史帝紀即稱混同一名黒龍江故史志
   多誤混為一又按元時亦有肇州元志附于廣/寧路下注云按哈喇巴圖魯傳至元三十年世
   祖謂哈喇巴圗魯曰納延故地曰巴拉呼者産/魚吾今立城而以伊斯蘇琿哈喇納蘇竒爾濟
   蘇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魚九尾皆千斤來獻又
[102-12a]
   成宗紀元貞元年立肇州屯田萬戸府以遼陽/行省左丞阿薩爾領其事而元一統志與經世
   大典皆不載此州不知其所屬所領之詳舊志/以廣寧為納延分地附注于廣寧之下葢以元
   之肇州明初已不知所在今考博多歡傳太祖/分封東諸侯以二十為率納延得其九五則其
   地自大不但廣寧而已又伊實特穆爾傳云納/延之遺孽哈丹托壘復叛伊實特穆爾過黒龍
   江搗其巢穴可知黒龍江左右實納延故地疑/元之肇州即仍金舊且近混同黒龍二江故産
   大魚耳今白都納城東南阿勒楚喀河西岸古/岸周二十里内子城周四里南距吉林城三百
   四十里東去㑹寧城六百里與金史道里相合/疑即肇州遺址又按北盟㑹編遼天慶四年金
   太祖㑹集諸部全装軍二千餘騎首破混同江/之寧江州大敗渤海之衆獲甲馬三千又敗蕭
[102-12b]
   嗣先于珠赫店及拉林河黄龍府咸州好草峪/四路都統誅斬不可勝計據此則肇州在拉林
   河之東吉林之北益明矣解珠赫國語解見選/舉卷原作出河嘉哩國語 見黒龍江山川卷
   原作乣里托卜嘉國語解見人物卷二原作撻/不野國語沃楞波紋也原作幹論䝉古語哈喇
   黒色也國語巴圖魯勇也原作哈喇八都魯納/延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城池卷原作乃顔蒙古
   語阿巴喇呼畋獵也原作阿八剌忽烏蘇哈喇/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哈納斯蒙古語從
   何處之謂奇爾斑㸃也濟蘇顔色也原作兀速/憨哈納思乞里吉思額森䝉古語解見名宦卷
   三原作阿散國語博多歡謀畧也原作博都歡/伊實唐古特語解見人物卷二特穆爾䝉古語
   解見名宦卷三原作玉昔帖木兒哈丹托壘蒙古/語哈丹山峰也托壘小猪也原作哈丹秃魯干
[102-13a]
   今俱/譯改
  長春州其舊址應在今白都訥地及杜爾伯特扎/賴特階州之北境遼史地理志長春州韶
   陽軍木鴨子河春獵之地興宗重熙八年置統/縣一長春縣本混同江地户二千金史地理志
   泰州昌徳軍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大定二十/五年罷承安二年復置于長春縣北至邊四百
   里南至懿州八百里東至肇州三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四縣一曰長春即遼長春州天徳二
   年降為縣𨽻肇州承安三年來屬大金國志太/祖十四年遼天祚帝率蕃漢兵十餘萬出長春
   路分五部北出駱駝口太祖乗其未陣三靣擊/之天祚大敗退保長春太祖乗勝遂平渤海遼
   陽等四/十四州
[102-13b]
   三姓
  五國部在寧古塔城東北亦曰五國頭城遼史營/衛部族志五國部博和哩國博諾國鄂羅
   穆國伊埒圖國伊勒希國聖宗時來附命居本/土以鎮東北境屬黄龍府都部署司重熙六年
   設節度使以領之契丹國志女真東北與五國/為鄰五國之東接大海出名鷹自東海來者謂
   之海東青遼人酷愛嵗嵗求之女真至五國戰/鬬而後得不勝其擾大金國志宋二帝自韓州
   徙五國城五國城者在西樓東北千里北盟㑹/編五國之東接大海出海東青女真毎發甲馬
   千餘人入五國境接東海巢穴取之與五國戰/鬬而後得金史本紀景祖時五國之諾部節度
   使叛遼鷹路不通景祖襲擒之又遼咸雍八年/五國穆延部舍音貝勒叛遼鷹路不通景祖伐
[102-14a]
   之舍音敗走元一統志開元路三京故國五國/舊城東北一都㑹也又云混同江發源在長白
   山北流經渤海建州西五十里㑹諸水東北流/上京下達五國頭城北又東北注于海明一統
   志五國頭城在萬里衛北一千里自此而東分/為五國舊傳宋徽宗𦵏于此髙士竒扈從録自
   寧古塔東行六百曰章圖哩噶善松花黒龍二/江合流于此有大土城或云五國城 按五國
   城之説不一或謂寧古塔東松花黒龍二江合/江之處有土城焉或以為在朝鮮北境近寧古
   塔有故城在山上或以為去燕京三千八百里/西至黄龍府二千一百里或謂寧古塔相近搶
   頭街有舊城址五疑即是也據金太宗本紀云/天㑹六年徙昏徳公重昏侯于韓州八年再徙
   瑚爾哈路則實在寧古塔地宋史稱韓州五國/城誤合為一地第諸書皆約略之辭未有實據
[102-14b]
   今三姓地方有五國城遺址國博和哩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剖阿里 語博諾□也原
   作盆奴里亦作蒲聶䝉古語鄂羅穆渡口也原/作奥里米伊埒圖䝉古語解見名宦卷三原作
   越里篤伊勒希國語解見人物卷二原作越里/吉穆延八旗姓原作文撚舍音國語解見人物
   卷三原作謝野章圖噶善原/作𦍑突里噶尚今俱譯改
   阿勒楚喀
  賓州在阿勒楚喀境本渤海城遼史地理志賔州/懐化軍節度本渤海城統和十七年遷烏舍
   户置刺史于鴨子混同二水之間後升兵事𨽻/黄龍府都部署司金史本紀太祖十三年命布
   呼等攻拔賔州烏舍楚古爾蘇來䧏遼將徹格/爾戰于賔州布呼敗之鐵驪王以所部降松漠
[102-15a]
   紀間翁舎展國最小不知其始所居後為契丹/徙置黄龍府南百餘里曰賓州州近混同江即
   古之粟末河部落雜處以其族之長為千户統/之又契丹自賓州混同江北八十里建寨守禦
   女真契丹國志宋政和五年金太祖攻遼破賓/州元一統志上京故縣古肅慎氏地渤海大氏
   改為上京金既滅遼即上京建邦設都後改㑹/寜府京之南曰建州京之西曰賓州又西曰黄
   龍府又廢祥州在賓州西南遼祥州瑞聖軍統/懐徳縣屬黄龍府遼史地理志祥州瑞聖軍節
   度興宗以鐵驪户置兵事𨽻黄龍府都部署司/統縣一懐徳縣金史太祖十三年烏達布復敗
   徹格爾蕭伊蘇于祥州東斡琿等兩路降又廢/威州在賓州南遼置亦曰武寜軍屬黄龍府契
   丹國志宋政和五年金太祖攻遼取祥威二州/進薄益州 按鴨緑江一名益州江則益州實
[102-15b]
   與鴨緑江近當在長白山西南但遼史不言仍/渤海之舊今故址無考 布呼解見本卷前原
   作僕虺烏舎國語解見流寓卷三原作兀室䝉/古語楚古爾蘇杉木也原作雛骨室徹格爾䝉
   古語解見忠節卷原作赤狗兒翁舎展八旗姓/原作嗢熱者國語烏達布令買也原作吾都布
   伊蘇蒙古語解見人物卷二原作乙薛/幹琿國語臭也原作斡勿今俱譯改
  完顔部在阿勒楚喀境詳會寜府按出虎注金史/本紀金之先居肅慎地有混同江長白山
   混同江亦號黒龍江所稱白山黒水是也始祖/居完顔部布爾噶水之涯弟博和哩居扎蘭至
   獻祖徙居海古勒水始有楝宇之制遂定居于/阿勒楚喀之境昭祖耀武至于青嶺白山順者
   撫之不從者討之景祖稍役屬諸部自白山葉/赫圖們扎蘭托卜古倫之屬以至五國之長皆
[102-16a]
    聴命是時遼之邊民有逃而歸者鐵驪烏舍之/民亦逃而未歸前後願附者衆鄂敏水冨察部
    特克伸特布水完顔部圖們水温特赫部舍音/水完顔部皆相繼來附又金史太祖進軍次遼
    晦城諸路兵皆㑹于拉林水遇遼軍敗之進軍/寧江州諸軍填塹攻城十月朔克其城鐵驪部
    來送款次拉林城以俘獲賜將士拜格酋長和/索哩以降城 蒙古語布爾噶叢栁也原作㒒
    斡葉赫部名原作耶悔國語鄂敏飲也原作幹/冺冨察八旂姓原作蒲察特克伸特補國語特
    克伸齊也特布令其望也原作泰神忒保温特/赫八旂姓原作温迪痕舍音國語解見人物卷
    三原作神𨼆拜格原作鼈古國語和/索哩脬皮也原作胡蘇今俱譯改
    琿春
[102-16b]
   東海窩集部在琿春城東南凡沿海林木叢茂處/皆為窩集明時有瑚葉綏芬雅蘭西
    林赫錫赫鄂摩和索囉佛訥赫那木都嚕烏勒/固宸穆稜扎庫塔東額赫庫諸部我
太祖於丁未嵗至甲寅嵗俱克取其/ 部撫降之詳見城池卷
   黒龍江境内郡縣古蹟
    齊齊哈爾
   故夫餘路在齊齊哈爾城東南原作蒲與今譯改/金史地理志夫餘路國初置萬户海陵
    例罷萬户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東南至瑚爾哈路一千
    四百里北至北邊界和爾和屯穆昆三十里又/金史金之壤地封疆東極濟喇敏烏達哈諸野
[102-17a]
   人之境北自夫餘路之北三千餘里和爾和屯/穆昆地為邊元史夫餘路屯田萬戸府世祖至
   元二十九年十月以蠻軍三百戸女真一百九/十户於咸平府屯種三十年命本府萬户呼嚕
   古岱領其事乃于楚勒罕拉林等處立屯仁宗/大徳二年撥蠻軍三百戸屬肇州蒙古萬户府
   止存女真一百九十户依舊立屯為田四百頃/國語和爾和櫃也原作火魯火濟喇敏厚也原
   作吉里迷䝉古語烏達噶次數也原作兀的呼/嚕古䝉古語解見本卷前岱有也原作和魯古
   解國語楚勒罕㑹盟也/原作荼剌罕今俱譯改
   黑龍江
  故黒水府在黒龍江境内新唐書黒水靺鞨傳開/元十年其部長來潮拜渤利州刺史於
[102-17b]
   是置黒水府以部長為都督領黒水經畧使其/地南距渤海東北皆際海西抵室韋南北袤二
   千里東西千里地里志黒水州都督府開元十/四年置唐㑹要武徳三年部長突地稽遣使朝
   貢以其部置然燕州以其長帥為都督總管真/觀十四年以黒水地為黒水州開元十三年於
   黒水部落内置黒水軍續又以最大部落為黒/水府仍以其領都督諸部刺史𨽻屬馬冊府元
   龜黒水帥突地稽隋末率部落千餘家内屬處/之管州唐武徳初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
   為總管通考開元十年拜黒水部長帥為渤利/州刺史於是安東都䕶請置黒水府以部長為
   都督刺史領/黒水經畧使
  故開元路在黒龍江境内元史地理志古肅慎之/地隋唐曰黒水靺鞨唐初渠長阿固郎
[102-18a]
   始來朝後乃臣服以其地為燕州置黒水府其/後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人其後渤海浸弱為
   契丹所攻黒水復擅其地東瀕海南界髙麗西遼/北與契丹接即金始祖之部落也金太祖既滅
   即上京設都元初乙未嵗立南京萬户府治黄/龍府至元四年更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改
   為開元路領咸平府復割咸平為散府俱𨽻遼/東道宣慰司中統三年割遼河以東𨽻開元路
   四年罷開元宣慰司元一統志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州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
   都㑹也開元勁健善戰習射獵有狗車木馬輕/㨗之便木馬形如彈弓馬四尺濶五寸一左一
   右繫於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狗/車以木為之其制輕簡形如船長一尺濶二尺
   以數狗拽之二者皆于氷上雪中行之北按開/元之地元時所轄甚廣吉林寧古塔以 皆在
[102-18b]
   其中但元史志云即唐黒水府元一統志亦云/三京故國五國舊城則開元路之為黒龍江地
   面毫無疑義不得以其後徙治開元且因明有/開原衛之設遂拘泥以為開兀一縣之地始為
   開原路也又按木馬國語謂之遜塔哈狗車國/語謂之舍爾赫漢語謂之爬犁今吉林黒龍江
   境内皆/有之
   呼倫布雨爾
  臨潢府遼史地理志上京臨潢府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天顯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臨
   潢轄軍府州城二十五統縣十上京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植水
   草便畜牧金齪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金史地理/志臨潢總管府地名西樓遼為上京國初因之
[102-19a]
   天春元年改為北京天徳二年改北京為臨路/潢府路貞元元年以大定府為北京置臨潢
   大定後罷路併入大定府路淀按遼志上京道/有大神淀興國恵明湖及涼 為今呼倫布爾
   爾池庫楞湖淶流三面繞京為今烏爾繖河東/入曲江則入于松花江也潢水出興安嶺則遼
   上京之在呼倫布雨爾及車臣汗部界已屬可/據雖其所轄之府州二十二縣十俱有在邊外
   者而臨潢既可按圖而稽宜誌之以補前/志所未及並於古蹟名勝條下詳志焉
 
 
 
[102-19b]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