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TKD)


[15-1292b]
義自類別似轉後三求
當知諸界略有二種一住自性界二
習増長界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
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習増長
界者謂則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
於餘生中先巳數習令彼現行故於
今時種子强盛依附相續由是爲因
蹔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
復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
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
別故當知無量譬如世間大惡叉聚
於此聚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
爲一而有無量如是於其一一界中
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
說一而實無量
[15-1292c]
復次如是諸界由勝解力之所集成
先惡勝解集成惡界先善勝解集成
善界隨所集成還與如是相似有情
同法而轉謂相徃來同聚同住同見
同意勝解相似由是
故言有情諸界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復次由梵行求増上力故先說起信
次於尸羅受學而轉次於現行所有
過罪觀自觀他而生羞恥次於善法
無間修習發勤精進於久所作及久
所說能無忘失是二爲依令心得定
由心定故得如實智如是且說信増
上力漸次修習三種所學一増上戒
二増上心三増上慧如是三學勝資
糧道謂世正見好行慧捨易養易滿
少欲喜足及四攝事其易養等句義
差別如聲聞地巳說其相如是當知
名梵行求已得圓滿成就如是梵行
求者還與此界諸有情類共相滋潤
相似而轉離此界者還與遠離此界
有情共相滋潤相似而轉當知此中
果依於因非因依果故無明界所隨
六處諸界爲緣所依別故起無明觸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張善
[15-1293a]
種種品類其無明觸種種品類以爲
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
其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以爲
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爲緣貪愛
愛爲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
薀集當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諸界
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爲緣起無
明觸此無明觸以爲緣故於諸境界
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想
爲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爲緣
起彼隨法多隨尋思由彼隨法多隨
尋思以爲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
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爲緣故於諸
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
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復次嗢拕南曰
三七界相攝見想與希奇差別性安立
寂靜愚夫後
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
滅界復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淨界
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
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當知此
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三張善
[15-1293b]
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
界又諸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遍
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
界又於如是七界遍知應當了知於
得方便應當了知卽於其得應當了
知於得所爲應當了知如是諸界所
有遍知由四因緣應當了知謂有相
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量而
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無
上而相待故黑闇爲緣施設光明不
淨爲緣施設清淨色趣爲緣施設虛
空如是名爲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
設能治由待彼故能於此中正覺慧
轉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爲緣故施
設識無邊處由少所有以爲緣故施
設無所有處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
爲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爲有無
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
爲緣故施設滅界爲滅無上當知有
頂是有無上滅於諸法皆是無上又
有想定名爲有行於七界中次第乃
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
由行定隨順獲得謂取明相光明想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四張善
[15-1293c]
倶修三摩地隨順獲得光明想定如
是由取清淨虛空識無邊想無所有
想當知亦爾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
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爲第一
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
有定於一切相不思惟故於無相界
正思惟故薩迦耶滅由無相故隨順
獲得滅定滅界如是二種不由行定
隨順獲得又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
貪故不下屈故不高舉故解脫住故
住解脫故如是諸定得隨所欲有力
調柔自在而轉如是名爲隨得諸界
又此諸界能隨獲得八解脫定當知
初界能隨獲得第一第二二解脫定
其第二界能隨獲得第三解脫勝靜
慮定其餘
五界如其次第能隨獲得五解脫定
復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於三處中
得昇進故略說法要謂有一類於劣
欲界爲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
自在天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
一類於中色界爲令獲得梵世間等
衆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五張善
[15-1294a]
一類於妙無色爲令獲得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衆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
諸行如是彼說劣界爲緣名爲劣語
中界爲緣名爲中語妙界爲緣名爲
妙語彼諸弟子聞是法已還起如是
差別想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
妙想如如其想如是如是發生忍樂
如是忍樂發生劣見中見妙見彼由
如是諸忍樂見便於彼彼差別生處
信解忍可執爲最勝造作増長彼相
應業如是信解名爲劣願中願妙願
當知此二說者行者亦說名爲劣中
妙品補特伽羅又彼說者及以行者
亦傳爲他宣說如是劣中妙法彼亦
獲得如是類生又卽此生前後相待
有差別故安立諸界劣中妙別如是
三種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攝
若諸如來由勝義故妙界爲緣但說
妙語餘法差別如應當知若諸聖者
所有行趣應知皆爲現法涅槃先有
外道彼命終巳來生此間因増長故
衆緣和合於善說法毗柰耶中蹔得
出家彼由先世外道妄見所迷亂故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六張善
[15-1294b]
集成今時大無明界由此爲因於其
涅槃及大師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
及毗柰耶還歸外道諸惡說法彼由
先世數習因力還復宣說如是劣語
乃至廣說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復次於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
廣施設中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
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捨緾及隨眠
由緾捨故彼亦隨捨餘亦無執了知
由彼於現法中與他違諍忿競而住
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旣知是巳捨彼
隨眠由捨此故所餘隨眠及餘因此
所有諸緾畢竟無執於外道處各別
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
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於中
一類外道弟子爲性遲鈍如如自師
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
堅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一切
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
見依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
而非遲鈍不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
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於展轉
相違見趣隨憙樂一彼於一類見趣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七張善
[15-1294c]
忍受於餘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
由忍見依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
利根彼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
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
應理見已一切都不憙樂由是因緣
於諸見趣皆不忍受此復有二補特
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
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此中
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卽由如是
非理比量於善說法毗柰耶中不審
思量執爲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
又於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
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
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
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諍
㸦相惱害是名第三由忍見依此中
第二一切不忍補特伽羅於前一切
不忍者見亦不憙樂住求解心徃詣
他所謂善說法毗柰耶中佛佛弟子
如實顯巳言我一切皆不忍受佛佛
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覺慧猛利
具堪任性卽以其心念彼心巳遂依
於前補特伽羅而反詰日汝卽於此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八張善
[15-1295a]
都不忍見亦不忍耶彼便如實唯然
而答如來遂舉此正法中諸弟子衆
讃勵於彼告言汝與多人相似我等
一切於諸見趣幷不忍見皆不忍受
汝若爾者如此人衆緾與隨眠一切
見依皆永斷故於當來世諸見雜染
無所堪能汝今與彼竟無差別如是
輩流極爲尠少汝於此少轉更爲少
若於一切緾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
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如是如來
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於正
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
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緾及隨眠如來
知彼於正智見生希欲已更復榮發
彼希欲心其遂承受如來爲欲令彼
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
緾及隨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
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捨一切
緾及隨眠所謂思擇彼諸見依能令
展轉㸦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
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
一切皆無執取設有來問亦不記別
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捨離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九張善
[15-1295b]
諸緾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
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如是
爲欲永斷諸緾拔隨眠故修循身念
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
其心於墮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
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
諸漏心得解脫觀身壞已當來諸受
皆悉斷滅又於其身住當壞想乃至
命在常能領受離繫諸受如是名爲
依修習力捨離隨眠當知此中貪恚
癡等令當來世生等諸苦和合繫縛
亦令現法起業雜染亦令欣求未來
染事執取過去巳所捨事耽著現在
正現前事意佷名違言佷名諍由三
損惱說名爲害觀無常等如聲聞地
巳說其相
復次不淨慈悲修所對治欲貪恚害
未永斷故諸依止中彼品麤重猶如
種子能生彼故如其所應說名欲貪
及恚害界由有此故順欲恚害境現
前時依不如理作意思惟於三種境
能取非理相好想生此想生巳由堅
執故當知發起二種過患一者現法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張善
[15-1295c]
二者後法此中云何名爲堅執云何
名爲現法過患云何名爲後法過患
若由巳生想増上力如前相似欣欲
分別所有熱惱尋求生起由是因緣
名堅執想又尋求時於其三處於諸
有情發起邪行由此爲因或有堪能
能生現法所有憂苦由此因緣說名
有苦或無堪能然卽由彼現在前故
名有匱乏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用二
爲緣一者用他手塊刀杖及麤言等
爲増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灾害二者
用内雜染而住爲増上緣由是緣故
名有燒惱如是名爲現法過患卽由
此因於當來世生諸惡趣如是名爲
後法過患又若於其所受學處有堅
固執當知於彼如乾葦舎所依止中
所有能依如虫善法由邪想火擲置
其中能焚滅故當知卽此補特伽羅
所有如虫一切善法皆被燒害與此
相違無堅執故當知退失功德善法
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出離無恚
無害想等差別又於是中聞思修慧
能令黑品無堅固執能令白品有堅瑜
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一張善
[15-1296a]
固執若此三種妙慧有闕能令黑品
有堅固執能令白品無堅固執
復次如來有二甚希奇法一者顯示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
有情自作他作皆無失壞此中略有
二種有情一在家品二出家品在家
有情爲求財寶初興加行名發起界
卽於此中若未獲得由順精進障㝵
因緣諸心勇悍卽望於彼名勢力界
若巳獲得由蚊虻等所有灾害順精
進障不能令轉名任持界卽此諸界
従自方所至餘方所従未擯捨至巳
擯捨名出離界卽彼有情爲財寶故
倶於二處由起無間殷重加行無緩
加行名勇猛界出家有情先樂出家
求出家故生決定欲名發起界依出
家品於所應得廣大善法無有怯劣
名勢力界種種淋漏所生衆苦發勤
精進所生衆苦界相違等所生衆苦
不能敗壞名任持界若於下劣不生
喜足名出離界乃至命在常修無間
殷重加行名勇猛界如是一切應當
了知謂彼諸界及盡所有諸品類界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二張善
[15-1296b]
復次於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
云何爲二一者他類差別性二者自
類差別性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
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
異自類差別性者謂卽彼界或順苦
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
爲緣能生三受
復次由四因緣當知建立三種三界
二出離界云何爲四一者外不出離
而出離故二者内不出離而出離故
三者非畢竟出離而出離故四者無
増上慢故當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貪
爲緣建立欲界卽由此界出離義故
建立色界最初靜慮由尋喜樂出離
義故建立此上三種靜慮由色有對
種種性想出離義故建立空無邊處
所攝無色界由空識無所有想出離
義故建立此上所攝無色界如是外
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
差別又色界中具足六處内處圓滿
無色界中五有色處皆巳超越唯餘
意處於滅界中一切六處皆已超越
如是内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三張善
[15-1296c]
立餘三種界又色界中非是畢竟出
離欲界無色界中望於色界當知亦
爾若諸有爲皆悉寂滅當知是名畢
竟出離如是非畢竟出離出離義故
當知建立三界差別無増上慢者謂
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
諸出離界如三摩呬多地巳辦其相
復次若諸苾芻專樂寂靜勤修止觀
略由五相當知其心名得解脫一者
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毗鉢舎耶解脫
奢摩他品諸隨煩惱二者毗鉢舎那
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脫毗鉢舎那
品諸隨煩惱三者二種等運離心隨
惑解脫一切見道所斷所有諸行四
者卽由此故解脫一切修道所斷所
有諸行住有餘依般涅槃界五者解
脫一切苦依諸行住無餘依般涅槃
界於善說法毗柰耶中略有二種師
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等見隨起言
說二最勝見隨起言說如是二種外
道法中
都不可得所作差別故達離涅槃故
復次世間愚夫略有二種愚夫之相瑜
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四張善
[15-1297a]
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二於
四處不得善巧當知能引無義利行
有四種相云何爲四謂能生起四種
苦故一他差別苦二内差別苦三時
差別苦四身差別苦他差別苦者或
有疫癘謂非人作或有灾害謂人所
作或有巳遭或恐當遭於所未遭而
生怖畏如是名爲由他増上所生衆
苦内差別苦者謂界相違疾病因緣
名爲灾患所愛變壞所欲匱乏生染
惱心名爲擾惱如是名爲由内増上
所生衆苦此復如前應知或有已所
遭苦或恐當遭生怖畏苦時差別苦
者謂卽如是諸品類苦過去已有未
來當有現在今有如是揔名時差別
苦身差別苦者謂自習行邪行爲因
能令已苦由是因緣他雖正行亦能
令苦如是名爲身差別苦當知此中
前三名爲唯能引自無義利行後一
名爲亦能引他無義利行云何四處
不得善巧謂於諸界諸處緣起處非
處中皆不了達與上相違當知卽是
聰慧二相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五張善
[15-1297b]
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有十八界
由五色處安立運轉驅役所依體性
差別當知建立有餘六界安立所依
體性差別謂地等四運轉所依體性
差別卽是空界驅役所依體性差別
卽是識界由染淨品想及尋思所依
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謂欲恚害
幷彼對治貪瞋癡縛所依義故當知
建立有餘六界謂苦樂憂喜捨無明
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卽便生起邪
尋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卽便生起
正想尋思又由三界染淨二品遍行
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四界謂名所攝
受等四薀又由所染所淨清淨卽此
不淨清淨増上如前所說外不出離
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欲
界色界無色界如前所說内不出離
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色
界無色界滅界又卽由此内外二事
出離増上聽聞正法或不正法如理
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處三種言事
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過
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又由所知諸苦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六張善
[15-1297c]
煩惱多中少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
謂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土煩
惱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煩惱是
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煩惱是名妙
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又由遠離此
因緣義及由修習此對治義當知建
立有餘三界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又由修善清淨差別缺縛義故無縛
義故具縛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
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又卽
由彼有學無學與諸愚夫若共不共
世出世法成就義故當知建立有餘
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又卽由彼世
出世間若常無常有上無上差別義
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爲界無
爲界一切皆爲趣向涅槃悉以涅槃
爲其後際熟修梵行是故過此無復
立界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
如聲聞地已辨其相又若略說處及
非處善巧相者謂或依止趣五趣行
或復依止趣涅槃行此一切行略有
三種謂劣中勝趣惡趣行說名爲劣
趣善趣行說名爲中趣涅槃行說名瑜
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七張善
[15-1298a]
爲勝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爲極
更無餘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間最極
圓滿謂能感得轉輪王身或帝釋身
或魔羅身或大梵身彼無第二更無
有餘補特伽羅或男或女與其等者
趣涅槃行當知能證一切有情最勝
法性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
提諸佛如來於彼一切最爲殊勝一
切三千大千世界補特伽羅無與等
者又餘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於
諸世間得増上位尙爲殊勝何况如
來彼復云何謂於是處正見具足補
特伽羅不能現行諸異生類堪任現
行當知一切如經廣說復次嗢拕南曰
自性與因緣見染數取趣轉差別道理
寂靜後觀察
諸受自性應當了知諸受因緣應當
了知於受正見應當了知於受雜染
應當了知於能受受補特伽羅思擇
不思擇二力差別應當了知如是於
受解脫不解脫流轉品別應當了知
諸有所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諸受
寂靜止息差別應當了知於受觀察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八張善
[15-1298b]
一切受相應當了知略說三受是受
自性三品類觸是受因緣又諸樂受
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衆苦
固故由此應觀樂受爲苦若諸苦受
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
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非苦樂受
巳滅壞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
法故於二更續能隨順故由此應
非苦樂受性是無常性是滅法如是
於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有所受
皆悉是苦於樂受中有貪隨眠於苦
受中有瞋隨眠於非苦樂無明隨眠
是名於受所起雜染雖於樂等所有
諸受現前分位一切未斷煩惱隨眠
之所隨眠然由緣彼各別所行諸緾
生起此後隨眠煩惱隨轉卽名於彼
相續隨眠爲欲永害諸隨眠故熟修
梵行非唯爲遣諸緾因緣無思擇力
補特伽羅受苦受時心極憂忰卽此
苦受若身若心現前領納所餘樂受
非苦樂受由未斷故而說相應是故
名爲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
有思擇力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瑜
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十九張善
[15-1298c]
相違又於諸受心未解脫補特伽羅
但於苦受圓滿領納猶如一人中
二毒箭二毒箭者卽喻三受或染心
領納謂由貪瞋癡或相應領納謂由
生等苦如是彼由現法所有上品苦
故及由現法諸雜染故亦由後法所
有苦故由是諸處受其染惱心解脫
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此差別者具
領三受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巳破
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
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
風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
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舎
中羈旋色類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
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有味受
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依
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諸染汙受依出
離受者卽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
善定不定地倶行諸受又諸苦受一
切衆生現知是苦不假成立所餘二
受由二因緣應知是苦非苦樂受及
能隨順此受諸行由無常故應知是
苦所有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變瑜
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張善
[15-1299a]
壞法故應知是苦由此道理當知諸
受皆悉是苦又彼諸受應知略有三
種寂靜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
受皆得寂靜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
得寂靜三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
靜當知此中暫時不行名爲寂靜令
其究竟成不行法名爲止息樂言論
者廣生言論染汙樂欲展轉發起種
種論說名爲語言卽此語言若正證
入初靜慮定卽便寂靜又麤尋伺能
發語言諸未得定或有巳得還従定
起能發語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雖
有微細尋伺隨轉而不能發所有語
言是故此位說名一切語言寂靜是
名第二義門差別又瑜伽師於貪瞋
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瞋癡等離
繫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
等故說其心於貪瞋癡離染解脫又
由七行於諸受中觀受七相謂觀諸
受自性故現在流轉還滅因緣故當
來流轉因緣故當來還滅因緣故雜
染因緣故清淨因緣故及清淨故
復次嗢拕南曰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一張善
[15-1299b]
受生起劣等諸受相差別見等爲最勝
知差別問記
一切有情應斷諸受略由三緣而得
生起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二者尋
緣謂於過去世三者觸緣謂於現在
世現前境界云何名爲一切有情謂
有情衆略有八種一在家衆二出家
衆三於諸欲未離貪衆四於諸欲已
離貪衆五於初靜慮未離貪衆六於
初靜慮巳離貪衆七従此巳上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未得離貪諸外道衆
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
脫智者八住内法衆能入世間定具
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及住内
法衆能入出世定者由此八衆依能
領納諸受遍知應知普攝諸有情衆
又在家衆或出家衆於諸欲中未離
貪者由三因緣諸染汙受而得生起
一由染著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
力當知此中諸在家者追求諸欲爲
受用故發生欲樂由染著力卽此非
理思惟先時曾所領受由作意力於
現前境現在受用由境界力應知如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二張善
[15-1299c]
是補特伽羅欲尋觸緣由現行故皆
不寂靜以此爲緣發生三受又由最
初染汙欲尋觸現行故領納彼緣所
生諸受若彼生巳染著不捨亦不除
遣如是彼受長時相續隨轉不絕不
得寂靜不寂靜緣長時相續領納諸
受又彼欲等由其最初長時相續恒
現行故彼緣彼品所有煩惱墮在相
續未永斷故卽說名爲不寂靜緣是
名第二義門差別若諸出家未離貪
者由於諸欲能棄捨故其染著力所
攝受欲雖得寂靜作意境界力所攝
受若尋若觸而未寂靜由是因緣彼
於觸處於尋對治未善修故一切離
欲皆未作故於曾受境非理作意尋
思現行於諸勝妙現前境界有觸現
行若於尋思深見過失於彼對治巳
善修故一切離欲未盡作故欲如前
說巳得寂靜由是因緣尋亦寂靜唯
觸獨一未得寂靜若勝妙境現在前
時諸染汙觸便復生起若於諸欲巳
離貪者當知一切皆得寂靜是名一
種義門差別復有一類於諸欲中未瑜伽
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三張善
[15-1300a]
離貪者由於諸欲所有貪欲未永斷
故諸尋染觸未永斷故由是一切皆
未寂靜若於諸欲貪欲巳斷證初靜
慮欲巳寂靜尋未寂靜於初靜慮巳
離貪者乃至非想非非想慮未離貪
者二巳寂靜觸未寂靜超過有頂一
切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若諸外
道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
解脫智者由彼爲緣生起諸受於彼
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卽由如是
不寂靜緣諸受生起若住内法能入
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
者由彼爲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
由彼品煩惱隨縛卽由如是不寂靜
緣諸受生起又住内法能入出世定
者若依向道轉自事未究竟所有諸
欲未得爲得未證爲證未觸爲觸作
是希望我於是處何時當得廣說如
前彼未寂靜由是爲緣彼於爾時諸
受生起若於自事已得究竟彼欲寂
靜由寂靜緣便有第一寂靜無上諸
受生起彼於一切所有諸受出離方
便如實了知是故如前於第一義諸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四張善
[15-1300b]
沙門中許爲沙門諸梵志中許爲梵
志若不了知於彼一切皆不忍許當
知此中一切諸受無有差別皆觸爲
緣又卽此緣欲亦爲緣尋亦爲緣境
界愚癡所攝無明亦爲其緣如是一
切不正思惟及墮相續彼品煩惱以
爲其集由此滅故彼亦隨滅正見等
道當知說名能趣滅行
復次於遠離喜身作證住諸聖弟子
能斷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圓滿應知
如前三摩呬多地廣辨其相又喜樂
捨劣中勝品謂在欲界及四靜慮如
其所應當知其相又在第四靜慮地
捨一切過患皆遠離故名善清淨若
此上捨復可立爲勝無愛味
復次由十種相當知諸受所有差別
一勝義差別二流轉所依差別三自
相差別四盡所有性差別五自相品
類差別六流轉門差別七雜染門差
別八所治能治差別九時差別十刹
那展轉生起差別此中或有無開覺
者作如是言受唯有二一苦二樂雖
復說有不苦不樂然唯苦樂無性所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五張善
[15-1300c]
顯是故世尊卽依如是苦樂寂靜假
設爲有世尊爲欲開曉彼故說如是
言樂有二種所謂欲樂及遠離樂此
遠離樂復有三種一者劣樂二者中
樂三者勝樂劣樂者謂無所有處巳
下中樂者謂第一有勝樂者謂想受
滅旣有是理樂受亦得說爲寂靜謂
在初二三靜慮中非苦樂受亦名寂
靜謂在第四靜慮巳上乃至有頂一
切受無亦名寂靜謂在滅定然佛世
尊約第一義說有三種最寂靜樂謂
諸苾芻心於其貪離染解脫如於其
貪於瞋於癡當知亦爾如是一切楤
爲三樂一者應遠離樂二者應修習
有上住樂三者最極究竟解脫無上
住樂應遠離樂者謂諸欲樂應修習
樂者謂初靜慮乃至有頂諸所有樂
有上住樂者謂滅盡定此亦名爲應
修習樂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者
謂如前說三最勝樂非據受樂說滅
盡定以爲有樂然斷受樂說名爲樂
又勝住樂與樂相似又卽依此有樂
可得說名爲樂謂如有一従此定起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六張善
[15-1301a]
有所領受作如是言我巳多住如是
如是色類最勝寂靜樂住由依此故
說名有樂
復次若有苾芻依止如是色類見聞
及樂想有無間隨得諸漏永盡當知
此見名最勝見乃至此有名最勝有
従無我見不更尋求其餘勝見謂無
常見卽此無間隨得漏盡是故此見
名最勝見依止此見復由四門方能
隨得諸漏永盡一或従他聽聞正法
二或依四現法樂住三或依止三種
想定謂従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
四或天有或在人有是故此聞於其
餘聞此樂於其餘樂此想於其餘想
此有於其餘有說爲最勝
復次由遍了知應遍知事於其苦諦
得遍解脫於其集諦得勝解脫於其
滅諦能正作證於其道諦能正修習
正於苦邊能隨得者謂於苦諦得遍
解脫於諸漏盡能隨得者謂於集諦
得勝解脫應猒應離應解脫者謂於
滅諦能正作證於無常等隨觀住者
謂於道諦能正修習又由十相應當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七張善
[15-1301b]
了知境事差別一者巳生諸行繫屬
命根住因差別二者有色無色諸行
展轉相依住立流轉差別三者無色
諸行無常法性八門差別四者心諸
雜染依處差別五者一切諸行一切
品類揔皆是苦差別六者淨不淨業
果受用門差別七者有喜樂識所行
邊際差別八者愛恚依處差別九者
喜樂執藏有情生處安住邊際差別
十者墮徃惡趣依處邊際差別又清
淨品應得應修事増上故當知有餘
十種差別一者善法無間修習増上
無逸差別二者心慧解脫依止差別
三者勝三摩地邊際差別四者於一
切境繫縛其心邊際差別五者解脫
方便差別六者解脫差別七者等覺
眞義差別八者現等覺後於三學中
受學差別九者正學巳學現法樂住
差別十者證聖神通廣行差別
復次卽依如上所說差別應生問論
摽擧者謂由未了義理記別者謂由
巳了義理當知此中由四因緣能請
問者不應與言由四因緣能記別者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八張善
[15-1301c]
不應與言前四種者一於現量二於
應理三於其因四於非因謂等示現
時而不領解比度分別正施設時而
不領解汝自修行自然當了而不領
解正智論者親自演說由此至教亦
不領解是故於此能請問者不應與
言後四種者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
切諸法皆無有我一切生處皆不可
樂淨不淨業終無失壞是一向記故
思造業當受於苦此非一向獲得於
捨於現法中定般涅槃亦非一向若
有問言造作業巳徃善趣不應反詰
云汝問何業若有問言修習道巳得
涅槃不應反詰云汝問何道爲是世
間爲出世間置記論者謂依一切所
有見趣如是四種正答問者名善
能記應可與言與此相違不應與言
復次諸佛如來有二記別一共外道
二者不共共外道者記諸弟子當生
處等言不共者終不記別有生者等
有二識火熾然所依一微細愛二麤
名色欲色二界愛所生識名色爲依
愛若止息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瑜伽
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二十九張善
[15-1302a]
而住若無色界愛所生識但緣其名
而得住立愛若斷滅乃至壽量其識
相續隨轉而住又於色界此愛爲依
生中有識卽愛爲依令於中有般涅
槃者暫尒安住此愛若斷卽於尒時
其識謝滅復有二種意所生身一者
色界意所生身二無色界意所生身
謂由定地意門方便而能集成二生
身故又諸如來略有二種善避他論
一者能避定不應記作不定論二者能
避決定應記作不定論如說喜樂色
等義別如是喜樂取等義別應知亦尒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六卷苐三十張善
[15-1302b]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善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