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81 元文類-元-蘇天爵 (WYG)





[047-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文類巻四十四    元 蘇天爵 編
 


雜著
  讀易私言          許 衡
初初位之下事之始也以陽居之才可以有為矣或恐
 其不安於分也以陰居之不患其過越矣或恐其愞
 弱昏滯未足以趨時也四之應否亦類此義無應則/或困於
 弱有應則或傷於躁坎無應/而凶頤有應而凶之類也大抵柔弱則難濟剛徤
[047-1b]
 則易行故諸卦柔弱而致凶者其數居多豫剝坎恒/困井旅小
 過未/濟剛徤而致凶者惟頤大壯夬而已若總言之居
 初者易貞居上者難貞易貞者由其所適之道多難
 貞者以其所處之位極故六十四卦初爻多得免咎
 而上每有不可救者始終之際其難易之不同葢如
 此
 艮六居初者凡八陰柔處下而其性好止故在謙則
 合時義而得吉在咸則感未深而不足進也以是才
[047-2a]
 居遯則後於人而有厲然位卑力弱返不若不往之
 之為愈也蹇之時險在前也止而不往自有知幾之
 譽勉於進則陷乎險也艮以止於初為義故但戒以
 利永貞漸之才宜若此也雖小子有言於義何咎旅
 雖有應而不足援也斯其所以瑣乎小過宜下而反
 應於上斯其有飛鳥之凶乎柔止之才大率不宜動
 而有應動而有應則應反為之累矣謙最吉小/過最凶
 坤六居初者凡八坤柔順處下其初甚㣲而其積甚
[047-2b]
 著故其處比與否之初也皆獲吉豫有應在上是動
 於欲而不安其分也凶亦宜乎
二─二與四皆陰位也四雖得正而猶有不中之累况不
 得其正乎二雖不正而猶有得中之美况正而得中
 者乎四近君之臣也二逺君之臣也其勢又不同此
 二之所以多譽四之所以多懼也二中位陰陽處之
 皆為得中中者不徧不倚無過不及之謂其才若此
 故於時義為易合時義旣合則吉可斷矣究而言之
[047-3a]
 凡為陽者本吉也陽雖本吉不得其正則有害乎其
 吉矣雖得正矣不及其中亦未可保其吉也必也當
 位居中能趨時義然後其吉乃定凡為陰者本凶也
 陰雖本凶不失其正則緩乎其凶矣茍或居中猶可
 免其凶也必也不正不中悖於時義然後其凶乃定
 故陽得位得中者其吉多焉陰失位失中者其凶多
 焉要其終也合於時義則無不吉悖於時義則無不
 凶也大矣哉時之義乎
[047-3b]
 凡陽本吉凡陰本凶陽雖本吉不得其正則害乎吉
 矣得正矣不及其中亦未保其吉也必當位居中能
 趨時義然後其吉乃定陰雖本凶不失其正則緩其
 凶矣失正矣或能居中猶可免其凶也必也不正不
 中悖於時義然後其凶乃定故陽得位得中其吉多
 焉陰失位失中其凶多焉要其終也合於時義則無
 不吉悖於時義則無不凶也大矣哉時之義乎一本/究而
 言之以下文少不同故/重錄如上以備參考
[047-4a]
 乾九二九剛徤之才也而承乗又剛徤是剛徤之至
 也處陰得中有溥愽淵泉時出之義臣才若此其於
 職位葢綽綽然有餘裕矣夫剛徤則有可乆之義得
 中則有適時之義兼二者而得雖無應可也况六五
 虚中以待已者乎此八卦所以無悔吝而有應者尤
 為美也
 兊九二兊之九二剛而得中也雖上承於柔邪不足
 為累以此得中之義為務也獨節之為卦自有中義
[047-4b]
 所不足者正而已今旣不正矣其何以免於凶乎
 㢲九二兊之中以剛為說㢲之中以剛為入皆有才
 適用之中也然兊務於上上一陰/為主㢲務於下下一陰/為主
 其勢有所不通如井之義貴於上行也而九二無應
 徇已才而下之違時拂義人莫肯與以谷射甕敝取
 象其亦宜乎
 坎九二下柔險之始也上柔險之極也而已以剛陽
 之才獨處中焉是已無賴於彼而彼有待於已也如
[047-5a]
 以至尊應之則險道大行不爾則幾於困矣大率有
 應而道行則以貞幹之義為重無應而處中則以須
 守之義為重錯舉而言則卦才皆備焉
 坤六二否之時不為窮厄所動豫之時不為逸欲所牽
 非安於義分者莫能也坤六二居中履正且又靜而順焉
 宜其處此而無敗也雖然創物兼人陽之為也柔順貞
 靜陰之徳也以陰之徳而遇剝觀則剝傷於柔而觀失
 於固矣夫何故時旣不同義亦隨異此六爻所以貴
[047-5b]
 中正而中正之中又有隨時之義也
 震六二六二陰柔而在動體雖居中履正然下乗剛
 陽成卦之主其勢不得安而處也非惟其勢不得安
 而處揆其資性亦不肯安其處也或上應或下依有
 失得之辨焉復無應而下依吉之道也過此則違道
 而非正矣頤/隨益之方受彼也上下之來又何患焉無
 妄之世方存誠也或應或依秪足為累他卦皆以乗
 剛之義為重也屯震/噬嗑大率處則乗剛動有得失非坤
[047-6a]
 二柔中之比也
 艮六二以剛處上以柔處下尊卑之勢順也艮之大
 體旣備此象矣而六二又承剛履柔居中得正宜其
 處諸卦而無過也雖然柔止之才動拘禮制若當大
 有為之時則有不可必者固在蹇未能濟處艮莫能
 止究其用心忠義正直終不可以事之成否為累也
 離六二初與三剛而得正皆有為之才也然其明照
 各滯一偏唯六二中正見義理之當然而其才幹有
[047-6b]
 不逮其明者甚矣智之難齊也得有應於上則明有
 所附矣然非剛之善用明實明之能自用也大抵以
 剛用明不若以明用剛之為順故八卦應五附三其
 勢略等而離之六五有應於下者為最美也
三─卦爻六位唯三為難處葢上下之交内外之際非平
 易安和之所也故在乾則失於剛暴在坤則傷於柔
 邪震動而無恒㢲躁而或屈離與艮明止係於一偏
 坎與兊險說至於過極皆凶之道也然乾之徤雖不
[047-7a]
 中也猶可勝任坤之順雖不正也猶能下人二者之
 凶比他爻為少緩若夫坎之與兊以陰處陽以柔乗
 剛不中不正悖忤時義其為凶也切矣是知乾坤為
 輕坎兊為重總而論之亦曰多凶而已矣 乾九三過剛而不中難與義適然以其有才也故諄
 諄焉戒命之曰夕惕曰敬慎曰艱貞庶乎有可免者
 不然則用所偏而違乎義矣凶其可逃乎
四─四之位近君多懼之地也以柔居之則有順從之美
[047-7b]
 以剛居之則有僣逼之嫌然又須問居五者陰邪陽
 邪以陰承陽則得於君而勢順以陽承陰則得於君
 而勢逆勢順則無不可也勢逆則尤忌上行上行則
 凶咎必至離之諸四皆是也震則四為成卦之主才
 幹之臣也是動而知戒是以有補過之道以陽承陽
 以陰承陰皆不得於君也然陽以不正而有才陰以
 得正而無才故其勢不同有才而不正則貴於寡欲
 故乾之諸四例得免咎而隨之四夬之四有凶悔之
[047-8a]
 辭焉無才而得正則貴乎有應故艮之諸四皆以有
 應為優無應為劣獨坤之諸四能以柔順處之雖無
 應援亦皆免咎此又隨時之義也
 乾九四九而居四勢本不順然以其徤而有才焉故
 不難於趨義又上卦之初未至過極故多為以剛用
 柔之義以剛而用柔是有才而能戒懼也有才而能
 戒懼雖不正猶吉也
 兊九四處下而說則有樂天之美處上而說則有慕
[047-8b]
 爵之嫌初九雖無應猶可也九四雖有應尚多戒辭
 也然以剛說之才易得勝任故有應者無不吉而無
 應者亦有免之之道云
 離九四陽處近君而能保其吉者以其有才而敬慎
 故也火性上炎動成躁急非惟不順君之所用且反
 為君之所忌也恣横専愎鮮有不及唯噬嗑之去間
 睽離之相保與羈旅而親寡之時取君義為甚輕故
 其所失亦比他爻為甚緩究而言之固非本善之才
[047-9a]
 也
 震九四離之成卦在乎中故以中為美震之成卦在
 乎下故以下為貴若是則震之九四乃才幹之臣也
 君之動由之師之動亦由之其功且大矣其位已逼
 矣然而卒保其無禍者何哉葢震而近臣君有戒慎
 恐懼之義以陽處陰有體剛用柔之義持其術以往
 其多功而寡過也宜乎雖然功大位逼而不正不可
 以乆居其所也乆居其所則勲徳反下此恒之所以
[047-9b]
 戒於田無禽歟 㢲六四陰柔之質自多懼也順入之才能承君也以
 是而處每堪其任故八卦皆無凶悔之辭
 坎六四其以陰柔得位而上承中正之君略與㢲同然
 又有險之性焉此以處多懼之地則宜矣故八卦亦無凶
 悔之辭一作陰承陽其勢已順而其才質且能周還/曲折不違於正道是宜處多懼而無咎也
 艮六四以柔止之才承柔止之君雖已身得正而於
 君事則有不能自濟者必藉剛陽之才而後可以成
[047-10a]
 功故離九應之則終得婚媾震九應之則顛頤獲吉
 至於止乾之徤納兊之說皆可成功而有喜不爾處
 剝見凶處蒙蠱見吝矣艮以能止為義能止其身則
 无咎可也
 坤六四坤之六四不問有應與否皆無凶咎葢為臣
 之道大體主順不順則無以事君也
五─五上卦之中乃人君之位也諸爻之徳莫精於此故
 在乾則剛徤而斷在坤則重厚而順未或有先之者
[047-10b]
 至於坎險之孚誠離麗之文明㢲順於理艮篤於實
 能首出乎庻物不問何時克濟大事傳謂五多功者
 此也獨震忌强輔兊比小人於君道未善觀其戒之
 之辭則可知 乾九五剛徤中正得處君位不問何時皆無悔咎惟
 履之剛決同人之私暱不合君道故有厲有號咷也
 兊九五下履不正之强輔上比柔邪之小人非君之
 善道也然以其中正也故下有忌而可勝上有說而
[047-11a]
 可決大哉中正之為徳乎
 離六五强輔强師而六以文明柔中之才而麗之悔
 可亡也事可濟也然更得九二應之為貴故大有睽
 鼎未濟皆吉而他卦止以得中為免耳 震六五九四陽剛不正之臣為動之主而六五以柔
 中乗之其勢可嫌也得九二剛中應之其勢頗振動
 故恒大壯解歸妹比他卦為優而豐之二五以明動
 相資故其辭亦異焉勝於豫震小過之無應也
[047-11b]
 㢲九五以㢲順處中正又君臣相得而剛柔相濟相
 得則無内難相濟則有成功不待於應自可无咎應
 則尤為美也以㢲順之道處中正之位君與臣相得
 也剛與柔相濟也相得則無内起之難相濟則有成
 功之理不待於應而自能無咎也
 坎九五以陽剛之才處極尊之位中而且正可以有
 為也然適在險中未能遽出故諸卦皆有須待之義
 夫能為者才也得為者位也可為者時也有才位而
[047-12a]
 無其時唯待為可待而至於可則無咎矣
 艮六五君輔皆柔且無相得之義本不可有為也以
 六有靜止得中之才上依而下任也故僅能成功然
 非可大有為也更或無應是不得於臣又不得於民
 於君道何取焉 坤六五坤六居五雖不當位然柔順重厚合於時中
 有君人之度焉得九二剛中應之則事乃可濟故師
 泰臨升或吉或無咎而他卦則戒之之辭為尤重葢
[047-12b]
 陰柔之才不克大事且鮮能永貞故也
上─上事之終時之極也其才之剛柔與内之應否雖或
 取義然終莫及上與終之重也是故難之將出者則
 指其可由之方否解困/涣未濟事之旣成者則示以可保之
 道蠱旡妄頤/家人革漸時甚足貴也隨離/臨艮時過適則難與行也
 乾坤小畜泰節中孚大畜/大過恒益㢲兊小過旣濟義之善或不必勸則直云
 其吉也大有剝大/畜遯睽鼎勢之惡或不可解則但言其凶也
 屯訟比噬嗑復坎明夷夬/歸妹豐旅㢲小過旣濟有始不得志而終無咎者
[047-13a]
 同人/姤有始饜其欲而終有禍敗者萃/旅制其偏而用者
 才尚可也蒙晉/升反其常而動者事已窮也師謙/賁損質雖
 不美而冀其或改焉則猶告之豫大壯/益震節位雖處極而
 見其可行焉則亦諭之需/蹇艮有成終之義故八卦皆
 善蒙蠱賁剝大/畜頤損艮履係於所履觀係於所生吉凶不敢
 主言也大抵積微而盛過盛而衰有不可變者有不
 能不變者六爻教戒之辭唯此為最少大傳謂其上
 易知豈非事之已成乎
[047-13b]
  東西周辨          吴 澂
東西周有二一以前後建都之殊而名一以二公封邑
之殊而名昔武王西都鎬京而東定鼎於郟鄏周公相
成王宅洛邑營澗水東瀍水西以朝諸侯謂之王城又
謂之東都實郟鄏於今為河南又營瀍水東以之處殷
頑民謂之成周又謂之下都於今為洛陽自武至幽皆
都鎬京幽王娶於申生太子宜臼又嬖褒姒生伯服欲
立之黜宜臼申侯以鄫及犬戎入寇弑王諸侯逐犬戎
[047-14a]
與申侯共立宜臼是為平王畏戎之逼去鎬而遷於東
都平以下都王城曰東周幽以上都鎬京曰西周此以
前後建都之殊而名也自平東遷傳世十二而景王之
庶長子朝與王猛爭國猛東居于皇晉師納之入于王
城入之次月猛終丐及踰半期而子朝又入王辟之東
居于狄泉子朝據王城曰西王敬王在狄泉曰東王越
四年子朝奔楚敬王雖得返國然以子朝餘黨多在王
城乃徙都成周而王城之都廢至考王封其弟揭於王
[047-14b]
城以續周公之官職是為周桓公自此以後東有王西
有公而東西周之名未立也桓公生威公威公生恵公
恵公之少子班又别封于鞏以奉王是為東周恵公父/子
同/謚以鞏與成周皆在王城之東故班之兄則仍襲父爵
居于王城是為西周武公以王城在成周之西故自此
以後西有公東亦有公二公各有所食而周尚為一也
顯王二年趙韓分周地為二二周公治之王寄焉而巳
矣周之分東西自此始九年東周恵公卒子傑嗣慎靚
[047-15a]
以上皆在東周赧王立始遷于西周即王城舊都也史/記
云王赧時東西周分治今按顯/王二年已分為二不待此時矣其後西周武公卒子文
君嗣王五十九年秦滅西周西周公入秦獻其邑而歸
是年赧王崩次年周民東亡秦遷西周公於&KR1222狐聚又
六年秦滅東周遷東周公於陽人聚此以二公封邑之
殊而名也前後建都之殊者以鎬京為西周對洛邑為
東周而言也二公封邑之殊者又於洛邑二城之中以
王城為西周對成周為東周而言也大㮣周三十六王
[047-15b]
前十有二王都鎬京中十有三王都王城王城對鎬京
則鎬京在西而王城在東其東西之相望也逺季十王
都成周赧一王都王城王城對成周則成周在東而王
城在西其東西之相距也近一王城也昔以東周稱今
以西周稱夫周未東西之分因武恵二公各居一都而
名王則或東或西東西之名繫乎公不繫乎王也邵子
經世書紀赧王為西周君與東周恵公並而西周公無
聞焉則直以西為王東為公矣知東之有公而不知西
[047-16a]
之亦有公也知王之在西而不知赧以前之王固在東
也戰國策編題首東周次西周豈無意哉二周分治以
來顯王慎靚王二代五十餘年王於東赧一代五十餘
年王於西先東後西順其序也近有縉雲鮑彪註謂西
周正統不應後於東周升之為首巻於西著王世次於
東著公世次葢因邵子而誤者旣不知有西周公且承
宋忠之謬以西周武公為赧王别諡反以徐廣為疎是
未嘗考於司馬貞索隠之說鮑又云赧徙都西周西周
[047-16b]
鎬京也嗚呼鎬京去王城成周八百餘里自平王東遷
之後不能有而以命秦仲曰能逐犬戎即有其地鎬之
於秦已四百年於兹其地在長安上林昆明之北虎狼
所穴而王得往都於彼哉高誘註曰西周王城今河南
東周成周故洛陽辭㫖明甚鮑注出高誘後何乃以西
周為鎬京也乎鮑又云郟鄏屬河南為東周殊不思此
昔時所謂東周也於斯時則名西周矣斯時之西周與
鎬京郟鄏對稱西東者不同顧乃一之何歟葢有不知
[047-17a]
而作者我無是也夫鮑氏之於國策其用心甚勤而開
巻之端不免謬誤如此讀者亦或未之察也與夾谷士
常程鉅夫偶論及此二公命筆之遂為之作東西周辯
  改月數議          張敷言
或謂三代改正朔無異議月數之改諸儒議論不一學
者病焉亦嘗考之乎曰夏商之制世逺無文不可深究
周制尚可得而言之謂不改可乎曰可何以徵之四月
維夏六月徂暑周詩甚明謂之改可乎曰可何以徵之
[047-17b]
孟子書七八月之間旱春秋正月日南至二月無氷之
類是也然則無定論乎曰有間者伏讀春秋至春王正
月竊有疑焉夫正月固王之正月如後世史書正月即
時王之正月也何假稱王竊意必其别有所謂正月者
故稱王以别之及讀僖五年晉獻公伐虢以克敵之期
問於卜偃荅以九月十月之交考之童謠星象之驗
是夏正十月而其傳迺書在十二月其改月明矣又㐮
公三十年絳老人自實其年稱臣生之嵗正月甲子朔
[047-18a]
于今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三之一所稱正月亦是
夏正寅月孔疏甚明文多不載考之老人所歴正七十
三年二萬六千六百六十六日當盡丑月癸未其傳迺
書在二月其改月又明矣然卜偃老人併是周人一則
對君一則對執政大夫其嵗月又二事中之切用非若
他事泛言月日何故舎時王之正月月數而言夏正哉
聽之者亦何故都不致詰即知為寅月起數哉因是以知周之正朔月數皆改必其朝覲聘問頒朔授時凡筆
[047-18b]
之於史册者即用時王正月月數其民俗之嵗時相語
之話言則皆以寅月起數如後世者自若也而春秋書
王正月以别民俗為無疑周人之詩孟子之書亦各有
所取也不然諸儒之論各執所見主改者遇不改之文
則沒而不書主不改者遇改月之議則諱而不錄終不
能曉然相通以袪學者之惑曰周以子月為正為一月
信矣以為春乎曰然寒暑反易可乎曰未也先王之制
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易衣色殊徽號新民之耳目以權
[047-19a]
時之宜非謂冬必為春子之一月便可祈穀上帝矣
便可犧牲不用牝矣曰有未安乎曰固也不然夫子不
曰行夏之時矣周公作禮正月之後不復曰正嵗矣凌/人
正嵗十有二月令斬氷最可考旣以/寅月為正嵗則子月為權宜得矣說正嵗者不謂夏
得四時之正殷周不得矣必有復以子丑之月為正者
唐武氏雖嘗以子月為正却未嘗改時月肅/宗以子月為嵗首斗建紀月但行一年耳曰子謂
必其筆之史册者則用時王正月月數伊訓之元祀十
有二月蔡氏以為殷正月者果何月乎曰建子月也殷
[047-19b]
正固在丑月然則嗣王祗見及太甲篇之嗣王奉歸舉
不在正月乎曰後世嗣王復考之嗣命固有常儀何待
正月而放桐之事又人臣大變周公之聖猶被流言阿
衡之心為何如哉朝而自怨夕當復辟尤不須於正月
也況正月但書十二以虞書上日正月朔旦及秦漢而
下例之殷不其獨無正乎曰秦以亥正猶稱十月不亦
同乎曰秦正之謬安足取法葢秦於寅月書正嵗首十
月其制又異不若殷之全無正也曰或者謂用夏正故
[047-20a]
卜偃老人之言如此則又何說也曰是又不然老人之
言在晉文伯後容或有之卜偃對君之言迺獻公之世
是時簒國日淺二軍始備天王賜一軍/自立一軍晉文未興齊桓
尚在雖嘗滅耿滅霍小小得志方朝周納貢之不暇獻/公
滅虞歸其/職貢于王亦何故毁冠裂冕更姓改物而用夏正哉然
則愚之所見為有据而春王正月之一辭今古諸儒不
敢輕議者固著明矣
 
[047-20b]
 
 
 
 
 
 
 
 元文類巻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