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六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春秋三十九/
張氏銓/春秋補傳
十二卷
存
陸元輔曰公字見平沁水人萬厯甲辰進士巡按遼
[206-1b]
東死於難諡忠烈
李之遜曰張忠烈公方任江西巡按時先忠毅公應/昇
爲南康司李在官著春秋補傳先公爲之校正及按
遼東及於難幸書猶存
錢氏時俊/春秋胡傳翼
三十卷
存
羅喻義曰常熟錢君用章氏輯春秋胡傳翼成不
[206-2a]
佞讀而歎曰嗟乎經學之不明未有甚於春秋者也
他經以經爲經而春秋以傳爲經他經之傳𫝊經爲
傳而春秋則人自爲傳自漢洎元未有底也明興乃
始布侯於文定海内靡然從之無敢操戈者於左氏
則核者誣之於二氏則誣者核之此則胡之失也仲
尼之所削者不可見矣其所筆者具在據事直書内
不敢易史書外不敢革赴告而一字襃貶口銜天憲
亦可以令呉楚之僭王者乎此又胡之失也元年之
[206-2b]
元也鼎銘先之矣五等諸侯之稱公也儀禮先之矣
由此推之凡所謂一字一句傅義比例者非棄灰之
刑則畫蛇之足也此又胡之失也昔之春秋以三傳
爲經今之春秋以胡氏一家言爲經雖然胡氏之書
大義備焉况功令在是童而習之用以郛衆説斷國
論不猶賢於説鈴書肆乎哉用章之爲是編也豈惟
胡氏功臣抑亦導明經者之先路也近世趙恒先生
著錄疑以纊塞耳三年而發之聾矣余少不自量欲
[206-3a]
網羅百家推明孔氏筆削之旨未三載而以懶廢令
余得深湛如用章豈遂遜古人哉姑書之以志余愧
而已
陸元輔曰仍峰錢氏常熟人萬厯甲辰進士授工部
主事厯郎中終湖廣按察副使
賀氏仲軾/春秋歸義
三十二卷總序雜説一卷/
存
[206-3b]
春秋便考
十卷
存
仲軾自序曰春秋文武之法也修其法以明文武之
道以其朝聘㑹盟崩薨卒葬侵伐取滅弑殺奔逃者
以綱紀天下之君公卿大夫士以治天下之君臣父
子君臣父子之道得而人心斯正人心正而天子始
尊天子尊而君公卿大夫士乃各得其所然後斯民
[206-4a]
始可得而理也故曰春秋聖人之所以治亂世也以
心法爲刑書也不然亂臣賊子豈刀鋸可以懾服詞
令可以告戒乃經成而知懼者何耶吾以此知春秋
之聖功神化不專在片言隻字之末故曰一字之襃
榮於華衮一字之貶辱於斧鉞一字之義未明而執
之太嚴求之太深遂使義例曲生遷就牽合引證辨
難聖經爲之猥碎則直以斷爛朝報棄之無惑也故
經之敝也是創例説經者之罪也及其例之不可槩
[206-4b]
施則又爲正例變例之説曰正例非聖人不能修變
例非聖人不能裁極而至於正變之所不能通則又
曰美惡不嫌同詞以聖人經世之深心必欲引䋲於
諸家之例解使例而可以盡春秋也例至今在也倣
例擬經人人可爲春秋矣夫史臣之法莫嚴於董狐
南史氏其所以書趙盾崔杼弑其君者何嘗有一字
減於春秋曾不能懼二賊臣於覿面春秋所以書趙
盾崔杼弑其君者亦何嘗有一字加於二史顧以隔
[206-5a]
世之追書乃能令二賊臣骨寒於既朽耶蓋聖人所
以正人心以正萬世者不在修詞之末亦明矣吾故
云春秋原無例而後人專以例論春秋失春秋之㫖
也故春秋有裁斷而無比附有是非而無命討有功
罪而無賞罰有時書爵書字而不必皆無罪有時書
名書人而不必皆有罪臨之以天子之尊質之以文
武之法事如其事而止人如其人而止事如其事人
如其人而義行於其間矣義顯而功罪分功罪分而
[206-5b]
是非定辭達而已何者是例何者是書法凡言例言
書法於是乎有進退諸侯大夫之説於是乎有竊二
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之説於是乎有素王素臣之
説於是乎有以天自處之説置聖人於壞法亂紀而
莫敢矯其非嗟乎天子之刑賞可要強侯之生殺可
擅權臣之威命可移士庶之耳目可欺惟聖人之是
非不可假故亂臣賊子所不屑得之於天子與夫君
卿大夫士庶者而獨不能乞之於泗水匹夫之筆此
[206-6a]
春秋之所以重也每伏而讀之疑夫傳之所説不類
經意而例更甚斷以爲聖人之所以爲經決不在此
乃取公穀左氏胡傳參㑹之酌以已意名之曰春秋
歸義歸義云者歸於尊王之義而已是書也始於萬
厯戊午成於崇禎甲戌云
黄虞稷曰仲軾字景瞻獲嘉人萬厯庚戌進士爲武
德兵備副使家居聞甲申冦難衣冠北向題字几上
自經死妻妾五人感其義皆同死
[206-6b]
春秋提要
十卷
存
仲軾自序曰春秋舊有提要然事不盡載稽考無當
焉今特總經文而悉志之詳事情之同異味聖經之
折衷可得其梗槩則執一事而不㑹其全守單辭而
不窺其異將自知其不可通矣但分類太繁近於瑣
屑殊非聖經本意今第求其易考耳非分門立例之
[206-7a]
説也改削數易迄半年乃始就緒而猶有未盡合者
焉姑存其大凡可也
朱氏國盛/拜山齋春秋手抄
十二卷
存
劉芳喆曰朱國盛字雲來華亭人萬厯庚戌進士除
工部主事累官至工部尚書以太常寺卿回籍坐黨
案閒住
[206-7b]
卓氏爾康/春秋辨義
三十卷
存
爾康自述曰辨義者一曰經義二曰傳義三曰書義
四曰不書義五曰時義六曰地義
羅氏喻義/春秋野篇
十二卷
存
[206-8a]
喻義自序曰春秋有義無例例繁而義隱矣焉用例
然究未有能破除之者野篇所爲作也或問三傳曰
後進之禮樂也其辭文予於春秋行古本而已矣崇
禎丁丑
周氏希令/春秋談虎
十二卷
存
劉芳喆曰希令字子儀江西寧州人萬厯癸丑進士
[206-8b]
改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厯太常少卿
方氏孔炤/春秋竊論
未見
陳氏禹謨/左氏兵略
三十二卷
存
禹謨自序曰師出以律兵安可無法也世之談兵家
類祖孫呉而軼左氏詎知孫呉之法寄於言左氏之
[206-9a]
法寄於事徵言於事則虚徵事於言則核故舎左氏
而言兵法此不循其本者也孫呉以一家言行世世
得述焉左氏主説經故談兵即工而分次十二公者
世徒指爲富艶之緒論與巫醫夢卜同類而忽之如
隗禧知爲相斫書矣猶云不足精意則章縫之束於
見也況介胄士又安所得肄及之哉予故特爲表章
命曰左氏兵略成一家言稍證以武經諸書及往代
得失之林俾與孫呉並存焉 又進呈疏曰臣聞司
[206-9b]
馬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故自古帝王未有能去
兵者恭惟我皇上御極以來天下見爲已治已安矣
抑臣猶切隱憂不勝過慮因濫竽樞寮之末每究心
韜畧之編竊謂今談兵者輒祖孫呉乃春秋左傳一
書尤兵家祖也丘明依經立傳義無不該至所叙當
年戰攻事則有金版六所未洩者如兵首人和則
有以德和民師克在和之訓武不可黷則有不戢自
焚止戈爲武之詞語正則召陵城濮諸師仗其義語
[206-10a]
竒則衷師夾擊濳渉宵加妙其機詭譎則曳柴設斾
僞糴詐盟窮其幻行陳則鵞鸛魚麗左右勾拒善其
法勇敢則先登免胄帶斷桀石昭其能技藝則用革
用木用矛用劍程其巧舟車歩騎則餘皇乘廣崇卒
小駟詳其説天官時日蓍龜占候則卜偃史墨徒父
師曠之儔通其奥古今用兵家未有不出其彀中者
第其書不著於兵志其詞散於全帙而未别其指歸
介胄之夫於是知有孫呉竟不知有左氏不幾遡流
[206-10b]
而忘源乎臣特於左氏傳中就其論戰攻者表而出
之而成是編姑舉一二即如西北利車戰乘廣之制
不可考乎東南利舟師餘皇之式不可追乎中國之
長技莫如火攻燧象不可倣乎兵家之勝算莫如用
竒墮伏不可施乎以説禮樂敦詩書者謀帥必無不
識一丁者矣以赦孟明復桓子者使過必無掩於一
𤯝者矣以殺顛頡戮揚干者罰罪罰行而孰不知懲
以魯銘鐘晉賜樂者賞功賞行而孰不知勸有所以
[206-11a]
恤軍士之寒挾纊詎不知感有所以濟軍士之飢庚
癸從此無呼因壘可降以攻則何弗克不虞豫戒以
守則何弗固大都兵家妙用濳于九天九地幻于疑
鬼疑神疾于迅雷掣電不可遥度不可預設不可以
成案拘然談兵者必曰兵法夫斷木爲棊捖革爲鞠
亦皆有法焉況兵凶戰危何事也豈可師心自用而
漫焉嘗試哉臣謹輯兵略一編凡三十二卷謹用繕
寫裝潢成帙恭進御前仰祈皇上于清燕之餘俯垂
[206-11b]
睿覽
馮氏夢龍/春秋衡庫
三十卷又附錄二卷/
存
劉芳喆曰夢龍字猶龍長洲人
汪氏應召/春秋傳
十三卷
存
[206-12a]
俞汝言曰應召徽州人撰春秋汪氏傳十三卷萬厯
乙巳自爲之序
楊氏時偉/春秋賞析
二卷
存
劉芳喆曰時偉字去奢呉人
唐氏大章/春秋十二公明辨
未見
[206-12b]
黄虞稷曰仙遊人
呉氏從周/左傳纂
四卷
未見
張氏承祚/春秋歸正書
未見
廣平府志張承祚肥鄉人萬厯中歲貢生官同知以
子懋忠貴贈錦衣衞左都督
[206-13a]
陳氏可言/春秋經傳類事
三十六卷
未見
陸元輔曰可言字以忠嘉定人好左氏傳謂編年紀
事或一年之内數事錯陳或一事始終散見於數年
與數十年之後學者驟讀之未易得其要領乃倣建
安袁氏通鑑紀事本末作春秋經傳類事凡九十餘
條三十六卷其釋義主杜氏而多所損益傳有與經
[206-13b]
戾者則參之公羊穀梁二傳厯二十年而後成竟窮
困以殁
秦氏瀹/春秋類編
未見
戴氏文光/春秋左傳標釋
三十卷
存
陳氏宗之/春秋備考
[206-14a]
八卷
存
宗之自序曰春秋聖人之史天文五行地理禮樂人
物皆具焉百世而後傳聞異詞三傳之牴牾十二國
之棼錯而可以漶漫無考乎棘闈取士傳宗康侯爲
胡氏之春秋非孔氏之春秋矣講疏詁題義取穿鑿
則爲安成麻黄之春秋并非胡氏之春秋矣則夫萃
其異同釐其沿革於以具訓蒙士所當務矣是編也
[206-14b]
友人張君爕實殫蒐集而屬予總其成焉
陸氏曾/春秋所見所聞所傳聞
三卷
未見
華氏時亨/春秋叙説
未見
梅氏之熉/春秋因是
三十卷
[206-15a]
存
趙吉士曰梅之熉字惠連麻城人
夏氏元彬/麟傳統宗
十三卷
存
文震孟序曰夫子因魯史記作春秋左氏乃爲之傳
傳其事不晰其義若曰其義則子言之矣漢初有公
羊穀梁之學各有專師互立意義天子主爲是非同
[206-15b]
異大議殿中揚雄所謂嘵嘵之學各習其師者也吾
友夏仲覃思經學爰集諸傳下及戰國短長諸篇
彚爲一書源派分而指歸合凡昔所稱輸攻墨守者
一切歸於混同而均以羽翼素王蓋十年而後成其
功博其志苦矣
俞汝言曰夏元彬初名滮字仲德清人
孫氏笵/春秋左傳分國紀事
二十卷
[206-16a]
存
笵自序曰説春秋者曰義曰事義斷於聖心末學難
曉事則存乎左氏可循覽而得也顧其爲書年經國
緯緒端紛出覽者未能一目便了是用倣之史家變
編年爲紀事以事系國以國系君有一事而連綴三
五國上下數十年者則原其事之所始與其所歸還
系所應屬之國庶覽一事之本末而即因事以知其
國勢之强弱人才之盛衰二百四十餘年之故網羅
[206-16b]
胸中出爲濟世匡時之用是今日所爲輯傳意也
章氏大吉/左記
十二卷
存
大吉自序曰左氏編年太史公紀傳此千古史之準
予媿元凱而亦有左氏癖自少至老不倦第列國雜
叙經傳互刊觀覽不便僭截左氏文就史記體合而
名之曰左記事以國麗文以事聯雖割裂之罪無所
[206-17a]
逃而實不敢筆削一字燦然成文便覽觀焉雖然列
世系則一姓梗槩備矣要始終則當局吉凶辨矣前
兆或同後驗古算或勝今籌災祥可按狐鼠足懲余
三復之不容緘口漫憑臆見論列於簡末幸同志者
鑒之
俞汝言曰章大吉字惠伯山陰人
徐氏允祿/春秋愚謂
四卷
[206-17b]
未見
陸元輔曰徐允祿字汝廉嘉靖諸生取春秋三傳及
胡氏傳撮其大旨於前而折衷以己意四家都無當
者更出獨見斷之如尹氏卒以爲鄭之尹氏即隱公
與之同歸而立鍾巫之主者也其他大抵類此
顧氏懋樊/春秋義
三十卷
未見
[206-18a]
張氏岐然/春秋五傳平文
四十一卷
存
岐然自序曰記曰春秋之失亂屬辭比事而不亂者
深於春秋者也予嘗與虞子仲皜泛覽春秋七十二
家之旨蓋鮮有不亂者及觀近日經生家之説尤可
訕笑殆不復可謂之春秋又不止於亂矣究其弊率
起不平心以參諸家而過尊胡氏久之習讀者惟知
[206-18b]
有胡氏傳更不知有他氏矣又久之習讀者惟從胡
傳中牽合穿鑿并不知有經矣昔范叔有言臣居山
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知其有王聞秦之有太后穰
侯髙陽涇陽不知其有王今習讀者惟知有胡氏不
知其有春秋此所謂亂之極也而其弊率起於過尊
胡氏胡氏之説經亦未嘗不按左氏參公羊據穀梁
而敢獨爲之説左氏之説未當公穀或正之三傳之
説未盡唐宋諸儒間發之胡氏乃始起而和合衆家
[206-19a]
約略經旨大暢己意爲春秋然則今之單任胡氏者
反以罪累胡氏我知必胡氏所深憎也輒與吾友舉
遠氏合三傳而存其註取胡氏而平其文又附以左
氏之外傳焉夫治春秋者立之案附之斷誠不厭詳
且盡也則凡諸子百家之書有可采者舉未可棄矣
使姑發其端持其平則試取四家五傳之文而參和
之其相符者幾何也相戾者幾何也然後考諸儒之
説而折衷焉比經文之事屬其辭而條理焉將其不
[206-19b]
可得而亂者自出也予向期與虞子博采諸家存其
合者而間附己意名曰春秋止亂虞子逝而未之成
也今先以四家五傳之平文平學士家之心而後出
予所與先友夙夜商𣙜之書以就正焉亦曰將以持
春秋之平無徒爲胡氏之罪人爾也
馮氏瑛/春秋前議
一卷
存
[206-20a]
俞汝言曰其書言天文主夏時
周氏廷求/春秋二十編
三卷
存
廷求自序曰春秋一書聖人所以著尊親大義也立
尊之名示尊之義筆之於魯史之上雖古無天王之
稱而亦不嫌創也核親之實得親之情繫之於周厯
之正者雖詳一春王之文而亦不厭贅也王則稱天
[206-20b]
尊之至也春則書王親之至也尊尊親親義之至也
此則夫子所以作春秋之意也或曰夫子意在存王
迹而作春秋則止存周室之文足矣胡爲乎備載列
國之事耶曰尊其尊親其親者尊親之大義也合衆
尊以成一尊合衆親以成一親者尊親之至願也今
考全史所載則見正朔頒於其上列國承於其下典
禮按於其故功業俟於其新治亂繫於其人盛衰存
於其事罪案嚴於其論災異謹於其徵一人雖拱手
[206-21a]
無爲而諸侯若奉行不替於此見聖人竊取之義矣
至於今誦天王之稱有以知聖人之尊王者尊之惟
恐不至讀春王之文有以知聖人之親周者親之惟
恐或忘也歸聘錫葬之事雖當式微之日而列國無
不以受王命爲榮㑹同誓信之舉雖當更霸之期而
盟主無不以藉王臣爲重河陽一狩京師特朝依然
巡守述職之盛事也天子賜命而共仰繼明之照元
戎啓行而三勤伐鄭之師依然禮樂征伐之雄風也
[206-21b]
寤生不共而三國從王以伐負芻已服而京師受命
以歸豈非司馬司冦之典猶是一人總其成乎縁陵
之城諸侯盡入宿衞成周之城大夫敢效賢勞豈非
維屏維翰之業猶是普天同其戴乎若然者世雖衰
也道雖微也一王之分初不失其爲尊也萬國之衞
初不失其爲親也直取十有一王之行事筆之於經
而義已足昭掲於千古矣又何必鋪張其事粉飾其
辭然後有以明天子之事哉故夫尊親者至教之所
[206-22a]
自始也尊其尊而親其親大義之所自明也使人盡
知尊其尊而親其親則經義之所以揭日月而中天
也廷求自天啓三年説春秋迄崇禎四年論定分編
二十期不失夫子筆削之初意云爾
陳氏士芳/春秋四傳通辭
十二卷
存
[206-22b]
經義考卷二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