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95 道德真經集註(二)--彭耜 (master)


[010-001a]
道德眞經集註卷之十      巳五
   宋 鶴 林 彭 耜 纂 集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御註曰孔子不居其聖而爲聖之時乃所
 以有德認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不
 思則不得不勉則不中不行則不至下德
 也德有上下此聖賢之所以分歟離形去
[010-001b]
 智通於大同仁義禮智蓋將簡之而弗得
 故無以爲屈折禮樂吁俞仁義以慰天下
 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爲
 碧虚子陳景元曰夫德者得也内得於心
 外得於物常得而無喪利而不害物得以
 生謂之德也且道有淺深故德有上下所
 謂上德者至德也至德者深矣遠矣與物
 反矣人不見其迹則謂之不德以其含光
 匿耀支離所爲使百姓日用而不知咸曰
 我之自然而已矣所謂德全者也故曰是
[010-002a]
 以有德谷神子曰上德不德與道同也下
 德者迹用漸彰至一□散因循任物物保
 其安天下稱之歸美于己雖其德不喪已
 遠於至德也夫有上德者性受自然之至
 妙命得元氣之精微神貫天地明並日月
 無思無慮而心自無爲忘功忘名而迹無
 以爲以用也故無用己爲也不爲而自得
 也故曰上德無爲而無以爲夫言下德者
 降於上德者也性受自然之平淡命得元
 氣之純和神配陰陽明效日月民皆仰戴
[010-002b]
 咸共樂推麟鳳見而嘉祥來歌謡彰而有
 以爲也故曰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涑水司馬光曰我無爲民自化無以爲猶
 言無用有爲也
 潁濱蘇轍曰聖人縱心所欲不逾矩非有
 意於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貴勉强以
 求不失蓋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無爲而
 有以爲之則猶有爲也唯無爲而無以爲
 之者可謂無爲矣其下非爲不成然猶有
 以爲之非徒作而無術者也
[010-003a]
 陸佃曰知之者不如忘之者得之者不如
 冥之者上德者忘之者也故曰上德不德
 又曰上德無爲而無事於爲也下德有爲
 而有事於爲也
 劉概曰上德無爲而無以爲此心迹俱無
 爲者也所謂眞空是也眞空者聖人所以
 極高明而其崇以效天者也下德爲之而
 有以爲此心迹俱有爲者也所謂妙有是
 也妙有者聖人之所以道中庸而其卑法
 地者也
[010-003b]
 陳象古曰不德者謂不自矜其德故人仰
 其德而歸之不失德者謂自矜其德而患
 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故人觀其所爲
 而輕之安可更以德言哉書曰滿招損謙
 受益時乃天道又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
 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葉夢得曰道無上下上亦道也下亦道也
 雖稊稗瓦礫之微而道無不在是以上經
 言道論其常與非常而已德則有體履之
 爲行施之爲政在得爲得在失爲失在吉
[010-004a]
 爲吉在凶爲凶故不得不辨其上下德雖
 道之降然去道未遠猶有通乎道而不自
 爲德者故曰上焉者不德而有德過是則
 認德而忘道有役其身以求之惟恐其不
 獲者而德自是微矣故曰下焉者不失德
 而無德無爲者道也德能體之而有無敢
 欲爲之心德猶在焉至於爲之而有以爲
 則每下矣
 清源子劉驥曰虚靜恬淡寂寞無爲此天
 地之道聖人之德也同乎無知其德不離
[010-004b]
 與道爲一而不知道之在我也故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不德者不知有德離形去智
 同於大通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故自生
 若彼知之是乃離之以其認而有之自私
 以失道也故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
 出於自然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故無爲而
 無以爲下德出於使然不思則不得不行
 則不至故爲之而有以爲
 黃茂材曰道與德相去一間爾中之謂道
 不偏之謂德由之謂道不已之謂德道如
[010-005a]
 嬰兒之未孩德如其始孩謂之玄德者其
 妙不可窮也謂之常德者愈乆而不亡也
 謂之上德者非人所能及也皆足以合於
 道上德不德無爲而無以爲非道而何至
 於下德則去道遠矣
 林東曰上德近於道故不認德而爲德是
 以有德下德則勤勤於德如恐失之所以
 無德此德之眞者非於勤執而得之也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
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
[010-005b]
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御註曰堯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
 故無以爲列敵度宜之謂義以立我以制
 事能無爲乎禮以交物以示人以節文仁
 義其用多矣則忿爭之心生而乖亂之變
 起春秋之時一言之不讎一拜之不中兩
 國爲之暴骨則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
 者聖人厚於仁而薄於義禮以履之非所
 處也故上仁則同於德上義則有以爲上
 禮則有莫之應者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後
[010-006a]
 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後仁仁可爲也爲
 則近乎義故失仁而後義義可虧也虧則
 飾以禮故失義而後禮至於禮則離道滋
 遠而所失滋衆矣
 碧虚子陳景元曰夫仁者博施兼愛皆可
 爲也可爲而無偏私故言上仁有心濟乎
 群品故言爲之功成不居事遂不宰故言
 而無以爲夫義者宜也有所宜必有所虧
 處于事類而無所不宜故曰上義有宜有
 利故爲之其所爲者皆由裁非斷割而有
[010-006b]
 以爲故曰上義爲之而有以爲攘臂謂攘
 除衣袂以出臂也仍引也夫禮者履也謂
 履道而行辯上下定貴賤謙恭和柔使無
 爭心斯禮之本也故稱上焉玉帛交馳威
 儀相答擎跽曲拳進退顧揖此禮之文也
 故爲末焉莊子曰大禮與天地同節又曰
 以禮爲翼者所以行於世也古聖制禮使
 人定心氣整容貌故曰爲之然而中下之
 士喪本崇末曲說煩多不能應答故曰而
 莫之應此失禮之微者也而有怫然作色
[010-007a]
 奮臂仍引指陳去就爲爭競之端故曰則
 攘臂而仍之又失禮之甚者也
 涑水司馬光曰立制度以强民民不肯從
 則用刑以威之仍引也字或作扔
 潁濱蘇轍曰仁義皆不免於爲之矣其所
 以異者仁以無以爲爲勝義以有以爲爲
 功耳德有上下而仁義有上無下何也下
 德在仁義之間而仁義之下者不足復言
 故也自德以降而至於禮聖人之所以齊
 民者極矣故爲之而不應則至於攘臂而
[010-007b]
 强之强之而又不應於是刑罰興而甲兵
 起則徒作而無術矣
 程大昌曰仁義禮無異道禮即仁義之形
 諸文爲度數者也非别有一禮也老氏既
 賤仁義則仁義之形而每下者至於有條
 可畫有數可數者固其所賤也
 林東曰或以前識繼於禮之後以爲智次
 之說老氏尚謂禮爲忠信之薄故不言信
 其於智則有所謂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
 智治國國之福非如三綱五常之叙至於
[010-008a]
 仁義禮上者止此尚何下之足言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
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
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御註曰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
 威德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
 是觀之禮繁者實必衰也實衰則僞繼之
 而爭亂作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
 首也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爲鑿揣而
 鋭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謂前識前識則
[010-008b]
 徇末忘本故爲道之華心勞而智益困故
 爲愚之始億則屢中此孔予所以惡子貢
 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則
 厚而不薄實而無華非夫智足以自知反
 其性本而不流于事物之末習其敦能之
 易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
 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復其性者處其厚而
 已此大丈夫所以備道而全德
 碧虚子陳景元曰夫忽道德仁義而專以
 禮教爲用者豈非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乎
[010-009a]
 若乃尊道德仁義而兼用禮教者是禮之
 上也則何往而不治哉德和也道理也德
 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
 忠也忠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
 順乎文禮也此足以見老莊之旨於道德
 仁義禮樂忠信豈有忽棄者乎夫修崇禮
 教者智也智爲先見故曰前識識既先物
 安能忘懷故以智治國國之賊豈非道之
 華而愚之始乎若乃藏識藏智何思何慮
 則反其質素而爲大賢矣且禮煩則亂智
[010-009b]
 變則詐此必然之理也大丈夫者剛健純
 粹有道之士也文中子曰大丈夫恬然無
 思澹然無慮行乎無路游乎無怠出乎無
 門入乎無房屬其精神偃其知見漠然無
 爲而無不爲也夫如是則所處自然樸厚
 而居于上德不置身于□薄煩巧也居則
 忠信而誠實曷嘗華綺而詐僞也是故去
 彼禮義之淺末取此道德之大本者也
 涑水司馬光曰忠信禮之本也守其文忘
 其本則巧僞横生矣世有臆度屢中人或
[010-010a]
 謂之智而多言數窮未免於愚
 潁濱蘇轍曰忠信而無禮則忠信不見禮
 立而忠信之美發越於外君臣父子之間
 夫婦朋友之際其外粲然而其中無餘矣
 故順之則治違之則亂治亂之相去其間
 不能以髮故曰亂之首也聖人玄覽萬物
 是非得失畢陳於前如鑑之照形無所不
 見而孰爲前後世人視止於目聽止於耳
 思止於心冥行於萬物之間役智以求識
 而偶有見焉雖自以爲明而不知至愚之
[010-010b]
 自是始也世之鄙夫樂其有得於下而忘
 其上故喜薄而遺厚采華而棄實非大丈
 夫孰能去彼取此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冲曰禮者束以名教
 加以耻辱克意强說僞而失眞禮者詐偽
 而忠信之誠薄矣忠信既薄豈不犯上而
 奸諂故爲亂之先也不待自然先造智謀
 預爲機術以在道爲華非眞實也亂眞役
 念求明而反愚也大丈夫有道之士也處
 純厚而棄浮薄絶華偽而居其眞實遠者
[010-011a]
 彼也近者此也近者求諸己遠者求諸人
 不强知他事而自取己眞
 黄茂材曰古今一時也萬物一物也無有
 前後之異人以智强推測之或得其一二
 則自矜耀以爲有先見之明而不知其愚
 莫甚焉何則用智者見物而不見道苟不
 見道謂之愚可也所謂大丈夫者爲其有
 高世之見而不徇於流俗者也以禮爲忠
 信之薄不處而處於厚以前識爲道之華
 不居而居於實非有高世之見而不徇於
[010-011b]
 流俗者能之乎去彼取此者道也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
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爲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御註曰莊子曰通於一萬事畢致一則不
 二抱一則不離守一則不遷能知一則無
 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昔之
 得一者體天下之至精物無得而耦之者
 故確然乎其上者純粹而不雜隤然乎其
[010-012a]
 下者靜止而不變至幽而無形者神也得
 一則不昩至虚而善應者谷也得一則不
 窮萬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獨
 制衆故得一以爲天下正自天地以至于
 侯王雖上下異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
 清地之所以寧侯王之所以爲天下正非
 他求而外鑠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致
 之一也
 碧虚子陳景元曰一者元氣也莊子曰氣
 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又曰虚室
[010-012b]
 生白吉祥止止天者純陽之氣且天得之
 故能剛健運動穹窿廣覆垂象清明萬物
 資始地者純陰之質且地得之故能信順
 柔弱盤礴厚載安寧不動萬物資生神者
 妙萬物以爲言且神得之故能通變無方
 反覆不窮正直靈響應物無盡谷者谿之
 絶深且谷得之故能氣運水注盈滿不竭
 萬者數之大物者形可見且物得之故能
 生生成成而不歇滅侯王者人主也且侯
 王得之故能永有大寳無思不服而爲天
[010-013a]
 下平正夫上五事能致清寧靈盈生者皆
 由君道正之使然也正者得其冲一之謂
 也
 涑水司馬光曰一者道之予物之祖也故
 莫不頼之以成功以事言之常乆不已所
 謂一也
 潁濱蘇轍曰一道也物之所以得爲物者
 皆道也天下之人見物而忘道天知其清
 而已地知其寧而已神知其靈而已谷知
 其盈而已萬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爲
[010-013b]
 天下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
 焉耳
 陸佃曰入於一道將得出於一道將失一
 者有無之界也列子曰一者形變之始莊
 子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尊地卑故
 言天而地次之天地之間虚而不屈動而
 愈岀者不可知之神也故神次之萬物盈
 於天地之間所以生且死者聽乎神而已
 故言谷而萬物次之侯王者所以法夫四
 者而以宰萬物者也故侯王次之
[010-014a]
 達眞子曰道之混同則歸於一故得一者
 得其道之混同者也
 陳象古曰一者大道之妙用也致至也至
 其妙用之理也
 葉夢得曰前既離道爲德以迹觀之蓋析
 而有二矣恐天下遂認其二而不知其一
 者未嘗亡也故於是復極言之一者何也
 莊周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
 一而未形此道之將判萬物總焉而不能
 外者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自是而往巧
[010-014b]
 曆所不能算矣其在易自天一而降積之
 爲天地之五十五衍之爲大衍四十九而
 所謂一者終藏而不見豈非散於天地萬
 物之間無往而不在人無得而窺之者歟
 是以自天而清至王侯之貞概而論焉未
 有不得而能立者
 黄茂材曰夫盈於天地之間何可以數計
 皆不離乎一物始於一一即一也一生二
 二即二一也二生三三即三一也三生萬
 物萬物即萬一也自此推之至於恒河沙
[010-015a]
 數即恒河沙數一也故知乎一恒河沙數
 可得而知其致之寧非一乎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
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
恐滅侯王無以爲貞而貴高將恐蹶
 御註曰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裂則無以覆
 發則無以載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則無所
 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則莫之應聚則精
 氣爲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則游魂爲變失
 一以滅故也惟正也故能御萬變而獨立
[010-015b]
 萬物之上無以爲正而貴高將不足以自
 保能無蹷乎
 碧虚子陳景元曰無以者致誡之辭也陰
 陽書曰天裂者陽氣之不足君德之衰微
 也地震者陰氣之有餘臣道之失職也已
 上雖叙天地等事會歸戒于侯王侯王尚
 爾况黎庶乎
 潁濱蘇轍曰致之言極也天不得一未遽
 裂也地不得一未遽發也神不得一未遽
 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萬物不得一未
[010-016a]
 遽滅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極必
 至於此耳
 陳象古曰裂則不全發則不靜歇則不久
 竭則易崩滅則不繼蹶則不安皆失道所
 致也
 葉夢得曰不幸而失之爲裂爲發以至爲
 蹶雖天地之大亦不能自存也此雖未必
 然而理則有是故以將言之
 黄茂材曰天無一必裂地無一必發神無
 一必歇谷無一必竭萬物無一必滅侯王
[010-016b]
 無一必蹶不言必而言將恐者是一未嘗
 無也
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
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爲本邪非乎
 御註曰賤者貴之所恃以爲固下者高之
 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聖人探其本世
 之人見其成而聖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孤寡不穀名之賤者也而侯王以爲稱知
 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貴高而不蹶其以此
 乎
[010-017a]
 碧虚子陳景元曰夫貴者豈可以自貴哉
 必由賤者所奉然后貴耳高者豈可自高
 哉必縁下者所戴然後高耳孤寡不穀凡
 此三者皆人之鄙惡而侯王以爲稱謂者
 蓋謙以自牧不矜其尊貴若乃豈非以賤
 爲本耶
 潁濱蘇轍曰天地之大侯王之貴皆一之
 致夫一果何物也視之不見執之不得則
 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謂賤且下也昔之
 爲此稱者亦舉其本而遺其末耳
[010-017b]
 陳象古曰是用賤下之道者也自謂孤寡
 不穀謙之至也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
 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
 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
 終也非乎者不可以爲非也
 黄茂材曰夫是一也非特貴者有之賤者
 亦有之非特高者有之下者亦有之東郭
 子問於莊子曰道烏乎在曰在螻蟻曰何
 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
 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孤寡不穀未
[010-018a]
 爲賤也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御註曰自高以勝物琭貴以賤物强而不
 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譽于世
 而致數譽則過情之譽暴集無實之毁隨
 至所以無譽玉貴而石賤一定而不變聖
 人乘時任物無所底滯萬變無常而吾心
 常一是眞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貴賤孟
 子曰所惡乎執一者謂其執一而廢百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非知化之聖不
[010-018b]
 能及此是謂上德
 碧虚子陳景元曰開元本作故致數輿無
 輿者言就數輿則有輪轅箱軸等群材之
 名無有名爲輿者合之則輿矣就國求之
 則有士農工商等萬民之號無有名爲國
 者合之則爲國矣然則忽群材而輿何以
 成之棄萬民而國何以存之此重戒侯王
 之愛民也有道之君不欲顯耀琭琭如玉
 冥心韜光落落如石此能守冲一之道爲
 天下正者也
[010-019a]
 潁濱蘇轍曰輪輻蓋軫衡軛轂轊會而爲
 車物物可數而車不可數然後知無有之
 爲車所謂無之以爲用者也然則天地將
 以大爲天地耶侯王將以貴爲侯王耶大
 與貴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爲天地侯
 王者而或莫之知耳故一處貴而非貴處
 賤而非賤非若玉之琭琭貴而不能賤石
 之落落賤而不能貴也
 達眞子曰致人之以言尚己者謂之譽凡
 處至貴則有貴之譽處至高則有高之譽
[010-019b]
 且處至貴至高莫不致譽之速數也侯王
 雖得致速數之譽心得其道之一忘貴而
 同賤忘高而同下常若其無譽也故曰故
 致數譽無譽琭琭者玉之貌也落落者石
 之貌也玉也石也堅確而不易者也玉者
 貴之譬則侯王也石者賤之譬則孤寡也
 玉之貴也不能同乎石之賤石之賤也不
 能齊乎玉之貴至道之人得一於心者以
 至貴同至賤故不欲琭琭如玉以至賤同
 至貴故不欲落落如石非道之得一於心
[010-020a]
 者孰能與此
 黄茂材曰致就也就車數之爲輪爲轂爲
 衡爲與無有名爲車者故成爲車此河上
 公舊說也玉德之美也石質之堅也而不
 欲如之何也琭琭落落可得而名爾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御註曰天下之理動靜相因强弱相濟斂
 藏於冬而蕃鮮於春水之性至柔也而攻
[010-020b]
 堅强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謂歟然則有無
 之相生若循環然故無動而生有有極而
 歸無彼蔽于莫爲溺于或使豈道也哉
 碧虚子陳景元曰反者覆也變也虚靜者
 物之本物之將生先反復虚靜之原及其
 變也出虚靜而動之是先反而後動易之
 復卦剛反動而順以行是以出入無疾此
 之謂也弱者道之用既反虚靜爲道之動
 則柔弱雌靜實道之用也有一也一者元
 氣也言天下之萬物皆生於元氣也元氣
[010-021a]
 屬有有光而無象雖有光景出于虚無虚
 無者道之體也列子曰有形者生於無形
 則天地安從生又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
 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
 是故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涑水司馬光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潁濱蘇轍曰復性則靜矣然其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之所自起也道
 無形無聲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
 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萬物也世
[010-021b]
 不知靜之爲動弱之爲强故告之以物之
 所自生者蓋天下之物聞有以母制子而
 未聞有以子制母者也
 臨川王安石曰言反不言靜言弱不言强
 言動則知反之爲靜言弱則知用之爲强
 葉夢得曰此猶以論夫一也自其多者數
 之則一者其反而萬物由之以運則道之
 動也自貴與高者觀之則一者其弱而萬
 物資之以立則道之用也夫如是知天下
 之物生於有則天地至于侯王者是已而
[010-022a]
 有生於無則一固存焉於其間也
 清源子劉驥曰經云虚無恍惚道之根萬
 物共本道之元反於此者離道以善故爲
 道之動體於此者至弱而强故爲道之用
 黄茂材曰無生有有生物凡物之生莫知
 其所以然人能求其所以生者遺以自生
 豈不長生乎
 林東曰道本靜矣反之得非動乎天下之
 物生於有蓋有天地以生之非生於有耶
 有生於無則無者道也此道之或反或弱
[010-022b]
 而主於生物非有生於無可乎 



 
道德眞經集註卷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