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5 抑菴文集-明-王直 (master)


[041-1a]
欽定四庫全書
 抑菴文後集巻二十八   明 王直 撰
  墓表
   彭先生墓表
泰和月池彭氏自宋以來為名家仕之顯者雖未至公
卿而詩書徳義蔚然為望於鄉邑蓋數百年前輩長者
相繼淪謝惟先生獨存孝弟忠信樂善不倦鄉之後進
得以考聞前人之徳之懿而師其遺風自先生發之今
[041-1b]
復已矣蓋君子之不幸也然則表而著之以儀來世其
可已邪先生諱啟字彦晦其先徙自長沙曽祖順軒祖
徳聲皆不仕父叔介香山縣丞先生自幼喜學手不釋
巻香山公嘗從安成劉雲章受易通性命之奥先生能
傳其學而於書亦無不觀精研其義窮深極微然未嘗
自矜衒為文質直典雅足以達意而已不務竒詭以駭
俗其教人亦如之香山公初分教萬安縣庠委以家政
綜理微密義所當行不復顧計從伯與誠無後人竊除
[041-2a]
其墓事覺厚賂先生先生不許卒復其故地仍以禮葬
焉伯父與仁及諸子先後皆卒先生皆卜地葬之及香
山公久在廣先生往省焉衝冒瘴毒歸而疾大作時或
譫語人以為神請禱之先生曰神佑善災惡吾省父不
為不義神非所獲罪也奚用禱不聽而疾以安時外國
貢方物有自香山入京典其事者失封緘朝廷遣御史
按問事連香山公或謂當有重罰先生曰吾父老矣吾
願以身代隨至京師擬上表自陳㑹赦而免及香山公
[041-2b]
再考績乞致仕卒於旅舍先生奉柩歸治喪悉依朱子
家禮不用浮屠重作祠堂以祀先嵗時行事必誠必敬
八世祖俊夫嘗鑄鐘以嚴祀事經亂亡失者六十年先
生詢察得之贖以歸先世墳塋封植尤謹母蕭氏賢而
知書幼時嘗口授孝經論語甫十嵗母卒先生痛不及
養每念之輙悲哀奉繼母王氏時氏如所生待内外姻
族禮意甚篤言必循道行必由義名所居堂曰敬齋居
常無事則端坐其中訓子孫以學非善類不交非親戚
[041-3a]
禮義之家不肯一往來非上丁鄉飲不往見縣大夫而
縣大夫見先生者亦無不盡禮人有不平得先生一言
無不意滿而罷正統丁卯三月十八日終于正寝年九
十一娶楊氏有賢行先先生九月卒子男四幹耒皆為
士人顥呉縣教諭鉉鄉貢進士亦先卒女二孫男十五
人曽孫男十九人是年十二月十五日葬于五十八都
横山之原葬已而幹兄弟屬直為文表於墓直以世好
在子姪之列嘗獲陪左右聽誨言見香山公每燕坐堂
[041-3b]
上先生立侍柱下終日不少倚飲食起居進退應對奉
順唯謹雖鬚髪蒼然猶執禮不變於諸父兄亦未嘗愆
于度蓋自幼至老無不然由是而質其平生可謂篤行
君子者也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又曰人人親
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誠使天下之人皆躬行孝弟則
世之治将不與唐虞三代等乎然能如是蓋寡矣借耰
取帚䦧墻紾臂者比比也若先生之行宜表示於世好
脩願學之士有所視效而興起則於世教豈小補哉故
[041-4a]
用是揭諸墓上
   贈順天府丞王公墓表
王氏之先居徽州之祁門蓋唐金紫光禄大夫禮部尚
書璧之裔宋初有諱居正者知饒州遂家番昜子孫於
是為番昜人公之髙祖仲仁宋咸淳中領浙江漕貢曽
祖震甫元衢州録事祖義昭父禮和皆讀書厲行不嗜
榮進公諱輅字道昇自少聰敏喜學而資質竒偉表然
出儕輩誦聖賢之微言必求其㫖歸而不溺於凡近服
[041-4b]
仁蹈義事親敬長盡孝友之道鄉黨姻戚老者則尊而
禮之幼者則撫而教之其有貧乏者則出資粟賑貸恐
不及是以無少長愚良皆謂公有徳於已洪武中縣大
夫知其才行可用将薦起之力辭不就髙蹈逺引以自
放扁舟江湖厯呉楚淮汴齊魯之邦通都大邑名山勝
境靡不至覽古人遺跡而挹其餘風一時所與游者皆
馴雅之士莫不稱公為君子長者而言行取則焉生於
呉元年丁未六月初十日而以永樂己亥十二月十七
[041-5a]
日卒享年五十三娶阮氏先卒繼程氏子男五長曰敏
先卒阮出也次曰弼癸丑進士厯官至順天府丞女三
孫男六景泰元年上嘉弼有勞績賜之誥命而推恩其
親贈公中憲大夫順天府丞母程氏封太㳟人初公卒
之明年庚子十一月二十日葬于里之小渡山先塋之
次至是三十餘年弼悲公生既不逮養而幸䝉褒寵以
為千古之榮此其令徳所致也乃自為行状來請文表
於墓庶永永不朽君子之徳脩於身而及其子孫則天
[041-5b]
必報之以福雖不及其生前而必顯於身後此理之不
易者也而孝子慈孫欲顯其親者亦必承休趾美日篤
不忘斯能有獲於天而垂耀於無窮此所謂孝也今觀
公之徳而有子之孝如此則予何愛不美之辭不以表
公墓乎故序次其説而使刻諸石
   王處士墓表
處士王氏諱穎字仲敏萬安著姓居北郭之鴈塔里曽
祖茂寧祖貴祥父菊隠皆好善樂義而不仕菊隠娶黄
[041-6a]
氏生五子處士其季也資質豐美儀觀偉然喜讀書好
文藝尤明於法律交游之士相與論道理議政務語嘗
傾一座聞古人竒節偉行心切慕之遇前代器物多購
藏人皆稱為好古處士亦因以自號初二親在堂處士
與諸兄朝夕奉養極孝敬親沒葬祭皆以禮怡怡㳟讓
未嘗有間言既而諸兄各出營第宅相環列以居悉以
舊業讓處士處士則脩飾之遇吉凶行禮仍聚處如一
家作好古齋作西軒翰林學士錢習禮侍講余學䕫為
[041-6b]
之記聚圗書玩好其中以怡神養性賢士大夫及門者
輙傾倒相懽至旬月不厭逺近親故有喪必躬往弔而
為之助不以風雨寒暑廢禮人或有爭則委曲開導俾
各得其宜而後已凡事之合於義者必勇為不計利惜
費縣學頽壊教諭黄須欲新之處士首捐重貲為之倡
而學以成邑中多士充貢舉上京師餽餞必加厚橋梁
道路當修治者多賴焉緇黄之輩及貧窮患難之人有
所求者無不應其重義輕財多此類愛其子與羣子弟
[041-7a]
作槐隂書屋延明師教之禮之惟恐不至徳安同知郭
仕美衢州教授劉池藴皆師也其待人一以誠無少長
愚良皆得其懽心人亦莫不敬愛之者縣大夫行鄉飲
請為賔以年徳未及辭太守陳侯本深聞其才行可用
欲薦之亦力辭其自重不妄又如此洪熙乙巳九月夢
有紫衣人請觀夀榜者處士往視之見其名下有六十
三字曰如是亦足矣逮周六十今少保戸部尚書陳公
河南布政使致仕李公皆為文以頌其徳祝其夀少師
[041-7b]
蕭公則為賛其像以美之處士當國家熙洽之時建殷
盛繁富之業而享安靜和平之祉善及於鄉邦譽流於
遐邇非太史公所謂好行其徳之君子與正統己巳除
夕忽得疾子孫親舊更進藥且請灼艾處士曰死生命
也昔者之夢既告矣惟當俟命而已醫何能為遂以庚
午正月十八日卒生於洪武丁卯四月十七日享年六
十三果協其所夢云娶廖氏有賢行子男一曰錢女四
孫男四孫女一尚幼錢既卜葬于闕/ 之原而以邑之
[041-8a]
君子右副都御史致仕朱公與言所為状介今左副都
御史劉公廣衡求予文表其墓予與處士比邑居然去
鄉久矣處士之行雖有聞而不及見君子謂未知其人
視其友其所與者既賢則其人可知處士雖隠而未仕
而當世之名公顯人或與之遊或得其文詞以播厥美
其賢於人盖逺哉今又有取於予豈亦以予言為可傳
信耶昔柳宗元作先友記刻于先君之墓欲取徵於來
世由是其先君之美益顯錢之意殆亦若是耶故摭其
[041-8b]
状所載兼取所聞者書以授之俾刻焉嗚呼處士可以
不朽矣
   王功迪墓表
吾泰和多故家南富王氏其一也其先自太原徙廬陵
之何山又徙安成之連嶺至宋諱明逺者始徙泰和以
詩禮名家宋末有為學諭曰仲鴻者生興祖篤學而好
義受知於信國文公公為書續槐精舍四字牓其居以
勵之世亂弗克有為學諭生廷珪廷珪生處士諱天迪
[041-9a]
字功迪少讀書有大志新作一室揭信公所書朝夕勉
焉欲有立於世其言必依於孝弟忠信而行亦如之值
元季不果出時所在多盗處士傾貲倡義以保障鄉里
人賴之皇明混一可以行其志而處士老矣㑹詔下覈
民田或誣處士以失實盡沒入其貲産處士不能自白
則嘆曰命也未嘗有所怨尤惟訓其子以徳義治身以
勤儉治家而已久之家復裕國初徵税一邑擇一人有
才行者總徵以輸于府衆盡推處士處士任之數年税
[041-9b]
以時入無纎毫過差貴賤賢愚皆譽之其持已嚴重而
臨事寛平從容進退表然為鄉之望其奉祭祀待賔客
必以禮人有未善則容而教之於嘗造誣者終身怡然
相接不少見色辭人尤服其雅量洪武甲子閏十二月
二十三日卒距其生元大徳癸卯之嵗享年八十一娶
郭氏子男二思賢思齊女一孫男五曽孫男十一經開
封府學教授維蕪湖知縣紱萊蕪知縣處士初葬其里
之乾溪後改葬萬安縣誠信鄉湖口之蓮花洲葬四十
[041-10a]
餘年而墓石尚未有文至是維自蕪湖來北京以前國
子助教歐陽先生所述處士行状謁予曰維曽大父實
有徳善鄉邑罔不聞今前輩老長凋落殆盡而知者鮮
矣不為文以刻諸石恐久遂沉泯敢以請於先生予謂
古之君子之所務者義與命而已故曰君子義以為質
又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惟其務此是以於事之當為
者勇為之横逆之來茍非其所自致則受之而不報以
待夫天之自定也後之君子不明乎此於其所當為者
[041-10b]
或不為有所不慊則呌號憤怒盡其智力以逞於一時
卒䧟於不測而不悔此孟子所謂匹夫也若處士者其
可謂安於義命之君子矣子孫之福至於久而益盛者
天定故也若是有不可表耶故為書之使刻于墓上
   謝推官墓表
君謝氏諱琚字徳潤山西蒲州淘邑鄉清渠里人也曽
大父天佑大父仕㢘皆隠徳弗耀父光祖以才薦為白
水丞娶王氏有賢行生君自幼端重喜學語孟諸書經
[041-11a]
口授即成誦選為郡庠生朋輩皆自謂莫及時澠池曹
端與教蒲州以性理之學淑諸生君得聞其教盡棄常
所業者而學焉於聖賢之訓必求其藴身體而力行曹
先生深期其逺到藩憲諸公以勸學為務者羣而試之
君必在甲乙之選永樂癸卯以春秋領山西鄉薦第二
然不屑於小成不果出丁未㑹試中教官選授西安府
學訓導曹先生喜其教之行於西也取程伯子道南之
嘆以自况君至官益勉於學凡燕居㳺息之處門屏之
[041-11b]
間悉書聖賢格言大訓日與衆講論諸生翕然宗之出
其門者多有成今戸部侍郎楊君鼎輩其人也闗中旱
羅侍郎廵撫憂之擇敬慎之士往禱焉君禱西岳竭誠
将事不旋踵雨大注人皆謂君誠意所感君於脩已治
人尤嚴厲嘗采法令之切於時政者十八條為脩治繩
墨亦以聞于尊府白水見而韙之多採納焉曹先生終
于霍州君不忘其教既表著其行又為祠以祀之每過
祠下必奠焉君性冲澹不事華靡而喜賙困貧傾嚢觧
[041-12a]
衣無吝色官滿惟載書以歸陞南京國子學正作春秋
講議凡所著述必以理為主士君子推重焉丁父憂哀
毁骨立葬祭不用浮屠鄉人化之服闋改北京國子學
正朝廷重刑獄詔選羣臣有才行者往理刑君與焉踰
月績大著真拜河南道監察御史適敵入冦君奉勅督
軍往為備敵退而歸又命往畿内捕盗至涿州上言城
池不完民無所恃以安遂命君董其役竣事以稱職聞
又建言脩徳弭災訓将練兵旌别淑慝開設武舉崇儒
[041-12b]
重道考試吏役武職䕃襲恤民救荒凡八事名曰景泰
政要上優詔慰答之時有言吉安獄事不治而君又進
言抵臺憲遂以君為能命改授吉安府推官景泰庚午
缺/月也君之為推官㑹太守缺君獨治政務闐委且又
修學校理獄詞雖甚叢脞而毫分縷析益若簡而有餘
小大之民無不悦服又明年壬申五月初六日以疾終
年五十一配房氏繼郝氏賈氏胡氏皆名家子克内助
子男三皆殤亡女二猶子山西觧元庭桂葬君於清渠
[041-13a]
里先塋之次君清徳懿行直道正言不妄交不茍取臨
卒之日廪無儲粟囊無餘錢棺歛皆僚屬為之平生著
述頗多有襁褓法言謹思録忠孝録太極體物論春秋
講章東山詩文總若干巻藏于家庭桂既葬君而哀其
無後恐久遂沉泯無傳走數千里來吉安奉太守張公
所述行状屬予文以表諸墓古之大賢君子所以名世
而長存者未必皆其子孫之傳也其功徳名譽足以垂
於永久君之所立如此而又有庭桂之賢汲汲以圗其
[041-13b]
存雖百世不朽矣故為書其實而使刻于墓上
   王用持墓表
君泰和南富里人也南富之王初自太原徙安成之連
嶺再徙而居南富代有聞人君曽大父功廸大父思賢
父守訓雖不仕而皆以徳誼稱君諱維字用持兄弟三
人君居次初以父命為叔父守敬後事二父盡孝敬而
於兄弟尤篤聰敏喜學雖嘗得喘疾發輙連日乃愈然
未嘗廢書以選為邑庠生學成入太學永樂癸卯領順
[041-14a]
天府鄉薦明年不偶於禮部㑹朝廷擇賢為縣令君在
選出知蕪湖以母憂去官服闋改巴陵令正統甲子朝
京師以老疾乞歸明年乙丑十一月廿七日以疾卒距
其生洪武丁卯享年五十九初君令蕪湖地濵大江為
畿内近縣達官要人往來無虚日而寛鄙細粗不同且
於諸事多趣辦逢迎應對之間易以致毁辱君㢘慎自
持孜孜奉職無所取於人亦不輕有予人人知其操履
有常也反譽之巴陵楚大縣繇税數倍蕪湖而人多朴
[041-14b]
野君則勤以集事而待之以誠視其緩急操縱之於是
民皆樂從而邑無滯事乃脩學宫葺宫署治街衢巷道
以便行者民養馬于山西所司計丁役之君奏請寛其
丁力以裕民有爭闘致死者官司坐以故殺當死君為
辯其實誤得不死其善行多此類及歸榮故鄉享天倫
之樂與宗戚賔客杖屨從容於溪山之間乃不虞有子
孫之悲而疾病加焉雖知天命之無常而樂非其樂矣
大夫君子所以為君惜也君娶盧源温氏有賢行子男
[041-15a]
六女一孫男闕/諸子以是年十二月辛酉葬于同鄉之
金星岡至是其甥歐陽熙為進士在京師以致仕御史
任公敬敏所為行状來請文表諸墓上予先世丘壠在
其鄉於諸大家最相善若南富王氏若歐陽氏則又有
仕宦婚姻之好為之銘墓亦多矣則於表君之墓可已
邪况其徳行政事有足以表於後世者故為書之俾刻
於其墓之原
   太常寺丞李先生墓表
[041-15b]
先生李氏諱東字方曙其先南陽新野人後徙漢上髙
祖諱文亮元累贈中奉大夫太常禮儀院使追封楚郡
公配張氏累贈楚郡夫人曽祖諱夀椿字子春累贈榮
禄大夫河南省平章政事追封楚國公配鄭氏累贈楚
國夫人祖諱士瞻字彦聞元翰林學士承㫖封楚國公
至正末言事切直有傳在國史配何氏累封楚國夫人
考諱守成字繼本至正丁酉進士官翰林檢討兼奉禮
先生其子也國朝洪武初因家順天之東安而教授於
[041-16a]
雄邑時有親在堂先生力貧以為養而篤學不懈遂以
明經舉為新城訓導厯教平定江浦江浦有司以事累
先生時都御史雄邑劉觀為刑部尚書自謂先生父乃
其父門生欲貸之以為徳先生不義其所為曰吾以誣
至此而誣終不白寧坐誣去不願茍免也懇自誣服徙
雅州逺惡地凡歴四學而處之泰然日進諸生講聖賢
之道使知孝弟忠信禮義㢘恥言行而身化之諸生多
有從者仁宗皇帝在東宫念先生父嘗侍經幄謂侍臣
[041-16b]
曰李東吾師之子也召見文華殿命講大學稱㫖擢拜
左春坊清紀郎又以其純誠可用陞行人司左司副尋
出判泰州未幾復召還欲用之使俟命㑹有國哀竟不
果洪熙改元詔下舉賢羣才彚進劉公典憲勢尤盛力
欲援先生進取且求昏於其孫先生語人曰彼大非吾
偶也薛御史亦欲以先生薦先生薄其為人皆力辭及
劉公事敗謫遼陽凡與親厚者皆避匿獨先生仍往來
其家為治行且命子伸奉白金為贐君子謂先生有常
[041-17a]
徳不以用舍貴賤易意真古之人哉先生自㓜寡欲有
清操嘗與同輩遊得遺金環於路讓不取竟棄之去又
嘗於容城道中得遺劵直白金十餘兩坐待遺者還之
乃去在行人司時同列有使外國歸者遺以犀象珠璣
等物皆郤之為檢討時劉公自謂親愛每遺以絨縑錦
綺一不受灤州一𨽻獻鶉數百先生惟取其一而𨽻以
為榮人用儗諸劉寛先生為檢討秩滿即欲去戸部尚
書郭公資雅重其為人留之曰先生家學承上睿眷久
[041-17b]
累欲進用而未果今考滿當陞盍少留以俟恩命乎先
生曰吾老病當去敢貪禄邪時仲子伸為容城教諭季
子侃由進士拜戸科都給事中太常寺丞先生於例當
得封即以侃貴棄職就封往容城就養天順元年正月
六日以夀終于侃之官舍距其生前元至正庚子缺/
缺/日夀八十八先生早喪父而哀慕終身奉母陳夫人
尤極敬愛未嘗違於禮而儉薄自守確然有古人之行
鄉之人士謂先生持已清奉親孝私諡曰清孝配陳氏
[041-18a]
有淑徳封孺人子男三長傼次教諭伸太常丞侃也伸
娶宣聖裔孫曲阜孔氏侃娶江浦張氏乃徳清令張侯
之女今吉郡守瑄之女兄與傼之婦王氏咸執婦道孫
男十曰官早卒孫婦任少無子截耳誓不再嫁次皆讀
書為士人永樂之初予竊第來京師得陪縉紳君子餘
論而知李氏文學之盛遭遇之久仁皇帝眷待先生之
隆而惜其用不極其效不大顯於世兹福澤之及後嗣
者皆其所積之餘也先生往矣既葬于容城之原孝子
[041-18b]
令孫尤欲表著其徳以示永久而以兵部左侍郎固城
王公所述先生行實因予郡守江浦張公求予文表諸
墓上予不得辭乃序次其事使刻諸石庶百世有考焉
   太守王侯妻盧氏合葬墓表
王侯名昇字日初昔與予同取進士累官至撫州知府
其持已端潔而臨事明斷曄然有聲於當時然尤好學
不倦嘗自謂其質雖不敏而專確有常曽子吾師也號
其菴曰魯菴以自勵而文學政事日顯赫有名士大夫
[041-19a]
歌詠之滿九年人慕其徳不忍聽其去請於朝陞秩正
三品食其禄以治民又三年以老辭歸年七十一而卒
凡所履厯皆有遺愛在人人思之不忘妻㳟人盧氏龍
岩大族自少讀女訓知禮義婦道母儀為宗族楷法常
戒其子彞勤讀書謹規矩茍得禄仕尤須清慎以繼美
前人孫弼為縣學弟子員尤懇懇教訓當效爾祖以振
家聲待衆子孫仁愛均一處姊姒尤和厚内外親戚尊
卑貴賤雍睦無間年七十七而終缺/缺/缺/日諸子
[041-19b]
彞等以禮合葬於某之原以予與侯有同年之誼而二
親之徳未有文以傳信後世乃具其事實以請於予予
與侯交處數十年然出入中外未得盡其好而亦不可
謂非知已者今求於予豈可辭君子觀人當務其大者
侯之學以曽子為師而盡心焉其學不既大矣乎㳟人
之教於家切切以讀書嗣先業為訓而他之卑冗不與
焉其教不亦美矣乎以是二者刻於墓前之石子孫能
繼而充之雖百世有耀矣是為表
[041-20a]
   贈同知任君墓表
永樂戊子廣西開科取士龍泉訓導任君典文衡得士
為多歸次英徳之波羅港得疾醫弗效士大夫皆惜其
才行端潔而年不永君亦自謂非不能謹疾而止於此
命也使其僕歸告母云已不能報恩而以兒女為累言
訖大慟而卒是年十月初五日也君名敬立泰和人世
以儒醫著稱五世祖顯叔仕宋為文丞相兵馬醫録曽
祖迪吉以經學有名祖光徳父保宜皆不仕君保宜弟
[041-20b]
保冲子也生始七月光徳命為已孫故遂為其後自幼
警敏才氣不凡從鄉先生蕭尚仁父子學深有造詣聖
經賢傳靡不通貫至於醫書尤精究博覽得其㫖趣年
十七部符下舉堪任醫職者縣大夫㢘得君進之吏部
以為能授泰和醫學訓科其所治多竒效洪武末頗厭
雜煩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必爾乃援例求退蓋七年
而後罷益肆力於文學而徳業益進洪武己卯以書經
試有司不偶江西藩憲大臣有嘗竒其文而惜其去者
[041-21a]
命學校教職有缺保任之於是南康贛州龍泉聘幣交
至君以龍泉便養乃就職其諸弟子受君之教日就月
将心悦誠服六七年間業成而領薦者十餘人所著有
易經解題日新堂集諸生傳誦之母夫人嘗躬紡織以
衣君蓋欲勵其所業君輙以易書遺諸弟用廣母之意
鄉邑稱君為賢師而尤稱君之母為善教至是君卒而
母存聞者莫不哀惜之君生於洪武癸丑七月十九日
享年三十六娶韋氏子二能讓能㳟能讓由太學顯今
[041-21b]
為直𨽻太平府同知有最績朝廷推本於其親追贈君
奉政大夫直𨽻太平府同知予少君七嵗昔嘗從君遊
見君之學問文章所以應人之求者其才思敏㨗如水
湧山出至其應事接物髙下緩急先後予奪投機應變
其智不可窮而亦莫有忤於物當時君子以為君若得
顯位其徳必有大及於人者乃止於小試而略見其端
豈不誠可惜哉能讓以君卒之年十一月十二日奉葬
于視岡髙祖兆次今年予以致仕歸故鄉能讓見予於
[041-22a]
太平以君之墓文來請曰先君之葬五十一年矣墓前
之石尚未有文以昭徳垂逺非敢緩也蓋有待也今幸
䝉朝廷大恩追封第五品赫然驚人其功業雖未盡施
於生前而徳善猶可表著於身後先生嘗辱眷知敢請
一言表于墓百世之下先君雖沒而猶存者先生之賜
也予聞之記曰先祖有美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傳不
仁也能讓可謂明而仁者矣為人子孫承先世之美而
益充之則其顯榮光大豈止百世而已哉故表諸其墓
[041-22b]
   毛處士墓表
予以老病乞歸多閉門謝容知已者罷往來甚適也一
日忽家人報曰豐城毛御史以憂歸來見予念不可以
慢致咎力疾出見之雍容有禮相勞苦如平生予敬之
明日又來請曰先考孝弟忠信好善樂義所以賴庇其
子孫而施及於鄉之人多矣今既不幸将葬于某原得
南京國子祭酒呉先生為銘納諸壙然其善行可紀者
若又表之墓上豈不益彰徹顯聞此不肖孤之志也敢
[041-23a]
請於先生予辭不敏至三四不獲辭按状處士諱缺/
城故家居其邑之孝弟坊髙祖某曽祖某祖某父某皆
不仕而皆以徳義聞於人其祖考嘗置南園草堂及橘
林書屋大作宅宇闢田園延明師以教子孫未就而去
世處士繼之愈於前嵗甲寅大饑處士發廪賑濟自近
始人或謂其要譽處士曰吾豈好名者哉蓋所謂篤近
而舉逺耳凡其鄉里皆周施無弗及雖大寒風雪餓者
過其門必躬視給食無倦意死無以葬施之棺與地俾
[041-23b]
藏焉於是人信其仁處士生有美質英偉異常流好馳
射以為樂弱冠始折節讀書從撫進士黄紹烈學未成
乃遣倫遊郡庠遂取進士致通顯先是處士弟鍾靈官
四川長子縉幼不能隨以往處士教育俾有立外弟黄
節早喪親扶擕成就俾力學取進士入官有盛名在郎
曹其能成人之美如此人皆稱譽焉配茫湖李氏子二
人長曰倫即御史也次曰儉庶出也孫男一其脩身正
家厚姻戚睦閭里内外相成之道備矣不悉書書其大
[041-24a]
者焉昔者聖人之教孝也蓋以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為孝之終人皆知而行之毛氏子孫篤不忘
既勉諸身而又以諗諸人蓋欲致其孝於逺大而後已
此聖天子之志也今命官錫誥以寵臣下必曰勸忠與
孝此其志可知矣上之勵下下之事上其志同則治道
盛矣予既嘉其志而欲勉其大則安可不為書故序次
成文使表於墓上以俟
   旌義楊君墓表
[041-24b]
楊君諱旦字廷暹别號暉菴泰和之義人也景泰中嵗
饑上聞以為憂詔廵撫大臣民有出榖二千石以助賑
濟者旌其義於是廷暹首應詔而勅書冠帶餼牽酒醴
之賜併及之鄉邑以為榮而他鮮有及焉蓋楊氏自宋
以來好仁篤義讀書力學以取進士有名于當時至今
而家益盛予初聞理定而知其世又嘗識君大父世忠
而與其考南軒君遊最莫逆永樂中簡閭右民實北
京有司以君大父名往南軒代之凡其大父所事皆付
[041-25a]
之南軒而南軒之事則盡以付君二父得從容佚樂而
無憂者以君之善繼述也久之縣大夫選為萬石長君
洗手奉公事以辦治凡上之欲濟民與民之求濟於上
者必自富室近民者始君嘗曰上好仁則下必好義上
以仁感則下必以義應故凡發廪以佐官而楊氏必先
焉凶年飢嵗細民無失所者賴其濟為多南軒嘗以濟
衆受賞矣而繼之以君積善好施豈一世一人之美哉
且其言行尤為人所敬信人有不平質於君得一言無
[041-25b]
不悦服蓋行義取重於人如此天順辛巳正月四日以
疾卒年六十一鄉邑之人哀惜之初娶金洞廖氏早卒
而以白沙蕭氏繼有賢行子一人曰徵慎重好禮君子
謂能世其家徵将以缺/缺/缺/日葬君於某原合族
之長者與羣從兄弟謀曰吾父承世徳而行誼罔不聞
人之敬愛者舊矣今乃不幸其哀誄加焉貴州憲副樂
公既為之状前戸部尚書翰林學士蕭公銘其墓矣若
復表于墓上豈不益彰徹顯聞衆皆曰然於是相率請
[041-26a]
於予予老且病不得辭然聞之禮曰先祖有美而不知
不明也知而不傳不仁也徵於先徳可謂能知之矣而
欲托予文以垂不朽豈以予言之訒而可信於後世哉
故為序次其事俾揭于其墓之原
   旌義郭君墓表
郭君字東維泰和薦溪名族也其先之長厚君子曰學
孔九章仲端者予皆未之識惟識東維於北京蓋是時
太宗皇帝徵天下閭右民實北京必豐財而淳行者乃
[041-26b]
在選泰和令丞謂君累世為豐家且急於義而恤民隠
是足以應詔即以君父仲端甫名上君聞之奮然曰吾
為子可佚居閒處而以逺役勞父乎即束装就道至北
京著籍宛平宛平畿内縣賦繁役重始莅籍者多難之
君從容辦治才優識敏事雖叢脞而應之乃若簡而有
餘鄉之賢士大夫官于朝者閒暇過從又能欵洽以為
樂而君之稱譽日起二親聞之懽焉以君之能共子職
也久之君念去親逺無他兄弟備養且朝夕奉公者一
[041-27a]
人之力足矣乃厚資其家人俾代役而歸省焉仲端甫
喜萬安蘇溪山水之勝徙居之君歸而相其志貲産益
饒正統庚申朝廷脩養民之政慮水旱之不時令富家
巨室有能出榖二千石以佐官備賑濟者賜勅旌之為
義民君欣然奉令而享其榮矣景泰癸酉大臣廵撫江
西而民事尤急奏請仍行是令能奉令者錫冠帶以寵
之而君又䝉其賜人謂郭氏謙約節儉興其家而寛厚
㳟慎以奉上宜其積慶長而延譽逺也君孝於親厚於
[041-27b]
宗族鄉黨周窮恤匱不間疏戚智略過人而退讓不伐
廣薦溪舊業以奉先建蘇溪新塾以教子而諸子祥臻
等聰敏好學篤志勵行以順適其意皆君之徳善所致
惜未見其成而遽以夀終豈天姑畜之而将大啟其後
邪君生於洪武缺/缺/缺/日而以天順戊寅十二月
二十八日終年六十七娶鍾氏國子學録啟晦之女有
賢行子三女二孫男六祥初等将葬君于某處既得吉
矣復相與謀曰先考之葬憲副歐陽公述其行前戸部
[041-28a]
尚書蕭公銘其墓矣若復表著其徳于墓上則傳之耳
目豈不益彰徹不朽衆皆曰然乃來求予文刻焉予聞
君子之所立當務其大者其細不論也彼憚渉厯登降
之勞而遺其親於劬悴煩擾之地惜簞食豆羮之費而
視窮餓困苦者不一動其心皆鄙人也君不逺萬里以
逸代勞務使其親安於鄉里熙然自得而無憂又累發
千鍾之粟以施賑濟利貧民使皆有養而無失所者其
徳善之巨細可知矣夫安親者厚於仁利衆者和於義
[041-28b]
仁義立而褒賞行恩命之隆冠服之美所以榮今而耀
後者有窮哉魯叔孫穆子所謂立徳可以不朽君幾是
矣故為撰次其行使掲于墓之原
   彭教諭墓表
先生名顥字士淳泰和月池里故家世以儒顯曽祖徳
聲祖叔介父彦晦皆以行誼為望於鄉邑叔介嘗丞香
山尤髙潔不羣人稱之先生受其教能刻苦自勵既習
易書二經又與從叔伯鍊講春秋通其㫖要四書百氏
[041-29a]
皆深究密微而尤注意於性命道徳之藴為文章汪洋
演迤理達而辭順學者爭師尊之永樂庚子領鄉薦不
偶於有司久之得巴東教諭巴東僻陋士不知學學幾
廢先生乃出已財為倡拓基址興學校嚴立教條不避
寒暑日夜訓勵諸生使學而諸生始知有科目之榮向
意進取而先生不及見其成滿九年調呉縣教諭縣附
郡多達官往來諸生率以迎送廢業先生毅然以師道
自任專務講學罷迎送衆知其嚴於繩檢也皆是其所
[041-29b]
為諸生從教而有成者亦加於昔凡厯兩縣廟學之所
宜務者無不治嘗校文四川河南有得士之譽蓋人無
不稱其公者先生孝友忠信㳟已愛人繼祖母父母皆
夀九十事之皆得其懽心處兄弟宗戚盡其道其教學
者必以誠而人之於先生無不篤於義者先生於洪武缺/
缺/缺/日仕二十年以老告歸又缺/年卒於天順戊
寅閏二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二配孺人南溪蕭氏贈戸
部尚書養心先生之女有子四人銓寛粟相相早卒銓
[041-30a]
粟皆以儒被薦受官孫男五諸子既葬先生於所居之
南園孺人之弟前戸部尚書翰林學士孟勤銘其墓矣
又俾予為文表于墓上予聞之朝廷建學育才以興道
致治而師為之本達官要人往來者又有以警其惰課
其功則教成可兾也然為師弟子者多樂弛縱好佚㳺
典教者以其適已而不知檢達官往來者以能佞已而
任其意肆然自放不至於廢學者盖鮮有如先生之篤
於教以舉其職非守道不回之君子哉是可表也予與
[041-30b]
先生有世好豈可辭乃書其事而使鑱諸石以勵來者
   贈御史楊君墓表
君諱熙字舜民别號水南居士其先汴人從宋南渡家
餘姚大父世延父子昭皆有隱徳而不仕君天性孝友
持身謹飭與人處循循㳟讓人無不敬愛君者永樂中
有司推長其鄉糧賦君所施最有法洗手奉公無一毫
横取人亦感君之恵而事乃先集縣令佐稱賢焉性尤
剛毅人有過面斥之諸子或有闕悞請改輙從寛懐坦
[041-31a]
亮愛人容衆常曰改過君子之道也君子不貴無過而
貴能改過平居一言一行必以聖賢為師法切於教子
延福州府學居憂訓導諸均輔為之師缺/缺/缺/
君有疾飲藥而加劇召諸先生及所親愛入卧内告曰
死生常理耳棺歛之用備足矣吾慮諸子輩為異端邪
説所惑而得罪名教請必以禮正之又顧諸先生及諸
子曰先生服闋當入京此子頗可教願以從行得徼終
恵生死不敢忘言訖悲噎不勝左右皆泣下良久而卒
[041-31b]
無一語及他君子謂君達於道君生於洪武壬戌十二
月十二日卒於正統丁巳五月二十五日享年五十六
𦵏于黄山岡之原無違禮初娶本隅朱氏有賢行先卒
繼室以祝氏生五子長文璧次文珪其三文琳戊辰進
士拜雲南河南兩道御史陞江西右叅政其四文奎由
懐才抱徳授河南封邱丞其五文球浙江憲司承差既
滿而未任人謂楊氏世澤厚故其子多才而亦善教所
致也叅政君既取進士兩拜御史有盛名而江西實大
[041-32a]
藩聲名文物蔚然當衆望君又為賢佐今聖天子在位
求賢圗治有才者必用有功者必賞榮其身顯其親而
至乎其極蓋累累有也君初為御史已䝉榮寵贈父為
御史矣兹陞佐大藩職三品篤於忠誠以大其功業則
恩命之隆又可計日待也君以予為相知求文以表親
之墓予嘉其舊績欲勉其新功而進脩不已焉故為表
於墓上
   蕭氏合葬墓表
[041-32b]
永樂十年泰和南溪蕭鵬翔與弟鵬漢以其曾伯祖徳
軒君其祖立齋君之墓皆嵗久且圯大懼不足以妥靈
於逺乃以是年十二月初十日即其鄉㳫壠之原啟徳
軒君之墓繕治之易棺衾葬焉且以其配劉氏祔于左
又自其里兩口塘遷立齋君之骨以祔于其右既卒事
則相與謀曰惟吾蕭氏自長沙再徙至于南溪其蓄徳
儲祉以敷遺其子孫者既勤厚矣惟是二祖實有徳善
義烈趾美前聞人而加植于我後嗣今合葬于兹雖納
[041-33a]
誌於幽堂若又以其行著為文章以掲于墓上豈不益
顯白於禮宜可衆皆曰然乃來求文而刻之按徳軒君
字子道祖曰舜卿父曰祥甫君姿貌魁偉而襟度豁然
自其祖父時久以多貲雄鄉里至君而益盛然終不以
此驕人平居篤於為善如飢渇之於飲食孝弟之行充
於家而達於其鄉成人之善惟恐不至周人之急亦惟
恐不及嵗嘗大旱鄉黨幾散亡君發盡所有全活之然
卒未嘗責償也故當時無少長愚良皆謂君有徳以至
[041-33b]
治癸亥三月初十日卒年七十君一子信可早卒乃以
其季弟徳濟為後時俗然耳徳濟一子即立齋君也立
齋字志立益闓爽不羣其脩於已而見於事者蓋不異
徳軒君見義勇為不擇利害為趍舍尤多智筞欲有以
自見嘗讀光武諸将傳慨然嘆曰使吾從事其間功名
豈少哉壬辰兵亂傍近縣皆冦壘數侵犯泰和監州達
公最知君檄君以鄉兵守北門君以恩信結衆心人人
為盡力未幾吉安失守守臣來奔扣北門君以大義詰
[041-34a]
之拒不納及監州傳言納之君乃納於是監州益知君
果可用也當是時泰和城獨完以忠義著稱者君與有
力焉監州沒而君亦老矣以至正丁酉三月廿三日卒
年七十三有子三人自新自明自成皆已卒孫男五人
鵬舉為蘇州府同知山東鹽運副使鵬南鵬起亦已卒
其存者鵬翔鵬漢曽孫男二十人源本煇金潭基&KR1551
堅堅鑰榦壑鎡塈堡墅煒㷆焜而本煇潭基派堅鑰墅
皆早卒嗟乎二君之行美矣使其顯於時推其所有而
[041-34b]
大施之豈不益可稱道哉而不幸卒于幽隱君子蓋多
惜之然自其沒至于今百有餘年鄉人父老聞其名者
猶為之低佪感慕而君之子孫被其遺澤亦皆習於詩
書禮義之訓足以世其家而益大其門古所謂位不稱
徳者必有後福其是之謂乎故為書之以表于暮使人
知蕭氏如此其盛者有以也
   處士羅宗汾墓表
處士羅氏諱濟字宗汾其先金陵人四遷乃居泰和仙
[041-35a]
槎鄉處士曾大父達可又徙雲亭之夏逕今為雲亭望
族大父夀逺父仲賛皆不仕而皆有隱徳其貲産甲一
鄉處士幼聰敏喜學有志於用㑹其兄卒而父且老公
私諸務日滋不克展其志孝事二親祗勤不懈晨昏奉
養能得其懽心至於奉先尤極誠敬嵗時祭祀必中禮
節遭親之喪哀毁如制鄉黨有故極力振助常長其鄉
糧賦一以寛厚為本他人或計贏利而已則損以裕人
貧者遂以代輸與朋友交篤於信義親戚之間亦極仁
[041-35b]
愛凶歉之嵗人有假貸者賑之不責償或榖粟已乏則
與白金官雖命償然處士終不取如是者二十四家兄
宗齊及子京早卒處士厚撫其孤煢俾全其節義諸孫
箴箎樂學者皆資給使學俱有成士大夫過從相與欵
洽連日無厭倦皆見於吟詠承先貽後之計秩然有條
理年老倦勤乃以家事付諸子孫而從容燕樂悠然自
得也天順己卯六月二十五日以疾終距其生洪武丁
卯七月七日享年七十三而有子京廣序孫纂籍箴管
[041-36a]
曾孫賞貯䝩貢配蕭氏有賢行父母舅姑内外姻戚莫
不讓賢焉先處士九年卒年六十三至是子序以江隂
致仕知縣曾貫所述行状詣予泣曰先考妣實同有令
徳以興其家不幸而母先逝不獲同享其福於悠久心
實痛之葬于里中天井坑之原久矣今先考以庚辰正
月初四日葬于井塘之原欲啟天井坑之封奉先妣之
殯往合葬焉神靈有知宜必安於此願賜一言表諸墓
予聞羅氏之先皆惇本尚實恂恂然有淳行其前之往
[041-36b]
者皆不及識若處士之父仲賛甫與其兄宗齊予嘗與
之接而知其為人蓋無愧於好善樂義之君子其儀於
家孚於鄉閭里巷非一日矣年九十而終曾𤣥之孫繩
繩蟄蟄豈但為士而好善之效天所以報之也閨門内
外亦有好徳勵行而成其美者積善餘慶将益盛故為
序述而使刻之俾永有聞於後世
   澗泉蕭先生墓表
南溪蕭徵士士敏既以永樂戊戌之冬改葬其祖澗泉
[041-37a]
先生於五十一都池下矣後三十年為正統丁卯而士
敏之子瑱仲等復相與謀曰曾祖之葬既有銘以納諸
墓若又表其徳於墓上豈不益明顯而延聞於世乃以
書來北京請予文以刻諸石予生也後不及識先生永
樂初入翰林始得與士敏相接觀其孫之賢固已知先
生之善矣則今日表墓之請可辭邪先生字叔明澗泉
其别號國子學録蕭先生子所嘗作詩歌詠之其先世
出湖南祖覺仕楚為軍廵判官避馬氏之亂初徙泰和
[041-37b]
之早禾渡四徙而後定居於南溪傳至先生已九世曰
漢卿仲寛徳英其曾大父大父父也皆以隠徳弗耀先
生為人簡重好學素負剛毅直氣有志於時用適元季
兵亂奔走避難無寧嵗逮國朝混一海宇平靖而先人
之田宅皆已廢燬先生乃力謀於恢復及家道振而先
生老矣遂無意於出縣大夫知其賢舉為耆宿而咨政
焉鄉人徳之者衆一時士大夫多敬禮之是宜久生而
不厭乃以洪武辛未五月十三日卒距其生元祐庚申
[041-38a]
九月十八日享年七十二配曾氏繼梁氏子五人南亨道
亨曾出利亨文質文美梁出女一人嫁詹宗繼孫男八人
士敏其一也曾孫男缺/人嗟夫江河之流不已者以其源
之深也蕭氏自軍廵判官之後至徳英十一世皆以隠終
其積之甚久而源固深矣宜其於先生發之乃遭時不偶
抱才以卒及士敏始以善書徵而見用於世亦顯矣今其
子若孫又相繼以文學出為教官方興而未艾其傳果有
已邪然則蕭氏之盛固其累世之積要亦先生有以培
[041-38b]
植之矣是宜表之以示其後人且使之勉於善繼云
  行狀
   故香山縣丞彭公行狀
公諱豫字與智别字叔介其先由長沙徙居泰和世以
詩書顯名六世祖惟孝君博學有文宋光宗時詣闕論
時政獻賦一篇以諷光宗大竒之友人周文忠公必大
楊文節公萬里謝諫議諤交薦其材可用有詔特補一
官君不受而歸自惟孝君至公之曾大父景望皆以學
[041-39a]
行有名位于時大父順翁父徳聲府君始隱居不仕以
行誼稱元季之亂冦逼州城民大恟府君以鄉兵助州
守破走之鄉人賴焉娶瀘源蕭氏女而生公公少好學
問勇於自進嘗受易於安成劉雲章先生究隂陽消長
之理性命道徳之源慷慨自負意不至於大成不止也
金州守嘗以才行薦公公不為起與其徒日講論磨勵
以成其學而名聲益彰徹不可掩南雄守辟公為教官
公又辭不就而萬安縣學復以幣走館下聘公為師公
[041-39b]
念不可終拒也故公遂為萬安縣學訓導日進諸生講
説周公孔子之訓言喻而身化之在學六年諸生皆用
有成以言事擢授廣州府香山縣丞香山海邦也素號
難治前為縣者率以重法繩之卒亦未臻理也公至寛
其教條省其刑罰廢弊具舉流亡四歸其俗以男女質
錢久則沒為奴婢民多所不欲者而莫與直焉公為復
之者二十餘家民有腴田若干頃軍帥利之誣為閒田
以給軍府檄縣割畀焉公曰帥欲病吾民乎吾在此田
[041-40a]
不可得也帥不敢逼邑南際大海倭奴往來為民害出
沒海中飄忽若風雨民無兵備且不虞其至莫有能禦
者公教民樹柵積石以待又以䇿獲其舟於是始有所
憚不敢近俗善蠱人被毒者輙死公㢘得之徙其家後
莫有犯者大猾陳甲李乙嘗持吏短長揺撼以為已利
因得肆其姦莫敢誰何公獨發之乃又以語言撼公公
不為動卒寘於法退而伺候公所為将中傷焉久無所
得乃大服不敢復有意干公嵗大旱祈禱皆莫應公曰
[041-40b]
吾無以文為也乃謝去里巫躬率父老百拜籲天以與
民請命不二日雨大注嵗得上熟明年旱復如之邑中
灾且及廨舍公叩頭言曰廨舍者錢榖甲兵之籍皆在
焉有不幸不惟吏得罪将大擾於民俄而風返火滅得
不焚凡在香山九年洗手奉職信心以行不視難易為
避就抑强暴植柔良平征徭興水利公無負租民無遺
便邑人皆稱誦之又以其暇日教諸生諸生服公訓遂
有以科目顯者公之所為類如此可謂豈弟君子者矣
[041-41a]
永樂六年以老病告于朝乞致其仕天子憐而從之将
歸而疾大作醫不可愈遂以十一月二十二日卒于賛
善梁君之官舍獨有孫榦與其從孫詡况在側焉嗚呼
痛哉公生至元戊寅九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有一初
公處而未仕也執親之喪不酒肉嬉笑者三年人以為
有子羔之行其於宗族尤有恩意嫁孤女之無歸而賑
其貧不能存者平居教子弟與鄉人之子弟必依於忠
孝義所當為雖犯危難不顧也其為里中長復民之冒
[041-41b]
姓者以教其孝戒民之誣善者以教其誠征税於民不
過取以自利民貧不能輸者以已貲代焉不足則破産
不自悔人皆以為矯而君子以為仁其面目嚴冷望之
凛凛可畏然能别善惡以為好惡故君子咸敬愛公而
小人或忌焉蓋公以聖賢之道存於心而以剛介潔㢘
行之故其窮達之所施有以大過於人也平生工為詩
才力豪富而意氣奔放不可禦憂悲愉樂皆於詩發之
有集若干巻藏于家初娶蕭氏處士蕭宏亮女得婦道
[041-42a]
甚克成公之志再娶王氏時氏有一子曰啟蕭出也孫
男四人榦耒顥鉉皆讀書有士行榦號哭奉公之喪以
歸卜葬焉以直嘗辱教於公知公徳為詳且世有連也
故授公行事俾述焉将求銘於立言君子誼不得辭故
述其梗槩如右云
   張宗震行狀
公諱震字宗震姓張氏其先有諱煥者自廬陵徙居泰
和二子長曰槱次曰槐應宋季時槐應以進士釋褐第
[041-42b]
一槱入元為江西醫學提舉是生才甫才甫生文仲為
醫學正文仲生徳翁則公之曾祖祖父也公自幼力學
為儒於諸書皆務熟讀暗記而又習於醫年十四喪其
父獨與母居遭元季兵亂故業蕩無存者公劬力經營
復作堂以事母朝夕承候起居奉順顔色而親調其衣
食寒煖之宜務以悦親之心退則以所學教鄉人子弟
怡然自樂也國朝平一天下詔舉賢良方正之士縣令
丞以公應詔而非其志懇以親老辭不獲又辭於府亦
[041-43a]
不聽至江西行省日伏庭下乞歸養許之公歸益自晦
不求聞於人而所以自脩者益篤嵗辛酉邑中大疫兄
宗益病且殆而沴氣愈盛家人莫能興讙言有嘯於室
者他子弟稍避去平生親友莫敢過其門公獨留事之
不去或勸公少避公曰此吾兄也使果有鬼神吾終不
以愛兄死矣卒不去宗益死公以禮治喪哀哭且扶持
其家人卒皆愈公亦皆無恙以此益見重于時公既失
其兄其屬人皆倚公公亦懇懇為之盡嵗甲子隣邑冦
[041-43b]
犯泰和公亟擕其兄之孥與妻子族屬倉皇出走不能
顧其貲至於貧甚然公意恬然獨以得安全為喜賙之
盡其方妻子皆化公所為無彼此言者卒撫育其孤姪
使皆有成今教諭休寧日孜者其長也公事父母極孝
敬嘗侍疾晝夜不解帶湯藥必親嘗而進治喪奉祭皆
盡禮然尤恨不得久於養每念之輙悲痛至於老而猶
然所謂孝弟忠信之道既以脩於已而又常以勉鄉人
鄉人素慕公之行而皆服其言莫不以公為善人長者
[041-44a]
其於朋友重信義不矯矯為異亦不翕翕為同平居寛
和簡靜未嘗以言忤物以色拒人家雖不甚豐而樂以
餘財振人急雖負之不責也初公之得勉而歸也惟以
醫術濟鄉里既老而術益精而應人愈不倦不以寒暑
蚤暮貧富逺近疏數為辭或以公汲汲為勞公笑曰吾
豈為利哉醫者仁道也仁豈有間乎人以死生託我汲
汲猶恐不逮况不汲汲乎蓋公之存心如此故一時危
急賴公而全活者為多永樂丁酉五月十八日以疾卒
[041-44b]
其生元至正戊寅十月初六日享年八十娶彭氏邑中
望族有婦道甚子三人日昭日省日敬女一人嫁曽勉
早寡孫男缺/孫女曽孫男女缺/日昭兄弟卜以缺/缺/
缺/日葬缺/ 鄉缺/原命缺/狀公之行将求銘于今之
有道而善文者以託不朽焉嗚呼若公者誠不可使無
傳也而直之先大父竹亭先生於公配為内外兄弟直
視公蓋大父行也知公徳不誣故撰次如此云
   先公行述
[041-45a]
先公諱缺/缺/ 姓王氏晉司徒導之後其先自金陵
徙居泰和世為衣冠之族代有聞人髙祖芳洲府君妣
曾氏夫人曾祖天隱府君妣劉氏夫人祖臣則府君妣
彭氏夫人考竹亭府君元季授福建行省照磨改吉安
路治中俱不受以經學教授鄉里妣陳氏夫人繼李氏
夫人先公生而秀偉穎悟絶人幼受學于家日記數千
言甫弱冠於四書五經諸史悉通其大義下筆為文思
若决河既長聞安成劉雲章先生嘗從虞邵庵先生講
[041-45b]
學得圖書太極之藴遂往從之盡傳其所學雲章先生
亟稱之以為不可及及壯浩然有四方志時先叔祖啟
翁先生由監察御史僉憲廣西先公遂往省焉度庾嶺
過蒼梧憇桂林久之啟翁先生改知崇慶州事先公乃
復下湘水泛大江入三峽遨遊成都覽觀山水之壯已
而復還京師友天下之賢既歸而學益超詣文益閎肆
鄉先生陳心吾見之歎曰此漢唐之文也為序之洪武
十五年朝廷聘求賢才與論治道邑大夫時習首舉先
[041-46a]
公應詔既至京太祖皇帝親見延問又與論太極皆稱
㫖時天下賢士至者凡一百餘人上御奉天門試其經
學及時務之要以先公為第一且命公次第其餘以進
上益以為可用既而授廣東按察司分廵雷州府海康
縣試僉事先公慨然思有以報上知遇始至問民疾苦
與凡利之所當興者即建言振寃滯恤孤寡防海冦與
海北鹽法之弊凡五事又言宋冦凖在雷州嘗開渠徑
城中引特吕塘之水以灌東洋田萬頃在元時海北元
[041-46b]
帥府以兵守水閘而海北㢘訪司掌其扄鑰以時閉泄
嵗獲大穰今塘淤渠廢而東洋之田多旱民病之請開
浚以利民㑹罷分廵僉事例召還京然其所言皆次第
行之吏部将改授官上曰江西秀才王某頗讀書以為
工部主事使時與趙尚書論學而先公不知也既至工
部趙尚書始諭上㫖先公益加感激其於職事早夜盡
心無有曠缺未幾以先祖竹亭府君憂去官歸明年先
夫人卒又明年先叔祖啟翁先生卒既連遭家難遂坐
[041-47a]
起復後期謫居安慶者十年先公安於所遇進退恬然
其所處者雖有文武精粗不同然皆謂公有徳無不敬
愛之者洪武三十二年復用薦舉起先公知瓊州府時
瓊守以曠職罷去民皆瘁然思治其長老聞先公來喜
曰是嘗分廵雷州王公邪能興利以便其人必能利吾
民矣先公至官布仁厚之徳恢含𢎞之量施平易之政
民皆安之先是崖州黎民相讐殺府衛皆以反叛聞于
朝言黎冦結砦凡百餘勢張甚請發兵勦之兾有所漁
[041-47b]
取任事者以為然命亟發兵衛既受符而先公適至因
逼遣吏為鄉道且以危言撼公先公執不可曰審如所
言則既數月矣當連䧟數城而隣境尚得晏然耶此必
黎人相讐吾自以身任之時府僚皆缺先公知寧逺丞
黄童素㢘平可屬事命往察之童歸報如先公言且致
其首事者數人以復朝命衛不得發兵崖州人遂無事
相與感泣曰微我公吾妻子為僇矣先公初至山峒之
民雖嘗聞公名而未熟公之化及聞崖州事皆信曰真
[041-48a]
我公也由是凡令下皆奔走懽趍無有後者先公在位
清靜以自守日求其民之蠧弊而疏剔之瓊之田素薄
收而嵗常三穫賦其租以給軍軍中不以時受俟民用
乏然後急歛焉常以此困民規利先公曰吾在此尚爾
邪命民三獲三輸之軍不得為害凡軍中一切干託有
司者皆沮格之其豪横吏不悦公所為朝夕使人伺候
其短隂欲把持之久之無所得衆皆大敬服曰不復敢
有意干公嵗甲申大旱種不得入土父老巫覡禱之百
[041-48b]
方終不雨先公曰此吾責也乃設壇齋戒暴露烈日中
以身禱焉明日大雨獨城南十五里江之外尚焦然是
夜先公復焚香籲天曰彼民亦天民也惟天其哀憐之
明日先公往清瀾浦視蕃舶既渡江豋岸雨隨注盡夜
乃止人號為太守雨是嵗大熟初海南之民以健訟聞
爭利害如毛髪輙告連數十百人吏因得按舉為姦及
民病有司苛刻者輙廢業入生黎峒中吏莫敢誰何自
先公至民皆化服無敢以非理相告言者其亡逃而歸
[041-49a]
者凡萬三千餘口郡中熙然無事先公乃壹意學校視
廟宇講堂補其缺漏撤其弊者而新之課勵諸生季考
月試由是賢才輩出視昔為盛佐吏有新至者怪公無
赫赫之威而視三州十三縣之民皆樂生興業無失所
者蓋先公於其屬吏嘉善而進不逮故皆有所勸而致
然矣先公在郡凡十五年以事朝京師及病不視事者
幾半之而教化之效如此此無他先公之徳積於已者
厚而所以待人者誠故也嵗癸巳丁李夫人憂東歸瓊
[041-49b]
之士民爭來送公皆拜且泣曰公歸矣如吾民何願公
復來安我自城中至海口十里之間不絶于路先公天
性至孝事父母必盡其道初家居時祖母陳夫人病先
公晝夜不解衣帶湯藥飲食必躬調而敬進之及先祖
竹亭府君繼祖母李夫人有疾皆限以官守不得親侍
左右則慟曰此吾終身憾也其居喪葬祭皆以禮不為
世俗之行先叔祖啟翁先生既罷歸老而無子先公敬
事之如父既喪亦盡禮葬祭而撫育其孤女使有歸先
[041-50a]
公姿貌魁傑而襟度豁然遇事無所留碍接人無賢愚
貴賤皆有恩意於宗族親戚尤克盡其情未嘗言人過
失事平生無所不學自經史之外以至隂陽地理醫學
卜筮方外雜家之書皆能悉其㫖趣至於字書之妙尤
得晉人家法故所至之處不特士大夫尊之其自奉儉
約雖貴未嘗擇衣食常曰鮮衣美食貪者得之然貪者
禍之媒也吾所守者三言循天理而已永樂十四年五
月以李夫人服除謁選詣行在而兄信侍行時直亦以
[041-50b]
扈從留北京蓋違五年而始得拜膝下六月初七日改
授廣東肇慶府知府屬先有脾胃之疾乃以聞于吏部
請得醫治而後行而不肖孤兄弟不能具醫藥時飲食
遂遘大禍以七月初九日辰時終于萬寳坊之官舍嗚
呼痛哉先公生元至正壬午十月一日享年七十有五
先夫人歐陽氏前進士臨淄知縣日新先生之女婦道
母儀為宗族表法生不肖孤二人女一人適楊子行先
先公三十二年卒繼母蕭氏夫人在堂孫男八人䆅穟
[041-51a]
䅘种秬稹稚穆孫女三人皆幼先公所為詩文千餘篇
藏于家嗚呼不肖孤兄弟不孝不天不即隕㓕将奉先
公之喪歸葬于泰和千秋鄉辛山之原痛惟先公盛徳
懿行存諸身以及於人者有不可泯若不能顯白以告
來世則不肖罪惡益大将無所容故敢述其大略丐為
銘文以著不朽荒迷不次伏惟垂仁采録焉不肖孤直
泣血謹述
   彭先生行狀
[041-51b]
先生諱羣字與和姓彭氏世為泰和人曾祖吕濂溪書
院教諭祖方拙號月溪處士父文政皆不仕然皆以學
行見重於人而亦以貲富甲一鄉元季兵亂州守達侯
結義兵為守備月溪與州之豪傑傾貲以應之是時傍
近皆冦壘惟泰和獨完以忠義稱者實侯之功諸公資
助之力也及侯卒月溪父子相繼沒而州亦陷于冦倉
猝之際骨肉離散先生走贑州龍泉以避難亂定而歸
親屬無幾室廬皆焚蕩先生為之號慟及聞女兄被掠
[041-52a]
往衡州即徒往購贖以歸又往安成求得兄子某歸而
卒於途先生負其屍行哭求地以葬見者哀焉既而自
念曰以百口之家而存吾一人不力學何以昌吾宗乃
從直先祖竹亭先生學大肆力於六經子史百家之言
為文清婉而有法安成劉雲章先生見之曰彭某所造
他日未易量也洪武中詔求賢才與論治道有司舉先
生應詔後又以應懐材抱徳之徵辭弗就避居廬陵永
水之陽鄉人子弟從之者甚衆先生日為講説聖賢之
[041-52b]
道所以脩已及人者學者化之郡縣學校聘為弟子師
先生皆力辭謂人曰吾豈能舍先人墳墓而從宦乎嵗
時祭享與論及祖父盛時未嘗不泣下沾襟也居永陽
二十餘年乃歸居于南溪之上其從兄叔介先生剛嚴
有禮不以言笑假人先生事之如同産怡然道義之樂
其於宗族恩意尤厚伯父文明夫婦既沒久未葬先生
以其骨往葬瀘源山中夜宿道傍神祠無扄鑰虎闖祠
而號先生曰吾所為非不義鬼神有知吾終不死於虎
[041-53a]
卒安坐不動虎亦不敢近至旦乃去族弟可永死其妻
子貧無依先生分所有濟之曰此其初一人之身也濟
之不猶愈於他人乎其家不甚豐然樂以餘財振人急
酬與否不校也與人言色温氣和未嘗有所忤故無賢
愚少長皆稱和林先生而不名晚有二子長百鍊次百
鈞皆使力學曰爾祖多振施於人有隂徳其在爾乎爾
其勉之先生生元至正癸未十二月初九日以永樂丁
亥五月十一日卒年六十五當先生疾甚時命取平日
[041-53b]
鄉人假貸劵約盡焚之左右勸留以資二子先生曰吾
觀二子必能讀書以自立不必留此累其進卒之後七
年百鍊取進士為監察御史後三年百鈞學成将貢於
有司未試而卒女三人孫男二人先生初娶楊氏早卒
再娶永陽胡氏男女皆其出也先生葬南溪已十六年
而墓未有文百錬痛之使直状其事将求銘納于墓直
之曾祖母乃先生之從姑故先生於先祖竹亭為内外
兄弟蓋直之大父行也幼時常謁拜先生先生以所聞
[041-54a]
於先祖者教直藹然仁者之言嗚呼若先生者是豈可
無傳者故述其大槩如此其所著詩文若干巻藏於家

 
 
 
 
 
[041-54b]
 
 
 
 
 
 
 
 抑菴文後集巻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