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5 抑菴文集-明-王直 (master)


[039-1a]
欽定四庫全書
 抑菴文後集巻二十六   明 王直 撰
  墓表
   贈承德郎刑部主事周君墓表
君周氏世為萬安倉前故家曾大父景德大父同窻父
尚信皆有德善而同窻當元季尤能倡義保鄉里君諱
缺/字存敏三歳而孤母陳孺人守節教育之幼喜讀書
務深究其義不肯慢戱佚游其家業素豐既孤被侵奪
[039-1b]
而家遂貧及長克自奮勵卓然思樹立於世勤儉自將
經營規畫已失者復之有未就者充拓焉而家日以裕
事母盡孝所以悦其口體而順適其意者無不備母之
心安焉常恨早失父不能記其狀貎心切痛之家故有
同窻像歳時享祀則張於中堂瞻望拜跽以興其孝思
曰父祖克肖見吾祖之像猶見吾父也吾父其亦顧懐
於此乎言之輒悲不自勝又念無親兄弟與從兄存與
存忠最相好不啻如同産出入起居怡怡恭順無毫髪
[039-2a]
違忤君子以孝友稱之性猶急義義所不可不輕取於
人亦不輕以畀人於所當為不計利害為趍舎族父尚
益仕至道州同知以卒無後人有侵其遺址者衆依違
其間君獨毅然語衆曰此址存因可想見道州不然則
道州之跡冺矣卒不與君有女兄母孺人以妻學堂蕭
孟魁館于家君待之以禮撫其子女如已出及析貲産
惟母命是從不與校甥女當嫁君為徃郡城治具歸次
泰和花石潭遇暴風溺焉永樂丁酉九月四日也明日
[039-2b]
得其屍以歸鄉之人士無貴賤少長莫不悲君好善樂
義而死於不幸其命也耶亦豈天之未定者耶君純厚
謹黙如不能言及接師友應賓客論事析理犂然當於
人心雍容有度犯而不校居隣縣治非公事不一至姻
親之家非吉凶慶吊不數數徃來其簡重而有禮又如
此生於洪武丙寅四月十九日卒之日年三十二初𦵏
於邑之田牌里今改𦵏于某山之原則景泰某年某月
某日也初娶寧塘温氏卒繼以儒林劉氏皆有婦道凡
[039-3a]
君之事親奉祭承上撫下厚姻族鄉黨皆克相之二子
長曰藻次曰鐸君卒後三月鐸始生七歳又䘮其母賴
以有成者陳孺人之德也鐸取進士為刑部主事陞郎
中有名當時朝廷推本於父母之賢贈君刑部浙江清
吏司主事階承德郎温氏劉氏皆贈安人鐸既拜賜則
大慟曰鐸不幸不得識父又不幸不得養母今䝉天子
莫大之恩誠足以為榮矣然情事未伸鐸之痛有已耶
若又不能彰顯其德於後世鐸何名為人子乃來請予
[039-3b]
文表諸墓上予聞為善者天報之福然不以厚於其身
為足也身未及享之而以貽其子孫顯榮光大以成其
親之令名然後為福之至君孜孜為善雖不及永年而
有令子以承天休天之所以報君者今既享之矣鐸脩
身慎行凡君之所為者繼續而引長之其進於福祿榮
名當益盛則君之被褒榮於後豈不益顯且大哉此天
之已定者也故書予言而使鑱諸石以俟
   胡孺人墓表代時彦學士作/
[039-4a]
泰和王君行儉與予同官禮部又同列翰林最相好為
予道其外姊胡氏孺人之賢而求文表諸墓盖孺人母
蕭氏又為行儉之繼母以行儉貴贈淑人故行儉謂孺
人為外姊而惓惓請於予予安得辭胡氏居泰和之永
陽里盖忠簡公之裔孺人祖曰闕/父曰闕皆不仕然皆
鄉里之傑也孺人諱善孝順慎勤精於女事父母愛之
為擇壻得同里周以志之子俊祖遂歸之以志娶蕭氏
與淑人同宗故孺人事舅姑益孝敬所以奉養其口體
[039-4b]
而娯適其志意者無不宜舅姑亦愛重之稱之六親俊
祖卒於洪武辛未時子盤生始七月孺人年纔二十三
誓不更嫁事上撫下綜理家事一不異平時而持身益
謹言動不妄舅姑沒孺人𦵏祭無違禮歳時祀先則抱
盤拜且泣曰吾宗一脈幸存此惟祖考其隂佑之旦夕
撫視未嘗去左右平生節儉不擇衣食既寡一絶去華
美於諸妯娌及姑姊妺相待一以誠宗族鄉黨有不給
賑贍之不責其必償見行乞於路者捄其寒飢汲汲恐
[039-5a]
不及盤既長家事不以委之唯資使為學曰爾能讀書
成名以光顯父母則吾志樂矣至老尤篤於濟衆築沙
浛陂以灌田里之橋梁道路有傾圮不治皆出財治之
人之受惠者頌孺人之徳不置口於内外親屬問遺徃
來藹然殷勤篤厚之意以行儉之逺也撫其諸孫尤切
至盖自俊祖之亡孺人守節四十餘年氷清而玉堅既
長育其遺孤又有徳於人如此信乎其可表也鄉老里
正數欲逹之有司而請於朝廷孺人亟止之曰吾自盡
[039-5b]
吾道焉耳豈欲求表哉不敢以煩父老正統丁巳某月
某日以疾卒年六十九明年某月某日𦵏于六十五都
相公坑之原予聞之聖人繫易於恒之六五曰恒其德
貞婦人吉吾夫子釋之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此萬世
不易之道也世之婦人而能此者盖鮮矣其或能此然
不能不求聞於人此豈所謂自盡其道哉自盡其道而
不願表著於世孺人之賢於是為不可及已於乎孺人
雖不願表著於世而君子之欲垂教範俗者其可以已
[039-6a]
邪宜乎行儉之惓惓以請也故為書之使揭于墓上
   處士王公墓表
公姓王氏諱泉字思允泰和南富里人南富之王徙自
安成之連嶺連嶺則折於廬陵之何山盖王長者之後
曰思齊廷用功從者則公之曾大父大父父也雖皆不
仕而皆以儒行聞鄉里公自幼穎敏好學遭元之亂奔
走避匿無寧時亂定而歸居室既焚蕩諸老長又相繼
没公亦甫冠躬課僮僕理荒穢舉廢墜勤勵不懈家用
[039-6b]
復興然天資髙邁不少屈於人人亦無足當其意獨歐
陽公觀民志同道合相與為莫逆洪武甲子朝廷布新
令欲為天下去蠧弊恤小民諸為不法者許執送京師
得厚賞老姦宿猾相煽而起始則嚇小人終亦誣罔君
子以規利亦有危人以圖安者禍且及公公憤曰吾行
無愧於天地所不足者不能俯仰諧俗耳䑕輩乃敢爾
邪即徃伏闕下盡發其奸上為之震怒凡為誣罔者皆
謫戍逺方公獨受賞而歸姦人由是斂戢善者以安平
[039-7a]
居厚於宗族睦於鄉黨隣里處親戚故人必謹於禮節
凡有急必赴惟恐後其祀先盡敬訓諸子姪必本於仁
義人有過失未嘗出諸口初避亂時公雖幼諸物不以
加意獨携其宗譜以行其後族人欲脩譜既請於學士
解先生而舊譜亡失無足徵者衆病之公獨出其所有
譜由是成解先生獨愛公以為能知所重其尊祖敬宗
盖本於天性如此永樂癸未十一月疾大漸呼諸子孫
勉使讀書為善以不辱前人言訖而卒是月二十九日
[039-7b]
也享年六十𦵏其里水坑周家山之原娶歐陽氏有賢
行子男三守誠守信守邦女一嫁曾汝茂孫男四綺紳
綽編公之𦵏久矣而墓上之石未有文至是孫紳為曹
縣知縣以前國子助教歐陽先生允賢所為公行狀來
求予文表諸墓按狀謂公長身玉立緩步徐趨懇懇乎
其誠也碩碩乎其大也傲乎其自得而憂患得䘮不足
動其中雖坦夷自居而詭随側媚者不能窺其情雖簡
質不華而巧投曲中者不能測其意始終一節未嘗有
[039-8a]
變知公者以為信昔蘇文忠公為司馬文正公行狀而
范文忠公取以銘其墓天下誦之後世傳焉予既慕公
為人且嘉紳之孝故序行事而取歐陽先生之言俾揭
于墓上庶後來者有徴焉
   中允徐公墓表
永樂二十二年宣宗皇帝正位東宮置官屬予自翰林
侍讀學士進拜右春坊右庶子睢陽徐君永達則自編
脩為中允又與予同僚相好也㑹朝廷推恩羣臣徐君
[039-8b]
之先君子子昭贈為右春坊右中允階承直郎徐君念
其德之大而痛其即世不得與享其榮思求文以表諸
墓然縻於職務未暇也無幾陞鴻臚卿又徃使交阯由
是遂拜湖廣按察使改山西其任益重益不暇顧其親
然其心盖惓惓不忘也至是徐君遂以疾終于位臨終
語其子倫曰爾祖墓石未有文吾死不瞑目吾嘗託好
於泰和王公汝以吾意徃請而刻諸庶幾以畢吾志徐
君既卒葬倫來京師以翰林學士藺先生所述其祖行
[039-9a]
實因父之執友鴻臚楊君來請文予悲徐君不可見而
重哀其意奚可辭按狀公諱彰子昭其字也曾大父國
祥大父仲明父景讓皆不仕而有隱德鄉人稱為長者
公生六歳䘮其母哀毁如成人善事繼母許氏許亦善
撫之如所生及長喜學於諸書悉通其大義然無意進
取而止用以善其身信義孚於鄉黨恩愛篤於親族家
雖豐而自奉甚約至於賑施則未嘗吝也歳凶常出粟
以貸貧者貸而不能償則焚其劵姻戚有孤女貧不能
[039-9b]
嫁助資裝嫁之死而不能葬者出棺衣葬焉如是各四
五人其心之厚於仁多類此洪武己夘四月初十日卒
距其生元至正庚子之歳享年四十四娶范氏有淑德
封太安人子男二長即永逹次永清女一嫁士人林増
孫男五倫佐侃佺佑倫即來請文者曾孫男闕/人以卒
之年五月葬其里闕/祖塋之次夫有德者必有後天道
然也觀公之徳備於已而及於人如此宜乎有徐君為
之子倫為之孫卒能著其徳使永永不朽則公雖不至
[039-10a]
永年何憾哉故為書之使揭于墓上
   叅政王公墓表
正統丁巳五月十四日中闕/大夫河南右叅政王公卒
于家年六十一初公自河南述職來京師浩然有退休
之志凡與公厚者皆曰公年財六十而遽欲致仕不及
七十一未宜去今天子在位圖任老成以興道致治公
方面大臣宜有以副上意二未宜去公曰吾受國厚恩
仕宦三十餘年豈敢遂忘朝廷哉顧精力衰而目𤯝甚
[039-10b]
忝竊愈久而補報未能人其謂我何今小子髙玷科第
或可以効萬一吾其歸矣即具疏以聞上察其實許之
歸安成故第與親戚懽洽甫兩旬一夕客去乗月坐堂
中諸子列侍語笑如平時久之覺小異即趍進問起居
公翛然逝矣凡諸親舊皆幸公之歸而惜其不能久處
也奔走㑹哭者彌月而不絶是年十月二十七日𦵏于
其邑闕/清化鄉之賴嶺至是髙為兵部主事詣予請曰
先考之葬今國子祭酒李先生銘其墓矣惟墓道之石
[039-11a]
未有文懼無以昭德垂後敢請於執事予素知公不可
辭王氏系出太原唐未有諱該者避亂南來居廬陵何
山再徙安成之連嶺子孫多至顯宦而瀘溪先生則以
直道清節顯於宋其後曰某又徙居䝉岡至希旦所安
思學則公之曾大父大父父也皆以德誼聞鄉里公天
資簡重而闓敏喜學多讀書尤深於詩為文章必根於
理典實而不浮洪武己夘領鄉薦明年升太學永樂初
詔選諸生為縣令公獨請為教官得杭州教授日進諸
[039-11b]
生講聖賢之道而正已以率人於是賢者益勉而不肖
者胥化於善學大有成秩滿選為儀制郎中時朝廷於
禮樂制度多所叅訂公盡心其間士大夫稱賢焉以父
憂去奪情起任事歳庚子山東盜起民心擾動詔擇賢
臣徃撫之大臣薦公為山東叅政公徧歴諸郡邑宣布
天子德意釋其疑畏恤其寒饑綏集其流冗寛貸其過
失民乃安於田里盜無與隨和尋即敗亡其他所以惠
養斯民者尤多既三年丁内艱服除調河南而魏公源
[039-12a]
李公昌祺為方伯公恊徳一心以施諸政教而民受其
賜凡有重事二公度他人不能任者則必以屬公郡縣
吏民知公亷重不可以諛恱亦不可以賄求聞公來皆
先期趍辦公之徃不勞而事成盖徳孚於上下而人心
敬畏之如此魏公召還復為刑部侍郎陞尚書常譽公
可大用諸公皆屬意焉而公乃力請而歸安止足之分
識進退之宜公誠賢矣哉予聞之禮七十而致事此仕
者之大防也或身有不可不俟年而去亦君子之所與
[039-12b]
也若公是已後之仕者異乎是其未得也患不能得之
既得矣惟恐失之遂至於無所不為然榮或未至而辱
及焉其於道何如也嗚呼公誠知道之君子哉公天性
孝友事二親撫諸弟皆盡其道夫人劉氏生五子竒偉
俊髙聰皆讀書為善以自見於世今髙既仕郎署而聰
復出為教官王氏之福詎有已邪此亦可以觀公之德
矣故論次之使刻于墓上
   墨岡阡表
[039-13a]
君子之所以亢其宗而光啟夫後嗣者豈徒然哉令德
充諸身故慶澤及其子孫至於盛大而不窮辟諸水木
本深則末茂源逺則流長理固應爾也以子觀之處士
蕭公其行有足稱者矣公諱用字以才世居吉水之田
心為名族髙祖九峯先生諱層慱學宏才以經術為人
師祖貴昌父思懋皆以德誼重鄉里公早孤季父思敬
教育之公亦善事焉既長卓然自立田園居第有加於
昔時内外戚疏食者常千餘人長幼秩然相敬愛小大
[039-13b]
之事指麾號令井井有條理當時皆推公為能元季盜
起相攻剽賊殺公倡義保一鄉部分整齊聲振逺近羣
盜聞之不敢涉其地一鄉之人皆賴焉國朝受命海宇
寧一屢下詔求賢縣大夫屢欲薦之則屢以疾辭免閒
居無事閱經史自娯縉紳君子相徃來則樂與欵洽非
其人不接也延名師教子孫以學暇則躬課勵之以長
孫寛端重警敏最鍾愛其課勵尤篤於諸子孫皆勉以
孝弟忠信禮義㢘恥見人有善則樂道而奬進之有過
[039-14a]
則規之不少恕既復懽然如初宗族有貧者賙給之孤
女無依者備資裝嫁之姻戚或有急難赴之惟恐後有
䘮弗能舉則具棺衾葬焉里中訟者不之有司惟求决
於公公據理折之無不悅服嘗曰寧人負我無我負人
此吾自處之道也士大夫跡公所為無不如其言尤以
公為長者公生於元闕/ 丁丑十月八日終於今永樂
乙酉三月十一日年六十有九是年冬十月葬於墨岡
之原娶王氏有賢行婦道母儀為宗族楷法永樂甲辰
[039-14b]
十二月七日卒年八十六合葬於公之墓五子曰仁安
以子寛貴封奉訓大夫吏部文選員外郎曰義安曰禮
安曰智安曰子厚女一嫁劉自省孫男十三人長即寛
甲申進士今為湖廣左布政使曾孫男十三人公葬已
四十餘年而阡表未立至是寛考績來京師俾直為文
歸而鑱諸石昔者詩人之祝嘏於君子也必本於其德
德盛而福益盛至於保艾爾後乃已焉而君子之欲顯
揚先祖者必論譔其德善列於天下明示後世所以崇
[039-15a]
孝而垂教也若公之德能使其子孫享名爵之榮而其
孝孫之思論著其美以傳於永久俾後之來者得效其
所為前有以啟之而後有以繼蕭氏之盛可量哉故為
表於其阡百世之下有考焉
   淑人劉氏墓表
淑人劉氏諱貞一歙古城關劉添之子嫁為同里程仲
仁甫之妻二家皆歙之名族仲仁甫髙祖元潭在元為
新安太守曾祖三益祖雷甫父順德皆不仕而皆以行
[039-15b]
誼聞鄉里淑人為程氏冢婦治家政時舅姑已先卒後
姑在堂淑人事之朝夕謹慎能得其懽心家雖饒財未
嘗妄費一錢益以勤儉治其家然奉祭祀必豐潔待賓
客必充腴親戚徃來相饋送必中於禮節仲仁甫有弟
七人妹三人皆幼淑人善撫育之使各治所業而婚嫁
必以時仲仁甫初娶江氏生男喜僅歳餘女一財三歳
而江没淑人愛養之如已出衣服飲食必均一男有室
女有家恩意篤至人莫知其異母也淑人有子富雖甚
[039-16a]
愛然必使之就規矩從名師愛學早暮課勵之學遂有
成以鄉貢進士入官職風紀三十年累加至三品名績
顯著朝廷推恩及其母遂累贈至淑人世皆謂慈訓所
致要以德善為之本也淑人生於前壬寅十一月十三
日而卒於今永樂丁酉五月廿九日享年六十六子一
人即富今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女二嫁項汝器葉茂
安皆名族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古城關之原葬三十
餘年乃來求予文刻諸墓上以昭其德於永久夫世之
[039-16b]
所謂名卿士大夫者莫不皆本於其親然母之德鮮能
自見於世者盖其教令不出閨門嘉言善行人莫得而
知惟有賢子孫載之文字刻諸金石而後顯揚於天下
然而昧於此者盖多矣若淑人之德視唐鄭氏崔氏宋
歐陽氏吕氏之母盖無愧豈可使無聞於後顧不腆之
辭奚足以稱賢子之心哉姑序次其說俾刻焉
   余氏二親墓表
余氏二親者贈承德郎禮部主事余公仲英與其配安
[039-17a]
人徐氏之墓今禮部郎中麟之考妣也公以宣德丙午
正月十二日卒年六十六又四年麟為禮部主事有名
朝廷推本於父母之賢而封贈及之安人克有盛福享
禄養者二十年以正綂丙寅十一月二十三日卒年八
十四於時麟為正郎在儀制聞訃慟絶即解官歸服䘮
而謁予泣曰先考之沒以丁未十一月十二日葬于吾
鄉潘嶴之原今先妣復即世將奉柩以祔惟我考妣實
有德善以庇佑後人宜刻文以昭示來世庶永永不朽
[039-17b]
然非先生誰宜為敢再拜以請予嘗為貳於禮部知郎
中為人且聞其親之美矣乃按狀而序述成章余氏之
先家嶺南韶州在宋有諱深者官至執政從髙宗南渡
家錢塘其後有曰子善英偉不羣為鄞童氏甥遂家于
鄞公之考也公諱仲英字文彬自幼端謹喜學言動必
循理事親色養務得其歡心母嘗病亟醫弗愈每至夕
率婦子躬禱北辰願減已年益母壽及卒執䘮過哀杖
而後能起鄉里皆稱其孝見人有疾不能療䘮不能舉
[039-18a]
貧不能自給者皆樂以財濟之無一毫顧計心佳時令
節與故人賓客消揺山水間意有所適輒觴詠忘返天
性之真盖超然於物之外一切世利舉不足累其心有
司嘗苦嚚訟以公鄉人所敬舉為耆老司其平公謝曰
吾老矣自治且不暇焉能治人卒不就而優㳺自得以
終其身安人徐氏諱茂貞邑故家某之女柔慧淑善通
孝經女戒諸書閑於女事既歸余氏以孝敬事舅姑正
順以相夫而勤儉以治其家凡主事公奉祭祀待内外
[039-18b]
属接鄉黨賓客與凡賙窮恤匱義之所當為者皆能成
其志麟初游鄉校時資給勸課以成就之尤篤及仕於
朝則惓惓以忠勤為勉既受封而食其祿人皆為善教
所致而亦以為安人有德之報其教諸孫亦備至洵已
領鄉貢嘗讀書過夜半則止之曰學雖在勤然過勞則
有時而輟唯貴於有常可也聞者以為名言二子長即
麟字天祥次曰義亦克成其家女二嫁士人范庸李柰
孫男三孫女二曾孫男六女三予聞君子之光大其家
[039-19a]
而保艾其子孫者惟有德而後能之然顯者易見而隠
者難知至於女婦才美不外著尤非世之所得聞故蔽
而弗彰冺沒而無傳者盖多矣惟有賢子孫汲汲以顯
揚為事託之文章刻之金石使其親之美足以垂世而
範俗此記禮者之所謂明而仁者也余氏二親之德足
以大其家而保艾其後褒封顯榮已有聖朝之錫命而
郎中又欲表諸墓顧予文之不美何足以稱孝子顯親
之心哉然不可辭也乃序次其說俾刻焉
[039-19b]
   主事顧叔謙墓表
叔謙諱謙姓顧氏其先蘇之呉縣人曾大父某大父某
皆有隱德而不仕父至善以閭右民實京師遂家上元
叔謙自幼穎敏不凡七歳善屬對十歳能作詩賓客每
命之賦其應如響選為應天府學生從豐城丁季恒受
詩經嶷然端重如成人衆皆竒之洪熙初以善書徴未
幾拜中書舎人凡外制多叔謙執筆既三年上以為能
錫之勅命且加恩其親至善甫為中書舎人母與妻皆
[039-20a]
孺人秩滿陞禮部精膳主事當是時朝廷清明德化大
行四方貢獻無虚日凡廩餼燕犒之事皆精膳主之叔
謙才智有餘勤慎不懈故事無不當而人用恊和海外
諸畨使者歸其國故事必擇廷臣知大體者送之閩廣
宴餞而遣之每以命叔謙而人皆以為宜其姿貎豐偉
襟度磊落然事上接下待賢納士無違禮事父母極孝
敬處兄弟極友愛於故舊親戚恩意尤厚鄉閭里巷之
人不間貴賤貧富遇之各盡其道由是人人敬愛之在
[039-20b]
官留意政事凡可禆益理道輒以聞盖有志於功名者
正綂乙丑主事滿九年當路者多屬意薦之遭外艱歸
上元丁夘三月十二日以疾卒年四十八娶施氏繼朱
氏子男四曰俊偉傑僖女三長嫁陸縉餘在室叔謙臨
終囑諸子曰我死必葬我於蘇州陽寳山先塋之次而
求吏部尚書王公為文表諸墓則我為不朽矣既而其
姪某奉遺命且以郎中王士華所為行狀來求文予讀
而悲之曩予為貳禮部日與叔謙接而深嘉其才謂使
[039-21a]
在牧守之位其功名豈少哉及待罪吏部而叔謙來考
績予意其必有合也孰知竟不能待而死矣豈非命邪
君子盖深惜之叔謙之美自足以垂諸後而乃以不朽
託予豈以予文為足以信於逺哉故序次其事而使歸
刻焉
   司副劉公墓表
監察御史安成劉克彦以永樂壬寅正月廿五日䘮其
考司副公年六十八葬于某鄉之原正綂丙寅十二月
[039-21b]
某日母太孺人文氏亦卒年九十將歸奉柩合葬焉謁
予拜且泣曰惟吾二親實有徳善以庇賴後人而先考
未及仕克彦初備員行人司副䝉朝廷推恩以其官追
贈而先妣亦封太孺人其榮幸大矣惟墓前之石當有
文以昭德垂後庶久而不冺敢奉狀以請於先生予哀
其志故不辭按狀公諱恭字允恭本龍氏唐零陵守述
之後曾大父貴甫早孤為劉氏贅壻婦之兄君壽資豪
而力寡扳貴甫為援載之版籍從其姓故遂姓劉氏大
[039-22a]
父仁卿父賢可皆有隠德而不仕母蕭氏公生當元季
不暇學於書能通大義作五言詩多新竒朋儕皆讓之
天性篤厚始終不渝幼從大父避冦山中大父裹飯食
之而自咀藤實大父殁公見藤實輒哀終身不忍見大
父喜凍肉及嗜酒煑魚歳時祭祀必設此二物而對之
悲哀若親見其食焉者嚴重自持鄉里諸俠少見之多
自斂或以不平事求直者必㨿理析之不茍為異同見
人有過惡必鐫諭使改然終為之掩覆嘗夜自外歸遇
[039-22b]
有竊其池魚者僕夫捕獲欲送官乃里舎子也公切責
之曰尔父昔從我郡城歸夜行防虎嘗以身翼蔽我其
仁如此尔不念汙而父乎亟改之遂縱使去終身不以
語人公卒其人哀念不置斂殯皆躬執其勞至葬乃已
又有盜公衣物者踪跡之故親戚子也公不忍發踰數
年盜以公酒器鬻於人怨家欲害之求得以獻公乃曰
此非公家物邪公揺首曰吾素無此物怨家計窮事遂
已其存心忠厚類此治身以禮而待物以仁周窮恤匱
[039-23a]
無吝色篤於教子每夜誦戒僮奴供茗飲而躬徃伺察
稍怠則警發之性不嗜飲惟其子之賢師友徃來則傾
倒盡懽然後罷晚年闢一軒暇則焚香靜坐以書史自
娯嘗曰吾平生不能弄巧一於拙而已因以一拙自號
且以名其軒及病革戒諸子以讀書勵行慎無玷前人
不及其他太孺人邑之固塘人祖某父某盖文信公之
從孫太孺人歸劉氏孝敬順祥以勤儉治其内凡司副
公之奉祭祀供賓客施惠於鄉黨訓飭其子而整齊其
[039-23b]
家皆克相承之婦道母儀為宗族楷法荷恩封之隆而
食其子之祿顯榮光大而以髙壽終君子以為有德之
應子二人長克竒早卒次即克彦初取進士為行人司
副今為御史有賢名女一嫁田道正孫男四曾孫男闕/
予觀昔之君子所以名傳於世者盖必本於其德而又
有内助之賢斯能興其家而成其子至於享其福之厚
夫豈偶然哉今公夫婦之德善如此誠宜表著於後世
况克彦之孝又汲汲以顯揚為事以予文之不美何足
[039-24a]
以稱孝子之心哉姑次第其說使刻諸墓上
   侍郎于公墓表
于氏之先河南人世有顯宦公之髙祖伯儀仕元官至
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河南郡侯居薊
邱曾祖䕫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叅知政
事䕶軍追封河南郡公祖九思杭州路總管累遷中奉
大夫河南道宣慰使都元帥因家杭州之錢塘父文大
國朝洪武初為工部主事以孫謙貴贈嘉議大夫兵部
[039-24b]
右侍郎母施氏贈淑人公諱仁字彦昭幼而岐嶷有大
志弱冠工部公卒治䘮能盡禮奉母施淑人極孝敬而
以勤儉興其家沉毅方正言行侃侃不茍為容悦好義
樂施於周窮恤匱雖多不吝至遇老佛之徒不輕與一
錢嘗雪夜聞戸外兒啼使人問之曰父母遣鬻炭市米
為夜食失其資米既不可得且迷故道是以泣公憐之
與其直使一力送至家宣慰公有故侍婢苗氏公禮待
之每宴㑹寘諸上坐曰彼逮事吾祖吾敢慢哉及卒亦
[039-25a]
以禮葬之其行義多類此性好經史常用以自娯取古
人之嘉言善行以為法長子謙英偉不凡公知其必紹
世業遣受學邑庠而課勵尤篤遂取進士為監察御史
陞兵部右侍郎朝廷嘉其賢而推本於父母皆以其官
寵之故公自監察御史進兵部右侍郎配劉氏亦自孺
人進淑人君子以為善教致然也二子長即謙今為大
理左少卿次泰女一嫁錢塘朱濟孫男一曰冕曾孫男
一公生洪武戊申三月十有七日而以正綂丁夘五月
[039-25b]
十日終于正寢年八十方疾革時語家人曰吾幸享榮
名全壽考皆上之賜為吾語謙當勉力以報大恩勿以
吾為念禮部以聞上命遣官致祭且勅工部營葬事命
謙奔䘮畢即起復視事時謙巡撫河南山西聞訃亦還
朝乞終制既辭而歸卜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公某山之
原而求予言表墓上予聞之孟子曰天下有達尊三爵
一齒一德一夫爵齒者德之所致也德備於其身則必
得其位必得其壽此天之所以報有徳也然人能得者
[039-26a]
鮮矣而於公見之是足以表著於後世故序次其說而
使刻諸石俾後之人有則焉
   丁氏二親墓表
湖之歸安處士丁公諱亮字仲光以正統丁夘八月六
日卒于家距其生洪武壬子十月十八日享年七十六
子澄為監察御史在京師聞訃慟絶即解官歸治䘮而
以刑部侍郎薛公希璉所述行狀謁予告曰先考之不
幸棄諸孤其痛大矣而先妣實先十四年以卒卒之年
[039-26b]
是為宣徳甲寅某月某日年五十九澄兄弟尤痛切於
心兹卜以今年十二月某日奉先考葬于邑之士林新
塋之原而舉先妣之柩合葬焉惟先考妣實有令德以
啟佑我後人今之葬既得禮部尚書毗陵胡公銘于墓
矣而墓前之石宜有文以揭德振華庶永永不朽敢請
於先生澄今之名御史觀其子可以信其父又重以薛
公之狀益可信不誣予安得辭按狀公先世姓姜為烏
程右族曾祖德輝祖孟衡父子新娶武康丁氏生四子
[039-27a]
公居第三丁之弟啟宗無嗣謀之子新乃以為之子因
遂姓丁自幼喜學異常兒長益奮勵常出游苕霅間與
士大夫游尤喜歸安菱湖風俗之美數徃來其地菱湖
之賢亦雅愛公皆樂與之處有應時中者行誼重當時
惟一女擇壻喜得公館之故又為歸安人時中愛公如
子公亦事時中如父謹於持身未嘗涉非道治生甚勤
不肯茍營非義内姪應振早失怙公撫育之且為之娶
使克有成立愛其子擇師教之遣從髙孟暘受業每未
[039-27b]
明即督使徃學雖風雨寒暑不廢縣庠缺弟子員縣令
丞聞公能教是必有賢子遣吏及鄉老求於公公念諸
子温潤質厚可以承家而澄穎敏勤學必能大吾門乃
遣澄就學所以資給課勵之甚厚澄亦能如公志早夜
不懈學遂有成舉鄉貢進士為壽開二州學正有作人
之效陞監察御史謹憲度務大體皆公善教致然也公
性恬澹不樂浮靡非其人不交所與游處論文賦詩奕
棋觴酌如周紹邱恒輩皆一時名士或遇風日晴美輒
[039-28a]
相與徜徉山水間意氣飄然逈出塵表其足跡未嘗至
公府郡縣守令髙其行每鄉飲必請為上賓藩憲大臣
行縣者必躬造其廬而公承之以謙儀度肅然衆莫不
加禮鄉人有不平者悉求正於公得一言無不悦服其
為人如此卒之日無少長愚良哭之皆哀應孺人有賢
行公之所以興其家而成其子之才凡有所惠利於人
者皆克相佑之盖與公同德云三子即温潤澄皆應出
女三孫男十一人曾孫男闕/嗚呼若公其可多得哉生
[039-28b]
遇明時力於為善而賢配克相其志有子有孫能忠於
國而世其家且又卒於髙壽其福盛矣雖推恩之典未
遽及安知其不終享也故為表其墓以俟
   署正萬公墓表
公萬氏諱英字靜善其先荆州人宋之時有諱勉懐者
守吉州子孫因家泰和世以宦學顯康年為宋太學慱
士以論秦檜罷官又徙居安成永嘉之雅澤里至公之
髙祖邦行為大理評事曾祖叔彰祖宗大俱有隱徳而
[039-29a]
未仕父豈吾仕元為白沙鎮巡檢母周氏有賢行公年
十二而孤家之賦稅倍他族屬時多事科徴調發無寧
歳幸有母在堂公與兄靜安奉令承教以應務卒保全
其家後長正南區粮賦公惟兄命是從朱甞辭艱險歴
五載無廢事㑹詔下餽運給西北軍事嚴而道逺董役
者皆危懼靜安曰吾為先人後當徃遂行及竣事歸而
兄果疾作公憂之醫禱百方終不起治䘮盡禮而哀戚
過焉公初與兄作樂壽之堂以事母士大夫嘉其孝多
[039-29b]
見於文字至是母周尚無恙公朝夕奉承極婉媮之樂
退而念其兄未嘗不戚戚也時鄉人因事興告訐風動
逺邇凡所連逮皆右族輒没入其家辭亦及公捕甚急
或勸避禍公曰天道佑善吾祖宗以來不為惡吾何懼
哉遂就逮赴京師以其情白上果得釋而歸嘗念先世
多顯者而已早孤不能嗣先業力教其子節與兄子霽
相繼取進士節累官至光祿寺大官署正得封公為署
正階儒林郎霽亦為陽朔令公為之喜而嘆兄之不及
[039-30a]
見益悲之性不嗜酒賓客徃來好與論古今事不厭足
跡未嘗至城府鄉族燕㑹惟親厚禮義之家則一至至
則懽動一座其能自重而見重於人如此丙戌歳饑大
發廩賑貸㑹連歳凶公盡焚其劵不責償修祠堂刋家
譜篤於尊祖敬宗平居教族之子弟鄉人之子弟俾勉
於為善而不可為惡盖其志之所存也正統辛酉十二
月廿八日卒距其生洪武戊申三月二十一日得年七
十四臨終語子姪以力行孝弟不及其他配李氏封安
[039-30b]
人婦道母儀為里族楷法先公卒子男二長即節今為
監察御史有名次孚早卒女五孫男六曾孫男七公卒
之明年某月某日葬於邑山四十九都官山之原與安
人連塜至是節自述行狀求予文以表於墓上聖人之
道必本於孝弟孝弟之至天與之人歸之公孝弟人也
其脩於身行於家而及於人者皆此道故有以得乎天
而獲乎人爵祿之榮子孫之興豈偶然哉用是表諸其
墓使後之人有則焉
[039-31a]
   侍郎王公墓表
公王氏諱誼字内敬越之山隂人宋尚書載之裔曾大
父某大父某父復初皆有德誼而不仕公自少好學經
史百氏之書靡不究於世俗紛華未嘗渉於意獨坐一
室研精覃思手不釋巻至夜分而後寢茍有所得則復
起然燈書之由是其學沛然矣先生長者皆折輩行與
之交鄉邑學者多從遊公亦樂為之盡然初無仕進意
惟肆力於詩山川草木之姿狀烟霞雲月之竒變身之
[039-31b]
所歴情之所感耳目之所見聞雖憂悲愉佚之不同一
皆於詩發之大篇短章渢渢乎盛也其事親至孝始終
不違於禮歳時祭祀必誠必敬親族鄉黨處之各盡其
道皆歡然有恩人亦無不敬愛公者其有曲直不能平
得公一言則意滿而去輕財重義急於振施賓客徃來
則相與觴詠為樂窮日夜不厭洪武中坐累謫遼陽人
皆疑公所以處憂患當如何而公不改其素公事之暇
讀書作詩以自娯而已於是乃大服公與二弟内誠内
[039-32a]
悦相友愛甚篤在遼之詩憶弟者半焉及歸則謂二弟
曰堂前紫荆吾手植也吾欲繼田氏之義二弟感公意
復同㸑而居號荆樹曰義荆二弟能詩好天良夜必酌
酒更倡極天倫之樂一時士大夫聞而慕之多見於賦
詠正綂十三年二月初四日以疾卒于家年八十有八
娶邊氏有賢行子男一曰佑以明經取進士累官至工
部右侍郎有名於時朝廷推念其祖考之賢封公為通
議大夫工部右侍郎邊氏贈淑人公之考復初府君配
[039-32b]
朱氏寵贈亦如之女一嫁同邑朱某孫男三曾孫男四
公之卒也禮部以聞詔遣致祭工部為治墳塋佑歸以
某年某月某日奉葬於闕/之原而思顯公之德於悠久
屬予文以表諸墓憶昔在翰林時予友彭脩撰汝器得
公之作而善之以為非近作可及及脩文皇帝實錄大
召名儒有以公為薦者徴至京師俾待詔翰林予始從
公議論久之公以老疾辭歸髙風雅度益思之不置而
猶嘗辱公之詩孰知公今不可復見矣然公之德足以
[039-33a]
表後進而儀來今是宜有述也故為序其事俾刻焉
   千户吕公合葬墓表
永樂二十年太宗皇帝北征沙漠寛河衛副千户吕公
以兵從八月二十一日歸次閔安卒焉享年六十後十
年為宣德六年四月廿九日其配宜人馮氏卒于家年
六十六子一曰貴痛母之不克長享其祿又傷父之不
克歸葬也哭之既久而猶哀則復嘆曰吾父之精爽其
尚顧懐於我乎正綂九年十一月九日具衣冠招來復
[039-33b]
而治棺蔵焉舉宜人之柩合葬于通州安德鄉壬山丙
向之原至是來謁予曰惟吾考妣實有令德生既不能
偕老於一堂死而得同歸於一土亦足以少慰矣惟發
德振華宜有文表諸墓道敢請於先生予嘉其孝故不
辭公諱義字尚質世為山東文登人以忠厚稱父敬文
元末用才武入官領千夫涖撫軍院數從征伐有功國
朝受命靖四方乃遣散其徒歸鄉里㑹令下徴元故官
詣京師卒於道公侍行隨例徙襄陽士籍未幾以故官
[039-34a]
後復徴詣錦衣衛為親軍己巳從宋國公馮勝等征伊
都山辛未征朶顔山黒松林諸部落皆有勞績師還選
𨽻營州中䕶衛公屢經戰鬬勇畧過人而志氣彌厲己
夘太宗皇帝舉兵靖内難公仗義來歸從克廣昌取蔚
州攻大同戰白溝河破濟南復滄洲再戰夾河破藁城
克西水諸寨遂擢為隊帥卒壬午從取東河小河橋齊
眉山靈璧縣又從下泗洲渡淮盱眙揚州諸城皆下六
月渡江攻金川門入京師論功陞昭信校尉綏德衛百
[039-34b]
戸賜誥命許世襲實選留侍衛中而食祿於寛河衛永
樂庚寅隨車駕北伐以俘獲多陞寛河衛副千戸壬寅
復從征師還而卒公天性至孝常哀痛以念父而誠敬
以事母歳時享祀必精潔其朝夕奉養必㫖豐每臨敵
決勝智勇奮發曰吾忠於國乃所以為孝也宜人襄陽
士人馮玉之子年廿歸公善侍姑孫宜人飲食衣服必
躬自調治姑有疾侍湯藥未嘗去左右姑甚愛之稱為
孝婦公既盡心國事凡諸家政所以事上撫下和睦姻
[039-35a]
族小大之事皆不累其心者以宜人為之助也嘗勸公
置妾媵以廣繼嗣公曰汝治内而子貴能承吾家古人
所謂一亦不少何以多為也而宜人教其子必使之讀
書明理親賢樂善以趾前人而光大其家婦道母儀為
宗屬楷法貴既襲職為副千戸亦屢從征伐建勛績受
賞賚復選𨽻錦衣衛公亦改贈武畧將軍錦衣衛副千
戸貴有才有猷譽望日著遂選為鎮撫司鎮撫謙慎自
持進脩不倦君子盖歸於公之德與宜人之教然也予
[039-35b]
聞古之世臣大家所以能世享其祿者必本於世徳之
盛德者爵祿之本也吕氏之先公既有其位矣世代革
易而公復振起之功名富貴顯於其身而傳於其子公
之所以光前裕後如此其德善可知矣以是而表諸墓
不亦永永有耀哉
   鍾處士墓表
處士鍾氏諱復字彦初其先贑之平固人後乃徙泰和
居邑西北之荷塘里歴十七世至景雲靜春舉善則處
[039-36a]
士之曾大父大父父也惇本尚實為鄉善人而舉善尤好讀
書善吟詠興之所適必於詩發之時先祖尚書公子與北平
憲副劉先生子髙國子學錄蕭先生子所皆辭榮家居
以雅道自任舉善皆得從之遊由是詩益昌年五十始
生處士甫七歳而孤母陳氏教育之煢煢孑立艱苦備
嘗稍長慨然有立志公私諸務一以身任其難勤生惜
費銖積寸累久之家用饒裕先業之亡者浸復之先廬
之毁弊者稍徹而新焉作祠堂以祀先每旦必躬詣焚
[039-36b]
香致敬歳時祭祀備物行禮必盡誠以父殁時方幼稚
殮葬弗克如禮每一念之輒涕泗滂然流事母盡孝生
致其樂死致其哀始終無違禮姻族鄉黨有窮匱則賙
之男女孤幼無歸者則撫存而婚嫁之死而不能葬者
葬焉每歳暑月設茗飲以濟行者皆隨力所至而為之
盖其性然也閒居端静不外馳而達於人情物理揣摩
事勢十常中八九人有以是非求直者必以理決之不
曲隨茍止賓客過從必置酒相懽傾倒而後已愛其子
[039-37a]
擇師教之而其教於家者尤篤晩年諸子皆能立遂放
情物表時事不以屬意每燕坐一室誦古人詩以自娯
盖囂囂樂也正統乙丑正月得疾醫弗效疾革戒諸子
孫治䘮必以禮不用浮屠老子法十二日午盥濯而坐
神色不亂命取酒三酌之奄然而逝距其生洪武戊午
四月二十五日享年六十八配楊氏有賢行凡處士之
教諸子處内外屬酬酢事變舉適其宜克再造其家孺
人為之助也子男八長汎次沔為邵陽教諭瑞安知縣
[039-37b]
俱有名次沂皆先卒又其次則湜汰潮淮澗汰潮俱以
明經為訓導女一孫男二十六人曾孫男闕/葬以是年
十月初九日墓在其里栗岡石磔之原葬三年汰潮服
闋來京師以其壻李卓所為行狀謁予文表諸墓予觀
鍾氏之居荷塘盖所謂積善之家也非有赫然勢力可
以過人者而綿綿延延至于今靜春及處士皆以一人
之身遘多難之時宗祀不絶如綫然卒以盛大有譽望
於世今處士孫曾已三十餘而猶未見其止此豈勢力
[039-38a]
可能哉德善所致也詩小雅南山有臺之篇言君子之
保艾爾後而必本於德音是茂今鍾氏如此其亦可以
觀德矣於乎德非一人所獨得也此然而彼不然豈非
脩於已邪有異哉是亦可以勉而致也故序次其説使
刻于墓上觀乎此者好徳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都御史陳公墓表
公陳氏諱智字孟機武昌咸寧人祖式銘父原貞皆不
仕以公貴皆贈資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妣皆贈夫
[039-38b]
人公自幼岐嶷異常兒不肯佚遊慢戯嘗讀孝經至立
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師為釋其義即拱手曰
智敢不勉衆大竒之父嘗謂人曰先公常言吾以醫道
活人多矣子孫當有異者其在此子耶遣入縣庠受學
晝夜不懈學成登永樂丙戌進士第戊子拜北京道監
察御史明年以内艱去服除復為御史嘗出按諸郡邑
績大著閩人有張生者以殺人當死公察其色有寃詢
之生曰父在時鄰居婦人王某許以女妻我已納聘矣
[039-39a]
今父母死我貧無資而彼欲背盟女執義不從隂遣婢
傳言期某日夜於某處歸我金幣俾成禮某以告同舎
楊生楊生力止我不果赴是夕女與婢皆被殺王疑我
執赴官不勝拷掠故誣服公曰生非殺女者殺之者楊
生也即遣人執楊生至公曰殺王氏女者汝也楊生股
栗色變即伏罪張由是得釋人以為神閩地號富饒中
官要人及以職任涖民上者徃徃肆漁取雖百金重貨
不一二酬皆抑取焉民苦之令鄉老俾箱記當具言於
[039-39b]
上衆懼事遂省蘇人健訟嘗告連數百人皆姦民猾胥
主之公窮治黨與訟為之減松江民有棄田里居城市
而衣食於府縣者號大小牢子假公事虐鄉民如餓豺
狼然華亭盖數百家上海尤甚公曰吾且戒飭之不從
化則盡擒乃揭榜通衢俾各歸舊集茍終違戾國有常
刑衆悉如公令無敢後獨上海有十八人者最暴横約
為兄弟同生死出入府縣持官吏短長而操縱之無不
如志遇有賦斂輒招攬歸已而重取於民以一而徴至
[039-40a]
什百民畏其惡莫敢校公聞之曰害有大於此乎乃為
方畧悉捕之言於上誅其首惡餘悉遣戍邊松江士民
歌之永樂戊戌陞陜西按察使時諸僚屬皆為猾吏誣
搆繫京師事廢不治公乃剪巨猾理滯囚不兩月囹圄
為空甲辰鞏昌有王百戸聚羣盜五百餘人於黒松林
剽掠行旅公私徃來者幾絶官軍捕之反見傷公恐其
滋蔓驚邊鄙親徃發諸衛兵勦滅之於是道路無壅邊
地以寧平凉旱飢華亭尤盛餓殍相枕籍公倡文武官
[039-40b]
屬及富人出米為粥以食之活五千餘人洪熙初入覲
兵部言京師馬大蕃今天下官來朝請人給一馬與之
乘而歳課其駒皆太僕領之公曰百官來朝仰天子維
新之政而兵部令養馬與民同此豈上意哉且按察司
所以肅庶官正百度而太僕得臨之歳徴駒與下民等
憲綱掃地矣即上疏言之時大臣已有論其非者於是
上善公言勅兵部罷給其已給者與之乗不問其孳息
時謂公達大體西安前衛屯兵十一人赴衛聽役暮至
[039-41a]
城下門已閉假宿民家鄰有靳三者善陶於城隍祠領
鈔千貫為陶瓦是夕賊剽掠其家三持刃斫之傷賊額
衆賊大躁殺其子盡取其資以去靳訴之官官不得盜
擒假宿屯兵為盜鍜錬獄成衆稱枉訴于公公亦察其
實枉乃移檄城隍神期半月得真盜果獲之傷額猶未
愈其所掠鈔尚存皆俛首服辜十一卒得不死是年闗
中饑而岷州造寺平凉修王府所役軍夫七千復用三
千人運慶陽倉粟以給之中官督促甚嚴公曰人今飢
[039-41b]
困何堪此役即具以聞事遂止漢隂石泉略陽山谷深
阻諸亡命聚其中時出剽掠為民患公慮其浸盛難制
言族上且遣人招撫朝廷亦降勅諭以利害衆即首服
散遣之其詣公陳首者皆使占籍為良民壬子公為按
察使滿九年當考績京師陜人德公之深皆願留不可
至為泣下有相送百餘里者超拜江西右布政使脩庶
政去宿弊六房有稱主文者皆逐之織染局諸工畨上
舊有籍其後不復省閲黠者就間而朴者長上以勞役
[039-42a]
死者甚多公督吏胥蒐諸庫得故籍俾按季更代工既
得畨休從客就事由是無勞役死者乙夘永豐賊曾子
良作亂聚黨據太盤山官兵擒而戮之從賊嚴季茂等
千餘人皆被執時歳凶民艱食公謂其有因飢而被誘
脅者不可令瘦死倡義捐俸為粥賑之奏上得報决其
首惡三十餘人脅從者皆宥免時有告富民與賊通者
三百餘人公下令曰所告虚實未可知茍無實當自來
衆悉詣公自白公諭之曰果若人言下諸吏鞠訊尔尚
[039-42b]
能保家乎今賊已滅尔曹自赴官若能出粟濟飢民當
貸尔衆稽顙流涕乞如命得粟萬餘石所活不可勝計
正綂元年三月陞左布政使六月召赴闕拜都察院右
都御史上聞諸道多滯囚大辟所繫有一二十年未决
者首以命公公盡心推究悉得其情可矜狀奏之免死
者百三十餘人嘗曰刑獄重事也死者不可復生斷者
不可復續皇上躬舜禹之仁司憲典者不可不慎每當
慮囚公必深任其事得平反者盖多焉公性素剛其好
[039-43a]
惡必以道見人有善禮之恐不至且惠及其子孫或縱
肆為惡貪冒無恥則必事剪棄不復自顧藉姑蘇范文
正公父子為宋名臣其祠宇頽廢為葺而新之子孫困
於徭役以其所受誥質錢於富室則為贖而還之擇謹
篤者二人掌焉時有為逹官在朝者其家多種果果熟
則分餽名卿鉅人亦有及公公謂其以好來餽且口腹
微物不足辭後治廨宇復餽土墼數千家人受以補垣
墉又嘗以寒甚餽炭三百斤於朝房朝房吏受之每旦
[039-43b]
然火凡來朝者皆用焉不以白公公聞之怒解之者曰
彼不名以奉公宜吏之不敢白也且聞他朝房皆有餽
不必深究事遂已至是其人坐賍汚公糾覈其罪當罷
官彼乃以所餽為言曰此獨非賍乎公即引咎曰誠有
之吾初不慮其蓄禍心如此吾過也願得與俱罷遂罷
官歸咸寧休休然自得未嘗有幾微不足之意見於色
詞正綂六年六月也公孝於親厚於宗族鄉黨而惠於
下民凶年飢歳民有不給者必請于朝廷寛恤之上亦
[039-44a]
多從公言其行之大者類此其細可畧也正綂丙寅六
月晦日以疾卒于家距其生洪武己未閏五月十四日
享年六十八以是年十二月九日葬于咸寧之東李&KR0008
保姜卜林之原公初娶鄧氏先卒贈夫人繼室以嚴氏
封夫人子男五淮淦渥沔浚女三長嫁兵部主事方果
餘在室孫男七公葬已三年淮兄弟懼其徳不顯於後
世以書屬杲為狀請予文以表諸墓予與公同朝久矣
觀公之為御史為按察使為方伯雖秉義執法而心則
[039-44b]
本於愛人是故罰無小大人皆服其公人事有緩急危
困而卒皆賴其仁其為人如此非孔子所謂學道之君
子歟是以可表著於後世乃樹於墓之原
   張主事墓表
張氏陜之咸寧人其先有曰恭者生從讓從讓生徳徳
生仲實四世皆不仕而皆有善行主事之髙曾祖父也
主事諱恕字克已自幼聰慧異常兒母姚氏早卒繼母
王撫肓之愛親敬長不教督而能入郡庠為弟子員勤
[039-45a]
於學問通易經藩憲大臣皆重之年廿七就鄉舉魁多
士不利于春官遂入太學友天下之賢其學益進永樂
辛丑取進士入翰林為庶吉士久之授徴仕郎中書舎
人以能其官得推恩父母及其妻丁外艱去居䘮盡禮
服除又拜中書舎人既滿陞承直郎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時南方粮運多蓄臨清倉又轉漕至北京納多宿
弊以克已主之弊盡革人畏而愛焉代還益以勤慎舉
其職正綂八年夏得疾醫弗效妻子猶百方求治克已
[039-45b]
止之曰脩短命也其如命何汝曹但能脩身如吾在則
吾無憾矣言畢而卒某月某日也享年六十先娶朱氏
卒繼室白氏師氏有二子鐸朱出鉞師出也女二人長
適宋璽次在室孫男一璽前歸徳太守宋公之子静重
而好學予愛之至是鐸兄弟奉柩歸其鄉將以某年某
月某日奉葬某處之原乃與璽謀欲求文以表于墓璽
請於其尊府而以文屬予予不得辭重念克已前在翰
林相從已有年其居官亦以名績聞于世且能安於命
[039-46a]
雖臨終不亂惟戒其子以脩身異夫世之貪生惡死號
籲異端冀緩須臾之頃者是可表也故表諸其墓
   曾氏二親合𦵏墓表
萬安曾時望既合葬其父處士君與母孺人陳氏於其
鄉湯屋山之陽葬十三年時望以出穀賑飢朝廷旌之
為義民來謝恩闕下事已復自念曰惟吾二親實有徳
善以啓佑後人而昌大其家今之義舉皆慶澤之餘也
而墓前之石未有文京師多名公鉅人其言足以傳逺
[039-46b]
失今不圖恐久遂沉泯為罪大矣乃託姻戚刑部員外
郎劉廣衡為行狀因其族人刑部主事翬來求予文以
刻諸石予嘉其意而諾之按狀曾氏初自泰和之上謨
徙居萬安永和鄉凡三徙乃居今龍溪為望族處士曾
祖敬叔以明經為教官祖雲英父履道皆不仕而皆以
行誼表一鄉母徐氏處士諱允文字孟學自幼聰敏喜
讀書於經史能通其大義年十四䘮父即穎㧞自樹立
十六為萬石長主一鄉粮賦徴輸緩急舉不失其宜事
[039-47a]
以辦治而民不擾既數年輸布上京師舟人不戒布或
有水跡坐是當徒歳餘謫戍銅鼓雖處憂患而安之不
以外物動意又數年還益端厚謹勅不妄言動平生事
親孝親没葬祭盡禮與季弟魯學友愛尤篤伯姊嫁郭
氏早寡諸生懦不立處士賑給之至再世一門親屬及
臧獲百餘口待之各盡其道上下無間言曾氏族最蕃
甞脩譜以明尊卑割田以供祭祀家雖富然不用以自
豪逺近貧者悉賙恤之再長其鄉粮賦皆公且恕未嘗
[039-47b]
妄取一錢鄉人有不平及諸利害皆決於處士愛其子
擇師教之賓客徃來欵洽無虚日賢士大夫過其鄉必
以禮招致去則加餽遺焉孺人諱某同邑甘田巡檢陳
以常之女莊重寡言笑工於女事通小學女戒既歸處
士以禮義檢身以勤儉治家處士坐事去而綜理益密
内外斬斬及處士歸凡睦親惇族待人接物賙窮恤匱
惟所欲為皆能相其志以永樂己丑六月十七日卒享
年四十厝于里之某原後二十二年為宣徳庚戌是年
[039-48a]
十月二十三日處士卒年五十五明年某月某日乃遷
孺人之䘮從處士合葬焉子男六夫君子之於親必思
顯其徳而永其令名不以養生送死為足也夫親有美
而弗知謂之不明知而弗傳謂之不仁不明不仁其得
為孝子矣乎時望惓惓然思表其親之德以彰示後世
俾永永不朽而篤義又足以繼之可謂能孝矣故次第
書之使揭于墓之原
   彭氏義阡表
[039-48b]
彭氏義阡者葬彭氏之死於義者也當元之季豪傑並
起推埋剽竊之徒亦相扇為亂龍泉羅邦其一也彭氏
居邑之雩溪世為仕族于時有文逺者英偉有才畧卓
然為一鄉之望歳辛夘賊勢浸盛官軍不能制乃散財
發粟集義兵以保鄉里賊頗畏之壬辰江西行省叅政
全普安薩里開分省于贑命張萬户守龍泉許辟署從
事張辟文逺為䕶民巡檢叅其軍領民兵守北門賊引
衆及城下張與文逺屢出戰不勝因閉城堅守以待救
[039-49a]
癸已春城中食盡且無援張夜率衆棄城去文逺殿舟
至螺灘賊追及合戰衆飢困不能支勢且北文逺使從
弟大逺馳騎請兵于吉以圖興復率敢死士大呼奮矟
入賊中欲刺邦不得殺數人賊亦攢槊向之文逺創重
遂被擒大逺走告吉安總管為移檄泰和同知楊某使
以兵復龍泉兵至境大逺為前鋒踰章村河涉南洲河
㑹風雨大作河水暴漲兵大半不得渡賊以衆蹴之遂
擒文逺兄弟同日死於賊是年三月十一日也賊既得
[039-49b]
志憤彭氏倡義圖已其兄弟子姪有先在軍中或竄伏
田里者皆捕而殺之自文逺而下凡十九人又婦女二
人我太祖髙皇帝既受天命削除僣亂以興太平彭氏
族屬之存者休養生息今七八十年日以繁盛盖詩書
禮義之澤未艾也然其老長閒居族坐相與談向時事
未嘗不慨嘆文逺兄弟之英風義烈且深念夫死於其
難者之無辜而皆不能歸𦵏或無以嗣其後盖䀌然傷
之嶷文逺之再從曾孫項城令仲恭甫之賢子也聞諸
[039-50a]
老長而有慨於其心乃即雩溪大塘口之原開兆域營
冢壙倣禮各為木主以宣德三年七月望日招其魂而
葬焉又以項城命置近田九畆以供歳時祭祀曰死者
有知庶幾能安於此而無所恨矣嗚呼䘮亂以來姦宄
縱恣善柔多隕於非命有能奮勵以討賊而舎生取義
如文逺兄弟者誠少矣雖曰有之其宗族兄弟有能興
哀於既久之後而為之歸使祭奠有所如嶷者亦少矣
然則彭氏其誠能篤於義哉是皆可表也嶷來京師因
[039-50b]
其姊壻督府經歴項斐求予言故為之書使歸而刻諸
石凡葬者之名諱次第則備載于碑隂
   髙知縣墓表
正綂元年十二月二日前常山知縣髙君年七十六以
疾卒于家明年其配尤氏亦卒年七十二其子瑤環壽
以某年某月某日奉柩合葬於其里杜鄥先塋之次瑶
嘗為貴溪縣學訓導至是服闋謁選來京師請於予曰
先人之卒既葬矣懼其德善將久而沉冺敢乞文以表
[039-51a]
于墓予哀其志而諾之髙氏本光州固始人從王氏入
閩遂為閩縣人其先有為郴永二郡守者自是衣冠不
絶君之祖大用父禧皆不仕君名昊字汝大自幼喜學
有大志由郡庠生升太學出為廣東長樂典史衆為君
少之君曰官無卑顧所為何如耳徃佐其長以平易近
民一縣稱治永樂初仁宗皇帝正位東宫妙柬宫僚擢
君為通事舎人日侍朝贊導不失禮節人以為能歴九
年陞清紀郎益善於其職未幾出知常山常山大猾有
[039-51b]
出入有司伺候間隙把持長短為姦利者前令莫敢誰
何君曰此不去何以為治即按致其罪當死因被反噬
扺京師得白而歸羣不逞之徒惡其不便日夜媒孽其
短欲傾之君聞之歎曰曾參非殺人者然告者屢至雖
其母亦惑焉吾今且病豈可數犯危難吾其歸哉即謝
病而歸優游閭里間與親戚故人徃還為樂遂以天年
終三子瑤今為泰和訓導璹呉川巡檢女二林燾羅紹
其婿也孫男闕/人憶予官翰林時宫僚初建號一時之
[039-52a]
傑予皆得從之游因亦識君及太宗皇帝巡幸北京仁
宗為皇太子監國予幸執筆侍左右而益知君之為人
誠可以表見於後世况瑤又以請其安得辭乃次第其
説使刻諸墓上
   蕭叅議墓表
正綂三年五月十一日朝列大夫浙江布政司左叅議
萬安蕭公以疾終于家其孤和哲兄弟以庚申年臘月
念九日奉葬於其鄉鳳凰山之原葬已因其親戚刑部
[039-52b]
郎中劉廣衡以書請於予曰先人不幸棄諸孤今既葬
矣右副都御史朱公實銘于幽堂孤不孝懼無以彰其
徳欲樹表墓上使永永顯聞於人庶幾少逭其愆惟先
人嘗託好於先生敢以文為請願先生不辤予泰和於
萬安為隣邑二邑之士實以契誼相徃來故予與公交
好三十年始終如一日今不幸已矣而有令子欲圖其
不朽於予予奚可辭公諱常字孟常世居萬安學堂里
為大家宋時有諱璝者為工部尚書致仕繇吉水虎谿
[039-53a]
徙居今所曾祖俊可祖宗道父永大皆有行誼為隱君
子母劉氏以洪武甲寅十月十六日生公自幼聰悟喜
學父母亦篤志教之遣入邑庠從唐先生棐受詩經學
業日進同輩罕能及唐先生深器重之永樂戊子領鄉
薦㑹試禮部在髙等太宗皇帝巡幸北京未及廷試俾
學于太學以俟辛夘始成進士觀政于户部以勤慎得
名尋授廣西道監察御史于時適多務御史有殫力不
能辦者公處之裕如法立而職脩嘗出按廣東同列御
[039-53b]
史先在者所為多不法公曰吾果可徇私情廢公法耶
劾奏之竟以罪去及巡歴山西雲南皆有名久之丁母
憂有㫖奪情起復改山東道山東妖人作亂連逮者以
千計皆屬公推問公務得其情分别黒白良善者多獲
全既滿超拜浙江左叅議浙江地大人衆而事殷叅佐
各分任焉公早夜不懈事皆先集所至必進諸生勉學
勸課農桑戒飭庶僚宜守法恤下不察察細微人以為
知大體公初勤學雖目疾不少廢由是損其明醫弗能
[039-54a]
愈至是勞於職務遂浸以失明因援例得免歸家居八
年其教子孫必以正賓客過從樽酒相對歡如也卒之
日年六十五娶凌氏子三人和哲和矩和衷女三人劉
廣華張振黎&KR2011其婿也孫男十人公質直好義遇人有
急惻然思濟之與朋友交能傾竭見底裏無毫髪隠情
若有過失則盡言相規而亦能受人盡言當官而行必
循道理守法度矜已傲物矯情飾詐之行無有也故凡
與之處者莫不讓其賢嗚呼今何可多得哉故表著其
[039-54b]
墓以示於永久
   曾處士墓表
處士諱穀字忠良居泰和上模里世為名家曰性翁徳
榮存吾者處士之曾大父大父父也處士早孤豪橫侵
奪其産業母呉孺人勤苦教育之稍長卓然思自立躬
耕以養呉孺人心懽焉從伯友吾死無後處士嘗以父
命為之子事所後母羅孺人亦如所生及卒祭葬皆以
禮綜理家政以身任其勞不以累兄弟永樂中有司發
[039-55a]
民於湖廣萬羊山採營繕大材兄忠立當徃處士曰兄
徃役而弟弗代非義也即請行時盛暑疫癘大作營堡
中死者相枕藉處士獨無恙而歸人以為天佑云叔思
吾為浙江曹娥塩場官弟忠靜偕行俱死處士恨無力
歸葬囑子翬等俾必成其志明吾謫戍逺方子敏崇當
徃繼無貲處士鬻已業資遣之無吝色鄉黨親戚有急
難必赴救未嘗以事辤有不平致訟者必據理勸解之
使無訟乃喜人見其慈良也以良心翁稱之而其所發
[039-55b]
乃有剛毅不可回者稠人廣㑹之中後生年少或有狂
言悖理衆不敢出氣處士必厲聲色挫辱不肯少假借
雖由是召謗不為變性不喜佛老其徒有曲事之以求
合不樂也正綂丁巳七月得暑疾子鼐習徧謁醫不效
勢且劇無可奈何私請道士致禱焉處士聞之力疾起
至中庭呵叱道士使速去毋汙我責二子曰吾死生有
命奚用禱取紙筆大書正命二字懸之榻前而安寢其
下以卒其心之正守之確不以死生禍福易意如此盖
[039-56a]
其年八月二十八日也享年五十八娶劉氏有賢行先
處士八年卒再娶郭氏子男三翬取進士累官至刑部
郎中鼐領鄉薦未第今為太學生習崑山縣學訓導皆
劉出孫男七女二以正綂戊午干一月十一日葬其里
鴨塘山之原至是翬請告歸省墓謁予言曰先考少貧
其成立甚艱而教翬兄弟亦不易今幸有祿乃不得養
焉心實痛之若又不能表彰其德於後世則不孝之罪
大矣敢請文刻諸墓上予既叙次其事如右然猶有足
[039-56b]
以勵世而範俗者不可以不書予聞處士曾大父性翁
樂善好賑貸鄉里德之元末盜起過翁之門相戒曰翁
仁人也不可犯凡其家人皆衛而出之然後肆賊殺素
為鄉里害者或盡室殱焉處士安貧樂道篤於教子有
能延名師者或忌其進不欲使來學處士不校則遣從
他師書籍筆劄不能致不逺數十里徃求之躬負挈以
歸與其子感發其志意卒皆成學業享禄位然家尚貧
凡詒書教戒必以忠敬㢘厚無一語及私予為表其墓
[039-57a]
而必牽聨及此者以見天道佑善人力不能勝又以見
其善慶有源而處士濬之益深其流將益逺且大也嗚
呼觀乎此者其可以興起矣
   周是修墓表
先生諱德字是修以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卒於
應天府學舎年四十九子轅奉骨以歸既葬矣又謂其
地之不吉也以宣德元年十二月壬午改葬於所居舉
岡之屋後初葬時翰林侍讀學士解公銘其墓久之今
[039-57b]
少師楊公為之傳先生之賢由是而信於後世今年轅
以江都縣學訓導秩滿來北京謁予告曰先人之卒得
二公之文誠足以不朽矣今既改葬若揭表墓上豈不
益彰徹顯聞此不肖孤之志也敢請於先生予嘉其孝
而諾之先生之先盖居泰和爵譽里其後乃徙灉江曾
大父月溪大父于德父邦賢皆不仕先生少孤貧喜學
力於孝悌忠信其胸次坦夷明白事非義不為遇人無
少長賤貴皆有恩意然於是非白黒無所混初受業於
[039-58a]
里儒胡渚樵渚樵愛之以孫女女焉又從國子學錄蕭先
生執授詩經學成舉教官授霍邱訓導太祖髙皇帝竒
其貌問常所業對曰教鄉人子弟讀書為善遂停訓導擢
為周王府奉祠正尋陞紀善王聞其好著書使歸取以
進予時始識先生清脩玉立温然君子也髙皇帝上賓王
以過失聞府中官屬皆得罪先生以能諫獲免改衡府
紀善入翰林預纂脩甞侃侃論國事詆諸柄臣衆嫉而
挫抑之先生不為動太宗文皇帝靖難至京師宮中自焚
[039-58b]
先生即為書以後事託其友暮入應天府學自經死文
皇帝以臣民推戴既即位御史有言周是脩不順天命
請追戮之上曰彼自盡其心而已置不問上之心天地
之心也嗚呼死者人之所難也先生雖預纂脩在翰林
而官則王官可以不死然而必死焉亦求其心之安而
已先生於綱常之誼躬履之如此平生書無不讀經史
百氏皆能言其意為文思若湧泉然必根於理而尤好
吟詠其所著有詩小序詩集義詩譜論語類編廣衍太
[039-59a]
極圖觀感錄綱常懿範邇言家訓芻蕘集進思集其於
朋友能相輔以道所最厚者若學士解公胡公少師楊
公而所舉者侍讀梁公濳辰州同知劉公叔毖皆以文
學德義政事重當時觀其所與與其所舉者則先生之
賢益可知矣今卒四十年而有令子汲汲然思著其德
於久逺此又可見君子之澤也故為之書使刻于墓上
 
 
[039-59b]
 
 
 
 
 
 
 
 抑菴文後集巻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