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三十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易二十九/
吳氏仁傑/古周易
宋志十二卷
未見
周易圖説
[030-1b]
宋志二卷
存
集古易
宋志一卷
存
仁傑自序曰易與天地並未有文字先有此書自伏
羲畫八卦以貞悔之象重之爲六十四時則有卦有
象而無辭始卦之重占以定體文王作彖總論其義
[030-2a]
謂卦不足以盡吉凶之變廼附著變爻及覆卦之畫
以演其占時則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辭周公繼之於
爻畫覆卦之下皆繫辭焉而易上下篇之文始備孔
子承三聖為十翼以贊易道彖象繫辭文言説卦序
卦雜卦是也謂之易傳彖象繫辭夫子所自著也文
言以下弟子記夫子之言也按汲冡書有周易上下
篇而無彖象繫辭陸徳明釋文孔壁所得古文傳為
十翼而不言經然則十翼之作其初自爲篇簡不與
[030-2b]
易經相屬此冡壁所藏所以各得其一歟漢田何之
易其傳出於孔氏上下經十翼離為十二篇而解者
自爲章句此古經也又有費直易亡章句崇文總目
序云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按鄭康成
易以文言説卦序卦合為一卷則文言雜入卦中康
成猶未爾非自費氏始也直本傳云徒以彖象繫辭
十篇之言解説上下二經葢解經但用彖象繫辭漢
書本誤以之言字爲文言耳十篇云者史舉其凡直
[030-3a]
之學似於每卦之後列彖象繫辭去其篇第之目而
冠傳字以總之正如杜元凱春秋解分經之年與傳
之年相附而經自經傳自傳也然彖象繫辭之名一
沒不復汨亂古經則始於此劉向嘗以中古文校施
孟梁丘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由是
諸家之學寖微於漢末而費氏獨興康成因之遂省
六爻之畫與覆卦之畫移上下體於卦畫之下而以
卦名次之移初九至用九之文而加之爻辭之上又
[030-3b]
以彖象合之於經而加彖曰象曰之文今王弼易乾
卦自文言以前則故鄭氏本也以髙貴鄉公淳于俊
問對觀之於時康成所注雖合彖象於經而所謂彖
象不連經文者猶在及王注易則康成之本謂孔子
賛爻之辭本以釋經宜相附近及各附當爻每爻加
象曰以别之謂之小象又取文言附於乾坤二卦加
文言曰三字於首若説卦等篇則仍其舊别自爲卷
總曰繫辭自是世儒知有弼易而不知有所謂古經
[030-4a]
矣原三經之學初欲學者尋省易了日趨於簡便而
末流之弊學者遂廢古經使後世不見此書之純全
與聖人述作之本意可勝嘆哉然則天下之事務趨
於簡便者其弊每如此可爲作俑者之戒也隋經籍
志序謂秦焚書易以卜筮獨存唯失説卦三篇後河
内女子得之按今説卦乃止一篇故先儒疑易文亦
有亡者不得爲全書又説卦之文每及於彖象繫辭
必以聖人稱之先儒謂此非伏羲文王周公之作然
[030-4b]
十翼之書復有所謂彖象繫辭其名相亂學者疑焉
仁傑按史稱孔子晚而好學讀之韋編三絶而爲之
傳顔師古曰傳謂彖象繫辭之屬則知伏羲文王周
公之作固曰彖象繫辭而十翼所謂彖象繫辭乃其
傳也費氏本有傳字故王弼於每卷必以首卦配傳
名之音義釋上經乾傳云傳謂夫子十翼又釋繫辭
上云王肅本繫辭上傳由此言之十翼所謂彖象繫
辭并不與伏羲文王周公之名相亂古經葢曰彖傳
[030-5a]
象傳繫辭傳也今易指孔子象辭為大象而以釋爻
辭之文爲小象者案易固有大小之象焉大象指八
卦八物之象所謂八卦以象告立象以盡意如乾爲
天震為雷之類説卦載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蘓文
忠公謂古有是説孔子從而釋之者是已小象指六
十四卦八物相配之象所謂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如雷在天上大壯之類孔子所
著象傳是已然則今大象當曰象傳小象乃孔子所
[030-5b]
謂釋爻辭者當曰繫辭傳也夫孔子釋爻辭之文謂
之繫辭傳則周公爻辭曰繫辭可矣歐陽公曰繫者
有所繫之謂也故曰繫辭焉以㫁其吉凶是故謂之
爻言其爲辭各聨屬其一爻者也是則本専指爻辭
爲繫辭蘓文忠亦謂以上下繫為繫辭則失之矣然
孔頴達以為繫辭通指卦爻之辭言之不專指爻辭
是不然按説卦言繫辭者六其一曰繫辭焉以明其
吉凶是故謂之爻此不待言而明者其一曰立象以
[030-6a]
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此歴舉三聖
之作象謂伏羲六十四卦之象卦繫謂文王周公彖
辭繫辭也其一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繫辭焉而命
之動在其中龔深甫侍郎云繫辭焉而命之所以明
爻也其一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
正義曰四象謂七八九六按七八即爻之不變者九
六即爻之變者然則此章所指亦爻辭也其一曰聖
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言設卦所以觀象繫
[030-6b]
辭所以明吉凶云爾卦謂彖辭繫謂爻辭故曰彖者
言乎象爻者言乎變又曰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
者存乎辭凡此皆互見其義或以彖對爻或以卦對
辭曰卦曰彖云者皆指乎卦辭也曰爻曰辭云者皆
指夫爻辭也簡言之則曰彖曰象曰爻曰辭詳言之
則卦曰彖辭爻曰繫辭截然有不可紊者不然卦辭
既曰彖矣安得復以繫辭名之説卦凡以卦與辭二
文相對韓康伯蘇文忠皆曰辭爻辭也楊元素侍讀
[030-7a]
亦謂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又曰繫辭焉
所以告也葢指周公之所爲爻辭以説卦本㫖及韓
蘇龔楊之言參之謂繫辭非專指爻辭可不可耶雖
然謂爻辭為繫辭謂小象為繫辭傳則今所謂上下
繫者復何名哉或曰二繫皆謂之説卦與今説卦通
爲三篇諸儒皆以繫辭傳為小象而上下繫之名無
所歸故取説卦前二篇名之其實本説卦也歐陽公
謂今繫辭之文雜論易之諸卦其辭非有所繫不得
[030-7b]
謂之繫辭葉少藴左丞亦曰太史公引天下同歸而
殊塗一致而百慮爲易大傳則漢諸儒固未嘗以今
兩篇為繫辭斯其爲説卦也審矣太史公以兩篇為
大傳者葢十翼皆謂之易傳而漢之易師楊何之屬
又著易書行於世太史公受易於楊何謂説卦之文
爲大傳者以别楊何之徒所謂傳耳今詩序一名詩
大傳亦以别毛公故訓傳闕/也鄭東卿論説卦出漢
宣時而漢宣之前儒者亦多引援豈秦火之後易家
[030-8a]
秘此而不輕傳也按太史公周行天下多見先秦古
書此三篇之文雖未獻於孝宣之時固已先衆人而
見之矣世家不云乎孔子晚喜易序彖繫象説卦文
言此其證也先儒以為序之繫之説之文之於義未
允此謂序易及彖傳象傳繫傳文言説卦也或者又
謂聖人之書不當捨經傳傳案易音義云經者常也
法也傳以傳述為義經之為經以其可為萬世之常
法傳作述前人之作如是而已非必尊經而卑傳十
[030-8b]
翼之文述而不作其體傳也其言經也豈害其為聖
人之書乎况史稱孔子讀易而為之傳則傳也者夫
子所自名非後人名之也夫如此謂十翼彖象繫辭
爲彖傳象傳繫辭傳復何疑哉以易考之䷀伏羲
之卦也元亨利貞者文王之彖也曰大哉乾元萬物
資始乃統天以下此夫子所述彖之傳也内卦☰外
卦☰者伏羲卦中貞悔之象也曰乾下乾上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者孔子所述象之傳也一者文王
[030-9a]
於卦外所演變爻之畫也潜龍勿用者周公繫爻之
辭也曰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者孔子所述繫辭
之傳也䷀文王所演覆卦之畫也曰見羣龍无首
吉者周公之繫辭也曰用九天徳不可為首者孔子
所述繫辭之傳也象述伏羲彖述文王繫辭述周公
而象在彖後者穎達謂當繇彖詳而象畧疑不専為
是孔子所述其肯先文王乎又十翼之次先儒所論
亦有多家穎達獨取鄭氏之説云上彖下彖上象下
[030-9b]
象上繫下繫文言説卦序卦雜卦其説謂經分上下
則彖象亦當随經而分不知經爲上下篇直以古者
竹簡重大故爾若謂彖象當随經而分序卦何以不
分耶胡秘監且以彖大象小象上繫下繫乾文言坤
文言説卦序卦雜卦為十篇胡安定易之曰上彖一
下彖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繫六下繫七説卦
八序卦九雜卦十文言既不當離而為二至以二繫
居文言之後説卦之前亦恐其非序矣仁傑謂十翼
[030-10a]
彖傳也象傳也繫辭上下傳也文言也説卦上中下
也序卦也雜卦也並上下經是爲十二篇上經下經
之目本之費直孟喜繫辭上傳繫辭下傳之文本之
王肅彖象繫辭文言之次本之藝文志而説卦之爲
三篇則河内女子所得之數也其篇第在古如此而
費鄭以来汨之嗚呼維天未䘮斯文故厄於秦而獨
不廢奈何後世猶疑其非全書其失在傳注之家以
傳參雜於經而然也今以彖辭歸之卦下以繫辭歸
[030-10b]
之爻下以上下體歸之象傳以卦名及初上九六二
用之文歸之繫辭傳以上下經仍為兩篇傳為十篇
然後古十二篇之易復得其全矣夫易之爲書其藴
奥微妙非深造自得者未易言也仁傑未得其門户
獨次其舊文而欲復之紹興辛巳之冬書始萌芽博
考深求又二十八年而後定古經之失復之之難如
是哉是以君子重變古也
朱子曰吳斗南古易既畫全卦繫以彖辭再畫本卦
[030-11a]
分六爻而繫以爻辭似渉重又彖傳釋彖辭象傳
釋爻辭繫辭傳則通釋卦爻之辭故統名之曰繫辭
傳恐不可改繫辭傳為説卦葢説卦之體乃分别八
卦方位與其象類故得以説卦名之繫辭傳兩篇釋
卦爻之義例辭意為多恐不得謂之説卦也
吳元夀跋曰古易六十四卦象而不名卦皆有辭又
大書其爻而繫辭焉惟乾坤覆卦之象餘則否彖象
繫辭各有傳合文言説卦序卦雜卦爲十篇古易大
[030-11b]
畧葢如此後世儒者便文求義乃取象彖繫傳文言
之文雜入爲經凡繫辭之文與夫象之覆者皆畧之
三聖遺書殆失其本真矣天佑斯文全書仍在學者
猶獲見於千載之上如是為經如是為傳益以見古
聖人作述之本㫖吁何幸歟
陳振孫曰仁傑所録以爻為繫辭今之繫辭為説卦
其言十翼為彖傳象傳繫辭傳上下説卦上中下文
言序卦雜卦并上下經為十二篇按漢世傳易者施
[030-12a]
孟梁丘京費費最晚出不得立於學官其學亡章句
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經自劉向校中古文易經
諸家或脱无咎悔亡惟費氏與古文同東京名儒馬
鄭皆傳之其後諸家皆廢而費學孤行以至於今其
合彖象文言於經葢自康成輔嗣以來展轉相傳學
者遂不識古文本經甚至於今世考官命題或連彖
象爻辭為一對大義者志得而已往往穿鑿傅會而
經㫖破碎極矣凡此諸家所録雖頗有同異大較經
[030-12b]
自爲經傳自為傳而於傳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
混稍復古文之舊均有益於學者宜並存之又有九
江周燔所次附見吳氏書篇末今古文參用視諸本
爲無據云
王應麟曰元豐五年汲郡吕大防始定周易古經分
上經下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繫辭上下各二篇文
言説卦序卦雜卦各一篇凡十二篇靖國中嵩山晁
説之亦注古文易并十二為八以卦爻彖象文言繫
[030-13a]
辭説卦序卦各為一篇睢陽王氏東莱吕氏亦各定
爲十二篇其後九江周燔又自改定次序與諸家之
説不類故言古易者為五家吳仁傑集為一卷仁傑
亦分為十二篇
董真卿曰仁傑字斗南平江崑山人周易圗説三卷
集古易一卷
吕氏祖謙/古易
宋志一卷通考十/二卷
[030-13b]
存
祖謙自序曰漢興言易者六家獨費氏傳古文易而
不立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挍施孟梁丘經㦯
脱去无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真孔氏遺
書也東京馬融鄭𤣥皆為費氏學其書始盛行今學
官所列王弼易雖宗荘老其書固鄭氏書也費氏易
在漢諸家中最近古最見排擯千載之後巋然獨在
豈非天哉自康成輔嗣合彖象文言於經學者遂不
[030-14a]
見古本近世嵩山晁氏編古周易將以復於其舊而
其刋補離合之際覽者或以為未安祖謙謹因晁氏
書參考傳記復定為十二篇篇目卷帙一以古為㫁
其説具於音訓云
朱子跋曰古文周易經傳十二篇亡友東莱吕祖謙
伯恭父之所定而音訓一篇則其門人金華王莘叟
之所筆受也熹嘗以爲易經本為卜筮而作皆因吉
凶以示訓戒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夫子作傳亦
[030-14b]
略舉其一端以見凡例而已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
後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玩心全經而遽執傳之
一端以為定説於是一卦一爻僅為一事而易之為
用反有所局而無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熹葢病
之是以三復伯恭父之書而有發焉非特為其章句
之近古而已也音訓則妄意其或有所遺脱莘叟葢
言書甫畢而伯恭父歿是則固宜然亦未敢輙補也
爲之别見於篇後云
[030-15a]
陳振孫曰著作郎東莱吕祖謙伯恭隆興癸未鎮㕔
甲科宏詞亦入等仕未達得末疾奉祠所定古易篇
次與吕微仲同音訓則其門人王莘叟筆受晦庵刻
之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説所著本
義據此本也繫辭精義集程氏諸家之説以程傳不
及繫辭故也舘閣書目以爲託伯恭之名
黄震曰東莱先生易説諸卦皆備然特出於門人集
録非先生親筆亦見有義未瑩處如天在山中大畜
[030-15b]
云山安能畜天以方寸能留藏八荒則亦有此理愚
恐經文只是山中見天耳非必包天於山如洞天之
云也如大過獨立不懼云常人數百年所不見必大
驚駭無一人以我為是非大力量何以當之愚恐經
文只説自守之堅耳若人大驚駭而我獨不懼王金
陵執拗可鑒也如君子以虚受人云聖人無邪無正
皆受之語亦微過於寛邪正恐難兼受
董真卿曰吕氏古易十二篇一卷上絰第一下經第
[030-16a]
二彖上傳第一彖下傳第二象上傳第三象下傳第
四繫辭上傳第五繫辭下傳第六文言傳第七説卦
傳第八序卦傳第九雜卦傳第十
胡一桂曰伯恭與微仲篇次一同而微仲自一至十
二之序小異爾又吳氏所載費氏易已自不能不小
有變動而東莱謂費氏經真孔氏遺書豈吳氏考之
猶未的歟
東莱易説
[030-16b]
二卷
存
王應麟曰上天下澤履此易之言禮也雷出地奮豫
此易之言樂也吕成公之説本於漢書上天下澤春
雷奮作先王觀象爰制禮樂
徐乾學曰東莱易説非有成書乃先生平時講説所
及而門人記録之者
古易音訓
[030-17a]
宋志二卷
存
朱鑑跋曰先公著述經傳悉加音訓而於易獨否者
以有東萊先生此書也鑑既刋啓䝉本義念音訓不
可闕因取寳婺臨漳鄂渚本親正訛誤六十餘字而
併刋之如豫爻之簪晁作戠婺漳/鄂本作戩損象之窒晁作□/婺本作
□漳作□/鄂作□則有未詳者然非有害於文義已足為善
本矣至於嵩山古易跋語先公嘗折衷鼂吕之説於
[030-17b]
其後今三本所載不同而文集中乃有晚嵗書諉鄂
教滕珙以改换最後兩版者其為後出無疑云
王柏曰予暇日校正音訓而有未能釋然於可疑者
久之方悟成公之謹於闕疑也善於復古也所謂古
文者今亡矣昔劉向嘗以中古文易校施讎孟喜梁
丘賀三家多有脱落獨費氏經與古文同鄭康成王
輔嗣固皆出於費氏今之易即古文易也今易之字
即非古文之字也况籀篆既更𨽻正益異轉相傳寫
[030-18a]
之訛豈能盡合於古哉晁氏既不見古文易今所按
古文不知其何所據也姑以古文異同者言之今之
若古之□字也以爲當從古也凡經傳皆書此□宜
也自乾以下既更此若獨於離卦出此二□豈不可
疑乎趾之為止誠古也或加足或去之亦豈有二義
哉拯之為承亦古也而又不一於承何也娶之為取
鮮之為尠未嘗盡出於一如亨亨佑祐之類尚多有
之若喪之與□非有大異特筆法互有得失耳成公
[030-18b]
豈不能訂其是而歸於一乎闕疑存古之道不當若
是此成公所以一循其舊也其大不得已者天一地
十章移在天數五之上此則存程子張子之言有不
容不移者今成公於字音因晁氏之舊而増廣之異
同之間不敢輕加一字謹之重之如此之至也乃於
千載傳襲不疑之書鋭然撥亂而反之正則其不可
不復古也審矣晁氏先於復古者也成公豈苟從者
志偶同也至於訂古有未盡善者則成公亦不得而
[030-19a]
盡從也曰古字曰今字曰籀字曰篆字曰𨽻字分别
若甚精訂定若甚確徐而考之葢亦未能盡合乎法
也至以卦氣斷其字之是非有無此則不能不疑也
抑嘗思之不有音訓類其同異則不知諸儒之得失
不見諸儒之異同得失則不知伊洛以來傳義之精
也音訓之有益於後學如此知其所以異而能察其
所當同而後可以謂之善觀今大綱領既正音訓甫
畢而成公夢奠精神全在卷第之下分行註中讀者
[030-19b]
尤當留意焉
張雲章曰伯恭音訓之作其門人金華王莘叟所筆
受者書成而伯恭旋沒朱子謂其猶有脱遺今原本
不可見賴元刻本合程朱傳義為一編得以抄撮成
書
讀易紀聞
一卷
存
[030-20a]
按是編附載集中始乾卦至比卦
[030-20b]
經義考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