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七十六
翰林院檢討朱尊撰
春秋九/
唐章懐太子賢/春秋要錄
唐志十卷
佚
陸氏德明/春秋釋文
[176-1b]
八巻
存
按陸氏釋文左傳六卷公羊穀梁各一巻
孔氏穎達/等春秋正義
唐志三十六巻
存
穎達序曰夫春秋者紀人君動作之務是左史所職
之書王者統三才而宅九有順四海而治萬物四時
[176-2a]
序則玉燭調於上三才協則寳命昌於下故可以享
國永年令聞長世然則有為之務可不慎與國之大
事在祀與戎祀則必盡其敬戎則不加無罪盟會協
於禮興動順其節失則貶其惡得則褒其善此春秋
之大㫖為皇王之明鍳也若夫三始之目章於帝軒
六經之道光於禮記然則此書之發其來尚矣但年
紀緜邈無得而言曁乎周室東遷王綱不振楚子北
伐神器將移鄭伯敗王於前晉侯請隧於後竊僭名
[176-2b]
號者何國不然專行征伐者諸侯皆是下陵上替内
叛外侵九域騷然三綱遂絶夫子内韞大聖逢時若
此欲垂之以法則無位正之以武則無兵賞之以利
則無財説之以道則不用虗嘆銜書之鳯乃似喪家
之狗旣不救於已往冀垂訓於後昆因魯史之有得
失據周經以正褒貶一字所嘉有同華衮之贈一言
所黜無異蕭斧之誅所謂不怒而人威不賞而人勸
實永世而作則歴百王而不朽者也至於秦滅典籍
[176-3a]
鴻猷遂寢漢德旣興儒風不冺其前漢傳左氏者有
張蒼賈誼尹咸劉歆後漢有鄭衆賈逵服䖍許惠卿
之等各為詁訓然雜取公羊穀梁以釋左氏此乃以
冠雙屨將絲綜麻方鑿圎枘其可入乎晉世杜元凱
又為左氏集解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所謂
子應乎母以膠投漆雖欲勿合其可離乎今挍先儒
優劣杜為甲矣故晉宋傳授以至於今其為義疏者
則有沈文阿蘇寛劉炫然沈氏於義例麤可於經傳
[176-3b]
極踈蘇氏則全不體本文惟㫄攻賈服使後之學者
鑽仰無成劉炫於數君之内實為翹楚然聦慧辨博
固亦罕儔而探賾鈎深未能致遠其經注易者必具
餙以文辭其理致難者乃不入其根節又意在矜伐
性好非毁規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餘條習杜義而
攻杜氏猶蠹生於木而還食其木非其理也雖規杜
過義又淺近所謂捕鳴蟬於前不知黄雀在其後按
僖公三十三年經云晉人敗狄于箕杜注云卻缺稱
[176-4a]
人者未為卿劉炫規云晉侯稱人與殽戰同按殽戰
在葬晉文公之前可得云背喪用兵以賤者告箕戰
在葬晉文公之後非是背喪用兵何得云與殽戰同此
則一年之經數行而已曾不勘省上下妄規得失又
襄公二十一年傳云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以公姑
姊妻之杜注云盖寡者二人劉炫規云是襄公之姑
成公之姊只一人而已按成公二年成公之子公衡
為質及宋逃歸按家語本命云男子十六而化生公
[176-4b]
衡已能逃歸則十六七矣公衡之年如此則於時成
公三十三四矣計至襄二十一年成公七十餘矣何
得有姊而妻庶其此等皆其事歴然猶尚妄説况其
餘錯亂良可悲矣然比諸義疏猶有可觀今奉勅刪
定據以為本其有疎漏以沈氏補焉若兩儀俱違則
特申短見雖課率庸鄙仍不敢自專謹與朝請大夫
國子博士臣谷那律故四門博士臣楊士勛四門博
士臣朱長才等對共參定至十六年又奉勅與前修
[176-5a]
疏人及朝散大夫行大學博士上騎都尉臣馬嘉運
朝散大夫行大學博士上騎都尉臣王德韶給事郎
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德融登仕郎守大學助
敎雲騎尉臣隨德素等對勅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為
之正義凡三十六巻冀貽諸學者以禆萬一焉
崇文緫目按漢張蒼賈誼尹咸鄭衆賈逵皆為詁訓
然參用公穀二家至晉杜預專治左氏其後有沈文
阿蘇寛劉炫皆據杜説貞觀中穎達據劉學而損益
[176-5b]
之長孫無忌等又復損益其書乃定皇朝孔淮等奉
詔是正
中興書目頴達參劉沈之説兩義俱違則斷以己意
晁公武曰自杜預專治左氏學其後沈文阿蘇寛劉
炫皆有義疏而炫性矜伐雅好非毁規杜氏之失一
百五十餘事義特淺近然比諸家猶有可觀今書據
以為本其有疎漏以沈氏補焉
陳振孫曰自晉宋傳杜學為義疏者沈蘇劉沈氏義
[176-6a]
例麤可經傳極疎蘇氏不體本文惟攻賈服劉氏好
規杜失比諸義疏猶有可觀
楊氏士勛/春秋穀梁傳疏
唐志十二巻
存
崇文緫目唐國子四門助教楊士勛撰皇朝邢昺等
奉詔是正令太學傳授
春秋公穀考異
[176-6b]
宋志五巻
佚
徐氏文逺/左傳義疏
唐志六十卷
佚
左傳音
唐志三巻
佚
[176-7a]
舊唐書徐文逺洛州偃師人博覧五經尤精春秋左
氏傳大業初為太學博士時人稱文逺之左氏禇徽
之禮魯達之詩陸德明之易皆為一時之最文逺所
講釋多立新義先儒異論皆定其是非然後詰駁諸
家又出己意博而且辨聽者忘倦武德六年髙祖幸
國學觀釋奠遣文逺時為國/子博士發春秋題諸儒設難蠭
起隨方占對皆莫能屈
黄淵曰徐文逺發題徧舉先儒異論分别是非乃出
[176-7b]
己意折衷不知合乎夫子否也
隂氏𢎞道/注春秋左氏傳序
唐志一卷
佚
王氏𤣥度/注春秋左氏傳
唐志卷亡
佚
王氏元感/春秋振滯
[176-8a]
唐志二十卷
佚
啖氏助/春秋集傳
佚
春秋統例
佚
助自述曰三傳分流其源則同擇善而從且過半矣
予考覈三傳舎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亦以愚意禆
[176-8b]
補闕漏商𣙜得失研精宣暢期於浹洽尼父之志庻
幾可見疑殆則闕以俟君子謂之春秋集傳集注又
撮其綱目撰為統例三卷以輔集傳通經意焉 又
曰予所著經傳若舊注理通則依而書之小有不安
則隨文改易若理不盡者則演而通之理不通者則
全削而别注其未詳者則據舊説而已但不博見諸
家之注不能不為之恨爾
陸淳曰啖先生諱助字叔佐關中人也聦悟簡淡博
[176-9a]
通深識天寳末客於江東因中原難興遂不還歸以
文學入仕為台州臨海尉復為潤州丹陽主簿秩滿
因家焉陋巷狹居晏如也始以上元辛丑嵗集三傳
釋春秋至大厯庚戌嵗而畢趙子時宦於宣歙之使
府因往還浙中途過丹陽乃詣室而訪之深話經意
事多嚮合期反駕之日當更討論嗚呼仁不必夀是
嵗先生即世時年四十有七是冬也趙子隨使府遷
鎮於浙東淳痛師學之不彰乃與先生之子異躬自
[176-9b]
繕寫共藏以詣趙子趙子因損益焉淳隨而纂會之
至大厯乙卯嵗而書成
新唐書啖助字叔佐趙州人後徙關中天寳末調臨
海尉丹陽主簿善為春秋考三家短長縫䘺漏闕號
集傳凡十年乃成復攝其綱條為統例助愛公穀二
家以左氏解義多謬其書乃出於孔氏門人且論語
孔子所引率前世人老彭伯夷等類非同時而言左
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丘明者盖如史佚遲任又左氏
[176-10a]
傳國語屬綴不倫序事乖刺非一人所為盖左氏集
諸國史以釋春秋後人謂左氏便傅著丘民非也
宋祈曰左氏與孔子同時以魯史附春秋作傳而公
羊髙穀梁赤皆出子夏門人三家言經各有回舛然
猶悉本之聖人其得與失盖十五義或謬誤先儒畏
聖人不敢輒改也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訕三家不
本所承自用名學憑私臆決尊之曰孔子意也趙陸
從而唱之遂顯於時嗚呼孔子沒乃數千年助所推
[176-10b]
著果其意乎其未可必也以未可必而必之則固持
一己之固而倡兹世則誣誣與固君子所不取助果
謂可乎徒令後生穿鑿詭辨詬前人捨成説而自謂
紛紛助所階已
王晢曰啖趙二子相繼發明聖人之意指摘三傳之
謬固有功矣然探聖人之意或未精斥三傳之謬或
太察可謂入聖人之門而游乎宫庭之閒者也其堂
奥則未知也
[176-11a]
邵子曰春秋三傳之外陸淳啖助可以兼治
徐積曰啖趙二氏有大功於春秋但未能全盡耳考
其所學盖不止於春秋貫穿經義窮極是非所論不
苟若斯人者豈易得哉
陸九淵曰啖趙説得有好處故人謂啖助有功於春
秋
程珌曰聖人作春秋一用周典而啖助以為用夏為
本
[176-11b]
張樞曰啖氏春秋卓然有見於千載之下
趙氏匡/春秋闡微纂類義統
十卷
闕
匡自述曰啖先生集三傳之善以説春秋其所未盡
則申己意條例明暢眞通賢之為也惜其經之大意
或未標顯傳之取舎或有過差盖纂述僅畢未及詳
省爾予因尋繹之次心所不安者隨而疏之
[176-12a]
陸淳曰趙子天水人為殿中侍御史淮南節度判官
新唐書匡字伯循河東人歴洋州刺史陸質所稱為
趙夫子者質與啖助子異裒錄助所為春秋集注緫
例請匡損益質纂會之
章拱之曰趙氏集啖氏統例集注二書及已説可以
例舉者為闡微義統十二卷第三四巻亡逸
楊慎曰杜預作春秋釋例趙匡作春秋纂例盖以春
秋難明故以例求之至於不通則又云變例變例不
[176-12b]
通又疑經有闕文誤字嗚呼聖人之作豈先有例而
後作春秋乎
陸氏質集注春秋
唐志二十卷
佚
吕温代草進表曰臣聞惟睿作聖觀乎人文達則化
成窮則垂訓先師所以祖述堯舜志在春秋懸衡百
王撥亂三季正大當之本清至公之源通羣芳以誠
[176-13a]
貞天下於一動無不順道德之要機斷無不齊帝王
之利器而梁木旣壊生知盖寡三傳得失索隱未周
羣儒異同致逺皆泥沒微言於滋蔓亡要㫖於多岐
奥室不開漫逾千祀天其或者將有俟焉陛下德合
乾坤明竝日月氣和物茂逺至邇安欲以人情為田
講學而耨鎮定皇極輝光時雍道之將行實在今日
臣不揣蒙陋斐然有志思窺聖奥仰奉文明以故潤
州丹陽縣主簿臣啖助為嚴師以故洋州刺史臣趙
[176-13b]
匡為益友考左氏之踈密辨公穀之善否務去異端
用明本意助或未盡敢讓當仁匡有可行亦刈其楚
輙集注春秋經文勒成十巻上下千載研覃三紀𤣥
首雖白濁河已清微臣何幸與道相遇竊以德之匪
鄰骨肉無應道苟訢合古今相知然則堯舜之心非
宣尼不見宣尼之志非陛下不行庶因儀鳯之辰永
洗獲麟之恨臣官忝國學思非出位道為家寳罪實
欺天謹昧死寫前件書詣東上閤門奉進
[176-14a]
舊唐書陸質吴郡人本名淳避憲宗名改之質有經
學尤深於春秋少師事趙匡匡師啖助頗傳其學為
給事中
柳宗元作墓表曰孔子作春秋千五百年以名為傳
者五家今用其三焉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注疏説
者百千人矣攻訐狠怒以辭氣相擊排冒沒者其為
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或合而隱或乖而顯後
之學者窮老盡氣左視右顧莫得其本則專其所學
[176-14b]
以訾其所異黨枯竹䕶朽骨以至於父子傷夷君臣
詆悖者前世多有之甚矣聖人之難知也有呉郡人
陸先生質與其師友天水啖助洎趙匡能知聖人之
㫖故春秋之言及是而光明使庸人小童皆可積學
以入聖人之道傳聖人之教是其德豈不侈大矣哉
先生字某旣讀書得制作之本而獲其師友於是合
古今散同異聨之以言累之以文盖講道者二十年
書而志之者又十餘年其事大備為春秋集注十篇
[176-15a]
辨疑七篇微㫖二篇明章大中發露公器其道以聖
人為主以堯舜為的苞羅㫄魄膠轕下上而不出於
正其法以文武為首以周公為翼揖譲升降好惡喜
怒而不過乎物旣成以授世之聦明之士使陳而明
之故其書出焉而先生為巨儒用是為天子爭臣尚
書郎國子博士給事中皇太子侍讀皆得其道刺二
州守人知仁永貞年侍東宫言其所學為古君臣圖
以獻而道達乎上是嵗嗣天子踐阼而理尊優師儒
[176-15b]
先生以疾聞臨問加禮某月日終於亰師某月日葬
於某郡某里嗚呼先生道之存也以書不及施於政
道之行也以言不及覩其理門人世儒是以增慟將
葬以先生為能文聖人之書通乎後世遂相與謚曰
文通先生
崇文緫目唐給事中陸淳纂初淳以三家之傳不同故
采獲善者參以啖助趙匡之説為集傳春秋又本褒
貶之意更為微㫖條别三家以朱墨紀其勝否又摭
[176-16a]
三家得失與經戾者以啖趙之説訂正之為辨疑
程伯子曰陸淳得啖趙而師之講求其學積三十年
始大光瑩絶出於諸家外雖未能盡聖作之藴然其
攘異端開正途功亦大矣
晁公武曰啖助字叔佐閩人趙匡字伯循天水人微
㫖自為序公武嘗學春秋閲古今諸儒之説多矣大
抵啖趙以前學者皆專門名家苟有不通寧言經誤
其失也固陋啖趙以後學者喜援經擊傳其或未明
[176-16b]
則慿私臆決其失也穿鑿均之失聖人之㫖而穿鑿
之害為甚啖氏製統例分别疏通其義趙氏損益多
所發揮今纂而合之凡四十篇
陳振孫曰初潤州丹陽主簿趙郡啖助叔佐明春秋
傳洋州刺史河東趙匡伯循質從助及伯循傳其學
助考三傳舎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補以己意為集
傳集注又撮綱目為統例助卒質與其子異繕錄以
詣伯循請損益焉質隨而纂會之大厯乙卯嵗書成
[176-17a]
質本名淳避憲宗諱改焉故其書但題陸淳助之學
以為左氏叙事雖多解意殊少公穀傳經密於左氏
至趙陸則直謂左氏淺於公穀誣謬實繁皆孔門後
之門人但公穀守經左氏通史其體異爾丘明夫子
以前賢人如史佚遲任之流焚書之後學者見傳及國
語俱題左氏遂引以為丘明且左傳國語文體不倫
序事多乖定非一人所為也盖左氏廣集諸國之史
以解春秋子弟門人見事迹多不入傳或復不同故
[176-17b]
各隨國編之以廣異聞自古豈止一丘明姓左乎按
漢儒以來言春秋者惟宗三傳三傳之外能卓然有
見於千載之後者自啖氏始不可沒也唐志有質集
注二十巻今不存然纂例辨疑中大畧具矣又有微
㫖二卷未見質梁陸澄七世孫仕通顯黨王叔文侍
憲宗東宫會卒不及貶然則其與不通春秋之義者
相去無幾耳
集傳春秋纂例
[176-18a]
唐志十卷
存
淳自述曰啖子所撰統例三巻皆分别條疏通會其
義趙子損益多所發揮今故纂而合之有辭義難解
者亦隨加注釋兼備載經文於本條之内使學者以
類求義昭然易知其三傳義例可取可舎啖趙具已
分析亦隨條編附以祛疑滯名春秋集傳纂例凡四
十篇分為十巻云
[176-18b]
朱臨序曰柳子厚與元次山論春秋書言自得集傳
常願掃於陸先生之門及先生為給事中始得執弟
子禮未及卒業而先生云亡復有先生墓表謂説春
秋者百千其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而無有及
其根源者獨先生得啖趙而師承之講述三十年其
經始大光瑩乃為先生能文聖人之書通於後世遂
與門人世儒相與謚曰文通先生其見尊於當世如
此子厚文章宗匠也以韓退之之賢猶不肯髙以為
[176-19a]
師獨肯執弟子禮於陸氏前則陸氏之學從可喻也
以陸氏之賢復肯執弟子禮於啖趙前則啖趙之藴
又可量也自孔子沒前先生幾千餘年矣後先生又
數百年矣卒未有出其書之右者豈非膠於偏見而
至然耶兩漢通經者以董仲舒為第一然猶膠於穀
梁不克别白餘可知也臨嘗從師學識其大畧復得
先生所為書乃益曉發若瞰淵際危而獲梯航力不
勉則已勉焉則無髙深不濟也惜乎不得人人傳之
[176-19b]
以速其逺到子厚謂使庸人小童皆可積學以入聖
人之道況有明敏勤篤之資者乎近嵗取人以通經
為尚學者無小大以不通經為恥則此書之傳為時
羽翼豈可忽哉
袁桷後序曰近世春秋家立褒貶於字義茫不知盡
性之理按其形模以中有司程式為精巧天理人慾
三尺童子矜矜然猶能言之春秋之學廢矣習三傳
者惟文詞是師左氏盛而公穀廢矣武夷胡氏作傳
[176-20a]
止於七家唐世傳春秋者皆廢矣噫士何事春秋哉
吾里樓宣獻公晚嵗欲明義例之説時永嘉陳君舉
舎人為春秋傳遂序其意而焚其槀每語後進當以
唐陸淳集注纂例清江劉氏傳為下手予家所藏纂
例乃寳章桂公所挍號為精善按纂例他無善本審
此書廢已久聞蜀有小字本惜未之見唐志纂例十
卷集注三十卷微㫖二卷辨疑七巻予來杭復得微
㫖二卷乃皇祐閒汴本聞苕溪直齋陳氏書目咸有
[176-20b]
之當搜訪以足此書以假友人得脱灰燼劉氏傳乃
先越公居宥府時岳肅之侍郎所遺家諱咸以綘羅
覆其上書當永為子孫寳俾勿墜
呉萊後序曰自唐世言文者一變而王楊盧駱再變
而燕許三變而韓柳雖其文振八代之弊及見當世
經生攻訓詁治義疏則深敬之太常殷侑新注公羊
退之欲為之序幸得挂名經端以蘄不朽及寄詩盧
仝又言其抱遺經束三傳然仝所著春秋摘微一巻
[176-21a]
閒見一二未甚為學者輕重惟子厚答元饒州書恒
願掃於陸先生之門執弟子禮會先生病子厚出邵
州竟不克卒業先生盖河東陸淳元沖也與子厚同
郡且云先生師天水啖助及趙匡知聖人之㫖兼用
二帝三王法至先生大備春秋集注纂例辨疑微㫖
等書苞羅旁魄轇轕上下一出於正於是乎春秋有
啖趙陸氏之學往予北遊京師始從國子學見陸氏
纂例十卷是金泰和閒禮部尚書趙秉文手本太原
[176-21b]
板行後又得陸氏辨疑七巻微㫖二巻而集注久闕
自唐世學者説經一本孔氏正義及宋之盛説者或
不用正義六經各有新注爭為一已自見之論而欲
求勝於先儒已成之説宋子京傳唐事猶不滿於啖
助者豈啖助實有以開之故歟雖然啖趙陸氏未可
毁也後之學者自肆於藩籬閫域之外口傳耳剽而
不難於議經者必引啖趙陸氏以自解是或未之思
也夫
[176-22a]
柳貫後序曰陸文通先生春秋纂例十巻平陽府所
刊本末有識云泰和三年五月十三日秉文置其装
標猶用宋紹聖閒故門狀紙盖金仕宦家物也延祐
三年貫客京師而得之挍其中闕亡三十一紙從朋
友假善本手書完裝綴成袠先生之學其於春秋粹
矣春秋言本三家公穀主釋經左主載事由漢立學
官師資殊指故時時彈刺以相髙言之哤而道之裂
也唐啖趙氏作始析同辨異有義有例明三家之要歸
[176-22b]
示一王之矩則其道粲然矣先生嘗承趙學著其所
聞為書曰纂例微㫖辨疑此其一也貫將讀而釋之
益求二書不踵為余有耶盖私竊喜之按金章宗之
十一年改元泰和其三年則癸亥嵗也於時北學稱
趙閑閑公秉文卽公名知為趙氏所藏無疑後癸亥
七年章宗復土中原癉於兵又二十五年而金亡矣
是書免於灰殘滅以萬毁一存於壁藏瓿覆之餘
傳閲幾姓幾室而至於余逆而計之亦一百一十六年物
[176-23a]
也況今無板本豈不尤可珍也哉得書後二年八月
廿五日記
春秋辨疑
唐志七卷
存
淳自述曰集傳取舎三傳之義可入條例者於纂例
諸篇言之備矣其有隨文解釋非例可舉者恐有疑
難故纂啖趙之説著辨疑
[176-23b]
朱臨序曰春秋一其經而三家異其傳學者如目
多岐茫洋不知適從聖人之境雖勞無到日矣近
古固多議其非然出於臆斷學者愈惑以聖人之藴
如彼其深而專斷於一中材之臆其可惑也宜矣唐
有陸氏緫啖趙之説為纂例為辨疑所得獨多於近
古以啖趙之賢而陸氏兼之其得多也亦宜矣考其
觝排誣妄剔抉潛隱如翦榛莾見坦夷聖賢之境可
直趨而逺到矣纂例雖傳而世不全獨辨疑無遺辭
[176-24a]
而學春秋者當自辨疑始故予廣其傳慶厯戊子
何喬新曰春秋因三傳而經㫖益明者有焉因三傳
而經㫖反晦者有焉至啖趙陸淳之辨明而後人之
學有所㨿矣
華察後序曰自漢以來言春秋者大抵守三傳而已
其能卓然有見於千載之後者自唐啖趙二子始至
陸文通乃集合二家之説作纂例及辨疑數十篇其
有功於經甚大顧其書今世罕傳余同年陸給事浚
[176-24b]
明得舊本以示呉邑令汪君君刻之踰年告成而君
以考績去矣浚明深於春秋方盛有所論著以續文
通之業異時當别有傳之者汪君名旦晉江人嘉靖
乙未進士
春秋微㫖
唐志二巻今本三巻/
存
淳自序曰傳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韶盡羙矣又盡
[176-25a]
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又曰禹吾無閒然矣推此
而言宣尼之心堯舜之心也宣尼之道三王之道也
故春秋之文通於禮經者斯皆憲章周典可得而知
矣其有事或反經而志協乎道跡雖近義而意實藴
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終是賢智莫能辨彛訓
莫能及則表之聖心酌乎皇極是生人以來未有臻
斯理也豈但撥亂反正使亂臣賊子知懼而已乎故
今掇其微㫖緫為三卷三傳舊説亦備存之其義當
[176-25b]
否則以朱墨為别其有與我同志思見唐虞之風者
宜乎齋心極慮於此得端本清源之意而後周流乎
二百四十二年褒貶之義使其道貫於靈府其理浹
於事物則比屋可封重譯而至其猶指諸掌爾宣尼
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矣豈虚言哉豈虚言哉
柳宗元曰微㫖中明鄭人來渝平量力而退告而後
絶固先同後異者也今檢此前無與鄭同之文後無
與鄭異之據獨疑此一義理甚精而事有不合
[176-26a]
[176-26b]
經義考巻一百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