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七十六
翰林院檢討朱彛尊撰
書五/
伏氏勝/尚書大傳
漢志傳四十一篇隋志三卷/
佚
尚書暢訓
[076-1b]
舊唐書志三卷新唐書志一卷/
佚
鄭康成序曰伏生至孝文時年且百歳歐陽生張生
從學焉伏生終後數子各論所聞以已意彌縫其闕
而别作章句又特撰其大義因經屬指名之曰傳劉
子政校中書奏此目録凡四十一篇
晉書五行志漢文帝時虙生創紀大傳
酈道元曰文帝撰五經尚書大傳
[076-2a]
顔之推曰孔子弟子虙子賤為單父宰即虙犧之後
兖州永昌郡城舊單父地也東門有子賤碑漢世所
立云濟南伏生即子賤之後是知虙之與伏古來通
字
隋志伏生作尚書傳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乗歐陽
生
洞㝠記李克者馮翊人也自言三百歳從秦始皇登
㑹稽山以望江漢之流也少而好學為秦博士門徒
[076-2b]
萬人伏生時十歳就克石壁山中受尚書乃以口傳
授伏子四代之事畧無遺脱伏子因而誦之常以細
繩十餘尋以縛腰誦一遍則結繩一結十尋之繩皆
成結矣計誦尚書可數萬遍但食榖損人精慧有遺
失伏子今所傳百卷得其一二爾故堯舜二典闕漏
尤多
陸德明曰尚書大傳三卷伏生作西伯戡黎作耆
葉夢得曰伏生大傳首尾不倫言不雅馴至以天地
[076-3a]
人四時為七政謂金縢作於周公歿後何可盡據其
流為劉向五行傳夏侯氏灾異之説失孔子本意益
逺
晁公武曰勝至孝文時年且百歳歐陽生張生從學
焉音聲猶有譌誤先後猶有差舛重以篆𨽻之殊不
能無失勝終之後數子各論所聞以已意彌縫其闕
别作章句又特撰大義因經屬指名之曰傳後劉向
校書得而上之目録凡四十一篇康成銓次為八十
[076-3b]
三篇今本四卷首尾不倫陳振孫曰凡八十有三篇
當是其徒歐陽張生之徒雜記所聞然亦未必當時
本書也
王楙曰尚書大傳與古文尚書所載不同大傳謂周
公死王誦欲葬於成周天乃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
斯拔國人大恐王乃葬周公於畢示不敢臣也梅福
張奐等皆引以為言據今尚書言大雷電以風見於
周公居東之日而非其死葬之時以此一事觀之則
[076-4a]
知大傳與經牴牾多矣
王應麟曰大傳説堯典謂之唐傳則伏生不以是為
虞書 又曰書大傳虞傳有九共篇引書曰予辯下
土使民平平使民無傲殷傳有帝告篇引書曰施章
乃服明上下豈伏生亦見古文逸篇邪 又曰大傳
以西伯戡黎為耆冏命為㷡命費誓為肹誓吕刑
為甫刑
按大傳引經文異者大誥民獻有十夫獻作
[076-4b]
儀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德上有俊
字無逸作毋逸又引盤庚云若德明哉引酒
誥云王曰封惟曰若圭璧今無其文
歐陽生尚書章句
漢志三十一卷
佚
漢書歐陽生字和伯干乗人事伏生授倪寛寛又受
業孔安國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寛寛授歐陽
[076-5a]
生子世世相傳至曽孫髙子陽為博士林尊長賓濟
南人事髙為博士論石渠授平陵平當梁陳翁生由
是歐陽有平陳之學翁生授瑯琊殷崇楚國龔勝當
授九江朱普公文上黨鮑宣子都
尚書説義
漢志二篇
佚
葉適曰自漢迄西晉言書者惟袓歐陽氏
[076-5b]
按漢歐陽氏世傳書學説義二篇未經前儒
注明不知作者
大小夏侯氏章句
漢志各二十九卷
佚
大小夏侯解故
漢志二十九篇
佚
[076-6a]
漢書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人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
張生受尚書以傳族子始昌勝從始昌受尚書及洪
範五行傳説灾異後事蕳卿又從歐陽氏問為學精
熟所問非一師也徴為博士光禄大夫遷長信少府
賜爵關内侯遷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論語説賜黄
金百斤勝從父子建字長卿自師事勝及歐陽髙左
右采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
次章句具文飾説勝非之曰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
[076-6b]
大道建亦非勝為學疏畧建卒自顓門名經為議郎
博士至太子少傅
班固曰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
酒誥脱簡一召誥脱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脱亦二
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
百有餘脱字數十
後漢書曰孝明皇帝永平二年詔有司采周官禮記
尚書臯陶篇乗輿服從歐陽氏説公卿以下從大小
[076-7a]
夏侯氏説
葛洪曰昔漢太后從夏侯勝受尚書賜勝黄金百斤
及勝死又送勝家錢三百萬為勝素服一百日
隋志晉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
吕祖謙曰夏侯勝守所學不茍合為可重其言灾異
漢儒皆有此患
孔氏安國/尚書傳
隋志十三卷
[076-7b]
存
安國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
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黄帝之
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之書謂
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
誥奥義其歸一揆是故歴代寳之以為大訓八卦之
説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邱邱聚也
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
[076-8a]
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邱即
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
煩文懼覽者之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
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
除九邱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芟夷煩亂
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
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𢎞至道示人主以軌
範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並受
[076-8b]
其義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
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漢室龍興開設
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
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
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至魯恭王好治宫室壊孔子
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
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
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壊宅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
[076-9a]
已乆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
其可知者為𨽻古定更以竹簡寫之増多伏生二十
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
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復出此篇并序
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其餘錯亂摩滅弗復可知
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者承詔為五十九篇作
傳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采摭羣言以立訓傳
約文申義敷暢厥㫖庶幾有補於將來書序序所以
[076-9b]
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
首定五十八篇既畢㑹國有巫蠱事經籍道息用不
復以聞傳之子孫以貽後世若好古博雅君子與我
同志亦所不隠也
隋志安國為五十八篇作傳㑹巫蠱事起不得奏上
私傳其業於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
之學
孔頴達曰孔傳三十三篇與鄭注同二十五篇増多
[076-10a]
鄭注陸德明曰江左中興元帝時豫章内史梅賾奏
上孔傳古文尚書亡舜典一篇購不能得乃取王肅
注堯典從慎徽五典以下分為舜典篇以續之學徒
遂盛
册府元龜孔安國為臨淮太守傳古文尚書十三卷
今字尚書十四卷
歐陽修曰陳隋之間伏生之學廢絕而孔傳獨行
洪邁曰孔安國古文尚書自漢以來不列於學官故
[076-10b]
左氏傳所引者杜預輒注為逸書劉向説苑臣術篇
一章云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退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
逐此所以勸善而黜惡也漢武帝元朔元年詔責中
外不興廉舉孝有司奏議曰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
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
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其語與説苑所載
正同而諸家注釋至於顔師古皆不能援以為證今
[076-11a]
之泰誓初未嘗有此語也漢宣帝時河内女子得泰
誓一篇獻之然年月不與序相應又不與左傳國語
孟子衆書所引泰誓同故馬鄭王肅諸儒皆疑之
又曰逸書雖篇名或存既亡其辭則其義不可復考
而孔安國注必欲強為之説汨作注云言其治民之
功咎單作明居注云咎單作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
林少頴言知之為知之堯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
知為不知九共藳飫畧之可也其説最純明可喜
[076-11b]
朱子曰安國書傳恐是魏晉間人作託安國為名漢
儒訓釋文字有疑則闕今此却盡釋之 又曰孔安
國解經最亂道看得只是孔叢子等做出來 又曰
孔氏書序不類漢文疑是晉宋間文章
葉適曰安國書序言典墳至夏商周誥義奥雅歴代
以為大訓旋復言討論墳典芟繁翦浮則是孔子并
大訓亦去取也豈有是哉
陳振孫曰孔注歴漢末無傳而晉初猶得存者雖不
[076-12a]
列學官而散在民間故邪然終有可疑者
王柏曰古文尚書序可疑者三一曰三墳言大道五
典言常道夫大與常何自而分别也如其言則墳之
道不可常典之道未至於大豈不悖哉二曰孔壁之
書皆科斗文字以世所傳夏商鬴鬲盤匜之類舉無
所謂科斗之形序者之言不過欲耀孔壁所藏之古
耳不計其説之不可通也既曰科斗書廢已乆時人
無能知者又不知何以參伍㸃畫考驗偏旁而更為
[076-12b]
𨽻古哉於是遁其辭曰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
定其可知者則是古文之書初無補於今文反賴今
文而成書本欲尊古文而不知實陋古文也且孔氏
遺書如周易十翼論語大學中庸之屬皆流傳至今
初不聞有科斗之字於他書而獨紀載於書大序其
張皇妄誕欺惑後世無疑三曰増多伏生之書二十
五篇其所増之篇固伏生之所無也然伏生之所有
恐孔壁亦未必盡存若以有無互相較數竊意所増
[076-13a]
者未必果二十五篇也何以言之伏生之書最艱澀
而不可解者惟盤庚三篇與周書大誥以下十篇而
已今古文乃亦有之古文之所以異於伏生者以其
所載之平易也今亦從而艱澀之如此則是原本已
如此之艱澀而非伏生之訛也以愚觀之伏生於此
十三篇之外未嘗不平易安國於此十三篇之中未
嘗不艱澀也若論其實伏生之耄口授之訛自不能
免竊恐此十三篇之艱澀孔壁未必有也是故無所
[076-13b]
㕘正而艱澀自若安國但欲増多伏生之數掩今文
而盡有之反有以累古文也
金履祥曰朱子曰安國之序絶不類西漢文字履祥
疑東漢之人為之不惟文體可見而所謂聞金石絲
竹之音端為後漢人語無疑也蓋後漢之時䜟緯盛
行其言孔子舊居事多涉怪如闕里草自除張伯藏
璧一之類若此附㑹多有之則此為東漢傳古文者
託之可知也如論語序魏人所作亦言壊宅事即不
[076-14a]
言金石之異矣
熊朋來曰孔壁二十五篇東漢諸儒解經者皆未見
故先儒疑孔安國傳亦偽也
按孔安國書序昭明文選録之世皆篤信惟
朱子謂其不類西漢文字疑後人所託而魯
齋王氏仁山金氏亦疑之攷之漢書司馬遷
嘗從安國問故遷葢與都尉朝同受書於安
國者也然遷述孔子世家稱安國為今皇帝
[076-14b]
博士至臨淮太守早卒自序則云予述黄帝
以來至太初而訖是安國之卒本在太初以
前若巫蠱事發乃征和二年距安國之殁當
已乆矣班固叙藝文志於古文尚書云遭巫
蠱事未列於學官乃史氏追述古文所以不
列學官之故爾而偽作安國序者乃云㑹國
有巫蠱事經籍道息竟出自安國口中不亦
刺謬甚乎或曰劉歆遺書讓太常博士其文
[076-15a]
載於漢書文選稱古文書十六篇天漢之後
孔安國獻之此不足信耶曰荀悦漢紀於孝
成帝三年備述劉向典校經傳考集異同於
古文尚書論語孝經云武帝時孔安國家獻
之㑹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則知安國已逝而
其家獻之漢書文選鋟本流傳脱去家字爾
按其本末安國書序之偽不待攻而自破矣
或曰史記雖云訖於太初然自序又云論次
[076-15b]
其文七年而遭李陵之禍實天漢三年也故
荀悦漢紀亦云司馬遷據左氏春秋國語採
世家戰國策逮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天
漢漢書或/作大漢今於李廣傳附載陵事於大宛傳
載李廣利事又如衛將軍驃騎列傳載公孫
賀公孫敖韓説趙破奴皆直書巫蠱獄多係
征和年事安見孔安國不卒於天漢之後乎
曰家語附録安國傳稱安國受書於伏生生
[076-16a]
故秦博士至文帝時年已九十安國從而問
業最幼年已十五六矣司馬遷謂安國早卒
家語後序稱安國年六十卒於家今就文帝
末年安國年十五計之則其卒當在元鼎間
若天漢之後改元太始安國年已七十二迨
征和二年巫蠱事發安國年七十有七矣尚
得謂之早卒乎當依漢紀増家字為是
又按論語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孔氏注云親
[076-16b]
而不賢不忠則誅之管蔡是也仁人謂箕子
㣲子來則用之於尚書傳則云紂至親雖多
不如周家之少仁人一人而兩處説經互異
又論語予小子履一節云此伐桀告天之文
墨子引湯誓若此亦與書傳相戾此一疑也
又按司馬遷殷本紀云紂淫亂不止㣲子數
諫不聴與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
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諌紂剖比干心箕子
[076-17a]
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太師少師乃
持其祭噐奔周周本紀云紂殺比干囚箕子
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奔周宋世家云㣲
子數諌紂弗聴欲死之及去末能自决乃問
於太師少師箕子被髮佯狂為奴比干諌紂
剖其心太師少師乃勸㣲子去遂行則今文
尚書㣲子篇所云父師少師者自有其人遷
受書於安國其説必本於安國也乃今安國
[076-17b]
傳云父師太師三公箕子也少師孤卿比干
也夫三仁皆殷王子父師若係箕子殷人尚
質其語兄之子必呼其名惟出於疵之口故
稱㣲子曰王子也班氏古今人表亦書太師
疵少師強姓名流傳有自梅賾昩史公説書
本於安國不加質驗而巧為之辭偽托之迹
畢露矣
又按安國書傳於賄肅慎之命注云東海駒
[076-18a]
驪扶餘馯貊之屬武王克商皆通道焉攷周
書王㑹篇北有稷慎東則濊良而已此時未
必即有駒驪扶餘之名且駒驪主朱䝉以漢
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國號載東國史畧安國
承詔作書傳時恐駒驪扶餘之稱尚未通於
上國况武王克商之日乎此又一疑也
又按古文之存於今者惟岣嶁禹碑竒古難
識餘如壇山石岐陽獵碣皆與大小篆不甚
[076-18b]
相逺竊意孔子雅言者書當時誦習授受未
必用蝌蚪之文何獨孔壁所藏書與論語孝
經悉蝌蚪文字安國書序作偽者藉此欺人
魯齋王氏疑之當矣
又按西漢之古文孔安國家獻之未列於學
官者也東漢之古文杜林得之西州賈逵衛
宏馬融鄭康成輩為之作訓傳注解者也當
時止有杜林漆書若孔氏増多之書終漢之
[076-19a]
世下及魏西晉莫有見之者故趙岐注孟子
髙誘注吕覽杜預釋左傳凡孔氏増多篇内
文皆曰逸書惟許氏説文序者謂其易稱孟
氏書孔氏詩毛氏夫以賈衛馬鄭諸大儒均
未之見許氏何由獨得之今考説文中所引
尚書字句異者如格于上下格作假宅嵎夷
嵎作堣平秩東作秩作豑鳥獸氄毛作㔼髦
朞三百有六旬朞作稘帝曰疇咨疇作共
[076-19b]
工方鳩僝功作㫄逑孱功鳩又作救有能俾
又作㑭䢃肆類于上帝肆作竄三苖竄作
㝮暨臯陶作臮咎繇五品不遜作愻教胄子
胄作育剛而塞塞作㥶濬畎澮濬作藻火
粉米藻作璪粉作黺撻以記之撻作遲無若
丹朱傲朱作絑傲作奡朋淫于家朋作堋元
首叢脞哉脞作睉隨山刋木刋作栞厥草惟
繇作蘨草木漸包作蔪苞瑶琨篠簜篠作筱
[076-20a]
惟箘簵楛作簬又作輅枯天用勦絶其命
剿作劋若顛木之有由蘖作㕀蘖又作枿
王播告之播作譒今汝聒聒作懖懖予亦拙
謀拙作炪西伯既戡黎戡作戡黎作大命
不摰摰作予顛隮隮作躋我興受其敗作
䢙朂哉夫子朂作勖尚桓柦作狟狟篚厥𤣥
黄作實𤣥黄于匪彛倫攸斁作無有作好
好作妞七稽疑稽作卟庶草繁廡作無王有
[076-20b]
疾弗豫作不悆我之弗辟作不哉生魄作
霸罔弗憝作罔不憝上有凡民字同孟子句
盡執拘作抲至于屬婦屬作媰惟其塗丹雘
塗作丕能諴于小民丕作不乃惟孺子頒
作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作
亦惟有夏
之民叨懫夏字下有氏字懫作常伯常任
伯作其在受德暋作忞爾尚不忌于凶徳
忌作諅灼見三有俊心灼作焯勿以憸人憸
[076-21a]
作譣用勱相我國家作邦家陳寳作棠一人
冕執鋭作鈗三咤作㓃劓刵椓黥作刖劓
黥惟貌有稽貌作緢報以庶尤作訧扞我于
艱扞作峙乃糗糧作歭乃餱粻截截善諞
言作斷斷猗作䬰䬰邦之杌隉杌作阢
凡此所引皆在伏生口傳二十八篇使許氏
果得見孔氏古文則於増多篇内亦必及之
矣至于若藥不眄眩一句雖屬説命之文殆
[076-21b]
因孟子所引而及之爾又如圛圛升雲半有
半無洪水浩浩在夏后之詗師乃搯來就惎
惎宫中之冗食豲有爪而不敢以撅以相陵
懱祖甲返孜孜無怠戔戔巧言我有于西
則孔氏傳亦無之又以㣲子為周書洪範為
商書不知許氏何所本也
又按許氏説文序云易稱孟氏書孔氏詩毛
氏似乎見孔氏古文者然其撰五經異義恒
[076-22a]
取諸家之説折衷之其於舜典禋于六宗一
云六宗者上不謂天下不謂地旁不謂四方
居中恍惚助隂陽變化此歐陽生大小夏侯
氏説也一云古尚書説六宗者謂天宗三地
宗三天宗日月北辰也地宗岱山河海也日
月為隂陽宗北辰為星宗岱山為山宗河海
為水宗所謂古尚書説者賈逵之説也使叔
重學孔氏書則四時寒署日月星水旱之義
[076-22b]
亦必舉之矣乃僅述歐陽夏侯賈氏之説則
叔重實未見孔氏古文也譙允南五經然否
論援古文書説以證成王冠期攷今孔傳無
之則允南亦未見孔氏古文也正義謂王肅
注書始似竊見孔傳故注亂其紀綱為夏太
康時然攷陸氏尚書釋文所引王注不一並
無及於増多篇内隻字則子邕亦未見孔氏
古文也正義又引晉書皇甫謐從姑子外弟
[076-23a]
梁柳得古文尚書故作帝王世紀往往載孔
傳五十八篇之書夫士安既得五十八篇之
書而篤信之宜於帝王世紀均用其説乃孔
傳謂堯年十六即位七十載求禪試舜三載
自正月上日至堯崩二十八載堯死壽一百
一十七歳而世紀則云堯年百一十八歳孔
傳謂舜三十始見試用歴試二年攝位二十
八年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守死於蒼梧
[076-23b]
之野而葬焉壽百一十二歳而世紀則云舜
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薦禹九十五而使
禹攝政攝五年有苖氏叛南征崩于鳴條年
百歳孔傳釋文命謂外布文德教命而世紀
則云足文履已故名文命字髙密孔傳釋伯
禹謂禹代鯀為崇伯而世紀則云堯封為夏
伯故謂之伯禹孔傳釋吕刑吕侯為天子司
冦而世紀則云吕侯為相所述與孔傳多不
[076-24a]
同竊疑士安亦未必真見孔氏古文也正義
又云古文尚書鄭冲所授冲在髙貴鄉公時
業拜司空髙貴鄉公講尚書冲執經親授與
鄭小同俱被賜使得孔氏増多之書何難經
進其後官至太傅禄比郡公几杖安車備極
榮遇其與孔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論語訓
注則奏之於朝何獨孔書止以授蘇愉秘而
不進又論語解雖列何晏之名冲實主之若
[076-24b]
孔書既得則或謂孔子章引書即應證以君
陳之句不當復用包咸之説謂孝乎惟孝美
大孝之辭矣竊疑冲亦未必真見孔氏古文
也
尚書音
七録一卷
佚
陸德明曰為尚書音者四人孔安國鄭康成李軌徐
[076-25a]
邈案漢人不作音後人所托
歐陽氏地餘/等尚書議奏
漢志四十二篇
漢書注宣帝時石渠論
王應麟曰論石渠者歐陽地餘林尊周堪張山拊假
倉
牟氏卿/尚書章句
[076-25b]
佚
漢書周堪字少卿與孔霸俱事大夏侯勝堪論於石渠
經為最髙堪授牟卿及長安許商長伯牟卿為博士
霸傳子光亦事牟卿由是大夏侯有孔許之學
後漢書牟氏章句浮辭繁多有四十五萬餘言張奐
減為九萬言
後漢書注年卿受書於周堪為博士故有牟氏章句
秦氏恭/尚書説
[076-26a]
佚
漢書張山拊長賓平陵人事小夏侯建為博士論石
渠授同縣李尋鄭寛中少君山陽張無故子儒信都
秦恭延君陳留假倉子驕無故善修章句守小夏侯
説文恭増師法至百萬言由是小夏侯有鄭張秦假
李氏之學寛中授東郡趙𤣥無故授沛唐尊恭授魯
馮賓
柦譚曰秦延君能説堯典篇目兩字之説至十餘萬
[076-26b]
言但説曰若稽古三萬言
經義考卷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