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TKD)


[15-1203b]


因勝利二智愚夫分位五二種見差別
於斯聖教等
一切行因略有二種一共二不共共
因者謂喜爲先因由此喜故於彼彼
生處障於猒離滋潤自體爲欲將生
所生之處雖有一切煩惱爲因而於
生處生喜者生非於彼起猒逆想者
又卽此喜唯依色說宿因生巳不待
餘因究竟轉故不共因者謂順苦樂
非苦樂觸望於受等所有心法無間
滅意及倶生名十種色等望六種識
由彼雖従先因所生刹那刹那別待
餘因方得生起
復次有解脫心有浮智見諸阿羅漢
有四勝利當知不與諸外道共一於
行時恒常住性二於住時無相住性
三徃昔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四後
[15-1203c]
有行今因斷故當不復生爲證如是
四種勝利有三漸次謂學智見爲依
止故得猒離者於諸行中不生喜樂
乃至不生耽湎而住猒離爲先而得
離欲離欲爲先心善解脫自斯巳後
卽由如是心善解脫恒常住故無順
無違又於行時或於住時於一切相
無復作意於無相界作意思惟無相
而住能障於此一切見趣先巳永斷
况當爲礙彼由是二若行若住乃至
壽盡便以無學内般涅槃而般涅槃
先所生有於今永盡當來諸行無復
更生又由三分當知建立薩迦耶見
以爲根本一切見趣一由前際倶行故
二由後際倶行故三由前後際倶行
故前際倶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
我於去世爲曾有耶爲曾无耶曾爲
是誰云何曾有後際倶行者謂如有
一作是思惟我於來世爲當有耶爲
當無耶當爲是誰云何當有前後際
倶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曾有
誰誰當有我今此有情來何所従於
此沒已去何所至又諸外道薩
迦耶瑜伽論苐八十六卷苐二張緣
[15-1204a]
見以爲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
四常見論四一分常見論二無因論
四有邊无邊想論四不死矯乱論如
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說我論
者又有十六有見想論八無想論八
非有想非無想論七斷見論五現法
涅槃論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
際說我論者如是計度後際論者略
攝有五一有想論二無想論三非有
想非無想論四斷見論五現法涅槃
論如是五種復略爲三一常見論二
斷見論三現法涅槃論又此一切諸
惡見趣由六因緣而得建立一由因
緣故二由依教故三由依靜慮故四
由依世故五由依諸見故六由生處
故由因緣者謂彼一切薩迦耶見以
爲因緣由依教者謂由依彼能顯見
趣不正法藏師弟傳聞展轉相授爲
方便故由依靜慮者謂以靜慮爲依
上故於先所聞先所信解而得決定
又此靜慮復有二種一與宿住隨念
倶行二與所得天眼倶行宿住隨念
倶行者謂計前際三常論中由下中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張緣
[15-1204b]
上清淨差別及於四種邊无邊論由
彼憶念諸器世間成壞兩刧出現方
便若時憶念成刧分位爾時便生三
種妄想若有一向憶念上下下至無
間捺落迦下上至第四靜慮之上憶
念如是分量邊際便於世間住有邊
想若有一向傍憶無際便於世間住
無邊想若有憶念二種倶行便於世
間住二倶想若時憶念壞刧分位爾
時便住非有邊想非無邊想諸器世
間無所得故復有依止諸靜慮故當
知或說一分常論或說無因論或說
不死矯乱論應知此中有二淨天一
不善清淨二善清淨若唯能入世俗
定者當知是天不善清淨於諸諦中
不了達故其心未得善解脫故若能
證入内法定者當知是天名善清淨
於諸諦中已了達故其心已得善解
脫故當知無乱亦有二種一無相無
分別二有相有分別此中第一是善
清淨天第二是不善清淨天前清淨
天於自不死無乱而轉是故說名不
死無乱後不清淨若有依於不死無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四張緣
[15-1204c]
乱有所詰問便託餘事矯乱避之以
於諸諦無相心定不善巧故先興心
慮作是思惟我等旣稱不死無乱復
有所餘不死無乱於諸聖諦無相心
定巳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爲勝彼
若於中詰問於我我若記別或爲異
記或撥實有或許非有彼於記別見
如是等諸過失巳作是思惟我於一
切所詰問中皆不應記又於是中見
有餘過謂他由此鑑我無知因則輕
笑不死無乱有行諂者作是思惟我
於此中應如是記非我淨天一切隱
密皆許記別謂自所證及清淨道如
是思巳故設詭言而相矯乱彼旣如
是住邪思惟遍布其心於彼最上清
淨天所故稱我是不死無乱由懷恐
怖而無記別勿我劣昧爲他所知由
是因緣不能解脫以此爲室而自安
處又有思戇專修止行不能以其諂
詐方便矯設乱言但作是思諸有來
問我當反詰隨彼所答我當一切如
言無減而印順之由是計度有差別
故建立四種由依世者謂依過
去及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五張緣
[15-1205a]
現在世起分別故名計前際依未來
世起分別故名計後際由依諸見者
謂依三見如前應知由依初見於現
法中計我有色後或有色有想或無
有想或非有想非無想依第三見於
現法中計我無色於後所計如前應
知依第三見我論有二一者說我有
色無色二者說我非有色非無色餘
如前說又卽計我是有色者或言狹
小或言無量計我無色當知亦爾此
二我論依第三見立爲二論一者計
我狹小二者計我無量由是四種我
論差別說我有邊說我无邊說我亦
有邊亦無邊說我非有邊非无邊隨
其次第如前應知又卽依止如是諸
見及依我論復宣說我清淨解脫於
欲靜慮皆得自在隨其所欲多住變
化如其所欲安住靜慮以清淨見遊
戲受用方便法樂如是名爲依諸見
故應知安立由生處者謂我有一想
乃至廣說有一想者謂在無色空無
邊處識无邊處有種種想者謂在下
地卽如所說隨其次第應知說我有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六張緣
[15-1205b]
狹小想有无量想一向有樂者謂在
下三靜慮一向有苦者謂在捺落迦
有樂有苦者謂在鬼傍生人欲界天
有不苦不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又於如是諸外
道處當知摠有三種衰損一者見及
欲樂展轉相違論衰損二者依我無
智論問記衰損三者依法隨法行證
得衰損此中三種若計有想若計無
想若計非有想非無想論者及斷見
論者或依責他爲勝利論或依免難
爲勝利論而起計度當知是名第一
衰損由彼諸論計度後際依未來世
妄計於我爲有無故依我無智論問
記衰損者謂於若諸雜染若雜染處
若能雜染如是一切世俗勝義二諦
道理不如實知由此無智有所趣向
以爲先故得有差別従此無智何所
趣向謂三四轉一常無常等二有邊
無邊等三自作他作等所以者何彼
由無智要先趣向如是差別後方問
記又於聖法毗奈耶中所有智者不
可記事於二道理不容記故謂世俗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七張緣
[15-1205c]
勝義二諦道理此中四種一向常論
計前際者及計前際無因論者二種
差別皆先計我後方緣我一向常等
諸論差別又卽四種一分常論計前
際者彼有差別謂有一分緣常无常
論或有一分緣非常非無常論邊無
邊等諸轉如前邊無邊等應知其相
若欲一切皆宿因作名自作論若欲
一切皆自在等變化因作名他作論
若欲少分自在天等變化因作一分
不爾名倶作論若無因作論名倶非
作論當知是名第二依我無智論問
記衰損由彼諸論計度前際依過現
世妄分別故依法隨法行證得衰損
者謂有沙門若婆羅門不觀責他爲
勝利論不觀免難爲勝利論亦不依
我無智諸論爲求利養恭敬等事樂
欲開闡於惡說法毗奈耶中而求出
家唯除樂求出離解脫當知彼是薄
塵種類爲性愚戇轉修止行彼由爲
得初靜慮定教授教誠能於後際倶
行見趣及於前際倶行見趣不然許
故而得超過於現法中又能超
過欲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八張緣
[15-1206a]
界諸結證遠離喜自斯已上無聞無
知卽於此中生涅槃想如由彼故證
遠離喜如是或有由別因緣證得第
二第三靜慮無愛味樂第四靜慮無
苦樂受従此巳上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當知亦爾於種種想倶行苦樂受
等差別巳超過故如是彼於趣諸取
行不能超越樂退還法未般涅槃起
涅槃慢當知是名第三衰損此中如
來自然證覺寂靜妙迹於如所說一
切行相三種衰損由五種相如實了
知謂若彼自性若彼諸見若由無智
彼得生起若所緣轉若彼所緣麤弊
過患及上出離於如是事如實了知
卽出離中常自出離
復次有二智能令見清淨及見善清
淨謂法住智及此爲先涅槃智法住
智者謂能了知諸行自相種類差別
及能了知諸行共相過患差別謂於
隨順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三位諸行
方便了知三苦等性涅槃智者謂於
如是一切行中先起苦想後如是思
卽此一切有苦諸行無餘永斷廣說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九張緣
[15-1206b]
乃至名爲涅槃如是了知名涅槃智
卽此二智令見清淨及善清淨要由
二門正勤修習方令彼淨一自無力
補特伽羅因他教授能令彼淨二自
有力補特伽羅多聞思求能令彼淨
此中第一補持伽羅不聰利故信等
諸根唯一味故止觀所緣於少分法
諦察忍轉與此相違當知第二補持
伽羅復有三種現觀邊智修習彼故
見得清淨一能順生無漏智智二無漏
智三無漏智後相續智初世間第一
法所攝智第二若住於彼能斷見斷
一切煩惱第三煩惱斷後解脫相續
智若住中智便名已入正性離生超
過異生地未得預流果雖未剋證第
三解脫預流果智於其中間所住刹
那如未剋證終無中夭以時少故従
此無間必證第三住此位中如實現
見所知境故名見清淨有餘惑故非
善清淨若於此智更多修習成阿羅
漢一切煩惱皆離繫故名善清淨又
無餘斷三相應智一由不現行故二
由界故三由事故不現行者謂雖生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張緣
[15-1206c]
起而不染著雖未永斷由數修習諸
善法故令成遠分諸緾煩惱不復現
行界者三界如前應知事謂二事一
煩惱事二是苦事又於安樂利益隨
逐諸離繫品五種界中有寂靜微妙
勝功德等乃至涅槃爲其最後差別
應知又於此中一切依持皆棄捨者
當知割捨父母等事又於中有生有
後有無復更生如其次第當知說名
無有相續無取無生又於三品由三
種門爲障㝵故當知建立三結差別
謂未發趣故雖巳發趣邪成立故於
正法中不正行故卽在家品處惡說
法毗奈耶中而出家品處善說法毗
奈耶品又行趣向逆流行者解脫惡
趣成就二種解脫決定一者煩惱解
脫決定二者後有解脫決定由是因
緣故名預流乃至廣說又善證得阿
羅漢果先在學地於諸行中巳不執
受我及我所後於諸漏皆得解脫又
與四種義相應故當知是名阿羅漢
相一者自事已究竟應作他事義故二
者應得自義一切遍滿道理義故
三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一張緣
[15-1207a]
者未來行因已永斷滅應證現法樂
住義故四者超有學地入無學地相
應義故
復次愚位有五若於中轉墮愚夫數
何等爲五一不獲得倶生慧故二不
獲得従聞他音緣生慧故三不獲得
眞聖慧故四愚癡緾所緾縛故五彼
隨眠所隨縛故復有四種妄計我論
一者宣說諸行是我二者宣說我有
諸行三者宣說諸行屬我四者宣說
我在行中由二因緣妄計我論作諸
雜染一執著故二隨眠故執著故者
謂諸外道雖求解脫由彼爲障於一
切種不能獲得隨眠故者謂諸内法
耽著境界暫時爲障而非究竟
復次若有我見若無我見同緣諸行
爲境事故說名同分而於彼事邪取
正取染汙清淨等義別故名不同分
又由四相於所緣事邪僻執著増上
力故能令我見作諸雜染一因緣故
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因緣
故者謂二愚癡一事愚癡二見愚癡
事愚癡者由愚事故先聞邪法後起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二張緣
[15-1207b]
我見見愚癡者謂愚見故於見相應
諸無明觸所生起受妄計爲我由此
爲緣恒爲我愛之所隨逐復由此故
常於我見不能捨離自性故者謂二
因緣之所攝受等隨觀察於彼隨眠
不得遠離由果故者謂卽以彼薩迦
耶見爲依止故不能遠離我慢隨眠
是二隨眠増上力故能引當來諸根
令起由彼領納苦樂二受因更發起
計我我所不如正理思惟相應意言
分別謂我我所有其領受等流故者
謂由先因力所持故卽見種子所隨
逐意後有意界由前因緣所熏修力
而得成滿卽於如是後有意中有無
明種及無明界是二種子所隨逐意
所緣法界彼由宿世依惡說法及毗
奈耶所生分別薩迦耶見以爲依止
集成今界卽由此界増上力故發起
倶生薩迦耶見於善說法毗奈耶中
亦復現行能爲障礙又卽此見由二
種相六轉現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
由世故者謂我於過去爲曾有耶爲
曾無耶乃至廣說如應當知由慢故
瑜伽論第八十七卷第十三張緣
[15-1207c]
者謂我爲勝乃至廣說彼於如是一
切如實不知不見由此因緣不如正
理起於邪觀又明位有三謂聞他音
如理作意是初明位已能證入正性
離生是第二明位心善解脫阿羅漢果
是第三明位其無明位復有二種一
先二後隨眠位是先諸緾位爲後又
約見修所斷有異當知是名第二差
別復次是處世尊依自聖教爲欲顯
示善說發起依他邪教爲欲顯示惡
說失墜自有所說後結集者於法門
中稱爲世尊嗢拕南說由二因緣善
說法律名爲發起大果大利惡說法
律卽爲唐損一者於善說法毗奈耶
中一切衆苦永離可得謂三種苦性
二者一切諸結永斷可得謂下上分
結於惡說法毗奈耶中如是二事皆
不可得彼由依止薩迦耶見於諸行
中心猒苦苦欲樂爲依起茲勝解願
於當來無有苦我我無有苦或復巳
斷卽彼苦因及彼當果於未來世由
二種相而生勝解謂苦未來當離於
我及我未來當無有苦雖由如是
四種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四張緣
[15-1208a]
行相樂斷爲依離欲界欲生初靜慮
次第乃至於彼非想非非想處若定
若生由是因緣超越苦苦而未能斷
下分諸結未斷彼故當知苦苦未永
超越彼於壞行二苦斷中尙不生樂
何况能斷由彼隨順所未斷故當知
於順上分諸結亦未能斷住内法者
初修觀時雖於欲界未得離欲有情
勝故而於三苦深心猒離依樂斷欲
於諸行中用無我見以爲依止發其
勝解願於未來無三苦我我無三苦
彼初修習如是行巳於欲界欲而得
遠離永斷苦苦如前復生如是勝解
當無彼我我當無彼如是行者於其
苦苦究竟解脫亦永超越順下分結
卽於此道次第進修乃至能得阿羅
漢果若諸愚夫薩迦耶見以爲依止
於永超越壞行二苦及永斷滅隨
順上分一切結中謂我當無於不應
怖妄生怖畏尙不起樂况當能斷又
於是處由二因緣不應生怖謂唯有
心住四識住有轉有染又唯有心斷
四識住無轉無染復有四依謂色受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五張緣
[15-1208b]
想行復有四取謂於欲見戒禁我語
所有欲貪復有二緣謂若所緣及若
能緣復有六識謂眼識等復有二識
住謂煩惱緾住及彼隨眠住此中諸
耶増上力故以不如理分別爲先由
我我所邪境界耶由緣自相境界之
取由倶有依此三因緣令諸識轉及
令染汙復由三種謂於現法趣集諦
故緣未來苦我當如是如是愛故於
彼先因所生現苦而安住故復由三
種謂趣樂位故緣苦位故安住不苦
不樂位故復由三種謂趣來世故緣
去世故住現世故復由三種謂由後
有愛趣後有故由彼彼喜樂愛緣未
來境界故由喜貪倶行愛住現在巳
得境界故復由三種由貪欲身繫趣
向隨順貪處事故由瞋恚身繫緣彼
事故由戒禁此實二取身繫住彼事
故中嗢拕南曰
果因與受世愛及繫
喜愛滋潤如前應知謂如諸行因中
宣說又卽彼識如是轉時於二生處
當知結生相續増廣一於有色二於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六張緣
[15-1208c]
無色於有色處依止中有而有去來
於無色處唯有徙生卽於兩處乃至
壽盡相續而住故名爲住當知此住
欲界人中有三分位謂初入胎識所
滋潤胎分圓滿自胎而出當知此三
復有差別欲色無色如其次第若有
棄捨如來所說識流轉道而作是言
我當更作別異施設當知是人所施
設者其文有異其義无別但有言事
或餘智者於其異文先示道理後方
詰問汝所施設別異者何彼於爾時
茫然不了或於後時自得達鑑於前
所立如理諦觀反生愚昧由愚昧故
自覺無知我本受持爲惡非善又十
色界名爲色界當知復有六種受界
想界行界又於三位當知諸識解脫
煩惱謂於諸行深見過患能令諸緾
遠分離故於見地中一切外道諸繫
隨眠永斷滅故依止修道得究竟故
又諸外道於所妄計一切生處謂大
自在那羅衍拏及衆主等无量品類
樂生彼故名貪身繫於他諸見異
分法中深憎嫉故名瞋身繫依於邪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七張緣
[15-1209a]
願修梵行故於同梵行可樂法中起
増背故由此二緣於憎上戒學能爲
雜染當知卽彼由戒禁取於増上心
學能爲雜染由此實執取身繫故於
増上慧學能爲雜染如是四法能於
色身名身趣向所緣安立事中令心
繫縛故名身繫又彼在意地故意分
別故意相應故意隨眠故染汙意故
名意所成又彼斷者謂緣彼境諸煩
惱斷非彼所緣卽於彼境无倒解故
又由後有諸業煩惱之所攝持後有
種識當知於此依止建立彼無有故
當來三種如前所說差別理趣生長
廣大當知一切悉皆盡滅又卽由彼
無所住識因分果分不復生長諸道
所攝而得生長又彼空解脫門爲依
止故名無所爲無願解脫門爲依止
故名爲喜足無相解脫門爲依止故
說名爲住於彼愛樂數修習故得善
解脫一切隨眠永滅盡故心善解脫
従是巳後逮得恒住雖住諸行而無
所畏巳得諸薀任運而滅餘因斷故
無復更生彼有漏識由永滅已遍於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八張緣
[15-1209b]
十方皆無所趣唯除如影諸受與彼
識薀識樹當知如燈皆歸寂滅卽於
有餘涅槃界中依初緾斷說名寂靜
依第二斷說名清涼依第三斷說名
宴默又由三緣識趣識住皆無所有
一由自然非染汙故二由所餘不染
汙故三由餘識助伴無故復次嗢拕
南曰
斷支實顯了行緣無等教四種有情衆
道四究竟五
諸修斷者略由五支攝受於斷能於
諸行如實顯了一由身遠離故二由
心遠離故三由奢摩他品三摩地故
四由毗鉢舎那品三摩地故五由常
委所作故
復次當知有十二種如實顯了行相
如攝異門分說謂聽聞各別善取想
取故正教現量比量境界故自相共
相故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故入見究
竟地故
復次略有四種如實顯了行相道理
智所緣事謂住内法異生於率爾墮
境所起受中不如實知増上力故能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十九張緣
[15-1209c]
令諸行流轉雜染如實知故能令清
淨復有在家異生於欣後有等所依
中不如實知増上力故能令諸行流
轉雜染與彼相違能令清淨復有諸
外道於所愛樂虛妄分別定生喜愛
所依行中不如實知増上力故能令
諸行流轉雜染與彼相違能令清淨
復有住於内法有學依諸根境所有
忘念於餘殘行不如實知増上力故
流轉雜染斷餘殘故便得清淨當知
於此一切品中諸清
淨品皆住内法如是名爲四所緣事
復次由三因緣如來所說教無與等
一者宣說不共法故二者宣說無倒
法故三者宣說自覺法故此中宣說
若趣薩迦耶集行卽是趣苦集行若
趣薩迦耶滅行卽是趣苦滅行是名
宣說不共法教若復說言此眞實有
是名宣說無倒法教若復說言我如
實知是名宣說自覺法教復有三種
諸行流轉差別一者薩迦耶是諸有
情染著安足處所義故二者世間是
染著處敗壞義故三者有是染著
者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二十張緣
[15-1210a]
更生義故
復次彼有情衆略有四種何等爲四
一者一向安住可愛業果卽於此果
耽著受用謂生天處專行放逸二者
一向因轉謂希求彼所有沙門若婆
羅門三者樂般涅槃諸有情衆四者
諸雜種類謂住於此或住於果耽著
受用或樂攝受當來愛果或時時修
涅槃資糧離諸放逸於前三種有情
衆中隨其所應當知世間彼集滅邊
及薩迦耶彼集滅邊於後第四有情
衆中當知薩迦耶彼集彼滅趣道
差別
復次依二種道當知施設四種行相
云何依二種道謂依見道及依修道
云何施設四種行相一應遍知行相
二應永斷行相三應作證行相四應
修習行相如是四種三依見道一依
修道入見道時諦現觀俱能遍知苦
斷一分集證一分滅於彼一分能斷
證者於修道中爲求無餘斷及證故
如所得道應勤修習因修如是諸思
擇道及修道故永斷餘集證得餘滅
瑜伽論苐八十六卷苐二十一張緣
[15-1210b]
復次證得如是極究竟者由五種相
應知究竟何等爲五謂巳證得苦及
苦因無餘盡故堪作他義一切自義
皆圓滿故證得畢竟斷及智故能入
究竟涅槃城故旣得入巳於其聖住
能安住故於第一相有割愛等四種
差別如前應知於第二相有阿羅漢
盡諸漏等所有差別如前應知於第
三相有畢竟究竟一切行事皆悉斷
故有畢竟無垢一切煩惱畢竟斷故
有畢竟梵行以爲後邊謂已獲得彼
對治故於第四相譬如世間具五種
相名入宮城隨闕一種不名爲入如
是要具與彼相似五種相故當知名
入涅槃宮城何等名具世間五相一
者闢宮城門二者超踰隍塹而不墮
落三者深起果決而越度之四者越
隍塹已逼臨宮闕五者非自非餘之
所希望勝幢旣仆徐入中宮如是入
宮無諸罣礙入涅槃宮亦復如是先
斷能順五下分結如彼闢門次於涅
槃起深坑想無明怖畏斷無餘故如
超隍塹而不墮落能到薩迦耶彼岸
故瑜伽論苐八十六卷苐三十三張

[15-1210c]
能持最後身故如彼果決而越度之
將入無餘依涅槃界如逼宮闕巳斷
有愛於諸境界無復愛生遍於一切
憍慢不起而入涅槃如非自他之所
希望勝幢旣仆徐入中宮如前所說
五種因緣入涅槃宮當知亦爾又旣
入巳由二種相安住聖住一由行故
二由住故行由三相應正了知一不
共故二無染故三正依止所依止故
永斷順五下分結故於諸欲中畢竟
離欲卽於是處而遊行故說名不共
於六恒住常攝受故名爲無染於一
分法思擇遠離謂惡象馬等於一分
法思擇習近謂衣服飮食等是名爲
正依止所依如是於行善清淨已復
由五相應了知住謂若由此而住若
此爲依若由此離繫若此爲依若由
此相應當知此中由不動心解脫而
住於一分法思擇除遣謂遊行散乱
劬勞因緣身心疲怠於一分法思擇
忍受謂寒熱等是名爲依由於三種
雜染離繫謂見雜染及愛雜染尋思
雜染由見雜染得離繫故於後有中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二十三張緣
[15-1211a]
心無動搖由愛雜染得離繫故於諸
境界不被漂淪尋思雜染得離繫故
尋思唯善無有不善如是名爲由此
離繫此依四種靜慮無動三摩地安
住第一現法樂住是名爲依由與無
學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而共相應又
離愛者於第二身不復生故於涅槃
舎無退轉故剋證無上圓滿德故由
此五相應知圓滿住第一住
復次嗢拕南曰
二品摠略三有異勝解斷流轉有性
不善清淨善清淨善說惡說師等別
略由三處摠攝一切黑品白品一由
所遍知法故二由遍知故三由成遍
知故所遍知法者謂苦諦集諦當知
摠攝一切黑品遍知者謂滅諦當知
此攝白品一分成遍知者謂補特伽
羅及道諦補特伽羅雖是假有當知
亦是白品所攝此卽如來諸聖弟子
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皆悉善巧依二
道理如實隨觀倶不可記謂如來滅
後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皆
不可取亦不可記所以者何且依勝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十四張緣
[15-1211b]
義彼不可得况其滅後或有或無若
依世俗爲於諸行假立如來爲於涅
槃若於諸行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
轉可得爾時何處假立如來旣無如
來何有無等若於涅槃涅槃唯是無
行所顯絕諸戲論自内所證絕戲論
故施設爲有不應道理亦復不應施
設非有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
槃又此涅槃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
名甚深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
故說名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
不量故說名無量
復次由三因緣内荷擔苦與外荷擔
苦有其差別一所荷擔二能荷擔三
荷擔時謂外荷擔色一分攝或稈或
薪或餘種類是所荷擔愚夫乃以一
切諸行爲所荷擔又外荷擔屬在身
肩是能荷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薀爲
能荷擔又外荷擔唯以現肩荷擔所
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薀荷擔所擔欲
捨所擔要幷除薀無別方便而能棄
捨乃至未能捨所擔來恒常荷擔大
重擔故執持尫劣微弱細軟不靜肩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十五張緣
[15-1211c]
故長時無間荷所擔故内有三德領
受如是荷擔
衆苦外則不然是名二種荷擔差別
復次由五種相愚夫内縛與彼外縛
而有差別謂彼外縛爲色一分之所
繫縛或木或鐵或索所繫愚夫乃爲
諸行所縛又彼外縛他縛所縛愚夫
乃爲自縛所縛又彼外縛易可了知
縛縛因緣脫脫方便愚夫内縛一切
難知又彼外縛死後卽無愚夫内縛
死後諸行隨逐徃來循環不捨又彼
外縛所有出家能捨諸欲便得解脫
一切怨讎不能拘㝵愚夫内縛雖得
離欲乃至有頂尙未能脫况唯出家
當知此中在離欲位魔羅於彼不得
自在未離欲位便得自在其出家位
未脫魔手若在家位隨欲所作未離
欲位魔縛
所縛由世間道雖生有頂未脫魔羂
復次略由四相當知如來與慧解脫
阿羅漢等同分異分由一種相說名
同分謂解脫等故由三種相說名異
分謂現等覺故能說法故行正行故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十六張緣
[15-1212a]
此中如來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
分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依勝義
若於現法有能無能若現見法不現
見法於一切種皆悉了達是名自然
等覺菩提如是了達勝義法巳於其
二障善得解脫謂幷習氣諸煩惱障
及所知障與諸天衆及餘世間爲解
脫師獨一無二當知了達如是四相
是名自然等覺菩提由此不與諸聲
聞共又依他義作所作等能說正法
由五種相當知不共何等爲五一者
如來如實了知一切種道爲道一切
種非道爲非道二者知已如實宣說
是道非道爲令趣道不趣非道三者
若有如所說道樂欲勤行爲令彼行
攝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
授門而爲宣說四者彼如聖教行時
若有障礙止觀過失皆令除遣五者
若有隨順彼法皆令攝受是名能說
不同分法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謂彼
聲聞先依如來後行正行夫如來
者無少所依又彼成就聲聞種性行
於正行而佛如來成自種性又彼聲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二十七張緣
[15-1212b]
聞或巳成熟或當成熟非最後有菩
薩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隨道
行能熟當來成熟相續若巳熟者彼
於現法成大師教如此二種如其聖
教卽如是行若隨道行彼於來世當
證涅槃若於現法成大師教彼依此
身便證聖道道果涅槃卽此聖道及
聖道果無損樂故名如實法饒益性
故又說爲善
復次於諸行中路有二種無我勝解
一者聞思増上勝解二者修證増上
勝解此中聞思増上勝解能與修證
増上勝解作生依止諸善男子淨信
出家雖復在此極善殷到且於其中
不應喜足要此爲依於諸行中漸次
修習無常等想證得无我増上勝解
爲令彼證轉増勝故勤修觀解
復次由四種相應知諸行有二種斷
何等爲四一諸緾斷故二隨眠斷故
三後有諸行因性斷故四現在諸行
染行斷故如是四種當知摠說爲二
種斷謂煩惱斷及以事斷前之二相
名煩惱斷後之二相說爲事斷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二十八張緣
[15-1212c]
復次於欲界中諸行流轉初中後位
當知略有三種密苦一者生時爲其
胎藏所覆障故有覆障苦二者生巳
處嬰稚位多疾病苦三者衰耄諸根
成熟有老死苦又彼諸行流轉
生起初中後滅當知卽是三種苦滅
復次有三有性爲斷彼故諸聖弟子
當勤修學一依過去爲因有性由是
因緣淨信捨家趣於非家深見過患
猒棄諸欲二依未來所生諸行爲因
有性三依現在未斷意樂雜染有性
爲斷如是三種有性故有三斷謂
無顧
戀故不欣樂故斷離欲滅界集成故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離増上慢
觀無我見何等爲二一不善清淨二
善清淨云何名爲不善清淨謂如有
一遠離而住依觀諸行無常性忍由世
間智於無我性發生勝解因此勝解
於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等隨觀
察我我所相不現行故說名爲斷又
能制伏四外繫所攝貪瞋癡三種所
有謂貪欲身繫攝貪所有瞋恚身繫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二十九張緣
[15-1213a]
攝瞋所有餘二身繫攝癡所有當知
此中極鄙穢義是所有義離増上慢
無我智者如理作意共相應故定地
攝故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淨
一者卽於此時謂於趣入順決擇分
善根位時有麤我慢隨入微細現行
作意間無間轉由是因緣作如是念
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由是
空故計我爲勝如空無相及無所有
當知亦爾二者能令彼法現行因緣
謂於諸欲或薩迦耶有染愛識由於
如是有染愛識不遍了知増上力故
便爲諸欲薩迦耶愛之所漂溺由此
意樂於彼涅槃不能趣入其心退還
如前已說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
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淨
離増上慢無我眞智又於此中已滅
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諸業煩惱
所集成故說名有爲由昔願力所集
成故名思所造従自種子現在外緣
所集成故說名緣生於未來世衰老
法故說名盡法死歿法故說名歿法
未老死來爲疾病等種種灾撗所逼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十張緣
[15-1213b]
惱故名破壞法由依現量能離欲故
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
滅法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
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
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
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
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
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爲惱害隨喜
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
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衆聖
法印當知此中由前名通達智由後
名善清淨見
復次應知由五種相於内外法師及
弟子高下差別一由住故二由御衆
故三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
故五由行故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恒
常住於憒閙之住内法師弟時時住
於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又
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諸外道
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
外道衆說名有衆希彼一切共許爲
師故名衆師愚類衆生咸謂有德是
故說名共推善色當知如來與彼相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十一張緣
[15-1213c]
違雖爲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於
彼同尊而無所冀又外道師與自弟
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
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順轉増愚
昧非淨其智當知内法與彼相違又
外道師爲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
因施設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
正法故爲大羅刹嬈乱其心又由不
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動以
於他所懷勝負心咎責於他若他反
詰便興卆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自
爲無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爲雜
染由此愚夫於染因緣若自若他不
如實知故名愚昧離清淨故名不明
了於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又
乃至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
語如是一切不如實知是故說彼爲
不知量爲不知田當知内法與彼相
違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无異說所
說無減無顚倒故雖不流漫所說無
増无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雖
是法說文平等故雖復記別法及隨
法然於同法樂爲朋黨當知彼於法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十二張緣
[15-1214a]
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尙不能
得况縦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
爲他論制伏輕毀幷彼所受諸惡邪
法當知内法與彼相違是名五種高
下差別
復次由四種相當知諸行非定苦染
又由四相非定樂淨如是四相摠依
三事何等爲三一依生處故二依受
故三依世故此中樂者謂在第三靜
慮樂所隨者謂在人中容有二種喜
樂遍者謂在初二靜慮未永離樂者
謂在第四靜慮已上此中苦者謂在
餓鬼及以傍生苦所隨者謂在人中
憂苦遍者謂在那落迦未永離苦者
謂在上天衆中當苦所隨故又言樂
者謂不苦不樂受現在前位樂所隨
者謂苦受現在前位喜樂遍者謂樂
受現在前位不永離樂者謂於一切
位樂因所隨故若與此相違當知苦
差別又言樂者謂順樂行及樂巳滅
樂所隨者謂有樂因於未來世當生
起樂喜樂遍者謂於現在隨順樂處
未永離樂者謂餘三世與此相違苦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十三張緣
[15-1214b]
差別四如應當知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七
丙午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瑜伽論苐八十七卷苐三十四張緣
[15-1214c]
瑜伽師地論
卷第八十八緣弥勒菩
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攝事分
中契經事行擇
攝第一之四復次嗢拕南曰二智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