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九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著録
漢書藝文志成帝時詔光禄大夫劉向挍經傳每一
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㑹向卒哀
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
書而奏其七略有六藝略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293-1b]
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禮十
三家五百五十五篇樂六家百六十五篇春秋二十
三家九百四十八篇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孝
經十一家五十九篇爾雅/附孟子十一篇
按班固漢書依七略作藝文志誠良史用心
而史家體例之不可少者也其後惟袁山松
撰後漢書亦有藝文志顧不傳他若晉有荀
朂中經簿元帝書目義熙祕閣目宋有殷淳
[293-2a]
四部王儉七志齊有永明祕閣新錄梁有文
德殿尚書閣華林園諸書任昉所部劉孝標
所挍殷鈞祖暅阮孝緒所撰名録乃自晉以
下國史皆無述焉至隋書始勒成經籍志附
著七録之目於下經典藉是略存而劉知幾
反訕之謂騁其繁富凡撰志者宜除此篇抑
何見之乎
梁阮孝緒七録序略曰孝緒少愛墳籍長而弗倦遺
[293-2b]
文隐記頗好搜集自宋齊以來王公搢紳之館苟能
蓄聚墳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見若聞挍之
官目多所遺漏遂總集衆家更為新録其方内經史
至於術伎合為五録謂之内篇方外佛道各為一録
謂之外篇凡為録有七故名七録昔劉向挍書子歆
撮其指要著為七略有六藝略今以六藝之稱不足
標牓經目改為經典故序經典録為内篇第一易部
五百九十卷尚書部一百九十卷詩部三百九十八
[293-3a]
卷禮部一千五百七十卷樂部二十五卷春秋部一
千一百五十三卷論語部四百一十六卷孝經部一
百四十四卷小學部三百一十三卷内見於隋志/注者爾雅一十七卷石經四十二卷統
計四千七百一十卷又術伎録緯讖部二百五十四
卷
按阮氏七録其書乆亡僅附見於隋經籍志
注闕焉不詳唐終南山釋道宣撰廣𢎞明集
特載其序目所謂禮失而求之野也今節録
[293-3b]
之
隋書經籍志魏祕書即鄭黙始制中經祕書監荀朂
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羣書一曰甲部
紀六藝及小學等書宋元徽元年祕書丞王儉别撰
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梁有祕書
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録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故梁
有五部目録普通中處士阮孝緒更為七録一曰經
典録紀六藝隋平陳以後經籍漸備祕書内外之閣
[293-4a]
凡三萬餘卷唐武德元年克平偽鄭盡收其圖書命
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泝河西上將致京師行
經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録亦漸
濡殘缺今考見存分為四部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
一卷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書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
卷通計亡書合四十一/部二百九十六卷詩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
通計亡書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禮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
十二卷通計亡書二百一十一/部二千一百八十六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
[293-4b]
八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孝經十八部六十
三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論語爾雅五經六經七十
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二十七卷緯十三
部九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二卷又儒家類孟子三
家二十八卷亡書/九卷
唐六典祕書郎掌四部圖籍分庫以蔵之以甲乙景
丁為之部甲部為經其類有十一曰易以紀隂陽變
化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三曰詩以紀興衰誦歎四
[293-5a]
曰禮以紀文物體制五曰樂以紀聲容律度六曰春
秋以紀行事褒貶七曰孝經以紀天經地義八曰論
語以紀先聖微言九曰圖緯以紀六經讖候十曰小
學以紀字體聲韻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書三
十二部二百三十七卷詩三十九部四百三十三卷
禮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樂三十二部
一百四十三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孝經
一十八部六十三卷論語并五經異義七十二部七
[293-5b]
百八十卷卷圖緯一十三部九十二卷小學三部四
十六卷
王鍇曰開元五年寫四部書以充内庫共二萬五千
九百六十卷一曰甲為經經庫書白牙軸黄帶紅牙
籤
韋述曰開元十九年冬駕發京時集賢院經庫凡一
萬二千七百五十三卷用白牙木書軸赤黄暈帶黄
牙錦花織竹書帙籤天寳三載經庫七千七百七十
[293-6a]
六卷
唐㑹要開元七年九月勅令麗正殿寫四庫書十九
年冬車駕發京時集賢院四庫書總八萬九千卷經
庫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二卷二十四年十月車駕從
東都還京百司從官皆令減省集賢書籍三分留
一貯在東都至天寳三載六月四庫更造見在庫書
目經庫七千七百七十六卷
舊唐書經籍志開元三年左散騎常侍禇無量馬懷
[293-6b]
素侍宴言及經籍𤣥宗曰内庫皆是太宗高宗先代
舊書嘗令宫人主掌所有殘闕未遑補緝篇卷錯亂
難於檢閲卿試為朕整比之至七年詔公卿士庻之
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及四部書成上令百官入乾
元殿東廊觀之九年十一月殷踐猷王愜韋述余欽
毋煚劉彦真王灣劉仲等重修成羣書四部録二百
卷右散騎常侍元行沖奏上之自後毋煚又略為四
十卷名為古今書録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
[293-7a]
禄山之亂兩都覆没舊籍亡散文宗時鄭覃侍講禁
中以經籍道喪屢以為言詔令祕閣搜訪遺文日令
添寫開成初四部書至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廣
明初黄巢再陷兩京曩時遺籍無存昭宗即位祕書
省奏曰常省元掌四部御書共七萬餘卷廣明之亂
一時散失省司購募尚及二萬餘卷及先朝再幸山
南尚存一萬八千卷竊知京城制置使孫惟晟收在
本軍望付當省挍其殘缺漸令補輯從之及遷都洛
[293-7b]
陽又喪其半今録開元四部諸書以表藝文之盛四部
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其類十二一曰易二
曰書三曰詩四曰禮五曰樂六曰春秋七曰孝經八
曰論語九曰圖緯十曰經解十一曰詁訓十二曰小
學凡經録十二家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
卷易七十八部凡六百七十三卷尚書二十九部凡
二百七十二卷詩三十部凡三百十三卷禮一百四
部凡一千九百四十五卷樂二十九部凡一百九十
[293-8a]
五卷春秋一百二部凡一千一百八十四卷孝經論
語六十三部凡三百八十七卷經緯七經雜解三十
六部凡四百七十四卷小學一百五部凡七百九十
七卷又儒家類孟子四部三十五卷
新唐書藝文志六經之道簡嚴易直而天人備故其
愈乆而益明今著於篇有其名而無其書者十蓋五
六也易七十六家八十八部六百六十五卷失姓名/一家不
著録十一家三/百二十九卷書二十五家三十三部三百六卷不/著
[293-8b]
録四家/二十卷詩二十五家三十一部三百三十二卷失姓/名三
家不著録三/家三十三卷禮六十九家九十六部一千八百二十
七卷失姓名七家不著録十/六家二百九十五卷春秋六十六家一百部
一千一百六十三卷失姓名五家不著録/二十二家四百三卷孝經二十
七家三十六部八十二卷失姓名一家不著/錄六家一十三卷論語三
十家三十七部三百二十七卷失姓名三家不著/録二家十二卷讖
緯二家九部八十四卷經解十九家二十六部三百
八十一卷失姓名一家不著録/十家一百二十七卷小學六十九家一百
[293-9a]
三部七百二十一卷失姓名二十三家不著録/二十三家二千四十五卷又儒
家類孟子六家四十五卷
宋三朝志太祖太/宗真宗易二十七部二百四十卷書十一
部一百一卷詩十三部一百四十一卷禮四十部一
千五十六卷内十一/部儀注春秋七十二部六百五十八卷
論語十六部一百三十九卷孟子五家二十七卷孝
經六部十卷經解十五家一百七十一卷讖緯四部
三十二部小學六十七部六百八卷
[293-9b]
孫逢吉曰龍圖閣蔵太宗御書閣之四壁設五經圖
其下立六閣經典閣三千三百四十一卷
按岳珂愧郯録載龍圖閣經典卷帙與孫逢
吉職官分紀同
李燾曰龍圖經典閣為卷三千七百六十二
按林駉源流至論載龍圖閣經典卷帙與李
燾長編同
長編景祐元年閏六月辛酉命翰林院學士張觀知
[293-10a]
制誥李淑宋祁編三館祕閣書目仍命判館閣盛度
章得象石中立李仲客覆視之 慶厯元年十二月
己丑翰林學士王堯臣等上新修崇文總目六十卷
先是景祐初以三館祕閣所藏書其閒亦有謬濫及
不完者命官定其存廢因倣開元四部録為總目至
是上之所蔵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然或相重亦
有可取而誤棄不録者
崇文總目易一十八部一百七十一卷書七部八十
[293-10b]
一卷詩八部一百一十五卷禮三十三部一千九十
七卷樂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一卷春秋三十三部三
百九十六卷孝經五部九卷論語一十三部二百一
十卷小學二十八部三百卷
按崇文總目當時撰定諸儒皆有論説凡一
書大義必舉其綱法至善也其後若郡齋讀
書志書録解題等編咸取法於此故雖書有
亡失而後之學者覽其目録猶可想見全書
[293-11a]
之本末焉乃夾漈鄭氏持論謂崇文目録每
書之下必著説據標類自見何用更為之説
又何用一一强為之説使人意怠於是紹興
中改定此書僅存六十六卷之目悉去論説
書之散佚者學者遂無由知撰述之本㫖矣
幸而尚存其概者則鄱陽馬氏之功也
宋兩朝志仁宗/英宗易十一部七十三卷書二部一十三
卷詩一部一卷禮三部五十二卷内一部/儀注春秋十七
[293-11b]
部一百一十四卷論語二部二十卷孝經一部一卷
經解二家七十九卷小學二十部六百四十二卷
宋兩朝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易三十七部二百一十九卷書
一十二部一百二十卷詩二十一部三百二十八卷
禮二十五部三百六十七卷内一部/儀注春秋三十六部
三百七十五卷論語十三部七十八卷孟子九家九
十二卷孝經六部五卷經解四家一百九十五卷小
學二十二部二百七十七卷
[293-12a]
宋中興志易一百四十家一百八十四部一千三百
六十六卷書四十二家五十一部七百一十六卷詩
五十三家六十四部八百七十一卷禮六十四家九
十一部一千二百六十五卷春秋一百二十九家一
百七十四部二千二百七十一卷論語五十五家六
十三部四百九十八卷孟子二十二部二百八十五
卷孝經二十一家二十一部二十九卷經解二十二
家一百四十九卷讖緯三家五部十二卷小學一百
[293-12b]
三十八家一百五十五部一千一百一十三卷
紹興中祕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易三百三十七
卷書四十二卷詩一百六十二卷禮四百六十六卷
春秋一百三十三卷孝經一十四卷論語九十九卷
宋史藝文志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次仁英兩朝次
神哲徽欽四朝三朝所録則兩朝不復登載而録其
所未有者四朝於兩朝亦然自太祖至寜宗為書凡
四志藝文者前後部帙有亡增損互有異同今刪其
[293-13a]
重複合為一志易二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不/著
録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書六十部八百二卷不著録十三部/二百四十四卷詩
八十二部一千一百二十卷不著録十四部/二百四十五卷禮一百
十三部一千三百九十九卷不著録二十六部/四百六十九卷春秋
二百四十部二千七百九十九卷不著録二十三部/四百八十八卷
孝經二十六部三十五卷不著錄二/部六卷論語七十三部
五百七十九卷不著録八部/八十二卷經解五十八部七百五
十三卷不著録九部一/百四十六卷爾雅十五部九十九卷又儒
[293-13b]
家類孟子三十部三百一十四卷
柯維騏宋史新編藝文志易二百三十一部一千八
百四卷書七十三部一千一十五卷詩一百部一千
三百三十四卷禮一百三十三部二千卷春秋二百
六十三部三千二百六十五卷孝經二十八部四十
二卷論語八十二部六百五十一卷孟子二十八部
三百九卷爾雅九部五十四卷經解五十二部七百
六十八卷
[293-14a]
鄭樵通志略易二百四十一部一千八百九十卷書
八十部五百九十八卷詩九十部九百四十二卷春
秋二百四十六部一千三百三十三卷又外傳九部
一百三十二卷孝經六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論語
六十五部四百八十二卷爾雅二十四部一百三卷
經解五十八部七百四十四卷周官二十一部二百
六十五卷儀禮十五部一百一十八卷喪服傳八十
八部三百四十七卷禮記四十九部八百一十八卷
[293-14b]
月令十七部五十六卷三禮及圖十六部三百九十
卷參同契十九部三十一卷孟子九部五十卷
按夾漈鄭氏疑詩序之非古而所輯六藝略
反信偽三墳書為真未免多學而寡識也
馬端臨經籍考易一百七家一千七十六卷書四十
四家五百五十卷詩三十五家四百八十九卷禮六
十一家一千八十四卷春秋九十六家一千五百二十
八卷孝經十四家一十八卷論語四十三家四百二
[293-15a]
十八卷孟子二十七家二百七十一卷爾雅十一家
七十六卷
元祕書志至正二年五月簿録在庫書先次送庫經
六部一百一十三册後次發下經書二百四十四部
二千一百四十五册續發下經一百六十六部一千
九百四十六册
按元祕書志十一卷至正二年著作郎王士
㸃著作佐郎商企翁同編統計經類四百一
[293-15b]
十六部四千三百四册而史子集不與焉元
之儲蔵富矣惜不分著其目而洪武初修元
史命吕復歐陽佑等采書北平當時若一關
取則諸書具在以撰藝文志無難顧元史闕
焉不能不致憾於宋王諸公也
明文淵閣書目易七百六册書二百八十二册詩三
百八十八冊春秋一千一百四十一册禮一千四百二
十九册經解二百七十四册四書八百五十册
[293-16a]
按古書著録未有不詳其篇卷及撰人姓氏
者故其卷帙寜詳無略殷淳四部書目三十
九卷毋煚古今書録四十卷王拱辰等崇文
總目六十六卷陳騤中興館閣書目七十卷
而殷踐猷等羣書四録多至二百卷昔之人
豈好騁其繁富哉蓋以述作者之意俾論世
者知其槩焉爾迨明正統六年少師楊士竒
學士馬愉侍講曺鼐編定文淵閣書目有册
[293-16b]
無卷兼多不著撰人姓氏致攬者茫然自失
其後蔵書之家徃徃效之雖以葉文莊之該
洽而菉竹堂目都不分卷鄞縣范氏天一閣
目亦然惟涿州高氏百川書志連江陳氏一
齋書目山隂祁氏澹生堂蔵書周藩西亭宗
正聚樂堂藝文目録皆詳列篇卷姓名而祁
氏於類書説部文集中遇有經解悉行列出
差足法也
[293-17a]
萬厯重編内閣書目易一十九册書五十册詩七十
二册春秋七百一十九册禮一千三百二十五册孝
經一十九册論語一百册孟子六十七册爾雅四十
九册經解二百四十五册四書三百九十一册
按宋靖康二年金人索祕書監文籍節次解
發見丁特起孤臣泣血録而洪容齋随筆亦
云宣和殿太清樓龍圖閣所儲書籍靖康蕩
析之餘盡歸於燕迨元之平金也楊中書惟
[293-17b]
中於軍前次伊洛諸書載送燕都及平宋王
承㫖構首請輦宋三館圖籍至元中又徙平
陽經籍所於京師且括西江諸郡書板又遣
使杭州悉取在官書籍板刻至大都明永樂
閒勅翰林院凡南内所儲書各取一部於時
修撰陳循督舟十艘載書百櫝送北京又嘗
命禮部尚書鄭賜擇通知典籍者四出購求
遺書皆儲之文淵閣相傳雕本十三抄本十
[293-18a]
七蓋不特合宋金元之所遺而滙於一且奉
使者復命必納書於庫縹緗之富古未有也
惟因著録者不詳篇卷不著撰人故逺遜崇
文中興館閣諸目攷唐宋元蔵書咸極其慎
重獻書有賚儲書有庫勘書有員曝書有㑹
至明以百萬卷祕書顧責之典籍一官守視
其人皆貲生不知愛重而又設科専尚帖括
四子書易詩第宗朱子書遵蔡氏春秋用胡
[293-18b]
氏禮主陳氏其有稍别於學官所頒者輒獲
罪戾以是愛博者窺大全而止不敢旁及諸
家祕省所蔵土苴視之盜竊聽之百年之後無
完書矣迄萬厯乙巳輔臣諭内閣勅房辦事
大理寺左寺副孫能傳中書舍人張萱秦焜
郭安民吳大山挍理遺籍惟地志僅存經典
散失寥寥無幾萱等略述作者之㫖較正統
書目大為過之惜已殘闕無足觀有識者惟
[293-19a]
有撫卷浩歎而已
王圻續文獻通考易一百七十四家書八十七家詩
六十二家春秋一百二十八家禮九十六家論語五
十六家孟子二十一家四書六十二家孝經一十二
家經解四十三家
按王氏續通考本以續鄱陽馬氏之書乃中
間有卷帙者僅十之一二而已兼之世次之
後先紊亂名字之稱謂錯雜典籍之篇目重
[293-19b]
複其牽率為已甚矣亡友嘉定陸元輔翼王
毅然欲别撰續經籍攷一書以洗王氏之陋
窮年抄撮積至數十册未經刪定而殁然元
明遺籍索隱抉微不少又晉江黄虞稷俞邰
在明史館分撰藝文志摭采特詳二子皆功
崇稽古者也
朱睦㮮授經圖諸儒經解周漢而下至金元作者凡
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國朝三十九人經解凡一千七
[293-20a]
百九十八部二萬一千七十一卷
按西亭王孫授經圖原本所載如右錢塘龔
御史翔麟未仕時刋於白門俾黄徴君虞稷
増益之凡増入古今作者二百五十五人經
解凡七百四十一部六千二百一十八卷
焦竑國史經籍志易二千二百一十八卷書一千二
百四十九卷詩一千五百七十八卷春秋三千二百
五十九卷三禮四千一百三十九卷孝經一百九十
[293-20b]
九卷論語一千三百七十四卷孟子四百三十九卷
爾雅三百九卷羣經一千一百六十三卷四書六百
五十一卷
按焦氏經籍志萬厯中分撰明史而作故曰
國史經籍志既非據見存之書而厯代史所
載又重複録且考證未詳方諸鄭氏通志又
遜之矣
經義考卷二百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