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133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高麗-守其 (master)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二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作凾 大智度論第四卷



第一幅第九行云荅曰之下菩薩雖應
次佛以諸煩惱乃至第二幅第八行云菩薩眾
荅曰等凡二十二行文此宋本中本
闕今依二本補之又為看舊宋藏論
者具錄其文于左。


荅曰菩薩雖應次佛以諸煩惱未盡
故先說阿羅漢諸阿羅漢智慧雖少
而巳成熟諸菩薩智慧雖多而煩惱
未盡是故先說阿羅漢佛法有二種
一秘密二現示現示中佛辟支佛阿
羅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盡無餘故
秘密中說諸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
巳断具六神通利益眾生以顯示法
故前說阿羅漢後說菩薩復次菩薩
以方便力現入五道受五欲引導眾
生若在阿羅漢上諸天世人當生疑
恠是故後說問曰在阿羅漢後可尒
何以乃在優婆塞優婆夷後荅曰四
眾雖漏未盡盡在不久故通名聲聞
眾若於四眾中閒說菩薩者即不便
[012-0594a]
如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
後在沙弥前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
弥後此諸菩薩亦如是雖應在學人
三眾上以不便故在後說復次有人
言菩薩功德智慧超殊阿羅漢辟支
佛是故別說問曰聲聞經中但說四
眾此中何以別說菩薩眾荅曰。


聖凾 大智度論第十四卷



第十一幅初行云能到之下菩薩若遇
惡口乃至阿毗曇廣分別等凡十七行
文此宋本中本闕今依二本補之又
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菩薩若遇𢙣口罵詈若刀杖所加思
惟知罪福業因緣諸法內外畢竟空
無我無我所以三法印印諸法故力
雖能報不生𢙣心不起𢙣口業尒時
心數法生名為忍得是忍法故忍智
牢固譬如畫彩得膠即堅著有人言
善心有二種有麤有細麤名忍辱細
名禪定未得禪定心樂能遮眾𢙣是
名忍辱心得禪定樂不為眾𢙣是名
禪定是忍是心數法與心相應隨心
行非業非業報隨業行有人言二界
[012-0594b]
繫有人言但欲界繫或不繫色界無
外𢙣可忍故亦有漏亦無漏凡夫聖
人俱得故障巳心他心不善法故名
為善善故或思惟断或不断如是等
種種阿毗曇廣分別。


建凾 大智度論第三十一卷



第二十七幅末六行云無始空之下
問曰有始法乃至第二十九幅初行云有始空
等凡三十一行文此宋本中本闕今
依二本補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
錄其文于左。


無始空問曰有始法亦是邪見應當
破何以但說破無始荅曰有始是大
惑所以者何若有始者初身則無罪
福因緣而生善𢙣處若從罪福因緣
而生不名為初身何以故若有罪福
則從前身受後身故若世閒無始無
如是咎是故菩薩先巳捨是麤𢙣邪
見菩薩常習用無始念眾生故說無
始常行因緣法故言法無始未得一
切智故或於無始中錯謬是故說無
始空復次無始巳破有始不須空破
有始今欲破無始故說始空問曰若
[012-0594c]
無始破有始者有始亦能破無始汝
何以言但以空破無始荅曰是二雖
皆邪見而有差別有始起諸煩惱邪
見因緣無始起慈悲及正見因緣所
以者何念眾生受無始世苦惱而生
悲心知從身次第生身相續不断便
知罪福果報而生正見若人不著無
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生著即是
邪見始常無常見有始見雖破無始
見不能畢竟破無始能畢竟破有始
是故無始為勝如善破不善不善破
善雖㸦相破而善能畢竟破𢙣如得
賢聖道永不作𢙣𢙣法則不然勢力
微薄故如人雖起五逆罪断善根墮
地獄久不過一劫因緣得脫地獄終
成道果無始有始優劣不同亦如是
以無始力大故能破有始是故不說
有始空。


谷凾 大寶積經論四卷菩提流支 譯



宋本第一卷與國丹二本逈異未知
去取今按開元錄中敘此論云右釋
舊單卷大寶積經即寶積第四十三
會是巳上按寶積部第四十三普明菩
[012-0595a]
薩會一卷失譯右舊譯單卷大寶積
經有釋論四卷巳上今對撿之宋本初
卷全是彼經非論文也是則宋本錯
將經本為論初卷耳其名加論字又
為流支譯何耶故今去彼取此為正
後賢欲知今之所去宋本初卷是何
等者請見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二
卷則是耳今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
其文于左。


大寶積經論卷第一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世閒救苦海度彼岸大悲降魔怨。


「 我釋寶積經
 莊嚴十六種
 真實微妙義
 欲令法久住
 自利利他故」



問曰汝欲釋寶積經應先釋此法問
以何義故名為寶積荅曰大乘法寶
中一切諸法差別義攝取故所有大乘
法寶中諸法差別相者彼盡攝取義故
名曰寶積一聚二積三陰四合和義一
名異是中一切大乘法中如來為諸菩
薩十六種相差別說法何者十六種相
一法邪行相如是菩薩行邪行已名為
行邪行相二正行相如是菩薩行正行
[012-0595b]
已名為行正行相三行正行利益相菩
薩住正行巳名法行等行善行四行法
行諸相差別五於諸菩薩所生慈心相
為令生敬重心行說相故六菩薩住正
行學戒相故七聲聞戒與菩薩戒中說
優劣勝如相故八菩薩善學菩薩戒已
能與世閒智等饒益他行差別相故九
受彼菩薩藏時教修聲聞戒相差別十
不善學沙門相差別故十一不學沙門
相差別故十二住假名行相差別故
十三住真實行相差別故十四如來
方便化度眾生相差別故十五說微
密語相差別故十六於菩薩藏中得
教誨已善信有益相差別故大乘經
中如來為諸菩薩說如是等十六種
相差別法故彼法門中此一切諸相
現所說故彼大乘法寶中所有諸相
盡攝取故此妙法門名為寶積問曰
云何彼大乘正法寶中所有諸相而
此法門中所攝取成荅曰迦葉有四
法退失智慧如是等黑朋所攝八種
四句攝邪行相差別故迦葉菩薩有
得四大伏藏如是等六種四句所攝
[012-0595c]
正行利益相差別如是此諸二十二
四句具說染淨退益之事迦葉名菩
薩者非但名字名為菩薩如是等有
三十二種相差別應知迦葉菩薩功
德無量無邊我當以譬喻演說如是
十九喻所明諸相差別應知迦葉菩
薩欲學此大寶積經乃至其燈明者
聖慧根是其黑闇者諸結業是是名
住正行中攝諸戒相差別應知迦葉
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者從本以
來無有是處乃至能出無量百千聲
聞辟支佛報如是等明聲聞戒喻菩
薩戒中勝劣相差別攝故應知尒時
世尊復告大迦葉言乃至從本以來
畢竟淨故如是等攝取世閒出世閒
智饒益他行事差別相應知迦葉汝
等觀內莫外逃走乃至出家人有二
種病何等為二一者懷增上慢而自
伏心二者壞他發大乘心如是等攝
取受彼菩薩藏時教修聲聞戒相差
別應知迦葉沙門沙門者以何義故
名為沙門復云何沙門迦葉有四種
沙門乃至如是普明是名菩薩速疾
[012-0596a]
法通如是等攝前三種沙門不善學
沙門相差別應知尒時尊者摩訶迦
葉白佛言世尊希有希有此大寶積
經行大乘者而能作利益乃至讀誦
受持書寫此大寶積經彼人即供養
一切諸佛如是等於菩薩得教授巳
善信有益相差別攝故應知如是大
乘中所說十六種諸法相差別攝取
故此法門名為寶積應知耳佛住王
舍大城問曰何故初明住處荅曰佛
住此處者欲令敬重彼處故重福眾
生敬此處故增長善根是故先明住
處問曰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餘
城郭荅曰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喻
如王舍王所止住故明王舍此大法
門亦復如是法王住處釋成此義故
說住王舍城問曰何故唯在耆闍崛
山非餘方中答曰說此大乘法比於
聲聞緣覺乘中增上義故增上自利
利他行故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
薩万六千人俱問曰既因菩薩明此
法門以是義故應說菩薩大名稱眾
說聲聞眾有何義也荅曰說聲聞眾
[012-0596b]
若有聲聞於大乘中所有疑心為除
彼疑故若有不定助成正信若有自
謂得清淨者為欲捨離彼淨心故復
有聲聞謂盡諸結於佛法中無復所
修所謂滅諸煩惱等障心生逮得來
利為欲捨離彼慢心故此法門中為
諸菩薩說煩惱障滅因彼煩惱障及
滅智障亦非餘所說勝於聲聞緣覺
中得上果報問曰聲聞眾數此諸菩
薩從何而至荅曰未來世中有疑惑
者為令除彼疑惑故經家所說從他
方諸佛國土而來集會問曰何故說
言皆得不退轉也荅曰皆得不退轉
者巳得具足四忍故一生得者聞說
此法堪為器故問曰是諸菩薩從他
方諸佛國土而來此土成有何益彼
世界中是諸如來各自說法荅曰為
益眾生故此世界中亦有眾生彼諸
菩薩本所化受既見本同修諸行故
是則樂見及本所化諸菩薩法以復
受是行餘方亦有無量諸佛為令生
渴仰敬重諮請親近之心說無量佛
故令諸眾生生堪得心起勇猛精進
[012-0596c]
不生疲惓復是釋迦如來本所化故
憶本化度修諸願行事從他方來親
近如來問曰何故明菩薩多說聲聞
少荅曰說菩薩眾多者此法門中所
辯諸行彼盡因為諸菩薩說問曰何
故先說聲聞眾荅曰因彼加持所說
法故問曰何故說言從他方來集會
皆得一生者說懈怠我慢故令不生
往求於正法對治此患故言自樂法
故從他方來集會不為順他心故釋
成遠來諸佛世界中此諸菩薩巳得
佛位尚為法來况於餘者云何不來
問曰如來何故伹對迦葉說此法門
不對菩薩荅曰如來告大迦葉時知
堪能說故唯未知覺復未正信以釋
成堪知覺信大乘義故是中邪行所
攝八種四句上上相釋漸次應知第
一四句說退失智慧邪行相事第二
四句退失智慧巳忘於正念第三四
句滅正念巳令滅白法第四四句滅
白法已似非菩薩行𢙣心相第五四
句行𢙣心相巳難調伏故第六四句
難調伏巳行於邪盜第七四句行邪
[012-0597a]
盜巳不應親近而能親近第八四句
不應親近而能親近巳令不助菩薩
行成於邪行對治此故正行所攝亦
有八四句上上相釋漸次應知第一
四句說為滿足助道智巳令不忘正
念第二四句令不忘正念助道智增
長故第三四句不忘正念巳增長白
法第四四句增長白法巳行似菩薩
心想行故第五四句行不𢙣心事善
調伏故第六四句善調伏巳行於正
道第七四句既行正道巳應親近者
而能親近第八四句應親近而能親
近巳令隨菩薩所行諸行成於正行
先所說正行利益有六種四句上下
相釋漸次應知第一四句菩薩如是
多行正行巳習成福德智慧第二四
句依功德智慧習成巳令得障淨第
三四句依障淨巳令一切法門助習
通達一法門故第四四句依習一切
白法門巳一切相一切種利益一切
眾生故復修行無量功德第五四句
既修行無量功德巳令過無明住地
第六四句依過無明住地巳令得無
[012-0597b]
障礙地是名此諸二十二四句之中
所說漸次自此巳後還彼前四句次
第解釋說應知經言迦葉菩薩有四
法退失智慧問曰以何義故發此說
荅曰修大乘者為得無上菩提方便
故愚癡者為令示現故放逸者令正
勸故怯弱小心者令助慰喻使發大
意故巳行正行者為令讚歎故問曰
明四法者此數無義而說自體明故
荅曰四筭數者說攝取義故廣不可
盡伏防聽者不樂多聞故以數攝故
令憶持則易如繩穿華不使零落故
問曰何以故唯定四不多亦不少荅
曰遮無窮及無義問故復有喻者退
失三種助智攝取故明四數復有餘
者略說有三種智慧聞思修等是中
前三法多示盡失助聞慧智故第四
法者多明盡失思修慧等是故說四
法次者是諸法中示相近漸次差別
解釋義佛告迦葉時勸令聽眾聽眾
之徒一心不念餘緣聽故法者捨於
人故言聽法若不言法者容有生疑
為欲說法為欲說人問曰先言菩薩
[012-0597c]
者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荅曰行大乘
者此菩薩名為攝取多義然今略說
三義說應知一者信二者修行三者
證云何信覺知甚深智慧而能令覺
故云何修行為自利利他因故往行
無上菩提云何得證以智慧力故今
得證無上菩提退失智慧者明二時
有二種失一巳得失二當得失何者
退云何失於無漏中失當得餘者世
閒故二時俱失不甄說退失智慧故
問曰無漏亦失荅巳解釋不尒說退
失智慧者欲明不放逸因於所作事
中令作法故言退失智慧何以故有
漏智者與無漏智助道因故是有漏
智得已未得二故便失無漏智失者
以不得故既證無漏智則無有退失
問曰云何不尊重等法令能退失智
慧荅曰瞋恨故不敬不敬故不聞不
聞故不生解以不生解故即現退失
智慧吝惜諸法所受諸法秘不盡說
故不聞不聞故於未來世中眾緣不
具緣不具故退失智慧有樂法者為
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說有餘
[012-0598a]
言所犯覆藏不能悔過等故得聞障
報巳聞障報故得愚癡因是故未來
必得愚癡以愚癡故退智慧其心憍
慢自高讚巳卑下他人故令恨他以
恨他故即為倒說以顛倒說故於未
來世中招倒以招倒故退失智慧問
曰何時退失荅曰二時中現及未來
問曰若布施等諸法亦是退失因有
恡等諸法者何故但說唯退失智慧
因不說布施等退失因也荅曰易失
故先說菩提是智性故諸餘波羅蜜
者從彼智所生智依止故菩薩於智
中邪行巳即於菩提及助菩提法中
不名正行是故伹說退失智慧因不
說布施等退失因如是不敬等法退
失智慧因四句顯說不樂聞等四法
是中不敬重故顯說不樂聞恡惜法
故不聞障他法故得不聞障報我慢
故姤心倒說如是不能助聞等智退
失意此四法巳以復有餘智相謂生
於四悔法現及未來何者四法一不
能生解二眾緣不具三助愚癡福報
四及巳顛倒故依不聞故於現法中
[012-0598b]
不生正解依不聞故於未來世中眾
緣不具依聞障故亦於未來世中得
愚癡報依姤心倒說故未來世得顛
倒報問曰不尊重敬法及不敬法師
者此二句重說有何義荅曰此二句
重說中顯示具足不樂聞意設有人
瞋謗不敬法故不聞其法敬重法師
故樂聽聞法復有瞋恨不敬重法師
故不聽聞法復有瞋敬重法故能樂
聽聞法若二俱瞋恨謗不敬重者彼
眾無方而能聽聞是故此二句重說
示現具足不樂聽聞法意吝惜諸法
所受諸法秘不盡說者此二句有何
義吝惜諸法見既於他所知解中勝
故即於法中秘不盡說護得後不敬
防畏勝故或復有義若請不請一向
不說故吝法者或有向說或復不說
或復吝法故棄捨正法巳捨法故即
壞其心所受諸法秘不盡說起吝惜
心行故說言壞行有樂法者為作留
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說有餘言所
犯覆藏不能悔過如是等句有何異
義是中有樂法而作留難者此是說
[012-0598c]
有餘言云何樂法者而作留難說諸
因緣沮壞其心呵責說有餘言所犯
覆藏不能悔過云何沮壞人法並說
諸𢙣所有法從人所欲樂聽聞者彼
法及彼人已無實言及無義者而言
能種種說既說巳即令不復樂聞云
何說諸因緣呵責等所說不正復言
無限或復樂聞者為助種種難訪無
限等言說聞難訪等即便不聽亦不
樂聞云何不能為說教故復請而不
受有他樂法者來請問說法巳吝惜
法故即不為說復不請餘法師等若
欲請聞不為許可云何覆藏說其聽
者及呵聽眾亦說彼法汝等無智此
法甚深不能通達知故巳說聽眾故
覆藏正法如是障法因緣令得難處
果報其心憍慢自高讚巳卑下他人
如是等句有何義憍慢者說初句云
何憍慢若讚巳為勝毀謗於他云何
讚巳為勝自所說不善修行不正見
他所說皆善修行亦正於中起慢妬
心云何毀謗於他若他善說善修行
中生不善說不善修憍慢妬心想巳
[012-0599a]
憍慢患故令不能得證正覺智慧諸
法盡證所攝此要略而說一唯所退
失二如何退失三以何時失四所有
既法退失彼盡顯示何處退失者於
智慧中如何退失以何想退失者失
巳解釋何時退失者現在及未來所
有既法而退失者明不敬重等四法
巳有此不恭敬等四法能令退失智
慧等法障故說四對治法復次迦葉
菩薩有四法成大智慧何等為四所
謂尊敬重法及敬法師等菩薩順行
此敬等法因故得與大智因故生四
種智慧何等為四一者起二者成熟
三者滿足助道四者能為成菩提然
彼恭敬故樂聽聞法既聞法巳便得
起發智慧隨所聞讀誦受持諸法以
清淨心廣為人說而不求一切名聞
利養恭敬等事故令得化他成熟心
智善知智慧從多聞生精進不懈怠
如救頭燃聞法誦持樂如說行不隨
言說常求多聞聞則憶持不忘故令
得滿足助道智行其實行行不隨言
語及巳音聲為實行故令能得成菩
[012-0599b]
提智慧是中尊敬重法及敬法師者
以不敬重故對治說敬重應知隨所
聞諸法讀誦受持是中聞者以耳識
故誦持者以意識故或復聞者以聞
慧故誦持者以思慧故經言以清淨
心廣為人說者以離慳妬嫉心故不
求一切名聞利養恭敬等事者是則
吝法因故利養者衣服等恭敬者禮
拜等名聞者稱揚諸功德以多聞故
堪得聞慧等智巳如救頭燃修求聞
慧為求聞慧故勸轉明修慧譬如有
人或燃頭或燃衣彼人捨一切諸事
先救頭及衣服菩薩亦如是知聞慧
是智因智者乃至亦能得一切智因
故轉勤求聞為自利利他故隨所聞
法而能誦持及如說行者若隨聞而
能取義者彼巳順行故則能生如順
智非如但有音聲語言者非如但求
聞非但口說或復無義故或復所說
皆無出世之益順次解釋不尊敬重
法及行順法已成吝惜諸法吝惜法
巳於樂求法者起諸障礙秘不為說
彼滅此三種智因巳無智故則起我
[012-0599c]
慢自法對治尊敬法者巳順行法及
次法故離慳吝惜心巳隨所聞法廣
為人說好樂法故求多聞記具多聞
巳即能行自利利他之行隨說修行
不著語言語言音聲等事菩提心者
唯智根本一切智者唯菩提心為本
是以不忘菩提心故忘菩提心及巳
不忘諸法因故佛告迦葉菩薩有四
法忘失菩提心何等為四欺誑阿闍
梨等問曰何故但說有四法能忘失
菩提心因不多不少荅曰忘失有四
種故略說有四種一不正信忘失二
信顛倒忘失於菩提心中見有過故
三所受諸法皆是假名心故忘失四
得法體心忘失此四種忘失中對有
四種因如是次第應知是中欺誑阿
闍梨師長等者於師長前不能如實
語既犯罪不發露故妄語心誑故即
成欺誑師長是中阿闍梨者能諫及
勸指授隨彼所犯為令發露此不應
作先所犯罪為欲懺滅故說諸方便
汝應如是作師長者若能助益長秀
聖者雖非師長巳有諸功德故憐愍
[012-0600a]
與樂勸止𢙣修善為既犯故令彼以
妄語忘失以是義故助得增上業報
巳助得增上業報故成不正信忘失
菩提心應知若彼不能令忘失者如
是彼巳習妄語及得戒障故忘失菩
提心是名初因無疑悔者令生疑悔
同修梵行中無疑能令生顛倒疑故
同梵行中正修戒行者於戒中令起
疑惑故彼如是同梵行中不至心恭
敬及行諂曲心能於戒中生疑惑故
生深重業障彼以是故於菩提心中
顛倒不正信見過故忘菩提心彼若
不能令生疑惑者如是彼巳謗說故
令忘菩提心是名第二因修大乘人
呵罵誹謗廣彰𢙣名樂修法者隨所
有法利彼能令遠離背故若有信樂
修大乘者為欲壞彼故呵罵誹謗廣
彰𢙣名說不善言破壞說無利益無
利益語是中不善語者說𢙣名響彰
其諸過所謂破戒發言說謂𢙣廣彰
人短謂非梵行分別說者不稱功德
隨彰其說𢙣有如是等事彼如是向
諸菩薩說無利語分別廣彰𢙣名等
[012-0600b]
若欲修大乘者如是等令退迷惑󴣣
如是向諸菩薩心不恭敬巳所有功
德則便覆藏巳覆藏故令𢙣深重業
障以彼障故本所修戒心即便滅壞
若使不能覆藏菩薩真實功德者彼
如是以得戒障故退滅其心是名第
三因以諂曲心與他從事非真實心
者欲為諸法師開彰諸秘密之事令
生迷惑故是中諂者以虛偽無有實
心而與從事故曲者以心諂誑非真
實心與人隨順為欲諸法師開彰說
行諸秘密之事從諸法師所聞深密
微妙法巳若有修行大乘者為彼能
起誹謗意作如是意巳令助無量𢙣
業以有彼業障故應得順法心而成
遠離退失若不能誹謗遠離者彼以
如是故於戒障中心得退失略說以
何退失所謂心何時退失現法中及
巳未來行中如何等行於師尊長中
不正恭敬等故有何等相具四法故
彼以顯說對治彼故說四善法應知
經言菩薩乃至失命因緣不故妄語
者護治實語故以不惜身命故何况
[012-0600c]
戲笑者菩薩於微輕罪中生大怖畏
故常以真心與人從事者以離無我
諂曲心故是中真心者實心隨順親
近故離無我患者菩薩如實親近不示
假名行離諂曲遠離不調伏𢙣心故
於一切菩薩生世尊想能為諸菩薩
於四方中稱揚功德者隨所得法利
彼常讚歎故自不愛樂諸小乘法隨
所化眾生令彼一切住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者不樂狹小乘巳劣弱故
既得上義行所攝取化意欲故此諸
句漸次重釋欺誑阿闍梨等復不供
養恭敬阿闍梨師長等故於戒法中
不生慇重速疾之意自無慙愧悔過
見他有慚愧悔過者為令惱故助不
安樂心憂惱彼巳無慚愧開令悔故
於修大乘人中說諸𢙣事以謗菩提
心所起諸利益他心無故以諂曲心
與他從事非實真心復有不失諸句
漸次重釋以實語不忘菩提心集因
故不失菩提心所起眾生饒益故自
身中所有無量希有諸法知已敬菩
提心及一切智因故於菩提心并一
[012-0601a]
切菩薩所起世尊想巳敬菩提心故
所化眾生彼一切勸令向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不憙樂求行狹劣小乘
之法菩提心者是菩提應義問曰若
是菩薩初發心者我當成於正覺彼
心有何等性復有何相有何等念有
何功德有何勝事以何所攝為誰根
本是誰現氣因誰所依止荅曰初正
願性豈欲求相菩提為念及念眾生
以一切智因無量功德一切世閒聲
聞緣覺願中上故為勝信地所攝無
上菩提根本慈悲現氣因菩薩戒所
依止然是發菩提心略有二種一者
出世因二者不出世因是中出世因
者若發心巳永遂不忘是名出世因
不出世因者若心不永遂中忘彼心
退亦有二種一者永退二者不永退
是中永退者若有數退而復能生不
永退者若退巳即生然彼心以四種
緣四種因及四種力而能生何等四
種緣一者見聞如來希有變化故發
菩提心二者因於無上菩提以聞法
為憐愍利益眾生故發菩提心三者
[012-0601b]
菩薩為欲正法久住故發菩提心四
者見末世眾生受諸重苦故發菩提
心何者四種因一者具性故二者具
善知識故三者慈悲為首故四者不
驚怖世閒長夜種種深重有聞等因
故何等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
者因力四者修行力是中自力者以
自力故堪樂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是名自力他力者以他所勸
令發心是名他力前所習大乘善法
者是名因力現在法中親近知識長
夜之中聞思等正法習行善不息者
是名修行力是中若廣略此四緣及
四因藉故若使內自力及以因力具
此二因生彼心者如是故名為有益
名堅不動而生他力修行力生彼心
者名為不應動失應知彼心退轉相
亦有四種無性故𢙣知識所攝於諸
眾生不起悲愍心及恐怖世閒故不
忘菩提心菩薩還憶持彼菩提心故
能修行功德智明助道所攝善根法
中彼如是修諸行巳善法滅不增長
因故說諸法經曰佛語迦葉菩薩成
[012-0601c]
就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何等為
四伹以憍慢心讀誦世閒經典呪術
如是等問曰何故唯有四法明因能
滅善法不能增長不多亦不少荅曰
善法有四種滅不增長故此略有四
種善法滅不增長事一者不生滅不
增長二者不能增長滅不增長故三
者除拔根本滅不增長四者作及遠
離滅不增長是中不生諸白法滅因
者以我慢心故讀誦世閒經典求諸
呪術不能通達菩薩六波羅蜜及菩
薩法藏菩薩以我慢心降伏故悕望
名聞利養妬勝憎他常誑故求於世
閒呪術不能求善白等法巳不生諸
白法滅盡故能令盡滅及先所得者
以緣事故聞習轉弱故是不增長滅。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二 二十五張
[012-06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