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0 東里集-明-楊士奇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里文集巻三     明 楊士竒 撰
  序
   贈醫士陳名道序
江漢間其俗尚巫有疾不事醫唯走巫求禱焉徼幸以
治載醪牲實篚造謝巫之庭唯恐後即不治不咎巫必
自反曰我之弗䖍不敢懐纎毫怨憝且慮復有求也間
有知巫之妄而從事於醫又罕遭乎良焉素不明隂陽
[003-1b]
表裏脉治之説而稱醫之師醫之師其治或投數十劑
不效而又増劇者故雖什伯中復有一二精其術人弗
信之矣江夏宋惟憲其弟病且殆凡與惟憲闗忻戚者
皆强之禱巫惟憲不應方博求為醫之良者有進陳名
道既至診而藥之旬浹遂瘳惟憲謁之謝焉夫醫聖人
之教也聖人憂民傷於寒暑饑飽勞慾有至乎夭死故
為醫之教使得保終乎天年者也巫者古以事神非有
盜神之號以欺人也今盜神之號以欺人人亦安其欺
[003-2a]
雖百死不悔於乎先王之治天下有假於鬼神時日卜
筮以疑衆者一拘殺於司冦巫所為疑不既甚矣乎故
巫不誅醫不行民得保終乎天年者幸也然使今之信
醫者皆惟憲為醫者皆名道巫不足誅也而一惟憲一
名道巫其可勝矣乎吾喜名道有成又重嘆乎聖人之
教也於是乎言洪武廿二年冬十有二月既望廬陵楊
士竒序
   贈蔣醫士序
[003-2b]
凡至劇之患欲薙而去之必積漸而功立何者其劇也
非一日之致故去之亦非一日之力流水之盈繇尺寸
以進乎尋仭決而涸之一舉手之力哉必若閑之於始
萌防之於始達斯力省而效速吾見今之人嬰乎疾疢
也觸寒暑風雨肆嗜慾食飲勞膂力筋骨慮思其始漠
然若無所與乎已及嵗積月累既痼且亟方委諸醫療
而藥一進弗效即詬為庸淺屏去雖十數易醫皆然底
死無悟者江夏陳希逺病三閲嵗謁數醫皆無近效最
[003-3a]
後謁蔣添祥氏曰非六十日弗瘳砭以伐其堅焫以決
其㑹藥以窒其虚及期而瘳今之醫去古逺矣始則試
中則審終以致其力者蓋通術也求之者誠不計久近
而一委之成功宜鮮不有效惟夫名是而實非者不可
久任而不速易也若添祥者其可以久任而不可以速
易哉希逺徳之求余文為報并著久徴之説云
   送梅清隱遊武當序
江夏梅清隱温厚明敏而廢於盲不得効用當世既壮
[003-3b]
棄其家去郡城之東長春山之下從學道人簡中陽居
以習長生久視之訣固門崇垣閟足跡不出人亦罕至
其處或時提青嚢賣藥行西市中人見其膚肉肥腴雙
頰渥渥有色雖目不及視輕袂飄颻不可追逐皆疑其
有所得者而清隠弗是也居無何中陽以為學非遊不
充聞武當之山與人境遼絶其中多異人鍊士而拂衣
徃遊矣又無何清隠慕其師之為将由大别泝洞庭道
荆門望方城峴首而去吾聞昔列禦㓂好遊壷丘子曰
[003-4a]
外逰者求備於物内觀者取足於身又曰取足於身遊
之至也列子信之而不疑清隠能信其説如列子之不
疑乎不然斯行也将不遇壷丘其人者為子傾倒哉遇
壷丘其人而為子傾倒則反而舍也吾知有與子争席
者矣士有為詩以道行者求余首序云
   贈曽士榮序
古者論士先徳行而後文藝後世重文藝故士有敦行
寡文者或屏棄不錄士榮游邑庠其孝友行於家忠信
[003-4b]
重於鄉問學信於師友今年部使者行郡縣勵新學校
考諸生經義不治者罷黜為吏以懲而士榮與在遣中
知士榮者莫不枉其去曰此非世所稱敦行士耶非以
尺枉遂舍其尋直耶抑固其有命耶士榮且行來告别
吾與士榮皆陳之出也属卧病山中不得徃餞嗟乎子
往哉吏何足以辱子三代之時詩書法律同一理也其
後始由詩書曰儒由法律曰吏夫吏不根儒或盭於道
儒不達吏或滯於用子根儒以治吏理覈而務通功立
[003-5a]
而譽顯将不由吏以探重祿躋髙爵乎徃哉士榮方今
聖明更化率古論士以子之行将必有能知必有能言
者矣吏果不足以辱子也遂書以壮其行
   送鍾用之還蒼溪序
吾友鍾潛用之以鄉貢進士授保寜府蒼溪縣學訓導
明年謁告歸省踰月復行吾一邑之士皆咨嗟嘆息曰
當國家熙洽時儒術柄用士通一藝名一善者無不登
榮躋要遂展其所藴用之以閎通之學邁徃之識忠貞
[003-5b]
仁厚之節竒偉博贍之文而不階顯庸乃弊弊然以一
校官走八千里荒落之區而不得施其所抱負用之固
當如是耶用之方覓覓然治行李就道無幾微窮慼之
意見於色余曰君子之於道不擇事而行不卜地而處
用一鄉則道徴於一鄉用一國則道徴於一國用天下
則道徴於天下曷徃不得哉昔夫子欲居九夷猶宜於
委吏乘田之職今蒼溪雖逺王邑也校官雖卑儒官也
吾居王邑守儒官談周公仲尼之道以淑其人正其俗
[003-6a]
吾之道行矣吾何窮慼哉或曰用之篤孝人也二親俱
七十垂白乃去此即彼不獲朝夕在侍其誰不戚戚於
中耶余曰夫賢父母之志固有樂其子之行道者用之
以是樂其志可以為孝朝夕云乎哉於是衆皆知用之
能躬夫孝之大者其不窮於下位也必矣相率為詩送
其行而余為序云
   贈謝敬常劉彦達彭永新赴京序
萬安於泰和宻邇同鄉也余與謝敬常劉彦達彭永新
[003-6b]
皆逢掖誦法周孔同道也繇吉至舒一千里兩艫並載
聯行比止時時互過從取醪茗解覊寂相講論吟詠為
娯同好也敬常彦達選進士當赴春官永新以業成上
游太學連茹而升而余方疲於奔走将弛擔南還於是
乎出處之不同也萬安雖小邑士生其間多敦厚明秀
沐教育之澤歌鹿鳴而起者内而詞林頌䑓之任外而
郡守縣令之寄於時多有譽名今三子者積學執德志
篤而識逺才優而務通相繼以出又際國家求賢若不
[003-7a]
及之時将不皆有譽名於時者乎若是者吾雖處猶将
與被光榮於蓬藋之下豈以有所不同者為歉哉故書
以贈别
   送劉仲珩詩序
吾友劉仲珩盛年雅操博學篤志徃年授重慶郡學訓
導嵗中丁内艱去今服闋調巴縣巴重慶附城之邑視
其装蕭然而怡怡然買舟載其妻孥書册道萬里之險
以就斗石之祿而無所不懌之意吾聞蜀中山川瑰偉
[003-7b]
竒壮甲於天下班孟堅稱其土地肥媺有江水沃野山
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且其扶輿清淑之氣鍾於人文
章有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昻蘇明允父子操行有嚴君
平輔相事業有范蜀公張魏公虞彬甫明於聖賢道學
有南軒先生而四方聞人鉅卿游宦於此樹政績揚聲
譽者加多也士得一命而道乎此能用志於内即山川
之勝覽昔賢之迹必将油然有得於中矣是行吾為仲
珩賀然願有所寓焉始蜀人未知學文翁誘進之而艱
[003-8a]
得師乃選小吏十餘親飭厲之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減
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齎計吏以遺博士可謂勞矣
數嵗蜀生成就歸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時以
為榮今幸遭聖朝文明之運蜀子弟為學不出其鄉師
資廪養皆出於朝廷無所勞費學成而官之自郡守至
於藩翰於六卿蜀之士往徃與齊魯並其為榮如此國
家之厚賜也夫受厚賜而不知勉焉樹立圖報稱非君
子之心願因仲珩以寓告巴之學者士友有為詩贈仲
[003-8b]
珩者余因叙其首簡焉
   送楊仲宜詩序
皇上以文教治天下特寵厚儒者簡徳義文學之士置
之翰林任以稽古纂述之事而隆其禮遇凡翰林職務
任之五人者禮遇尤隆既榮極於其身暨其家之父子
兄弟與被其榮者亦至矣五人者左春坊左庶子兼翰
林院侍讀永嘉黄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吾
郡胡廣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建安楊榮翰林
[003-9a]
院侍講清江金㓜孜士奇之不肖亦辱與數焉五人者恒
相與感激陛下聖徳千萬嵗一遇豈可茍焉以昧報稱
蓋以為勤於務者必慎於身愼於身者必端於心端於
心而後發於思惟言動常在乎善不在乎不善五人者
皆能胥視一體交相警發無所拂逆又非獨相警發於
已而已於其家之兄弟子姓無不皆然其相益之意忠
且周如此庻幾古人益友之義今年楊君之弟仲宜來
省兄京師得胥晤焉其為人恂恂謙愼無幾将歸請於
[003-9b]
余曰幸有以見教因舉余五人所以相益者告之告之
固望其不沗與被寵榮以光輔於吾楊君也於是黄君
胡君金君繼余作詩贈之與楊君交好而名能詩者又
繼作焉
   壽尹先生七十詩序
余讀詩至南山有䑓未嘗不嘆昔人之善於祝願也願
其致福也則勉之以徳願其膺福也則望之以壽斯二
者既反覆詠嘆言之而又祝願於其後之人以致無窮
[003-10a]
之意不獨望其一身而已古詩人忠孝之意可謂周矣
西昌尹務厚先生今年春以上海教諭九載考績留京
師三月壬子實惟初度之日凡其鄉之門人學子與其
交游之子弟相謂先生今年越歴四百二十甲子矣相
率持酒醪列拜為壽又各為詩以致祝願庶幾古詩人
之意矣先生飲酒誦詩樂甚取詩命余序余惟先生惇
厚直方居家有孝弟慈儉之節居鄉有仁義忠信之行
學問用於時資於人而平生儕軰今皆漫滅獨表然如
[003-10b]
松柏茂悦於氷霜嵗寒之後居官二十餘年坦坦如一
日有二子皆恂恂能明經屬文諸孫亦森森蘭茁可以
樂志洪範所列皇極之福先生兼有之矣是詩之作可
謂紀實豈徒如古詩人祝願於方來者哉敬書其簡首
   送王澄淵序
澄淵始舉進士上京師留太學余時被徴至閒暇輙相
徃來澄淵確乎其志也充乎其氣也温乎其容也霈乎
其文也無㡬擢梓潼知縣梓潼距京師八千里道峻山
[003-11a]
奔川踰不測之險以入乎幽深閒寂之地民質務簡無
所勞慮益得用其志於所尚更數嵗復來究其所藴蓋
進而深矣既陞祿勸知州祿勸去京師萬里其所道逺
且險與其地其俗之陋皆倍於梓潼更數嵗復來究其
所進又深矣士壹志乎内無所累乎外則道曰進徳曰
脩無徃不自得也澄淵為祿勸三年民悦而安之天官
考其績最此非今之循吏者乎古之循吏有去而陟清
要為輔臣道行於當時譽流於後世而皆自州縣始有
[003-11b]
如澄淵吾知祿勸不足以久淹之也雖然詩不云乎靡
不有初蓋古之君子皆致謹於其終也請書以為復任
之贈
   送鮑教授詩序
武昌鮑崇禮夫為瑞州教授瑞人士與守貳以下及過
使客之賢者皆稱禮夫能教能興學今遷吉安吉去瑞
數百里凡仕兩郡者其賢不肖與才之稱否輙相聞知
不能掩也故禮夫得吉吉人士在京師者皆喜相語曰
[003-12a]
鄉郡之學将來所成益盛哉相率為詩送之進士陳賞
嘗學經於禮夫屬余為序瑞固民秀而俗淳自禮夫為
教授夙夜盡心奨率訓誘而後瑞之學者知自勵賔興
科未嘗乏人自禮夫去瑞數年繼禮夫者不能究於其
職其學者亦玩愒茍且鮮有成效然則學之廢興謂不
繫於人可乎吉之民俗優於瑞其學者嵗大比賔興徃
徃擅江以西第一然十數年來職教者求能如禮夫盡
心奨率訓誘蓋少也吉人得禮夫云胡不喜哉然學校
[003-12b]
之教以成徳育才為治平之資化俗之本非獨以為言
語文字之習而已為師者誠能端諸已而見諸行事有
以感發人心使之興起益進乎道處焉可以善於身表
於鄉仕焉可以輔君而澤民如此其效顧不重且大哉
以禮夫之賢必不遺於此乎雖吾於禮夫前未嘗相識
而相聞有素故於斯行也有望焉
   魯林懐思圖詩後序
太常寺丞孔克準宣聖五十五代孫其先自宋衍聖公
[003-13a]
端友隨髙宗南渡家於衢於今将十世克準北望尼山
水木本源之念未嘗忘也間以其魯林懐思圖及所得
翰林諸公詩文屬余一言叙之嗚呼孝哉克準之用心
也今天下林林之衆孰非古聖神之裔獨孔子之裔累
代至今朝廷加寵之著在令典下而公卿大夫以及韋
布之士遇孔子之後亦莫不厚敬爱以相接不敢衆人
視之何也非以孔子明帝王之道垂範後來開太平於
無窮既受其賜則尊之親之不敢忘因以及其後人者
[003-13b]
乎則於夫子生之所居沒之所藏子孫族姓之所聚處
孰不欲造焉以愜其平生慕仰之心况身為之後者乎
此克準之所為惓惓者也吾聞元有天下詔求曲阜之
後将命為衍聖公主孔林之祀議久未決有言衢孔故
世嫡也徴至力辭曰先人葬衢數世矣不可以去請授
曲阜之長者元君嘆曰寜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之後
也從其志而命為國子祭酒蓋君子有不得已而去先
人之鄉者歴世既逺勢不能復則脩其先人之道誦其
[003-14a]
言考其行服膺而奉行之以圖無沗誠若是也即去之
千里之逺百世之久可以為孝不然徒誦其言而不知
其行知其行不知率而由之則雖旦暮不去其先人之
側可以為孝乎故曰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
也推克準之心誠由先聖之道可謂孔氏賢子孫矣衢
孔之仕於朝而與余好者三人國子學正某先生父子
及克準皆賢者也而今獨克準在余安得不因是以重
致愛敬之意哉
[003-14b]
   武昌十景圖詩序
武昌郡在禹貢荆州之域春秋為楚夏汭漢為鄂縣孫
呉徙治之始更名武昌呉以後沿為郡起武昌城西臨
江有山屹然而髙者為黄鶴山郡志稱黄鵠山山之陽
有黄鶴樓因山以名或云仙人費文禕嘗乘黄鶴於此
黄鶴樓之東有庾元規南樓樓之西有石鏡亭其北二
里所有鳳凰山皆以形似名之又南去庾樓二里有祠
祀孟孝子宗祠前有竹數十挺相傳當時哭筍之處皆
[003-15a]
在郡城中由黄鶴山之西越江為漢陽郡大别山在郡
之北與黄鶴山夾江而峙江漢二水合流其下起黄鶴
山東去十里所為洪山山半有釋迦氏浮圖而飛樓疊
閣聨絡乎其下城南有鸚鵡洲在江之中洲之上有禰
正平墓又有呉将黄蓋所屯黄金之浦與鸚鵡洲相接
又有屈原所稱南浦在洲之東皆紀於載籍以為是邦
之勝四方聞之者咸願身造而目覽過之者必不以事
而廢遊也然其地連雍汴接廣蜀衿喉江淮統㑹湘漢
[003-15b]
又宻邇夷獠㝠頑不馴之境故累代皆宿重兵鎮之而
士之仕於是者職務之煩寝食不暇凡前所謂是邦之
勝常曠嵗不能一造豈其志弗尚乎此哉大同蕭秉文
官武昌左衛幕六年衛之政無大小輕重一由於幕故
其勞勩視衛之他官為甚而是邦之勝六年之間或一
二至焉或過之不逺十數歩不能一至焉或徒得於逺
望焉間求善畵者圖為十景又求善賦者分詠之又求
余序之将於退食之暇時自覽適余聞張弛者文武之
[003-16a]
道也張而不弛文武不能則剸繁理劇之餘其有所適
於性情也誠宜而士君子於一視一聼必有所監省又
非獨以自適也秉文從容公退展圖興思如睹大别則
思大禹之勤勞乎民睹南浦則思屈原之忠藎乎君睹
黄蓋故壘則思立功者當博採衆長睹禰氏之丘墓則
思用人之才貴乎有容用巳之才貴自重也以至睹靈
竹則思惇乎孝誠睹庾樓傾址則思清談不掩於塵汙
如睹形似之假托則思冒虛名者非有所益睹仙佛之
[003-16b]
説則思聖人之教於民生實用為何如也凡游目之頃
有動於中無非為己則所存所施事上馭下之道豈不
尚有裨益哉豈特性情之適而已
   郭氏續譜序
西昌城北郭氏其先河南人出宋僉書樞宻院事逵逵
之子忠孝忠孝子雍徙峽州雍曽孫原吉又徙臨湘原
吉季子匯為袁州司户避宋末之亂來西昌遂為西昌
人四世至敬守始著譜又二世至公緒著續譜以求余
[003-17a]
序宋史忠孝受易中庸於程伊川號兼山先生靖康初
金兵犯闕力陳追擊之策又陳戰守利害等十餘事後
為永興軍路提㸃刑獄與敵戰死城下贈太中大夫雍
傳其父學放浪峽之長陽山谷間號白雲先生張孝祥
薦於朝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孝宗知其賢命州郡嵗
時致禮存問更封頤正先生而雍於易發明精到郭氏
之先可為盛矣其徙西昌也更三世皆隠處不仕國朝
始有仕者敬守慶宜兩先生皆治尚書洪武中敬守先
[003-17b]
生累官登州府學教授毅然師道自重慶宜先生由廣
東按察使僉事改湖州府經歴亷厚之節吏民敬愛之
亦一盛也其後彦鉉累官順徳府學教授致事彦遷終
瓊州府推官公緒舉進士歴陜西浙江廣西貴州按察
僉事郭氏之盛蓋未已也源厚而流逺可以觀其世徳
矣余家與郭同里敬守慶宜兩先生少皆從游先祖兄
弟而於先考為莫逆交余之蚤孤也兩先生望其無忝
先世奨勵誘掖恒若不及如覺其有分毫之進津津喜
[003-18a]
見顔色嗚呼今安得復有忠厚不遺故舊之家如兩郭
先生也哉彦思彦鉉彦常彦遷亦皆於余厚有善相輔
有過失相規今惟彦鉉與余在而皆白首徒各抱暌違
之念於數千里外公緒以才能當顯任卓卓有亢宗之
志余故因此譜推考其先之盛者告之而俯仰今昔有
不能已於嘅焉
   桂巖集序
襄府紀善三衢江秉心錄其先世科名并所受賜詩及
[003-18b]
行實遺文而附以當時名勝之文有闗於江氏者為一
鉅册名桂巖集桂巖江氏家世所居也以屬余序余受
而閲之曰嗚呼其盛矣哉昔者江氏世有聞人瑕丘之
經學次翁之巨孝應元文通之文章皆焯焯著稱而近
數百年來江氏文獻特見衢睦間民表以正言直道動
當世子逺以文學徳望位宰相死國難皆盡忠所事焜
燿簡册而族人自宋以來擢正科七十有七人他岐進
者不與仕而紆金紫銀青七十有八人下此者不與何
[003-19a]
其盛也蓋吾有感於其先矣錢氏奄有呉越江之先曰
漢臣實事之呉越習俗侈靡費用無藝不足又益取於
民其田賦市租山林川澤之税加數倍宋既平諸國賦
税一仍其故籍錢之歸朝也以漢臣上圖籍漢臣慮故
籍之厲民無已也沈諸河而自劾太宗怒欲誅之已而
舍之凡隨錢氏來歸者皆得官獨漢臣以廢斥死後命
右補闕王永均呉越田税錢氏舊税畆五斗永更定為
一斗還奏太宗不悦永曰畆税一斗天下之中正使新
[003-19b]
附之民被朝廷仁恩顧不可耶遂從永所定永曽孫珪
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封岐國公世以為永
隂徳之應事見史傳永之減税本於漢臣之沈籍其徳
同斯其後世光榮盛大亦無以異矣嗚呼為國重得民
心故春秋有税畆之譏國風存碩䑕之刺而馮讙為孟
嘗折劵書尹鐸為晉陽損户數仁者輔人家國一務捐
利以得民也以徳益乎上以惠益乎下天道福善雖逺
不爽然則江氏之盛吾安得不推本其先哉秉心上距
[003-20a]
漢臣十五世距子逺五世初以文學擢司經正字與余
同事仁宗皇帝於春宫秉心特荷知遇後擢為紀善江
氏之福澤其未艾也哉其未艾也哉
   送陳叔振序
余居京師二十餘年四方賢大夫士之在朝者皆得識
之其尤賢者得相徃還而樂也臨安故宋之都㑹其山
水秀麗鍾於人多俊爽明達適當世之用然溺於其俗
率務外忽内遂物狥時者或流而不返飾行與文者或
[003-20b]
矯以自髙而求夫和厚端介志乎内不役乎外蓋不多
見焉陳鏞叔振舉進士為庶吉士在南京翰林與余處
六年殆所謂和厚端介不矜不屈者非臨安之特出乎
既與余先後來北京余調春坊叔振亦擢禮部主事而
閒暇輙復過余蓋有志乎其内也今叔振調南京禮部
相去益逺相與之樂益疏矣夫君子之於學也不以窮
達壮老而茍有怠意今南京諸司職務視徃年千百之
什一而載籍所萃四方莫加焉誠以其餘閒探索義理
[003-21a]
之正以究聖賢之用心卓然而行之将所至豈特出於
一鄉哉鄒孟氏曰尚論古之人古之人以叔振之資與
志無不可至勉哉叔振豐城有史志静余嘗相與者而
違闊久矣今於叔振為同官其亦為致區區之意
   送余侍講序
宣徳五年春翰林進兩朝實錄賜宴賚既勅吏部進纂
脩以下官士大夫之與於斯者皆忻忻仰戴徳意侍講
余學䕫不竢吏部覆奏不謀於相知即入䟽自陳臣年
[003-21b]
将六十雖未老而纒於疾病不堪事事幸天地大徳賜
矜憫俾歸依園田以終老則臣未死之年皆陛下賜之
也上察其誠命致事既而吏部奏纂脩以下官皆進一
階時同事者多自忖念其効勞不加學䕫而沗冒寵榮
以為愧旁之觀者亦嗟嘆學䕫纂脩之勞多宜進於榮
乃決然辭去此其志又有加於人者學䕫曰吾得歸榮
莫大矣即詣謝辭遂行士竒交學䕫踰三十年同在京
二十五六年志同道契方資旦暮相慰藉於視其去能
[003-22a]
無情乎哉學䕫明經博古負直氣侃侃遇事徑發不肯
茍有阿狥貴而能貧利不當其義不取而於赴患難如
饑渴於食飲有嵗寒之操焉今西昌前軰道徳風流逺
矣後生晩出日陷溺汙下不知自㧞何幸有學䕫歸作
之儀表一振起頽弊以復往昔又士竒之所望也於其
行道以贈别
   泰和王氏族譜序
吾泰和故家唐宋來文獻有傳譜牒有錄者不翅數十
[003-22b]
姓其自金陵來者七姓七姓源本之盛莫有過王氏者
蓋司徒導功徳譽望為晉之重也泰和三百年前以詩
書致通顯起聲光亦莫有過王氏者蓋户部侍郎天章
閣待制知諌院贄受知宋仁宗也侍郎之後在宋累累
有科名元盛時以道為鄉鉅儒嘗出游汴時仁宗在汴
李平章孟邂逅竒之固邀入見辭曰奉父母命游汴而
已遂歸國朝混一海宇鄉之儒師故老存者無幾人而
以道之子子與子啟兩先生巋乎鄉邦之重子與凝厚
[003-23a]
明粹子啟嚴肅方正學者蓋擬諸河南二程子與嘗以
説書徴至上書論事授福建鹽運副使以老辭子啟舉
學官歴監察御史廣西按察僉事崇慶知州子啟無嗣
子與之子伯貞先生用徴聘為廣東按察僉事工部主
事瓊州肇慶兩府知府肇慶二子行敏行儉行儉舉進
士為翰林脩譔進侍讀又進右春坊庶子兼翰林侍讀
學士又進詹事府少詹事仍兼學士行儉子䆅為泰和
縣學訓導父子同曰受命京師之人皆榮之古所稱碩
[003-23b]
大之宗者謂學行閥閲世有繼續雖久逺不能無盛衰
隆替之異要其徳善為之本者常在也吾於王氏徴之
矣王氏故譜更世變不存行儉今訪求復作之存其信
闕其疑一本於仁人君子之心蓋積嵗而後成愼之至
也今以授䆅歸而屬余序楊氏居泰和四百年兩家門
户相埒代有交游婚姻之好吾少及承教子與先生兄
弟及肇慶公今雖老恒識不忘而與行儉皆少貧以學
今聨官於朝廿有七年亦皆兢兢不敢一曰怠肆以辱
[003-24a]
其先人然則余於斯譜其可以無言乎敬為之書䆅兄
弟以及其子若孫世朂之哉
 
 
 
 
 
 
[003-24b]
 
 
 
 
 
 
 
 東里文集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