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TKD)


[15-1133a]
說功德品決擇問如說五種
無量謂有情界無量等彼一切世界
當言平等平等爲有差別答當言有
差別彼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
清淨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
餓鬼可得亦无欲界色無色界亦无
苦受可復純菩薩僧於中止住是故
說名清淨世界巳入第三地菩薩由
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无有異生及
非異生聲聞獨覺若異生菩薩得生
於彼問若無異生菩薩及非異生聲
聞獨覺得生彼者何因緣故菩薩教
中作如是說若菩薩等意願於彼如
是一切皆當徃生答爲化懈怠㮔類
未集善根所化衆生故密意作如是
說所以者何彼由如是蒙勸勵時便
捨懈怠於善法中勤修加行従此漸
漸堪於彼生當得法性應知是名此
[15-1133b]
中密意復次菩薩依四種住能成四
事云何四住一者極歡喜住二者増
上戒住三者増上心住四者増上慧
住云何極歡喜住謂諸菩薩隨所安
住巳入清淨増上意樂地故乃至當
坐妙菩提座於三寶所不藉他緣意
樂清淨云何増上戒住謂諸菩薩卽
於如是極歡喜住従此巳上隨所安
住具性尸羅遠離一切慳悋犯戒卽
以如是圓滿戒捨迴向无上正等菩
提云何増上心住謂諸菩薩卽依如
是増上戒住従此巳上隨所安住離
欲界貪獲得靜慮及諸等至安住慈
悲於諸衆生隨能隨力如實正行云
何増上慧住謂諸菩薩卽依如是増
上心住従此巳上隨所安住漸能獲
得菩提分法善巧諸諦善巧緣起善
巧不共法安立智善巧出過一切聲
聞獨覺共所證智卽於此中不共法
安立智者謂於菩薩藏中密意言辭
智非安立諦智及安立諦智卽於此
中共所得智者謂依緣起所得登智
云何依此四住能成四事謂諸菩薩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二張福
[15-1133c]
依止初住乃至當坐妙菩提座終不
棄捨大菩提心依第二住乃至當坐
妙菩提座當來自身財寶善品運運
増長依第三住爲欲利益諸有情故
轉諸靜慮以大願力還生欲界而不
爲彼欲緾煩惱之所染汙依第四住
於一切法安立通達而得善巧爲度
衆生故發誓願受於生多因此誓願
便能積集廣大資糧則由此住清淨
爲因不待餘住亦不
由他教誡教授速能證得如來妙智
問菩薩當言以何爲苦答衆生損惱
爲苦問菩薩當言以何爲樂答衆生
饒益爲樂問菩薩當言以何作意答
悟入所知境界邊際及作一切利衆
生事以爲作意問菩
薩當言以何爲住答以无分別爲住
復次菩薩略有四上品障若不淨除
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何等
爲四一者於諸菩薩毗奈耶中起染
汙犯二者毀謗大乘相應妙法三者
未積集善根四者有染愛心爲欲對
治如是四障復有四種淨除障法何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三張福
[15-1134a]
等爲四一者遍於十方諸如來所深
心懇責發露悔過二者遍爲利益一
切十方諸有情類勸請一切如來說
法三者遍於上方一切有情所作功
德皆生隨喜四者凡所生起一切善
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巳入大地菩薩有四微細難可
遍知難可除斷諸隨煩惱彼諸菩薩
應遍了知當正除斷何等爲四一者
法愛二者聲聞獨覺相應作意三者
味著等至四者衆魔事業於諸相
中所有一切心動流散當知皆是衆
魔事業
問巳入初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
超過諸異生地巳入菩薩正性離生
由巳入故不名異生超過一切所有
怖畏得未曾得无上法故常能安住
極歡喜住
問巳入第二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言於毗奈耶中法尓獲得止息一切
聲聞所學自性能於身語意業清淨
現行故能遠離諸犯戒垢
問巳入第三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瑜伽師地論苐七十九卷苐四張福
[15-1134b]
言於内獲得强盛奢摩他道由此證
得尓焰光明問巳入第四地菩薩當
言何相答當言於内獲得强盛毗鉢
舎那道故建立能燒煩惱智焰由此
能於如其所證一切所有菩提分法
安立善巧
問巳入第五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言超過一切世間智故超過一切聲
聞獨覺智故能昇悟入不思議諦極
難勝道
問巳入第六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言悟入甚深緣起道理故於一切行
住猒背想於无相界多住趣向作意
思惟
問巳入第七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言於有加行无間缺無相界作意能
極遠入於加行道巳到究竟
問巳入第八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言於无加行无功用無相界作意得
任運故无有動搖於一切相得自在
故住清淨地
問巳入第九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言於名身句身文身得自在故又得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五張福
[15-1134c]
無罪无量廣大慧故又得廣大无㝵
解故能悦一切衆生心故名大法師
問巳入第十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言巳得一切如來同大灑故巳得如
雲大法
身故巳得一切大神通故亦名如來
問入如來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
卽此所得法身更善清淨極成滿故
於一切種煩
惱障及所知障得永遠離清淨智見
問於此諸地云何造修答若諸菩
薩住勝解行地依於十地修十法行
問於此諸地云何而得答若諸菩薩
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又復
證得清淨意樂爾時頓得一切諸地
問何等名爲諸地等流答一切
地中證得巳後所有威德諸加行道
問於此諸地云何成滿答若諸菩薩
於彼諸地一一地中經於无量百千
大刧隨所
稱讃諸地威德於此威德任運能證
問如說五種入正性離生此中聲聞
入正性離生若諸菩薩入正性離生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六張福
[15-1135a]
等於法界如實通達此二差別云何
應知答略說法界有二種相一者差
別相二者自相差別相者謂常住相
及寂靜相常住相者謂本來无生法
性及無盡法性寂靜相者謂煩惱苦
離繫法性言自相者謂於相名分別
眞如正智所攝一切法中由遍計所
執自性故自性不成實法无我性此
中聲聞由差別相通達法界入正性
離生不由自相以通達彼故由无沒
想及安隱想於法界中得寂靜想於
一切行一向發起猒背之想又復不
能於彼相等所攝諸法性不成實法
我性如實了知唯卽於此法界定
中由緣法界差別作意无相心轉非
由緣彼自相作意或復因他爲其宣
說法界自相聞巳一分迴向菩提聲
聞極大艱辛然後悟入旣得入巳精
勤修習一分一向趣最聲聞極大艱
辛少能悟入而不入巳精勤修習若
諸菩薩俱由二相通達法界入於菩
薩正性離生入離生巳多分安住緣
於法界自相作意何以故由於法界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七張福
[15-1135b]
緣差別相多作意時速趣涅槃故多
住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正
方便當知雖等通達法界由此因緣
而有差別
問如說三世三輪清淨云何三世三
輪清淨答由遍計所執自性故於過
去未來現在諸法平等平等以如實
慧正觀察時於過去未來現在法中
無有顧戀希望染著是名三世三輪
清淨
問如先所說百四十不共佛法餘經
復說十八不共佛法如是佛法云何
安立幾種所攝答謂阿羅漢苾芻諸漏
永盡方人聚落遊行乞食或於一時與
諸惡象惡馬惡牛及惡狗等共路而
行或人稠林履踐棘圍或齊雙足踰
越坑塹或入如是非法舎宅爲諸母
邑非理招引或阿練若棄捨正道行
邪惡徑或與盜賊師子猛獸犲狼豹
等共路而遊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
有誤失如來於此一切永无又阿羅
漢或於一時遊阿練若大樹林中迷
失道路或入空宅揚聲大叫呼噪遠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八張福
[15-1135c]
聞或復因於習氣過失无染汙心騫
露齒逌尒而笑如是等類諸阿羅
漢所有暴音如來於此永无所有又
阿羅漢或於一時由忘念故於所作
事而有喪失如來於此永无所有又
阿羅漢於有餘依生死界中一向發起
厭背之想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向
發起寂靜之想如來於彼有依涅槃
无差別想安住第一平等捨故又阿
羅漢若入等至卽名爲定若出等至
卽不名定如來遍於一切位中无不
定心又阿羅漢不善思擇而便棄捨
利衆生事如是等類如來於此不善
思擇而便棄捨永無所有又阿羅漢依
所知障淨由未得退退失於欲精進
念定慧及解脫解脫知見如是七種
退失之法如來永无又阿羅漢或於
一時善身業轉或於一時无記業轉
如於身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如來
三業智前行故智隨轉故无無記業
智所起故名智前行智俱行故名智
隨轉又阿羅漢遍於三世所知事中
不能率尓作意便解是故智見說名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九張福
[15-1136a]
有著不能一切無餘正解是故智見
說名有㝵如來遍於三世境界率尓
作意便能正解一切所知境事差別
是故說此十八種名不共佛法此中
初四是無忘失法及拔除習氣所攝
次一是大悲所攝所餘當知是一切
種妙智所攝又復世尊於餘經中所
說隨好爲令所化生淨信故顯示於
彼然不立相安立諸相如建立品巳
廣顯示従此隨好當知分出彼諸隨好
復次菩薩邪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
應當了知菩薩正行勝利應當了知
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法行平等行善
行法住行相應當了知菩薩能生淨
信譬喻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
立所學應當了知於諸聲聞所學菩
薩所學殊勝差別應當了知於諸菩
薩應所學中善學菩薩所有世間出
世間智利益他事應當了知卽於菩
薩所教授中聲聞所學應當了知非
善學沙門應當了知善學沙門應當
了知住世俗律儀者應當了知住勝
義律儀者應當了知於諸如來調伏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十張福
[15-1136b]
方便應當了知於密意語應當了知
於菩薩藏所教授中勝解勝利應當
了知如是略舉菩薩藏中所有教授
云何邪行當知略說後後引發有八
種相一者能退智資糧邪行二者退
智資糧故能令忘念邪行三者由忘
念故能壞白法邪行四者白法壞故
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五者
惡意現行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六
者難調伏故能令行於非道邪行七
者行非道故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
八者親近不賢良故能令菩薩不如
其義邪行
復次菩提以慧爲體慧能引發所餘
一切波羅蜜多是故於慧起邪行時
當知菩薩於彼菩提及能引發菩提
諸法皆起邪行有四種法能令菩薩
智資糧退何等爲四一者自不聽聞
二者不令他聞三者爲聽聞障四者
顚倒執著而有聽聞依此能令智資
糧退四種法故於現法中或於後法
復生四種智相違法何等爲四一者
无所了知二者衆緣闕乏三者能生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十一張福
[15-1136c]
感癡非福四者顚倒自不聽聞爲依
止故於現法中無所了知不令他聞
爲依止故於後法中衆緣闕乏爲聽
聞障爲依止故能生後法感癡非福
顚倒執著而有聽聞爲依止故於後
法中更増顚倒自不聽聞者憎背法
故憎背補特伽羅故倶増背故不令
他聞者恐他智勝故有憍傲故怖他
輕毀故爲聽聞障者誹毀於法及補
特伽羅故惡作矯乱相牽引故不令
啓請及開許故方便毀呰能聽者故
顚倒執著而聽聞者依自惡通達領
解宣說執著善通達領解宣說故依
他善通達領解宣說執著惡通達領
解宣說故此中若自不聽聞若不令
他聞若爲聽聞障如是三法多分能
令退失聞所成智資糧顚倒執著而
有聽
聞多分能令退失思修所成智資糧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忘失正念
何等爲四謂於四種補特伽羅四處
迷乱一於舉罪補特伽羅二於教導
補特伽羅三於欲作利益補特伽羅瑜
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十二張福
[15-1137a]
四於有德補特伽羅謂於同梵行所
迷乱自過於學現前迷乱學處於彼
大乘欲勝解者欲正行者顯无差別
標舉分別諸過失故發起迷乱勝解
正行於能說法補特伽羅迷乱顯彼
所有密處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壞鮮白法
謂與他競増上力故起諸白法非處
加行雖起白法處所加行然有三種
邪行過失一者染著過失二者惡見
過失三者受持過失由二因緣應知
染著過失一者邪受用故二者多雜
處故由二因緣應知惡見過失一者
誹撥正法補特伽羅故二者於不正
法顯示執著爲正法故由二因緣應
知受持過失一者受持狹小唯不了
義經故二者於所未聞未曾領受諸
了義經懸誹撥故
復次菩薩有四種非菩薩儀惡意現
行一者於大師所生不信順敬學相
違惡意現行二者於同梵行攝受舉
罪能教誡者如實發露己過相違惡
意現行三者於大智福諸善法中精
瑜伽師地論苐七十九卷苐十三張福
[15-1137b]
進相違惡意現行四者於廣大甚深
勝解中能令自障清淨相違惡意現
行由三種相應知於大師所生不信
順謂於有體尊勝得智由三種相應
知不如實發露己過一者於彼攝受
諸有情所邪妄顯示己爲尊勝因此
發起憍舉心故二者於能舉罪諸有
情所覆所犯故三者於能教誡諸有
情所因彼驅擯増上力故發穢濁心
作損惱故由二種相應知退失於諸
善法發起精進謂於大智福諸有情
所愛著利養恭敬故及欣樂彼故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謂
於正修有四種障一於聽聞執爲究竟
二於教授左謬領解三於尸羅不正
安住多諸惡作四於自見安住見取
謂但聽聞心不寂靜故於聽聞執爲
究竟由於教誡顚倒分別故於教授
左謬領解由於尸羅多作缺犯而受
信施故有惡作與勝有情共與諍競
故於自見多住見取勝有情者謂根
調伏勝及斷滅勝
復次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十四張福
[15-1137c]
道一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爲
說二者於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
不隨所冝而有所說三者於大乘希
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而有所
說四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貪受朋
黨不平等說由三種相當知是名安
住禁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羅
无缺故三者恭敬所學故由二種相
當知是名不住禁戒
一者尸羅缺故二者不恭敬所學故
復次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
事一者退失於乘二者退失利益有
情加行三者
退失聖教四者退失无間修諸善法
復次有四種菩薩不如其義一者任
持正法二者住阿練若三者勤修福
業四者管御大衆謂諸菩薩欲令信
伏雖住持正法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若諸菩薩爲求聲譽雖住阿練若亦
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
著有染之果雖勤修福業亦不如義
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供事名
稱雖管御大衆亦不如義非如其義瑜
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十五張福
[15-1138a]
復次云何正行謂與上相違離別過
失宣說對治當知後後之所引發八
種行相是名正行
謂說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
由於正法補特伽羅不恭敬所顯故
由此毀犯設不毀犯亦无勝解是故
退失又說由不令聞令智退失此何
因緣由欲令他信伏所顯故由此毀
犯設不毀犯迴向邪法是故退失又
說由爲聞障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
不欲不聞不持所顯故由此毀犯設
不毀犯懈怠嬾墯是故退失又說由
邪執著而有聽聞令智退失此何因
緣由於修行不見功德但聞言說爲究
竟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智不
成實是故退失
復說由於舉罪者所迷乱自過令念
忘失此何因緣由於重事中怖畏衰
損於輕事中怖畏呵責而設妄語所
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
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
由迷乱學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
非自性隨轉虛妄見曲所顯故由此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十六張福
[15-1138b]
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
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於大乘
迷乱勝解正行令念忘失此何因緣
由於菩薩不生恭敬隱覆實德所顯
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
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
迷乱顯隱密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
由欲令於大乘不生樂欲所顯故由
此毀犯由業障故而有忘失設不毀
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
復說由非處加行壞鮮白法此何因
緣由樂巳利狹小不轉下乘聽聞心
不謙下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能得
所未獲得諸鮮白法於所聽受生賖
緩故於己得退又說由染愛過失壞
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正在家所得
利養不生喜足矯誑等法有希望所
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聽聞所未聞法
多諸事業輕躁散乱於三摩地不能
證復又說由惡見過失壞鮮白法此
何因緣由懷惡意瞻視於他於諸聲
聞大乘所學其心顚倒所顯故由此
毀犯由不正行獲得衰損由誑惑他
瑜伽師地論苐七十九卷苐十七張福
[15-1138c]
獲得衰損又說由受持過失境鮮白
法此何因緣由於如來智意趣中起
等覺慢所顯故由此毀犯由謗正法
獲得衰損由於
如來智意趣中邪稱量故獲得衰損
復說由於所學不甚恭敬故惡意現
行此何因緣由於所犯不發露不陳悔
不除惡作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所
緣有散乱故行不明了又說由不如
實顯巳過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
於身財有所顧戀樂非諦語所顯故
由此現行由於聖教有散乱故行不
明了又說由於精進懈怠因緣惡意
現行此何因緣由无堪忍所顯故由
此現行由於衆苦不能堪忍於諸善
法有散乱故行不明了又說由障淨
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大乘
無増上意樂勝解所顯故由此
現行於廣大乘有散乱故行不明了
復說由唯聽聞究竟修障難可調伏
此何因緣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
聽聞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持
法善友又說由於教授左解修障難瑜
伽師地論苐七十九卷苐十八張福
[15-1139a]
可調伏此何因緣由不堪受教堅持
所犯不敬教授所顯故由此毀犯矯
誑顯示住阿練若善友又說由於尸
羅不堅安住惡作修障難可調伏此
何因緣由於所學不甚恭敬虛受信
施所顯故由此毁犯矯誑顯示勤修
福業善友又說由於自見安住見取
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清淨
波羅蜜多諸菩薩所不生恭敬不欲
瞻仰不欲親近不欲聽聞不隨法行
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御衆善友
復說由不宣說不隨宣說不順義說
不平等說行於非道此何因緣由前
後宣說猒倦不平等心於所宣說不
知方便下乘勝解有染愛心教誡徒
衆加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由善根不
圓滿故由不攝受廣大善根故由棄
捨廣大善根故生非福故誑惑所化
諸有情類復說由四種親近不賢良
故退失四事此何因緣由慳悋少聞
不善入聖教於佛語言不聽聞所顯
故由此毀犯不修善根故怖畏生死
苦故於利他事不能作故狹小善根
瑜伽師地論苐七十九卷苐十九張福
[15-1139b]
故於諸法中有疑惑故而有退失
復說由於四種菩薩欲求信伏欲求
聲譽欲求染果欲求供養承事名稱
是諸菩薩不如其義此何因緣由與
我愛俱於微細罪不見怖畏與其无
我非勝解俱不顧他利於生死涅槃
一向觀見過失功德於現法中樂相
雜住於當來世欣樂富貴攝受財法
所顯故由此毀犯矯現自身能正持
法乃至御衆
復次云何正行勝利此亦四種後後
應知如是正行菩薩能積集福智資
糧故以此爲依障清淨故以此爲依
於一切門集成白法故以此爲依起
一切種利益有情加行故又能生長
無量福故
復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糧一者
依此正行供養承事諸佛如來二者
聞清淨三者思清淨四者修清淨
復有四法能令障淨一者於乘自然
无動二者於諸有情遠離不行因緣
三者遠離邪行因緣四者遠離下圓
滿正行因緣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二十張福
[15-1139c]
復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一
者修修所成二者成熟有情卽彼所
成三者堪忍難
事卽彼所成四者聞思無厭卽彼所
或復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
事謂於四處濟拔有情一者於疑惑
猶豫處二者於極穢惡趣顚墜處三
者於下
乘信解處四者於憎背聖教瞋恚心
處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現在轉
時猶得如是功德勝
利謂具法行中平等行善行法住行
相云何菩薩具於法行此何行相謂
諸菩薩凡所修行不越正法是故名
爲具足法行當知此行有五行相一
者於不饒益樂行惡行諸有情所欲
令入善攝受哀愍故二者於住種性
外緣闕乏諸有情所勸令發起菩提
心故三者於波羅蜜多殊勝中自了
故四者於尊重處發起恭敬礼拜
加行故五者於
諸外道怨敵有情安住聖教无傾動
故云何菩薩具平等行此何行相謂諸瑜
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二十一張福
[15-1140a]
菩薩遍於一切利衆生事平等修行
是故說名具平等行當知此行有八
行相一者於諸有情平等親愛故二
者於諸有情以无染汙無差別身无
差別世無差別求親愛之心平等慰
喻故三者捨諸憒鬧舒顏和悦於巳
受擔平等能運故四者於未受擔平
等能取故五者於一切苦平等堪忍
故六者於無量調伏方便平等能求
故七者展轉更㸦平等正語堪忍語
故八者一切善根平等迴向大菩提故
云何菩薩具於善行此何行相謂諸
菩薩於内成熟諸佛法故於外成熟
諸有情故修行善行是故說名具於
善行當知此行有七行相一者无所
依止而惠施故二者无所依止而持
戒故三者由哀愍心而修忍故四者非
於少分修精進故五者爲作利益諸
有情處修靜慮故六者見不相應修
妙慧故七者成熟方便善巧故
云何菩薩具於法住此何行相謂諸
菩薩非但追求以爲究竟非但讀誦
以爲究竟非但宣說以爲究竟非但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二十二張福
[15-1140b]
尋思以爲究竟而於内心勝奢摩他
正修習中發勤方便平等修集是故
說名具於法住當知此住有十二行
相一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
中无分別故二者以此爲依恭敬領
所教授故三者以此爲依身遠離
故四者以此爲依心遠離故五者以
此爲依越聲聞乘相應作意大乘相
應作意思惟故六者以此爲依不捨
遠離軘與諸有情共止住故及與所
餘共止住故七者以此爲依領受清
淨世間智大福資糧威德修果故八
者於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
世智故又清淨智者斷四種過失管
御大衆故一者不能堪忍觸惱過失
二者不決定說教授過失三者不如
其言所作過失四者有染受心過失
如是四種及前八種合有十二行相
復次云何菩薩能生淨信所有譬喻
請諸菩薩従初發心初中後時作諸
衆生引發善根所依止故普於一切
若怨若恩心无所著猶如大地而諸
菩薩非如大地中庸而轉衆生依之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二十二張福
[15-1140c]
自施功力方得存活然諸菩薩生長
善根淨信歡喜能滋潤故猶如大水
而諸菩薩非如大水與諸稼穡成熟
相違然諸菩薩爲欲成熟諸善根故
於可猒法深生猒患能燒煉故猶如
大火而諸菩薩非如大火與諸佛土
集會相違然諸菩薩能令善根巳成
熟者引發聚集解脫觸得由能發起
正教授故譬如大風而諸菩薩非如
大風能引發巳終歸滅盡然諸菩薩
令自白法轉増盛故猶如朗月而諸
菩薩非如朗月但於白分光明照曜
非於黑分然諸菩薩其相平等於黑
白分一切法中智普照故猶如日輪
而諸菩薩非如日輪怖羅怙捉卽便
旋轉然諸菩薩一切趣中終不怖畏
煩惱所執而旋轉故譬如師子而諸
菩薩非如師子怯於大擔然諸菩薩
能擔一切大苦擔故如善調龍而諸
菩薩非如龍象若遭利衰軟非軟語
若樂若苦則爲愛恚之所塗染然諸
菩薩於諸世法不爲愛恚所塗染故
如紅蓮花而諸菩薩非如紅蓮斷其瑜伽
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二十四張福
[15-1141a]
莖巳不復生長然諸菩薩雖伏煩惱
由善根力之所住持於生死中復生
長故猶如大樹根未損壞而諸菩薩
非如大樹其根後時定當損壞然諸
菩薩所有善根迴向涅槃大菩提故
譬如衆流趣入大海而諸菩薩非如
衆流趣入大海卽成海性然諸菩薩
依止涅槃及大菩提諸善根力而遊
戲故猶如諸天依蘇迷住而諸菩薩
非如諸天住蘇迷盧於自事中專行
放逸多受快樂然諸菩薩方便般若
所攝持故成辦一切佛所作故譬如
羣臣所輔大王而諸菩薩非如羣臣
所輔大王爲自利益守護國人然諸
菩薩不顧巳利攝護衆生猶如大雲
而諸菩薩非如大雲不能畢竟成辦
稼穡然諸菩薩畢竟生長菩提分法
如轉輪王出現於世而諸菩薩非如
輪王无有第二大丈夫衆然諸菩薩
解脫平等善根所生多同出現如末
尼寶而諸菩薩非如末尼寶珠與迦
理沙般拏極不相似然諸菩薩入无
漏界所作平等受樂等故譬如巳入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二十五張福
[15-1141b]
雜林諸天而諸菩薩非如巳入雜林
諸天煩惱増長當來顚隊然諸菩薩
諸煩惱无顚墜故所有煩惱如呪
術等所伏諸毒而諸菩薩所有煩惱
非如呪等所伏諸毒唯不爲害更无
餘德然諸菩薩由自煩惱能作一切
衆生利益故此煩惱如大城中諸糞
穢聚如是菩薩所有功德麤同世閒
共所知事故得爲喻而此功德由殊
勝故无有譬喻是故當知菩薩功德
一切譬喻所不能及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丙午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九卷第二十六張福
[15-1141c]
瑜伽師地論
卷第八十福弥勒菩薩
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