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九十八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詩一/
古詩
今存三百五篇
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卜子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
[098-1b]
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
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先
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
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
曰頌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
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
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098-2a]
墨翟曰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
荀卿曰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司馬遷曰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
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
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爲風始鹿鳴爲小雅始
文王爲大雅始清廟爲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
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
王道成六藝 又曰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
[098-2b]
爲作也
劉歆曰詩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
詩含神霧曰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
物之户也刻之玉版藏之金府集微揆著上統元皇
下序四始羅列五際 又曰詩者持也在於敦厚之
教自持其心諷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
詩推度灾曰建四始五際而八節通卯酉之際爲革
政午亥之際爲革命
[098-3a]
詩汜歴樞曰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
也然則亥爲革命一際也亥又/爲天門出入候聽二際
也卯爲隂陽交際三際也午爲陽謝隂興四際也酉
爲隂盛陽微五際也 又曰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
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已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
春秋演孔圖曰詩含五際六情即六/義也
春秋説題辭曰詩者天文之精星辰之度人心之操
也在事爲詩未發爲謀恬憺爲心思慮爲志故詩之
[098-3b]
爲言志也
班固曰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
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
翼奉曰詩有五際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孟康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隂陽終始際㑹之嵗於
此則有變改之政
鄭康成曰詩者承也政善則下民承而讚咏之政惡
[098-4a]
則諷刺之
劉熈曰詩之也志之所之也興物而作謂之興敷布
其義謂之賦事類相似謂之比言王政事謂之雅稱
頌成功謂之頌隨作者之志而别名之者也
張揖曰詩小雅之材七十四人大雅之材三十一人
按揖之言以一篇爲一人
周續之曰風雅體同而由我化物則謂之風物由我
正則謂之雅考之禮教其歸不殊也
[098-4b]
梁簡文帝曰詩者思也辭也發慮在心謂之思言見
其懷抱者也在辭爲詩在樂爲歌其本一也
隋書經籍志曰夏殷以上詩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
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緒武
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致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
繼幽厲板蕩怨刺並興其後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
摯次而錄之孔子刪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
按如隋志所云則二南之始關雎雅始鹿鳴
[098-5a]
文王頌始清廟皆魯太師次而錄之者故論
語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是也
孔頴逹曰經傳所引諸詩見存者多亡失者少不容
孔子十去其九
李行修曰夫詩者其辭主文譎諫而不訐其教温柔
敦厚而不愚仲尼采之合三百五篇善者全而用不
善者全而去
成伯瑜曰詩者四國所陳臣下所獻出自百家辭生
[098-5b]
鄙俚豈能盡善若不刋正無裨國風文遭暴秦並爲
煨燼而詩同樂章布於人口三百之外惟亡六篇比
諸典籍未爲殘滅 又曰詩有四始始者正詩也謂
之正始周召二南國風之正始鹿鳴至菁菁者莪爲
小雅之正始文王受命至卷阿爲大雅之正始清廟
至般爲頌之正始
李清臣曰國風雅頌美刺之義不甚相絶而分别若
此或曰太師分之或曰孔子分之是皆未爲知詩夫
[098-6a]
詩者古人樂曲故可以歌可以被於金石鐘鼓之節
其聲之曲折其氣之高下詩人作之之始固已爲風
爲小雅爲大雅爲頌風之聲不可以入雅雅之聲不
可以入頌不待太師與孔子而後分也太師知其聲
孔子知其義爾亦猶今之樂曲有小有大聲之不同
而辭之不相入亦作者爲之後來者所不能易也
歐陽修曰刪詩云者非止全篇刪去也或篇刪其章
或章刪其句或句刪其字如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
[098-6b]
不爾思室是逺而此小雅唐棣之詩也夫子謂其以
室爲逺害於兄弟之義故篇刪其章也衣錦尚絅文
之著也𨚍風君子偕老之詩也夫子謂其盡飾之
過恐其流而不返故章刪其句也誰能秉國成不自
爲政卒勞百姓此小雅節南山之詩也夫子以能之
一字爲意之害故句刪其字也
周子醇曰孔子刪詩有全篇刪者驪駒是也有刪兩
句者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月離于箕風揚沙矣是也
[098-7a]
有刪一句者素以爲絢兮是也
劉安世曰孔子時詩今不可得而見之且以論語考
之今碩人之詩無素以爲絢兮一句則知孔子時詩
亡矣
鄭樵曰上下千餘年詩纔三百五篇有更十君而取
一篇者皆商周人所作夫子併得之於魯太師編而
録之非有意於刪也刪詩之説漢儒倡之
陳鵬飛曰春秋之亡以禮廢秦之亡以詩廢
[098-7b]
唐仲友曰周之興也由召南而周南由周南而雅由
雅而頌其衰也頌息於南征之後雅變於監謗之際
風降於東遷之餘道之汙隆可具見矣羣叔之流言
風猶將變而况於雅乎洛邑之遷頌未可遽復故風
猶可正而進於雅也雅在則春秋可以無作奈何變
而遂至於亡也 又曰其風肆好穆如清風大雅亦
有風雖則如燬父母孔邇周南已有雅有匪君子終
不可諼兮變風猶有頌采蘩賦之屬也螽斯比之屬
[098-8a]
也關睢興之屬也有賦比興以爲風亦有以爲雅頌
一篇而一義者有之鶴鳴專於興也其意逹於風矣
有一句而二義者王室如燬比而雅也
朱子曰人言夫子刪詩㸔來只是采得許多詩夫子
不曾刪去只是刋定而巳 又曰當時史官収詩時
已各有編次但經孔子時已經散失故孔子重新整
理一番未見得刪與不刪
戴埴曰詩篇名之例不一關睢葛覃之類取其首章
[098-8b]
權輿騶虞之類取其末章召旻韓奕之類取一章之
義合而成文氓丰蕩緜之類取章中一事維天之命
昊天有成命則取章中一句惟雨無正酌賚於詩亦
無取亦有例同而名異者緜緜瓜瓞與緜緜葛藟同
一取緜緜之義一以葛藟爲名緜蠻黄鳥與交交黄
鳥同一取緜蠻之義一以黄鳥爲名 又曰風雅之
正變以治言自𨚍至曹治固多變太王治豳風化所
基亦何言變風節南山至魚藻治固變矣六月車攻
[098-9a]
斯干諸詩何以言變小雅民勞至桑柔治固變矣崧
高韓奕烝民江漢諸詩何以言變大雅周禮籥章歌
豳詩豳雅豳頌謂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則豳何
以有雅謂美盛德告成功則豳何以有頌然則求詩
於詩不若求詩於樂夫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
各得其所及言關睢之亂洋洋盈耳以樂正詩則風
雅與頌以聲而别樂有正聲必有變聲故國風十五
國之歌歌之正爲正風歌之變爲變風采風者以聲
[098-9b]
别之其於雅亦然瞽誦工歌旣别其聲之正變復析
爲小雅大雅以雅音之大者爲大樂章大燕享用之
雅音之小者爲小樂章小燕享用之以言乎頌周之
頌簡商魯之頌繁周頌敬懼而謙㳟商魯頌侈麗而
夸大然其音苟合何徃非頌人不以詩求詩而以樂
求詩始知風雅之正變小大與三頌之殊塗而同歸
矣今之樂章至不足道猶有正調轉調大曲小曲之
異風雅頌旣被之絃歌播之金石安得不别其聲之
[098-10a]
小大正變哉
葉適曰史記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取三百五篇孔安
國亦言刪詩爲三百篇按周詩及諸侯用爲樂章今
載於左氏傳者皆史官先所采定就有逸詩殊少矣
疑不待孔子而後刪十取一也又論語稱詩三百本
謂古人已具之詩不應指其自刪者言之然則詩不
因孔氏而後刪矣 又曰周以詩爲教置學立師諸
侯之風陳於太師其所去取皆當時朝廷之意故匪
[098-10b]
風之思周道下泉之思治簡兮之思西方美人皆自
周言之也孔子生數百年後無位於王朝而以一代
所教之詩刪落高下十不存一爲皆出其手豈非學
者之隨聲承誤失於考訂而然乎 又曰季孫行父
請命於周而史克作頌則是以天子之命列於頌也
非孔子之所能裁定也 又曰詩三百篇孔子舉其
在者也後人謂孔子自刪爲三百篇大妄也 又曰
言詩者自𨚍而下皆目爲變風其正者二南而已
[098-11a]
然季札觀樂論詩未嘗及變孔子教小子以可興可
觀可羣可怨亦未嘗及變夫言者之㫖其發也殊要
以歸於正爾美而非謟刺而非訐怨而非憤哀樂而
非私何不正之有後之學詩者不極其志之所至而
以正變强分之則有蔽而無獲矣
章如愚曰王之風非貶王也體本風也魯之頌非褒
魯也體本頌也詩體有風雅頌之殊非雅重於風頌
高於雅也
[098-11b]
羅璧曰詩名之説或謂國史或謂子夏毛萇而書金
縢云公乃爲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則詩名乃作者
自定至分爲風雅頌説者謂始於孔子自衛反魯樂
正雅頌各得其所然吳季札聘魯魯太師已爲札歌
風歌雅歌頌矣魯頌駉詩序曰季孫行父請命於周
而史克作是頌史記微子過殷墟而作雅觀此則雅
頌亦作者自别也
王應麟曰逸詩篇名若貍首驪駒祈招轡之柔矣皆
[098-12a]
有其辭惟采薺河水新宫茅鴟鳩飛無辭或謂河水
沔水也新宫斯干也鳩飛小宛也韓詩外傳引逸詩
尤多其孔筆所刪與
劉汲曰三百篇什無定章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字無
定音大小長短險易輕重惟意所適雖役夫室妾悲
憤感激之語與聖賢相雜而無愧亦各言其志也已
矣
蘓天爵曰太史公云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刪之存者
[098-12b]
三百一十一篇是則秦火之餘詩亦爲完書矣而凡
經傳所引逸詩是皆孔子所刪二千七百餘篇之文
乎今考之孔子之言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
各得其所又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未嘗
言刪詩也至趙氏孟子題辭始有刪詩之説而晉世
所傳孔氏書序亦言刪詩爲三百篇皆出太史公之
後夫以周之列國若滕薛許蔡邾莒其與陳魏曹檜
地醜德齊而獨無一詩之存何也將有其詩而夫子
[098-13a]
刪之與當季札之聘魯請觀周樂於時夫子未刪詩
也自雅頌之外其十五國風盡歌之今三百篇及魯
人所存無加損也其謂夫子刪詩其可信乎
朱右曰古詩三百篇以風雅頌爲三經賦比興爲三
緯
盧格曰史記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取三百五篇孔頴
逹以爲未可信按王制天子五年一廵狩命太師陳
詩以觀民風西周盛時環海内而封者千八百國使
[098-13b]
各陳一詩亦千八百篇矣今載於經者惟𨚍衛鄭
齊魏唐秦陳檜曹十一國皆春秋時詩其他亦無所
錄孟子詩亡之論其有慨於此乎
黄淳耀曰孔子有正樂之功而無刪詩之事葢刪詩
者漢儒之説也
汪琬曰刪詩之說昉於史遷其言不可據依
按孔子刪詩之説倡自司馬子長歴代儒生
莫敢異議惟朱子謂經孔子重新整理未見
[098-14a]
得刪與不刪又謂孔子不曾刪去只是刋定
而已水心葉氏亦謂詩不因孔子而刪誠千
古卓見也鄭漁仲蘓伯修亦嘗疑之近時嘉
定陶菴黄氏亦謂孔子有正樂之功而無刪
詩之事愚心韙之竊以詩者掌之王朝班之
侯服小學大學之所諷誦冬夏之所教莫之
有異故盟㑹聘問燕享列國之大夫賦詩見
志不盡操其土風使孔子以一人之見取而
[098-14b]
刪之王朝列國之臣其孰信而從之者且如
行以肆夏趨以采齊樂師所教之樂儀也何
不可施於禮義而孔子必刪之俾堂上有儀
而門外無儀何也凡射王以騶虞爲節諸侯
以貍首爲節大夫以采蘩爲節士以采蘋爲
節今大小戴記載有貍首之辭未嘗與禮義
悖而孔子於騶虞采蘩采蘋則存之於貍首
獨去之俾王與大夫士有節而諸侯無節又
[098-15a]
何也燕禮升歌鹿鳴下管新宫大射儀乃歌
鹿鳴三終乃管新宫三終而孔子於鹿鳴則
存之於新宫則去之俾歌有詩而管無詩又
何也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者故九
夏掌於鐘師而大司樂王出入奏王夏尸出
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鄉飲酒之禮賔出
奏陔鄉射之禮賔興奏陔大射之儀公升卽
席奏肆賔醉奏陔公入驁此又何不可施於
[098-15b]
禮義而孔子必刪之俾禮廢而樂缺又何也
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歸以
祀其先王孔子殷人乃反以先世之所校歸
祀其祖者刪其七篇而止存其五又何也穆
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謀父作祈招之
詩以止王心詩之合乎禮義者莫此若矣孔
子旣善其義而又刪之又何也且詩至於三
千篇則輶軒之所采定不止於十三國矣而
[098-16a]
季札觀樂於魯所歌風詩無出十三國之外
者又子所雅言一則曰詩三百再則曰誦詩
三百未必定屬刪後之言况多至三千樂師
矇叟安能遍爲諷誦竊疑當日掌之王朝班
之侯服者亦止於三百餘篇而已至歐陽子
謂刪詩云者非止全篇刪去或篇刪其章或
章刪其句或句刪其字此又不然詩云唐棣
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逺而惟其詩
[098-16b]
孔子未嘗刪故爲弟子雅言之也詩曰衣錦
尚絅文之著也惟其詩孔子亦未嘗刪故子
思子舉而述之也詩云誰能秉國成今本無
能字猶夫殷鑒不逺在于夏后之世今本無
于字非孔子去之也流傳旣久偶脱去爾昔
者子夏親受詩於孔子矣其稱詩曰巧𥬇倩
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惟其句孔子亦未
嘗刪故子夏所受之詩存其辭以相質而孔
[098-17a]
子亟許其可與言詩初未以素絢之語有害
於義而斥之也由是觀之詩之逸也非孔子
刪之可信已然則詩何以逸也曰一則秦火
之後竹帛無存而口誦者偶遺忘也一則作
者章句長短不齊而後之爲章句之學者必
比而齊之於句之從出者去之故也一則樂
師矇叟止記其音節而亡其辭竇公之於樂
惟記周官大司樂一篇而其餘不知制氏則
[098-17b]
僅記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此樂章之
所缺獨多也噫衰周之際禮不期於壞而壞
樂不期於崩而崩孔子方憂其放失而考求
之不暇又豈忍刪去之乎且夫采齊新宫貍
首繁遏渠九夏曁笙詩六篇商頌七篇皆先
王著於禮而被於樂者信如子長之言則刪
自孔子禮壞樂崩是誰之過與愚有以斷其
必不然矣
[098-18a]
[098-18b]
經義考卷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