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95 道德真經集註(二)--彭耜 (master)


[011-001a]
道德眞經集註卷之十一     巳六
    宋 鶴 林 彭 耜 纂 集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
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御註曰士志於道者也上士聞道眞積力
 乆至誠不息中士則有疑心焉疑心生則
 用志分其於道也一出一入焉下士則信
 不足以守智不足與明也故笑夫道無形
 色聲味之可得則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
[011-001b]
 也遠矣莊子曰大聲不入于俚耳高言不
 止於衆人之心
 碧虚子陳景元曰夫上士者受性清靜恬
 澹寂寞虚無無爲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
 變聞乎道也超然而入以至于大妙而人
 觀其迹眞以爲勤行者也實無勤行也斯
 所謂天然縣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之
 不用也則思欲就藪澤處閑曠吐故納新
 能經鳳騫導引養形壽考保神而已矣及
 乎世之用也則思欲語大功立大名禮君
[011-002a]
 臣正上下殺身爲仁爲治而已矣此之謂
 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濁辱目欲視色
 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若不得者
 則大憂以懼聞其恬澹寂寞無爲則大笑
 而非之若不爲下士之所非笑則不足以
 爲清眞上道也
 涑水司馬光曰非常之道固非常人所知
 潁濱蘇轍曰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
 不先知萬物之妄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
 免於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爲荒唐謬悠
[011-002b]
 而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亡出没而疑之
 惟了然見之者然後勤行服膺而不怠孔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斯可謂上
 士也哉
 黄茂材曰上士聞道了然無疑故勤而行
 之中士聞道未能盡信故若存若亡下士
 瞢然無所知故大笑世之上士無幾中士
 不可多得所謂下士比比皆是此道所以
 難明也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
[011-003a]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晩成大音希聲大
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碧虚子陳景元曰夷平也纇絲之不匀者
 夫絲之無類乃織者之所取有類則紡者
 之所棄也夫上士襟懷坦夷平一與物無
 際而能支離其德若絲之有纇不爲世用
 也河上公本作類言大道之人坦蕩平夷
 隨類參同不自分别也上德之人無爲無
 事心同虚空高下莫測有若深谷無所不
[011-003b]
 容大白者雪霜之謂也若雪霜之潔白而
 無所不到雖瓦甓污溷之處施而無擇有
 道之士豈異于是故處於濁世純白獨全
 而不雜染也孫登曰其德深廣則通疏見
 遠遺略小節如智識不足故良賈深藏若
 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陸希聲曰衣被天
 下而不有其仁斯廣德若不足者也此言
 陰德密行也夫建立陰德之人不顯其功
 畏人之知故若偷竊耳吴筠元綱論曰功
 欲陰過欲陽功陰則能全過陽則易改此
[011-004a]
 之謂也渝變也色不明也質眞者純素也
 夫純素之士動無文章如五色之渝淺光
 華不發也開元御註曰方正也隅角也夫
 砥礪名節以作廉隅此謂束教之人非曰
 大方之士磨而不磷在涅不淄大方也而
 能和光同塵行不崖異無隅也故曰大方
 無隅貸施與也夫嘆美獨有此妙道能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善以冲和妙氣施與萬
 物且成實而復於自然也嚴君平曰道之
 爲化也始於無有終於無終存於不存貸
[011-004b]
 於不貸動而萬物成靜而天下遂也陸希
 聲曰夫唯善濟貸於萬物而不責其報是
 以萬物受其成而不知其德故下士聞此
 道而笑之不信其能若此耳
 潁濱蘇轍曰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說
 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陳者是也道之所遇
 無所不見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見於事者
 也而道之大全則隱於無名惟其所遇推
 其有餘以貸不足物之頼之以成者也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纇爲不平然而
[011-005a]
 道至平而趣高下不一至人與世浮沉曲
 全其道不特異其迹故若有瑕類也德之
 上者其虚若谷似不盈矣世俗爲高潔之
 行以顯於名有道之者至潔白而混於污
 辱之間至德不耀故若不足
 葉夢得曰明而若昩夷而若類進而若退
 者中智之所疑也上德者若谷不自有其
 德也大白者若辱能納污也廣德者若不
 足所以能有進也建德者若偷不見其用
 力則疑於惰也質眞者若渝不知其有常
[011-005b]
 則以爲或變也大方者無隅不示人以形
 也大器者晚成不使見者速也大音者希
 聲不使得以聞也大象者無形不使得以
 見也道之隱於無名者每如此不可以一
 端求是以能推其餘以與人而萬物莫不
 資之以成也
 黄茂材曰夫爲道者用心於内不暇顧其
 外世人不足以知之故雖明道乃以爲昩
 雖進道乃以爲退雖夷道乃以爲類上德
 乃以爲谷谷不盈也大白乃以爲辱廣德
[011-006a]
 乃以爲不足建德乃以爲偷質眞乃以爲
 渝求其方則無隅不知其爲大方求其器
 則晩成不知其爲大器求其音則希聲不
 知其爲大聲求其像則無形不知其爲大
 像下士所以每大笑之夫道隱無名知者
 固少然善貸萬物而不遺全生養命足以
 成功而有餘未有如道者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御註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天
[011-006b]
 一而地一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
 從之天肇一於北地耦二於南人成位於
 三三才具而萬像分矣號物之數謂之萬
 自此以往巧曆不能計
 碧虚子陳景元曰道者虚之虚者也無之
 無者也然之然者也混同大無冥寂淵通
 不可名言者也然而動出變化則謂之渾
 淪渾淪者一也渾淪一氣未相離散必有
 神明潜兆于中神明者二也有神有明則
 有分焉是故清濁和三氣噫然而出各有
[011-007a]
 所歸清濁和者三也是以清氣爲天濁氣
 爲地和氣爲人三才既具萬物資生故曰
 三生萬物
 涑水司馬光曰道生一自無入有一生二
 分陰分陽二生三濟以中和
 潁濱蘇轍曰夫道非一非一及其與物爲
 偶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則非一
 也一與一爲二二與一爲三自是以往而
 萬物生雖有萬不同而莫不負陰抱陽沖
 氣以爲和蓋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
[011-007b]
 自然也
 陸佃曰道生一一者蓋大極也一生二二
 者陰陽也一生三三者冲氣也有陰有陽
 而陰陽之中又有冲氣則萬物於是乎生
 矣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此顯道之始其
 理至微其言至玄自悟始得不可以口傳
 而象比故曰大極生陰陽陰陽生萬物
 陳象古曰一謂樸之始也二天之體也三
 地之形也天地既判萬物遂生情欲之繁
[011-008a]
 不能守一矣
 葉夢得曰此蓋明道分而爲一雖裂而爲
 陰陽而一陰一陽亦不離乎道之所一是
 故道生一而陰陽各得其一惟一乃能爲
 二故陰陽配而爲二二具而一存乎其間
 則爲三三散而爲和氣以生萬物則萬物
 亦得其三之一以抱負乎陰陽是終始未
 見一物之外乎一也
 清源子劉驥曰道生一氣一氣運轉而生
 陰陽二氣二氣變化而生天地人三才三
[011-008b]
 才既具萬物資生
 晦庵朱熹曰道即易之大極一乃陽數之
 奇一乃陰數之耦三乃奇耦之積其曰二
 生三者猶所謂二與一爲三也若直以一
 爲太極則不容復言道生一矣與列子易
 變而爲一之語正同所謂一者皆形變之
 始耳不得爲非數之一也
 黄茂材曰知其所以常存而不滅者然後
 可以語長生道生一矣一之中而道常存
 一生二矣二之中而一常存二生三矣三
[011-009a]
 之中而二常存三生萬物矣而萬之中三
 常存人與萬物同生者也誠能思之則其
 所以生我者非三乎所以生三者非二乎
 所以生二者非一乎所以生一者非道乎
 故知道者常存而不滅不知道者墮於數
 數盡而止烏能以長生
 林東曰道生一至於三而止即莊子所謂
 一與言爲二二與一爲三是也物生於三
 三生於一理之自然者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
[011-009b]
 御註曰陰止而靜萬物負焉君子所以日
 入而息陽融而亨萬物抱焉聖人所以嚮
 明而治必有陰陽之中冲氣是已
 碧虚子陳景元曰負背也抱向也夫動物
 則畏死而趨生植物則背寒而向暖物之
 皮質周包于外皮質陰氣之所結也故曰
 負陰而骨髓充實于内骨髓陽氣之所聚
 也故曰抱陽冲和之氣運行于其間所以
 成乎形精也夫冲和之氣盛全則形精不
 虧而生理王也冲和之氣衰散則形精相
[011-010a]
 離而入于死地也
 涑水司馬光曰萬物莫不以陰陽爲體以
 冲氣爲用
 臨川王安石曰字說沖氣以天一爲主故
 從水天地之中也故從中
 陸佃曰道家謂之冲氣醫家謂之胃氣故
 五臟之脉無胃氣則死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形質者有而礙
 故曰陰神氣虚而靈故曰陽冲氣以爲和
 形假神而動神托形而用形與神非冲氣
[011-010b]
 則不能和於内外之用
 陳象古曰陰陽道之妙用也負則在外抱
 則在内冲而用之不失其和也
 清源子劉驥曰冲氣者自然中和之氣非
 陰非陽不離陰陽可以調和陰陽然天下
 之至柔也是猶孤寡不穀名之至賤而王
 公自以爲稱
 黄茂材曰莊子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
 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
 物生焉此言天地之陰陽至於萬物之陰
[011-011a]
 陽亦然陽必負陰陰必抱陽陰陽合而沖
 和之氣生
 程大昌曰列子曰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
 下爲地冲和氣者爲人言能虚中以承清
 濁之會者是其和之得以成體者也張湛
 釋之曰陰陽氣偏交會而氣和氣和而人
 生也此其爲說是二之交焉而三三之徧
 焉而萬者也說者并冲爲和則失之矣
 林東曰負陰之靜而屬於背故曰負陰耳
 目鼻口在前皆陽動者也故曰抱陽抱則
[011-011b]
 在前也陰陽氣冲合而爲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
 御註曰物罔隆而不殺事靡盛而不衰陰
 陽之運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虚與之偕行
 而不失其和者其惟聖人乎
 碧虚子陳景元曰乃所以有王公之貴耳
 潁濱蘇轍曰世之人不知萬物之所自生
 莫不賤寡小而貴衆大然王公之尊自稱
 孤寡不穀古之達者蓋已知之矣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王公自以爲稱
[011-012a]
 以至尊至高故取最下最薄而稱之也
 黄茂材曰水處人之所惡而幾於道孤寡
 不穀亦人之所惡而王公以爲稱道亦有
 可惡乎所謂在瓦甓而愈甚者也然亦何
 惡之有
 林東曰人所嫌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
 爲稱且安得而有抗爭此氣之冲虚合而
 爲和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御註曰木落則糞本損之而益故也月盈
[011-012b]
 則必缺益之而損故也
 碧虚子陳景元曰夫物有能减損情欲而
 不自矜伐卑以自牧以謙受益如王公稱
 孤寡不穀之損故有尊貴之益也若俗物
 則不然唯好盈滿饕餮富貴而危敗及之
 涑水司馬光曰滿招損謙受益皆所以去
 甚泰就中和
 臨川王安石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唯其益
 謙故損者乃所以爲益唯其虧盈故益者
 乃所以爲損
[011-013a]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將以爲教父
 御註曰以强勝弱以剛勝柔人之所教也
 我之所教則異乎此强梁者有我而好爭
 有死之道智者觀之因以爲戒故將以爲
 教父
 碧虚子陳景元曰上之强梁者則失群下
 之心而覆亡無日矣下之强梁者則爲衆
 所加而顛躓可待矣不得其死謂不得其
 壽終也老氏觀俗之失道將以爲後世法
[011-013b]
 知謙損柔弱者必吉貪暴强梁者必凶書
 之垂誡以爲教父父先也本也
 涑水司馬光曰亦我教之爲衆教之父
 潁濱蘇轍曰世以柔弱爲損强梁爲益不
 知其非也故將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
 之曰不見强梁者之不得其死乎强梁妄
 之極也人知强梁之不免於死則知妄之
 不可爲知妄之不可爲而後可與語道矣
 故曰吾將以爲教父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人莫不謂自己
[011-014a]
 之所見爲是而教人使從亦我須當教人
 而於義宜然而後教之
 黄茂材曰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情物理
 古今皆然當是時儒墨各自名家其爲道
 雖不同而其教人未嘗或異至於以强梁
 爲戒尤老氏所尚故曰吾將以爲教父雖
 然其教人者止於是矣而其妙有不言之
 旨父不能傳於其子子不能受之於其父
 豈可得而教人哉
 程大昌曰此謂强梁者不得其死古必嘗
[011-014b]
 有是語而時人已有師之者矣故引人言
 以證己教而曰人之所教我亦義教之言
 不止我之立教獨出於此也既已表發其
 語而又尊之以爲教父
 林東曰人之所教者亦我以理義論而教
 之故强梁者去强梁而免死吾將以爲教
 父我主其教得以制其子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
間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011-015a]
 御註曰柔之勝剛無之攝有道之妙用實
 寓于此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兹
 所以爲有益
 碧虚子陳景元曰至柔者水也至堅者金
 石也天下者汎舉也馳騁猶奔競不息貌
 王弼曰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
 之故知無爲之道而有益於物也
 涑水司馬光曰太山之溜穿石形之細者
 無若微塵然不能入無隙之物唯無有乃
 可以入於無間
[011-015b]
 潁濱蘇轍曰以堅御堅不折則碎以柔御
 堅柔亦不靡堅亦不病求之於物則水是
 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無入有無未嘗
 勞有未嘗覺求之於物則鬼神是也是以
 聖人唯能無爲故能役使衆强出入衆有
 清源子劉驥曰經云道常無爲而無不爲
 無爲者寂然不動天下之至柔也無不爲
 者感而遂通馳騁天下之至堅也以至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天下之至堅其孰能當
 之無有者道也無間者虚空無爲也經所
[011-016a]
 謂人能虚空無爲非欲於道道自歸之故
 無有入於無間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廣乎其無不容淵乎其不可測故是以知
 無爲之有益也
 黄茂材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
 莫之能先無有爭之爲患也古之眞人入
 水不濡入火不熱無有形之爲累也人能
 用其至柔造於無有何堅之不攻何往之
 不入斯二者非夫無爲之功不能至焉
 程大昌曰謂柔能勝剛者非曰直致而可
[011-016b]
 以必遂也彼以剛來此不與抗常自處於
 雌弱而待其有隙之可乘列子固嘗諭之
 以水矣莊子又嘗喻之以風矣此二物者
 非不能極其馳騁也然使水而礙山風而
 觸石其能入乎則馳騁者有時而不得常
 遂也若夫超有而無也者生生化化而無
 所於待運道物物而莫之或攖則豈守柔
 待間者之所能及也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御註曰不言之教設之以神無爲之益不
[011-017a]
 虧其眞聖人以此抱樸而天下賔無爲而
 萬物化故及之者希
 碧虚子陳景元曰聖人觀天道之自然而
 謹身節用飭容儀以悟物故不言而其教
 行若乃有爲則滯迹損物既而無爲則利
 益甚多故知清靜簡易之道誠南面之至
 術則天下希及之也經曰知我者希則我
 貴矣
 黄茂材曰載籍以來立大功建大業其著
 見於有爲之迹世有人焉至於不言之教
[011-017b]
 無爲之益至人君子修於方寸之間及其
 成也旁日月挾宇宙揮斥八極之表非夫
 有爲之功所有髣髴其萬一故曰希及之
 矣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御註曰非所親也非所多也
 潁濱蘇轍曰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况於
 名與貨乎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身與名何者爲
[011-018a]
 親而棄身成名可謂至愚者也身止有一
 而世間財貨至多物常多於身而一身與
 多物爲敵身先盡而物與貨尚多
 陳象古曰身者道之本
 黄茂材曰天下之所謂名者皆其外物而
 乃欲亡吾身以爭之是亦不知親疏者乎
 天下之所謂貨者何可勝計而乃欲役吾
 身以求之是亦不知多寡者乎
得與亡孰病
 御註曰烈士徇名貪夫徇利其所得者名
[011-018b]
 與貨而其亡也乃無名之樸不貲之軀病
 孰甚焉
 碧虚子陳景元曰夫虚名浮利得之若輕
 羽而性命形神亡之若泰山達人校量誰
 者是病
 涑水司馬光曰得名貨而亡身與得身而
 忘名貨二者敦病
 潁濱蘇轍曰不得者以亡爲病及其既得
 而患失則病又有甚於亡者惟齊有無均
 得喪而後無病也
[011-019a]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得則憂失已失
 又何憂也
 陳象古曰得不安於亡也
 黄茂材曰使其得之不過名也貨也而其
 亡者身也
 程大昌曰名之不親於身也貨之不重於
 身也人皆知之然徇物失我者常不暇恤
 是特不能權其輕重焉耳老子於此以身
 名貨三者參觀而概評之曰得名貨而亡
 身與得身而亡名貨二者敦病人能用此
[011-019b]
 語也對而思之則輕重之衷昭昭然白黑
 分矣莊子用其說而伸之曰廢一手以得
 天下韓侯不爲委隋珠以彈一雀世所共
 笑則輕重益明矣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黄茂材曰費非謂費其貲財也而費精神
 之爲損大亡非謂亡其蓄積也而亡性命
 之爲禍厚凡此數者利害得失灼然甚明
 而人不思
 林東曰愛之甚則凡可以求之者無所不
[011-020a]
 至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必衆能無
 亡乎
知足不辱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辱莫大於貪
 程大昌曰知足之富决不受辱
知止不殆可以長乆
 陳象古曰雖不欲長乆其可得乎
 黄茂材曰古之人知止足之戒無如漢之
 二疏辭榮還里保其天年而終可謂長乆
 矣乎曰二疏爲免於殆辱則可以爲長乆
[011-020b]
 則未可
 程大昌曰無辱無殆故可長久




 道德眞經集註卷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