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5 抑菴文集-明-王直 (master)


[044-1a]
欽定四庫全書
 抑菴文後集巻三十一   明 王直 撰
  墓銘
  知府李君墓誌銘
君李氏諱湘字允淮泰和文溪里人髙祖仁可曾祖宗
明祖雲龍父又新皆不仕然世以忠厚聞鄉里又新甫
冠循循雅飭躬孝友之行配蕭氏有賢徳故君之生亦
端重謹靜好讀書不喜佚游遨戲予兩家相近數往來
[044-1b]
甚愛之及游縣庠遂援引以入啟處必偕又新甫篤意
教之而深以屬予朝夕相與講學不厭予先仕入翰林
久之君亦充貢升太學初厯事都察院以勤慎得名遂
知東平州前之守東平者以不職逮去君至務㢘公為
治去民之所患而求其所以恵民者築大村壩捍水患
化沮洳廢壤為上腴民肆耕其中資用給足視州學敝
甚圖新之以教學者以舊守代還時朝廷遣重臣廵撫
山東州民數百人列言君治狀願得君事聞上還之東
[044-2a]
平而君之所以恵其民者益有加於昔開市區以通商
賈節婚禮以便嫁娶於是民益親愛如父母凡所當為
皆勸趍之無不如志太宗皇帝北征饋運失期者以軍
法從事君總督兖州車千輛撫綏有道無一夫後者君
之才既足以有為值嵗豐民和乃大脩學宫捐已貲以
為倡衆僚和之其民之好義者爭來助學遂以成凡諸
壇壝及州治廨宇皆次第脩葺事神治民各有其所人
不知勞初馬驛夫長有巨姦久衣食其中君黜之日夜
[044-2b]
伺便欲去君乃誣君脩學隂有所漁取州民大以為恨
詣闕訟寃者千餘人刑部亦知君賢曰不可使無辜受
垢為窮治得姦状君遂復官而其志彌厲不少變民心
既孚績用大著滿九年上其状㑹朝廷擇郡守禮部尚
書胡公亟薦君授懐慶知府東平之民數百伏闕借留
不能得皆怏怏而去君既受命河南方伯李公昌祺適
在京師謂予曰懐慶衛卒最喜生事擾府縣又嘗有惡
婦人與其子壻皆工為誣詞以搆害善良故有一虎三
[044-3a]
彪母大蟲之諺今其風猶在李知府能懾服其心斯可
矣君聞之曰吾知其衛卒多揚州人向之薛守以鄉郡
之故與之狎是以敗今吾以正道馭之彼當自戢不然
吾知有法而已吾何憚既至文武之吏及軍民無賴者
聞君之言與東平之治皆曰是不可欺也皆帖服無敢
譁而君亦以治東平者治其民民大悦郡以治稱然君
已得風疾初則手顫不能書久而加劇或不能坐聽事
然人猶敬憚不敢撓其政兵部侍郎于公廵撫河南山
[044-3b]
西還為予道其善不置口曰今惜其病矣相與慨嘆者
久之而竟以正統己未七月初十日卒于官年五十七
懐慶之人無少長愚良哭之皆哀子誠奉柩歸過東平
東平之人亦奔走㑹哭賻祭如所親嗚呼是可以觀其
徳矣君孝於親友於兄弟其季浩為固安教諭得痞疾
君求醫藥百方治之不能愈既卒為歸其喪葬焉娶朱
氏有三子長即誠次讃次恵側室子一人女三人孫男
三誠兄弟以是年十二月丁酉奉葬于縣之千秋鄉四
[044-4a]
十都羅團之原葬已乃來北京請予銘其墓曰先人實
受知於先生葬而得先生銘以昭徳垂後雖死而不朽
矣予念朝廷重養民慎擇賢守令而任之君之所存與
其所行表然有名於世使得永年而究其所至将不與
龔遂黄霸等乎而不至中夀以卒此人所以哀惜而不
已也況予知之久愛之深而欲已於哀可得耶則墓非
予誰宜銘銘曰
求世之治莫重良吏吏而循理其民乃喜東平覃懐衆
[044-4b]
庶允諧績則多有胡不眉夀命也奈何而譽則遐欲知
其徳視此銘刻千嵗不泐
   紀文逺墓誌銘
山陽紀文逺以正統六年二月十四日卒于家年七十
三子昶善醫有名在太醫院告歸以闕/闕/闕/日奉
葬于其邑鉢池山之原思顯其徳於不朽乃求翰林脩
撰張益士謙為行状因予友番陽胡秉常來請銘納諸
墓中予辭以不暇㑹予子有疾數求治於秉常秉常亦
[044-5a]
數以銘為請曰紀公重厚坦亮雖若少文然言行恂恂
無悖於理者且不茍取不吝施有古長者之風公宜為
之銘乃按状序而銘之文逺諱明其先鳳陽定逺人祖
元潔仕元為萬戸父士和元季避兵居山陽故今為山
陽人文逺躬孝友惇信義常挾貲遊四方貿遷廢貯故
其家益裕然樂推其餘以周人之急貸而不能償者因
以與之洪武中傍郡連嵗饑民流至山陽鬻男女自給
文逺多出錢留十數人育之後皆遣還其家揚州教授
[044-5b]
欲脩孔子廟與楊運使謀俾商人助費人不能過二百
貫文逺獨助三千貫它食物稱是嘗早過市就浴堂得
倉鈔於地計其直巨萬萬洛陽周晟所遺也晟失之欲
自絶乃訪晟還之晟感其徳篤念不忘外祖死無嗣文
逺葬之祖塋之右令子孫亦以嵗時祀之又鑿井得髑
髏其大異甚為具函祭而瘞之其夕夢有來謝者鄉人
有親喪不能舉輙往遺之貲使葬焉其篤於義如此娶
陳氏戸部主事陳仲祥之女有婦道子一人昶也孫男
[044-6a]
二予嘗觀夫世之善自營者往往極其才力之所至茍
可得矣不復計義之如何若義所當為者則又寧死而
不肯費一錢所以見薄於君子若紀公者賢於斯人蓋
逺矣是宜有銘以葬銘曰
不徇乎利必放於義不遺其親亦厚於人全歸于此宜
爾子孫我為銘章百世之光
   處士歐陽允乾墓誌銘
歐陽氏於泰和為大家衣冠文物自唐宋來為甚盛至
[044-6b]
君之曾大父孚先大父以定父觀民皆不仕而皆以徳
誼重鄉里至君諱允乾尤荘重喜讀書嘗曰吾於書通
其大義不悖聖訓而已吾豈切切為章句儒哉君兄弟
五人相敬愛學而仕者有循良明哲之稱隠而處者有
孝弟恭愛之行二親在堂皆九十有餘而君以踰七十
之年致其養此天之厚於君也且不汲汲於財利貸而
不償償而不備者皆不問人至有求福於神以報君者
性坦厚有容人之量而好善惡惡為尤至未嘗茍徇時
[044-7a]
有言郡守以誣枉殺其子至起大獄以取償守皆就逮
當過君地以驗屍彼積憤聚徒伺守至将逞惡焉人皆
危之君獨奮曰孰敢肆惡於吾土即呼鄉人為之衛加
嚴焉彼不得間以逞乃免事訖而散當時人謂非君莫
能禦至今服其勇且仁君家縣城上游蜀江章水之間
往年予竊禄京師假寓於君之弟御史君永和因得聞
君之善其脩身愛物濟人和衆囂囂然有樂於心而無
用世之意予謂此馬少游之髙也久之乃搆宅先作祠
[044-7b]
堂以祀先其藏書之齋待賔之位燕遊之居棲息之舍
次第皆作而花卉竹樹蔚然秀發在山水之外而可樂
者尤多及予老而歸方欲與之久處而不厭而君已矣
蓋有足悲者君娶萬安曾氏繼娶泰和曾氏皆有賢行
子男四溥濠沔漵女三康汝宣王用荘賴仲暘其壻也
孫男十二斆遷用璉曼彞仰兆傑錫登頌而君以景泰
庚午十二月初十日卒諸子奉葬于沙壠之原而墓未
有銘至是乃以屬予将以納諸壙予蓋慕君之行而不
[044-8a]
得者奚可辭銘曰
猗歐陽君卓爾不羣既孝于親亦厚族姻恵利之施逮
及賤貧士論失常天奚不聞君子之心既勇且仁彼區
區者曽何足云沙壠之原君墓所存源逺流長百世之
芬盛徳不忘視此刻文
   湯處士墓誌銘
處士諱鉉字文恂姓湯氏其先豫章人宋時有曰珩者
為廬陵尉因家廬陵後又徙吉水之大洲故今為吉水
[044-8b]
人尉之孫從志與益國周文忠公為布衣交嘗見於吟
咏孫念吾為大理評事其後累世皆未顯處士曾祖雲
瑞祖惟信元至順領江西鄉薦未及仕而卒父韶翁妣
鄧氏處士自㓜不事遨戲端重如成人比長好學多讀
書達於物理服勤家事不以累父母而致養必盡誠撫
愛弟妹尤篤宗族有貧者必濟之出入鄉閭恂恂恭讓
横逆之來不校也由是人皆稱為長者莫不敬愛焉其
襟度灑然喜賔客相與久而不厭延師教子務厚待之
[044-9a]
兾得盡其心平生治貨産不汲汲於求但取適而已嘗
游淮楚交四方賔客茍意氣相得雖捐重貲不吝也一
時豪俊皆願與之交而於士大夫尤極向慕禮之惟恐
不至嘗取周益公詩及先進士髙若鳳國朝吏部侍郎
顔秋宇諸公往來之作類成巻學士解胡二公及諸名
賢皆為之題咏處士最珍惜之嘗語諸子弟曰吾家世
積徳雖未大顯然不失為士若等不可不勵志以光前
裕後及季弟文禮為宣城訓導處士喜益勉之以學曰
[044-9b]
惜吾病恐不見汝大有立也永樂癸已六月初九日卒
距其生元至正辛丑九月七日享年五十三娶夏氏二
子琰頊皆讀書三女孫男四闕/闕/闕/日葬其里黄
洲之原而墓未有銘至是文禮以閩縣教諭考績來北
京得潮州府學教授則自念曰吾幸過家得拜吾兄之
墓而惜其不吾見也乃述處士行實謁予銘予觀世之
為兄弟者以利欲之私移天性之貞生而不相好者蓋
多矣能念其死而思其善以圗其不朽者十不一二見
[044-10a]
也若處士兄弟交相愛而互相成非詩所謂令兄弟者
乎予為銘之亦以愧夫未能然者銘曰
繄處士鍾厥美宜遐夀胡遽止昭徳垂休偉令弟刻此
銘章示無已其不然者宜有泚
   許處士墓誌銘
處士姓許氏諱觀祐濟川其號也以宣徳壬子十一月
七日卒距其生元至正辛卯十二月六日享年八十二
闕/闕/闕日/葬于其里藕塘山之原而墓未有銘至
[044-10b]
是其子誠為武昌令述職來京師乃以中書舍人宋懐
所為行状謁予曰先人實有徳善而未獲顯聞於世願
先生賜之銘庶幾託以不朽予哀其志故不辭按状許
氏之先某處人曰元冲者宋嘉祐八年進士子份崇寧
中擢甲科知鄧州家于鄧咸淳間有諱銘者為廬陵尉
卒于官二子湘湜因家廬陵之鄔園以貲産雄一鄉湘
生復安復安生明通又徙居吉水中鵠鄉之青山明通
生宗逺則處士之考也處士早失怙事母盡孝有美味
[044-11a]
不先奉母不敢嘗撫一弟二妹尤篤婚嫁皆以禮勤於
治家嘗挾貲遊四方覽竒勝友名士遇人無賢愚皆有
恩義人亦皆敬愛之雖童稚亦知其名性質厚耻浮薄
鄉里歸其徳服其教俯接後輩色温氣和使勉於善見
貧者則賑貸之不計其償平居無事遇天朗氣清與故
人賔客逍遥於閒曠之中談論故實及治生諸事聽者
忘倦常曰為人當安分而已何用外慕哉尤篤意教子
務不忝其先故長子誠遂取進士厯宰三縣皆有名處
[044-11b]
士娶廬陵村前李氏有賢行子男三人長即誠字正非
次去非早卒又次曰戒非女一人孫男七人銘曰
於惟處士徳藴諸身教行於家亦以及人福慶綿綿厥
有賢子納銘墓中以告來世
   任母蕭氏墓誌銘
吾邑任信㑹試於禮部中教官選聞其母孺人之喪詣
予泣且告曰生之充貢而來圗進用於世以為父母榮
也今幸取於有司當得教官禄足以奉朝夕而吾母不
[044-12a]
待矣此生所以抱痛於無窮也母蕭氏世居泰和城東
大父某父某家故饒財而吾母最勤儉精女事幽閒靜
專無傲惰之習既歸吾父善事大父母而宗族稱其孝
處妯娌及内外屬一主於禮施之必適其宜恩及下人
衣食必均一見鄉鄰有不給者必賙之假貸不償不問
也吾父以醫名鄉邑求治者足相躡於門其能濟人之
急而不以家為累者吾母之助也生兄弟就學時日諄
諄誨諭隆事師之道必欲使底於成今生未能有所立
[044-12b]
而吾母棄之其何以報大徳哉且於其終生獨在逺外
不得奉湯藥視殯殮於孝已闕矣若葬又不能乞銘以
昭徳垂後則不名為人子敢請於先生予嘗與生之父
敬説公遊而予家人又數以病厪君由是聞孺人之徳
而知生之言為然則安可不銘其生以洪武甲寅十二
月二十六日卒於正統辛酉十月缺/日享年六十八子
四人長曰遜次即信又次曰宏曰靜皆為士人女一孫
男五其葬以闕/闕/闕/日其墓闕/之原銘曰
[044-13a]
早為賢婦終為賢母葬此原阜既安且久尚利爾後
   曹處士墓誌銘
曹氏於歙為儒家在元有觀國者為某官實生從善永
樂中為遼府審理則處士之大父父也處士以正統戊
午八月五日卒年六十四闕/闕/闕/日葬于其邑水
西花塢岡之原後四年壬戌之十二月十四日其配陳
氏亦卒年六十七某年闕/闕/日祔葬處士之墓次葬
已子睿明相與謀曰惟吾二親實有令徳今不幸已矣
[044-13b]
若刻石墓道以掲徳振華使永永不朽於禮亦可衆皆
曰然於是睿來京師以行人葉春蓁所述處士行状又
自録其母之徳為書因刑部侍郎楊君屬予銘予重楊
君之言而嘉睿兄弟之孝故不辭按状處士諱韋字子
寛自少懐竒負氣力於學問事其親懇懇致孝審理君
素髙邁喜賔客其在京師及從王之國江陵賔客過從
無虚日處士輙治酒殽供宴樂務以悦乎親家之有無
不計也親疾憂形於色朝夕不去左右湯藥必嘗而後
[044-14a]
進審理君卒以喪歸舟遇大風前後多覆溺處士哀號
籲天風為止其於葬祭必以禮時物未薦者不先食治
家有法教諸子則以勤儉為脩齊之本鄉人子弟有為
不善者必勉使為善閭里多化之平居必整冠服未嘗
有惰容喜屬文賦詩攻行草書所著有夢草藁嘗自號
存耕人稱為存耕先生性不嗜飲然遇知已雖觴詠終
日不厭丙辰秋遘疾治久弗效臨終之日語子孫務勉
於學行必不辱前人言訖而逝陳氏為歙之故家皆篤
[044-14b]
於為善由是産賢淑以配處士孝敬順祥姻族取法處
士之行成於家及於人與凡事物之酬酢皆能相其志
門内之治肅然自子婦至於臧獲無不秉禮法而雍睦
之風藹如也處士有疾雖老猶躬自扶持三年不少懈
處士卒哭泣過哀因以成疾疾且革戒子以勤慎友愛
不及其他二子睿與明也女二孫男三銘曰
有蔚曹宗世業以儒簮紱相承珮玉長裾篤生處士式
克用繼其繼者何維徳之似婉婉令人來歸自陳淑善
[044-15a]
之孚始于閨門宜大宜久而不眉夀孝子順孫以昌厥
後其安其藏花塢之岡銘以昭之愈逺彌光
   孺人夏氏墓誌銘
孺人夏氏吏部司務程羽之母以正統癸亥十月十一
日卒于家夏故旴江大族曰仲祥均迪者孺人之祖與
父也孺人生而柔順善女工母陶氏甚愛之訓教尤篤
既長擇壻以歸程孟麟甫孟麟守儒素澹泊自足孺人
克執婦道以孝敬事舅姑而勤儉以治其家紡績織絍
[044-15b]
旦暮無廢業門内之事井井有條孟麟始雖貧繼而日
以饒裕孺人相之也有二子孟麟皆課督使學孺人則
循循誨導俾勿怠長子光卒於永樂甲午孫杜始二嵗
孺人躬撫育之次子羽由邑庠生充貢入太學留婦章
事孺人未幾章亦卒所遺子女皆孺人撫之教養備至
故皆有成立羽嘗謁告歸省孺人勉以忠孝大節及為
司務欲迎養不果請分禄為養孺人喜遣書戒羽曰吾
與汝父得食汝之禄幸也汝尚慎以守身敬以事君則
[044-16a]
可以長保此祿矣聞者皆稱其善教嵗壬戌遣杜來北
京視羽歸次池口溺焉孺人聞之傷痛由是得疾遂不
起年七十六二子光羽二孫桓杜光杜先皆已卒惟羽
桓在而曾孫男乃六人後來之盛蓋未艾天之厚程氏
其在此歟羽卜以闕/闕/闕/日奉葬于某山之原而
請予銘予嘉孺人之賢而羽又克孝乃為銘之銘曰
徳有諸内而形諸外既宜其家益蕃以大孰不有子而
子克賢禄養之榮惟教則然既多受祉歸安于此我為
[044-16b]
銘詩以著厥美
   方處士墓誌銘
方氏之居歙者由漢丹陽令紘始初居歙之東鄉再遷
蘇坡之陽為大家處士大父宏仲篤學醇行而未顯實
生德潤處士父也有大志雅度樂磻溪山水之勝遂徙居
之是生處士諱榕字以茂少聰敏喜學而不求仕進事
父母以孝聞父知其才委以家事綜理皆盡其道父之
心歡焉父沒葬祭盡禮既久而哀慕不衰勤於治生課
[044-17a]
子弟僮奴戮力樹藝家日以饒里中地疏燥嵗多旱處
士乃相地宜治為堨以畜水溉田田更為上腴無旱灾
一鄉賴焉初鄉人有重利者為私量加公量十二以公量
出而以私量收其權衡亦然細民苦之而無所取正處
士以為不義乃多致衡量於市區小大均一人得以為
凖欺弊遂息嘗長其鄉糧賦徵輸必以公民有患難庇
護貧不能輸者代之輸人皆歸徳焉其性端重不嗜酒
不樂華侈與人交必以誠不能强笑語為容悦亦未嘗
[044-17b]
矜已之長人或假貸而無以償者不校也常延名師教
諸子及族人子弟必以孝弟忠信為本藹然有仁厚之
風尤善治居室經營規畫往往出人意表作成性之堂
讀書之樓攬秀之閣禮賔之館庫廐庖湢下至僮僕之
所居門墻巷道制度嚴整他自以為莫及也晚年又治
别業鑿池塘種花果以為燕嬉之所暇則往遊焉蓋囂
囂然樂也正統己未忽得疾醫弗愈語諸子曰吾殆不
起矣汝曹幸知學吾無憾然勤以立事儉以治家者先
[044-18a]
人之訓也汝尚勉之以二月廿九日卒年七十娶唐氏
有賢行子男三人長熙唐出也次煇次炳側室余氏出
也女五人孫男五人孫女二人是年十月甲申葬於其
邑楚山之原而未有銘至是熙以其親戚呉恭所述行
状託刑部侍郎楊公求予銘予觀處士之才行誠有過
於人其恵利之在物亦有沒而不忘者而熙猶汲汲以
圗不朽此孝子之心也予其可辭乃按状序而銘之銘

[044-18b]
惟歙之方自漢徙子孫綿延濟厥美處士繼之乃愈偉
徳孚於鄉本諸己恵澤之流如彼水謹權審量納諸軌
嗚呼休哉此君子
   宋子琳墓誌銘
子琳宋氏諱珏子琳其字也曾大父彬之大父成章父
若璟皆有徳誼而不仕其先居吉水之洪同為望族再
徙廬陵城西又徙吉水之田心至若璟迺買宅郡城南
之龍舟街居焉宋氏素尚文學而亦以多貲聞鄉里若
[044-19a]
璟有四方志屢挾貲往遊必極其趣迺已子琳能如父
志嘗遨遊兩京觀都邑之雄宫闕之壮禮樂制度之盛
四方萬國之㑹同又徘徊齊魯荆梁秦隴之間見山之
髙川之深民物之繁富聲教之洋溢流風習俗之淳美
皆發舒其志意以見於詠歌歸而其心益有以自樂其
行於家施於宗族鄉黨姻戚友朋務各盡其道吉凶慶
弔祭祀賔客酬酢往來輕重疏數必皆適其宜表然有
譽於鄉里而士大夫尤以孝友重之蓋子琳初生纔五
[044-19b]
月喪母孺人張氏鞠於大母大父尤憐之常置諸懐抱
大父卒子琳甫四嵗知其母亡而悲且念大父之徳哭
泣之哀如成人食輙舍肉父病子琳色憂躬侍湯藥未
嘗去左右其執父喪慟絶復甦者再居廬毁悴杖而後
能起凡所行一遵朱子家禮不用浮奢嵗時奉祀及遇
忌日哀戚如初喪事繼母孫孺人生致其養死致其哀
亦不異於父初其父每出遊必委以家政子琳厚於諸
弟數延明師以教之暇則至塾中相與講論經藝提掖
[044-20a]
奨勸友愛篤至諸弟亦善承其教敬恭朝夕怡怡和悦
上下惇睦無間言由是多以學行顯者予與其弟子環
同年取進士同官京師嘗一歸故里訪子琳子琳設宴
於堂中諸弟侍左右唯兄命是聽周旋進退無不中禮
藹然和氣可挹也予於是敬之深而知士大夫之重子
琳者信可徵不誣晚年優游林下與故人親戚觴咏以
為樂守令行鄉飲必以賔位處之曰此孝友君子也鄉
人無少長愚良亦以孝友稱之嗚呼子琳其賢哉生於
[044-20b]
洪武乙卯正月十八日而以正統癸亥正月卒年六十
九娶田氏張氏有婦道子男四怡悌恒憚皆能成其家
而悌先卒孫男七女六諸子卜以闕/闕/闕/日奉葬
闕/山之原而以劉先生子欽所為行状命子環之子
中書舍人懐詣予請銘以納諸墓予固知子琳者奚可
辭銘曰
惟孝友徳之基有諸身隆厥施令譽藹蔚紛四馳今其
已矣吁可悲我為銘詩宜永垂
[044-21a]
   曾本清墓誌銘
本清諱泉姓曾氏泰和人蓋唐檢校司空洪立之後曾
祖觀玉祖克復父子敏皆不仕本清自㓜聰敏喜讀書
予遊鄉校時本清來從予遊親賢取友其學大進永樂
辛卯領鄉薦明年㑹試下第入太學戊戌遂取進士入
翰林為庶吉士未幾擢拜監察御史有志於事功坐累
出為汜水縣典史朋輩皆惜其去本清曰是亦足以為
政何必御史邪汜水地瘠民貧而性椎魯不善治生以
[044-21b]
故積逋賦多逃亡本清乃教民入山採藥伐材木治薪
炭為網罟漁於河又召工為造舟俾往來汴泗易貨於
是民皆能自給流亡四歸田野盡治官無負租民有餘
力凡諸繇賦必以公民無不信從擇其子弟之俊秀者
入學讀書習禮義民俗婚娶必論財男女有失時者命
其耆老轉相誨諭俗為之變民既有所養又有所教皆
安於無事嚴保伍之法治他縣人之入其境為盗者有
發即得之縣以治聞兵部侍郎于謙廵撫河南大竒之
[044-22a]
俾往山西撫逃民民亦樂從其令宣徳乙卯考績來北
京得疾卒十二月初九日也享年五十汜水人有在京
者皆哀惜之娶王氏有子六人䝉豫震升謙巽女一人
尚㓜孫男十二人明年丙辰䝉來迎柩歸将以某月日
葬于其鄉之某原以事状來請銘予與本清處既四十
年聞其治縣如此心甚喜之常謂本清之治庶幾有循
吏之風今聖天子篤意養民慎擇賢守令若本清者使
專郡縣之寄其功業當益顯衆皆以為然将薦起之而
[044-22b]
本清卒矣豈非命也乃為銘之俾有傳于後銘曰
有偉其才而不大施遺恵在人後世之思噫
   呉處士墓誌銘
吳氏居廬陵郡城北其先有諱盛者仕宋官至殿中侍
御史世有聞人曰某曰迪初曰九成者處士之曾大父
大父父也呉氏既大家名公偉人多相與往來處士方
㓜而岐嶷如成人應對進退能以禮諸公皆器重之讀
書了其大義即止曰吾取適於用而已何暇為章句儒
[044-23a]
哉及長卓然自立於事之當為者必身任之不肯碌碌
在人後洪武中擇貲産富者長其鄉糧税處士兄弟為
之能不擾而事集鄉人安焉邑有劇賊為民患衆莫能
禦處士設方畧縳其渠三人送京師餘賊皆遁走太祖
皇帝嘉之勞以酒饌給道里費遣還處士謙退不伐未
嘗言所為於人郡縣守令有重務或急需上官督責衆
莫知所為即以委處士處士為計畫處置每如期而辦
雖甚勞費不惜也由是聲譽益聞于上下嵗辛已令下
[044-23b]
徵民兵入衛郡守朱仲智雅知處士强起為百戸非其
志卒免去平生事親孝友兄弟好善急義直道自信不
以利害為趍舍蓋其親在時處士奉養敬愛備至能得
其懽心親沒奉葬尤盡誠不使少有遺憾嵗時享祀既
久而哀慕不衰兄立極早卒從仲兄遵極理家政事必
咨而後行遵極嘗為小人所誣搆法司逮問禍叵測處
士力為辨明雖被鍜錬詞氣不少挫慷慨激烈有足動
人者竟得直而歸及遵極亦卒處士歛葬如禮二兄有
[044-24a]
遺孤三人皆㓜弱處士躬撫教之俾皆有成内奉二姊
外睦一族恩禮勤至劉武信先生其師也罷廣西訓導
歸家甚貧處士迎至西塾敬養之死則為治喪事鄉民
有某甲嘗誣乙為盗處士憐乙懦慮不能自明即詣官
言其非盗與其所以受誣状有司知處士長者信其言
抵甲罪嵗甲寅廬陵大饑處士發廪賑濟所活不可勝
計又令子昊出榖數千石以歸有司助賑貸事聞朝廷
旌之為義民其善行不可以徧書其大者如此處士諱
[044-24b]
奭字民極竹雪其號也生於洪武乙卯四月初六日而
以正統己未五月初六日卒年六十五娶王氏有賢行
先十年卒子三人昊練績女三人皆嫁為士人妻孫男
一人昊等卜以闕/闕/闕/日奉葬闕/山之原迺請河
南左布政使致仕李公昌祺為行状因工部侍郎周公
恂如屬予為銘以納諸墓二公皆其親戚言足以信於
世予亦嘗與之接而知其才行則奚可辭迺按状而銘
之曰
[044-25a]
廬陵名家顯自昔偉哉處士紹厥蹟徳義有聞聲孔碩
夀不百年吁可惜𤣥堂一閉杳莫覿我為銘章刻貞石
揚休述美永無斁
   郭處士墓誌銘
吉水同江郭氏蓋汾陽王子儀之裔南唐時有在徽者
為鴻臚卿以言事謫廬陵子暉因家廬陵之麻岡六世
孫詠又徙今同江其後有季真者生喜叔為新淦蒋沙
毛氏贅壻生務逺因冒姓毛處士之曾大父大父父也
[044-25b]
雖皆不仕而皆以忠厚聞鄉里務逺娶髙氏生處士諱
望字子瞻其曰瞻雲處士者里人之所稱也性最淳篤
其治身治家必循理義不為侈靡傲放既壮有四方志
嘗挾貲出遊覽江湖之勝及倦而歸理田園齊家衆一
以勤儉為之本友愛三弟人無間言季弟子南早卒撫
育其子女俾皆有室家尤號鯁直是非邪正不茍為異
同人或有争訟不白之官而質之處士輙據理論斷無
不悦服而去愛其子擇師教之仲子俊取進士為行人
[044-26a]
奉使四方常乘傳過家捧觴稱夀處士為之喜人亦莫
不以為榮藩憲大臣及諸郎官御史與俊善而慕處士
之徳者有事過其鄉必往拜焉處士輙置酒欵洽終日
雖老未嘗有惰容諸公貴人益敬愛之後陞為兵部員
外郎處士數以忠勤為訓癸亥秋俊謁告歸省賔客之
來者益衆處士日坐堂上俾得盡其情懽忻交通和氣
充溢天下之樂莫加焉如是者蓋嵗餘甲子八月俊還
朝處士復申前訓而益以㢘慎且曰吾先人冒毛氏今
[044-26b]
三世矣人各有本不可以不復爾往請于朝而復之俊
如其志得請復姓郭以告處士而處士以俊行之月廿
四日無疾而終享年八十娶蕭氏先卒子三人長璉次
即俊次珵再娶袁氏亦先卒子一人曰賔又娶邵氏孫
男十三人女五人曾孫男十人女闕/人俊歸治喪将以
闕/闕/闕/日葬于里郭公山先塋之次自為行状謁
予銘予與俊善何可辭銘曰
郭居同江汾陽之裔處士承之善聲世繼有偉令子訓
[044-27a]
以義方翔於郎曹為親之光水木本源篤念弗替克復
其初祖考用慰歸藏兹山既固且安昭徳有銘終古弗

   侍讀陳君墓誌銘
君陳氏諱棖字叔剛閩縣人曾祖壵祖鈺考仲昌以君
貴封監察御史母林氏封孺人君自㓜喜學端重異常
兒稍長作詩有竒句先生長者皆愛重之從劉九疇受
春秋選為鄉校弟子永樂甲午領鄉薦明年上春官不
[044-27b]
偶而歸益肆力於學辛丑登進士第時上重進士欲老
其才而用之皆使歸積學以待君復從鄉先進學古為
文辭深有造詣宣徳丙午徵為監察御史嚴重不苛預
脩兩朝實録書成受重賞陞脩撰時他官預史者數人
皆不留獨君在翰林而人皆以為宜未幾以内艱去廬
於墓側哀毁逾禮服除領舊職脩宣廟實録上御經筵
充講官實録成陞侍讀賜賚尤厚聞父病疽乞歸省歸
而得疾頗狂惑失常父卒疾愈加亦卒正統五年二月
[044-28a]
二十三日也享年四十七君操履潔白謹於言行其事
親孝家居極婉愉之樂其在京師凡物可以奉親者必
致之左右不使乏絶於其弟杪桭友愛尤篤與人交必
以忠信務相輔以道掩惡而揚善有客死無歸者則為
經畫歸其喪居官勤於職業未嘗以私廢公退則閉門
讀書非其人不與接事非其所當為者不敢為休暇無
事喜與故人賔客飲酒賦詩其襟度灑如也娶林氏浙
江叅議季之女封孺人生子皆不育而能娶妾以事君
[044-28b]
生二子煒爟皆幼女一嫁士人周材林出也陳氏之先
光州固始人也唐末有諱檄者從王審知入閩官至太
尉太尉二子令圖令鎔宋之時令鎔之後有諱塏者仕
至顯謨閣待制至君之曾大父大父父雖皆不仕而善
慶實鍾於君故君遂超取顯美為當時偉人惜其年不
永用不極功業不大見於世然即其所立者而觀之可
以知其賢矣君以卒之明年二月甲申葬於其鄉蔡荘
山之原至是弟叔紹取進士官京師以侍講劉求樂所
[044-29a]
為行狀詣予告曰兄之葬少保江陵楊公為文表諸墓
矣而墓未有銘惟兄嘗辱愛於先生願賜一言俾託以
不朽予在翰林時實厚於君今不幸已矣心切傷之奚
可以不銘迺按狀序次其事而系以銘銘曰
其行有常其言有章宜及百年士林之光而夀迺弗長
刻銘幽堂久愈彰雖死不亡庸何傷
   劉君宗平墓誌銘
永樂二年予取進士入翰林時初至京師四方之士相
[044-29b]
與遊者蓋甚寡惟翰林有學士解公侍讀胡公侍講楊
公直以世契得從容其間而君亦先自大寧教諭與脩
髙廟實録陞翰林待詔又自待詔陞檢討一時同郡進
者凡數人皆篤於鄉誼往來相善也太宗皇帝徵天下
名儒集館閣脩永樂大典翰林之賢則命為副總裁而
君在焉予限以職業不得數從君聽議論其後扈從留
北京跡日益疎久之聞君坐罪在謫籍則為之悵然不
懌既而聞以代還有司復舉為教官送之京師意謂君
[044-30a]
且復顯而竟以疾卒於天長之旅邸年五十七嗚呼其
命也夫劉氏之先自金陵徙居吉水之金灘再徙居學
宫之旁世以詩書顯聞君之曾祖闕/ 祖道章父子同
皆不仕而皆以學行有名然君實道山之孫子温之子
以子同無後故命君為子道章先生嘗受易於解先生
伯中得呉文正公之傳至是竒君淳謹盡以所學授焉
故君早有譽於世由學宫弟子領鄉薦㑹試禮部得典
教大寧大寧俗陋不知學君循循誨誘日以經傳為諸
[044-30b]
生講説俾致力於脩已治人之道諸生知所嚮方皆樂
從由是寖有顯者其在翰林與纂述早暮盡心考據精
切不取快一時嘗迎其尊府就養來京師備物盡禮懇
懇致孝諸公皆稱道之君襟度坦夷不為崖異斬絶之
行與人交色温氣和未嘗有所忤性尤篤誼親舊有罹
患者賙恤之恐不至故學士解公檢討王孟暘君尤所
加意者也若他人有急求於君君視其力可為即為之
規畫處置於身之利害不暇計以故人多徳君及其謫
[044-31a]
也人亦皆深惜之君諱均宗平其字拙闇其號也生於
洪武辛亥五月十九日而以宣徳丁未三月廿三日卒
於天長惟季子觀在側力不能歸其喪僦地葬焉後九
年為宣徳乙卯是冬諸子始克奉柩歸葬於故里䨇坑
祖塋之側君娶里東門解氏華容丞元復之女有賢行
子男三皆服君之教長晉能治其家次益次觀皆取進
士第益今為兵科給事中觀未仕女三孫男五平生所
著詩文有金陵稿仕優集拙闇稿若干巻藏于家君歸
[044-31b]
葬十年而墓尚未有銘至是益狀君之行詣予曰先人
之交今惟先生在墓宜有銘敢以請先生不棄舊好而
賜之言豈惟先人幸託以不朽子孫實嘉賴之願勿辭
嗚呼予尚忍銘君墓哉然不可辭也迺為銘銘曰
君家文江富儒術典教大寧俊茂出躋于館閣勤纂述
發為文章何炳蔚翺翔禁署領清秩排風勁翮上雲日
回溪澠池奮已疾悲哉天長人所恤歸安于斯卜曰吉
勒銘垂休靡終卒誰其作者太史筆
[044-32a]
   嚴處士敬仲墓銘
予先祖竹亭公有子二人長即先考肇慶公次則嚴氏
姑也姑歸元齡甫生二子曰敬仲仁仲而予兄弟亦二
人各長一嵗以齒為序則予兄行敏最居上次敬仲次
予仁仲則少予數嵗惟予三人者實相親雖同姓兄弟
不過也二家皆以儒為業無厚産以自資而遭家難亦
相似於是予三人各奔走自營不得相比如曩時間或
一見傾寫未及終復東西散去其意雖親而跡則已疏
[044-32b]
未嘗不慨然興歎也既而仁仲卒君則就甥館禄岡以
醫術濟人藥大效迺因其舊業而充廣之為富家予兄
行敏亦治别墅於蘭塘課童奴耕稼其中囂然皆有以
自樂顧予碌碌進無補於時退無益於家每念二兄欲
相從以娯老而未能遂其嘅嘆加焉前八九年予兄行
敏卒予哭之慟蓋傷兄弟之益少也然猶幸有君焉今
復已矣則予之哀可止耶君闓爽不羣攻儒書識聖賢
微言奥㫖又旁通道家之説通於文事凡人情物理靡
[044-33a]
不究知處之各當其宜人咸謂其才可用以有足疾不
果薦君亦樂於自便得優游治其家作讀書堂以教子
孫嘗語人曰吾先世以宦學顯聞自教諭天澤府君以
來三世皆不仕先祖尚徳府君僅為萬安縣典史而吾
父復以隠終積之之久子孫其必有興者乎性喜賔客
往來欵洽無虚日且樂以餘財振人急人多徳之君諱
璞敬仲字也生於洪武戊午二月闕/日而以正統乙丑
闕/闕/日卒享年六十八娶劉氏早卒再娶胡氏有婦
[044-33b]
道生四子所儉所仁所闕/皆先卒今存者惟所義女二
人長壻胡叔寓亦先卒次適蕭粲孫男闕/人女闕/人長
闕/次則許妻予孫重母黨也所義卜以是年闕/闕/
日奉葬於闕/處之原而君之從兄誠仲甫以書來京師
屬予為墓銘嗚呼君予外兄予深願其生而遽哭其死
尚何忍銘其墓然誠仲甫予姻家其命不可辭迺述予
之情與君之行而系以銘言之複者哀之深也銘曰
少日兮相親既長兮離分老可樂兮意空勤忽死别兮
[044-34a]
返其真嗚呼哀哉兮涕淚沄沄述懿行兮勒堅珉耀百
世兮永長存
   檢討何先生墓誌銘
餘姚何先生諱鼐字玉鉉以子瑄貴封翰林檢討階徵
仕郎享其禄養者七年以正統十年四月闕/日得風疾
卒于家年七十九瑄歸治喪以吏部員外郎柴蘭所述
行狀來求銘予素與瑄厚不得辭何氏故汴人宋南渡
時有諱曼者為宣威将軍居餘姚蘭風鄉之八字橋由
[044-34b]
是世為餘姚人其曰原禄子秀徳義者先生之曾大父
大父父也先生端重警敏少從金華戴叔能學詩深有
造詣戴公甚推許焉然篤於事親不欲仕郡大夫再以
隠逸薦皆力辭父得心恙醫弗愈先生迺治居室植花
卉置琴書圗畫其中日為具以娯樂之隨所意欲皆適
其可如是者二十年而以疾卒母倪氏目眚餘十載而
性嚴難事先生躬扶持得其懽心親沒葬祭無違禮每
遇忌日哀慟如初喪雖老不變又本朱子為冠婚喪祭
[044-35a]
禮三十餘條名曰家範俾宗族行之知禮者取焉明於
義理不茍愛一錢少與伯兄同治産新増有倍於舊及
分異先生止取舊産而以新増者讓其兄從兄季章為
古田丞被逮至南京年老子㓜無從者先生赴其難未
至二十里聞疾亟倉皇疾行雖遺金不顧至則兄已絶
矣迺為扶柩歸葬焉其於宗族皆有恩意親厚無間言
性愛梅羅置階下花時徜徉其中扁曰萬玉築墻以蔽
其外役夫發地得錢數斛歸之先生先生曰此天濟汝
[044-35b]
也吾何與卒不受鄞人姓潘者鬻農具經其鄉值風雪
寒饑垂盡先生衣食之得不死嘗夜歸過余支湖忽寒
風颯然有異狀先生心動曰顧安所得燭乎俄有火自
山際來視之無人也先生曰爾來為我當送我過湖火
遂前導及家忽不見是夜夢有告者曰我湖山主人也
知君将及難故來救明旦聞有數虎共啖牛湖上先生
非隂佑殆不免其行孚於鬼神蓋如此晚年作小軒號
拙逸人稱為拙逸先生及受封鄉人皆以為榮而先生
[044-36a]
不自矜大非公事不一至縣門人以是益髙之娶蒋氏
士族女相敬如賔閨門雍肅未嘗妄言笑婦道母儀皆
可師法先十有九年卒贈孺人繼室陳氏子男二長琮
讀書為士次即瑄女二皆蒋出也孫男闕/先生姿貌魁
偉美鬚髯慷慨尚氣節篤於教子每延名儒為之師而
厚禮焉暮夜則躬課二子所受書必成誦迺已初遣瑄
為邑庠生訓勵之甚至及取進士官翰林則以書戒之
曰爾所師友者皆今世鉅公偉人當脩身慎行毋忝於
[044-36b]
親無負於君臨終勉琮以睦兄弟教子孫且令諭瑄益
以忠謹為務喪禮悉依家範言訖而終二子卜以闕/
闕/闕/日葬先生於其鄉觀音峰之原而以蒋孺人祔
禮也於乎君子之道以孝弟為本善以及物者皆孝弟之
推也若先生者非孝弟之君子哉葬其可不銘銘曰
孝弟之道始於其親推以及人而感乎神有子克賢顯
榮其身昭徳垂休百世不泯
   主事郭公墓誌銘
[044-37a]
正統十年四月刑部郎中廬陵郭循以翰林編脩陳文
所述其父主事君行状詣予曰先人生於洪武壬子六
月十九日宣徳庚戌循備員刑部主事承朝廷褒封以
循所居官享其福禄榮名者五年而以甲寅二月廿六
日卒年六十三是年十二月葬里之同井師姑山今十
二年而墓尚未有銘懼無以昭徳垂後敢請於先生予
以鄉郡之好不得辭然靡於職務未暇作也十月上命
舉賢臣可以當方面者刑部尚書金公以循薦即命為
[044-37b]
廣東叅政将行復申前請曰循之獲備任使皆先人之
教今得拜墓下徒抱痛於無窮先生幸賜之銘以納諸
墓隧俾永承不朽則為恵大矣予重哀其志迺按状序
而銘之君諱勉字景敏竹林先生其别號也曾大父仕
先大父有道父桂芳皆不仕母羅氏君自㓜頴㧞喜讀
書既長益肆力於學學成故家右族爭迎致以教子弟
篤於事親養生送死無違禮二兄逺客君皆獨任之居
家惟以詩書自娯兄子賔初亦好學君日與講論扁其
[044-38a]
所居曰竹林清隠鄉人因以為號焉其教子姪皆令通
一經嘗曰吾家不能以財産勝人惟讀書則不可後人
子循有美質遣為邑庠弟子所以訓勵之者甚至迨取
進士為刑部主事則數以書戒之曰刑獄重事也宜廉
公平恕毋負天子欽恤之意循嘗上書言事有所忤人
皆危之君聞之曰出位而言固當死然聖明在上必不
以言罪人未幾果得釋則又以書戒之曰君子思不出
其位治獄爾職也慎脩爾職斯可矣及循出録囚便道
[044-38b]
過家旦日即遣去曰爾有公事毋久留累累以敬慎為
勉公忠厚端重其言行皆淳正不矯飾以徇流俗於夫
治生産為異日計者皆畧不經意而樂以餘財周貧乏
嘗客遊桂林盗夜竊其貲以出或促君追之卧不應徐
曰彼以貧至此吾幸有餘積因而與之可也奚用追人
皆稱君長者君既受封鄉人莫不羡其榮以為有徳之
報郡縣長吏行鄉飲必請置賔位進退有禮人不見其
惰容閒居無事親戚故舊相過從者觴飲無虚日然未
[044-39a]
嘗亂襟度豁如也娶孫氏封安人有賢行先四年卒再
娶劉氏後四年亦卒子男二長即循次通女五皆適士
族孫出也孫男六人郭氏蓋汾陽王之後王七世孫在
徽唐末為鴻臚卿以言事謫守廬陵因家城北之麻岡
今居烱溪者又自麻岡徙焉君之族也嗚呼自唐肅代
以來至于今七百餘年其間世臣大家盛衰興滅者何
限而汾陽王之子孫愈久而彌昌豈非功徳之大而天
報之宜爾其厚邪而君父子所以承先而裕後者又表
[044-39b]
表如此郭氏之盛其有已也哉銘曰
鴻臚南遷忠武裔廬陵再振篤文藝維公蓄徳子能繼
顯身榮親䝉帝制夀考康寧福斯備云胡一旦奄然逝
髙墳峩峩永潜翳作銘者誰太史氏發聞垂休綿百世
   龍叔昭墓誌銘
龍氏居泰和甘溪為大家宋淳祐中有曰登者取進士
為廉州推官弟際為臨江教授世以詩禮顯聞不特貲
産之富也其後有曰以傳曰明逺曰贈禮部主事仁安
[044-40a]
者則叔昭之曾大父大父父也叔昭闓爽不羣讀書能
通其大義即止曰吾豈為章句儒哉然於人情物理靡
不周知其事父母盡孝敬處兄弟極友愛於宗族朋友
必循其道好仁篤義出於天性從叔升云早死叔昭撫
其遺孤俾有立見人之貧困者或與之財或給與衣食
無吝色鄉黨資賴焉平生侃侃負直氣人之是非事之
可否不茍為異同惟一斷於理凡有忿爭搆禍難他人
不能平者得叔昭居中無不帖然順從蓋其言公且信
[044-40b]
有以服人也叔昭兄叔粲為禮部主事叔昭數來省視
諸公貴人聞其行者多敬禮之少師楊公尤加奨重每
見於文字而叔昭亦承之以謙作屋聚書使子都等勤
讀誦其中名曰甘溪書屋又為亭曰凝春雜植花卉客
至即從容延欵繙閲經史談道義退而觴詠於亭中超
然甚適也又遣都為邑庠弟子資而教之者甚至期必
底于成叔粲致事歸兄弟相與盡天倫之樂而叔昭得
疾以正統十年五月廿三日終于家年五十六娶蕭氏
[044-41a]
子男四長都女四皆嫁士人幼在室孫男二儀佐子都
等卜以是年闕/闕/日葬於闕/原於是叔粲之子中書
舍人文述其行實詣予泣請曰叔父嘗辱愛于先生其
徳善之詳先生實知之葬宜有銘願求一言俾託以不
朽嗚呼予與叔昭父兄相好四十年而交叔昭亦二十
年矣其知之蓋深則叔昭之墓非予誰宜銘銘曰
克善其身克篤其親義洽鄉人恵周困貧天胡不仁而
不俾長存杳一去兮隔九原我為銘章納墓門垂耀百
[044-41b]
世在斯文
   侍郎李公墓誌銘
正統十年九月二十三日正議大夫資治尹戸部左侍
郎李公終于位初上以陜西災慮儲峙或不充欲遣大
臣往按視河南地近關中積粟可移者有幾關右河西
諸郡邑能免於災有粟可糴者凡幾即以内帑所出金
帛收市之務使倉廩實而人不告病衆謂莫如公公亦
以身任之将行疽發右脇而氣不少衰曰是豈能為吾
[044-42a]
害哉奏請緩數日即行上壮之積十餘日疾浸甚猶强
起戒行李及大漸不能興時猶咄咄以整理糧草為言
無一語及家事而卒事聞上為之嗟悼遣官賜祭命有
司治墳塋子升等奉柩歸長安以闕/闕/闕/日祔葬
終南山北祖塋之次而以翰林編脩楊鼎所述行状來
求銘予嘉其有體國之心而深惜其死奚可以不敏辭
公諱暹字賔暘系本出隴西今家長安不知其所以徙
髙祖忠信曾祖茂叔祖彦均父才甫皆不仕及公貴祖
[044-42b]
父皆贈通政使妣皆淑人公以洪武丙辰三月三日生
自幼屹然如成人稍長喜學為邑庠弟子員領鄉薦入
太學永樂初擢為北京行部戸曹主事調行在戸部於
錢榖出入靡不盡心毫髪無所失坐累左遷清河監副
清河不利孳牧公力請移房山馬大蕃息太宗皇帝在
位徳化大行四夷嚮風西域諸國數遣使貢馬及諸水
土物詔擇羣臣忠厚知大體有綏靖才者往撫之公在
選與吏部主事陳誠偕行踰數萬里至賽瑪爾堪公姿
[044-43a]
貌英偉言辭辯正宣布天子仁厚之意其君長聞之皆
悦服稽首南向尊朝廷宴享有禮所過部落遞送迎徧
厯諸國皆得其懽心公之名亦徧滿西域使還各遣人
隨入朝貢獻稱謝凡五往返不替益䖍上嘉之賜賚稠
疊復命為户部主事陞郎中宣宗即位以京庾儲積多
不能無蠧弊詔舉廉公有為一人理之大臣咸薦公公
既受命謹防範夙夜勤勩震之以威處之以公典守者
畏戢不敢復怠肆宿弊盡革陞右通政再陞通政使仍
[044-43b]
理其事久之上以通政司出納政令而使為之長不可
久曠其職迺令公歸署未幾丁母淑人憂去官治喪以
禮未嘗用浮屠喪三年不離墓側服除入朝仍命至京
庾兼理積芻遷戸部左侍郎京師芻粟以億萬計皆委
公事既繁重公不以為勞惟日夜憂慮或有闕失今年
纔七十欲上章乞致事㑹命下不果而竟以疾終公性
剛嚴守禮法仕宦四十年治官事如家事人不可干以
私事母極孝敬嘗以使命過家升堂上夀盡婉愉之樂
[044-44a]
母賢而子克孝鄉里榮之處兄弟相友愛篤於朋友非
其人不交茍賢雖少必加禮教諸子以忠孝勤儉諸子
亦克承其教先娶吕氏早卒贈淑人繼張氏封淑人六
子升頤吕出也復益臨大有張出也女一孫男二銘曰
侃侃李公植徳自躬遭遇聖明克致其忠翔于大廷騫
于絶域既宏厥聲亦丕迺績寵與位升遂佐司徒體國
之心終老不渝噫嗟若人惟時之傑我作此詩以告來

[044-44b]
   太淑人郭氏墓誌銘
太淑人郭氏諱妙明鳳陽洪塘湖人也父祥母熊氏以
忠厚勤儉聞鄉里生太淑人端重柔恵閑於禮則衣服
飲食之事不待教而能父母愛之為擇壻以劉清才武
遂歸之清九江徳化人起自戎行擢為十夫長方奮志
取功名不暇顧其家太淑人理之家日以裕年廿六而
夫亡太淑人益勤苦自勵躬女事以養舅姑教育諸子
俾各務樹立長子源代父領其衆屢從征伐太淑人必
[044-45a]
勉以忠義報朝廷源能奉其教功業日盛遂自百戸累
陞至懐逺将軍錦衣衛指揮同知在侍近者數十年家
事猶太淑人主之小大之務咨而後行具有條理凡内
外屬無間貴賤戚疏人人皆謂有徳於已源之得盡心
所事荷列聖寵遇之隆有勞績而無過舉太淑人之教
也子孫女婦朝夕受訓言皆克興其家正統十二年三
月初一日以疾卒於北京明時坊之官舍距其生元至
正癸卯七月廿六日享年八十五三子長即源次政次
[044-45b]
全早卒孫男十五人女八人曾孫男四女四源典親軍
嚴侍衛例不得以親解遣潮等奉柩歸南京是年闕/
闕/日葬于江寧縣趙家村新豐山之原而以錢塘王謙
所為行状來求銘予觀太淑人之徳備于身儀于家受
封秩之榮享禄養之厚有子有孫蕃衍碩大而又以髙
夀終其得於天者厚矣葬奚可不銘銘曰
孝敬順祥女徳之良猗嗟淑人實踐其常既興其家亦
成其子桓桓懐逺功業焯煒錦誥煌煌三品之封富貴
[044-46a]
夀考孰比其隆新豐之阡卜者曰吉昭徳有銘太史所

   處士魏仲英墓誌銘
正統七年十二月甲子餘姚處士魏黙仲英以疾卒於
家年六十五其子瀧水丞瑶歸服喪屬吏部員外郎柴
蘭庭芳状其行來請於予曰瑶之奉葬事有日矣葬而
不得先生銘将何以昭徳垂後敢以請予念初因吏部
侍郎魏公得識瑶由是而知處士及處士得虞邵菴所
[044-46b]
註杜詩欲刋布以恵學者求予序其所以刻之意予之
知處士舊矣則於銘墓奚可辭魏氏唐鄭國文貞公之
裔始家鉅鹿其後累因事而遷故今為餘姚人曾大父
福賜建昌路學正大父谷仁父子祥皆不仕處士㓜不
好弄喜讀書嶷然如成人早失怙恃居喪無違禮而哀
戚過之伯兄仲遜早亡事寡嫂尤謹與仲兄仲厚弟仲
述相友愛甚篤治家整齊内外斬斬聚書以教諸子及
鄉人之子弟必使勉於為善雖號能飲然未嘗獨醉賔
[044-47a]
至則傾倒盡懽或雅歌投壺吟詠以為樂雖終日不厭
嘗踰江淮渉濟鄆以至京師覽山川之雄深人物之繁
富都邑之鉅麗四方萬國之㑹同禮樂文章之昭著其
意氣超然往往於詩見之與鄉人處一以義不以貧富
貴賤易意其有不平來求正者則以理喻之無不悦服
樂善汎愛待人不疑人有貧者處士嘗召與同處周給
之乃竊取槖中金處士恐其不自安卒不問工人有受
處士金為製器者因事盡費不能償每見必慚恧處士
[044-47b]
憐其貧亦不取見人貧窘或貸以金或濟以粟帛有負
官租者代之輸以田土質錢者久不能贖焚其劵鄉黨
宗族賴其賑贍者蓋多其心之厚於仁如此性好菊植
數百本充其庭號曰菊荘花時日觴詠其中京師士大
夫聞之亦有為之賦者娶曹氏有賢行子一人即瑶以
賢舉為丞能於其職孫男四其葬以卒之明年十二月
癸已其墓在邑西豐山之原銘曰
篤於親恵及人薄於利厚於仁從容觴詠樂其真於乎
[044-48a]
逝矣名則振百世考徳在斯文
   侍讀尹公妻羅氏墓誌銘
孺人羅氏吉水人考宏達妣周氏孺人為幼女最鍾愛
既長為擇配得今翰林侍讀尹公鳳岐而妻之年七十
而卒子昭㑹試在京師聞訃哀不自勝以其從兄建陽
令載魯所述行状來請予銘将歸納諸墓而鳳岐亦致
書於予以墓銘為屬予觀其意皆哀念篤至而欲託諸
文字以傳不朽則孺人之婦道母儀可知矣故為序次
[044-48b]
其事而系以銘孺人聰慧夙成讀孝經女教能通其大
義精勤女事每過夜分雖寒暑不廢足跡未嘗出外庭
躬烹餁以事父母有疾尤謹視藥食不少懈年十七歸
尹氏不及事舅而有大父母及姑在堂姑慮其出富家
未能甘澹泊以意諭之孺人即減去服飾奉所有以歸
于姑從姑事大父母極孝敬退而事姑尤恭順婉愉大
父母沒相夫盡喪葬之禮姑嘗病卧床褥者數月醫禱
皆弗效夫婦色憂夜泣籲天願減已年以益親夀及終
[044-49a]
治喪無違禮而哀戚過之鳳岐學日有名郡邑諸大家
爭迎致為子師而孺人專家政鳳岐益得以肆力於學
江西按察僉事黄翰汝申行縣聞其名籍甚舉為郡庠
弟子其所以資給之者多出孺人機杼中取進士官翰
林遣人迎孺人孺人以幼稚為累不果行乃為娶側室
益勤儉治其家男女婚嫁皆盡禮洪熙改元封孺人衆
皆稱慶孺人念姑不及見為之戚戚以悲及鳳岐歸焚
黄欲以孺人行慮諸子廢學復不果久之鳳岐喪側室
[044-49b]
遺諸子女皆幼乃迎孺人來京師撫育之恩同已出僅
三年見二女已長惟務刺繡歎曰吾聞古人謂錦繡纂
組害女紅此何益於實用乃擕之歸教以紡績織絍凡
女婦所當務者卒皆稱賢焉孺人忠厚慈恵而謹禮義家
庭之訓秩然有條理嵗時奉祭祀給賔客睦姻族鄉黨
撫臧獲下人皆適其宜凶年饑嵗不吝施予其所周給
全活者蓋多孺人子男二長哲先卒次昭鄉貢進士女
四側室子三貞泰來泰同泰皆習舉子業女二孫男五
[044-50a]
孫女五孺人之生以洪武戊午闕/闕/日而卒於正統
丁卯十一月初九日其葬以闕/闕/闕/日其墓在
之原銘曰
孝敬恵慈實宜乎其家勤儉自持淳質而不華歸藏于
兹孰不悼嗟銘以昭之百世之遐
 
 
 
[044-50b]
 
 
 
 
 
 
 
 抑菴文後集巻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