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06 文編-明-唐順之 (master)


[032-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編巻三十二
            明 唐順之 編
  天下莊子/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
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
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
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
[032-1b]
徳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
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
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决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
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
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
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
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
[032-2a]
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
樂以道和易以道隂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
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
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
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衆技也皆有所長時
有所用雖然不該不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
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
[032-2b]
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将
為天下裂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
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
釐聞其風而説之為之大過巳之大順作為非樂命之
曰節用生不歌死不服墨子汜愛兼利而非鬬其道不
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毁古之禮樂黄帝有
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
[032-3a]
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
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
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
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巳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
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
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
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
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
[032-3b]
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
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
無毛沐甚風櫛疾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
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跋蹻為服日夜
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巳齒鄧陵
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别墨以堅白同異
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
[032-4a]
為之尸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决墨翟禽滑釐之意則
是其行則非也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脛
無毛相進而巳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
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不
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茍於人不忮於衆願天下之安寧
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
在於是者宋鈃尹文聞其風而悦之作為華山之冠以
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
[032-4b]
聏合驩以調海内請欲置之以為主見侮不辱救民之
鬬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説下教雖天
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雖
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
矣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
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
身假物以為無益於天下者用之不如巳也以禁攻寢
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
[032-5a]
止公而不當易而無私决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
慮不謀於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
者彭䝉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悦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
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
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
不徧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巳而
縁不得巳泠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
鄰傷之者也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脱無行
[032-5b]
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茍可
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曵而
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
静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巳之患無
用知之累動静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
無知之物而巳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傑相與笑之
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
騈亦然學於彭䝉得不教焉彭䝉之師曰古之道人至
[032-6a]
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巳矣其風窢然惡可而言常反人
不見觀而不免於魭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
免於非彭䝉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槩乎皆嘗有聞者
也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
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闗尹老聃聞其風而悦之建
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虚不
毁萬物為實闗尹曰在已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
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
[032-6b]
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
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已獨取後曰
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已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
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
已獨曲全曰茍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毁
矣鋭則挫矣常寛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闗尹老
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
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
[032-7a]
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悦之以
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
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巵言為曼衍
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
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瓌瑋而連犿
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巳
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於本
也𢎞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
[032-7b]
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蜕芒乎
昧乎未之盡者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
不中厤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
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畢山與澤平日
方中方倪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
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
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中央燕之北越
之南是也汜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德施以此為大觀於
[032-8a]
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辨者相與樂之卵有毛雞三足
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
口輪不蹍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絶龜長於蛇矩不方
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景未嘗動鏃矢之疾
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黄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
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辨者以此與
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
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
[032-8b]
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
也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
而無術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
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徧為萬物説
説而不休多而無巳猶以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
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衆不適也強於德弱於物其
塗隩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蚉一䖟之勞
者也其於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
[032-9a]
不能以此自寜散於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惜乎
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
與影兢走也悲夫
  六家要指史記/
易大傳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隂陽儒墨
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
耳嘗竊觀隂陽之術大詳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
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
[032-9b]
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
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
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
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
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
物其為術也因隂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
[032-10a]
倡臣和主先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佚至於大道之要
去徤羡黜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
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乆非所聞也夫隂陽四時八
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不
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
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任則無以為天下紀綱故
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
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
[032-10b]
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
幼之别雖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上堯舜言其德行曰
堂髙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樸椽不斵飯土簋歠土
鉶糲梁之食藜藿之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
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率使天
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别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
曰儉而難遵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
子之所長雖百家不能廢也法家不別親疎不殊貴賤
[032-11a]
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絶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
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
相踰越雖百家不能改也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
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
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道家無為又曰無
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虚無為本以因循為
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
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
[032-11b]
與合故曰聖人不巧時變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
之綱也羣臣竝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
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窽窽言不聽姦廼不生賢不肖自
分白黑廼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廼合大道混混㝠
㝠光耀天下復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
離者不可復合故聖人重之由此觀之神者生之本形
者生之具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032-12a]
  刑賞忠厚之至蘇軾/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
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
咏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
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
俞之聲歡怵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
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
憂而不傷戚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
[032-12b]
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
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將殺人臯陶曰
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
用刑之寛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圯族既而
曰試之何堯之不聽臯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
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
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
[032-13a]
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
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鋸賞以爵禄是賞
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
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
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禄不足以勸
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
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
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詩曰君子如
[032-13b]
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巳亂豈有
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
貴嚴而責人貴寛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
至也
  劉愷丁鴻孰賢蘇軾/
君子之為善非特以適己自便而已其取於人也必度
其人之可以與我也其予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受於
我也我可以取之而其人不可以與我君子不取我可
[032-14a]
以予之而其人不可受君子不予既為巳慮之又為人
謀之取之必可予予之必可受若巳為君子而使人為
小人是亦去小人無幾耳東漢劉愷讓其弟荆而詔聽
之丁鴻亦以陽狂讓其弟而其友人鮑駿責之以義鴻
乃就封其始自以為義而行之其終也知其不義而復
之以其能復之知其始之所行非詐也此范氏之所以
賢鴻而下愷也其論稱太伯伯夷未始有其讓也故太
伯稱至德伯夷稱賢人及後世狥其名而昧其致於是
[032-14b]
詭激之行興矣若劉愷之徒讓其弟使弟受非服而巳
受其名不巳過乎丁鴻之心主於忠愛何其終悟而從
義也范氏之所賢者固已得之矣而其未盡者請得畢
其説夫先王之制立長所以明宗明宗所以防亂非有
意私其長而沮其少也天子與諸侯皆有太祖其有天
下有一國皆受之太祖而非巳之所得專有也天子不
敢以其太祖之天下與人諸侯不敢以其太祖之國與
人天下之通義也夫劉愷丁鴻之國不知二子所自致
[032-15a]
耶亦将受之其先祖耶受之其先祖而傳之於所不當
立之人雖其弟之親與塗人均耳夫吳太伯伯夷非所
以為法也太伯将以成周之王業而伯夷将以訓天下
之讓而為是詭時特異之行皆非所以為法也今劉愷
舉國而讓其弟非獨使弟受非服之為過也将以壞先
王防亂之法輕其先祖之國而獨為是非常之行考之
以禮繩之以法而愷之罪大矣然漢世士大夫多以此
為名者安順桓靈之世士皆反道矯情以盗一時之名
[032-15b]
蓋其弊始於西漢之世韋元成以侯讓其兄而為世主
所賢天下髙之故漸以成俗履常而蹈易者世以為無
能而擯之則丁鴻之復於中道尤可以深嘉而屢歎也
  物不可以茍合蘇軾/
昔者聖人将欲有為也其始必先有所甚難而其終也
至於乆逺而不廢其成之也難故其敗之也不易其得
之也重故其失之也不輕其合之也遲故其散之也不
速夫聖人之所為詳於其始者非為其始之不足以成
[032-16a]
而憂其終之易敗也非為其始之不足以得而憂其終
之易失也非為其始之不足以合而憂其終之易散也
天下之事如是足以成矣如是足以得矣如是足以合
矣而必曰未也又從而節文之綢繆委曲而為之表飾
是以至於今不廢及其後世求速成之功而勌於遲乆
故其欲成也止於其足以成欲得也止於其足以得欲
合也止於其足以合而其甚者則又不能待其足其始
不詳其終将不勝弊嗚呼此天下治亂享國長短之所
[032-16b]
從出歟聖人之始制為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也坐而治
政奔走而執事此足以為君臣矣聖人懼其相易而至
於相凌也於是為之車服采章以别之朝覲位著以嚴
之名非不相聞也而見必以贊心非不相信也而入必
以籍此所以乆而不相易也杖屨以為安飲食以為養
此足以為父子矣聖人懼其相褻而至於相怨也於是
制為朝夕省問之禮左右佩服之飾族居之為歡而異
居以為别合食之為樂而異膳以為尊此所以乆而不
[032-17a]
相䙝也生以居於室死以葬於野此足以為夫婦矣聖
人懼其相狎而至於相離也於是先之以幣帛重之以
媒妁不告於廟而終身以為妾晝居於内而君子問其
疾此所以乆而不相狎也安居以為黨急難以相救此
足以為朋友矣聖人懼其相瀆而至於相侮也於是戒
其羣居嬉游之樂而嚴其射享飲食之節足非不能行
也而待擯相之詔禮口非不能言也而待介紹之傳命
此所以乆而不相瀆也天下之禍莫大於茍可以為而
[032-17b]
止夫茍不可以為而止則君臣之相凌父子之相怨夫
婦之相離朋友之相侮乆矣聖人憂焉是故多為之飾
易曰藉用白茅無咎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
之有此古之聖人所以長有天下而後世之所謂迂闊
也又曰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故受之以賁盡矣
  申法蘇洵/
古之法簡今之法繁簡者不便於今而繁者不便於古
非今之法不若古之法而今之時不若古之時也先王
[032-18a]
之作法也莫不欲服民之心服民之心必得其情情然
耶而罪亦然則固入吾法矣而民之情又不皆如其罪
之輕重大小是以先王忿其辠而哀其無辜故法舉其
畧而吏制其詳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則以著於法使民
知天子之不欲我殺人傷人耳至其輕重出入求其情
而服其心者則以屬吏任吏而不任法故其法簡今則
不然吏姦矣不若古之良民媮矣不若古之淳吏姦則
以喜怒制其輕重而出入之或至於誣執民媮則吏雖
[032-18b]
以情出入而彼得執其罪之大小以為辭故今之法纖
悉妄備不執於一左右前後四顧而不可逃是以輕重
其罪出入其情皆可以求之法吏不奉法輒以舉劾任
法而不任吏故其法繁古之法若方書論其大槩而增
損劑量則以屬醫者使之視人之疾而參以己意今之
法若鬻屨既為其大者又為其次者又為其小者以求
合天下之足故其繁簡則殊而求民之情以服其心則
一也然則今之法不劣於古矣而用法者尚不能無弊
[032-19a]
何則律令之所禁畫一明備雖婦人孺子皆知畏避而
其間有習於犯禁而遂不改者舉天下皆知之而未嘗
怪也先王欲杜天下之欺也為之度以一天下之長短
為之量以齊天下之多寡為之權衡以信天下之輕重
故度量權衡法必資之官資之官而後天下同今也庶
民之家刻木比竹繩絲縋石以為之富商豪賈内以大
出以小齊人適楚不知其孰為斗孰為斛持東家之尺
而校之西鄰則若十指然此舉天下皆知之而未嘗怪
[032-19b]
者一也先王惡竒貨之蕩民且哀夫微物之不能遂其
生也故禁民採珠貝惡夫物之偽而假真且重費也故
禁民糜金以為塗飾今也採珠貝之民溢於海濵糜金
之工肩摩於列肆此又舉天下皆知之而未嘗怪者二
也先王患賤之凌貴而下之僭上也故冠服器皿皆以
爵列為等差長短大小莫不有制今也工商之家曵紈
錦服珠玉一人之身循其首以至足而犯法者十九此
又舉天下皆知之而未嘗怪者三也先王懼天下之吏
[032-20a]
負縣官之勢以侵劫齊民也故使市之坐賈視時百物
之貴賤而録之旬輒以上百以百聞千以千聞以待官
吏之私賣十則損三三則損一以聞以備縣官之公糴
今也吏之私賣而從縣官公糴之法民曰公家之取於
民也固如是是吏與縣官斂怨於下此又舉天下皆知
之而未嘗怪者四也先王不欲人之擅天下之利也故
仕則不商商則有罰不仕而商商則有征是民之商不
免征而吏之商又加以罰今也吏之商既幸而不罰又
[032-20b]
從而不征資之以縣官公糴之法負之以縣官之徒載
之以縣官之舟闗防不譏津梁不呵然則為吏而商誠
可樂也民将安所措手足此又舉天下皆知之而未嘗
怪者五也若此之類不可悉數天下之人耳習目熟以
為當然憲官法吏目擊其事亦恬而不問夫法者天子
之法也法明禁之而人民犯之是不有天子之法也衰
世之事也而議者皆以為今之弊不過吏胥骫法以為
姦而吾以為吏胥之姦由此五者始今有盜白晝持梃
[032-21a]
入室而主人不之禁則踰垣穿穴之徒必且相告而肆
行於其家其必先治此五者而後詰吏胥之奸可也
  御將蘇洵/
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難将有二有賢将有才将而御才
將尤難御相以禮御將以術御賢將之術以信御才將
之術以智不以禮不以信是不為也不以術不以智是
不能也故曰御将難而御才将尤難六畜其初皆獸也
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馬亦能蹄牛亦能觸先王知能搏
[032-21b]
能噬者不可以人力制故殺之殺之不能驅之而後巳
蹄者可馭以羈紲觸者可拘以楅衡故先王不忍棄其
才而廢天下之用如曰是能蹄是能觸當與虎豹并殺
而同驅則是天下無騏驥終無以服乗耶先王之選才
也自非大姦劇惡如虎豹之不可以變其搏噬者未嘗
不欲制之以術而全其才以適於用况為将者又不可
責以廉隅細謹顧其才何如耳漢之衞霍趙充國唐之
李靖李勣賢将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
[032-22a]
君集盛彦師才将也賢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
也茍又曰是難御則是不肖者而後可也結以重恩示
以赤心美田宅豐飲饌歌童舞女以極其口腹耳目之
欲而折之以威此先王之所以御才将者也近之論者
或曰将之所以畢智竭力犯霜露蹈白刃而不辭者冀
賞耳為國家者不如勿先賞以邀其成功或曰賞所以
使人不先賞人不為我用是皆一隅之説非通論也将
之才固有小大傑然于庸将之中者才小者也傑然于
[032-22b]
才将之中者才大者也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
當觀其才之小大而為制御之術以稱其志一隅之説
不可用也夫養騏驥者豐其芻粒潔其羈絡居之新閑
浴之清泉而後責之千里彼騏驥者其志常在千里也
夫豈以一飽而廢其志哉至於養鷹則不然獲一雉飼
以一雀獲一兎飼以一鼠彼知不盡力于擊搏則其勢
無所得食故然後為我用才大者騏驥也不先賞之是
養騏驥者饑之而責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鷹也先
[032-23a]
賞之是養鷹者飽之而求其擊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
賞之説可施之才大者不先賞之說可施之才小者兼
而用之可也昔者漢髙帝一見韓信而授以上將解衣
衣之推食哺之一見黥布而以為淮南王供具飲食如
王者一見彭越而以為相國當是時三人者未有功于
漢也厥後追項籍垓下與信越期而不至捐數千里之
地以畀之如棄敝屣項氏未滅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
極富貴矣何則髙帝知三人者之志大不極于富貴則
[032-23b]
不為我用雖極于富貴而不滅項氏不定天下則其志
不巳也至于樊噲滕公灌嬰之徒則不然拔一城陷一
陣而後增數級之爵否則終歲不遷也項氏已滅天下
已定樊噲滕公灌嬰之徒計百戰之功而後爵之通侯
夫豈髙帝至此而嗇哉知其才小而志小雖不先賞不
怨而先賞之則彼将泰然自滿而不復以立功為事故
也噫方韓信之立于齊蒯通武涉之説未去也當是之
時而奪之王漢其殆哉夫人豈不欲三分天下而自立
[032-24a]
者而彼則曰漢王不奪我齊也故齊不捐則韓信不懷
韓信不懷則天下非漢之有嗚呼髙帝可謂知大計矣
  田制蘇洵/
古之税重乎今之税重乎周公之制園㕓二十而税一
近郊十一逺郊二十而三稍甸縣都皆無過十一漆林
之征二十而五蓋周之盛時其尤重者至四分而取一
其次者乃五而取一然後以次而輕始至於十一而又
有輕者也今之税雖不啻十一然而使縣官無急征無
[032-24b]
横斂則亦未至乎四而取一與五而取一之為多也是
今之税與周之税輕重之相去無幾也雖然當周之時
天下之民歌舞以樂其上之盛德而吾之民反戚戚不
樂常若擢筋剥膚以供億其上周之税如此吾之税亦
如此而其民之哀樂何如此之相逺也其所以然者周
之時用井田井田廢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
也耕者之田資於富民富民之家地大業廣阡陌連接
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驅役視以奴僕安坐四顧指
[032-25a]
麾於其間而役屬之民夏為之耨秋為之穫無有一人
違其節度以嬉而田之所入巳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有
田者一人而耕者十人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於富
強耕者日食其半以至於窮餓而無告夫使耕者至於
窮餓而不耕不穫者坐而食富強之利猶且不可而况
富強之民輸租於縣官而不免於怨歎嗟憤何則彼以
其半而供縣官之税不若周之民以其全力而供其上
之税也周之十一以其全力而供十一之税也使以其
[032-25b]
半供十一之税猶用十二之稅然也况今之税又非特
止於十一而已則宜乎其怨歎嗟憤之不免也噫貧民
耕而不免於饑富民坐而飽且嬉又不免於怨其弊皆
起於廢井田井田復則貧民有田以耕穀食粟米不分
於富民可以無饑富民不得多占田以錮貧民其勢不
耕則無所得食以地之全力供縣官之税又可以無怨
是以天下之士爭言復井田既又有言者曰奪富民之
田以與無田之民則富民不伏此必生亂如乗大亂之
[032-26a]
後土曠而人稀可以一舉而就髙祖之滅秦光武之承
漢可為而不為以是為恨吾又以為不然今雖使富民
皆奉其田而歸諸公乞為井田其勢亦不可得何則井
田之制九夫為井井間有溝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
為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為一成成間有洫其地百井
而方十里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
里為一同同間有澮其地萬井而方百里百里之間為
澮者一為洫者百為溝者萬既為井田又必兼備溝洫
[032-26b]
溝洫之制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
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
有路萬夫之地蓋三十二里有半而其間為川為路者
一為澮為道者九為洫為涂者百為溝為畛者千為遂
為徑者萬此二者非塞溪壑平澗谷夷丘陵破墳墓壞
廬舍徙城郭易疆壠不可為也縱使能盡得平原廣野
而遂規畫於其中亦當驅天下之人竭天下之糧窮數
百年專力於此不治他事而後可以望天下之地盡為
[032-27a]
井田盡為溝洫巳而又為民作屋廬於其中以安其居
而後可吁亦已迂矣井田成而民之死其骨已朽矣古
者井田之興其必始於唐虞之世乎非唐虞之世則周
之世無以成井田唐虞啓之至於夏商稍稍葺治至周
而大備周公承之因遂申定其制度疏整其疆界非一
日而遽能如此也其所由來者漸矣夫井田雖不可為
而其實便於今今誠有能為近井田者而用之則亦可
以蘇民矣乎聞之董生曰井田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
[032-27b]
民名田以贍不足名田之説蓋出於此而後世未有行
者非以不便民也懼民不肯損其田以入吾法而遂因
此以為變也孔光何武曰吏民名田無過三十頃期盡
三年而犯者沒入官矣夫三十頃之田周民三十夫之
田也縱不能盡如周制一人而兼三十夫之田亦巳過
矣而期之三年是又迫蹙平民使自壞其業非人情難
用吾欲少為之限而不奪其田嘗巳過吾限者但使後
人之不敢多占田以過吾限耳要之數世富者之子孫
[032-28a]
或不能保其地以復于貧而彼嘗已過吾限者散而入
於他人矣或者子孫出而分之以無幾矣如此則富民
所占者少而餘地多餘地多則貧民易取以為業不為
人所役屬各食其地之全利利不分于人而樂輸于官
夫端坐于朝廷下令于天下不驚民不動衆不用井田
之制而獲井田之利雖周之井田何以逺過于此哉
  思治蘇軾/
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
[032-28b]
厭之而愈不立也凡人之情一舉而無功則疑再則厭
三則去之矣今世之士所以相顧而莫肯為者非其無
有忠義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術謀慮不若人也患在
苦其難成而不復立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於不立
也茍立而成矣今世有三患而終莫能去其所從起者
則五六十年矣自宫室禱祠之役興錢幣茶鹽之法壞
加之以師旅而天下常患無財五六十年之間下之所
以游談聚議而上之所以變政易令以求豐財者不可
[032-29a]
勝數矣而財終不可豐自澶淵之役契丹雖求和而終
不得其要領其後重之以西羌之變而邊陲不寧二國
益驕以戰則不勝以守則不固而天下常患無兵五六
十年之間下之所以游談聚議而上之所以變政易令
以求彊兵者不可勝數矣而兵終不可彊自選舉之格
嚴而吏拘於法不志於功名考功課吏之法壞而賢者
無所勸不肖者無所懼而天下常患無吏五六十年之
間下之所以游談聚議而上之所以變政易令以求擇
[032-29b]
吏者不可勝數矣而吏終不可擇財之不可豐兵之不
可彊吏之不可擇是豈真不可耶故曰其始不立其卒
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厭之而愈不立也夫所貴於立者
以其規模先定也古之君子先定其規模而後從事故
其應也有候而其成也有形衆人以為是汗漫不可知
而君子以為理之必然如炊之無不熟種之無不生也
是故其用力省而成功速昔者子太叔問政於子産子
産曰政如農功日夜以思之思其始而圖其終朝夕而
[032-30a]
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子産以為不思而行與凡
行而出於思之外者如農之無畔也其始雖勤而終必
棄之今夫富人之營宫室也必先料其貲財之豐約以
制宫室之大小既内决於心然後擇工之良者而用一
人焉必告之曰吾将為屋若干度用材幾何役夫幾人
幾日而成土石材葦吾於何取之其工之良者必告之
曰某所有木某所有石用材役夫若干某日而成主人
率以聽焉及期而成既成而不失當則規模之先定也
[032-30b]
今治天下則不然百官有司不知上之所欲為也而人
各有心好大者欲王好權者欲覇而媮者欲休息文吏
之所至則治刑獄而聚斂之臣則以貨財為急民不知
其所適從也及其發一政則曰姑試行之而已其濟與
否固未可知也前之政未見其利害而後之政復發矣
凡今之所謂新政者聽其始之議論豈不甚美而可樂
哉然而布出於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終何則其規模不
先定也用捨係於好惡而廢興决於衆寡故萬全之利
[032-31a]
以小不便而廢者有之矣百世之患以小利而不顧者
有之矣所用之人無常責而所發之政無成效此猶適
千里不齎糧而假丐於塗人治病不知其所當用之藥
而百藥皆試以僥倖於一物之中欲三患之去不可得
也昔者太公治齊周公治魯至於數十世之後子孫之
彊弱風俗之好惡皆可得而逆知之何者其所施專一
則其勢固有以使之也管仲相桓公自始為政而至於
霸其所施設皆有方法及其成功皆知其所以然至今
[032-31b]
可覆也咎犯之在晉范蠡之在越文公勾踐嘗欲用其
民而二臣皆以為未可及其以為可用也則破楚滅吳
如寄諸其鄰而取之此無他見之明而策之熟也夫今
之世亦與明者熟策之而巳士爭言曰如是而財可豐
如是而兵可彊如是而吏可擇吾從其可行者而規模
之發之以勇守之以專達之以彊日夜以求合於其所
規模之内而無務出於其所規模之外其人專其政一
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財之不豐兵之不彊吏之不擇
[032-32a]
此三者存亡之所從出而天下之大事也夫以天下之
大事而有一人焉獨擅而兼言之則其所以治此三者
之術其得失固不可知也雖不可知而此三者决不可
不治者可知也是故不可以無術其術非難知而難聽
非難聽而難行非難行而難收孔子曰好謀而成使好
謀而不成不如無謀蓋世有好劒者聚天下之良金鑄
之三年而成以為吾劔天下莫敵也劒成而狼戾缺折
不可用何者是知鑄而不知收也今世之舉事者雖其
[032-32b]
甚小而欲成之者常不過數人欲壞之者常不可勝數
可成之功常難形若不可成之狀常先見上之人方且
眩瞀而不自信又何暇及於收哉古之人有犯其至艱
而圖其至逺者彼獨何術也且非特聖人而巳商君之
變秦法也攖萬人之怒排舉國之説勢如此其逆也蘇
秦之為從也合天下之異以為同聨六姓之疎以為親
計如此其迂也淮隂侯請於髙帝求三萬人願以北舉
燕趙東擊齊南絶楚之糧道而西會於滎陽耿弇亦言
[032-33a]
於世祖欲先定漁陽取涿郡還收富平而東下齊世祖
以為落落難合此皆越人之都邑而謀人國功如此其
疎也然而四子者行之若易然出於其口成於其手以
為既巳許吾君則親挈而還之今吾以自有之天下而
行吾所得為之事其事又非有所拂逆於天下之意也
非有所待於人而後具也如有財而自用之有子而自
教之耳然而政出於天下有出而無成者五六十年於
此矣是何也意者知出而不知收歟非不知收意者汗
[032-33b]
漫而無所收歟故為之説曰先定其規模而後從事先
定者可以謀人不先定者自謀常不給而况於謀人乎
且今之世俗則有所可患者士大夫所以信服於朝廷
者不篤而皆好議論以務非其上使人眩於是非而不
知其所從從之則事舉無可為者不從則其所行者常
多故而易敗夫所以多故而易敗者人各持其私意以
賊之議論勝於下而幸其無功者衆也富人之謀利也
常獲世以為福非也彼富人者信於人素深而服於人
[032-34a]
素厚所為而莫或害之所欲而莫或非之事未成而衆
巳先成之矣夫事之行也有勢其成也有氣富人者乗
其勢而襲其氣也欲事之易成則先治其所以信服天
下者天下之士不可以力勝力不可勝則莫若從衆從
衆者非從衆多之口而從其所不言而同然者是真從
衆也衆多之口非果衆也特聞於吾耳而接於吾前未
有非其私説者也於吾為衆於天下為寡彼衆之所不
言而同然者衆多之口舉不樂也以衆多之口所不樂
[032-34b]
而棄衆之所不言而同然則樂者寡而不樂者衆矣古
之人常以從衆得天下之心而世之君子常以從衆失之
不知夫古之人其所從者非從其口而從其所同然也
何以明之世之所謂逆衆斂怨而不可行者莫若減任子
然不顧而行之者五六年矣而天下未嘗有一言何則
彼其口之所不樂而心之所同然也從其所同然而行
之若猶有言者則可以勿䘏矣故為之説曰發之以勇守
之以專達之以彊茍知此三者非獨為吾國而已雖北
[032-35a]
取契丹可也
 
 
 
 
 
 
 
[032-35b]
 
 
 
 
 
 
 
 文編巻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