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81 元文類-元-蘇天爵 (WYG)




[040-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文類巻三十七    元 蘇天爵 編
 書
  上耶律中書書       


 元好問
四月二十有二日門下士太原元好問謹齋沐獻書中
書相公閣下易有之天造草昧君子以經綸伏惟閣下
輔佐王室奄有四方當天造草昧之時極君子經綸之
道凡所以經造功業考定制度者本末次第宜有成策
[040-1b]
非門下賤士所敢與聞獨有一事系斯文為甚重故不
得不為閣下言之自漢唐以來言良相者在漢則有蕭
曹丙魏在唐則有房杜姚宋數公者固有致太平之功
而當時百執事之人毗助賛益者亦不為不多傳記具
在盖可考也夫天下大器非一人之力可舉而國家所
以成就人才者亦非一日之事也從古以來士之有立
于世必藉學校教育父兄淵源師友講習三者備而後
可喻如修明堂總章必得楩楠豫章節目磥砢萬牛挽
[040-2a]
致之材預為儲蓄數十年之間乃能備一旦之用非若
起尋丈之屋欂&KR3861椳楔楹杙甍桷雜出于榆栁槐柏可
以朝求而暮足也竊見南中大夫士歸河朔者在所有
之聖者之後如衍聖孔公耆舊如馮内翰叔獻梁都運
斗南高戸部唐卿王延州從之時輩如平陽王狀元綱
東明王狀元鶚濱人王賁臨淄李浩秦人張徽楊奐李
庭訓河中李獻卿武安樂䕫固安李天翼沛縣劉汝翼
齊人謝良弼鄭人吕大鵬山西魏璠澤人李恒簡李禹
[040-2b]
翼燕人張聖俞太原張緯李謙冀致君張徳輝高鳴孟
津李蔚真定李治相人胡徳珪易州敬鉉雲中李微中
山楊果東平李昶西華徐世隆濟陽張輔之燕人曹居
一王鑄渾源劉祁及其弟郁李仝平定賈庭揚楊恕濟
南杜仁傑洛水張仲經虞鄉麻革東明商挺漁陽趙著
平陽趙維道汝南楊鴻河中張肅河朔勾龍瀛東勝程
思温及其從弟思忠凡此諸人雖其學業操行參差不
齊要之皆天民之秀有用于世者也百年以來教育講
[040-3a]
習非不至而其所成就者無幾䘮亂以來三四十人而
止矣夫生之難成之又難乃今不死于兵不死于寒餓
造物者挈而授之維新之朝其亦有意乎無意乎誠以
閣下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養之分處之
學館之奉不必盡具饘粥足以餬口布絮足以蔽體無
甚大費然施之諸家固已骨而肉之矣他日閣下求百
執事之人隨左右而取之衣冠禮樂紀綱文章盡在于
是將不能少助閣下蕭曹丙魏房杜姚宋之功乎假而
[040-3b]
不為世用此諸人者可以立言可以立節不能泯泯默
默以與草木同腐其所以報閣下終始生成之賜者宜
如何哉閣下主盟吾道且樂得賢才而教育之一言之
利一引手之勞宜不為諸生惜也
  與姚公茂書         楊 奐
奐頓首復别四五年思渴之甚所欲言者不一也握手
未期此懐可知子善至得書審玉眷佳裕且知北還喜
甚去嵗子善云新築祠堂而石室在正位不知何所據
[040-4a]
及見朱文公家禮圖説亦云在北架似不安也且宗廟
五廟七廟而已雖有成言所以作室次第于經則無所
見朱文公後宋人也建炎南渡廟社之禮一蕩就有故
老或鬱鬱下僚無所見于世此説在中庸或問中略見
之所可信者止是昭穆位次于神主于石室皆不及也
家禮所載神主様式亦非奐三十時入汴梁得宫室廟
社法度于一故老處又五年因秋比以生徒之衆寓長
安慈恩寺有僧曰了遷者乘暇請觀寺之西南杜相公
[040-4b]
讀書堂奐一見知其為家廟也其廟制如世之所謂吳
殿也凡石室竝在西壁高與人胸臆齊其僧猶以為藏
書龕既而來洛下于楊正卿家閲稽古編文信乎其為
杜祁公之家廟也文粹韓文温公集多有家廟碑止説
三室四室或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室又有云東室者
亦不載石室方位之所在夫禮也者制度名數之所寓
也不有所據必有所見文公所述未見其所據當以奐
之所目覩者為廟之定制天子與諸侯卿大夫同所以
[040-5a]
異者名數也今汴梁太廟法度弊家具有圖説自已亥
春定課時有告隠匿官粟者親入倉檢視而倉即太廟
也因得考其制度焉石室在西壁正殿凡二十五間始
祖室三間内附祧廟神主五位其石室皆在西壁而近
南牗世祖二間内附肅宗一位穆宗二間内附康宗一
位太祖已下至宣宗各二問係八室計一十六間其神
主石室竝在西壁東西夾室各一間凡有神主處每一
間門一牖一門在左牖在右巳上共二十五間近有客
[040-5b]
曰毛正卿至自保州曾為先朝太祝談舊禮如在目前
是日坐客甚衆談竟奐問之曰如公所言其行禮時
在秋冬而不及春夏也客問何以知之奐曰以公止見
虎席故知其在秋冬也若春夏則席以桃枝桃枝竹也
客曰適在冬耳奐又問公之行禮將屬時享而不及禘
祫客問何以知之奐曰禘祫則太祖神主位于埳下而
東向焉而昭在于北南向之穆在于南而北向之公所
言而曰太祖神主在門之内南向焉故知不及禘祫也
[040-6a]
客謝未嘗及禘祫吁此定禮也患不素考耳是與非吾
友訂之恐不宜襲家禮之誤也著書非細事也古之聖
賢未嘗敢自作古所謂神主之説容面告焉  與竇先生書         許 衡
老病侵尋歸心急迫思所以上請未得其門也邇來相
從實望見教不意復有引薦之言聞之踧踖且驚且懼
邸舍中懇陳所以不可之故至于再三始䝉惠許違别
三數日復慮他説間之不終前惠是用喋喋重陳向來
[040-6b]
懇禱不可意嘗謂天下古今一治一亂治無常治亂無
常亂亂之中有治焉治之中有亂焉亂極而入于治治
極而入于亂亂之終治之始也治之終亂之始也治亂
相循天人交勝天之勝質揜文也人之勝文犯質也天
勝不已則復而至于平平則文著而行矣故凡善惡得
失之應無妄然者而世謂之治治非一日之為也其來
有素也人勝不巳則積而至于偏偏則文没不用矣故
凡善惡得失之迹若謬焉者而世謂之亂亂非一日之
[040-7a]
為也其來有素也析而言之有天焉有人焉究而言之
莫非命也命之所在時也時之所向勢也勢不可為時
不可犯順而處之則進退出處窮達得喪莫非義也古
之所謂聰明睿知者唯能識此也所謂神武而不殺者
唯能體此也或者横加已意欲先天而開之拂時而舉
之是揠苗也是代大匠斵也揠苗則害稼代匠則傷手
是豈成已成物之道哉即其違順之多寡乃在吉凶悔
吝之多寡也生平拙學認此為的信而守之罔敢自易
[040-7b]
今先生直欲以助長之力擠之傷手之地是果相知者
所為耶無益清朝徒重後悔豈交游之汎不足為之慮
耶抑真以樗散為可用之材也相愛之深未應乃爾若
夫春日池塘秋風禾黍夏未雨蠶老麥收冬將寒囷盈
箱積門喧童稚架滿琴書山色水光詩懐酒興拙謀或
可以辦此也是以心思意嚮日日在此安此樂此言亦
此書亦此百周千折必期得此而後已先生不此之助
而彼之助是不可其所可而可其所不可也其可哉將
[040-8a]
愛之實害之萬惟恕察言不能櫽括悚息待罪
  荅耶律惟重書        許 衡
書奉寄耶律生久别不得㑹見豈勝懐想王之奇來審
聞尊丈以下皆安良慰西山詩説與文公詩傳異同此
非區區所能辨然宿昔愛生勤學似不欲虚其所問雖
自知淺陋猶喜一言之春秋壊于三傳此説固矣然盡
去三傳而不讀吾恐擬議之失又甚于三傳書義壊于
漢儒之序此説固矣然盡欲去之而不讀吾恐臆度之
[040-8b]
差又甚于漢儒之序程朱以來講明究析其可疑可信
亦略有説盖自焚滅之後歴千餘嵗其間變故又復不
少遺脱舛誤焉能盡如洙泗之舊雖語孟二書亦有可
疑學者但當求其㫖意温柔敦厚經/夫婦成孝敬以身體之日積月
累庶可有益至于此等疑問姑闕之可也舊見西山文
字平實簡易不意此論急迫毁罵殊無温柔敦厚含蓄
氣象抑其少日之為耶抑或他人為之而傳之者誤耶
觀其考覈辨難出人意表未易折衷容胥㑹時更論鄙
[040-9a]
見如此未識果是否也  與楊元甫論梁寛甫病證書   許 衡
梁寛甫證候右脇肺部也嗽而唾血舉動喘促者肺診
也發熱脉數不能食者火來刑金肺與脾俱虚也肺與
脾俱虚而火乘之其病為逆如此者例不可補㵼盖補
金則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増㵼火則慮火不退位而
痃癖反盛正宜補中益氣湯先扶元氣少以活病藥加
之聞已用此藥而不獲效意必病勢苦逆而藥力未到
[040-9b]
也當與寛甫熟論逺期秋凉庶就平復盖脉病惡春夏
火氣至秋冬則退也止宜于益氣湯中隨四時陰陽升
降浮沈温凉寒熱及見有證増損服之升降沈浮則順/之温涼寒熱則
反之順其順和其/和為治之大方也或覺氣壅間服加減枳术丸或有飲
間服局方枳术湯數月後庶逆氣少回逆氣回則治法
可施但恐今日以至色青色赤及脉弦脉洪則無及矣
近世論醫有主河間劉氏者有主易州張氏者張氏用
藥依凖四時陰陽而増損之正内經四氣調神之義醫
[040-10a]
而不知此妄行也劉氏用藥務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
怫鬱正造化新新不傷之義醫而不知此無術也然而
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劑終莫敢投至
失幾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或未悉劉氏之藴
則劫效目前陰損正氣遺禍于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
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治庶幾乎寛甫病候初感必深
所傷物當時消導不盡停滯淹延變生他證以至于今
恐亦宜倣劉氏推陳致新之意少加消導藥于益氣湯
[040-10b]
中庶有漸緩之期也鄙見如此未敢以為必然惟吾才
卿元甫子益共商論之
  上宰相書          劉 因
九月二十八日因再拜因自幼讀書接聞大人君子之
餘論雖他無所得至如君臣之義一節自謂見之甚明
其大義且勿論姑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之所以得
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樂者是誰之力歟皆君上
之賜也是以凡我有生之民或給力役或出智能亦必
[040-11a]
各有以自效焉此理勢之必然亘萬古而不可易而莊
周氏所謂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者也因生四十三年未
嘗效尺寸之力以報國家養育生成之徳而恩命連至
因尚敢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我國家知
遇之恩而得罪于聖門中庸之教也哉且因之立心自
幼及長未嘗一日敢為崖岸卓絶甚高難繼之行平昔
交友茍有一日之雅者皆知因之此心也但或者得之
傳聞不求其實止于踪跡之近似者觀之是以有高人
[040-11b]
隠士之目惟閣下亦知因之未嘗以此自居也請得一
一言之向者先儲皇以賛善之命來召即與使者俱行
再奉㫖令教學亦即時應命後以老母中風請還家省
視不幸彌留竟遭憂制遂不復出初豈有意于不仕耶
今聖天子選用賢良一新時政雖前日隠晦之人亦將
出而仕矣况因平昔非隠晦者耶况加以不次之寵處
之以優崇之地耶是以形留意往命與心違病卧空齋
惶恐待罪因素有羸疾自去年喪子憂患之餘繼以痁
[040-12a]
瘧歴夏及秋後雖平復然精神氣血已非舊矣不意今
嵗五月二十八日瘧疾復作至七月初二日蒸發舊積
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歎旁無期
功之親家無紀綱之僕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
遣人于容城先人墓側修營一舍儻病勢不退當居處
其中以待盡遣人之際未免感傷由是病勢益増飲食
極減至二十一日使者持恩命至因初聞之惶怖無地
不知所措徐而思之竊謂供職雖未能扶病而行而恩
[040-12b]
命則不敢不扶病而拜因又慮若稍涉遲疑則不惟臣
子之心有所不安而蹤跡高峻巳不近于人情矣是以
即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勢稍退與之俱行遷延至今服
療百至略無一效乃請使者先行仍令學生李道恒納
上鋪馬聖㫖待病退自備氣力以行望閣下俯加矜憫
曲為保全因實疎逺微賤之臣與帷幄諸公不同其進
與退若非難處之事惟閣下始終成就之
  與㐮陽吕安撫書       宋 衜
[040-13a]
年月日具位衜謹奉書于㐮陽安撫吕君足下盖聞天
下之事有變有常兵家所先知己知彼茍昧斯理克成
者難足下利害類此故别白而忠告之令兄少保制置
出自戎行驅馳邊境守禦奔援時立武功南朝列之于
三孤崇之以兩鎮以至開荆南之制閫總湖北之利權
其報效酬勲亦已至矣而乃漸虧臣節專立巳威爵賞
由心刑戮在口藉上流之勢不朝貢于錢唐託外援之
辭聚甲兵于鄂渚江左君臣憂其跋扈以為王敦桓𤣥
[040-13b]
復生于今日也天不假年近聞捐館繼知黥貴代秉軍
麾且吕氏子弟將校往往典州郡而握兵馬者何哉
南朝姑息令兄之故耳自今已往豈復有容足之地乎
足下在吕氏族中最才且賢必將易置腹心尺書見召
魚脱于淵其禍不可測也去嵗大兵南下經略㐮漢諸
軍將校屢請攻圍我主惠仁慈逺覽周慮以南北生靈
皆吾赤子當告之以訓辭示之以形勢彼果不降攻
之未晚故休兵秣馬蓄力待時今白河鹿門雉堞相望
[040-14a]
安陽光化舟艦交通東遏饋運之師西絶樵蘇之路生
擒大將兵民震驚足下内憂家事之多艱外覩孤城之
日蹙誠危急之秋也兹者炎火收威商金變律風折膠而弓勁草垂實而馬肥行當整齊士卒淬礪戈矛斷鳯
林之關決檀溪之水稱萬山之道塹白銅之堤前茅飲
馬于江陵後勁摧鋒于樊邑用天下堂堂之衆擊漢陰
蕞爾之城似不難矣幕府恭承帝命征討招懐拒逆者
誅迎降者賞若能翻然改圖軍門送款飛聞天闕必有
[040-14b]
殊恩豈止轉禍為福實千載一時之機㑹也漢上土疆
君當常保他人孰能有之如闇于謀慮迷而不復事機
一去雖悔奚追國家大信明若江水進退裁決惟足下
留意焉  與姚江村先生書       盧 摯
文徳四年嵗舍庚子冬十一月七日後學涿郡盧摯頓
首再拜寓書江村先生執事摯由諸生承乏侍從遂叨
持憲節膺一道之寄始來湘中竊伏惟念材能譾薄無
[040-15a]
所肖似既眂印省俗謁先聖校官誠不自揆力揣分盖
嘗以蜀之文翁閩之常衮自詭庶幾無負國家委任部
使者勉勵宣明之意而潭學素號多士志于殖學蓺文
不骫流俗篤好古道者莫不踶跂振躍操觚挈牘咀英
蘤漱芳潤以求理義之指歸辭章之統緒是正其所未
至而難其人不唯逢掖諸生之所拳拳至于縉紳處士
願欲喜樂者林林然亹亹焉亦莫不以得師取友為務
為言者皆是也摰是時為言江村先生之賢向也得其
[040-15b]
人于文字中前嵗使過均亦嘗觀道徳聴言論于須臾
之頃迄今耿耿不能忘也盖先生之文先秦西漢之文
本六籍而支三傳左右以羣史諸子者也其淵粹博贍
常與王介夫曾子固頡頏至于近代葉適洪咨䕫劉克
莊諸人則瞠若乎後塵者也摰知先生者如此摰也言
之潭之搢紳逢掖然之居無何摰以不習風土得疾在
告瀕于危殆屢矣移病歸田之章至于數四竟未得請
迨秋冬之交方稍稍向平前月初吉爰舉釋菜之典文
[040-16a]
學諸君遂復有絳帳江村之請即與議往司講黎生季
芳飭禮幣以東若夫弟子事師之勤具于别幅俾不肖
者尺牘先焉惟先生慨然而來嘉惠學徒生如摰者亦
時時簉跡衿佩之末以摳衣函丈日聞所未聞見所未
見湖湘之間文風丕變不惟北邦盛事使楚越列郡亦
皆靡然知所興起異時摰獲附驥尾有光汗青之編果
可以儕蜀文匹閩衮者實昉于先生豈不偉歟或者有
謂先生作止語默之間静重不茍雖摰與諸生所以鄉
[040-16b]
慕依託者出于慺慺之誠乃輕于然諾不于再于三然
後命駕則師道不尊或微辭婉譲以自諉則摰竊謂先
生必不然矣盖見義勇為樂與人為善實虚焉有無焉
摰知先生者如此若夫握瑜懐瑾以自珍佩蘭襲芷以
自潔珍則珍矣清則清矣異乎時中者矣先生必不然
矣惟先生亮之
  荅董中丞書         吳 澂
正月十一日臨川儒生吴澂再拜中丞相公閣下澂聞
[040-17a]
學者非以求知于人也欲其徳業有于身而巳矣仕者
非以自榮其身也欲其惠澤及于人而已矣澂江南鄙
人也自幼讀聖賢之書觀其迹探其心知聖賢之學得
之于心為實徳行之于身為實行見之日用施之家國
為實事業資之不敏力之不勤學之四十年矣而未有
成是以日夜孜孜矻矻惟恐無以自立于己而不敢求
用于時也居方冊中以古之聖人為師以古之賢人為
友而于今世位尊而有徳位卑而有學者皆所願事皆
[040-17b]
所願交也往年閣下分正江右側聞閣下之風剛正公
亷卓然不倚皎然不滓特立獨行于衆醉羣汚之中心
竊慕焉二年之後始得與同遊之友嘗出入門下者一
望道徳之光以一朝之所見而益信二年之所聞未幾
澂居山中持喪而閣下自南豐入覲足跡無復再至閣
下之庭勢位之相懸道里之相隔如九地之視九天無
一言可以逹閣下之耳無一字可以逹閣下之目疎賤
姓名何翅一草之微意閣下且忘之矣不謂克勤小物
[040-18a]
過取其不足而以聞于朝聖上聴言如流賢相急才如
渴由布衣授七品官成命既頒而閣下又先之以翰墨
敦請敦諭如前代起處士之禮澂何人斯而足以當之
夫朝廷用人之不次公卿薦人之不私布衣之受特知
䝉特恩如此近世以來所希有也雖木石猶當思所以
報而况于人乎昔夫子勸漆雕開仕對以吾斯之未能
信而夫子説之何哉説其不自欺也然則開之可仕不
可仕雖夫子不能知惟開自知之耳閣下之舉古大臣
[040-18b]
宰相之所為也澂敢不以古賢人君子之所自處者自
勉以事閣下哉邇年習俗日頽儒者不免事于奔競急
于進取媚竈乞墦何所不至今之大臣宰相當有以微
斡其機丕變其俗若俾疎賤之人驟得美仕非所以遏
其徼倖冒進之萌也澂以古之賢人君子自期則其出
處進退必有道矣不然貪榮嗜進亦若而人也閣下奚
取焉愛人以徳成人之美是所望于今之大臣宰相能
如古人者愛之以徳而成其美豈必其仕哉邵堯夫詩
[040-19a]
云幸逢堯舜為真主且放巢由作外臣澂雖不肖願自
附于前修成之者在閣下澂感恩報知非言可殫未由
庭參敢冀為家國天下保重臨筆不勝拳拳不宣澂再

  上許魯齋先生書       王 旭
三月朔日東平晚進王旭謹齋沐裁書頓首百拜獻于
左丞先生閣下旭布衣窮居于時事無所好獨嘗有志
于古披塵編扣斷簡役精魂于千載之上陰陽寒暑有
[040-19b]
其變而此志不變死生哀樂事物有其變而此志不變
盖十年于此矣當其深入而有得也欣然忘食不啻千
乘之貴趙孟之富其樂也如張九奏于洞庭之野觴白
雲于崑山瑶池之上悠然陶然有非世俗之所知而雖
已亦有不能以語人者盖嘗隠几掩巻而深思之以為
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存于人初無古今終始之或異也
雖榮河發靈而三五之機始露温洛闡袐而皇極之
始開而畫前之易太極之理已自具于人心而流行于
[040-20a]
事物之間矣邵子曰一物由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
坤知乎此則前乎鴻濛不必為古後乎漢唐不必為今
而方寸之地即天地之所以位人極之所以立與惜乎
三代而下隋唐而上道學不明而知之者吾未見其人
也敷陳往古持挈當世非無荀卿子然以性為惡見理
差矣何足以傳斯道上酌天時下推人事非無揚雄氏
然寂寞太𤣥誑耀美新大節虧矣何足以傳斯道通也
懿而失之陋愈也達而失之淺且不免致堂胡氏之譏
[040-20b]
盖自孔孟之殁中間千四百餘年纔得四子而極其所
致又如此嗚呼道果易言也雖然堯舜變而中不變孔
孟亡而道不亡迨周程張邵一出而道學復明太極一
圖抽天地未露之扃鑰西銘一書發聖賢未言之閫奥
皇極窮天地之數易傳盡天人之理繼以文公無憾矣
雖然所謂道學者果何學也哉貫三才之理于一致格
物致知而盡變化流通之妙散三才之理于萬殊開物
成務而極錯綜經理之宜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
[040-21a]
天下致時君于唐虞還民風于三代亦如此而已矣豈
異其行以駭俗高其辭以驚衆朴其貌深其情以求
合規矩之内耶國家自有天下六十餘年文風不振士
氣卑陋學者不過踵雕蟲之舊爾間有一二留心于伊
洛之學立志于高逺之地者衆且羣咻而聚笑之以為
狂為怪為妄而且以為背時枯槁無能之人也嗚呼儒
學豈真無用具耶正道不明士習誑僻以至于斯可喟
歎巳伏惟先生以道鳴世踐履于平昔者皆三才之實
[040-21b]
學發揮于事業者皆三才之實用簟瓢居陋巷浩然無
一毫之不足白衣登相府淡然無一毫之有餘其堯舜
吾君成康吾民盖胸中之素藴一諫不行奉身而退其
出處進退何其一于義而不茍伸于道而不屈也吾道
有光士氣増重其頽波之砥柱冥途之日月與雖然僕
固以聖賢望先生而不以世俗之所以待者待先生也
則猶不能無疑何者孟子致齊卿之位齊王欲中國而
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而孟子不可以為辭十萬而
[040-22a]
受萬而先生之所以眷焉于此者其必有以處此矣而
旭也未聞其説焉何如返蘇門之故隠臥西山之白雲
逺續洙泗之微言近考伊洛之正𣲖使聖傳不墜後學
有歸旭也不敏請摳衣執筆以書先生于文公之後狂
言區區唯先生憐其心而略其愚妄之罪以進之幸甚
  與烏叔備書         安 熙
熙頓首再拜上啟叔備尊兄侍史一别七年豈勝嚮仰
人來獲聞動静聊以為慰又聞春間嘗以酒致疾雖已
[040-22b]
得愈然中情猶不能釋然也即辰新秋猶熱恭惟調攝
有道侍履益以康佳矣然尊兄早親有道篤志力行人
望所屬不可不重為此道保惜也願兄留意更加慎節
以迓新祉以慰友朋期望之意幸甚幸甚易説精要想
已就緒丁亥集亦當脱藁恨不得陪侍左右側聞高論
也熙一來此行及三載獨學無友益以荒惰然隨分讀
書小作程課玩心觀理更于應事接物間體驗警省亦
略有効但覺悔尤山積尤日夕増懼耳四書集義精要
[040-23a]
近因讀朱子文集對校一過尚多有疑誤别紙錄呈幸
因書來以一言可否之使得有所據依也疑此書初脱
藁先生未使學者校勘故多有此誤雖非大義所闕然
亦不可不訂正也近因看詩傳亦欲取朱子文集及語
錄之言凡涉論詩有與集傳相發明者依精要例冩出
以便初學亦似有益又嘗病讀春秋者只知讀左氏而
不讀正經欲節取左氏傳文議論叙事本末終始依倣
通鑑綱目作小字註之經文之下以類相從各附本句
[040-23b]
凡左氏浮夸乖戾之語皆刪去之秦漢以來大儒先生
之言及諸家説可取者亦略節取附注其後庶觀春秋
者有以考傳讀左氏者亦知有經其大㫖一以朱子為
本而逹于張程以求聖人之意不審高明以為如何其
他所欲言者甚衆千里相望𣺌不可得極思向來承晤
之樂復何時而可遂耶伏紙引領不勝馳情因便不惜
痛加鞭策至幸至幸此間惟王仲安時相見渠讀四書
甚有得處時與之語亦多有警助去嵗又得一王儀伯
[040-24a]
年二十五六曾從董宗道受四書詩經傳好學不倦作
文字亦可觀嵗一至中山時來晤語也
 
 
 
 
 
 
[040-24b]
 
 
 
 
 
 
 
 元文類巻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