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諸智光明有五勝利一能於所
知滅一切闇二能以世間出世間功
德適悦攝受所依止身三能正觀見
所未見義四能於現法與第一樂五
能身壞後與第一趣
復次由十五種德差別故諸智光明
勝外光明何等十五謂外光明以色
爲性諸智光明以慧爲性又外光明
能害外翳諸智光明能害内翳如是
非常所愛常所愛不可分布與諸有
情可分布與諸有情出巳還沒出巳
不沒有色無色麤細有闇相違無闇
相違動不動不能作一切有情義利
能作一切有清義利引諸衆生趣曾
所趣引諸衆生趣未曾趣不能開發
一切所覆能開發一切所覆不能隱
覆巳所開顯能隱覆巳所開顯不能
發起無量照明能發起無量照明違
[15-1057b]
害於見不違害見當知亦爾
復次有三種調善一除遣故二制伏
故三害隨眠故復有三種寂靜一諸
惡尋思不能擾故二不爲諸相所動
亂故三任運於内常喜樂故復有三
種寂止一身寂止二語寂止三意寂
止復有三種梵志一趣向梵志二住
果梵志三到究竟梵志如是沙門
有三種復有三種婆羅門一假名婆
羅門二種姓婆羅門三正行婆羅門
復次由四因緣令尸羅壞尸羅壞故
依止尸羅所應生善皆不得生謂於
无餘罪起毁犯故於有餘罪不悔除
故於諸所犯不憶念故於無犯中執
有犯故於有犯中執無犯故由四因
緣名戒倶足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復次由二因緣令所受戒清淨具足
一助伴清淨故二自性清淨故云何
名爲助伴清淨謂見清淨軌清淨命
清淨云何自性清淨謂恭敬隨學具
分隨學復有差別謂三因緣令所受
戒清淨具足一意樂清淨故二命
清淨故三行清淨故云何意樂清淨
瑜伽論卷第七十苐二張積
[15-1057c]
謂爲解脫修行梵行不爲生天云何
命清淨謂如法乞求以自活命云何
名爲如法乞求謂如所應求如所従
求而乞求故云何名爲如所應求謂
不矯詐而有所求亦不綺說而有所
求亦不現相而有所求亦不抑逼而
有所求亦不以利而悕於利云何名
爲如所従求謂除五種不應行處而
有所求云何行清淨謂深信所犯有
不愛果若行若住繫念思惟終不故
犯設有所犯卽便
従他如法悔除誓於當來堅牢防護
復次若有苾芻欲勤加行密護根門
應以四相了知忘念過失及以四相
了知不如理作意云何四相了知忘
念過失一闕念二劣念三失念四亂
念闕念者謂於密護諸根門法不聽
不受不善了知劣念者謂
聽雖受雖善了知而不常作非委悉
作若修若習若多修習失念者謂雖
修習亦多修習然或有時不正了知
而有所行亂念者謂卽於彼非雜
染中生雜染想雜染中生非
雜染想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三張積
[15-1058a]
云何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一是
煩惱生因二與雜染生相應三毁壞
羞恥四起錯亂犯煩惱生因者謂如
有一執取於相執取隨好由此因緣
於是處所惡不善法隨心流逸與雜
染生相應者謂卽與彼惡不善法倶
現前行毀壞羞恥者謂如有一於應
羞恥而不羞恥又卽於彼惡不善法
現在前時而無羞恥起錯亂犯者謂
卽因彼無羞恥故或犯所犯罪或思
捨所學
復次於食知量勤修行者斷除八處
乃名具足於食知量何等爲八一耽
著飮食二耽著自身三命根壞滅四
飢劣五身動六非無病七命不清淨
八多營事業
復次常勤修習覺悟瑜伽者斷除八
處乃得名爲常勤修習覺悟瑜伽正
行具足何等爲八一由威儀其身疲弊
二愛味偃臥睡眠爲樂三隨雜染相
四不勤修習雜染對治五非時而覺
六虛棄而覺七非時而眠八虛棄而眠
復次依六出離應知建立諸出離地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四張積
[15-1058b]
何等爲六一不隨順出離二闕出離
三家出離四不圓滿出離五下地出
離六薩迦耶出離不隨順者謂五種
依止一趣不隨順二生不隨順三精
進不隨順四障不隨順五愛樂不隨
順闕者謂闕四種
聞闕三隱沒闕若教若證皆隱沒故
四施主臥具闕
復次由四種力生善法欲一由緣力
二由因力三由智力四由行力
復次由四圓滿故於善說法毗奈耶
中出家圓滿一形相圓滿謂能隨順
無所雜染不染汙故二業圓滿謂如
佛說法善隨順故三意樂圓滿四住
處圓滿
復次由五因緣應知尸羅律儀圓滿
一不墜墮故二能出離故三不可訶
故四無穿缺故五不知足故
復次依二種對治應知四種根律儀
二種對治者一思擇力二修習力四
種根律儀者一境界護二煩惱護三
緾護四隨眠護境界護者謂住寂靜
勤修行時以念自守於諸境界心不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五張積
[15-1058c]
流散故煩惱護者謂等位行而遊行
時於諸境界遠離貪憂故卽分別此
不取其相乃至心不流逸者若於爾
時執取彼相復起隨覺執取隨好則
便於彼修防護行以修習力守護
眼根是名緾護證眼根護是隨眠護
復次由五囙緣當知於食知量圓滿
一依止對治故二遠離所治故三作
自作業故四依處故五分別故此中
舊受者飢所起苦受者食所起撫育
者増梵行故力者能害所治故樂者
現法樂住故無罪者淨福田故安隱
住者煩惱苦斷能作證故減省睡眠
无間殷重二加行故精進圓滿殷重
加行者謂行坐時而成辦故於第一
第二第四蓋中
行時第五蓋中冝倶時無間加行者
謂於晝日夜初後分應常覺悟於夜
中分正習睡眠爲離師子相似長時
極重失念無間睡故
重累其足乃至思惟起想正習睡眠
復次應於五處知量正知而住一於
行處二於觀處三於攝受利
養恭敬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六張積
[15-1059a]
處四於受用資具處五於善品加行
處由初處故終不遊行非所行處亦
不矄暮而出遊行由第二故先不作
意而觀視者速攝其根若先作意而
觀視者善住其念由第三故若有所
受及他礼時手不拳縮足不躁動由
第四故受用衣鉢及與飮食皆知其
量由第五故若居寂靜於晝日分經
行宴坐若行若住若坐若覺善知其
量於其夜分所習睡眠亦善知量若
有修習論義決擇若語若默亦善知
量爲令二種所依調適除遣睡眠及
諸勞倦亦善知量
復次若有苾芻勤修神足略由四支
攝諸斷行一修習支二證勝進支三
護隨煩惱通達支四引發能淨隨煩
惱支修習支者謂欲精進何以故依
欲精進修神足故證勝進支者謂信
輕安何以故由證勝進故以淨信心
信上解脫以其輕安止息所有身心
麤重護隨煩惱通達支者謂念正知
何以故由正念故防護未生止觀隨
惑由正知故通達已生止觀隨惑引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七張積
[15-1059b]
發能淨隨煩惱支者謂思及捨何以
故由思故第沆下心由捨故若心掉
舉攝持於内
一審諦聽聞二得正教授三宿世串
習四具足多聞審諦聽聞者謂發起
樂欲生淨信心聽聞正法由此因此
緣得心一境性得正教授者謂因次
第教授無倒教授故發起勇猛精進
而住無間常委於菩提分精勤方便
修習而住由此因此緣得心一境性
宿世串習者謂於宿世隣近生中於
諸靜慮及諸等至數巳證入由此因
此緣得心一境性具足多聞者謂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卽於彼法獨處
空閑思惟籌量審諦觀察由此因此
緣得心一境性
復次有七種法爲欲證得三摩地者
應正了知一内定退因二外定退因
三内定退四外定退五内定退及因
對治六外定退及因對治七彼二對
治依持内定退因者謂懈怠外定退
因者謂掉舉内定退者謂惽沈睡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八張積
[15-1059c]
眠外定退者謂於五妙欲散亂内定
退及因對治者謂善取相而正觀察
外定退及因對治者謂卽於身觀
察不淨彼二對治依持者謂光明想
云何於身觀集法住謂觀此身従過
去世及諸飮食現在而生云何於身
觀滅法住謂觀此身於當來世是死
滅法云何於身觀集滅法住謂觀此
身於現在世由飮食緣増長久住必
當破壞於有身者謂於此身善住其
念於眞如身或唯出世間智者謂由
於内奢摩他道或唯出世間見者謂
由毗鉢舎那道或
唯憶念者謂由此後所得出
云何於身無所依住謂依諸定修習
念住卽於彼定無有愛味乃至无有
住著云何於世間無所取執謂於四
顚倒巳永斷滅永斷
滅故於彼身等終不執取淨樂我常復
次依上施設建立五種補特伽羅云
何爲五一欣樂喜樂諸異生者二欣
樂障斷見迹行者三欣樂解脫見趣
行者四到究竟見趣行者五
到究竟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九張積
[15-1060a]
見迹行者云何欣樂喜樂異生補特
伽羅應知此有三種謂欣樂欲生喜
樂欣樂有尋有伺定生喜樂欣樂無
尋有伺定生喜樂欣樂无尋無伺定
生喜樂差別故云何欣樂障斷見迹
行補特伽羅應知此有二種謂欣樂
煩惱障斷欣樂定障斷差別故欣樂
煩惱障斷補特伽羅於現法樂住未
得巳得於一切種有想等至未得巳
得謂於依止及於觀察所知有差別
故欣樂定障斷補特伽羅於一切勝
處未得巳得及於一切遍處未得巳
得云何欣樂解脫見趣行補特伽羅
謂諸外道起如是見我爲非有我所
爲非有我當無有我所當無有彼於
此見未得巳得
云何到究竟見趣行補特伽羅謂於
非想非非想處未得巳得云何到究
竟見迹行補特伽羅謂於六觸處無
餘永斷究竟證受如是名爲依止施
設建立五種補特伽羅
復次鄔波索迦有三種德一清淨二
能造作三能引發清淨者謂意樂清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張積
[15-1060b]
淨戒行清淨證
於佛寶等遠離疑惑不悕世事謂作
吉祥戒行清淨者謂能圓滿所有學
處證清淨者謂能證得世出世清淨
故能作三寶所作事故名能造作能
引發同法不同法者智故名能引發
復次有三種法一聞法二行法三究
竟證法又外道法是顚倒說所有禁
戒非可現見依止邪願修梵行故所
有等至有熱惱非究竟不能趣究竟
不能出離故共諸外道故共諸異生
故諸佛正法與彼相違是眞善說是
可現見乃至智者自内所證
復次諸欲得捨次第謂當宣說先所
應作由此故得謂由布施持戒於此
可得謂在天上由此受用謂由愛味
由此故捨謂由過患如此差別捨於
事欲及煩惱欲謂由出離遠離功德
又若顯示清淨品法謂應稱讃四沙
門果従彼決定無退墮故或出世
間故
復次由三因緣同梵行者應當和合
驅擯犯戒一爲護他故二彼不堪爲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一張積
[15-1060c]
上法器故三彼能令僧無威德故復
次由四因緣令於尸羅深生愛樂一
由師教遠離二邊制立所學故二由
自内非極猛利貪等類故三由助伴
彼極柔和
易共住故四由加行不住懈怠故復
次有四種觀察尸羅一由共住信知
是有二於厄難信知堅牢三由世務
信知無缺四
由言論決擇信知無戀見不壞故
何心趣遠離謂於住時處憒丙者云
何心趣出離謂於聚落而遊行者云
何心趣涅槃謂居寂靜處奢摩他等
相者復有差別謂依遠煩惱說趣遠
離依出生死說趣出離依入涅槃宮
說趣涅槃一切受幷相續滅故名爲
無影名爲寂滅三苦永離故名爲寂
靜煩惱熾然熱惱永息故
名爲清涼得無上迹故名爲眞梵
復次由三過故不能無倒聽聞正法
一散亂故二愚癡故三不恭敬故復
次有五種相爲聞修器一謙下心二
奉行心三攝受義心四善攝受
義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二張積
[15-1061a]
心五恭敬心
復次於善說法毗奈耶中略有五種
大師功德若有大師具成就者便能
映蔽外道沙門婆羅門師何等爲
五一於諸戒行終無誤失二善建立
法三善制立所學四於善建立法善
制立所學中隨所疑惑皆能善斷五
教授出離
復次由三因緣唯有此道能得出離
謂無我見一未曾得故二現能對治
諸煩惱故三現於解脫無怖畏故
復次有四種歡喜一儉素歡喜二積
習梵行歡喜三無悔歡喜四樂斷樂
修歡喜第一歡喜能引少欲樂第二
歡喜能引遠離樂第三歡喜能引三
摩地樂第四歡喜能引三菩提樂
復次由二因緣佛世尊法名爲善說
一言詞文句皆清美故二易可通達
故由二因緣易可通達一若文若義
易覺了故二出離
名爲出離一徃善趣出離故二趣三
菩提出離故由二因緣趣三菩提一
無疑惑故二不可壞故由二因緣不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三張積
[15-1061b]
可破壞一見不可壞故二有窣堵波
故由二因緣有窣堵波一證堅住故
二有可依故由二因緣名有可依一
依智不依識故二大師是如來應正
等覺故由二因緣大師是如來應正
等覺一斷一切疑故二邪行不可得故
復次有四種能障斷法一無猒離二
智未熟三散亂四沈下應知慧眼於
作惡者說名爲盲於作福者說名有
垢於諸外道說名有翳
復次修法念住者應正了知十一種
雜染法一貪二瞋三癡四聚五散六
沈七掉八隨煩惱相九不樂遠離十
愛味十一増上慢
復次由四因緣出世間道用世間道
以爲助伴一隱障諸蓋故二遠分制
伏故三猒患朽壞故四法力滋潤故
復次由四種相當知如來所得天眼
遍行一切有情義境一現見住造能
感一切趣業有情故二現見住種種
無量生處有情故三現見有中有死
生有情故四現見無中有死生有情故
復次爲證諸法爲達諸法勤修行者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四張積
[15-1061c]
有七漸次能證諸法能達諸法謂於
說法者恭敬承事旣承事巳審諦聽
法審聞法巳法隨法行法隨法行故
爲住其心攝正方便攝正方便故
發勤精進發勤精進故遠離内外不
平等心起處方便法財二種障得清
淨障清
復次爲對治九種所治故應修四種
念住一不猒離二不作意三止觀隨
煩惱四沆下五不堪擊難六於劣喜
足七
忘失教授八毁犯禁戒九棄捨善軘
復次諸出家者有五過失一不喜樂
過失二貪著利養恭敬過失三追求
親屬過失四輕蔑過失五増上慢過
失諸在家者當知亦有五種過失一
貪著過失二習近能障諸欲過失三
攝受過失
四造作惡行過失五不作善行過失
復次愚夫有四種相一不作善作二
作於思作三二種雜作四雖復一向
作於善作而於善作不如實知
又有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五張積
[15-1062a]
四種愚夫之相一不決定慧二邪決
定慧三不起加行四所作姦詐又有
四種愚夫之相一非處歡喜二非處
愁憂三決定艱辛四先不觀察又有
四種愚夫之相一邪思搆二邪發起
三設施功勞多分無果四由此因緣
多生愁嘆又諸愚夫多分少福運業
薄劣
復次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
一處所无邊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
三難渡相似故四不可飮相似故五
大寶所依相似故
復次由五因緣於諸財施法施爲勝
一者財施於他身中發起惡行法施
決定起諸善行二者財施於他身中
發起煩惱法施能令對治煩惱三者
財施於他身中無間引發有罪安樂
法施能令無間引發無罪安樂四者
財施若佛現世若不現世易可獲
法施若無諸佛現世難可獲得五者
財施施而有盡法施施而無盡
復次應令五心隨巳自在而轉不應
令已隨彼諸心自在而轉何等爲五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六張積
[15-1062b]
一惡行方便心於惡行中猛利趣入
二善行方便心於善行中不猛趣入
三追求諸欲方便心於非法兇暴追
求欲中猛利趣入四受用諸欲方便
心深生貪染乃至不見過患不知出
離趣入受用五出離遠離方便心於
出離遠離中速疾退轉於諸欲中或
於靜慮諸愛味中速疾趣入
復次由五種相諸煩惱魅甚於鬼魅
一者若爲一鬼所魅唯卽爲此一鬼
所魅若爲一煩惱所魅必爲無量煩
惱所魅二者若爲鬼魅所魅或以呪
術或以縛害或以資具或以衆藥易
可治療若爲煩惱魅之所魅不可治
療三者若爲鬼魅所魅當於魅時易
可識別下至嬰兒亦能覺了若爲煩
惱魅之所魅當於魅時難可識別世
聰慧者尙不能了四者若爲鬼魅所
魅此魅是客易可摧伏非是倶生不
卽由彼成其自性若爲煩惱魅之所
魅此魅非客難可摧伏而是倶生卽
由彼故成其自性五者若爲鬼魅所
魅不與一切餘有清共若爲煩惱魅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七張積
[15-1062c]
之所魅必與一切餘有情共復次或
有苾芻不如理思虛妄計度諦故實
故建立有我當知此計略有五種虛
誑過失一者隨順外道教轉二者攝
受外道妄
與外道共爲同法四者若隨外道教
轉便爲修行不出離道五者雖不隨
順彼轉然與同法翻成異法又二因
緣故一於諦現觀因緣起邪
行故二於諦現觀起邪行故復次依
止欲行福行展轉同居行有六種愛
恚雜染四種依處五種對治云何六
種愛恚雜染一境界貪由此習近能
障諸欲二怨憎瞋由此於怨諸有情
所發起憎恚三順教貪由此於他承
受其教不得自在苦有情所廣行種
種惱害逼迫四増上瞋由此於彼増
上安樂増上歡喜諸有情所不欲令
其得此興盛唯欲自得雜起種種嫉
妬不忍變異不樂第五第六有功德
貪有過失瞋由此因緣心不平等
於僧衆中雖行惠施修諸福業而常
伺求種種差別若作不作若瑜
伽論卷苐七十苐十八張積
[15-1063a]
惡所作内懷憂苦不安隱住云何四
種依處謂初境界爲依處餘有情爲
依處又初二依處各起一分雜染所
餘依處各起倶分雜染云何五種對
治一不淨二慈三悲四喜五捨復有
異門六種愛恚雜染五種對治何等
爲六一事貪二事瞋三貪瞋癡雜染
貪四不貪不瞋不癡不雜染瞋五不
貪不瞋不癡不雜染貪六貪瞋癡雜
染瞋云何五種對治謂不淨與慈及
三種作意一雜染無顚倒作意二不
雜染無顚倒作意三雜染不雜染無
顚倒心棄捨貪瞋作意
復次有四種補特伽羅應知出家得
五種功德云何四種補特伽羅一自
依者二依他者
云何應知出家得五種功德謂自依
補特伽羅由出家故棄捨王等所共
財寶依止不共清淨尸羅是名獲得
最初功德依他補特伽羅由出家故
棄捨屬他隨他而轉不自在事獲得
自依不隨於他自在轉事是名獲得
第二功德巳熟補特伽羅由出家故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十九張積
[15-1063b]
若無餘結卽便獲得一切苦邊是名
獲得第三功德若有餘結卽便獲得
惡趣苦邊是名獲得第四功德未熟
補特伽羅由出家故於現法中解脫
无量居家迫迮所有憂苦積集無量
順解脫分廣大善根能令當來相續
成熟是名獲得第五功德
復次有三種苦及九種相應知隨逐
諸有漏行云何三種苦謂苦苦乃至
壞苦云何九種相謂一一苦各有三
相隨逐一切有漏行法故有九相一
死所隨縛故二起惡趣因所隨縛故
三諸惡趣生所隨縛故四無常法故
五於無常中苦法故六於苦中无我
法故七順愛味行生住樂故八變壞
苦故九卽由如是變壞苦性諸有智
者取爲非出離法故
復次若有苾芻成就四支爲衆主者
乃能無倒教誡攝御所有徒衆修行
自利利他正行云何四支一解脫隨
煩惱二不離正智三爲令一切巳生
善法堅住不忘修習圓滿倍増廣故
攝受任持四爲令一切未生善法得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二十張積
[15-1063c]
生起故攝受任持云何苾芻解脫隨
煩惱謂解脫五種隨煩惱
五一思慕居家二毁犯禁戒三憶先
所受分別倶行不正作意四耽著未
來所有境界發起貪憂五於法慳悋
若諸愚夫於四大種造色自相不如
實知謂之爲巳父母妻子乃至朋友
宰官親屬及兄弟等於唯形色謂戲
笑等於唯身語所有動作起有情想
倶行作意由此因緣起邪分別妄計
爲我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
及兄弟等由此分別妄計因緣發生
種種居家思慕諸有智者了知唯有
諸色自相無有情想故能解脫初隨
煩惱所以者何従久遠來由見種種
各別色形建立安布或時與他而共
集會如是見巳便謂爲我父母妻子
廣說乃至是我朋友宰官親屬或謂
爲他非生無色諸有情類有如是事
又諸愚夫不如實知愚夫之相及智
者相由不如實知故惡思所思惡說
所說惡作所作凡所現行身語意業
皆不清淨亦无清瑜伽論卷苐七
十苐二十一張積
[15-1064a]
淨尸羅正命諸有智者如實知故當
知一切與彼相違故能解脫第二隨
煩惱又諸愚夫於非如理不能如實
知非如理於其如理不能如實知是
如理於先所受隨順欲貪可意諸法
不正作意起欲尋思堅著不捨不棄
不吐於隨順恚不可意法起恚尋思
於隨順害不可意法起害尋思餘如
前說諸有智者於其如理能如實知
此是如理於非如理能如實知此非
如理於先所受如前所說差別諸法
或不追憶或正思惟或不失念於彼
所緣不起欲尋乃至害尋
而不堅著廣說如前故能解脫第三
隨煩惱又諸愚夫於根護功德不如
實知不護過患不如實知於現在世
現前別境發生愛恚雜染其心於諸
可意色等境界悕慕欲見於不可
愛色等境界心生猒逆於可意境心
生悕慕是名爲貪懷此貪者若彼
境界變壞之時心便下慼是名爲憂
諸有智者一切道理當知皆悉與此
相違故能解脫第四隨煩惱又諸愚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二十二張積
[15-1064b]
夫於諸貪欲不正法中不能如實知
其過患常爲餘四慳所漂溺復起法
慳諸有智者於彼過患能如實知於
餘四慳尙不生起設起尋捨終不堅
著况起法慳彼旣如是遠離法慳若
遇樂法補特伽羅卽爲宣說大師所
說素呾纜毗奈耶摩呾理迦相應聖
教令其受持廣爲无間分別開示終
不隱秘故能解脫第五隨煩惱是名
苾芻成就第一解脫隨煩惱支云
何苾芻不離正智謂有四智何等爲
四謂依最初離染相讀通達八聖支
道立第一智依證成辦八聖支道立
餘三智謂有苾芻住異生位作是思
惟唯於諸佛世尊聖法毗奈耶中有
八聖支道非諸外道異論法中有如
是道若於是處有八聖支道卽於是
處有沙門果有諸沙門及沙門義所
謂涅槃我今爲證沙門果沙門沙門
義故應當發起八聖支道修令清淨
由如是行於八聖支道中所有智是
名依通達八聖支道立第一智卽以
此智爲依止爲建立爲欲證得成辦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二十三張積
[15-1064c]
如所通達八聖支道
餘三智謂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
成智彼爲勤修聞所成智亦令此智
得清淨故求聞正法若有宣說如來
所證法毗奈耶卽便徃詣恭敬聽受
證得歡喜廣大妙善出離所攝自相
高勝故名廣大自性无罪故名妙善
涅槃相應故名出離所攝又爲勤
修思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故若
知是處有諸苾芻持經律論而共集
會銓量決擇經律論中深隱要義則
便徃趣請問諸諦彼則爲其建立諸
諦所有自相證得方便先未覺悟令
其覺悟若巳覺悟開曉令知卽於一
義文字差別方便勸導令不忘失又
於无我相應諸諦證得所依甚深義
句以慧通達廣爲開示空性相應如
來所說微妙法句由此因緣彼旣證
得聞思所成智清淨故復更勤修修
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故便於内
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修四念住皆
應了知如是名爲依證成辦八聖支
道建立三智是名苾芻成就第二不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二十四張積
[15-1065a]
離正智支
云何苾芻爲令巳生所有善法堅住
不忘廣說乃至攝受任持謂諸苾芻
依財食事従清淨信諸施主邊如量
受取衣服等物名日任持何以故以
諸苾芻由此因緣身不羸頓心有堪
能心無染惱巳生善法不退増長
云何苾芻爲令未生一切善法得生
起故攝受任持謂諸苾芻年齒耆宿
戒行清高了知涅槃所有喜樂於諸
喜樂爲最第一善修
若有苾芻能於彼所礼敬承事善言
隨喜離諸諂曲無求過心此能生彼
名曰任時何以故彼由如是正隨轉
時於時時間従彼獲得能發勝喜教
誡教授能令未生一切妙善菩提分
法速得生起如是四支別分十一十
一與四平等平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
丙午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瑜伽論卷苐七十苐二十五張積
[15-1065b]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一福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