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0 東里集-明-楊士奇 (master)


[047-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里續集巻十九    明 楊士竒 撰
  跋
   古樂府
古樂府元南昌鐵柱觀道士左克明徳昭編起唐虞訖
陳隋按曲分類為十巻其縁起具見題下虞文靖公為
之序刻板今在南昌余家二冊得於太常寺丞謝靖貞
凡吾家文籍得於故人朋友之遺者必謹著所自不敢
[047-1b]
忽其出於貨致者不著也
   歴代樂府詩辭
歴代樂府詩辭廬陵周巽亨編起擊壤訖李唐總詩一
千二百餘首論其世次而以朱子所答鞏仲至之說為
主兼取前軰論議亦間雜以己意廬陵舊有刻板然余
未之得也此冊余客武昌時録於府學訓導晏彦文
   風雅翼三集三首/
風雅翼者元㑹稽劉履坦之因昭明文選所録古詩重
[047-2a]
加訂選其註釋一本朱子釋詩楚辭之例而自康衢擊
壤之歌下自唐宋之作凡有風雅之遺者皆附焉前此
選古詩莫之能過也余所藏録本友人張從善手筆從
善名登大同人從其父戍武昌操行堅確篤學不懈手
録書至富余客武昌時相與往還甚厚丙子冬余歸廬
陵以余重此編贈以識别余家又有從善手録楊孟載
詩百餘篇字畫端整吉水劉日升借去卒於不歸夫非
其人而輙假之以書視日升可以為戒
[047-2b]
右風雅翼一部四冊余初客武昌得風雅翼録本後来
京師始知有刻板在上虞是時士大夫求之寖多余亦
凡得十數本而皆為親友持去最後得此本於前禮部
侍郎劉翼南翼南坦之從子始余得刻本字畫完好如
新裁十餘年巳漸昏缺如此固由乎求之者之多歟
右風雅翼一部四冊永樂丁酉郭公緒自淛江来京以
見贈者雖頗有脫板然比近得者文字差明白
   録陶詩
[047-3a]
前三十年書肆所售陶集皆止於詩余家一冊洪武己
巳冬初至武昌録於吾郡李明達詩之後有文并附録
及具載先儒評論於各篇之下盖舊本也甚愛重之無
㡬友人朱正民從余借讀未及歸朱出為松江廵檢李
亦往宣城以卒朱後坐事謫戍遼東嘗因使便寓書正
民期以完璧歸我然私竊自計人淪於憂患狼狽有不
能自保其身而暇保此哉而猶云云者徒以其心不能
忘耳更數嵗書坊板行此本余既市而得之永樂丙戌
[047-3b]
余在京師正民以能醫徵至相見勞苦外即出此詩歸
我曰故人不相負也完整如新余方歎正民信義於今
不可多得正民戲余曰即使淵明身在人猶不知貴之
矧其言乎余無以應也退朝之暇時展誦數篇或正其
差誤明年正民隨詔使度海諭西南諸番國道卒不返
每一啟閱不勝故人之情范益謙云凡借人物不可損
壊不還况於書籍如正民真不愧古人哉故備志之以
示来者
[047-4a]
   謝𤣥暉詩
右謝𤣥暉詩五十一首余家舊有謝集相姪持去失之
往往求借於士大夫間不可得一日家居無事徐記憶
而筆之僅得此耳盖衰老廢忘舊學大率類是可歎也
   録隂何詩
余數録隂何詩皆為學者持去在京師得此本於道官
袁止安雖少陵愛何太白似隂然學者寧求之李杜可

[047-4b]
   古詩雜鈔
右古詩雜鈔者梁隋初唐諸家之詩文苑英華所載而
余館武昌時學子之所録也余蚤嵗既艱於得書故有
所遇輙録之如此是巳
   讀杜詩愚得二集二首/
讀杜詩愚得紹興單復元陽著凡十八巻余家所録總
七冊昔之註杜詩者多矣而簡直明白得古詩人之意
者惟此為優虞道園嘗註杜律詩百餘篇最為簡明此
[047-5a]
豈本諸道園者乎元陽清修好古洪武初為漢陽湖官
其註此詩未嘗示人武昌丁鶴年好論詩與之厚僅得
一再見之單卒其子不振鶴年從求其槀巳不存後數
年始物色得之漢川民家已失其後二巻又十餘年求
得於景陵士人遂為全書余客武昌與鶴年往還出此
書示余及張從善使録之
右杜詩六冊外目録一冊初余與張從善得丁鶴年先
生所藏單元陽讀杜詩愚得本鈔録而慮其索之急也
[047-5b]
則取書坊刻本就其空紙録焉兾工省易完耳皆從善
親録之從善後既重録遂以此本授余録余亦巳重録
然此故人手筆不敢棄也謹識而藏之
   李詩
右唐李翰林詩一部五冊元蕭士贇因楊齊賢所註而
損益之者也學詩者必求諸李杜譬觀山必於嵩華觀
水必於河海者焉此編辨偽詩而列於各巻之末甚善
然亦有過者盖世之選李杜者范徳機為精云
[047-6a]
   李長吉詩
洪武戊寅冬余自淘金歸邑中過深湖值雨憇道傍田
舍有學館教者延余坐童子從傍誦長吉夢天詩其句
及字音多誤余私告教者正之應曰吾受之吾師如此
意若不懌然者頃之入告其主人主人出不復問余所
從來揖余曰子奈何非吾師余笑而不應童子益朗誦
不休余厭聞欲起避之而雨不止既久余告主人曰讀
此汝無所用曷如讀雜字書得用也曰然曰吾以雜字
[047-6b]
與汝易此何如曰可遂以鈔一貫納主人曰此可得雜
字十數部主人喜即命童子以此本納余始問余所從
来呼婦取豉湯蕎麥餅為禮雨止送余出門甚恭獨教
者於余言終不能平夫於巳不明妄自尊重為師以誤
人及聞善言拒之不從而又有憾焉與欲教其子不知
擇師徒費而無益如余所遇者皆不可也因記始得此
詩又以寓戒云
   唐音
[047-7a]
余讀唐音間取須溪所評王孟韋諸家之說附之此編
所選可謂精矣近聞仲熈行儉在北京録唐詩甚富用
之讀之快意而頗致憾此編以為太畧其所録余未及
見然余意茍有志學唐者能專意於此足以資益又何
必多也
   唐三百家絶句
右唐三百家絶句刻板在北京國子監此編永樂十四
年仲熈扈從還以見贈者唐詩如楊伯謙所選可矣如
[047-7b]
此集所謂雖多亦奚以為
   唐詩雜録
右唐詩昔余在武昌蔣立恭携文苑英華殘編一冊見
過遂令童子録之題曰雜録謂其不純也
   擊壤集
擊壤集二十巻宋邵康節先生著吾家二冊得之給事
中四明吳福朱子曰康節之學骨髓在皇極經世書其
花草是詩盖學者能涵泳於此不厭亦可以明淨胸次
[047-8a]
以為受道之地也
   文信公詩
文信公詩一冊新刻板在南昌永樂戊戌夏余得之歐
陽允和公之詩傳於世者多矣此編所存甚少而附載
申齋之傳於後使讀者知公之平生不為無助其併刻
後人賛公之文者豈以其有重於公乎而又刻王鼎翁
生祭公文豈亦以為公之死國不無激於鼎翁乎吾少
時及見鄉人長老說公被執後防監甚嚴至南安入舟
[047-8b]
拘縶不復得登岸此文終不及見然則公之大忠炳炳
烈烈震耀天地者果與於人乎故取掲文安公所題鼎
翁吾汶槀附於生祭文之顚以袪無識者之蔽
   黄殷士詩
右黄殷士詩臨川有刻板王時彦學士省親還見惠此
編殷士元翰林待制國亡死節史有傳傳稱善屬文尤
長於詩盖詩尢長於樂府云
   傅與礪詩一集二首/
[047-9a]
右傅與礪詩二冊得於翰林庶吉士習侃傅文白先生
范公之徒而虞掲皆重之其官位不顯史亦無名獨頼
此詩以傳耳
傅詩工緻而古體出選近體往往出盛唐故可傅也
   唐律詩
右唐詩十巻皆近體七言越人宋洵所編余得之章尚
文郎中近體固盛於唐然洵識下非知詩者此編可見

[047-9b]
   録楊伯謙樂府
楊伯謙名士𢎞其先襄城人後官臨江遂家焉父兄皆
武職伯謙始讀書為儒工於詩又工樂府嘗選唐音前
此選唐者皆不及也虞道園為之序而所與交游講論
詩學者傅若金辛敬萬石曠達練髙周禎劉永之之徒
皆有詩名伯謙嘗為漣水教官有詩集刻焉余昔得之
以遺本之此樂府四十九首吾友吳中楊仲舉手録而
近得之曹兾成也
[047-10a]
   杜詩類編
永樂庚子冬士竒侍從来北京獨馳一騎行李書冊不
得將及至北京日益暇苦無書可閱雖素交厚如頥菴
祭酒素菴庶子有書不得借武昌鄧存誠時寓京師數
見過輟其所藏分余者凡十數種此其一也且大字便
老眼可愛
   王子啟詩
右鄉先生王子啟詩先生平生詩甚富皆不存此特其
[047-10b]
長江萬里槀耳先生名佑洪武初舉教官時偕天下士
試吏部中選者十有八人先生與同郡胡子祺劉原實
丁子堅皆與焉皆除監察御史是日就臺中賜宴先生
操執剛正風裁整肅數論事及糾劾百寮無所顧避太
祖皇帝嘉之時初平廣西擢廣西按察僉事後改四川
崇慶知州既罷歸縣大夫請為學訓導嵗餘卒其持身
之嚴自少至老如一日治國事如家事必誠必盡性疾
惡嘗曰育嘉穀者必㧞稂莠故在官持法不少貸所至
[047-11a]
去淫祠為人修潔凝重小人望見之率畏縮引避喜接
引後學雖臨之以莊而詞氣温裕無不樂親之每戒學
者必務正學為正人海桑陳先生嘗曰今世士大夫有
壁立千仞如王子啟者少矣又曰子啟真不負所學然
無子莫為主祀故著述多散落雖頼蕭氏刻此集以傳
而其得意者亦無㡬其學者今獨用之在知其平生為
悉常云欲為作傳未就也余少以姻家子往来親炙之
見愛甚厚故因得此詩輙述其槩以附于巻末
[047-11b]
   録余青陽詩
右余青陽先生詩而䝉亭詩附其後余先生名闕字廷
心元末守安慶死節諡忠宣少讀書青陽山中故學者
稱之䝉亭者安慶吳去疾之别號吳學於青陽嘗為吾
泰和州守其詩未有刻板青陽集有刻板在南昌及安
慶而南昌板巳久廢余此冊得之鄒侍講仲熈視刻板
頗多數詩
   楊㢘夫樂府
[047-12a]
楊㢘夫樂府一冊余録於江夏雷貫道夫㢘夫吳人名
維禎號鐵崕道人元李黼榜進士博學髙才然不矜細
行故仕不顯其文學行義具見其門人國子助教貝瓊
所著鐵崖先生傳
   望雲集
望雲集者淮南郭奎子章之詩也子章與汪朝宗吳去
疾同師余忠宣公闕皆有詩名此集得之巢縣丞周仲
舉盖巢有刻板
[047-12b]
   髙季迪缶鳴集二集二首/
右髙季迪缶鳴集建寧知府芮麟刻之郡齋惜其謬誤
頗多未嘗校正金華胡仲子嘗為作序又不知以冠篇
首盖出一時率爾之為芮来京時以此冊見遺芮聞余
言甚喜將歸成之未行而遽卒亦可惜也
右髙季迪近體詩余舊録於陸伯陽季迪近體五言律
勝其古體則樂府及擬古勝為文長於敘事洪武初預
修元史除户部侍郎遂罷歸後坐事卒於京師
[047-13a]
   姑蘇雜詠
右姑蘇雜詠一冊前史官髙啟季迪譔刻板在毘陵王
達善學士以見贈者其詩備諸體每一披誦恍然如親
游闔閭故墟歴覽陳跡興懐古人可感可慕不自知其
嘅歎之至矣
   楊孟載詩
楊孟載名基吳人工詩與髙季迪王止仲徐㓜文為文
字交孟載洪武初嘗為山西按察僉事此詩其手筆廬
[047-13b]
陵劉彦信游浙得之以見惠云
   胡延平詩
延平永樂十年以子廣貴贈翰林學士其平生行義政
事見余所著傳詳矣延平自可以不死况有子乎
   文山行述集杜
文山舊有集杜絶句二百首敘述甚詳此集為一詩盖
亦本於公所自述云
   古賦辨體
[047-14a]
右古賦辨體一冊元進士廣信祝堯所輯余得之兵部
金尚書學賦者必考於此而後體製不&KR0861
   王竹亭
竹亭先生於詩古體用志魏晉以上近體不肯出中唐
下此集盖先生沒後惟據舊稿未嘗選擇而草草編刻
者舊稿頗聞多遺失凡先生平生所自謂得意者余少
時嘗鈔録數十篇其後失之今見於此集者亦無㡬甚
可惜也
[047-14b]
   常建詩
唐常建長安人𤣥宗時進士授盱眙尉世傳其詩集一
巻今巳罕見余客武昌時一日同陸伯陽造吳孟勤先
生時先生初得此詩以示余兩人伯陽戲曰老師無所
用此宜以惠教後生先生可之余曰以教後生則僕當
得盖余少伯陽七嵗先生笑指門外汲井者曰二賢請
賦此先就者持去余詩先就曰皎潔如明鏡銅瓶下愈
深妝成不照影應恐墜金簮遂揖而取之三人相視大
[047-15a]
笑伯陽遂不復賦謂余曰宜録一本納我以謝不悌既
歸即録送伯陽伯陽取謝𤣥暉詩見報謝詩亦今所罕
見者後相姪持去失之此詩余得之二十餘年伯陽去
世十有三年吳先生捐館亦十年矣每一披閲追思當
時游從之樂未嘗不歎息而怊悵也
   宛陵集
右宋都官員外郎宣城梅堯臣聖俞宛陵集六十巻今
宣城太守袁旭所重刻也何為刻之表先賢以儀後進
[047-15b]
者太守職也始宣城郡政久弛袁君至單志竭慮薙姦
滌穢朞嵗之間横民以戢良民以妥修舉學政爰興教
化表章先賢風勵多士於是修都官之墳率學諸生行
展謁之禮而詢求其文盖郡人莫或知者及訪都官之
後始得此編遂刻以傳聖俞當仁宗朝與韓范富歐諸
公游聖俞詩名特盛於時最初王文康公曙覽之歎曰
二百年無此作矣而見知歐公尤深相與尤宻時盖有
儗歐梅於韓孟者非宣城山川靈秀之所鍾歟今天下
[047-16a]
學士君子皆知聖俞為宣乏傑出顧宣之人有不能知
此袁君之心所不容己也聖俞平生所著又有唐載廿
六巻詩小傳廿巻注孫子十三篇又嘗編修唐書此亦
後来宣之人所當知者因并及之
   五倫詩
右五倫詩一冊松江沈翼之所編翼之二子度為翰林
侍講學士粲為侍讀刻此以傳其用意甚厚惜其遺逸
尚多而擇之未精耳
[047-16b]
   楊和吉詩集附蕭徳輿故宫遺録
余生十餘嵗讀劉雲章先生和楊和吉灤京百詠詩思
見和吉之作不可得今年在北京康甥孟嘉館授文明
門得此詩於其徒又有和吉西雲小草野人雜録悟非
小槀通為一集而附蕭徳輿故宫遺録在後皆勝國遺
事可以資覽閱備鑒戒和吉名允孚吾家湴塘之族嘗
以布衣客燕都往来兩京徳輿名詢亦吉水人洪武初
為工部主事嘗隨中山武寧王治元故宫為親王府故
[047-17a]
皆能悉之
   張日昭族譜序後
吾邑張日昭来京師持乃父宗震翁所為張氏族譜示
余求余識一言宗震翁端雅和厚孝友行於家庭忠信重
於鄉閭以書詩率子姓以醫之術濟利于邑人盖邑之
人無有不徳宗震翁者余知之素矣余又數見先生學
士作為文章載張氏上世之事謂在宋之時巳有用進
士顯者其後子孫相沿襲為儒醫皆有隠徳盖又知其
[047-17b]
世矣嘗竊以為今世之人族姓蕃衍遂不昧其尊卑親
疎相視敦睦敬愛猶有古人宗法之意者繇其譜牒之
立也然觀於譜牒者又必求其子若孫之能稱乎先人
與否以為榮辱焉此非謂其貴富禄位謂其孝友忠信
㢘潔之道可以繼之耳故譜牒雖以考本源辨親疎為
義而昭先徳警後裔之意亦具矣宗震翁為此譜其意
固將以警後之人哉夫積之於先必徵之於後宗震翁
之不墜其世若此斯其積於先者之徵矣而宗震翁又
[047-18a]
繼繼積之則徵於後者豈少哉宗震翁固將以警之也
然則由日昭兄弟而下尚益思所以善繼之道
   書郭彦常墓志銘後
彦常沒之十有三年其配蕭氏亦卒又二年其子公緒
得吉卜於大𣲖嶺之原改葬其父遂奉其母祔初同里
蕭仲謙甫之子諱繼柔靜貞惠始彦常孑孑孤立簡求
賢配遂聘焉年十九歸郭氏力佐夫植其家而處族姻
和上下辨内外皆當其宜夫亡持其家一如夫之未亡
[047-18b]
也公緒自陜西僉憲改淛江迎母就養公緒操行㢘潔
雖貴而貧母甚安之常市一幣為母製衣既成而疏薄
不稱公緒意將圖改製焉母聞之歎曰為子乃不知母
乎吾為女從政不忝君命不辱父教足矣衣食豈吾志
乎且為國家任風紀之重而顧以衣食樂其親乎言未
畢流涕泫然公緒跪謝不敢圖改製乃巳於乎賢哉母
也其卒以永樂戊戌六月九日距其生盖六十年葬巳
公緒既刻余所銘其父之文于墓今年起復来京師改
[047-19a]
僉憲廣西將行拜余泣曰惟先母之徳實配先父惟執
事哀憫而光昭之俾並傳焉庶㡬先母為不沒也余與
彦常皆微時深友知其外内之徳為詳故不敢辭而為
載其大槩於其父之銘之左方以示其後人
   題贈馮寅賔詩巻後
馮寅賔先生吉之永新人馮世儒者以春秋名家元初
魯山先生二子長奬翁次翼翁皆擅經學稱三馮二翁
皆舉進士翼翁官至撫州知州寅賔先生撫州之子少
[047-19b]
侍父宦遊於外博學負髙才俠氣嘗有志武事視時無
足當其意者故卒齟齬不合元季冦亂起兇渠竊據者
初欲屈致之先生義不汙賊將生繫之遂逺引去至姻
戚遭其毒害終不顧國朝混一宇内遂放情山水間與
廬陵劉仙客泰和楊自立羅子理鄧崇志為文字交寅
賔先生文章竒古峭厲不作尋常語書宗鍾王清勁無
一㸃俗氣洪武七年卒於泰和遂葬焉先叔祖武山公
夫人寅賔先生女兄余㓜時以姻家子屢親炙焉故頗
[047-20a]
知先生大槩今其子紹宗寄此巻屬志一言瞻睹遺像
豈勝思念又念世之知寅賔先生者加少故書余所知
者復之俾以示其後人云
   艾氏譜後
家之有譜猶國有史貴紀實也史而不實則誣故良史
不知者必闕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以見古人慎重
之意譜者記吾宗本原之所自支𣲖之所分尤當慎重
者也儒先君子之為譜莫善於歐陽文忠公歐譜闕其
[047-20b]
七世盖紀實也今觀永豐艾氏譜一出紀實永豐歐鄉
也非有得於文忠而然哉譜有方春惟慶方直自序述
其先為詳嘗見鄉先生劉申齋為文贈方直且極道方
春之學之徳固艾氏之先多賢也吾仕兩京於晉府長
史少岳給事中廣有往還之雅二君皆有才行而廣起
家進士艾氏之賢尚有繼也因覽斯譜遂題其端云
   至善齋說後
錢唐朱子澂以至善名齋而郡人李煜為之說善者人
[047-21a]
得於天以生之理也惟聖人能全之衆人蔽焉而不能
全故經傳所載聖賢所訓皆勉人明之復之其造乎至
善者盖能復而全之能復而全者可以事天不能復者
不可以為君子故君子之學必求造乎是焉子澂其志
於君子之學者歟子澂不作數十年其子暉寳藏曄之
文間出以求余題至善之㫖具諸方冊至明且備即而
求之足矣而又奚待後来者之置喙也
   竹林清隱記後
[047-21b]
先師海桑先生以易書詩教授學者從之者甚衆而求
文者亦衆然文未嘗茍予予者未嘗茍許可而啟道誘
掖之意恒若不及春秋八十餘施教不倦是時邑中老
師宿儒多在而先生齒徳文學皆尊仲敬於先生同里
授徒之暇盖未嘗一日不造詣侍教盖先生為此文時
年七十有七後五年仲敬舉孝㢘得荔波縣丞先生作
詩送之盖明年先生捐館其改賀縣丞先生不及見巳
仲敬字一敬平生與先生之孫孟省及余最交厚今獨
[047-22a]
余在覽此文不勝感愴先生沒今五十年仲敬沒二十
有七年其子常州府學訓導永寳藏先人手澤皆完好
如新而先生平生著述滿家諸孫不能什襲今無一筆
存者人賢否不齊念之益重感愴也用敬識于下以歸

   王氏族譜序後
前翰林學士解公序吉水王氏族譜王氏之孫文子以
示予屬識一言解王世婚姻家故述其先世特詳王之
[047-22b]
先自金陵徙吉水宋元皆著科目盖詩書行義代不乏
續表表故家也大抵富有不足以擅名家擅名家者必
其詩書行義有肇於前有紹於後足以重州閭光簡冊
而後名故家為無忝故王之先世雖常積累千金然所
以名故家初不係此世之汲汲於千倉萬箱之儲以圖
大其家而所行或畔於徳義卒之淪陷僇辱身將弗保
况家乎詩曰誠不以富亦祗以異王氏所從来者異矣
文子比嵗發廪以助邑大夫濟民於饑嵗事聞朝廷遣
[047-23a]
使齎璽書勞之旌為義民王氏有後亦他之為故家者
所鮮儷也解序所載克開者盖與吾家時英府君同中
開禧三年鄉舉楊王亦通家也故為識于序後以歸之
   胡剛簡考功厯後
士大夫以道事君責難陳善身不暇恤其暇恤名哉剛
簡公以忠遭竄斥至追毁其出身以来文字陋哉小人
之為也公身歿而名譽彰天下公義不可掩後之襲為
小人者可以鑒矣
[047-23b]
   髙氏白雲山舍詩文後
右髙氏白雲山舍詩文自虞道園至蘇伯脩十又一人
雖有崇庳隱顯之殊然皆當時重望偉人盖髙氏家寳
也亦可以考見髙之賢後歴兵變髙之子孫不能守而
淪落異姓近歸番陽儒者戴某重裝為巻雖勝代故物
而完整如新不遂見棄於庸夫俗子泯滅於煨燼不幸
中有至幸存焉戴之寳此豈獨重其文要在其人重其
人而考其行之善者以圖跂及焉君子之事也承出見
[047-24a]
示故識于後以歸之
   題董以中傳後
沈志行著董以中傳述以中深於醫且徳其愈母之疾
而又悉其素行先儒謂病卧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
不孝然今之業醫非庸者盖千百之十一志行得以中
非求之審而擇之精歟可謂孝己語云無恒者不可以
作巫醫恒者貞而不己之謂以中素行如此宜其術之
精而效之著也俞叔銘吳純伯皆於以中有始終之道
[047-24b]
亦足以見其取友之端矣志行於此傳又屬學士君子
題識以傳吾聞以中嘗言不求知乎今然則志行之為
安知不見哂於以中乎
   贈醫士蔣䒶祥巻後
右武昌諸士友所為長史掾陳希逺贈醫士蔣䒶祥詩
文一巻余来是邦主蔣氏久而知之深其業藉數世之
舊久而益精其心恒急人之急唯恐有未至庶㡬古所
稱醫師之良者而今之世有求乎人也始則敬愛如子
[047-25a]
弟之於父兄既得之漠然同於行道之人者比比皆然
希逺徳䒶祥起其妻之疾能不忘而力於報其報又非
徒尋常俗薄之為必求斯文經久之託其亦異乎人人
者哉於乎困而不恤非仁者之心受而不報非義者之
行䒶祥既用其仁希逺又篤其義斯文真不忝哉
   跋扈從詩與鵷姪
右數詩去嵗十月扈從車駕&KR1741邊出居庸關至宣府往
還道中所作時天氣甚暖常嵗所無縁邊禾黍皆熟收
[047-25b]
穫已竟所遇咸有真趣獨經坦行兄謫所追惟感愴情
不能已爾坦行子壻故録示觀之
   重録送鵷詩跋尾
永樂壬辰之冬十一月為此詩與鵷别今廿有九年矣
鵷近輯余所與之詩為巻寄北京乞題於後而此三詩
不在盖初歸時其父讀之哭慟不己或者恐傷其父之
心也故藏之而自是不復見也其父没今七年余年亦
七十有六願其兄弟叔姪相親相輔之意雖老猶切也
[047-26a]
故重書此三詩於後以歸之旅艮可以共觀也正統五
年六月十八日燈下草草寫
   逺齋記後
右元程文憲公鉅夫自作逺齋記嵗寒亭詩序及四雪
詩吳文正公澂為文憲作晉錫堂記今文憲之孫南雲
重書之屬志嵗月于後將刻石以傳盖至元二十三年
文憲自行御史臺奉詔求遺逸江南明年以趙文敏公
孟頫二十餘人入見皆見奬用時文正雖至不仕而去
[047-26b]
文憲猶力言其所著書可以教國子傅天下詔遣官繕
録以進文憲時拜集賢直學士逺齋記盖作於是嵗大
徳四年拜江南湖北道肅政㢘訪使居武昌時冬作嵗
寒亭七年湖北代歸居旴明年築室於麻源第三谷又
明年作晉錫堂文正所為作記者也文正蚤與公同游
徽菴程先生之門公嘗題文正所居曰草廬盖相知最
深云元有天下將百年東南士君子以聖賢之學渾厚
正大之文登清要踐通顯者自文憲公始其事業具載
[047-27a]
國史而所薦引如文正文敏而下知名尤多君子事上
莫大薦賢文憲之功盛矣哉南雲公之五世孫歴事三
朝今為吏部稽勛郎中兼翰林侍書日在天子左右退
而惓惓於先世如此又有以觀君子之澤矣
   夢存詩序後
讀翰林修撰梁公所作劉選舉善夢存詩序盖知選必
能勉於善也夫夢之所行即心之所存心不忘乎親必
能敬其身身者親之遺也吾與選同里與其父文復往
[047-27b]
還文復孝友樂善親賢重義勉其子學問尤力選為邑
庠生以能書舉在京師數年誨飭之牘未嘗旬浹不至
也愛選如此選安得不勉哉雖選蚤喪母繼母姚愛育
選踰於所生選亦克善事惟謹此皆文復躬之刑於家
者乎蘇文忠公有言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吾故於選
云然
   書王修撰送行序後
吾邑尹子源涉獵書史知理道以才舉今得福清河泊
[047-28a]
官翰林王修撰行儉在北京贈此序重同邑之義也之
兩人者皆與余久别余為之鍾情雖子源今得蹔見而
又將有數千里之别再見未知何日於情益當如何哉
雖然離别常事士之仕也在慎所操以忠所事此子源
今日之當務子是行必勉之也子之才詎止乎是然行
逺必自邇登髙必自卑惟力乎巳者以待之耳庸書此
於行儉之文之次為贈盖亦友人之義也
   書東郭草亭宴集詩後
[047-28b]
北京山川之嘉麗園池亭榭游玩之勝甲於四方城内
外貴家富室髙甍大棟相聨屬華筵盛集觴豆之珍嬌
艷歌舞之娛惟日不足然所相與同樂莫非志騖乎外
者茍志適乎内有所弗屑矣鴻臚卿大興楊君思敬每
嵗季春之望必置酒㑹文儒於東郭之草亭自正統改
元之嵗至今已未凡㑹者三與於斯者皆文學之名流
極觴咏之雅致賔主洽歡適乎内而遺乎外京師若斯
㑹者殆千百之十一見也非由鴻臚之難遇乎三四年
[047-29a]
間盍簮諸君子已有存沒離合之不齊盖亦嘉賔之難
同也嗟乎蘭亭己矣後世所慕之者以文字存焉此東
郭之集諸君子不容於無作也己未之集余以南歸不
及與鴻臚間出其詩若文屬余題因附氏於末云是嵗
六月三日
   周氏世直堂後
國家之所恃與士君子之所以自立者正義直道耳不
可一日忽忘者也凡世所謂故家者亦以其有作之於
[047-29b]
先又數有繼之於後而豈富貴之謂哉周氏之先偉矣
尚在其後之人引之勿替
 
 
 
 
 
 東里續集巻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