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06 文編-明-唐順之 (master)


[052-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編卷五十二
            明 唐順之 編
  帝王世次圖序歐陽修/
堯舜禹湯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謂顯人矣而後世猶失
其傳者豈非以其逺也哉是故君子之學不窮逺以為
能而闕其不知慎所傳以惑世也方孔子時周衰學廢
先王之道不明而異端之說並起孔子患之乃修正詩
[052-1b]
書史記以止紛亂之說而欲其傳之信也故略其逺而
詳其近於書斷自唐虞以來著其大事可以為世法者
而已至於三皇五帝君臣世次皆未嘗道者以其世逺
而慎所不知也孔子既沒異端之說復興周室亦益衰
亂接乎戰國秦遂焚書先王之道中絶漢興久之詩書
稍出而不完當王道中絶之際竒書異說方充斥而盛
行其言往往反自託於孔子之徒以取信於時學者既
不備見詩書之詳而習傳盛行之異說世無聖人以為
[052-2a]
質而不自知其取捨真偽至有博學好竒之士務多聞
以為勝者於是盡集諸說而論次初無所擇而惟恐遺
之也如司馬遷之史記是矣以孔子之學上述前世止
於堯舜著其大略而不道其前遷逺出孔子之後而乃
上述黃帝以來又詳悉其世次其不量力而務勝宜其
失之多也遷所作本紀出於大戴禮世本諸書今依其
說圖而考之堯舜夏商周皆同出於黃帝堯之崩也下
傳其四世孫舜舜之崩也復上傳其四世祖禹而舜禹
[052-2b]
皆夀百嵗稷契於髙辛為子乃同父異母之兄弟今以
其世次而下之湯與王季同世湯下傳十六世而為紂
王季下傳一世而為文王二世而為武王是文王以十
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孫紂而武王以十四世祖伐十四
世孫而代之王何其繆哉嗚呼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百
王之取法也其盛德大業見於行事而後世所欲知者
孔子皆已論著之矣其久逺難明之事後世不必知不
知不害為君子者孔子皆不道也夫孔子所以為聖人
[052-3a]
者其智知所取捨皆如此
  後序歐陽修/
余既略論帝王世次而見本紀之失猶謂文武與紂相
去十五六世其繆較然不疑而堯舜禹之世相去不逺
尚兾其理有可通乃復以尚書孟子孔安國皇甫謐諸
書參考其夀數長短而尤乖戾不能合也據書及諸說
云堯夀一百一十六嵗舜夀一百一十二嵗禹夀百嵗
堯年十六即位在位七十年年八十六始得舜而試之
[052-3b]
二年乃使攝政時舜年三十居試攝通三十年而堯崩
舜服堯喪三年畢乃即位在位五十年而崩方舜在位
三十三年命禹攝政凡十七年而舜崩禹服舜喪三年
畢乃即位在位十年而崩由是言之當堯得舜之時堯
年八十六舜年三十以此推而上之是堯年五十七已
見四世之𤣥孫生一嵗矣舜居試攝及在位通八十二
年而禹夀百嵗以禹百年之間推而上之禹即位及居
舜喪通十二年又在舜朝八十二年通九十五年則當
[052-4a]
舜攝試之初年禹纔六嵗是舜為𤣥孫年三十時見四
世之髙祖方生六嵗矣至於舜娶堯二女據圖為曾祖
姑雖古逺世異與今容有不同然人倫之理乃萬世之
常道必不錯亂顛倒之如此然則諸家世次夀數長短
之說聖經之所不著者皆不足信也决矣
  太祖皇帝總叙曽鞏/
蓋唐之敝自天寳以後紀綱寖壊不能自振以至於失
天下五代興起五十餘年之間更八姓十有四君危亡
[052-4b]
之變數矣其尤甚也契丹遂入中國擅立名號當是時
天地五行人事之理反易繆亂其所僅存者無幾耳太
祖為天下所戴踐尊位以生民為任故勸農桑薄賦歛
緩刑罰除舊政之不便民者詔令勉覈相屬推其心無
一日不在百姓也知方鎮之病民也故設通判之員使
歛以繩墨憂吏之不良也故數使在位舉其所知患吏
或受賕或不奉法也故罪至死徙一無所貸原其意蓋
以謂遭世大衰不如是吏不知禁不能救民於焚溺之
[052-5a]
中也征伐既下諸國必先已逋欠滌煩苛賙乏絶雪寃
滯惠農民拔人材申命郡邑反覆不倦或遇水旱輙蔬
食請禱欲移災於已其於羣臣有恩舊有勞能待之各
盡其分以位貴之以財富之有男使尚主有女使嫁宗
室其予人之周也如此即材可用雖讐不廢不可用雖
光顯矣不處以勢其有罪多縱貸之或賜之使自媿及
至堅明約束以整齊天下者亦使之不能踰也強僣之
國皆接以恩禮商賈往來不禁有出境犯其令者乃為
[052-5b]
之置市邊邑使兩利有所乏少常振助之征伐所加必
其罪暴者師出未嘗不以義也其君長已降及就俘執
道路勞問迎致使者相望既至罪不數辱之優假秩禄
及其宗親吏屬賜以田宅使子孫世守擁䕶保全皆得
以夀考終自晉既覆滅契丹寖大中國惴畏不敢當太
祖拔用材武䕶西北邊寵以非常之恩任屬專聽信明
常遣戍卒戒之曰我猶赦汝郭進殺汝矣有訟進者謂
曰進軍政嚴此必犯進法送進使殺之闗市租賦諸將
[052-6a]
得恣用不問出入以其故士附鬭者盡力諜者盡情邊
臣可諉者皆十餘年不易其任然位不過巡檢使衆不
過三五千人蓋任專則勢便位不極則士勵兵少則用
約御將亦多術矣總其所長能兼用之故能省費息民
振新集之衆屈憑陵之敵也蓋太祖篤於孝友有天下
之行聰明智勇有天下之材仁心愛人有天下之志包
含徧覆有天下之量守之以勤儉恭慎虚心納諫鑒於
越蜀以奢侈為戒思天下之重不復逰畋封拜諸子務
[052-6b]
自約損不盡循故典收納學士大夫用之不求其備或
守難進之節亦不奪也晚喜讀書勸諸將以學曰欲使
之知治道也兼覆夷夏從容以德江南平覽捷書而泣
曰師征不義而顧令吾民死兵彼何負哉秦州已入尚
波于之地却而不受錢俶來朝復歸之越契丹願聽盟
約逡巡退抑不自矜伐天下大勢連數十城之鎮割其
故地以小其力易動難畜之兵歛置懐服以消其難至
於舉賢良崇孝悌綴禮樂明考課雖宇内初輯然庶政
[052-7a]
大體彌綸備具遺文故事施於後世皆可為法民於是
時從死更生室家相保士農工賈各還其職鳥獸草木
亦莫不遂前世舊臣備將相處腹心爪牙之任者一旦
回心奉令北向如素委質天下廣都通邑兼地千里德
懐二三之臣負衆自用令之不從召之不至者尚數十
皆束衽來庭代易奔走如水凑下粤蜀吳楚甌閩之君
分天下為八九曰帝與王傳子若孫更數十嵗者編名
属籍並聚闕下四海之内混齊為一海東之國髙麗極
[052-7b]
南交趾西戎吐蕃回紇北敵契丹皆請吏奉貢天地所
養通途之屬莫不内附當是時更立天下與民為始天
地五行人事之理亂而復正蓋太祖之於受命非如前
世之君圖衆以智圖柄以力其處心積慮非一夕一日
在於取天下也其在天者厯數在人者羣臣萬民三軍
之士不歸周歸太祖未有知其所以然者所謂天也及
其傳天下也舍子屬弟是則太祖之受天下與舜受之
堯禹受之舜其揆一也其傳天下與堯傳之舜舜傳之
[052-8a]
禹其揆一也受天下及傳天下視天與人而已非其心
未嘗有天下豈能如是哉世以為太祖不世出之主與
漢髙祖同蓋太祖為人有大度意豁如也知人善任使
與漢髙祖同固然也太祖承自天寳以後更五代二百
餘年極敝之天下漢祖承全盛之秦二世之末天下始
亂所因之勢既殊太祖開建帝業作則垂憲後常可行
漢祖粗定海内而已不及一太祖立折杖法脫民榜笞
死禍定著常刑一本寛大漢祖雖約法三章然肉刑三
[052-8b]
族之誅至孝文始去不及二太祖功臣皆故等夷及位
定上下相安始終一意漢祖疑間諸將夷滅其家不及
三太祖削大弱強藩臣遵職漢祖封國過制反者更起
累世乃定不及四太祖征伐必克漢祖數戰輙北不及
五太祖文武自出羣臣莫及漢祖非得三傑之助不得
無失不及六開寳之初南海先下趙佗分越而帝漢祖
不能禁不及七太祖不用兵革契丹自附漢祖折厄白
登身僅免禍不及八太祖後宫二百問願歸者復去四
[052-9a]
之一漢祖溷於祍席女禍及宗不及九太祖明於大計
以屬天下漢祖擇嗣不審幾墜厥世不及十也漢祖所
不能及其大者如此是自三代以來撥亂之主未有及
太祖也三代盛矣然禹之孫太康失國湯之孫太甲放
廢文武之後世三四傳昭王不返於楚繇漢以下變故
之宻蓋不可勝道也太祖經始大基流風餘澤所被者
逺五聖遵業至今百有二十餘年上下和樂無變容動
色之慮接於耳目治安久長自三代以來所未有也維
[052-9b]
太祖創始傳後比迹堯舜綱理天下軼於漢祖太平之
業施於無窮三代所不及成功盛德其至矣哉蓋唐天
寳十四年天下户八百九十一萬太祖元年户九十六
萬末年天下既定户三百九萬今上元豐二年户一千
三百九十一萬六聖之德澤覆露生養斯其所以盛也
本原事實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仁宗御集序歐陽修/
在昔君臣聖賢自相戒勑都俞吁咈於朝廷之上而天
[052-10a]
下治者二帝之言語也號令征伐丁寧約束而其辭彬
彬篤厚純雅者三代之文章也堯舜夏商周之盛邈乎
逺出千載之上而昭然著見百世之下者以其書存焉
此典謨訓誥之文所以為歴代之寳也惟我仁考神文
聖武明孝皇帝之作二帝之言語而三代之文章也是
宜刋之六經而不朽示之萬世而取法矧余小子獲承
統業其所以繼大而顯揚之者方思勉焉其敢失墜乃
詔尚書刑部郎中知制誥邵必右諫議大夫天章閣待
[052-10b]
制吕公著悉發寳文之舊藏而類次之以為百巻而必
公著勉朕以叙述之曰是不可闕也予惟聖考在位四
十有二載承三聖之鴻業享百年之盛隆而不敢暇逸
慎重祭祀以事天而饗親齊莊潔精必以誠信故親郊
而見上帝者九恭謝于天地大享于明堂者皆再耕于
籍田祫于太廟者皆一而不為勞苦夫逰娛射獵前世
賢王明主之所不能免者則皆非所欲嵗時臨幸燕飫
臣下必問祖宗之故常閴然非時不聞輿馬之音後苑
[052-11a]
嵗春一賞亦故事也中廢者二十餘年而時畋於近郊
曲宴於便坐者廑纔一二而已故叙禋祀享升歌樂章
藏於有司薦於郊廟者多矣而登臨逰賞之適割鮮獻
獲之樂前世之所誇者未始一及焉至於萬幾之暇泊
然凝神不見所好惟躬閱寳訓陳經邇英究鐘律之本
元訓師兵之武略披圖以鑒古銘物以自戒其從事於
清閑宴息之餘者不過此類嗚呼大禹之勤儉也夫惟
一人勞於上則天下安其逸約於已則天下享其豐此
[052-11b]
禹之所以聖勤儉之功也惟我聖考之在位也澤被生
民恩加内外寛刑罰息兵革容納諫諍信任賢材措民
逸於治安躋俗豐於富庶使海内䝉德受賜涵濡鼓舞
而不知所以然者由勤與儉久而馴致之也是以功成
業茂立廟建號為宋仁宗噫仁之為言堯舜之盛德而
甚美之稱也固已巍乎與天地而亡極矣永惟聖作刻
之玉版藏之金匱以耀後嗣而垂無窮庶俾知我聖考
仁宗之所以為仁者自勤儉始嗚呼亦惟予小子是訓
[052-12a]
  古史序蘇轍/
古之帝王皆聖人也其道以無為為宗萬物莫能嬰之
其於為善如水之必寒如火之必熱其於不為不善如
騶虞之不殺如竊脂之不榖不學而成不勉而得其積
之中者有餘故其推之以治天下者有不可得而知也
孔氏之遺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自三代之衰聖人不作世不知本而馳騁於喜
怒哀樂之餘故其發於事業日以鄙陋不足以晞聖人
[052-12b]
之萬一雖春秋之際王澤未竭士生其間習於禮義而
審於利病如管仲晏子子産叔向之流皆不足以知之
至於孔子其知之者至矣而未嘗言孟子知其一二時
以告人而天下亦莫能信也陵遲及於秦漢士益以功
利為急言聖人者皆以其所知臆之儒者流於度數而
知者溺於權利皆不知其非也太史公始易編年之法
為本紀世家列傳記五帝三王以來後世莫能易之然
其為人淺近而不學疎略而輕信漢景武之間尚書古
[052-13a]
文詩毛氏春秋左氏皆不列於學官世能讀之者少故
其記堯舜三代之事皆不得聖人之意戰國之際諸子
辨士各自著書或增損古事以自信一時之說遷一切
信之甚者或採世俗相傳之語以易古文舊說及秦焚
書戰國之史不傳於民間秦惡其議己也焚之略盡幸
而野史一二存者遷亦未暇詳也故其記戰國有數年
不書一事者余竊悲之故因遷之舊上觀詩書下考春
秋及秦漢雜録始伏羲神農訖秦始皇帝為七本紀十
[052-13b]
六世家三十七列傳謂之古史追録聖賢之遺意以明
示來世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備論其故嗚呼由數千
嵗之後言數千嵗之前其詳不可得矣幸其猶有存者
而或又失之此古史之所為作也
  張中丞傳後序韓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
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宻然
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逺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逺
[052-14a]
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
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
死先後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
巡死而逺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逺誠畏死何苦守
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
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
以國亡主滅逺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衆必以其言為
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
[052-14b]
知死處矣逺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壊其徒俱死而
獨䝉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謂逺之賢而為
之邪說者又謂逺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逺所分始
以此詬逺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臟腑必
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絶之其絶必有處觀者見其然
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
之美如是哉如巡逺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
它則又何說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
[052-15a]
城而逆遁茍此不能守雖避之它處何益及其無救而
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雖欲去必不達二公之賢
其講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
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
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彊兵坐而觀
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
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屢道
於兩府間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其老人往往說巡逺
[052-15b]
時事云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逺之聲威
功績出已上不肯出師救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
彊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
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獨欲食義不忍雖食且不
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
皆感激為雲泣下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甎半箭曰吾歸破
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
[052-16a]
猶指以相語城陷賊以刃脇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
之又降霽雲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
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
屈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
籍大厯中於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以巡
初嘗得臨涣縣尉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問巡逺
事不能細也云巡長七尺餘鬚髯若神嘗見嵩讀漢書
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
[052-16b]
三徧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巻不錯一字嵩驚
以為巡偶熟此巻因亂抽它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
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
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初守睢陽
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
名其後無不識者巡怒鬚髯輙張及城陷賊縳巡等數
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衆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
勿怖死命也衆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顔色不亂陽陽
[052-17a]
如平常逺寛厚長者貌如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後於
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嵩貞元初死於亳宋間或
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
所殺嵩無子張籍云
  刪正黃庭經序歐陽修/
無仙子者不知為何人也無姓名無爵里世莫得而名
之其自號為無仙子者以警世人之學仙者也其為言
曰自古有道無仙而後世之人知其道而不得其道不
[052-17b]
知無仙而妄學仙此我之所哀也道者自然之道也生
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不自
戕賊夭閼而盡其天年此自古聖智之所同也禹走天
下乗四載治百川可謂勞其形矣而夀百年顔子蕭然
卧於陋巷簞食瓢飲外不誘於物内不動於心可謂至
樂矣而年不及三十斯二人者皆古之仁人也勞其形
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蓋命有長短稟之於天非人力
之所能為也惟不自戕賊而各盡其天年則二人之所
[052-18a]
同也此所謂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後世貪生之徒
為養生之術者無所不至至茹草木服金石吸日月之
精光又有以謂此外物不足恃而反求諸内者於是息
慮絶欲鍊精氣勤吐納專於内守以養其神其術雖本
於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却疾猶愈於肆欲
稱情以害其生者是謂養内之術故上智任之自然其
次養内以却疾最下妄意而貪生世傳黃庭經者魏晉
間道士養生之書也其說專於養内多竒怪故其傳之
[052-18b]
久則易為訛舛今家家異本莫可考正無仙子既甚好
古家多集録古書文字以為翫好之娛有黃庭經石本
者乃永和十三年晉人所書其文頗簡以較今世俗所
傳者獨為有理疑得其真於是喟然歎曰吾欲曉世以
無仙而止人之學者吾力顧未能也吾視世人執竒怪
訛舛之書欲求生而反害其生者可不哀哉矧以我翫
好之餘拯世人之謬惑何惜而不為乃為刪正諸家之
異一以永和石本為定其難曉之言略為注解庶幾不
[052-19a]
為訛謬之說惑世以害生是亦不為無益若大雅君子
則豈取於此
  孫子後序歐陽修/
世所傳孫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皥注號三家孫
子余頃與撰四庫書目所見孫子注者尤多武之書本
於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為竒宜其說者之多也凡
人之用智有短長其施設各異故或膠其說於偏見然
無出所謂三家者三家之注皥最後其說時時攻牧之
[052-19b]
短牧亦慨然最喜論兵欲試而不得者其學能道春秋
戰國時事甚博而詳然前世言善用兵稱曹公曹公嘗
與董吕諸袁角其力而勝之遂與吳蜀分漢而王傳言
魏之諸將出兵千里毎坐計勝敗授其成算諸將用之
十不失一一有違者兵輙敗北故魏世用兵悉以新書
從事其精於兵也如此牧謂曹公於注孫子尤略蓋借
其所得自為一書是曹公悉得武之術也然武嘗以其
書干吳王闔閭闔閭用之西破楚北服齊晉而霸諸侯
[052-20a]
夫使武自用其書止於彊伯及曹公用之然亦終不能
滅吳蜀豈武之術盡於此乎抑用之不極其能也後之
學者徒見其書又各牽於己見是以注者雖多而少當
獨吾友聖俞不然嘗評武之書曰此戰國相傾之說也
三代王者之師司馬九伐之法武不及也然亦愛其文
略而意深其行師用兵料敵制勝亦皆有法其言甚有
次序而注者汨之或失其意乃自為注凡膠於偏見者
皆抉去傳以已意而發之然後武之說不汨而明吾知
[052-20b]
此書當與三家並傳而後世取其說者往往於吾聖俞
多焉聖俞為人謹質温恭衣冠進趨眇然儒者也後世
之視其書者與太史公疑張子房為壯夫何異
  古今家誡序蘇轍/
老子曰慈故能勇儉故能廣或曰慈則安能勇曰父母
之於子也愛之深故其為之慮事也精以深愛而行精
慮故其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
也非父母之賢於人勢有所必至矣轍少而讀書見父
[052-21a]
母之戒其子者諄諄乎惟恐其不盡也惻惻乎惟恐其
不入也曰嗚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師之於弟子也為之
規矩以授之賢者引之不賢者不彊也君之於臣也為
之號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於君也
可則諫否則去子之於父也以幾諫不敢顯皆有禮存
焉父母則不然子雖不肖豈有棄子者哉是以盡其有
以告之無憾而後止詩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
餴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夫雖行潦之陋而無所棄猶
[052-21b]
父母之無棄子也故父母之於子人倫之極也雖其不
賢及其為子言也必忠且盡而况其賢者乎太常少卿
長沙孫公景修少孤而教於母母賢能就其業既老而
念母之心不忘為賢母録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誡
得四十九人以示轍曰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
病焉是以為此合衆父母之心以遺天下之人庶幾有
益乎轍讀之而歎曰雖有悍子忿鬭於市莫之能止也
聞父之聲則歛手而退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慈
[052-22a]
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無以發之耳今是書也要將以
發之歟雖廣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來至於今父戒四
十五母戒四公又將益廣之未止也
  列女傳目録序曽鞏/
劉向所叙列女傳凡八篇事具漢書向列傳而隋書及
崇文總目皆稱向列女傳十五篇曹大家註以頌義考
之蓋大家所註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而
益以陳嬰母及東漢以來凡十六事非向書本然也蓋
[052-22b]
向舊書之亡久矣嘉祐中集賢校理蘇頌始以頌義為
篇次復定其書為八篇與十五篇者並藏於館閣而隋
以頌義為劉歆作與向列傳不合今驗頌義之文蓋向
之自叙又藝文志有向列女傳頌圖明非歆作也自唐
之亂古書之在者少矣而唐志録列女傳凡十六家至
大家註十五篇者亦無録然其書今在則古書之或有
録而亡或無録而在者亦衆矣亦可惜哉今校讐其八
篇及十五篇者已定可繕寫初漢承秦之敝風俗已大
[052-23a]
壞矣而成帝後宫趙衛之屬尤自放向以謂王政必自
内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
作之大意也其言大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視惡色耳不
聽淫聲口不出敖言又以謂古之人胎教者皆如此夫
能正其視聽言動者此大人之事而有道者之所畏也
顧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聞蓋為之師
傅保姆之助詩書圖史之戒珩璜琚瑀之節威儀動作
之度其教之者雖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嘗不以身化
[052-23b]
也故家人之義歸於反身二南之業本於文王夫豈自
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興能得内助而不知其所
以然者蓋本於文王之躬化故内則后妃有闗雎之行
外則羣臣有二南之美與之相成其推而及逺則商辛
之昏俗江漢之小國兔罝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
此所謂身修故家國天下治者也後世自學問之士多
狥於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見可法故競於邪
侈豈獨無相成之道哉士之茍於自恕顧利冐恥而不
[052-24a]
知反已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於
妻子信哉如此人者非素處顯也然去二南之風亦已
逺矣况於南鄉天下之主哉向之所述勸戒之意可謂
篤矣然向號博極羣書而此傳稱詩芣苢柏舟大車之
類與今序詩者之說尤乖異蓋不可考至於式微之一
篇又以謂二人之作豈其所取者博故不能無失歟其
曰象計謀殺舜及舜所以自脫者頗合於孟子然此傳
或有之而孟子所不道者蓋亦不足道也凡後世諸儒
[052-24b]
之言經傳者固多如此覽者采其有補而擇其是非可
也故為之序論以發其端云
  禮閣新儀目録序曾鞏/
禮閣新儀三十篇韋公肅撰記開元以後至元和之變
禮史館秘閣及臣書皆三十篇集賢院書二十篇以㕘
相校讐史館秘閣及臣書多復重其篇少者八集賢院
書獨具然臣書有目録一篇以考其次序蓋此書本三
十篇則集賢院書雖具然其篇次亦亂既正其脫繆因
[052-25a]
定著從目録而禮閣新儀三十篇復完夫禮者其本在
於養人之性而其用在於言動視聽之間使人之言動
視聽一於禮則安有放其邪心而窮於外物哉不放其
邪心不窮於外物則禍亂可息而財用可充其立意微
其為法逺矣故設其器制其物為其數立其文以待其
有事者皆人之起居出入吉凶哀樂之具所謂其用在
乎言動視聽之間者也然而古今之變不同而俗之便
習亦異則法制度數其久而不能無敝者勢固然也故
[052-25b]
為禮者其始莫不宜於當世而其後多失而難遵亦其
理然也失則必改制以求其當故羲農以來至於三代
禮未嘗同也後世去三代蓋千有餘嵗其所遭之變所
習之便不同固已逺矣而議者不原聖人制作之方乃
謂設其器制其物為其數立其文以待其有事而為其
起居出入吉凶哀樂之具者當一一以追先王之迹然
後禮可得而興也至其說之不可求其制之不可考或
不宜於人不合於用則寧至於漠然而不敢為使人言
[052-26a]
動視聽之間蕩然莫之為節至患夫為罪者之不止則
繁於為法以禦之故法至於不勝其繁而犯者亦至於
不勝其衆豈不惑哉蓋上世聖人有為耒耜者或不為
宫室為舟車者或不為棺槨豈其智不足為哉以謂人
之所未病者不必改也至於後聖有為宫室者不以土
處為不可變也為棺槨者不以葛溝為不可易也豈好
為相反哉以謂人之所既病者不可因也又至於後聖
則有設兩觀而更采椽之質攻文梓而易瓦棺之素豈
[052-26b]
不能從儉哉以謂人情之所好者能為之節而不能變
也由是觀之古今之變不同而俗之便習亦異則亦屢
變其法以宜之何必一一以追先王之迹哉其要在於
養民之性防民之欲者本末先後能合乎先王之意而
已此制作之方也故元樽之尚而薄酒之用太羮之先
而庶羞之飽一以為貴本一以為親用則知有聖人作
而為後世之禮者必貴俎豆而今之器用不廢也先弁
冕而今之衣服不禁也其推之皆然然後其所改易更
[052-27a]
革不至乎拂天下之勢駭天下之情而固已合乎先王
之意矣是以羲農以來至於三代禮未嘗同而制作之
如此者亦未嘗異也後世不推其如此而或至於不敢
為或為之者特出於其勢之不得已故茍簡而不能備
希濶而不常行又不過用之於上而未有加之於民者
也故其禮本在於養人之性而其用在於言動視聽之
間者歴千餘嵗民未嘗得接於其耳目况於服習而安
之者乎至其陷於罪戾則繁於為法以禦之其亦不仁
[052-27b]
也哉此書所紀雖其事已淺然凡世之記禮者亦皆有
所本而一時之得失具焉昔孔子於告朔愛其禮之存
况著於一代之典籍哉故其書不得不貴因為之定著
以俟夫論禮者考而擇焉
  内制集序歐陽修/
昔錢思公嘗以謂朝廷之官雖宰相之重皆可雜以他
才處之惟翰林學士非文章不可思公自言為此語頗
取怒於達官然亦自負以為至論今學士所作文書多
[052-28a]
矣至於青詞齋文必用老子浮圖之說祈禳祕祝往往
近於家人里巷之事而制詔誥取便於宣讀常拘以世俗
所謂四六之文其類多如此然則果可謂之文章者歟
予在翰林六年中間進拜二三大臣皆適不當直而天
下無事四方和好兵革不用凡朝廷之文所以指麾號
令訓戒約束自非因事無以發明矧予中年早衰意思
零落以非工之作又無所遇以發焉其屑屑應用拘牽
常格卑弱不振宜可羞也然今文士尤以翰林為榮選
[052-28b]
予既罷職院吏取予直草以日次之得四百餘篇因不
忍棄况其上自朝廷内及宫禁下暨四方海外事無不
載而時政記日厯與起居郎舍人有所略而不記未必
不有取於斯焉嗚呼予且老矣方買田淮潁之間若夫
凉竹簟之暑風曝茅簷之冬日睡餘支枕念昔平生仕
宦出處顧瞻玉堂如在天上因覽遺藁見其所載職官
名氏以較其人盛衰先後孰在孰亡足以知榮寵為虚
名而資笑談之一噱也亦因以誇於田夫野老而已
[052-29a]
  外制集序歐陽修/
慶厯三年春丞相吕夷簡病不能朝上既更用大臣銳
意天下事始用諫官御史疏追還夏竦制書既而召韓
琦范仲淹於陜西义除富弼樞宻副使弼仲淹琦皆惶
恐頓首辭讓至五六不已手詔趣琦等就道甚急而弼
方且入求對以辭不得見遣中貴人趨送閤門使即受
命嗚呼觀琦等之所以讓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謂聖
賢相遭萬世一遇而君臣之際何其盛也於是時天下
[052-29b]
之士孰不願為材邪顧予何人亦與其選夏四月召自
滑臺入諫院冬十二月拜右正言知制誥是時夏人雖
數請命而西師尚未解嚴京東累嵗盜賊最後王倫暴
起沂州轉刼江淮之間而張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鄧以
驚京西州縣之吏多不稱職而民弊矣天子方慨然勸
農桑興學校破去前例以不次用人哀民之困而欲除
其蠧吏知磨勘法久之弊而思别材不肖以進賢能患
百職之不修而申行賞罰之信蓋欲修法度矣予時雖
[052-30a]
掌誥命猶在諫職常得奏事殿中從容盡聞天子所以
更張庶事憂閔元元而勞心求治之意退得載于制書
以諷曉訓勑在位者然予方與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
注又修編勑日與同舍論議治文書所省不一而除目
所下率不一二時已迫丞相出故不得專一思慮工文
字以盡導天子難諭之意而復誥命於三代之文嗟夫
學者文章見用于世鮮矣况得施於朝廷而又遭人主
致治之盛若修之鄙使竭其材猶恐不稱而况不能專
[052-30b]
一其職此予所以常遺恨於斯文也明年秋予出為河
北轉運使又明年春權知成德軍事事少間發嚮所作
制草而閱之雖不能盡載明天子之意於其所述百得
一二足以章示後世蓋王者之訓在焉豈以予文之鄙
而廢也於是録之為三巻予自直閣下儤直八十始滿
不數日奉使河東還即以來河北故其所作纔一百五
十餘篇云
  田表聖奏議序蘇軾/
[052-31a]
故諫議大夫贈司徒田公表聖奏議十篇嗚呼田公古
之遺直也其盡言不諱蓋自敵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
而况於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聖也自太平興國以
來至于咸平可謂天下大治千載一時矣而田公之言
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憂治
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絶人之資而治世無可畏之防夫
有絶人之資必輕其臣無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
之所甚懼也方漢文時刑措不用兵革不試而賈誼之
[052-31b]
言曰天下有可長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後
世不以是少漢文亦不以是甚賈誼由此觀之君子之
遇治世而事明主法當如是也誼雖不遇而其所言略
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於時然誼常建言使諸侯
王子孫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歴孝景至武帝而
主父偃舉行之漢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
知來世不有若偃者舉而行之歟願廣其書於世必有
與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052-32a]
  范貫之奏議後序曾鞏/
尚書户部郎中直龍圖閣范公貫之之奏議凡若干篇
其子世京集為十巻而屬余序之蓋自至和以後十餘
年間公嘗以言事任職自天子大臣至於羣下自掖庭
至於四方幽隠一有得失善惡闗於政理公無不極意
反復為上力言或矯拂情欲或切劘計慮或辨别忠佞
而處其進退章有一再或至於十餘上事有隂爭獨陳
或悉引諫官御史合議肆言仁宗嘗虚心采納為之變
[052-32b]
命令更廢舉近或立從逺或越月逾時或至於其後卒
皆聽用蓋當是時仁宗在位嵗久熟於人事之情偽與
羣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浄休養元元至於是非予奪
則一歸之公議而不自用也其所引拔以言為職者如
公皆一時之選而公與同時之士亦皆樂得其言不曲
從茍止故天下之情因得畢聞於上而事之害理者常
不果行至於竒袤恣睢有為之者亦輙敗悔故當此之
時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無大缺失羣臣奉法遵職
[052-33a]
海内乂安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
如天至於享國四十餘年能承太平之業者繇是而已
後世得公之遺文而論其世見其上下之際相成如此
必將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歎然後知其時之難得則
公言之不没豈獨見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於無窮
也公為人温良慈恕其從政寛易愛人及在朝廷危言
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凡同時與公有言責者後多至
大官而公獨早卒公諱師道其世次州里歴官行事有
[052-33b]
今資政殿學士趙公抃為公之墓誌云
  徐幹中論目録序曽鞏/
臣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此
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䘮篇而
今書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
篇於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
幹字偉長北海人生於漢魏之間魏文帝稱幹懷文抱
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而先賢行狀亦稱幹篤行體
[052-34a]
道不耽世榮魏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後以為上艾
長又以疾不行蓋漢承周衰及秦滅學之餘百氏雜家
與聖人之道並傳學者罕能獨觀於道德之要而不牽
於俗儒之說至於治心養性去就語黙之際能不悖於
理者固希矣况至於魏之濁世哉幹獨能考六藝推仲
尼孟軻之㫖述而論之求其辭時若有小失者要其歸
不合於道者少矣其所得於内者文能信而充之逡巡
濁世有去就顯晦之大節臣始讀其書察其意而賢之
[052-34b]
因其書以求其為人又知其行之可賢也惜其有補於
世而識之者少蓋迹其言行之所至而以世俗好惡觀
之彼惡足以知其意哉顧臣之力豈足以重其書使學
者尊而信之因校其脫謬而序其大略蓋所以致臣之
意焉
 
 
 文編巻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