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5 抑菴文集-明-王直 (master)


[040-1a]
欽定四庫全書
 抑庵文後集巻二十七  明 王直 撰
  墓表
   贈主事尹君墓表
景泰元年三月天子嘉念任職之臣思所以寵褒之以
率勵有位俾興於事功詔凡有勞績者皆賜之誥勅而
封贈其親於是文選員外郎尹弼得贈其父時中為承
徳郎文選清吏司主事母呉氏贈安人弼既拜賜録副
[040-1b]
以焚告墓下則来告予曰先人不幸棄諸孤今三十年
矣惟其平生實有令徳而未獲沾一命以卒茲荷朝廷
嘉恩羣臣得贈官第六品榮幸大矣惟先生賜之文以
表于墓以彰上之賜而昭先人之徳永永不朽此不肖
孤之願也敢以請予嘉其孝故不辭按状君諱庸字時
中世家宜興之亳溪其曰亳溪處士者君之號也祖俊
卿父伯敏皆有隠徳而不仕以貲富臨一鄉君年十二
已屹然異常人父為萬石長嵗當詣闕聽命而病不能
[040-2a]
行或議以家人代君曰幹父之蠱子道也且有子而以
家人代不幾於罔上乎不可我其行矣有司善其言許
之比入覲力弱不能前衆抱負以入聞者壮之卒成事
以歸其於忠孝之道蓋出於天性人謂尹氏有子也既
長事二親盡孝左右順承務得其懽心居閒讀書窮理
攻於詩娯意翰墨以古人為法不求仕進人或勉之曰
吾門户事殷而親多疾朝夕奉侍且不暇何暇於仕馬
少游吾師也親沒葬祭以禮而哀戚過之益絶意於仕
[040-2b]
居傍别搆一堂扁曰清趣軒甃石鑿池雜植花卉極溪
山之興客至相與閲圗書雅歌投壺賦詩飲酒歡洽終
日嵗時宴宗族長幼必以祖宗積徳垂慶之事相勉勵
而期紹續於無窮鄉人之貧乏者周之有不能平者必
喻以義使各適其平無不悦服皆以王彦方竇禹鈞比
之嘗從儲思順先生學思順老無子失所依復迎致師
事之死則具衣棺葬焉其善行多此類鄉人歌詠之生
於洪武甲子二月初八日而以永樂癸卯十一月十九
[040-3a]
日卒享年四十妻呉氏安人有淑徳後君四年卒子男
三孫男六其葬以次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墓在其鄉演
西之原於戲天之於人既賦以過人之資則必與之以
出衆之才而俾之立絶俗之行此天之所以成賢者也
君自幼已知君臣父子之誼而力行之至於孝敬惇睦
慈恵振施凡有所為必本於仁義表然為鄉里之望其
聰悟夙成可謂偉矣惜未至髙夀其所樹立未大顯於
世然有子之才而獲乎上者如此是亦可以不朽矣故
[040-3b]
表諸其墓
   郭公子齊墓表
公姓郭氏諱肅字子齊吉水之富口人也幼聰敏喜學
而端重簡黙寛厚平恕自念世為簮纓家欲有所立於
世從前進士歐陽師尹受詩經習舉子業業成以教于
鄉未暇仕也㑹弟子淳卒而老母在堂凡諸薦辟皆不
就惟以養親為事極其愛敬而親之心樂焉撫弟之女
如已女備貲装嫁之嘗一出遊厯呉楚巴蜀覽其山川
[040-4a]
之勝而見之歌詠既歸益自得勢利紛華不以動其心
理田園創室廬課僮奴事耕稼延明師以教子孫賔客
至者則相與觴詠終日言動威儀皆中禮節藹然有古
君子之風縣大夫敦迫為耆老每有所訪問公必具利
害之實盡誠以告之事多聽從而民隂受其賜人有不
平質於公公决之以理莫不意滿而去既老謝事以家
政付其子杖屨逍遥閭巷間怡怡然樂也性好竹環其
廬皆種之元進士艾元暉嘗以筠隂名其堂且為之記
[040-4b]
公亦曰竹吾友也吾樂與之處雖老不厭自號筠隂老
人鄉人知公之比徳於竹也尊之曰筠隂先生京師士
大夫亦有為賦之者公既與竹為伍因杜門不復出郡
縣行鄉飲禮為大賔則往焉平生重義輕財洪武中有
姓陳姓毛者舉貸於公往中鹽約倍償公後二人得罪
沒入之公曰吾不用索也即焚其劵里有劉澗二客四
川不歸妻亡遺一子在襁褓公收養之劉歸即遣還永
豐錢以文家貧無以養親鬻其弟於公以文死母訴無
[040-5a]
他子承祀公惻然還其母鄉人有嘗受傭者至老無依
行過公門憐而飲食之留三日而卒為具棺葬焉凶嵗
發廪平糶給米與貧人煮粥以食餓者其所活尤多公
之素行類如此郭氏系出唐汾陽忠武王後唐有在徽
者為鴻臚卿以直言忤主謫廬陵其子因居邑麻江代
有顯者後又遷吉水之桐江至縉夫始徙今富口縉夫
子幼安為里孔氏贅壻生子季誠季誠生祥叔祥叔生
士賢公之曽大父大父父也皆有隱徳然皆冒姓孔至
[040-5b]
公復姓公生於元至正丁亥四月廿八日以宣徳乙卯
七月廿七日卒享年八十九是年缺/缺/日葬於其里
之樟坑公所自營也配廬陵毛氏有賢行白首偕老相
敬如賔年九十八而終二子長惟寅能世其家次惟聰
先卒孫男四女三曾孫男十三人𤣥孫男四人古之君
子有其徳則必受福於天洪範所謂福夀康寧考終命
而皆以徳為本然子孫之衆不與焉南山有䑓之詩人
以無疆無期言君子之夀矣然亦推本於徳故又曰徳
[040-6a]
音不已徳音是茂至於保艾爾後而止焉夫既有其夀
而又裕及其子孫此可見福之備而徳之至也公孝於
親友於兄弟而恵及其鄉之人天既以眉夀報之而子
孫之多且賢又足以充大其後詩書所載蓋兼而有之
於此可以觀公之徳矣用是表於墓上過者其必式諸
   徐深之墓表
宣徳辛亥九月三日黄巖徐深之以疾卒於家年四十
四明年十一月四日葬其邑靖化鄉豐嶺之原葬十三
[040-6b]
年子簡為禮科給事中乃來求予文表諸墓徐世為儒
家深之曾祖谷祖祐皆不仕父新取進士為監察御史
南康令有譽於時深之少喜學於經史無不讀而尤篤
志於圗書窮性命之源探隂陽造化之妙以無他兄弟
不復求仕進惟肆力於文章一時學者皆自以為莫及
也方八嵗時喪其母痛不及致養嵗時奉祀悲泣不自
勝父厯官中外深之未嘗廢覲省當其倦而欲歸也即
豫營别業極景物之勝既歸朝夕左右致其樂父之心
[040-7a]
懽焉族母陳氏老而獨深之養之如母既卒以禮葬之
從姊歸李氏困於役至骨肉離散深之為完其母子且
割田食之鄉閭之貧者皆周給焉凡所交逰多賢士非
其人絶不與往来治生不用他道理田園之入而加以
節儉故能裕於已而有以及人娶包氏蘄水令彛古之
女子男四長即簡深之志慮深沉言行純篤足以得其
夀而乃止於斯此君子所以歎夫天之不可必也雖然
世之人至於老而死者蓋多矣似若過於深之也然脩
[040-7b]
於已者不能如深之又不能皆有賢子孫故卒與草木
同腐而無所聞於人深之文行表然見重於士大夫而
又有簡者為之子汲汲以顯親為事播之文字刻之貞
石傳之天下後世則深之為不亡矣是以君子貴能善
其身而尤貴乎有後也予既重深之而又嘉簡之孝故
為文如此使刻於墓上
   太孺人謝氏墓表
謝故歙人居邑之黄山宋諫議泌之裔有曰子敬者博
[040-8a]
學勵行娶羅氏生太孺人端靜淑善閑於女工年十六
歸同邑方永進甫時舅姑在堂太孺人執婦道謹甚舅
姑皆稱其孝宗族無間言躬勤内事儉約以自足晝夜
紡績織絍以資其家永進甫充拓舊業田廬有加於昔
時太孺人之助也永進甫好與賢士大夫逰太孺人能
成其志為具酒饌諧宴樂雖累日不厭待姒氏如姊視
諸姪諸婦不異其所生茍有未至徐徐訓誡之不厲色
疾言撫其下人衣食必均一於親戚隣里皆有恩篤意
[040-8b]
教子每夜誦書輙賜飲食賞其勤季勉取進士選入翰
林為庶吉士謁告歸省太孺人喜動顔色勉欲求教官
以便養太孺人訓之曰吾聞為忠臣者不暇顧私親爾
當盡心以事上勿以我老為念也及勉除太常博士能
舉其職朝廷推本於父母之賢贈永進甫為太常博士
階文林郎與太孺人俱受勅命人皆以為善教所致也
宣徳六年正月缺/日以疾卒距其生元至正戊戌十一
缺/日享年七十四子男三曰宗仁勉以卒之年二月
[040-9a]
七日葬于邑之白楊山勉後為監察御史陞湖廣按察
僉事至是考績來京師自述太孺人之行為書謁予告
曰惟先妣實有懿徳今葬已十六年而未有文表于墓
上無以示久逺則勉為不能顯其親将何名為人子幸
嘗辱知於先生敢請一言以託不朽願勿辭予觀經傳
所載諸侯卿大夫夫人以至士庶人之妻所以稱賢於
當時可述於後世者孝敬以事長禮義以相夫仁以逮
下恭儉以治其家寛裕慈恵以訓成其子非有甚髙難
[040-9b]
行之事也然人之能者鮮矣今觀所述太孺人之行蓋
無愧於昔人誠可謂賢也以是而表諸墓豈不亦永有
耀哉故次第書之而使鑱諸石
   華林胡處士墓表
華林在南昌奉新宋左衛將軍胡侯藩始居之其子孫
最盛多散徙唐侍御史&KR0008生南唐膳部員外郎璫則仍
居華林後有邦本者又自華林徙南康之建昌其曰均
用才卿用成者則處士之曾大父大父父也蓋居建昌
[040-10a]
幾世矣而處士猶以華林自號不㤀本也處士諱原字
文端自幼謹敏喜讀書選為郡博士弟子以心疾辭閒
居博覧載籍讀郭璞葬書有感於乘生氣之説歎曰凡
人居宅亦猶是也豈獨死者所藏哉求之篤造之深然
不喜自衒嘗出遊見道傍敝舍主人窮瘁不自聊憐而
視之曰地雖善而弗能乘生氣無怪其若是也為辨方
正位令改作不通姓名而去後數年遇其人於途拜曰
公為我相宅令改造之由是家益裕思欲報公而未能
[040-10b]
今遇於此幸也因邀至其家處士固拒不往曰吾豈為
利哉又能以人生年月日時考星辰所值而論其吉凶
有竒騐然與人言必依於理以其從逆為禍福之應其
言引物連類善開喻人意雖暴悍者皆服從愛人惜物
本乎天性故人有張姓者負鹽糧官責償甚急處士貸
以貲貨直萬緡張得釋而卒其子貧甚處士遂焚劵不
復言嘗出市物遇貧不能存者悉以所持鏹與之徒手
而歸其他觧衣推食以濟寒飢施藥物以救疾苦見有
[040-11a]
鬻生魚鳥者買縱之此類尤多然嫉惡殊甚必去之乃
已嘗經武昌見有惡少年數輩在市攫人財衆莫敢誰
何心憤切焉明日使奴持槖装往為市處士迤而從之
少年出竊其槖執一人送官窮治皆伏法衆莫不稱快
其行若是非所謂好仁急義者邪兄孟端為蜀府廣備
倉副使處士往從之時某為紀善有女方擇壻愛處士
賢遂妻之處士因留蜀中獻王聞之屢召見與語輙竟
日賜予甚厚欲舉用之復以心疾辭蓋處士之疾久矣
[040-11b]
每發則痛楚數日不能食竟以是終洪熙元年九月廿
四也享年五十六是年十月初一日葬錦城北黄泥溝
之原妻馬氏有賢行生子男二長曰鼎次早夭女三人
孫男二女一處士葬已二十年鼎以才徳被薦為都察
院檢校至是持處士行狀来請曰先人之葬宗丈禮部
公銘其墓矣而未有文表于墓上惟先叔父僉憲君實
與先生同年鼎嘗辱教焉先生幸哀先人之不遇而賜
之言得表見於後世則死而不朽矣予惟古之君子之
[040-12a]
有善也雖不遇於其身則必有遇於後若處士之行應
仁義而不得一命之榮以博其施慶澤之流至於鼎而
始顯鼎又能以善自治則其進也將益大處士之徳豈
不於是而可徵哉故表諸其墓
   義民胡有初墓表
燕山胡氏分自奉新之華林蓋宋太子左衛率藩之後
藩有子六十人多散徙而華林之族為最盛其後有諱
雅者官吉水因家邑之燕山則公之族也公曾祖正可祖
[040-12b]
發父謙中皆不仕謙中娶劉氏生二子其次則公也自
幼喜學屹然如成人受業於解先生原恢張先生伯穎
又從其叔富順丞某逰學日益有聞達於義利之辨未
嘗茍取早失二親痛不得致養嵗時祭祀必誠必敬兄
秉初亦早喪長育其孤女而嫁之一不異已女事從兄
重初極愛敬教諸子弟必勉以經術取科第里人有不
平者質於公公為辨别是非不曲隨茍止見有違於義
者必陳義面折之雖始不堪終皆愧服家多積榖有稱
[040-13a]
貸者視他人減息之半㓙年則免償嵗甲寅大饑饑民
至操兵為盗柯暹理縣事以為憂公曰勿憂也此但求
食耳賑之當自定首出榖一千石佐縣官柯喜稱公為
大丈夫作詩美之諸富民稍稍皆出榖以助賑施吏部
侍郎趙公廵撫至縣又於公勸分公又出五百石趙公
大悦上其事天子嘉之降勅旌為義民勞以羊酒復其
家於是公之義聲聞天下天下富民皆化公所為爭出
榖以濟饑而義民之旌亦滿天下晚年營别業以佚老
[040-13b]
名曰貧荘謂其子若孫曰吾非貧者慮尔曹為富而害
義此所以訓也昔洪武初法制未備公兄弟早孤豪横
多侵奪其産及稍長智略過人奮然欲有所為諸豪知
不便於已出力沮抑之公謂兄秉初曰必去是吾乃有
寧宇秉初竒之縛其渠訴之京皆得罪而胡氏遂復舊
觀由是人皆憚公至老而篤於義厚於施而人復愛且
重焉公非殊於昔也皆義之所當然也以正統癸亥十
月廿四日卒享年七十有五兩娶龍潭曾氏皆早世繼
[040-14a]
以䨇溪劉氏有賢行子男四其葬以甲子正月四日其
墓在里中大木坑之原子昕来京師求予文表諸墓嗚
呼義者天之所賦人之所同得者也推而行之豈以為
名哉然而名必歸之者上之人所以勸天下之為義者
也由是人皆賴之而適自公始公之恵利其大小可知
矣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又曰君子義以為質然則謂公
為君子豈不稱情也哉故表諸其墓
   周功懋墓表
[040-14b]
功懋諱勉姓周氏吉水泥田人正統乙丑六月二十五
日卒于南京之寓舍年五十七從子謙奉柩歸以缺/
缺/缺/日葬于某鄉某山之原弟翰林侍讀功叙既銘
其墓矣復求予文刻于墓上以表著其徳俾永永不朽
予嘉其意故不辭周氏世儒家功懋曽祖聞孫元貞文
書院山長祖觀贈奉直大夫兵部職方司員外郎父岐
鳳累官至兵部職方員外郎母彭氏贈宜人繼母王氏
封宜人功懋少喜學以舉進士為業弱冠父命理家政
[040-15a]
凡四十年一門之聚常百二十餘口公私百需皆功懋
主之蓋自山長以來不異爨至職方尤篤義不倦二弟
早亡皆撫育其孤功懋克承厥志内外雍睦無間言孝
於二親職方在逺外間嵗必往省有疾躬侍湯藥事生
送死極其誠敬無違禮而哀戚之情過之友于諸弟本
乎天性其言煦煦未嘗有所忤功叙在北京數有詩相
往來愛厚之意溢於言外宗族有祠以祀先則力相其
成鄉里有爭辨則為之處其平賙窮恤患扶弱抑强事
[040-15b]
有闗于紀綱風化者毅然自任而不回愛其子復巽遣
為學官弟子員所以課勵者甚至嘗曰吾早任家政不
及仕爾勉以成吾志其風度凝重善談論所謂詩清婉
有思致以雪坡自號有雪坡集藏于家娶王氏濟陽教
諭子職之孫生子三人長渙早卒次復與巽也女二人
繼室劉氏側室子一人曰益孫男二人功懋來北京視
功叙因過南京得疾卒功叙感兄之為已來也而不得
一遂焉哭之過時而猶悲於是以墓表屬予予謂功懋
[040-16a]
孝友人也孝友之行施於家而推及鄉之人孔子所謂
是亦為政也仕不仕奚足校哉仕而無所立於世孰若
不仕而有立之為賢也功懋是已用表諸其墓刻石以
示來者石可泐也名不可滅也於戲
   王彦瑞墓表
彦瑞王氏蓋王長者之裔其先自廬陵何山徙安成之
連嶺又徙泰和之南富為望族彦瑞曾祖敬翁為池頭
郭氏甥遂家池頭祖復初父麟昭皆不仕彦瑞幼聰敏
[040-16b]
喜學才智過人弱冠即能幹父蠱公私之事皆任之父
之心安焉永樂中縣官命麟昭領千夫往永州萬陽山
伐宫殿大材輸京師彦瑞不欲勞其親請於官曰吾方
壯足以任此願代父往縣官竒之遂行彦瑞能撫馭人
人樂從然入山多病死者什七八而彦瑞無恙人以為
天祐云母温氏早亡能盡孝道事繼母韋亦盡禮韋有
子辱愛於父貲産隂厚與之彦瑞克如其志父卒待之
不衰嘗出游湖湘淮濟倦而歸曰讀書力田吾樂也早
[040-17a]
暮肆力其間闢一軒環植以菊號菊軒花時與客觴詠
雖連日不厭喜閲諸史究前言往行用以為法戒篤於
教子曰吾所置腴田若干畝勤學有成者吾盡以畀之
既而仲子儼取進士即授以田儼力辭不受曰願與兄
弟共之人皆稱其父子之賢儼為行人司副所以教之
者尤篤謹於祀先祖考忌日哀感如初喪不飲酒食肉
與人交有信義樂道人之善人有不平求正者必折之
以理無不悦服其善行類如此正統乙丑十一月初九
[040-17b]
日以疾卒于家年六十八初娶郎湖趙氏生子文震早
卒不復育乃娶郭氏曽祖母黨也生三子長倫次儼次
儀女二嫁歐陽淘曽鑑孫男四女二池頭在縣西十五
里其地之良田深池多王氏業也予少時嘗再三過之
然未識彦瑞二十年前聞予兄治别業在蘭塘開軒閲
稼名曰稼軒與彦瑞菊軒最相近二軒皆景物殊勝可
以杖屨相往来而予且老矣思從予兄學稼以自足暇
日過菊軒掇英泛酒而酌之三人者皆庶幾康生得不
[040-18a]
死孰知予兄先往而彦瑞繼之嗚呼豈非命邪儼歸治
喪求予文表諸墓上予既為著其美而感慨繫焉使歸
以鑱之石
   封編脩劉公墓表
公劉氏諱髦字孟恂永新人以子定之貴封翰林編脩
文林郎正統乙丑十月九日以疾終于家年七十三劉
氏之先居安福荆山世以宦學顯聞後乃徙居永新之
藥湖其曰才卿溪所元傑三世皆不仕則公之曾大父
[040-18b]
大父父也元傑為永新城北歐陽氏贅壻遂家城北而
生公早從鄉先生劉逸安呉孟勤謝子方學頴悟絶人
經史淹貫鄉之學者又多集其門公事親孝始冠即能
幹父蠱公私之事皆身任之不以勞其親母性最嚴公
夫婦奉事甚謹若意有未慊即惴惴引咎立階下不敢
退或俟命寝門外至夜分必意觧乃已母嘗病痢勢危
殆則晝夜扶持至手掬其矢溲二親沒治喪一用古禮
而哀戚過焉永樂戊子領鄉薦為易經冠然以多病不
[040-19a]
欲出退居石潭上課童奴治耕稼講學以為樂弟子從
之者彌衆稱為石潭先生而不名有姊早寡從兄四人皆
無後公篤於愛敬生則迎養死則殯葬焉鄉人有急周之
恐不至時諸縣丁夫伐材萬羊山道出永新適嵗飢疫死
者盈道上公率家人荷鍤往上下三十里間掩藏者凡百
餘有鄉人李自逺歸病且死同舟者懼貽累及公里中
舉置河上神祠而去公知之與湯藥不能救瘞之祠下録
其槖榜祠庭數日李兄至悉以歸之兄與隣人曹有怨誣
[040-19b]
曹殺其弟訴之官曹引公為証憲臺遣人逮公索重貨遂
傾其家或笑公行仁乃得禍公怡然不為變篤意教子
以通經博古為務定之受公教㑹試禮部亦以易經冠
多士遂入翰林為編脩而褒封及公矣然公所以教戒
者尤切初娶楊氏無子又娶留氏生四子定之寅之安
之宜之其葬以缺/缺/缺/日其墓在某之原平生所
著有覆瓿集若干巻示兒偶録若干巻易經撮要四巻
藏于家於戲公之學以聖賢為師而其道必本於仁義
[040-20a]
行於家施於鄉黨州閭門人弟子之所講説與夫應事
接物酬酢進退之間未嘗違乎此至於權謀術數常情
用以自豪而無復顧忌公往往陳義訓切之不改則與
之絶猝然遇即退避引郤若将凂已然其為人如此蓋
所謂篤行君子也一鄉一邑而有一人焉則好脩之士
有所師法而興起若公者雖久生於世而不厭乃今已
矣豈不可惜哉定之來求予文表諸墓乃為著其美且
附以予之意而使歸刻焉
[040-20b]
   丁氏阡表
聖天子嘉念羣臣茍有勞效於國者則必寵榮其身以
及其親所以褒善而勸功也正統十一年用兵于麓川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上元丁公璿與有平冦功既進為
右副都御史矣復推恩於所自出追贈其祖友輔考子
玉皆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妣皆贈淑人錫
之誥命龍光赫奕輝映於其家公既拜賜然以官守不
得躬致命墓下至是遣壻李祥奉誥歸上元以屬其二
[040-21a]
兄俾率諸子舉焚黄之禮而過予告曰惟吾丁氏居上
元之崇禮鄉世有隠徳而恬於世利至璿祖考益以忠
厚昌其家教子孫勤學問日課僮奴以耕桑為務供祭
祀睦姻族尤謹禮蹈義與人言必依於孝弟忠信考其
行不異其言一鄉之人尊禮之祖考蓋同徳也先祖妣
闕/氏孝敬順祥以治其家先妣闕/氏朝夕奉事必誠必
敬婦道母儀為宗族楷法先祖以闕/闕/闕/日卒年
闕/ 葬于鄉之石馬衝西山觜長子子賢生二子闕/
[040-21b]
即先考也享年闕/ 卒於闕/闕/闕/日祔葬于先祖
之墓次有子三人長璵次琚其三即璿也祖考妣之卒
則又各祔於域中獨先妣卒時璿蓋在襁褓罔極之恩
愧弗能報此璿之所深痛者也惟我祖考積善累慶百
餘年而璿乃克承之遭遇盛時薦登顯仕先考初贈山
西道監察御史妣贈孺人今聖明在上天威逺暢蠻夷
悖叛自底敗亡璿實何功而冒膺寵禄且追榮及於二
代皆進秩三品赫然驚人天地之仁雨露之施滂沛洋
[040-22a]
溢皆吾祖考之徳之所致豈偶然哉語曰為善無不報
而遲速有時信不誣也宜揭表於其阡以昭示後世敢
以累子予與公同年取進士同朝蓋四十三年相好為
最深且聞其先徳舊矣義不可辭乃次第其説而使刻
諸石用告其子若孫尚慎繼之永勿怠
   太僕寺少卿沈公墓表
永樂二年太宗皇帝復以科舉取士天下之㑹試于禮
部者凡數千㧞其尤者得四百七十人海寧沈公志行
[040-22b]
初以易經中浙江鄉試第二至是㑹試在十七及奉大
對占第二甲前列名動京師既而有㫖又㧞其尤者二
十八人入翰林績學為文務追古作者而沈公與焉當
是時四方獻祥瑞貢水土物不間逺邇足相躡于京師
文人才士歌詠聖徳以彰太平之盛者渢渢乎盈耳沈
公之作諸公莫不以為賢㑹朝廷有大著述包羅古今
揆叙萬類以為永樂大典又命取前後聖哲及名公鉅
儒之微言奥論足以發明斯道者以為四書五經性理
[040-23a]
大全諸書時公皆在其中最號能事名益顯於天下初
授刑部主事陞員外郎其所讞議號為平陞四川布政
司叅議伐宫殿大材躬履巖險而人皆樂從其所取者
皆中度連丁父母憂葬祭皆克盡禮服除調除河南叅
議時薊州永平宿重兵防邊都督陳敬統之簡文臣往
叅軍事公奉勅以行監軍貴人蕃種也蕃來朝者道其
地則隂與之狎凡其類在軍中則縱使為惡公私苦之
乃以嚴刑馭下使不敢有言言者或抵死私造兵器詐
[040-23b]
張敵聲息擅調益官軍人皆謂其志叵測然難於發言
㑹有國哀人言益藉藉公曰吾奉命在此當知無不言
若復顧忌不為朝廷言之一旦竊發死有餘罪即密疏
其事以聞曰願早發宸斷庶消患於未萌疏奏即有㫖
召還邊境帖息今上嘉其勤誠賜白金二十兩綵幣二
有副未幾召為太僕少卿公曰馬政國家重務而吾輩
主之何可以不慎魯頌之無邪衛風之塞淵此其道也
使任其事者皆篤誠無怠馬安有不蕃者乎凡公之所
[040-24a]
廵厯考閲者皆以是為訓馬大蕃息累進階至中議大
夫勲為賛治尹且贈其父明逺亦太僕少卿母葛氏繼
母錢氏妻胡氏皆贈恭人公賦性温厚耻言人過自奉
儉約而樂周人急臨政一以愛人為本好學之心老而
不倦正統丙寅二月庚戌以疾終于位年七十一上聞
之遣官賜祭在朝士大夫莫不傷悼致賻奠公初娶胡
恭人生一男早卒女二繼室張氏生男㫤又娶觧氏生
一女尚幼至是㫤來京師奉柩歸葬其里之某山從先
[040-24b]
公墓次國子祭酒李先生為之銘又奉公之宗弟教授
寧所為狀來求予文表諸墓道憶予與公同年取進士
同選入翰林同仕於朝四十有三年今之存者予與李
公輩四五人而已常謂公之才行豈止於九卿副進而
佐六卿無愧也屬意於公者不獨予一人而卒不如志
豈非命邪然公之所樹立自足以表著於後世而不系
乎位之何如也故為書之俾刻於其墓之原
   西軒蕭先生墓表
[040-25a]
西軒先生姓蕭氏名金字孟㢘西軒其别號也蕭氏為
泰和南溪望族其先世篤義有傳在家譜君慕其髙風
雅度思紹續不㤀嘗作屋以居而問名於予予取其所
向名曰西軒且為之記因天之利時之秋人之義而言
其理甚悉君日坐軒中讀書明義将充乎其極至於不
可勝用士君子因稱為西軒先生君之曾祖蘭谷祖自
新皆不仕父鵬舉以賢良薦為蘇州府同知未幾罷去
久乃復起為山東鹽運副使寛厚㢘慎尤以詩名搢紳
[040-25b]
間君其長子也母郭氏有賢行甚宜其家運副公早從
仕君受慈訓為多讀書勵行懇懇致孝左右奉順無違禮
其宗族最蕃而外姻戚亦夥君承上撫下制事度物公
私酬應輕重緩急無不適其宜嘗請於母夫人往省父
運副公甫至京訛傳公病君亟擕一僕渡江冒暑雨走
千數百里至山東而公無恙忽聞君來驚且喜曰吾早
違汝不意汝之成立如此也朝夕奉養恩禮隆至復隨
考績之京師凡遇景物必命題使賦而公自和之因以
[040-26a]
啟其興發其才由是君之學識日進其省覲凡再而所
益多焉君與弟鎡孟勤尤篤而教其子與弟之子及内
外屬之子弟必由於義依於仁忠厚樂易而負直氣不
隨俗俯仰人有不善則折之以義然能改即止復懽好
如初長身玉立襟懐曠如人見其瓌竒磊落謂功名可
立致皆勉使從政君曰吾姑施之家可矣及孟勤取進
士官翰林子灓亦以明經為教官則嘆曰吾老矣吾弟
與子能効用以報國家吾其休哉不復有仕進意盡以
[040-26b]
家事付諸子營别業於其鄉履塘居之以泉石自娯足
跡不一至官府縣大夫髙其行鄉飲以賔禮之亦不赴
視當時豪傑以勢利自雄者蔑然若浮雲之過眼一不
以屑意蓋囂囂自得也君生於洪武戊午闕/闕/
而以景泰癸酉九月十八日卒享年七十六娶樂氏為
婦為母皆盡其道子男三長即灓由鄉貢進士為長洲
教諭國子助教今通判順天府予嘗從君遊而孟勤相
好尤深今為太子少師戸部侍郎翰林學士朝廷推本
[040-27a]
於運副公而以其官贈焉君篤念少師思復得怡怡之
樂少師亦深念君而冀一遂焉而君不待矣乃自為狀
寫其哀戚之情而灓持來求予文以表諸墓予與君再
世為婚姻豈可辭且今之鄉邑有令徳懿行如君者蓋
少而君視之蔑然者蓋多表而著之足以為世勸也故
次第其説使刻焉
   楊從晉墓表
泰和楊處士從晉以永樂十二年正月廿二日卒于家
[040-27b]
年七十二是年闕/闕/日葬千秋鄉過路塘之山下後
十八年其配郭氏孺人年八十亦卒祔于處士之墓又
七年為正統二年其孤子珩子珹子珮相與謀曰父母
之葬既有銘以納于墓矣若又表其徳于墓上豈不益
明顯而延聞于世乃以書幣來北京請予文將以刻諸
石子珩予女兄之夫而子珹子珮皆有連雖不得辭然
縻於職務未有以復也久之子珮又以書來速文曰子
知吾親宜無愛於言乃著其實俾揭焉楊氏故大家而
[040-28a]
族屬最蕃世居汝南坊號上園楊氏曽祖述叟祖宗哲
父憲恭雖不仕然皆富而有文有元之季盡失其故業
處士恭儉勤慎務不辱其先言行必由於禮義卓然出
儕輩初娶東門劉氏賢而有婦道處士再造其家實克
相之劉孺人卒處士求同徳以成其志遂以郭孺人繼
焉郭氏世居縣西之大溪孺人則柳溪之曾孫景宣之
孫才卿之子也資禀端重色温而氣和既歸處士尤謹
於内助處士孝念其親必盡誠相祀事其撫育孤姪則
[040-28b]
加之以恩親賔往來處士欵洽於外孺人治具於内必
潔以豐歳時饋遺輕重疏數必適其宜撫異母子如已
子衣服飲食必均所以訓勵之者亦無彼此之殊處士
勤於治生貲産日盛而孺人樂儉素未嘗侈費一錢以
故家益裕皆處士之志孺人成之也處士既卒三子因
其所遺各置别業於西鄉孺人亦厭城市喜田園板輿
迎奉極甘㫖之養鄉人以孺人有福而其子能孝莫不
譽歎焉處士三子子珩子珹劉孺人子也子珮郭孺人
[040-29a]
子也女八人皆有歸孫男八人維繼綸纓鎮緘純緒繼
領鄉薦為河内教諭今已卒孫女九人曽孫男三人憲
廣懋嗚呼元季兵亂以來大家世族之淪喪者多矣髙
門大宅廢而為邱墟子孫亦降為輿𨽻或湮沒而無聞
其能脩復舊觀如上園楊氏者甚少蓋由處士之孝不
墜其世業而又有孺人之賢以為之助也生既同勤以
成其家死又同葬以妥其魄則皆表著其行而使同不
朽焉豈不宜哉故為次第書之使後之人有則也
[040-29b]
   同知郭君墓表
景泰二年辛未闕/闕/日徳安府同知郭君以疾終于
位距其生洪武戊寅闕/闕/日享年五十四闕/闕/
闕/日子公榮等奉葬于闕/之原而以書來京師告予曰
先人不幸棄諸孤於其葬也得舅氏憲長劉公銘其墓
矣而墓上之石未有文以昭徳垂逺幸嘗辱知於公今
又託姻好敢請一言表諸墓庶永永不朽予嘉其孝而
諾焉郭氏居萬安下驛為名家曰某曰昭明曰文仲者
[040-30a]
君之曾大父大父父也世有徳義而不仕文仲甫娶劉
氏生君自幼而孤母辛勤教育之君雖幼已能知愛重
思讀書自立及就外傅益勤篤不懈母嘗語其先世詩
書之訓則服膺不㤀母益喜知其能有立遣入縣庠為
弟子員事師處友皆厚資給之君夙夜孳孳聖經賢傳
務深窮其奥凡所以脩於身行於家與夫治人接物者
皆師諸古言行恂恂必盡其道學既成充貢入太學彌
自飭勵不隨俗俯仰六館之士皆英才端表儀者皆天
[040-30b]
下名儒碩師而皆稱君為賢久之厯事都察院憲長江
陵張公喜曰以子之才於吏事有餘暇宜以所學教諸
生使其子受學凡諸御史有子願學者皆來從然君於
治獄亦不廢公平廉慎凡遇君論斷者皆悦服及謁選
吏部考第髙下諸生百餘人君第一遂授徳安府同知
既至㢘察民隠興其所利而去其所害應城民徐綱事
母孝母没廬墓三年君奏請旌其閭孝感人周鼎搆誣
詞起大獄親識劉源邱元皆當死不能辨君曰誣人以
[040-31a]
死如天道何反復窮詰之得其誣二人皆不死隨州舊
有銀冶久廢姦民妄言銀大發欲告之官冀復開冶以
規利君聞之亟呼至諭之曰此以無礦故廢朝廷不欲
以微利病民莫大之恩也今爾欲復之若所得不足償
所費則爾之禍一縣有已乎衆皆咎其妄言事遂已荆
州守臣奏欲倣山東設譏察以捕盗事下湖廣按察司
俾勘騐其可否按察司以屬君君所至諭其人曰譏察
雖能捕盗而亦能害民爾知之乎禁戢盗賊之利未及
[040-31b]
爾而搜索連逮之害先及爾矣增一譏察是増一廵司
也設否孰便衆皆讙曰不設便願堅持此議以恵民君
具以聞荆州遂無譏察人至今徳之其心之厚於民而
所行之善多類此景泰元年述職朝京師天下守臣以
稱職聞者蓋無幾而君表然有賢名既歸乃嬰疾不起
徳安之人無問少長愚良文武細粗皆哭之哀君之徳
善在人可知也君配劉氏有賢行三子公榮公績公熹女
一嫁蕭彞下驛於泰和為隣境予嘗識君之從父工部主
[040-32a]
事原琳於文貞楊公所魁然偉人也既又得識君而知
其才行之美政事之優自謂名家生賢如此誠足以亢
其宗不幸而主事君卒猶幸有君在焉今而又遽去豈
不深可惜哉天道佑善其報君者詎止是君有子有孫
安知其不益昌大也哉故為表諸其墓
   鍾處士墓表
鍾故宋微子之後其受姓命氏之詳有譜牒今居温州
瑞安之鹿岩者蓋處士八世祖成徳自霅川徙焉又三
[040-32b]
世曰某仕元為國子學録學録孫廷俊廷俊生士皆博
學能文章士皆生應時娶沈氏則處士之考妣也處士
諱音字玉和自少端重不妄言笑喜讀書手未嘗釋巻
不肯慢戲佚游事父母極孝敬左右承順務得其懽心
服食起居亦躬視其所宜雖祁寒盛暑不少懈若有疾
飲藥夙夜奉侍尤謹親沒治喪以禮而哀戚過之嵗時
奉祭猶感泣如初喪事兄玉振則雍穆盡誠恭愛之意
無間朝夕飲食游從必與偕怡怡然相得也家故饒財
[040-33a]
而樂振貸宗族之貧者賙給之孤遺男女則教養之婚
嫁焉鄉閭之人有困乏者每濟之無吝色凶嵗則大發
粟施予雖傾嚢倒廪不之惜其心之厚於仁如此平居言
行恂恂凡發諸口行諸身者必本於聖賢之訓其為詩
若文必據於理非端人正士不與遊一切勢利紛華不
入於念慮郡邑大夫行鄉飲必以賔位處之非公事不
一至城府是以人無少長愚良皆尊禮焉生於洪武戊
申六月廿一日而以正統辛酉二月十七日卒享年七
[040-33b]
十四葬邑周奥先隴之次元配李氏繼室董氏相繼先
卒皆無子而皆祔於處士之兆側室二皆李氏其一生三
子侃仁侔其一生四子偉停清偶處士皆使之學嘗自
念曰吾家素積善子孫當有興者遣清受學縣庠而督
勵加焉清學成取進士為稽勲主事人皆謂積善之報
亦處士善教所致也景泰五年闕/闕/日清母卒即觧
官歸将奉葬處士墓側謁予請曰先人葬已十四年而
墓上之石未有文以昭徳垂逺敢以考功郎中黄采所
[040-34a]
述行状來請願先生賜之言俾托以不朽為幸大矣予
聞魯叔孫穆子言人之能不朽者在立徳立功立言鍾
氏之先之久而盛者其所立可知矣而處士之徳之孚
于家儀于鄉又如此豈可無文以傳不朽顯親揚名孝
之大者宜清之欲有述也國朝之制仕者有所立則推
恩及其親今清列官于朝遵處士之教而有立焉則褒
贈及之錫命之華赫然照映於其後豈不百世有耀哉
故為表於其墓以俟
[040-34b]
   知縣項君墓表
景泰二年天子嘉念羣臣之有勞績者皆本於父母之
教詔有司褒寵之曰朕以勸忠與孝也有司言工部主
事項備為縣令滿九年以績最得陞今幸有榮命宜在
褒顯之列上命以備前所居官贈其父惇為文林郎安
仁縣知縣妣鄭氏為孺人皆賜之勅命備既拜賜録其
副焚告于墓下至是謁予言曰先考實有令徳孚聞縉
紳間不幸奄棄諸孤既葬而有銘納之墓矣今二十九
[040-35a]
年墓上之石未有文以表著于永久備蓋有待也兹䝉
天子之寵命褒贈至七品顯榮光大蓋非常之幸也敢
請先生為文刻諸石庶託以不朽予嘉其孝而諾焉按
状君諱惇字士温世為温之瑞安名族髙祖公澈汀州
通判曾祖光祖長樂主簿祖諱師之父諱誾皆有徳善
而不仕君受教於家以孝友稱父嘗被薦上京師君甫
冠侍行雖居旅次左右奉順不異家居時父既引年而
歸君與仲兄愉綜理家務一不以嬰其心父得享其樂
[040-35b]
而以夀考終君治䘮奉祭悉依家禮絶緇黄不用時節
薦享哀慕如初喪伯兄愷雖異産友愛無間言從弟怡
坐累役石城事嚴役徒稍緩輙至斃君與仲兄更往調
護之怡得全歸方是時法令更新事多趣辦為縣者審
所宜訪諸故老率依違其間獨君侃侃為折中事以辦
治民亦隂受其賜里閈忿爭親朋有闕失多咨决於君
蓋君循循樂善謹禮而蹈義事非其所當為者未嘗加
之意唯以慎終追逺為務脩譜牒理祭田葺祠堂正塋
[040-36a]
域課子孫力學思不忝厥祖㑹鈎黨之禍起憸人欲中
傷項氏君能豫防於事之未形輙先杜其機姦不得發
而族賴以完君子謂君之智足以亢其宗晚年家居與
親戚故舊徜徉泉石間觴飲既酣道古人竒節偉行髙
談劇論以為懽蓋忘其身之老也初娶董氏先卒繼鄭
氏元順徳路同知津之女亦先卒二子長曰儉董出也
次曰備鄭出也女一嫁同邑金子厚孫男四宣徳元年
三月君有疾呼二子儉備語之曰居者以勤儉守業仕
[040-36b]
者以㢘恕處心吾目瞑矣以是月戊午卒距其生元至
正十六年八月丁卯享年七十又一其年八月已酉葬
邑之㠶遊鄉白門山與鄭氏同兆予聞項氏之先有仕
至秘書以文學顯者汀州長樂皆受子民之寄君之祖
考雖未見諸用而善之積於躬以及於人者蓋多故備
超取顯美以名聞當時而褒贈之典及君由是而升祗
服天子之詔而篤念考之遺訓忠孝之道兼盡而益隆
則君之顯榮光大有已哉故表諸其墓以俟
[040-37a]
   段處士墓表
處士段氏諱鳳字若用夀寧翁别號也其先淄川人唐
時有成式者為吉州刺史子孫因家吉之禾川後又徙
廬陵至處士曾大父正允始徙居泰和城西大父道源
不仕以儒術教鄉里父繼道字益謙娶鄢氏生子五人
而處士居長美容質喜讀書同學皆推讓之而尤以才
敏有時譽益謙以事赴京師卒於途處士年財十四即
奔走歸其喪葬祭以禮哀感行路事母極孝敬而撫諸弟
[040-37b]
尤篤弟若麒若金卒與若龍若麟雍睦無間資産益饒
㑹徙閭右民實京師處士在行時有以計免者或亦勸
處士處士不從曰吾不履險以速禍既而幸免者皆得
罪處士居京師數嵗得代還衆皆服其智識過人每事
咨决焉縣令丞欲舉用之以母老辭母卒弟若龍亦卒
處士治喪皆以禮若龍無後婦陳守節不嫁處士命子
京為之子以養焉後京又卒乃盡以先廬處其嫠俾各
有寧宇而别搆厦于里巷之西居焉建祠以祀先作齋
[040-38a]
舍聚書史延名師以教子孫日與士大夫語道理論古
今觴詠以為娯且樂耕稼築髙洲别墅課僮奴致力其
中杖屨逍遥以觀嵗事之成囂然自得也鄉邑姻舊有
窮匱者輙賙之凶嵗即發廪以賑貧乏凡假貸不能償
者折其劵嘗為萬石長治賦税有恵愛不怙勢厲民民
徳之部使者行縣察民病他以事受逮者比比獨處士
無間言人皆謂忠厚之報處士二子素京皆嗜學礪行
有志於當世及京亡素理家政學遂廢長孫纉頴然出
[040-38b]
儕輩遣從曽先生鶴齡受書經所以成就之者甚至取
鄉貢進士為阿彌州學正處士尤以逺大期之曰教官
致治之本當以道自重毋以卑冗為戚也正統辛酉六
月得疾且革遺言子孫當務忠孝以光前裕後言訖而
終是月十五日也生元至正乙已九月十六日享年七
十七妻劉氏有賢行先處士五年卒子即素京女一嫁
康叔緒孫男三纉今為國子助教綸綰皆為士人孫女
一適髙要令蕭薦之子&KR0008今以舉義得官曾孫男八𤣥
[040-39a]
孫男二處士卒之又明年闕/闕/日葬邑千秋鄉呉潭
山之原素自為誌以納諸壙尚慮其徳未盡顯於後命
纉屬處士内姪河南叅議劉渙為状來謁予文表諸墓
予與處士居同里知其徳為詳且嘗為賛其像矣至是
復求表於予豈以予文為足以傳信哉君子之徳有諸
身固足以儀世而範俗然非有賢子孫則鬱而不章者
蓋多矣是以君子貴有後也今處士之子孫汲汲以顯
揚為事所謂先祖有美而能知而傳之庶幾乎明且仁
[040-39b]
者矣則予豈可愛其不腆之辭不使著于後世哉故表
諸其墓
   太孺人陳氏墓表
陳氏泰和故家蓋太丘之後世有徳義多顯人萬安縣
尹贛州路推官缺/ 新淦州判以新則太孺人之髙曾
祖考也父有開不仕而以儒業教鄉里太孺人諱貴自
幼聰慧端重寡言笑讀論語孝經女教諸書皆能通其
意而見於行事衣服飲食凡女子所宜務者皆不待教
[040-40a]
而能父母最鍾愛為擇壻於楊氏得仲穆遂歸焉楊氏
亦泰和故家動有禮法太孺人之為婦也移其所以事
父母者事舅姑祭祀賔客必適其宜内外姻族尊卑踈
戚不可一二計而嵗時往來慶吊問遺無不當於理者
仲穆忠厚簡黙然與人處好盡言以規其過太孺人每
約於中道故人人稱其賢永樂丙申仲穆卒太孺人篤
志自守撫育其遺孤常舉先人所以訓勵子孫者語之
使學焉於是五子皆卓然有立其季徳敷遂取進士為
[040-40b]
大理評事有名上嘉之而推本於父母贈仲穆大理評
事而封母為太孺人無幾徳敷陞太僕丞又陞漢陽知
府而才行益著太孺人得食其禄君子謂天以是報賢
母也景泰壬申五月二十二日卒於家距其生洪武戊申
十月十八日享年八十五子五人徳崇徳純徳脩徳淵徳
敷女一人嫁謝士方孫男十三峕寳𤣥桓恪顥升晉通濟
威菽蒋菽為邑庠生女六曾孫男十一長琚舉進士次
璣為邑庠生次珖瑠珝瓈珀瑯女四𤣥孫男一女二諸
[040-41a]
子既葬太孺人於其里梧岡之隂而徳敷服闋來京師
請於予曰惟我先妣實有徳善以儀于家而聞于姻威
先生既知之矣其褒顯於朝廷而受七品之寵命亦可謂
榮矣子孫之多足以娯其老而又以髙夀終非盛徳安能
致是哉願蘄一言以表諸墓上予謂昔之君子之克顯於
世雖繫其身之所立未有不本於父母之教故國家之褒
重臣下亦必推本於其親蓋以勸天下之為父母者太孺
人之徳厚矣其獲福於天如此其偹表而著之豈徒信其
[040-41b]
善於後世使永永不朽觀乎是者亦必有所興起矣
   尚寳少卿楊君墓表
景泰六年六月壬辰尚寳少卿楊君以疾卒于京師京
師士大夫知君者莫不哀惜之蓋君先以繼母太夫人
劉氏憂歸建寧朝廷授恩例遣官賜祭且為治墳塋以
葬既襄事君亟率諸弟來謝恩矻矻然盡其禮君質厚
氣充時方盛暑不得少自暇越二日甲午疾大作醫藥
罔效乙未病益甚諭諸子曰吾年六十不為夭持身保
[040-42a]
家爾曹勉之忠孝勤儉以不墜先徳吾死無憾矣言訖
而逝君之弟與子晝夜哭盡哀以禮殯歛歸其鄉卜缺/
缺/缺/日葬于某山之原而以訓導馮鋋所為行状
來求予文表諸墓楊氏建寧大家世有令徳君髙祖伯
遜曾祖達卿祖伯成皆不仕而君尊府字某諱榮乃以文
學掇髙科官侍近事太宗仁宗宣宗累進至少師工部尚
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於是三代祖考皆贈以其官妣皆夫
人少師公薨贈特進光禄大夫左柱國太師諡文敏君其
[040-42b]
長子也公初在翰林最承眷遇予亦幸從公遊因得識君
聰明俊偉端重喜學君子謂必亢其宗早喪母劉夫人公
復以劉夫人繼君哀死事生克盡子道人稱其孝無間
言且器量𢎞雅不妄動嘗侍公北上渉大江風濤暴作
檣傾楫摧舟幾覆者屢矣衆皆失措唯君神色不動卒
無恙又嘗過徳州舟為漕船壓溺同舟五人沉沒者四
君獨倚敗舟無懼色衆皆異之君曰吾豈不有命哉人
以此益重君文敏公忠於事上不暇顧其家家事悉以
[040-43a]
委君俾處之盡其道凡祭祀賔客惇宗族教子孫仁於
鄉黨州閭立義塾以訓願學者置義倉振貧匱舉貸者
不取息爭訟者斷以理人雖徳公之教而尤稱君之善
承其教也公薨朝廷遣中使䕶喪歸葬寵終之禮有加
焉君入謝特拜尚寳司丞君乞歸終制乃為人所搆䧟
君處之泰然久之上知其無罪且念公勞績驛召君復
其官沙尤冦亂人罔不受害獨以楊氏能施恵及人遇
所積蓄戒勿犯君亦遣書與弟譲子泰各輸粟千石助
[040-43b]
軍餉人尤以義許焉尚寳職最親凡所領事皆要重君
小心慎密由司丞陞少卿凡五六年無闕失亦為上所
眷知将進用焉而竟以内艱去嗚呼今已矣豈非可惜
哉君諱恭字允寛生於洪武丙子二月十二日至是年
財六十娶建陽黄氏有賢行封安人子男十泰以軍功
今為建寜右衞指揮同知俊中書冩誥闕/偉補邑庠生女
四皆適宦族孫男三孫女七予聞之君子之興其家不
偶然也必有徳為之本初楊氏之貸粟與民而俾種木
[040-44a]
也豈必木之植哉蓋聊以為名而已樹成亦惟徳之用
不及其他由是積之久而大發於公今復於君見之而
君之子則又以武功奮予見楊氏之顯三世矣甚矣其
徳之繁昌也君之子若孫又累累而積之則楊氏之繁
衍碩大可以數計哉予為表其墓而必及此所以著其
本焉耳觀乎是者其亦可以興起矣
   指揮同知陳公墓表
公陳氏諱啟方其先應天六合人世有隠徳太祖皇帝
[040-44b]
受命而興公之考晟以智勇自奮從征伐立戰功累官
至袁州指揮同知坐事免而卒公援例請襲不許謫戍
大寧大寧臨邉重地而逺去其鄉公有役在官勤事不
懈而力穡以養母人稱其孝及大寧兵起殺掠無寧居
乃奉母奔竄以圗全有六嵗子號泣不能行母盧淑人
命捨已而抱之行公曰母豈可棄今不能兩全則寧棄
我子急負母逸出亂兵間得免於禍太宗皇帝靖内難
豪傑之士雲合景從公在其中以勇略著聞攻城野戰
[040-45a]
摧鋒䧟陣功居多事平授忠義左衛指揮同知公喜曰
吾父以功得此官不幸失之今吾遭聖明而官亦至此
豈非天所定耶吾何以報國家惟勉於忠義而已久之
上以遵化亦近邉要地命公往守之公鎮之以靜不急
近功小利兵民安焉以城守勞績進階懐逺将軍得世
襲俾息勞歸京師永樂十九年二月七日卒于家年五
十二配淑人張氏袁之宜春人岳州衛指揮廷秀之子
端重柔恵事舅姑克孝敬左右奉順務得其懽心大寧
[040-45b]
之禍劇矣能相其夫捨其愛子而奉母俱免禍其篤於
孝義而見幾明决如此豈淺薄者可比哉公卒後二十
六年是謂正統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以疾卒年七十
三子男二長即大寧所棄者次曰逵字宏道復以功進
位都指揮僉事有盛名女三肅州衛千戸胡勝之弟海
常山中護衛指揮同知錢輔富峪衛指揮使石堅其壻
也孫男二珦琇女二宏道既奉先考妣合葬于宛平縣
京西鄉之原前國子祭酒李先生為誌以納諸壙至是
[040-46a]
又思表其徳以示于永久乃來請予文刻於墓上夫君
子之欲顯其親必論譔其徳善列於天下後世所以崇
孝而垂教也若公之徳有於身而能立功名取爵位其
所以獲乎上者又足以承休儷美而不失前時之聞此
豈偶然之故哉今其賢子又克効忠勤受寵命而進於
顯榮孔子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陳氏之盛有已哉故
為表於其墓百世之下有考焉
   給事中李公墓表
[040-46b]
公李氏諱諒字益友永新錢溪人兵科給事中鈞之考
也聖天子嘉念羣臣之有勞績者推本於父母之賢而
以其子之官寵之於是鈞考績以最聞得封公為徵事
郎兵科給事中迨命下而公卒矣鈞哀公不得久存以
享榮命攀號哭踊幾欲無生即觧官歸治喪乃自述其
世系善行來請曰先考承先世之遺實有令徳以啟迪
後人宜受福於悠久而不幸已矣今將奉葬於某之原
墓前之石當有文以昭徳垂逺非先生莫宜為敢以請
[040-47a]
予嘉其意而諾之按状李氏蓋唐西平忠武王晟之後
晟子憲觀察江西孫游刺袁州游子丕令宜春因家焉
後又徙吉水之谷村永新之浣溪代有聞人至公曽祖
道節祖貫章父天祐皆不仕天祐為錢溪劉氏甥因家
錢溪而公生焉天性和厚而操行甚謹不輕舉妄隨其
治家嚴而有法稱易所謂嚴君者家人少長有小拂其
意即堅卧不食公率妻子泣拜床下請改過乃觧而公
夫婦終怡然侍左右無毫髪厭倦意其事妣劉孺人皆
[040-47b]
極孝敬始終無違禮人稱其孝叔父天福居浣溪貧而
無子其沒也公以禮葬焉迎養叔母左氏於家終其身
長兄晉賢先卒公哀思不忘事仲兄斯友如事父後客
死襄陽公念之輙流涕事寡嫂呉氏盡禮而撫育其遺
孤呉氏兄弟相繼卒其外父母貧無依公以兄故亦迎
至家養生送死皆賴焉人稱其弟尊儒好學本於天性
從叔李伯尚母舅劉逸如妻兄鄺彦琳皆一時賢者公
禮為塾師訓子弟而敬事不懈尤慕石潭劉先生學行
[040-48a]
而以不得親炙為慊乃為鈞請婚因遣就學而締交焉
公喜從數君子遊自謂有得於已曰是與吾名字協矣
扁其齋曰三益晚益嗜書手不釋巻雅愛歐陽公文常
取其所作諷誦之而深有味乎其言性恬淡静重家事
不以累心故人賔客相過從樂宴處無間言縣大夫髙
其誼嵗時鄉飲以賔席處之然有不可於意則辭不赴
教諸子必以道鈞取進士官近侍訓之尤切屢書古人
忠孝大節以勵之鈞奉命惟謹至是以賢名於時而公
[040-48b]
亦受褒寵此天所以報公之徳也公生於洪武辛酉二
月十一日而以景泰乙亥五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七十
五配鄺氏有賢行子男四女三孫男十四女九人曽孫
男六人公既承世澤之長以昌大其家而其所以成於
身者尤篤於詩書之訓孝弟忠信之行是以有子有孫
以克受天子之寵命以是而表諸墓斯可以不朽矣故
次第其説而使刻諸石
   贈侍讀劉公墓表
[040-49a]
吉水夏朗劉氏始自泰和珠林而分宋元盛時以經學
顯公曽祖益厚祖維徳父永寧皆有學行公穎敏不凡
父竒之使從劉文同先生學深有造詣父卒公獨任家
事不以累兄弟然學亦未嘗廢訓勵諸弟養性庸性俾
博學不倦姪鼎貫幼公為綜理其家使專意讀書其後
庸性舉于鄉鼎貫取進士任臺憲有名公之教也劉氏
族大凡三百餘家公日往來相教語為士者篤於學為
農者勤於耕孝敬以事長和恵以字㓜而惇厚以睦其
[040-49b]
鄉人尤以端本收族為重脩譜牒作祠堂嵗時祀先畢
則族之人合宴于祠下俾各出其譜以防妄冒而以蘇
氏族譜亭記為説相戒勉由是鄉族之名為有禮法而
能繼承不墜者莫過劉氏晚嵗作室於所居之西號曰
退菴自為賛以示志君子韙之公年徳俱尊養性庸性
皆厖眉皓首鼎貫亦致仕而歸衣冠儼雅容止可法四
方賢士過其鄉者必造焉相與講學問業久之然後去
巍然老成之望公坦易直亮行必由義不為利害所移
[040-50a]
妻之家嘗得罪當沒入公為收養二孫女嫁之且為佃
其居事平以歸所親曰此為楊氏計耳居存則楊氏猶
存也與人交必以信其待下雖嚴而恩不衰人徳之宣
徳丁未年七十二八月十六日以疾卒逺近之人哀惜
之娶楊氏宋屯田員外郎丕之後有賢行子男三長爽
次幹次儼爽先公二十四年卒儼正統七年進士第一
官至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讀女二孫男七以缺/缺/
缺/日葬公里龍下庵前之原至是公以儼貴贈官至太
[040-50b]
常少卿兼翰林侍讀卜者以葬為未利子孫將改葬于
闕/山之原以前翰林編脩王先生雅所述行状屬予文
表諸墓予聞君子之欲世其家者必以詩書仁義為本
詩書仁義之習勝然後家之道成此君子所以貴有立
也夏朗之劉盛於宋元當時以經學名者多出自劉氏
至公又能成族屬之賢而家益盛公之子乃以文章魁
天下而公遂食其報褒贈之華自天而下又何其盛哉
用此以表諸墓可以百世不朽矣故次第其説使刻于
[040-51a]
墓上
   楊子珹墓表
公楊氏諱玉字子珹其先居吉水再徙泰和為上園楊
氏曽大父宗哲大父憲恭父從晉皆不仕而皆惇徳蹈
道以豐其家母劉氏公其第二子也方在娠母已有疾
既㝃而母亡衆以為禍其母欲棄之伯母李心切哀焉
曰母既不幸當存其子匿不與然絶乳哺數日矣視其
息尚存衆以為異曰此天也亟求乳活之鄉之姻戚郭
[040-51b]
忠禮與其内黄氏嘗受恵於劉孺人願抱歸撫育以報
徳在郭氏七年視遇如所生稍長問知本末常號哭以
念母悲戚以思父而父與繼母郭氏皆憐之俾之歸公
性至孝日侍左右聽誨言務順適其意及年益壮才智
益充孝親敬兄事慈母與寡姊皆盡其道而終始不變
至於公私上下應事接物其言有則而行有常君子莫
不愛敬之永樂中北京營建鄉人餽運以供公上因憚
險逺多避逃公則曰吾弟幼吾豈可累父兄耶凡有事
[040-52a]
即請行洗手奉公毫髪無漏失官稱其能人亦樂其簡
易不擾事畢功成則怡然自得曰吾亦可以休矣遂卜
築於長溪課僮奴力耕将終老焉未幾兄子珩卜居上
鄉弟子珮遷大陂相去不二里許佳時令節親賔過從
徜徉溪山之間觀稼穡之豐成而逐魚鳥之翔泳樽酒
相對懽如也一鄉之人莫不羡楊氏之盛兄弟並受其
福於悠久而公之報徳酬恩於死生之際尤惓惓然則
其獲於天者有已哉公質直嚴重好善樂義周人之急
[040-52b]
規人之過行有未善者即靣責之能改則止故欲寡過
而喜聞善者多親就焉古所謂一鄉之善士公之謂也
公早有二子維縝好學而立家不幸相繼卒季子緒孫
懋等尚未冠公日夜課之而試以事見其卓然有立志
喜曰吾家事有托矣天順戊寅冬公有疾時方理上園
故宅未畢工而醫亦罔效一日呼緒懋等語曰吾疾革
矣然年幾八十死無憾惟上園舊業未克如吾志汝曹
當協力成之則吾見祖宗於地下無愧矣言訖而逝十
[040-53a]
二月二十五日也其生以洪武辛酉十二月十七日享
年七十八娶康氏子男二先卒繼室李氏子一人曰緒
女三人孫男五曾孫二人緒等將以是年缺/缺/日奉
葬于缺/之原既請前戸部尚書翰林學士蕭公銘其墓
復求予文表墓上楊氏泰和大家詩書之澤相承已久
不特貲産之富也善積於家施於人既食其報矣而施
報相續於無窮則其盛可量哉况有賢子孫又能昭徳
著美於不朽予豈可辭乃為之書使刻于墓上百世之
[040-53b]
下有考焉
 
 
 
 
 
 
 抑庵文後集巻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