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文類卷三十二 元 蘇天爵 編
序
傷寒㑹要序 元好問
往
予在京師聞鎮人李杲明之有國醫之目而未之識
也壬辰之兵眀之與予同出汴梁於聊城於東平與之
㳺者六年於今然後得其所以為國醫者為詳盖明之
世以貲雄郷里諸父讀書喜賓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
[035-1b]
其門明之㓜歲好醫藥時易州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
間明之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家既富厚無
事於技操有餘以
其資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有不得巳焉者則亦
未始謁之也大槩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傷寒
則著㑹要三十餘萬言其說曰傷寒家有經禁時禁病
禁此三禁者學醫者人知之然亦顧所以用之為何如
耳㑹要推明仲景朱奉義張元素以來備矣見證得藥
[035-2a]
見藥識證以類相從指掌皆在倉猝之際雖使粗工用
之蕩然如載司南以適四方而無問津之惑其用心博
矣於他病也以古方為膠柱本乎七方十劑之說
之藥特以意増損之
他人盖不能也北京人王善甫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
利目睛凸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欲裂飲食且不下
甘淡滲泄之藥皆不效明之來謂衆醫言疾深矣非精
思不能處我歸而思之夜參半忽攬衣而起曰吾得之
[035-2b]
矣内經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氣化乃出焉渠輩巳
用滲泄之藥矣而病益甚是氣不化也啟𤣥子云無陽
者隂無以生無隂者陽無以化甘淡滲泄皆陽藥獨陽
無隂欲化得乎明日以羣隂之劑投不再服而愈西臺
掾蕭君瑞二月中病傷
如墨本證遂不復見脉沈細小便不禁明之初不知用
何藥也及診之曰此立夏以前誤用白虎之過得無巳
投白虎耶白虎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腑臟不善用
[035-3a]
之則傷寒本病隠曲於經絡之間或更以大熱之藥捄
之以苦隂邪則他證必起非所以捄白虎也有温藥之
升陽行經者吾用之有難者云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
捄君之治奈何明之曰病隠於經絡間陽不升則不行
經行則本證見矣本證又何難焉果如其言而愈魏邦
彦之夫人目翳暴生
之云翳從下而上病從陽明來也緑非五色之正殆肺
與腎合而為病耶乃就畫工家以墨調膩粉合而成色
[035-3b]
諦視之曰與翳色同矣肺腎為病無疑矣乃瀉肺腎之
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復作者
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乃復以意消息之曰諸
脉皆屬於目脉病則目從之此必經絡不調經不調則
其目病未巳也問之果然因如所論而治之疾遂不作
馮内翰叔獻之姪櫟年十五六病傷寒目赤而頓渴脉
七八至醫欲以承氣下之
告之當用承氣明之切脉大駭曰幾殺此兒内經有言
[035-4a]
在脉諸數為熱諸遲為寒今脉八九至是熱極也而㑹
要大論云病有脉從而病反者何也脉至而從按之不
鼓諸陽皆然此傳而為隂證矣趣持薑附來吾當以熱
因寒用法處之藥未就而病者爪甲變頓服者八兩汗
尋出而愈陜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迎
明之京師明之至以長鍼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
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謬刺之如是者六七服藥三
月病良愈裴擇之夫人病寒
[035-4b]
𠻳矣醫者率以蛤蚧桂附等投之明之曰不然夫病隂
為陽所搏温劑大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藥則
經行矣巳而果然宣徳侯經畧之家人病崩漏醫莫能
效明之切脉且以紙疏其證多至四十餘種為藥療之
明日而二十四證減前後五六日良愈明之設施皆此
類也戊戌之夏予將還太原其子執中持所謂㑹要者
來求為序迺以如上數事冠諸篇使學者知明之之筆
於書其巳試之效盖如此云
[035-5a]
正統八例總序 楊 奐
之前得以滋蔓瀰漫而莫知翦遏也通古今考之既不
以逆取為嫌而又以世系土地為之重其正乎後之逆
取而不憚者陸賈之說倡之莽操祖而誨之也不曰予
有慙徳不曰武未盡善也以湯武之順天應人而猶以
為未足況爾耶以世系言則禹湯文武與桀紂幽厲並
矣不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
[035-5b]
一夫而容並之以土地言則秦之滅六國晉之平吳隋
之平陳苻秦之窺伺梁魏周齊之交爭不息者所激也
不
待大湯之七十里文王之百里以王道為正也王道之
所在正統之所在也不然使創者不順其始守者不慎
其終抑有以濟夫人主好大喜功之慾必至糜爛其民
而後巳其為禍可勝計耶是以矯諸儒之曲說懲歴代
之行事蔽以一言總為八例曰得曰傳曰衰曰復曰與
[035-6a]
曰陷曰絶曰歸孰為得若帝摯而後陶唐氏得之夏殷絶
而湯武得之是也以秦隋而始年必書曰得何也庻幾乎
令其後也未見其甚而絶之私也見其甚而不絶亦私
一世而得再世而傳固也武徳貞觀之事既書髙祖曰得
繼之曰太宗得之何也原其心也其心如之何謂我之功
也功著矣其奪嫡之罪寧能掩乎而曰傳者誕也悲夫䖍化
之兵未洗靈武之號又建啟之不正習亂宜然是故君子惜
之此變例之一也孰為傳曰堯而舜舜而禹禹而後啟周之
[035-6b]
成康之類是也曰衰者何如周道衰於幽厲漢政衰於元成
之類是也曰復者何如少康之布徳太甲之思庸宣王之修
明文武之功之類是也晉惠中宗則異於是所謂反正者也
故附見之此蔣乂之
賈后所制至廢其子以成中外之亂徳之不剛也徳之不
剛君道失矣猶中宗改號而韋后與政使武氏之燼復著
也曰與者何存之之謂也有必當與者有不得不與者昭
烈帝室之胄卒續漢祀必當與者也晉之武帝元魏之孝文
[035-7a]
不得不與者也昭烈進魏其存乎曰莽操之惡均却莽
而納操誠何心哉黨魏媚晉陳夀不足責也而曰不取
於漢取於羣盜之手其奬篡乎魏晉而下訖於梁陳狃
于篡殺若有成約今日為公為相國明日進爵而王矣
今日求
帝位降其君為王為公明日害之而臨于朝堂矣吁出
乎爾者反乎爾其亦弗思矣乎史則書之受禪先儒則目
曰正統訓也哉曰晉不以為得者何斥其攘魏也斥而
[035-7b]
與之何也順生順逆生逆天也天之所假能廢之哉曰
後乎此者不得與斯何也惡之也何惡之惡其長亂也
不然亂臣賊子曷時而巳乎公羊曰録内而畧外舍劉
宋取元魏何也痛諸夏之無主也大明之日荒淫殘忍
抑甚矣中國而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
之也且
暴其自立也五代而與明宗柴郭何也賢明宗之有王
者之言也願天早生聖人是也周祖以其厚民而約巳
[035-8a]
也世宗不死禮樂庶乎可興奈何不假之年而使格天
之業殞於垂成也曰陷者何夏之有窮浞漢之有諸吕
新室晉之永嘉之禍唐之武韋安史巢温之僣叛是也
始皇十年而從陷例何也曰置秦於大亂不道者始皇
也誘始皇於大亂不道者李斯也人主之職在掄一相
是年也斯之復相之年也惡惡者疾故揭為不哲之鑑
以著輔相
而書陷者何以短通喪而啓異端也短通喪者滅天性也
[035-8b]
啟異端者亂天常也雖出承平之令主而不正其失何
以嚴後世之戒曰絶者自絶之也桀紂胡亥之類是也
曰歸者何以唐虞雖有丹朱商均而謳歌獄訟歸於舜
禹桀紂在上而天下臣民之心歸於湯文矣曰漢之建
安十三年繫之劉備何也以當陽之役也夫我不絶於
民民其絶我乎詩之皇矣乃眷西顧求民之莫斯其㫖
也商紂之交紂德爾耳悠悠上天不忍孤民之望亟求
所以安之
[035-9a]
或附之以陷何也示無二君也敢問唐虞之禪夏后殷
周之繼存而不論何也曰聖人筆削之矣起於周敬王
之癸亥何也曰痛聖人既没微言之不聞也而周之世
書秦之事何也著其漸也秦之僣叛不能制則周之弱
見矣秦人承三代之餘混疆宇而一之師心自恣絶滅
先王典禮而專任執法之吏厲階既作流毒不巳嗚呼
王道之不明賞罰之不修久矣然則發天理之誠律人
情之偽舍是孰先焉曰通載者二帝三王致治之成法
[035-9b]
桀紂幽厲致
季所以興亡之實跡也因以仰述編年之例具録而無
遺索其梗㮣不過善可以為訓惡可以為戒而巳前哲
之㫖果中於理所取也敢强為之可否茍有外於理所
去也必補之以鄙見者將足成其良法美意也而忍肆
為斬絶不根之論徒涉於乖戾耶盖得失不爾則不著
善惡不爾則不分勸戒不爾則不明雖綿百千世而正
統之為正統昭昭矣卓然願治之君茍察斯言而不以
[035-10a]
人廢日思所以敦道義之本塞功利之源則國家安寧
長久之福可
測圓海鏡序 李 冶
數本難窮吾欲以力强窮之彼其數不惟不能得其凡
而吾之力且憊矣然則數果不可以窮耶既巳名之數
矣則又何為而不可窮也故謂數為難窮斯可謂數為
不可窮斯不可何則彼其㝠㝠之中固有昭昭者存夫
昭昭者其自然之數也非自然之數其自然之理也數一
[035-10b]
出於自然吾欲以力强窮之使𨽻首復生亦末如之何
也巳茍能推自然之理以明自然之數則雖逺而乾端
坤倪幽而
病夫考圓之術例出於牽强殊乖於自然如古率徽率
密率之不同截弧截矢截背之互見内外諸角折㑹兩
條莫不各自名家與世作法及反覆研究率卒無以當
吾心焉老大以來得洞淵九容之說日夕玩繹而鄉之
病我者始然落去而無遺餘山中多暇客有從余求
[035-11a]
其說者於是乎又為衍之遂累一百七十問既成編客
復目之測圓海鏡盖取夫天臨海鏡之義也昔半山老
人集唐百家詩選自謂廢日力於此良可惜明道先生
以上蔡謝君
足貴况九九賤技能乎嗜好酸醎平生每痛自戒敕竟
莫能巳類有物憑之者吾亦不知其然而然也故嘗私
為之解曰由技進乎道者言之石之斤扁之輪庸非聖
人之所予乎覽吾之編察吾苦心其憫我者當百數其
[035-11b]
笑我者當千數乃若吾之所得則自得焉耳寧復為人
憫笑計哉時戊申秋九月晦日欒城李冶序
大定治績序 王 磐
臣聞假器莫便於比隣取法莫宜於近代殷有天
於夏周有天下監於殷漢之論事者毎借秦以為喻唐
之進言者多引隋以為比豈不以時代相接耳目見聞有
以關其慮而動其心乎金有天下凡九帝共一百二十
年其守成之善者莫如世宗故大定三十年間時和歲
[035-12a]
豐民物阜庶鳴雞吠犬煙火萬里有成康漢文景之風
夫有以致之必有所以致之者盖不徒然也謹就實録中
摭其行事一百八十餘件名曰大定治績以備乙夜之
覽其於聖天子稽古之方不無萬分之一助云至元二
年春二月十一日翰林直學士朝請大夫知制
國史臣王磐翰林侍講學士太中大夫知制誥同修國
史兼太常卿臣徐世隆翰林學士承㫖資善大夫知制
誥兼修國史臣王鄂等上進
[035-12b]
楊紫陽文集序 趙 復
君子之學至於王道而止學不至於王道未有不受變
於流俗也三代聖人以心學傳天下後世見於伊尹傅
說之訓君子將終身焉明王不興諸子各以其意而言
學學者不幸而不得見古人之全體盖桓文功利之說
興而羲堯舜文之意泯矣春秋而降如叔向子産蘧伯
玉季札之流以夏商君
為列國之名卿材大夫其功業之隆痺巳較著矣賈生
[035-13a]
仲舒有其具而不得施或者每為之掩卷而深悲𤣥齡
如晦有其時而亡具巳甚慙德於斯文多矣凛然正氣
惟諸葛孔明王景略諸人不為流俗之所回奪然而隨
世就功周旋於散微之末巳又不能無偏而不起之患
大抵君相造命之地既已曖昧不明而瞽宗米廪教養
之法因以廢格不舉故雖有命世絶異之材卒亦不能
邇也非其不能邇也而其故則可知巳雖然待文王而
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
[035-13b]
今惟秦君子楊氏其志其學粹然一出於正盖自其為
諸生固巳無所不闚坐是重困於有司之衡石晚居洛
陽著書數十萬言沈浸莊騷出入遷固然後折𠂻於吾
孔孟之六經其言精約粹瑩而條理膚敏至於總八例
以明正統之分合作通解以辨蘇韓之純疵其他若㮣
言雜著等說皆近古之知言名教中南宫雲臺也綿不
云乎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走予曰有禦
侮殆近然邪先生資機敏而明通即其文可以得其為
[035-14a]
人盖君子學以為巳必有所
而不取為主先生讀之自以為渙然不逆於心使其得
君行道推是心以列諸位實王道之本原雖不能盡充
其說退而斂然以是私淑諸巳先生固巳得之矣觀其
神明心徳之所感通㳺居酬酢燕笑語處皆海内知名
之士夫然後以秦晉為戸庭燕趙為郛郭齊魯為府庫
雄河太華為桮案奔肆横放而益趣於約正大高明篤
實輝光遺落小夫竿牘佔畢呻吟之習嗚呼學之為王
[035-14b]
者事猶元氣之在萬物作之則起抑之則伏然莫先於
嚴誠偽之辨誠偽定而王霸之
函文偏得紫陽之道攟摭遺藁釐為八十卷將攻梓以
惠後學自洛抵燕千里介書俾不肖為說以冠其首内
顧庸虚屏若無營而辭㫖悃愊牢不容避輒述其梗槩
如此學者當自得於過半之思非尺喙所能盡也先生
名奂字煥然甫世為關中右姓紫陽其自號云丙午嘉
平節前鄉貢進士雲夢趙復拜手序
[035-15a]
通鑑前編序 金履祥
朱子曰古史之體可見者書春秋而巳春秋編年通紀
以見事之先後書則每事别紀以具事之始
時史官既以編年紀事至於大事則又採合而别記之
若二典所記上下百有餘年而武成金縢諸篇或更數
月或歴數年其間豈無異事盖必巳具於編年之史而
今不復見矣履祥按竹書紀年載三代以來事迹然詭
誕不經今亦不可盡見史記年表起周共和庚申之歲
[035-15b]
以上則無紀焉歴世浸逺其事往往雜見於他書靡適
折𠂻邵子皇極經世獨紀堯以來起甲辰為編年厯胡
氏皇王大紀亦紀甲辰以下之年廣漢張氏因經世之
年頗附以事顧胡過於詳而張失之簡今本之
之以史子傳記附之以諸家之論且考其繫年之故解
其辭事辨其疑誤如東萊吕氏大事記而不敢倣其例
起帝堯元載止周威烈王二十二年接于資治通鑑名
曰通鑑前編昔司馬公編輯通鑑先為長編盖長編不
[035-16a]
嫌於詳而通鑑則取其要也後之君子或有取於斯焉
要删之以為通鑑前紀是亦區區之所望也
新註資治通鑑序 胡三省
古者國各有史以紀年書事晉乗楚檮杌雖不可復見
春秋經聖人筆削周轍既東二百四十二年
星秦滅諸侯燔天下書以國各有史刺譏其先疾之尤
甚詩書所以復見者諸儒能藏之屋壁諸國史記各蔵
諸其國國滅而史從之至漢時獨有秦記太史公因春
[035-16b]
秋以為十二諸侯年表因秦記以為六國年表三代則
為世表當其時黄帝以來諜記猶存具有年數子長稽
其歴譜諜終始五徳之傳咸與古文異且謂孔子序
書略無年月雖頗有然多闕夫子之弗論次盖其慎也
子長述夫子之意故其表三代也以世不以年汲冢紀
年出於晉太康初編年相次起自夏殷周止魏
二十年此魏國史記脫秦火之厄而晉得之子長不及
見也子長之史雖為紀表書傳世家自班孟堅以下不
[035-17a]
能易雖以紀紀年而書事略甚盖其事分見志傳紀宜
略也自荀悦漢紀以下紀年書事世有其人獨梁武帝
通史至六百巻侯景之亂王僧辯平建業與文德殿書
七萬巻俱西江陵之陷其書燼焉唐四庫書編年四十
一家九百四十七巻而王仲淹元經十五巻蕭頴士依
春秋義類作傳百巻逸矣今四十一家書存者復無幾
乙部書以遷固等書為正史編年類次之盖紀傳
之書行編年之書特以備乙庫之蔵耳宋英宗皇帝命
[035-17b]
司馬光論次歴代君臣事迹為編年一書神宗皇帝以
鑑于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曰資治通鑑且為序其造
端立意之由温公之意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
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以為是書治平熈寧間公與諸
人議國事相是非之日也蕭曹畫一之辯不足以勝變
法者之口分司西京不豫國論專以史局為事其忠憤
感慨不能自巳於言者則智伯才徳之論樊英名實之
說唐太宗君臣之議樂李德裕牛僧孺争維州事之類
[035-18a]
是也至黄幡綽石野猪俳諧之語猶書與局官欲存之
以示警此其微意後人不能盡知也編年豈徒哉世之
論者率曰經以載道史以記事史與經不可同日語也
夫道無不在散於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
道之萬世亡弊史可少歟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
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
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
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乃如用兵行
[035-18b]
師創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鑑古人之所以
失
唐虞訖文侯之命而繫之秦魯春秋則始於平王之四
十九年左丘明傳春秋止哀之二十七年趙襄子惎智
伯事通鑑則書趙興智滅以先事以此見孔子定書而
作春秋通鑑之作實接春秋左氏後也温公徧閱舊史
旁採小說抉擿幽隠㑹萃為書勞矣而修書分屬漢則
劉攽三國訖于南北朝則劉恕唐則范祖禹各因其所
[035-19a]
長屬之皆天下選也歴十九年而成則合十六代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行事為一書豈一人心思耳目之力哉
公自
巳欠伸思睡是正文二百九十四巻有未能偏觀者矣
若考異三十巻所以參訂羣書之異同俾歸于一目録
三十卷年經國緯不特使諸國事雜然並錄者粲然有
别而巳前代歴法之更造天文之失行實著於目録上
方是可以凡書目録觀邪先君篤史學淳祐癸卯始患
[035-19b]
鼻衂讀史不暫置灑血漬書遺跡故在每謂三省曰史
漢自服䖍應劭至三劉注解多矣章懐注范史裴松之
注陳夀史雖間有音釋其實廣異聞補未盡以示博洽
晉書之
五代史粗言歐公書法義例他未之及也通鑑先有劉
安世音義十巻而世不傳釋文本出於蜀史炤馮時行
為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温公之子康釋文與炤本大
同而小異公休於書局為檢閱官是其得温公辟咡之
[035-20a]
教詔劉范諸公羣居之講明不應乖刺乃爾意海陵釋
文非公休為之若能刋正乎三省捧手對曰願學焉乙
巳先君卒盡瘁家蠱又從事科舉業史學不敢廢也寳
祐丙辰出身進士科始得大肆其力於是書游宦逺外
率携以自
釋文釐為廣註九十七卷著論十篇自周訖五代略叙
興亡大致咸淳庚午從淮壖歸杭都延平廖公見而韙
之禮致諸家俾讎校通鑑以授其子弟為著讐校通鑑
[035-20b]
凡例廖轉薦之賈相國德祐乙亥從軍江上言輒不用
既而軍潰間道歸鄉里丙子浙東始騷辟地越之新昌
師從之以孥免失其書亂定反室復購得他本為之註
始以考異及所註者散入通鑑各文之下歴法天文則
隨目録所書而附註焉迄乙酉冬乃克徹編凡紀事之
本末地名之
悉疏其所以然若釋文之舛謬悉改而正之著辯誤十
二巻嗚呼註班書者多矣晉灼集服應之義而辯其當
[035-21a]
否臣瓉總諸家之說而駁以巳見至小顔新註則又譏
服應之疎紊尚多蘇晉之剖斷蓋尠訾臣瓉以差爽詆
蔡謨以牴牾自謂窮波討源搆㑹甄釋無復遺恨而劉
氏兄弟之所以議顔者猶顔之議前人也人苦不自覺
前註之失吾知之吾註之失吾不能知也又古人註書
文約而義見今吾所註博則博矣反之於約有未能焉
世運推遷文公
北學於中國嘻有志焉然吾哀矣旃䝉作噩冬十有一
[035-21b]
月乙酉日長至天台胡三省身之書
文獻通考序 馬端臨
昔荀卿子曰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
也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然
則考制度審憲章博聞而强識之固通儒事也詩書春
秋之後惟太史公號稱良史作為紀傳書表紀傳以述
理亂興衰八書以述典章經制後之執筆操簡讀者卒
不能易其體然自班孟
[035-22a]
之道讀者病之至司馬温公作通鑑取千三百餘年之
事迹十七史之紀述萃為一書然後學者開巻之餘古
今咸在然公之書詳於理亂興衰而畧於典章經制非
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編簡浩如煙埃著述自有體要其
勢不能以兩得也竊嘗以為理亂興衰不相因者也晉
之得國異乎漢隋之䘮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該
一代之始終無以參稽互察為也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
殷因夏周因殷繼周者之損益百世可知聖人蓋已預言
[035-22b]
之矣爰自秦漢以至
以至官名之更張地理之沿革雖其終不能以盡同而其
初亦不能以遽異如漢之朝儀官制本秦規也唐之府衛
租庸本周制也其變通張弛之故非融㑹錯綜原始要終
而推尋之固未易言也其不相因者猶有温公之成書而
其本相因者顧無其書獨非後學之所宜究心乎唐杜岐
公始作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寳凡歴代因革之故
粲然可考其後宋白嘗續其書至周顯徳近代魏了翁
[035-23a]
又嘗作國朝通典然宋之書成而巳無傳魏嘗屬藁而
未成
有如杜書綱領宏大考訂該洽固無以議為也然時有
古今述有詳略則夫節目之間未為明備而去取之際
頗欠精審不無遺憾焉蓋古者因田制賦賦乃米粟之
屬非可析之於田制之外也古者任土作貢貢乃包篚
之屬非可雜之於稅法之中也乃若叙選舉則秀孝與
銓選不分叙典禮則經文與傳注相汩叙兵則盡遺賦
[035-23b]
調之規而姑及成敗之迹諸如此類寧免小疵至於天
文五行藝文歴代史各有志而通典無述焉馬班二史
各有諸
建王侯未嘗廢也王溥作唐及五代㑹要首立帝系一
門以叙各帝歴年之久近傳授之始末次及后妃皇子
公主之名氏封爵後之編㑹要者倣之而唐以前則無
其書凡是二者葢歴代之統紀典章係焉而杜書亦復
不及則亦未為集著述之大成也愚自蚤歲葢嘗有志
[035-24a]
於綴緝顧百罹熏心三餘少暇吹竽已濫汲綆不修豈
復敢以斯文自詭昔夫子言夏殷之禮而深慨文獻之
不足徴釋之者曰文典籍也獻賢人也生乎千百載之
後而欲尚
考先儒之緒言未逺足資討論雖聖人亦不能臆為之
說也竊伏自念業紹箕裘家藏墳素挿架之收儲趨庭
之問荅其於文獻葢庶幾焉嘗恐一旦散軼失墜無以屬
来哲是以忘其固陋輒加考評旁捜逺紹門分彚别曰田
[035-24b]
賦曰錢幣曰户口曰職役曰征𣙜曰市糴曰土貢曰國用曰
選舉曰學校曰職官曰郊社曰宗廟曰王禮曰樂曰兵曰
刑曰輿地曰四裔俱倣通典之成規自天寳以前則増益
其事跡之所未備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自天寳以
宋嘉定之末則續而成之曰經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緯
曰物異則通典元未有論述而採摭諸書以成之者也凡
叙事則本之經史而㕘之以歴代㑹要以及百家傳記之
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録所謂文也凡論
[035-25a]
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
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録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
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録之所謂獻也其載
諸史傳之紀録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
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著巳意附其後焉命
獻通考為門二十有四為巻三百四十有八其每門著
述之成規考訂之新意則各以小序詳之昔江淹有言
修史之難無出於志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繫非老於典
[035-25b]
故者不能為也陳夀號善敘述李延夀亦稱究悉舊事
然所著一史俱有紀傳而獨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
下數千年貫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未學陋識操觚竄定
其間雖復窮老盡氣劌目録心亦何所發明聊輯見聞
以備遺亡耳後之君子儻能芟削繁蕪増廣闕略矜其
仰屋之勤而俾免於覆車之愧庶有志於經邦
或可考焉
六書故序 戴 侗
[035-26a]
侗也聞諸先人曰學莫大乎格物格物之方取數多
者書也天地萬物古今萬事皆聚於書書之多學者
常病乎不能盡通雖然有文而後有辭書雖多總其
實六書而巳六書既通參伍以變觸類而長極文字
之變不能逃焉故士惟弗學學必先六書古之敎者
子生十年始入小學則教以六書六書也者入學之
戸門學者之所同先也以為小學者過矣由秦而下
六書之學遂廢雖有學焉者往
[035-26b]
於通至於曲藝小技下為曹伍故士益不屑而其學
益不講千載而下殆無傳焉夫不明於文而欲通於
辭不通於辭而欲得於意是聾於律而議樂盲於度
而議器也亦誣而巳矣先人既以是教於家且欲因
許氏之遺文訂其得失以傳於家墪而不果成小子
懼先志之隊爰摭舊聞輯成三十三卷通釋一巻其
所不知固闕如也即其所知亦焉敢自是乎哉姑藏
家塾以俟君子
[035-27a]
釋奠儀注序 張
禮曰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禮書殘缺釋奠釋菜名義徒
存儀文無可考者唐開元禮彷彿儀禮饋食篇節文為
詳朱文公謂政和新儀差錯獨於開元禮有取申明至
于再三竟格不下身没之後郡邑放而行之能通其義
者尠矣中原文物肇開四方取則舍魯奚適闕里昔罹
兵革宫室荆榛葢二十年牲殺器皿衣服不備勢使然
也而儀章度數固多可議者象設非古也開元禮猶云
[035-27b]
設席是無象也高臺巍坐而席地之禮不可見帯劒秦
漢冠服之飾也開元禮朝㑹猶有解劒之席冕服挾劒
未
也配位東坐西向主人位也自尸禮廢禮家謂自内出
者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故立神以配而為主
焉開元以後遷神位南靣配位猶故也進顔孟南向參
列如浮圖老子宫者孔氏祖庭廣記謂金大定十四年
所行何所稽乎楹間兩階五齊三酒以四代之器為備
[035-28a]
物之享也列數瓦𦈢果為何說尸尊不就洗禮也登罍
爵於牀洗者以尸尊自居犧象不錯諸地主人遂不坐
實爵簡亦甚矣幣之未薦置諸神位之左示不敢褻陳
之階
予典教于兹思有以正之顧不學雜服不能安禮而雖
善無徴無徴不信乃取朱文公所考訂自儀禮開元禮
而下裒為一編命學徒肄習且與講說義數使之入耳
著心既知義理之安將不期改而自改併附社稷風雨
[035-28b]
雷之祀庶幾好禮者有取焉抑禮有本有文是書所載
文也習禮之士因文而究其本知交於神明者不徒籩
豆之事微之顯誠之不可揜也如此則可謂知禮矣若
夫器樂冠服之度則又博採諸家之說從其是者訂其
失者與
元文類巻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