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六
翰林院檢討朱尊撰
禮記十九/
司馬氏光/大學廣義
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按取大學於戴記講說而專行之實自温公始
[156-1b]
程子顥/大學定本
一卷
存
黃震曰程氏謂大學乃孔子遺書初學入徳之門無如
大學者然其詮次與禮記原書不同明道以康誥曰以
後釋明字新字止字者聨於首章明徳新民止至善
三語之下然後及古之欲明明徳一章又然後以所
謂誠其意以後節節釋之伊川移古之欲明明徳一章
[156-2a]
於前然後及康誥曰一章
周應賓曰大學二程改本亦不相一
柴紹炳曰春秋夏五郭公把子伯甲戌己丑之類以
其傳疑未嘗輙加增損至宋代儒者多以己意刪訂
經文二程改大學朱子作孝經刋誤將舊文併省分
屬經傳而刪其句字夫仲尼不敢改魯史而程朱改
大學孝經此等事姑聽先儒自為之勿可效也
毛竒齡曰河南二程氏讀大學疑其引經處叅錯不一
[156-2b]
因各為移易實未嘗分經别傳指為誰作且變置其
文而加以增補也
按明道改本大學自大學之道至/則近道矣
下接/康誥曰克明徳至/止於信下接/古之欲
明明徳於天下者至/未之有也下接/此謂知
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至/辟則為
天下僇矣下接/詩云瞻彼淇澳至/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下接/詩云殷之未喪師至/以義為
[156-3a]
利也
程子頥/大學定本
一卷
存
按伊川改本大學自大學之道至/未之有也
下接/子曰聽訟吾猶人也至/此謂知之至也
下接/康誥曰克明徳至/止於信下接/所謂誠
其意者至/辟則為天下僇矣下接/詩云瞻彼
[156-3b]
淇澳至/此以沒世不忘也下接/康誥曰惟命
不于常至/驕泰以失之下接/詩云殷之未喪
師至/亦悖而出下接/生財有大道至/以義為
利也
吕氏大臨/大學解
宋志一卷
未見
朱子曰吕氏之先與二程夫子游故其家學最為近
[156-4a]
正然不能不惑於浮屠老子之說故其末流不能無
出入之弊若其他說之近正者君子猶有取焉
蘇氏總龜/大學解
一卷
佚
蕭氏欲仁/大學篇
一卷
佚
[156-4b]
楊時䟦曰學始於致知終於知止而止焉致知在格
物物固不可勝窮也反身而誠則舉天下之物在我
矣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凡形色之具於吾身無
非物也而各有則焉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鼻之於
臭味接乎外而不得遁焉者其必有以也知其體物
而不可遺則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則物與我
一也無有能亂我之知思而意其有不誠乎由是而
通天下之志類萬物之情贊天地之化其則不逺矣
[156-5a]
則其知可不謂之至矣乎知至矣則宜有止也譬之
四方萬里之逺苟無止焉則將焉歸乎故見其進未
見其止孔子之所惜也古之聖人自誠意正心至於
平天下其理一而已所以合内外之道也世儒之論
以髙明處已中庸處人離内外判心迹其失逺矣故
予竊謂大學者其學者之門乎不由其門而欲望其
堂奥非余所知也蕭君欲仁志學之士也錄示大學
一篇求余言以題其後其意蓋非苟然者故聊為發
[156-5b]
之苟於是盡心焉則聖人之庭户可䇿而進矣欲仁
其勉之哉
廖氏剛/大學講義
一卷
存載髙峰集/
譚氏惟寅/大學義
佚
何氏俌/大學講義
[156-6a]
佚
喻氏樗/大學解
宋志一卷
佚
張氏九成/大學說
宋志一卷杭州府志二卷/
未見
朱子熹/大學章句
[156-6b]
宋志一卷
存
黄幹曰先生於大學修改無虚日誠意一章未終前
三日所更定
陳振孫曰朱子章句大略宗程氏會衆說而折其中
又記所辨論取舍之意别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
之序至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王應麟曰淳熈十六年二月甲子文公序大學章句
[156-7a]
三月戊申序中庸章句二書各有或問中庸又有輯
畧
黄震曰晦庵先生表章四書遂以大學為稱首所定
為章句又與程氏不同自修身一章以後程氏嘗移
易者今悉仍舊今舉世之所誦習者惟章句也
王褘曰大學在禮記中通為一篇朱子始分為經傳
以明徳新民止善為三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條目惟其間格物致知
[156-7b]
傳朱子以為亡而補之孰知其未亡也今即其書求
之有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
後則近道矣此謂知本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
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
謂知之至也此十七句足為格物致知傳盖錯簡在
他所則為羡語而取以為傳則極其精切朱子勇於
補而不知移易何耶且三綱領八條目之外安有所
[156-8a]
謂本末乃别為之耶董丞相槐及玉峯車氏西磵葉
氏皆著論以辨其非使朱子復生將必以其言為然
也
王彝曰大學本禮記中之一篇程子見此篇與中庸
非聖賢不能作而俱隐禮記中始取以配論語孟子
而為四書朱子俱作為章句凡若干言題之曰章句
者分章析句以發明之也不曰集註以擬諸論孟者
古註外諸儒未備言也於二篇獨為之序者總言其
[156-8b]
所以述作之大㫖也
王鏊曰大學原文見古本禮記鄭𤣥為之注依文釋
義略通而已闕文錯簡亦不復識别至程朱始别為
綱領三條目八分傳以釋之其義精矣惜致知格物
之傳獨亡或以為非亡也移物有本末一節繼以知
止能得又繼以聽訟吾猶人一節而結之曰此謂知
本此謂知之至也即釋格物致知之義似亦可通盖
知物之本末始終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義也而
[156-9a]
尤以知本為貴與程子之義亦不相妨朱傳以聽訟
一節為釋本末則可疑本末非綱領非條目何以釋
為且本末既釋終始獨遺之耶
都穆曰朱子作大學章句嘗取程子之意以補致知
格物之傳黄氏日抄載董丞相之說謂經本無闕文
此特錯簡之釐正未盡者耳首章明明徳三句綱領
之下即繼以欲明明徳以下條目八事之詳此經也
自知止而后有定至則近道矣及聽訟吾猶人也至
[156-9b]
此謂知之至也此正釋致知在格物不俟他補後黄
巗車清臣著大學沿革論其見與董氏合王魯齋聞
之謂洞照千古之錯簡本朝大儒如宋學士方正學
其見亦同宋公曰綱與目之名無有所謂本末者何
必傳以釋之方先生曰以聽訟釋本末律以前後之
例不類合為一章而觀之與孟子堯舜知不徧物之
言正相發明其為致知格物之傳何惑焉是語雖異
於朱子而不乖乎道固朱子之所取也
[156-10a]
陸深曰朱晦庵作大學章句說經是孔子之言而曾
子述之傳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夫不得其言徒
記其意遂乃支分節解微恐於理有礙不若程子只
說大學孔氏之遺書恰好
李蓘曰子思遭樂朔之難作中庸事具孔叢子明矣
曾子著大學初謂朱說有本然觀與林擇之書大學
正經云云亦以意言爾傳中引曾子曰知曾氏門人
成之則晦翁亦未有所本也
[156-10b]
陳耀文曰大學或問云正經盖夫子之言而曾子述
之其傳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蓋傳文或引曾子
之言而又多與中庸孟子者合則知其成於曾氏門
人之手無疑夫無所承受無他左驗而據其相似者
輙謂某之所作所謂自信之篤而能自得師者與
樊良樞曰大學古本原無經傳朱子述程子之言曰
大學孔氏之遺書乃割一經為曾子所述分十傳為
門人之記遽稱曾子之書似與遺書之說不合觀誠
[156-11a]
意章别引曾子之言决非曾子之書可知也王文恪
謂大學初無闕文王文成謂大學亦無錯簡鄭端簡
頗信其說
馮屺章曰大學在戴記中從未嘗屬誰氏作不知朱
子何以確指為曾子此必有所受而言之
錢曰大學一篇漢唐諸儒並未言作者晦翁分叙
經傳遷次舊文定為曾子及其門人所述世遂信而
莫敢疑
[156-11b]
按漢藝文志曾子十八篇今見於大戴記者
十篇曰曾子立事曰曾子本孝曰曾子立孝
曰曾子大孝曰曾子事父母曰曾子制言上
曰曾子制言中曰曾子制言下曰曾子疾病
曰曾子天圓篇篇必冠以曾子二字其餘雖
無聞使其存亦必冠以曾子如大戴所記矣
大學不題作者姓氏或云七十子之徒共撰
所聞或云是子思作至朱子於百世之後毅
[156-12a]
然論定為曾子之書且析為經傳謂經一章
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十章則曾子之
意而門人記之其答林擇之書云傳中引曾
子曰知曾氏門人成之而樗齋漫録又云大
學决是子思所作不然誠意傳中不合有曾
子曰三字黄岡樊氏亦曰記引曾子之言决
非曾子之書可知學者所見不同如是當日
復齋陸氏東磵湯氏咸謂朱子中庸大學其
[156-12b]
傳不逺而朱徳莊亦不信朱子章句於是董
文清而後改本紛綸出矣
又按香溪范氏云班生志儒家書有曾子十
八篇今其存者十篇而已不知餘八篇為何
等語意其亡於魏晉之間也范氏於朱子未
成大學章句以前故為是言迨章句行而十
篇之外又增出大學一篇人不敢復致疑矣
大學或問
[156-13a]
宋志二卷
存
倪氏思/大學辨一作僻解/
一卷
佚
薛氏季宣/大學說
一卷
佚
[156-13b]
孫氏礿/大學講義
一卷
佚
金華志孫礿字居敬東陽人淳熈十四年進士第三
人仕至兵部郎官
黄氏幹大學聖經解
一卷
存
[156-14a]
大學章句疏義
一卷
存
葉氏味道/大學講義
一卷
佚
邵氏囦/大學解
一卷
[156-14b]
佚
熊氏以寧/大學釋義
一卷
佚
趙氏善湘/大學解
十卷
佚
眞氏徳秀/大學衍義
[156-15a]
宋志四十三卷
存
徳秀自序曰臣始讀大學之書見其自格物致知誠
意正心修身齊家至於治國平天下其本末有序其
先後有倫蓋嘗撫卷三歎曰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
大學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學為人君而不知大
學無以清出治之源為人臣而不知大學無以盡正
君之法既又考觀在昔帝王之治未有不本之身而
[156-15b]
逹之天下者然後知此書所陳實百聖傳心之要典
而非孔氏之私言也三代而下此學失傳其書雖存
槩以傳記目之而已求治者既莫之或考言治者亦
不以望其君獨唐韓愈李翺嘗舉其說見於原道復
性之篇而立朝論議曾弗之及蓋自秦漢以後尊信
此書者惟愈及翺而亦未知其為聖學之淵源治道
之根柢也况其他乎臣嘗妄謂大學一書君天下者
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則必治違之則必亂近世大儒
[156-16a]
朱熹嘗為章句或問以析其義寧皇之初入侍經帷
又嘗以此書進講願治之君儻取其書玩而繹之則
凡帝王為治之序為學之本洞然於胸次矣臣不佞
竊思所以羽翼是書者故剟取經文二百有五字載
於是編而先之以堯典臯謨伊訓與思齊之詩家人
之卦者見前聖之規橅不異乎此也繼之以子思孟
子荀况董仲舒揚雄周敦頥之說者見後賢之議論
不能外乎此也堯舜禹湯文武之學純乎此者也商
[156-16b]
髙宗周成王之學庻幾乎此者也漢唐賢君之所謂
學已不能無悖於此矣而漢孝元以後數君之學或
以技藝或以文辭則甚繆乎此者也上下數千載間
治亂存亡皆由是出臣故斷然以為君天下之律令
格例也雖然人君之學必知其要然後有以為用力
之地蓋明道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者人君格物
致知之要也崇敬畏戒逸欲者誠意正心之要也謹
言行正威儀者修身之要也重妃匹嚴内治定國本
[156-17a]
教戚屬者齊家之要也四者之道得則治國平天下
在其中矣每條之中首以聖賢之明訓參以前古之
事蹟得失之鑑炳焉可觀昔時入侍邇英盖嘗有志
乎是比年以來屏居無事乃得繙閱經傳彚而輯之
𤱶畝㣲忠朝思暮繹所得惟此秘之巾術以俟時而
獻焉其書之指皆本大學前列二者之綱後分四者
之目所以推衍大學之義也故題之曰大學衍義云
又進表曰汗竹雖厪何補聖經之奥食芹欲獻誤
[156-17b]
䝉天語之温以十年纂輯之餘欣一旦遭逢之幸中/
謝/惟大學設八條之教為人君立萬世之程首之以
格物致知示窮理乃正心之本推之於齊家治國見
修已為及物之原曾子之傳獨得其宗程氏以來大
明厥㫖迨師儒之繼出有章句之昭垂臣少所服膺
晚而知趣謂淵源逺矣實東魯教人之㣲言而綱目
粲然乃南面臨民之要道曩叨侍從論思之列適當
奸諛䝉蔽之時念將開廣於聰明惟有發揮於經術
[156-18a]
使吾君之心炳如白日於天下之理洞若秋毫雖共
兠雜進於堯朝豈魑魅能逃於禹鼎不量菲薄欲效
編摩遽罹三至之讒徒結九重之戀既投閒而置散
因極意以研精𤱶畝不忘君每惓惓於報上藩墻皆
置筆幾矻矻以窮年首剟聖賢性命道徳之言旁采
古今治亂安危之迹必提其要皆聚此書凡諸老先
生之講明粗加該括於君子小人之情狀尤極形容
載瞻海嶽之崇深期效涓埃之裨補兹蓋恭遇皇帝
[156-18b]
陛下乾旋坤轉日就月將於緝熈單厥心基命遹隆
於成后念終始典於學遜志克邁於商宗方將切磋
琢磨而篤於自修定静安慮而進於能得事欲明於
本末理期貫於精粗適粹成編冐塵清燕止其所止
願益加止善之功新以又新更推作新民之化
玉海端平元年十月侍讀真徳秀進大學衍義上謂
有補治道是月讀大學章句畢令進讀
趙希弁曰右真文忠公徳秀為户部尚書日所進也
[156-19a]
因大學條目而附以經史首之以帝王為治之序次
之以帝王為學之本是之謂綱首之以明道術辨人
材審治體察民情次之以崇敬畏戒逸欲又次之以
謹言動正威儀又次之以重妃匹嚴内治正國本教
戚屬是之謂目每條之中首之以聖賢之典訓次之
以古今之事迹諸儒之釋經論史有發明者録之而
公之說亦附見焉
魏了翁曰自慶元權臣立偽學之名以錮善類憸人
[156-19b]
乗之以給爵位俗士假之以漁科名自周程子至於
朱張氏凡以發天人之藴闡聖賢之秘者皆憲禁以
絶其書雖以中庸大學孔門之遺言亦科目之所忌
學士解散甚有不敢名其師者公晚出獨立慨然以
世道自任即口誦心惟驗已之實踐行世接物體心
之所安造次理道於仕於處無貴賤少長愛而敬之
自長沙後國人以公出處為廟社安危公身愈退道
愈尊名愈盛而責愈衆積憂成疾亦自是始矣公將
[156-20a]
以晚歲著書貽後僅有大學衍義一書既上送官留
之經幄其次僅有文章正宗號為成書悲夫
楊士竒曰大學衍義四十三卷著述之意見公所上
劄子及序蓋其為書廣大精密綱目畢備有天下國
家之任及為臣欲致其君於唐虞三代者必考之於
斯焉
薛瑄曰朱子之後真西山大學衍義有補於治道
張寧曰大學衍義一篇依經據史博古通今言天必
[156-20b]
有徴於人語事而不遺乎理録善惡以示百世王之
監戒廣節要以盡八條目之工夫忠臣愛主之諷導
箴規人君治世之格例律令於今可見盡在此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