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0 東里集-明-楊士奇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里文集巻十     明 楊士竒 撰
  題䟦
   䟦瀧岡阡表
瀧岡阡表余得之子啓學士碑不載何人書意是歐公
自書結體甚佳當時此文初出宋景文即取求其生而
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數語書之以自省然則世之
治獄者其可以忽哉
[010-1b]
   䟦李靖西嶽書
右唐李衛公布衣時上西嶽書真蹟盖厭隋亂己極負
濟世之志奮欲有為而咨之神明之辭也士重乎立志
飬氣衛公此書志已先定而氣盖宇内矣是以卒能輔
明主而建功業焉其書亦佳石刻在廣西余得之劉長
吾僉事云
   䟦胡忠簡公封事藁
右吾郡宋胡忠簡公封事藁有周文忠公楊文節公題
[010-2a]
䟦在後忠簡孫搢刻于融州真仙巖劉長吾得之以恵
余者忠簡筆法出顔魯公盖忠義之性有相契矣揭文
安公謂此書本左司郎中豐城范濬舜文所為将奏之
以示忠簡忠簡曰書奏即不免南遷子有老母不可以
累母吾以奏之遂有新州之命余近於内府檢志書見
豐水志載范濬事云為戸部檢詳時欲與胡銓相繼論
奏和議胡首抗章范實從臾之胡之逐又贐其行未嘗
云此書范所為也豐水志作於宋南渡後當得實不知
[010-2b]
文安何自而云然也然文安云廬陵胡氏楊氏皆國家
之元氣故以所作楊氏忠莭祠記附此帖之後
   䟦右軍十七帖
黄長睿云右軍草書十七帖最為可師此書中龍也張
彦逺法書要録云唐太宗購二王書右軍草書有三千
紙取其迹以類相從率一丈二尺為巻此帖文二尺凡
百七行九百二十三字今世不復見古帖獨泉州有石
刻然己歸内府民間亦不復可得也此本吾近得之楊
[010-3a]
耀宗長史
   䟦七姬厝誌
七姫厝志張来儀文宋克温書余得之姑蘇王汝玉七
姫皆潘氏妾不負其主俱死於一日之間可謂烈矣而
其文其書亦皆竒也
   䟦王荆公詩
王荆公與其弟&KR0685甫此君堂詠竹詩二首相傳皆公所
書石刻在今應天府學公書氣韻飄逸勢若率然而未
[010-3b]
甞無從容整暇之意亦自成一家昔人論公書類忙時
所作此說非也但學書者不可為法耳
   題楊文川詩
楊文川名中字伯允吉水人宋忠㐮公之裔蚤從范文
白公徳機有詩名揭文安公所謂得范之骨者也其詩
兵後不傳間從其孫黻求之僅見此數篇然景星威鳯
一出人知為瑞物豈必其多見哉
   䟦文山集杜句
[010-4a]
右信國文公集杜句二百首皆在燕獄所作毎首有公
自序其後鄧中齋譔督府忠義傳劉中齋撰公傳皆有
資於此初公得死後吉水士人張𢎞毅即序中所稱/千載心者
燕以公爪髪及遺文歸而此詩亦在其中鄉郡舊甞刻
公遺文兵後板廢今士大夫家間存其本永樂丙申余
於京師遇此詩及督府忠義傳遂録藏之
   題劉山陰集
山隂集者清江劉永之仲脩著仲脩治春秋學詩文清
[010-4b]
麗古雅為當時所重工書法篆楷行草皆有師承甞聞
之長者始仲脩既冠未知學因過婦翁同郡練伯升翁
長子婿也蚤有文譽翁家特異視之而庸衆人視仲脩
既歸發憤就學日夜不懈親良師友講論切磋數年學
業大進時譽更出伯升右是以士貴乎立志也又聞仲
脩家富於貲賖貸施數郡仲脩獨泊然布素曰静處一
室書籍翰墨自娱客至不為盛饌酒數行論文賦詩焚
香鳴琴而巳家事未嘗一留意非逄掖士亦未甞一接
[010-5a]
言笑可為幽貞絶俗者矣
   題石徂徠集
宋石守道徂徕集二冊守道與歐陽文忠公同年其平
生見歐公所譔墓志公又有讀徂徕集二詩極其愛重
忿歎之意皆載此集之後余得於翰林庻吉士吾紳古
之君子正直自持是是非非無所顧忌類如此讀斯文
者懦夫可以有立志矣
   題歐陽文忠公事蹟
[010-5b]
按于役志九月壬辰安道貶筠州甲午師魯貶郢州丁
酉余貶夷陵與髙若訥書云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
則余尹被貶在公之先明甚公諸子述事蹟及韓魏公
作墓志皆以為公之貶在余尹之先魏公偶出一時之
悮或但據其子所述書之而為子職者不宻於考據如
此雖非大闗渉可以率畧乎
   題通鑑續編後
右通鑑續編二十四巻六冊四明陳桱子經著刻板今
[010-6a]
在蘇州府學𧺫盤古至髙辛為第一巻契丹事在唐及
五代者為第二巻後二十二巻則宋三百二十年事也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學者於前事據其所可知其
所不可知闕之可也羲農以前遐哉邈矣非有文字之
紀也其事間見於百氏所記者要多以意言之耳而必
掇拾以補前史之闕亦異乎孔子之意哉昔劉恕作通
鑑外紀避經而專采百氏之說金履祥謂其野而難質
故作通鑑前編不復避經桱甞為之舉要固主履祥之
[010-6b]
說矣而復著此巻何耶宋史於今少見全書學者於此
編可以考見一代之得失嘗聞吾郡劉倩玉亦著此書
未板行徃年㑹其孫公潛云留在永豐今不知其何如

    題通鑑前編舉要新書
通鑑前編舉要新書婺金履祥編四明陳桱舉要𧺫唐
堯以下接乎綱目其體則編年其事則易書詩春秋其
文則兼孔子春秋朱子綱目之法也刻在蘇州郡學余
[010-7a]
家一冊録於中書舍人朱季寜盖讀之竊有惑焉孔子
傷周東遷之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不行上失其所以
為君下失其所以為臣彜倫斁而天下亂故作春秋以
正君臣父子尊卑内外之分以明堯舜禹湯文武之道
向使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行焉春
秋之書無作矣春秋之後降為戰國為秦漢以至於隋
唐五代其為斁且亂益甚朱子傚春秋作綱目亦孔子
之意也向使戰國至于五代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行焉
[010-7b]
綱目之書無作矣故春秋綱目之作皆以傷堯舜禹湯
文武之道不行於世也新書用春秋綱目之法乃比堯
舜禹湯文武之事而書之果可乎哉綱目者繼春秋而
作以新書接綱目之前是無春秋矣其又可乎或曰此
書簡要便於學者夫簡便者常情之所趍趍彼者必舍
此使人皆求之新書之簡且便将舍易書春秋不講卒
不知聖人之所以為訓可乎不可也此皆余之所惑而
不能通者願有質焉
[010-8a]
   題三禮考註後
右録三禮考註六冊此書本吴文正公澄用朱子之意
考定為儀禮十七篇儀禮逸經八篇儀禮傳十篇周官
六篇考工記别為一巻見公文集中三禮叙録及虞文
靖公行狀如此甞聞長老言吾邑康震宗武受學於公
元季兵亂其書藏康氏亂後郡中晏璧彦文從康之孫
求得之遂掩為巳作余近嵗於鄒侍講仲熈家見璧所
録初本注内有稱澄曰者皆改作先君曰稱澄案者改
[010-8b]
作愚謂用粉塗其舊而書之其迹隐隐可見至後曲禮
八篇皆無所塗改與向所聞頗同遂與鄒各録一本凡
其塗改者皆從舊書之而叅之叙録其篇數増損不同
叙録補逸經八篇投壷奔喪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廟
之外中霤禘于太廟王居明堂三篇云其經亡矣篇題
僅見於鄭注片言隻字之未泯者必收拾而不敢遺今
此書逸禮止六篇而中霤禘於太廟其篇題皆不著叙
録禮義傳十篇此書増入服義喪大記喪義祭法祭義
[010-9a]
五篇叙録正經逸經及傳之外云餘悉歸諸戴記此書
傳後復増曲禮八篇凡増十二篇其中固有載入禮記
纂言者矣不當複出也篇目不同如此其中又不及深
考也余又聞老長言文正晚年於此書欲復加考訂不
及臨沒授其意於孫當當罷官閒居甞為之而未就也
豈誠然耶然文正分禮為經義為傳今此書增入者禮
義率混淆無别又其巻首亦載叙録而與巻中自有不
合者決非當所為無疑豈璧所増耶璧素與余徃来獨
[010-9b]
未甞見示此書其編乾坤清氣集以巳意改古人之作
者數處余甞與之辨皆以余言為然故知其為人任意
率畧而於此書不能無疑於其所自増也然余既録此
書不及再見不得質問姑志之以俟知者
   題壇山石後
右吉曰癸已四篆字得之永豐進士劉智安石刻今在
賛皇題云周穆王時所刻世逺不可知然字畫妙絶决
非後人所及也
[010-10a]
   題正祀典名號詔書
右洪武三年正祀典名號詔書此制非自臣下建白一
出我太祖皇帝聖智有以灼見唐虞三代聖人之意其
封號或因或革皆允當乎天理人心之大公而盡革後
来凟亂禮經之弊以為萬世有天下國家者之法所謂
大哉王言者也詔下之十五年臣詹希原書石刻之太
學又三十有五年臣士竒得此本謹識而寳藏之
    題詹孟舉千文
[010-10b]
右中書舍人詹希原大字千文刻板在蜀中余得之禮
部胡侍郎國朝大字希原為第一盖兼歐虞顔栁之法
而有冠冕佩玉之風者也
   䟦滕王閣序
右趙孟頫書滕王閣記刻板不知何在此本永樂十三
年七月廿五日臣士竒侍文華殿所被賜者也筆意精
妙絶倫後得孟頫書此記墨跡叅較之乃不及此逺甚
其亦得善刻者之助乎簽題當時睿翰所書謹識而珍
[010-11a]
襲之
   䟦干䘵字書
右顔魯公干䘵字書辨别字之正俗及通用亦間有析
其義者云干䘵者盖唐以書取士也而公真書小字之
傳于後者亦獨見此耳
   䟦戴九齡和陶詩
九靈姓戴名良字叔能號九靈山人金華人少與宋景
㢘胡仲申同學文亦齊名九靈洪武初屢徴不出變姓
[010-11b]
名隠四明山中二十餘年後坐累卒于京此集余得之
丁鶴年九靈别有文集四冊余甞於趙彦如家見之醇
粹愽雅有六一風致亦一時巨擘也
   題王臨川文後
歐蘇曽王四家全集今書坊皆無刻板獨北京有荆公
臨川集板在國子監舊崇文閣而所闕什一用之永樂
八年扈從在北京印二本以一本寄余凡十冊既巳録
補遂取吴草廬先生所為序冠諸巻首又取二程朱陸
[010-12a]
四先生及司馬文正諸賢所論公&KR0685生者附於序後盖
凡天下後世之狺狺於公者皆吠聲而巳豈其真有所
見哉夫的然有所見者余之所録是己
   題諸儒奥論後
諸儒奥論二冊得於中書舍人建昌黄卓前軰讀史必
因其人而考其時因其事而揆諸理故各極其所見近
年鄉先生王子啓教學者讀史毎終一傳必作一論猶
存古人讀史之法因附著之以示来學
[010-12b]
   書唐才子傳後
唐才子傳西域辛文房著十巻總三百九十七人皆有
詩名當時其見於唐書者共百人盖行事不闗大體不
足為勸戒者不録作史之體也而讀其詩欲知其人於
辛所録宜有取然唐以詩取士三百年間以詩名者當
不止於辛之所録如郭元振張九齡李邕之徒顯於時
矣而猶遺之况在下者乎而辛所録者又間襍以臆說
觀者當擇之
[010-13a]
   書十史詳節後
十史詳節總二百七十三巻史記三國志晉書南北史
隋書五代史題曰東莱校正两漢及唐書題曰諸儒校
正吾家十五冊此書務簡畧至事之切要者亦或不載
甚至節省助語詞讀之無味者然考東莱年譜不見校
正此書世謂此東莱早年所成後悔之劉元城云古人
著述多在暮年正為此耳
   書元首科程文後
[010-13b]
元延祐乙夘廷試録一冊盖先待制登第之嵗於今百
有二嵗余始得之前山東按察使郭儼彦荘元科舉取
士昉於此而累科得士亦莫盛於此左右榜總五十六
人是録所刋對策凡四巻五十有三人先待制之文在
焉而五十六人家状及其初授官悉具也
  書養䝉大訓後
右飬䝉大訓豫章熊大年集陳氏經學啓䝉初學經訓
小學禮詩王氏伊洛精義饒氏性理字訓訓蒙理詩程
[010-14a]
氏毓䝉明訓胡氏序古千文朱子訓䝉絶句孝經刋誤
十書而為之者也自三言四言至於七言而終孝經於
教童子甚宜端本澄源之書也然字訓本程達原因程
正思之舊而増廣之者此云饒氏所輯不考之過也
   書説文字原後
右說文字原一冊元周伯琦著伯琦字伯温聞之前軰
言元至正間初改奎章閣為宣文朝臣咸謂必命庫庫
書榜是時伯温雖在館閣精篆書而未為上知庫庫曰
[010-14b]
令篆書宣文閣榜十數紙周不識其意一曰有㫖命庫
庫書閣榜庫庫言臣所能真書非古古莫如篆朝廷宣
文閣用篆書為得體周伯温篆書今世無過之者上如
其言召伯琦書下筆稱㫖由是益見進用前軰臨事明
於大體而不自取其功與引㧞人材委曲成就之如此
皆不可及因得伯琦所著書輙附志舊聞于巻之末
   書六書正譌後
右六書正譌一冊元鄱陽周伯琦著伯琦翰林待制南
[010-15a]
翁之子官至江浙行省左丞元之士大夫以篆書名者
皆推伯琦所著又有說文字原其自序云字原以叙制
作之全正譌以刋傳寫之謬非獨攻篆之家所不可無
於使學者得明古人作字之本意而不眩於俗者不為
無助
   書新唐書後
新唐書二百廿五巻歐陽文忠公譔紀表志宋景文公
譔列傳當時以景文所譔過文且一書出两手命文忠
[010-15b]
看詳改歸一體文忠曰人所見不同且宋公前軰遂己
故事脩書唯官髙者一人書職名時景文守鄭州在文
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於所譔各
書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無欲上人如此吾家唐書五
十四冊刻板在福州府學得之今翰林學士揚公勉仁

   書五代史後
五代史七十四巻總十冊吾郡歐陽文忠公著板在太
[010-16a]
學前史文章卓然髙出為世師法者司馬遷史記班固
前漢書及公此書而巳而義例之精史漢不及
   題丁鶴年詩
鶴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國因以為姓
故鶴年亦丁姓其祖父皆仕元二兄皆舉進士為顯官
鶴年獨泊然布素寒士元亡歸四明與戴叔能相善尚
莭操有孝行叔能嘗為作傳後隠武昌山中余在武昌
遇之甚相得時巳老矣别後數嵗卒此集盖其卒後得
[010-16b]
之武昌鄧存誠
   䟦安雅堂文
安雅堂文集閩陳旅衆仲著刻板在福州府學余家二
冊得於翰林庻吉士洪遵道元之時閩人以古文名者
衆仲其巨擘也余甞愛閩之善文者二人唐歐陽詹及
衆仲同出於莆田常衮在閩最始識詹詹至京師名聞
特甚而韓吏部尤厚之官至國子四門助教馬伯庸至
閩最始識衆仲衆仲至京師諸公皆内交而虞學士尤
[010-17a]
厚之官至國子監丞其事亦相類然詹之文切深衆仲
之文優柔敦厚此其所異也
   題黄少保省愆集後
讀吾友少保黄公永樂中所作省愆詩集至于一再盖
幾於痛定思痛不能不太息流涕於徃事焉初太宗皇
帝将巡北京召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
事金忠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黄淮左春坊左諭
徳兼翰林侍講楊士竒諭之曰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簡
[010-17b]
留汝四人輔導監國昔唐太宗簡輔監國必付房元齡
汝等宜識朕此意敬共無怠四臣皆拜稽受命其後凡
下璽書諭幾務必四臣與聞時仁宗皇帝在東宫所以
禮遇四臣甚厚而支庻有留京邸潛志奪嫡者日夜窺
伺間隙從而張虚駕妄以為監國之過又結嬖近助於
内頼上聖明終不為惑然為宫臣者胥懔懔卼臲數見
頌繫雖四臣不免或浃旬或累月唯淮一滯十年盖鄒
孟氏所謂莫之致而致者也夫莫之致而致君子何容
[010-18a]
心哉亦反求諸巳耳此省愆之所以著志也嗟乎四臣
者今蹇黄二公及士竒幸尚存去險即夷皆二聖之賜
而古人安不㤀危之戒君子反躬脩省之誠在吾徒不
可一日而忽之也故謹書於集後以歸黄公亦以自儆
云耳
   題劉仲脩書虞揭詩後
右元揭文安公憶昔詩四首虞文靖公寄文安絶句一
首清江劉仲脩先生所書今翰林侍講金君幼孜之所
[010-18b]
藏也幼孜以示余世傳文安有憾於三朝新婦之評甞
中夜過文靖一言不合揮袂遽去文靖寄此詩亦以寓
憾又摘世所傳刻本此詩寄語傍人休大笑之語謂本
於文安所為范先生詩序而發援引左驗真若有㩀然
余意當時文安不留遽去或牽於人事不得己未可知
若所云三朝新婦亦評之云耳豈必貶之云乎貶不貶
不暇論夫賢人君子之相與其言語文字之間或相推
讓相辨論相評品皆出乎至公豈如今之無識訑訑自
[010-19a]
髙者之所為乎嘗觀二公之文其相與辨論數數矣皆
未聞有一憾焉者何獨怏怏乎是也此非與論杜少陵
莫倚善題鸚鵡者類耶今觀劉先生所書而益知世俗
所傳不可信先生嘗親炙二公使果如世俗所云何
故書此詩都無一語及之如以為不欲著揚前軰之過
則二公他詩文可傳甚多又何必書此哉先生書文靖
此詩第三句說與傍人堪大笑與刻本不同二字味此
尤足以見二公相得之情溢乎辭氣之表而刻本之誤
[010-19b]
政有以唘俗人欺世之論不可不辨故書于後且以質
諸金君云
   書延祐二年進士題名後
右元延祐二年進士題名記盖先待制登第之嵗也此
碑趙文敏公所書刻石在北京國子監此本故大學士
胡文穆公所恵者虞文靖公云此科得士最盛盖昔人
嘗有記其先友者所以著一時交㳺之盛亦使後人之
重世好也余既得此碑又得當時諸公應試家狀并初
[010-20a]
授官及所選刻廷對之文附録于後而此科監試讀巻
等官及進士有傳在國史者又附録焉庻以考見其平
生行義政治而續有得其墓志墓碑行状則皆録附于
隂其或已見於史而墓志等文亦不嫌於重録者盖以
史之所書常畧也永樂己亥正月壬子曾孫士竒謹識
   書張文昌詩
唐張籍字文昌史稱和州烏江人宋湯季庸定為吴郡
人考韓文張中丞傳與湯說同文昌貞元十五年進士
[010-20b]
仕至國子司業其詩與元白諸人號元和體文昌尤長
於樂府文獻通考云其集三巻又云張洎所編者十二
巻又有季庸所編八巻余家所有五七言律絶及樂府
凡五巻不知何人編
   録楚辭䟦
右楚辭一冊徳安貳守羅先生手筆先生學於元季兵
亂之際不得書雖﨑嶇奔竄常晝夜鈔録以讀今之學
者幸遇太平無事之日得書甚易而徃徃不務力學此
[010-21a]
何怪乎後之人不及前軰也
   劉職方詩䟦
右槎翁先生詩得之鵬舉之子鎡甞聞長老言先生八
嵗能詩既長遭兵亂雖奔竄岩谷﨑嶇無聊之際日必
賦一詩不廢至遇朋徒相聚或興有所發輙累累賦之
不倦也盖其好學之篤如此然先生於明經於古文尤
所篤好詩特其餘事耳先生徳義在人治行在史余因
此集特記其好學一事以示後人云
[010-21b]
   劉文房詩䟦
唐随州刺史劉長卿字文房與髙適同時揚伯謙選唐
音列諸中唐其詩清婉有思致然數遭廢黜故多憂窮
沉欎之意余所録者傳於江夏蒋立恭家嘗見閣本詩
後有序記碑銘等文此特録詩而五言古體尤少伯謙
選唐五言古體自陳子昂薛嗣通王孟儲李韋栁之外
一無所取此録豈與伯謙同意哉而篇目次第亦與閣
本異
[010-22a]
   書三蘇文選後
三蘇文選一冊十二巻東莱所選建安蔡文子為之註
皆取其論治體而便於科舉之用雖不能皆純而讀之
可以啓益胸次動盪筆端未必無助也
   題曾氏冠辭後
士大夫家四禮冠為首古禮既廢後世欲復之冠為易
而猶寡見焉前百餘年南北混一儒先君子布列中朝
時吾郡曾公巽申應奉翰林獨用古禮冠其子遂為諸
[010-22b]
公稱賞如此可以觀世矣今二三十年来朝之學士大
夫家率用冠禮冠不用禮則胥視為茍簡世道其漸復
古歟此巻首載應奉訓辭而冠辭出吴文正公虞文靖
公揭文安公州判許公皆親筆自元季之亂也流落他
姓應奉曾孫少詹事棨求之數十年不得近有携至北
京者詹事已沒世詹事子積適至即出厚貲購得之可
為珠還合浦積可能為孝然積之先公及吴虞揭許諸
公之言皆至理所寓積能明諸心脩諸躬尤孝之大者
[010-23a]
積尚勉之
   書元史後
此書於元百餘年之事備矣而亡國之際忠邪之迹或
畧或於故老所傳者相戾盖當時急於成書不暇徧訪
而詳覈也
   䟦文丞相督府忠義傳
右文丞相督府忠義傳宋禮部侍郎兼學士院權直吾
郡鄧光薦撰光薦字中甫學者稱中齋先生與丞相同
[010-23b]
朝此傳多本於丞相所自述故特詳實而後来作宋史
又多本於此云
   書孔子家語後
孔子家語一冊在江夏時得之南昌龍參參博學工詩
有清思喜䂓模盛唐吾友夏仲達特愛重之參敦契誼
然不能擇交湘中有道士善詩參南㳺與之厚後道士
以符呪敗官并捕其家其父走匿參舟參弟諫不可納
參歎曰豈有朋友之父有急而不容乎弟走告仲達仲
[010-24a]
達竊謂參曰不忍朋友之父亦念吾有父乎參雖悟終
不肯明言遣之道士父心知其意去匿他處數日官跟
捕得之他處匿之者同罪家属皆徙邉參雖幸免罪亦
因是盡喪其資易曰比之匪人參之謂矣若仲達非納
約自牖者乎余目撃其事故因此書思其人而以志戒
   䟦張旭草書
旭書雄勁飛動神妙叵測而䂓矩固在凡今之慕旭者
不免效杜季良之弊矣
[010-24b]
   䟦懐素帖
張旭書縱意豪宕變化捷出如徤鵬掠野怒驥脫覊懐
素得張之法乃清勁精麗應䂓合矩盖魯男子學栁下
恵者故足重也
 
 
 
 東里文集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