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133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高麗-守其 (master)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七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弗凾 大毗婆沙論卷第六十五



此卷十九幅第六行此四果位對治
之下三結餘位不尒乃至九行及欲漏四十字
國宋二本並錯重寫丹本中作四法
餘位不尒謂預流果對治見瀑流軛
見取戒禁取及後二身繫一來果對
治欲瀑流軛取及初二身繫一分不
還果對治欲瀑流軛取及前二身繫
五十八字乃正文也。


廉凾 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九



此卷十九幅第二十行他心智不相
之下字之上國本丹本皆有道無願
相應法乃至及空不相應凡七十二
行文此宋本中無者脫之耳今依二
本加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
文于左。


他心智不相應道無願相應法此無
願相應非他心智是他聚故有法他
心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即無
漏他心智俱生聚中除他心智及無
願三摩地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
[027-0700a]
謂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無願謂他
心智不相應無願無願不相應他心
智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
應行此中他心智不相應無願者謂
苦集無願及他心智不相應道無願
此非他心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
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無願
不相應他心智者謂有漏他心智此
非無願相應是他聚故亦非他心智
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
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
心所法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有漏
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也聚故色
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
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對念精進喜輕安定捨覺支正思惟
正精進正念正定亦尒者如他心智
對無願有四句此對六覺支四道支
亦尒。


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巳知根相應
耶荅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他心
智相應非巳知根謂巳知根所不攝
[027-0700b]
他心智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具知根
所攝他心智相應及有漏他心智相
應心心所法此法他心智相應非巳
知根是他聚故有法巳知根相應非
他心智謂巳知根所攝他心智及他
心智不攝不相應巳知根相應法此
中巳知根所攝他心智者謂修道中
無漏他心智此與巳知根相應非他
心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他心
智不攝不相應巳知根相應法者謂
修道中苦集滅智俱生聚及他心智
所不攝道智俱生聚中心心所法此
與巳知根相應非他心智是他聚故
有法他心智相應亦巳知根謂巳知
根所攝他心智相應法此法是何謂
修道中無漏他心智相應法即此相
應八無漏根及彼相應餘非根心所
法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巳知根
謂巳知根所不攝他心智及他心智
巳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
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中巳知根所
不攝他心智者謂具知根所攝他心
智及有漏他心智此非他心智相應
[027-0700c]
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巳知根
相應是他聚故及他心智巳知根不
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知
當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他心智不
攝不相應具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
他心智不攝不相應有漏心心所法
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
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
行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具知根亦
尒者如他心智對巳知根有四句此
對具知根亦尒。


諸法世俗智相應彼法苦智乃至正
定相應耶荅不尒設法苦智乃至正
定相應彼法世俗智相應耶荅不尒
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苦智乃至正定
皆無漏故。


諸法苦智相應彼法集智相應耶荅
不尒設法集智相應彼法苦智相應
耶荅不尒對滅道智無相三摩地亦
尒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
所緣異故。


諸法苦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
耶荅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苦智
[027-0701a]
相應非空謂苦智相應空及空不相
應苦。


逸凾 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




此卷第二十三幅第十六行戒禁取
之下善及染汙乃至故說命根緣緣識
三界四部隨眠隨增一百四十六
字者即是此論第八十七卷卷末文
耳宋本錯寫焉此中二本即云此四
寧是前際分別荅此四皆於現在事
轉待未來故立前際名或有說者此
四皆緣先所聞教謂彼外道先聞自
師所說至教要由如是荅他所問生
不死天彼不死天要由如是荅問故
得故此四種皆是前際分別見攝如
是四種前際分別不死矯乱依怖妄
語邪見無知愚鈍事起此一百九字
乃正文也。


逸凾 大毗婆沙論卷第二百



初三幅第七行有過失之下二本無故
作是念此亦有色亦無色我死後有
乃至俱有過失凡八十五字宋本
錯重寫耳今依二本刪之。
[027-0701b]


十七幅第六行此二俱之下謗因等之上
二本有入断見品以執無故有說入
二品由執我常十七字宋本無者
脫耳今依二本補之。


十八幅第二十一行皆常見攝之下
現法涅槃之上二本有故即常見品七
断滅論断見攝故即断見品十七字
宋本無者脫耳今依二本足之。


十九幅初二行云一者有見之下一切
之上二本有二者無見如次攝入常
断見品師子吼經說十七字宋本無
者脫耳今依二本補之。


二十二幅十二三行定有前心為因
之下引後之上二本有引起將命終位無
極緣緣正死時心定能十六字宋
本無者脫耳今依二本補之。


渭凾 分別功德論第五卷



按此論丹藏為四卷開元錄云四卷
而注云或三卷或五卷者但分卷有
異耳文無增減焉錄有注敘云右此
一論釋增一阿含經義從初序品至
弟子品過半釋王比丘即止法上錄
云竺法護譯者不然此中牒經解釋
[027-0701c]
文句並同本經似與增一阿含同一
人譯而餘錄並云失譯且依此定僧
祐錄云迦葉阿難撰者此亦不然如
論第一卷中引外國師及薩婆多說
故知非是二尊所撰。


渭凾 十八部論開元錄云新為失譯附秦錄



按此論者宋藏中錯重寫彼部異執
論名為十八部論故今取此國本為
正開元錄云右十八部論群錄並云
梁代三藏真諦所譯今詳真諦三藏
巳譯十八部論不合更譯部異執論
其十八部論初首引文殊問經分別
部品後次云羅什法師集後方是論
若是羅什所翻秦時未有文殊問經
不合引之置於初也或可準別錄中
文殊問經編為失譯秦時引證此亦
無疑若是真諦再譯論中子注不合
有秦言之字詳其文理多是秦時羅
什譯出諸錄脫編致有疑焉其真諦
十八部䟽即部異執䟽是雖有斯理
未敢指南後諸博聞請求實錄。


觀凾 菩薩本緣經卷上



右經第三幅十四行鹿群威猛之下
[027-0702a]
本有如我曾聞菩薩往昔以恚因緣
墮於龍中乃至五穀臨熟遇天惡雹
凡二十六行四百四十二字國本宋
本所無者今撿彼文則是此經下卷
龍品第八之文丹藏錯亂妄置于茲
耳故今不取。


驚凾 雜寶藏經卷第五



右經此卷第二幅賈客造舍供養佛
生天緣之下丹本有貧人以[麩-夫+少]團施見
獲報緣乃至乾陀衛國王治故塔寺得
延命緣等六緣國本宋本並無者今
撿此六緣則前第四卷初巳有之丹
本錯亂重寫于茲耳故今不取。


畫凾 金七十論三卷



按開元錄亦名僧伽論或為二卷云
右一論外道迦毗羅仙人造明二十
五諦所謂數論經中云迦毗羅論是
也又長房內典二錄真諦譯中有金
七十論二卷復有僧伽論三卷二目
俱存者誤也此論及勝宗十句義論
者非是佛法而諸外道宗以此數勝
二論為上欲令博學而破邪現正之
者先須委悉異道之宗故譯出之恐
[027-0702b]
其失而不傳故編入藏中耳。


右凾 神州三寶感通錄三卷



此錄上卷宋本與二本大異撿之宋
本錯將宣律師感通錄一卷為此上
卷耳今依二本正之又為看舊宋藏
者具錄正文于左。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   右


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 撰


夫三寶利見其來久矣但以信毀相
𥪰故有感應之緣自漢洎唐年餘六
百靈相盻嚮群錄可尋而神化無方
待機而扣光瑞出沒開信於一時景
像垂容陳迹於萬代或見於既往或
顯於將來昭彰於道俗生信於迷悟
故撮舉其要三卷成部云。


初明舍利表塔次列靈像垂降後引聖寺瑞經
神僧。


初明舍利表塔昔如來行乞有童
子戲於路側以沙土為米麵逆請
以土麵奉佛因為受之命侍者以為
土漿塗佛住房足遍南靣記曰此童
子者吾滅度後一百年王閻浮提空
中地下四十里內所有鬼神並皆臣屬
[027-0702c]
開前八塔所獲舍利於一日夜伇諸
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廣如眾經故不
偹載此土即之東境故塔現不足以疑舍利西梵天言此
云骨身也恐濫凡夫之骨故依本名而別之



* 西𣈆會稽鄮塔緣一
* 東𣈆金陵長干塔緣二
* 石趙青州東城塔緣三
* 姚秦河東蒲坂塔緣四
* 周岐州岐山南塔緣五
* 周瓜州城東古塔緣六
* 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緣七
* 周洛州故都西塔緣八
* 周涼州姑臧縣塔緣九
* 周甘州刪丹縣塔緣十
* 周𣈆州霍山南塔緣十一
* 齊代州城東古塔緣十二
* 隋益州福感寺塔緣十三
* 隋益州𣈆源縣塔緣十四
* 雒縣塔附
* 隋鄭州起化寺塔緣十五
* 隋懷州妙樂寺塔緣十六
* 隋并州淨明寺塔緣十七
* 隋并州榆社縣塔緣十八
* 隋魏州臨菑縣塔緣十九
* 雜明神州山川藏寶等緣二十


初西𣈆會稽鄮塔者今在越州東三
百七十里鄮縣界東去海四十里在縣
東南七十里南去吳村二十五里案前
傳云𣈆大康二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
何者生在畋家弋獵為業得病死[禾*衡-行]
見一梵僧語何曰汝罪重應入地獄
吾憫汝無識且放今洛下齊城丹陽
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
[027-0703a]
王所造可勤求禮懺得免此苦既醒
之後改革前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
如言南行至會稽海畔山澤處處求
覓莫識基緒達悲塞煩冤投告无地
忽於中夜聞土下鍾聲即迂記其處剡
木為𠛴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地
踊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高
一尺四寸方七五層露盤似西域
于闐所造面開窓子四周天鈴中懸
銅磬每有鍾聲疑此磬也遶塔身
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僧雜類等
像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
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斯可謂神功
聖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內
於八王日舁巡邑里見者莫不下拜
念佛其舍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側
多有古迹塔側諸暨縣越舊都之地
以句章對鄮剡等四縣為之諸暨東北
一百七里大部鄉有古越城周迴三里
地記云越之中葉在此為都離宮別舘
遺基尚在悉生豫章多在門階之側
行伍相當森竦可愛風雨晦朔猶
聞鍾磬之聲百姓至今多懷肅敬
[027-0703b]
其迹繁矣諸暨西北百里新義鄉有
許公巖地志云𣈆時高陽許詢字玄
度與沙門支道林為友每相從歷覽
山水至此乃栖焉𣈆辟度為司徒椽徵
不就後詣建鄴見者傾都劉恢為丹
陽尹有名當世日數造之歎曰今見
許公使我遂為輕薄京尹於郡立齋
以處之至于梁代此屋猶在許椽既
反劉尹嘗至其齋曰清風朗月何嘗
不恒思玄度矣句章縣西南一百三十
里明鄉有四明天台赤城瀑布等山
天下稱最東北百四十里有沙塘道
廣數丈入海百餘里地記云是秦皇
追安期先生於蓬萊至深而息故此
塘道至今宛然鄮縣古城在句章東
三百餘里昔閩越所都其靈塔即縣
界孝義鄉也地志云阿育王造八万
四千塔此其一也宋會稽內史孟顗修
理之山有石坎方可三尺水味清淳
冬溫夏冷輿地志云阿育王釋迦弟
子能伇鬼神一日夜於天下造佛骨
寶塔八万四千皆從地出案𣈆沙門
笁慧遠云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
[027-0703c]
彭城今秣陵長干又是其一則有三
矣今以經驗億家一塔計此東夏理
多不疑且見楊越即有二塔廣袤九
域故有之焉會稽記云東𣈆丞相
王導云初過江時有道人神彩不凡
言從海來相造昔與育王共遊鄮縣
下真舍利起塔鎮之育王與諸真人
捧塔飛行虛空入海諸弟子攀引一
時俱墮化為烏石石猶人形其塔在䥫
圍山也大守褚府君云海行者述島
上有聚烏石作道人形頗有衣服褚
令鑿取將視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狀
東海不遠島上是徐偃王避地之處
宮郭古基宛然昔周穆西巡登崑
崙山偃王乃有統焉穆王聞之馳還
日行万里偃王避之於此𣈆孫恩作
逆寄仙妖以惑眾築城自衛其處猶
存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圖
堂殿房廊周環備滿号阿育王寺四
面山遶林竹䓗翆花卉閒發飛走相娛
實閑放者之佳地也有碑頌之著作郎
[厂@既-旡-日+口*頁]胤祖文寺東南三十五里山上有佛
右足跡寺東北二里山頭有佛左足跡
[027-0704a]
二所現于石上莫測其先寺北二里有
聖井其實深池鰻魚俗号為魚菩薩也
人至井所禮拜魚隨聲出來賊過偽禮
魚出賊便以刀斫之因断魚尾自尒潛
隱魚不時出有至心邀請禮拜者但
濆水而巳初有一僧聞塔來禮處所
荒凉持食為難有一老姥患脚來
為造食便去如是怪之去後私尋乃
入池內據量即魚所化也其塔靈
異往往不一大略為瑞多現聖僧遶塔
行道每夕然燈於光影中現形在壁
旋轉而行且列數條多則詞費。


貞觀十九年敏法師者禹[宋-木+儿]道勝歷
覽聖迹依然動神領徒數百來寺
一月敷講經論士俗咸會夜中有人
見梵僧百餘遶塔行道以事告眾
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恠自古至
今四大良日遠近來寺建齋樹福然
於夜中每見梵僧行道誦經讚
頌等相。


永徽无年會稽處士張太玄於寺禮
誦沙門智恱獨與太玄連牀而寢半
夜聞誦金剛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靜
[027-0704b]
聽形心欣泰乃至誦訖然契其相者
真尋視無形明知神授矣。


二東𣈆金陵長千塔者今在潤州江
寧縣故楊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廢
長干寺內昔西𣈆未統江南是稱吳
國於長千舊里有古塔地即育王所
搆也依於邑里既崩子亮立孫琳執
政五鳳中毀除佛寺此塔同湮而舍
利潛地吳平之後諸僧頗依故處而
居起塔三層既不得舊塔之基事迹
蕪沒莫之或識至。


東𣈆咸安二年簡文立塔三層孝武
上金相輪露盤冥祥記云簡文有意
興搆未遂而崩即三層之塔疑是先立
至孝武太元末有并州西河沙門劉
慧達本名屑荷見於僧傳來尋古塔
莫知其地乃登越城四望獨見長干
有異氣便往禮拜而居焉時於昏夕
每有光明迂記其處掘之入地丈許得
三石碑長六尺中央一碑鑿開方孔
內有䥫銀金三函相重於金函內有
三舍利光明映徹及爪甲一枚又有
一髮申可數尺旋則成螺光彩照曜
[027-0704c]
咸以為育王之所藏也即從就塔北
更築一塔孝武加為三層故寺有
兩塔西邊是育王古塔也丹陽尹王
雅奉五斗米道常謂冝黜佛法除毀
塔寺其日下詔令會稽王道子將雅
觀焉時沙門正行舍利至雅撥翻其
鉢而舍利附于器內終不墜落王更
貯清水燔香咒曰王丹陽酷不信法
世尊威靈願有以津示應聲光明煥然
騰發雅自此後雖未能精至終身不
復誣訾佛法梁大同中月犯五車老
人星見改造長干寺阿育王塔出舍
利髮爪天子幸寺設大無礙法會下
詔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万物不得
齊其蠢生二儀不得恒其覆載故勞
逸異年懽𢡖殊日去歲失稔斗粟貴
騰民在困窮運臻斯濫原情察理或
有可矜下車問罪聞諸往誥責歸元
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繩則自新無
路書不云乎與其殺不𦍬寧失不經易
曰隨時之義大矣哉今真形舍利復
見於世逢希有之事起難遭之想今
出阿育王寺設無㝵會耆年童齒
[027-0705a]
莫不欣恱如積飢得食如久別見親
幽顯㱕心遠近顒仰士女霞布冠盖雲
集同時布德𠃔叶人靈凡天下罪無
輕重皆赦除之今潤州江寧故地伹有
󵫖基三層并剎佛殿餘則榛木荒藂
非人所涉示是古基而巳頻有大蟲
發塔基者多自死而草深人希惟有
𢙣獸於中產育或銜鹿而血汙塔者
尋被打撲號叫驚人今去永安坊
張侯橋七八里余本住京師曲池日嚴
寺寺即隋焬所造昔在𣈆蕃作鎮
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發長于寺
塔下取之入京埋於日嚴塔下施銘於
上于時江南大德五十餘人咸言京師
塔下舍利非育王者育王者乃長
干本寺而不測其是非也至武德七
年日嚴寺廢僧徒散配房宇官収
唯舍利塔無人守護寺墌屬官事須移
徙余師徒十人配住崇義乃發掘塔
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
并爪一枚少有黃色并白髮數十餘
有雜寶瑠璃古器等捴以大銅函盛
之撿無螺髮又疑爪黃而小如人者尋
[027-0705b]
佛倍人爪赤銅色今則不尒乃將至
崇義寺佛堂西南塔下依舊以大
石函盛之本銘覆上埋于地府余問󵫠
初南僧咸曰爪髮梁武帝者
舍利則有疑焉埋之本銘置于其上據
事以量則長干佛骨頗移於帝里然
江南古塔猶有神異崇義所流盖蔑
如也故兩述之矣伹年歲綿遠後人
莫測略編斯紀以顯厥緣云。


三青州古城寺塔者代歷周秦莫知
其地石趙時佛圖澄者在鄴勒虎
敬重廣置寺塔而少露盤方欲作之
澄曰臨菑城中有阿余王寺猶有佛
像露盤在深林巨樹下上有伏石可
尋而取也虎使求之依言指授入地
二十丈獲之至鄴阿余阿育聲之轉耳
須訪故地處所故慧達在冥中告云雒
陽臨菑建鄴鄮縣成都此五處並育王
塔禮者不入地獄故知此塔不虛名也
四河東蒲坂古塔者後秦姚略叔父
為晉王鎮於河東古老傳云蒲坂古
塔即阿育王所立也疑之屢有光現
依掘得佛骨於石函銀匣中照耀殊
[027-0705c]
常送以上略略乃親迎覩於㶚上今蒲
州東坂有救苦寺僧住立大像極宏
冠南古塔不樹云。


五󵫚風岐山南古塔者在平原上南下
北高東去武亭州十里西去歧山縣二
十里南去渭水三十里北去岐山二十
里一名馬額山同岥山斯並在大山
之北南有小山東西而列中閒大谷南
與北別故号岐山岐即分也西北二十
餘里有鳳泉泉在岐山之陽極高顯
即周文時鸑鷟鳴於𡵲山斯地是也
飲此泉水故号鳳泉又南飛至終南
之陰故渭南山下亦有鳳泉又西南
飛越山至于河池今所謂鳳州古
河池郡是也不可窮鳳之始末且論
置塔之根原故隋高美其地泉仍就
置塔俯臨目極誠為虛逈寺名久廢
僧徒化往人物全稀塔將頺壞余往
觀焉榛藂彌滿雖无黍離之實深
切黍離之悲今平原上塔俗諺為阿
育王寺鄉曰柳泉取其北山之舊号
耳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僧徒五百及
周滅法廂宇外級唯有兩堂獨存隋
[027-0706a]
朝置之名成實寺大業五年僧不滿
五十人者廢之此寺從廢入京師寶昌
寺其塔故地仍為寺莊唐運伊始義
寧二年寶昌寺僧普賢慨寺被廢沒
諸草莽具狀上請于時特蒙大丞相
見識昔曾經往覽表攸然仍述本
由可名法門寺自尒至今武德二年薛
舉稱兵將事南及大宗率師薄伐初
度八十僧未有住寺寶昌寺僧惠素掃
洒鳳泉以僧未配遂奏請住法門蒙
勑依奏便捴住焉年歲既久殂落略
盡寺在孤城之中問其本起乃云大
業末年四方賊起諸鄉在平原之上
無以自安乃共築此城以防外[冗-几+祋]唐
初雜住未得出居延火焚之一切都
盡二堂餘燼燋黑尚存貞觀五年岐
州㓨史張亮素有信向來寺禮拜伹
見古基曾無上覆奏
勑望雲宮殿以盖塔基下
詔許之因搆塔上尊嚴相顯古老傳云
此塔一閉經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
聞之以貞觀年中請開剖出舍利以示
人恐因聚眾不敢開塔有勑並許遂
[027-0706b]
依開發深一丈餘獲二古碑並周魏之
所樹也文不足觀故不載錄光相照燭
同諸舍利既出舍利通現道俗無數
千人一時同觀有一盲人積年目冥急
努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內外崩騰
同赴屯聚塔所日有數千舍利高出眾
人同見於方骨上見者不同或見如玉
白光暎徹或見綠色或不見者問眾
人曰舍利何在時有一人以不見故
感激懊𢙉搥胸而哭眾人愍之吊問
曰汝是宿作努力懺悔何用搥胸此
人見他燒指行供養者即以麻緾母
指燒之遶塔而走火盛心急來舍利
所欻然得見歡喜踊躍跳躑不覺指
痛火滅心歇還復不見顯慶四年九月
內山僧智琮弘靜見追入內語及育王
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上曰豈
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
八万四千之一塔矣琮曰未詳虛實
古老傳云名育王寺言不應虛又傳
云三十年一度出前貞觀初巳曾出
現大有感應今期巳滿請更出之上
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
[027-0706c]
七日行道祈請有瑞乃可開發即給
錢五千絹五十疋以充供養琮與給
使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
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
道久之未有光現至十日三更乃臂
上安炭就而燒香懍厲專注曾无異
想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
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內三像
足各放光赤白綠色緾繞而上至於
衡桷合成帳盖琮大喜踴將欲召僧
乃覩塔內畟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
同寺須臾既久光盖漸歇冉冉而下
去地三尺不見群僧方知聖隱即召
來使同覩瑞相既至塔所餘光薄地
流輝布滿赫弈潤滂百千種光若有
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舍利一
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
又獲七枚捴置盤水一枚獨轉遶餘舍
利各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
具狀上聞勑使常侍王君德等送
絹三千疋令造󰼸等身阿育王像餘
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可即開發
出佛舍利以開福慧僧以舊材多雜
[027-0707a]
朽故遂捴換以栢編石為基㽵嚴輪
奐製置殊麗又下勑僧智琮弘靜鴻
臚給名住會昌寺初開塔日二十餘人
同共下鑿及獲舍利諸人並見唯一不
見其人懊𢙉自拔頭髮苦心邀請哀
哭號叫聲駭人畜徒自𠧨責終不可
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
如初由是諸來謁者恐不見骨不敢
見其光瑞寺東云龍坊人勑使未至
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遠
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光照寺
城丹赤如畫且具以聞寺僧歎訝曰
舍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其
舍利形狀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孔
正方外楞亦尒下平上漸內外光淨餘
內小指於孔中恰受便得勝戴以示
大眾至於光相變現不可常准于時
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閒往來
相慶皆稱佛德一代光華京師大慈
恩寺僧惠滿在塔行道忽見綺井
覆海下一雙眼精光明殊大通召道
俗同視亦然皆懾然喪膽更不敢重
視顯慶五年春三月下
[027-0707b]
勑取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周人
獻佛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
闊四寸許黃紫色將往東都駕所
時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
勑以舍利及頂骨出示行道僧曰此
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
還收入內皇后捨所寢衣帳直絹一千
疋為舍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
鏤窮奇以龍朔二年送還本塔至二
月十五日奉
勑令僧智琮弘靜京師諸僧與塔寺
僧及官人等無數千人共藏舍利于
石室掩之三十年後非余所知後有開
瑞可續而廣也。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七 二十四張
[027-070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