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076 東坡全集-宋-蘇軾 (master)


[059-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坡全集巻五十九    宋 蘓軾 撰
  奏議六首
   乞相度開石門河狀
元符六年三月日龍圗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軾
狀奏右臣謹按史記秦始皇三十七年東㳺至錢塘臨
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始皇帝以天下
之力狥其意意之所欲出赭山橋海無難而獨畏浙江
[059-1b]
水波惡不敢徑渡以此知錢塘江天下之嶮無出其右
者臣昔通守此邦今又沗郡寄二十年間親見覆溺無
數自温台明越往來者皆由西興徑渡不渉浮山之嶮
時有覆舟然尚希少自衢睦處婺宣歙饒信及福建路
八州往來者皆出入龍山㳂泝此江江水灘淺必乘潮
而行潮自海門東來勢若雷霆而浮山峙於江中與魚
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洄洑激射其怒自倍
沙磧轉移狀如鬼神往往於淵潭中湧出陵阜十數里
[059-2a]
旦夕之間又復失去雖舟師没人不能前知其深淺以
故公私坐視覆溺無如之何老弱叫號求救於湍沙之
間聲未及終已為潮水巻去行路為之流涕而已縱有
勇悍敢往之人又多是盗賊利其財物或因而擠之能
自全者百無一二性命之外公私亡失不知一嵗凡㡬
千萬而衢睦等州人衆地狹所產五穀不足於食嵗常
漕蘇秀米至桐廬散入諸郡錢塘億萬生齒待上江薪
炭而活以浮山之嶮覆溺留礙之故此數州薪米常貴
[059-2b]
又衢婺睦歙等州及杭之富陽新城二邑公私所食鹽
取足於杭秀諸場以浮山之嶮覆溺留礙之故官給脚
錢甚厚其所亡失與依託風水以侵盗者不可勝數此
最其大者其餘公私利害未可以一二遽數臣伏見宣
德郎前權知信州軍州事侯臨因𦵏所生母於杭州之
南蕩往來江濵相視地形訪聞父老参之舟人反復講
求具得其寔建議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門並山而東或
因斥鹵棄地鑿為運河貼黄石門新河若出定山之南/則地皆斥鹵不壞民田又自新
[059-3a]
河以北潮水不到灌以河水皆可化為良田然近江土/薄萬一數十年後江水轉移河不堅久若自石門並山
而東出定山之北則地堅土厚乆逺無虞然度壞民田/五六千畆又失所謂良田之利體問民田之良者不過
畆二千以錢償之亦萬餘緡而已此二/者更乞令監司及所差官詳議其利害引浙江及谿谷
諸水凡二十二里有奇以達于江又並江為岸度潮水
所向則用石所不向則用竹大凡八里有奇以達于龍
山之大慈浦自大慈浦北折抵小嶺下鑿嶺六十五丈
以達于嶺東之古河因古河稍加浚治東南行四里有
奇以達于今龍山之運河以避浮山之嶮度用錢十五
[059-3b]
萬貫用捍江兵及諸郡廂軍三千人二年而成臣與前
轉運使葉温叟轉運判官張璹躬往按視皆如臨言凡
福建兩浙士民聞臣與臨欲奏開此河萬口同聲以為
莫大無窮之利臣縦欲不言巳為衆論所廹勢不得黙
巳臣聞之父老章獻皇后臨朝日以江水有皇天蕩之
嶮内出錢數十萬貫築長蘆起僧舍以拯溺者又見先
帝以長淮之嶮賜錢十萬貫米十萬石起夫九萬二千
人以開龜山河今浮山之嶮非特長蘆龜山之比而二
[059-4a]
聖仁慈視民如傷必將捐十五萬緡以平此積嶮也謹
昧死上臨所陳開石門河利害事狀一本及臣所差觀
察推官董華用臨之説約度功料貼黄董華所料只是/約度大數若䝉朝廷
相度可以施行更乞/別差官入細計料及合用錢物料狀一本并地圗一
面伏乞降付三省㸔詳或召臨赴省面加質問仍乞下
本路監司或更特差官同共相視若臣與臨言不妄乞
自朝廷擘畫支賜錢物施行臣觀古今之事非知之難
言之亦易難在成之而已臨之才幹衆所共知臣謂此
[059-4b]
河非臨不成伏望聖慈特賜訪問左右近臣必有知臨
者乞專差臨監督此役不惟救活無窮之性命完惜不
貲之財物又使數州薪米流通田野市井詠歌聖澤子
孫不忘臣不勝大願謹録奏聞伏候勅㫖
 貼黄今建此議不知者必有二難其一不過謂浙江
 浮山之嶮經厯古今賢哲多矣若可平治必不至今
 日如此乃巷議臆度不足取信只如龜山新河易長
 淮為安流近日吕梁之嶮竊聞亦已平治豈可謂古
[059-5a]
 人偶未經意便謂今人不可復作其二不過謂並江
 作岸為潮水所衝齧必不能經乆今浙江石岸亦有
 成規自古本用木㟁轉運使張夏始易以石自龍山
 以東江水溢深石岸立於漲沙之上又潮頭為西陵
 石磯所射正戰於岸下而四五十年隠然不動雖時
 有缺壞隨即修完人不告勞官無所費今自大慈浦
 以西江水皆露出石脚而潮頭自龍山轉向西南則
 㟁之易成而難壞非張夏所建東堤之比也
[059-5b]
   再乞發運司應副浙西米狀
元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龍圗閣學士左朝奉郎前知
杭州蘇軾狀奏右臣近䝉恩詔召赴闕庭竊以浙西二
年水災蘇湖為甚雖訪聞已詳而百聞不如一見故自
下塘路由湖入蘇目覩積水未退下田固已沒于深水
今嵗必恐無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婦女老弱日夜車
救而淫雨不止退寸進尺見今春晚並未下種鄉村闕
食者衆至以糟糠雜芹蒪食之又為積水占壓薪芻難
[059-6a]
得食糟飲冷多至脹死並是臣親見即非傳聞春夏之
間流殍疾疫必起逐州去年所糴常平米雖粗有備見
今州縣出賣米價不甚翔踊但鄉村逺處饑羸之民不
能赴城市收糴官吏欲差船載米下鄉散糶即所須數
目浩瀚恐不能足用夏秋之間必大乏絶又自今已往
若得淫雨稍止即農民須趂初夏秧種車水耕耘之勞
十倍常嵗全藉糧米接濟見今已自闕食至時必難施
功縱使天假之年亦無所望公私狼狽理在必然臣去
[059-6b]
嵗奏乞下發運司於江東淮南豐熟近便處糴米五十
萬石凖備浙西災傷州軍般運兊撥出糶賑濟尋䝉聖
恩行下云巳降指揮令發運司兊撥合起上供并封樁
等錢一百萬貫趂時糴買斛㪷封樁凖偹移用送户部
依巳得指揮餘依浙西鈐轄司所奏施行聖㫖既下本
路具聞農民欣戴始有生意而發運司官吏全不上體
仁聖恤民之意奏稱淮南江東米價髙貴不肯收糴勘
㑹浙西去嵗米價例皆髙貴杭州亦是七十足錢收糴
[059-7a]
一㪷雖是貴糴猶勝於無米坐視民死今來發運司官
吏親被聖㫖全不依應施行只以米貴為詞更不收糴
使聖主已行之命頓成空言饑民待哺之心中途失望
却使指凖前年朝㫖所撥上供米二十萬石與本路内
出糶不盡米一十六萬七千石有零充填今來五十萬
石數目外只乞於上供米内更截撥二十萬石與本路
相兼出糶切縁上件出糶不盡米一十六萬七千餘石
久巳樁在本路臣元奏乞於發運司糴五十萬石之時
[059-7b]
已是指凖上件米數支用外合更要五十萬石今來運
司却將前件聖恩折充今年所賜吏民聞之何由心服
臣已累具執奏未奉朝㫖今來親見數州水災如此饑
殍之勢極可憂畏既沗近侍理合奏聞豈敢為已去官
遺患後人更不任責伏望聖慈察臣微誠垂愍一方特
賜指揮發運司依元降指揮除已截撥二十萬石外更
兊撥三十萬石與浙西諸州充出糶借貸如發運司去
年元不收糴無可兑撥即乞一面截留上供米充滿五
[059-8a]
十萬石數目却令發運司將封樁一百萬貫錢候今年
秋熟日收糴填還若朝廷不以臣言為然待饑饉疾疫
大作方行賑濟即恐須於别路運致錢米雖累百萬亦
恐不及於事謹録奏聞伏候勅㫖
 貼黄發運司奏云淮南宿亳等州災傷米價高處七
 十七文江東米價髙處七十文切縁臣元奏乞於豐
 熟近便處收糴訪聞楊楚之間穀熟米賤今來發運
 司却引宿亳等州米價最高處以拒塞朝㫖顯非仁
[059-8b]
 聖勤恤及臣元奏乞本意
 又貼黄若依發運司所奏將出糶不盡一十六萬
 七千有餘石充數外猶合撥三十四萬石方滿五十萬
 數今來只撥二十萬石顯虧元降聖㫖一十四萬石
 而况上件出糶不盡米已係前年聖恩所賜發運
 司不合指凖充數顯虧三十萬石
 又貼黄如䝉施行乞下轉運司多撥數目與蘇湖州
 如合賑濟更不拘去年放税分數施行
[059-9a]
 又貼黄若行下有司反覆往滯必不及事只乞斷自
 聖心速降指揮
   杭州召還乞郡狀
元祐六年五月十九日龍圗閣學士左朝奉郎前知杭
州蘇軾狀奏右臣近奉詔書及聖㫖劄子不允臣辭免
翰林學士承㫖恩命及乞郡事臣已第三次奏乞除臣
揚越陳蔡一郡去訖竊慮區區之誠未能遽回天意須
至盡露本心重干聖聽惶恐死罪惶恐死罪臣昔於治
[059-9b]
平中自鳳翔職官得替入朝首被英宗皇帝知遇欲驟
用臣當時宰相韓琦以臣年少資淺未經試用故且與
館職亦會臣丁父憂去官及服闋入覲便䝉神宗皇帝
召對面賜奨激許臣職外言事自惟羇旅之臣未應得
此豈非以英宗皇帝知臣有素故耶是時王安石新得
政變易法度臣若少加附㑹進用可必自惟逺人䝉二
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負心欲具論安石所為不可施
行狀以裨萬一然未測聖意待臣深淺因上元有㫖買
[059-10a]
燈四千椀有司無狀虧減市價臣即上書論奏先帝大
喜即時施行臣以此卜知先帝聖明能受盡言上疏六
千餘言極論新法不便後復因考試進士擬對御試䇿
進上并言安石不知人不可大用先帝雖未聽從然亦
嘉臣愚直初不譴問而安石大怒其黨無不切齒爭欲
傾臣御史知雜謝景温首出死力彈奏臣丁憂歸鄉日
舟中曽販私鹽遂下諸路體量追捕當時梢工篙手等
考掠取證但以寔無其事故鍛鍊不成而止臣縁此懼
[059-10b]
禍乞出連三任外補而先帝眷臣不衰時因賀謝表章
即對左右稱道黨人疑臣復用而李定何正臣舒亶三
人構造飛語醖醸百端必欲致臣於死先帝初亦不聽
而此三人執奏不巳故臣得罪下獄定等選差悍吏皇
遵將帶吏卒就湖州追攝如捕㓂賊臣即與妻子訣别
留書與弟轍處置後事自期必死過揚子江便欲自投
江中而吏卒監守不果到獄即欲不食求死而先帝遣
使就獄有所約敕故獄吏不敢别加非横臣亦覺知先
[059-11a]
帝無意殺臣故復留殘喘得至今日及竄責黄州每有
表疏先帝復對左右稱道哀憐奨激意欲復用而左右
固争以為不可臣雖在逺亦具聞之古人有言聚蚊成
雷積羽沉舟言寡不勝衆也以先帝知臣特達如此而
臣終不免於患難者以左右疾臣者衆也及陛下即位
起臣於貶所不及一年備位禁林遭遇之異古今無比
臣每自惟昆蟲草木之微無以仰報天地生成之徳惟
有獨立不倚知無不言可以少報萬一始論衙前差顧
[059-11b]
利害與孫永傅堯俞韓維争議因亦與司馬光異論光
初不以此怒臣而臺諫諸人逆探光意遂與臣為仇臣
又素疾程頥之姦未嘗假以色詞故頥之黨人無不側
目自朝廷廢黜大姦數人而其餘黨猶在要近陰為之
地特未敢發爾小臣周穜乃敢上疏乞用王安石配享
以嘗試朝廷臣竊料穜草芥之微敢建此議必有陰主
其事者是以上書逆折其姦鋒乞重賜行遣以破小人
之謀因此黨人尤加忿疾其後又於經筵極論黄河不
[059-12a]
可回奪利害且上疏争之遂大失執政意積此數事恐
别致禍患又緣臂痛目昏所以累章力求補外竊伏思
念自沗禁近三年之間臺諫言臣者數四只因發䇿草
麻羅織語言以為謗訕本無疑似白加誣執其間曖昧
譛愬陛下察其無寔而不降出者又不知其㡬何矣若
非二聖仁明洞照肝膈則臣為黨人所傾首領不保豈
敢望如先帝之赦臣乎自出知杭州二年粗免人言中
間法外刺配顔章顔益二人盖攻積弊事不獲巳陛下
[059-12b]
亦已赦臣而言者不赦論奏不巳其意豈為顏章等哉
以此知黨人之意未嘗一日不在傾臣洗垢求瑕止得
此事今者忽䝉聖恩召還擢用又除臣弟轍為執政此
二事皆非大臣本意竊計黨人必大猜忌磨厲以須勢
必如此聞命悸恐以福為災即日上章辭免乞郡行至
中路果聞弟轍為臺諫所攻般出廨宇待罪又䝉陛下
委曲照見情狀方獲保全臣之剛𥚹衆所共知黨人嫌
忌甚於弟轍豈敢以衰病之餘復犯其鋒雖自知無罪
[059-13a]
可言而今之言者豈問是非曲直竊謂人主之待臣子
不過公道以相知黨人之報怨嫌必為巧發而陰中臣
豈敢恃二聖公道之知而傲黨人陰中之禍所以不避
煩瀆自陳入仕以來進退本末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
獨立不回以犯衆怒者所從來逺矣又欲陛下知臣平
生冒渉患難危嶮如此今餘年無㡬不免有逺禍全身
之意再三辭遜實非矯飾栁下惠有言直道而事人焉
往而不三黜臣若貪得患失隨世俛仰改其常度則陛
[059-13b]
下亦安所用臣若守其初心始終不變則羣小側目必
無安理雖䝉二聖深知亦恐終不勝衆所以反覆計慮
莫若求去非不懷戀天地父母之㤙而衰老之餘恥復
與羣小計較短長曲直為世間髙人長者所笑伏望聖
慈察臣至誠特賜指揮執政檢㑹累奏只作親嫌囘避
早除一郡所有今來奏狀乞留中不出以保全臣子臣
不勝大願若朝廷不以臣不才猶欲驅使或除一重難
邊郡臣不敢辭避報國之心死而後已惟不願在禁近
[059-14a]
使黨人猜疑别加陰中也干犯天威謹俟斧鑕臣不任
祈天請命戰恐隕越之至謹録奏聞伏候勅㫖
 貼黄臣受聖知最深故敢披露肝肺盡言無隠必致
 當途怨怒愈為身災君臣不宻周易所戒故親書奏
 狀眼昏字大又渉不恭進退惟谷伏望聖慈寛赦臣
 不勝戰恐之至
   撰上清儲祥宫碑奏請狀
元祐六年六月二十六日翰林學士承㫖左朝奉郎知
[059-14b]
制誥兼侍讀蘇軾狀奏近准敕修盖上清儲祥宫將欲
了畢合用修宫記差臣撰文并書石今有下項事合奏
請者
 一竊見上清宫元係太宗皇帝剏建於慶厯中遺火
  焚蕩今欲見元建及遺火年月乞下史院檢會降
  下
 一今來上清儲祥宫係神宗皇帝賜名方議修盖至
  元祐中䝉内出錢物修盖成就今欲見先朝所賜
[059-15a]
  錢物并今來内出錢物數目及係是何庫錢支撥
  或係太皇太后皇帝本殿錢物並乞檢會降下
 一今欲見神宗皇帝賜名修宫因依及二聖賜錢修
  盖成就意指乞賜頒示
 一臣竊見朝廷自來修建寺觀多是立碑仍有銘文
  於體為宜若只作記即更無銘未委今來為碑為
  記乞降指揮
 一准敕差臣書石合書篆額人銜位姓名乞檢㑹降
[059-15b]
  下
右謹録奏聞伏候敕㫖
   進單鍔吳中水利書狀
元祐六年七月二日翰林學士承㫖左朝奉郎知制誥
兼侍讀蘇軾狀奏右臣竊聞議者多謂吳中本江海大
湖故地魚龍之宅而居民與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
盖理之當然不可復以人力疏治是殆不然臣到吳中
二年雖為多雨亦未至過甚而蘇湖常三州皆大水害
[059-16a]
稼至十七八今年雖為淫雨過常三州之水遂合為一
太湖松江與海𣺌然無辨者盖因二年不退之水非今
年積雨所能獨致也父老皆言此患所從來未逺不過
四五十年耳而近嵗特甚盖人事不脩之積非特天時
之罪也三吳之水瀦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以入
海海水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
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故吳中少水患昔蘇州以
東官私船舫皆以篙行無陸挽者古人非不知為挽路
[059-16b]
以松江入海太湖之咽喉不敢鯁塞故也自慶厯以来
松江始大築挽路建長橋植千柱水中宜不甚礙而夏
秋漲水之時橋上水常高尺餘况數十里積石壅土築
為挽路乎自長橋挽路之成公私漕運便之日葺不巳
而松江始艱噎不快江水不快軟緩而無力則海之泥
沙隨潮而上日積不巳故海口湮滅而吳中多水患近
日議者但欲發民浚治海口而不知江水艱噎雖暫通
快不過嵗餘泥沙復積水患如故今欲治其本長橋挽
[059-17a]
路固不可去惟有鑿挽路于舊橋外别為千橋橋谼各
二丈千橋之積為二千丈水道松江宜加迅駛然後官
私出力以浚海口海口既浚而江水有力則泥沙不復
積水患可以少衰臣之所聞大畧如此而未得其詳舊
聞常州宜興縣進士單鍔有水學故召問之出所著吳
中水利書一巻且口陳其曲折則臣言止得十二三耳
臣與知水者考論其書疑可施用謹繕寫一本繳連進
上伏望聖慈深念兩浙之富國用所恃嵗漕都下米百
[059-17b]
五十萬石其他財賦供餽不可悉數而十年九澇公私
凋弊深可愍惜乞下臣言與鍔書委本路監司躬親按
行或差强幹知水官吏考寔其言圗上利害臣不勝區
區謹録奏聞伏候敕㫖
   録單鍔吳中水利書
切觀三州之水為患滋乆較舊賦之入十常减其五六
以日月指之則水為害於三州逾五十年矣所謂三州
者蘇常湖也朝廷屢責監司監司每督州縣又間出使
[059-18a]
者尋按舊迹使講明利害之原然而西州之官求東州
之利目未嘗厯覽地形之髙下耳未嘗講聞湍流之所
從來州縣憚其經營百姓厭其出力鈞曰水之患天數
也按行者駕輕舟於汪洋之陂視之茫然猶擿埴索途
以為不可治也間有忠於國志於民深求而力究之然
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詳於此而
略於彼故有曰三州之水咸注之震澤震澤之水東入
于松江由松江以至於海自慶厯以來呉江築長堤横
[059-18b]
截江流由是震澤之水常溢而不泄以至壅灌三州之
田此知其一偏者也或又曰由宜興而西溧陽縣之上
有五堰者古所以節宣歙金陵九陽江之衆水由分水
銀林二堰直趨太平州蕪湖後之商人由宣歙販賣&KR1097
木東入二浙以五堰為艱阻因相為之謀㒺紿官中以
廢去五堰五堰既廢則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或遇五
六月山水暴漲則皆入於宜興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
澤盖上三州之水東灌蘇常湖也此又知其一偏者耳
[059-19a]
或又曰宜興之有百瀆古之所以洩荆溪之水東入二
震澤也今已堙塞而所存者四十九條疏此百瀆則宜
興之水自然無患此亦知其一偏者也三者之論未嘗
參究得之既不詳攻之則易破以鍔視其迹自西五堰
東至吳江岸猶之一身也五堰則首也荆溪則咽喉也
百瀆則心也震澤則腹也傍通太湖衆瀆則絡脉衆竅
也吳江則足也今上廢五堰之固而宣歙池九陽江之
水不入蕪湖反東注震澤下又有吳江岸之阻而震澤
[059-19b]
之水積而不洩是猶有人焉桎其手縛其足塞其衆竅
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滿而氣絶視者恬然猶不謂
之已死今不治吳江岸不䟽諸瀆以泄震澤之水是猶
沃水於人不去其手桎不解其足縛不除其竅塞恬然
安視而已誠何心哉然而百瀆非不可治五堰非不可
復吳江岸非不可去盖治之有先後且未築吳江岸已
前五堰其廢已乆然而三州之田尚十年之間熟有五
六五堰猶未為大患自吳江築㟁巳後十年之間熟無
[059-20a]
一二欲具驗之閲三州嵗賦所入之數則可見矣且以
宜興百瀆言之古者所以泄西來衆水入震澤而終歸
于海盖震澤吐納衆水今納而不吐鍔竊視熈寧八年
時雖大旱然連百瀆之田皆魚逰鼈處之地低汙之甚
也其田去百瀆無多逺而田之苗是時亦皆旱死何哉
盖百瀆及傍穿小港瀆厯年不遇旱皆為泥沙堙塞與
平地無異矣雖去震澤甚邇民力難以私舉時官又無
留意疏導者苗卒歸乎槁死自熈寧八年迄今十四載
[059-20b]
其田即未有可畊之日嵗嵗訴潦民益憔悴昔嘉祐中
邑尉阮洪深明宜興水利方是時吳中水洪屢上書監
司乞開通百瀆監司允其請遂鳩工於食利之民疏導
四十九條是年大熟此百瀆之騐嵗水旱皆不可不開
也宜興所利非止百瀆而已東則有蠡河横亘荆溪東
北透湛瀆東南接罨畫溪昔范蠡所鑿與宜興之西蠡
運河皆以昔賢名呼其蠡河遇大旱則淺澱中旱則通
流又有孟涇泄滆湖之水入震澤其他溝瀆澱塞其名
[059-21a]
不可縷舉夫吳江岸界於吳松江震澤之間岸東則江
岸西則震澤江之東則大海也百川莫不趨海自西五
堰之上衆川由荆溪入震澤注于江由江歸于海地傾
東南其勢然也自慶厯二年欲便糧運遂築北隄横截
江流五六十里遂致震澤之水常溢而不泄浸灌三州
之田每至五六月之間湍流峻急之時視之則吳江岸
之東水常低岸西之水不下一二尺此隄岸阻水之迹
自可覽也又覩岸東江尾與海相接之處汙澱茭蘆叢
[059-21b]
生沙泥漲塞而又江岸之東自築㟁以來沙漲成一村
昔為湍流奔湧之地今為民居民田桑棗場圃吳江縣
由是嵗増舊賦不少雖然増一邑之賦反損三州之賦
不知㡬百倍耶夫江尾昔無茭蘆壅障流水今何致此
盖未築㟁之前源流東下峻急築㟁之後水勢遲緩無
以滌蕩泥沙以至增積而茭蘆生茭蘆生則水道狹水
道狹則流洩不快雖欲震澤之水不積其可得耶今欲
洩震澤之水莫若先開江尾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
[059-22a]
其所漲之泥然後以吳江岸鑿其土為木橋千所以通
糧運每橋用耐水土木棒二條各長二丈五尺横梁三
條各長六尺柱六條各長二丈除首尾占閣外可得二
丈餘谼道每一里計三百六十歩一里為橋十所計除
占閣外可開水面二十三丈每三十歩一橋也一千條
橋共開水面二千丈計一十一里四十歩也隨橋谼開
茭蘆為港走水仍於下流開白蜆安亭二江使太湖水
由華亭青龍入海則一州水患必大衰减常州運河之
[059-22b]
北偏乃江陰縣也其地勢自河而漸低上自丹陽下至
無錫運河之北偏古有泄水入江瀆一十四條曰孟瀆
曰黄汀堰瀆曰東函港曰北戚氏港曰五卸堰港曰梨
溶港曰蒋瀆曰歐瀆曰魏瀆涇曰支子港曰蠡瀆曰牌
一曰/碑涇皆以古人名或以姓稱之昔皆以泄衆水入運
河立㪷門又北泄下江陰之江今名存而寔亡今存者
無㡬二浙之糧船不過五百石運河止可常存五六尺
之水足可以勝五百石之舟以其一十四處立為石碶
[059-23a]
㪷門每瀆於岸北先築隄岸則制水入江若無隄防則
水泛溢而不制将見灌浸江陰之民田民居矣昔熈寧
中有提舉沈披者輒去五卸堰走運河之水北下江中
遂害江陰之民田為百姓所訟即罷提舉亦嘗被罪始
欲以為利而適足以害之此未達古人之智以至敗事
也切見近日錢塘進士余黙兩進三州水利徒能備陳
功力𤨏細之事殊不知本末惟有言得常州運河晉陵
至無錫一十四處置㪷門泄水北下江陰大江雖三尺
[059-23b]
童子亦知如此可以為利然余黙雖能言㪷門一事合
鍔鄙䇿奈何無法度以制入江之水行之則又豈止為
一沈披耶又覩主簿張寔進状言吳江岸為阻水之患
涇函不通其言然則然矣雖言吳江岸而不言措置水
之術盖古之所創涇函在運河之下用長梓木為之中
用銅輪力水衝之則草可刈也置在運河底下暗走水
入江今常州有東西二函地名者乃此也昔治平中提
刑元積中開運河嘗開見函管但函管之中皆泥沙以
[059-24a]
謂功力甚大非可易復遂已今先開鑿江湖海故道堙
塞之處泄得積水他日治函管則可若未能開故道而
先治函管是知末而不知本也切見常州運河之北偏
皆江陰低下之田常患積水難以耕植今河上為㪷門
河下築堤防以管水入江百姓由是縁此河隄可以作
田圍此泄水利田之兩端也宜興縣西有夾苧干瀆在
金壇宜興武進三縣之界東至滆湖及武進縣界西南
至宜興北至金壇通接長塘湖西接五堰茅山薛歩山
[059-24b]
水直入宜興之荆溪其夾苧干盖古之人亦所以泄長
塘湖東入滆湖泄滆湖之水入大吳瀆塘口瀆白魚灣
髙梅瀆四瀆及白鶴溪而北入常州之運河由運河而
入一十四條之港北入大江今一十四條之港皆名存
而寔亡累有知利便者獻議朝廷欲依古開通北入運
河以注大江自滆湖長塘湖兩首各開三分之二為彼
田户皆豪民不知利便惟恐開鑿巳田隂搆胥吏皆泥
而不行元豐之間金壇令曾長官奏請乞開朝廷又降
[059-25a]
指揮委江東及兩浙兩路監司相度及近縣官員相視
又為彼豪民計搆不行儻開夾苧干通流則由來他州
入震澤之水可以殺其勢深利於三州之田也鍔熈寧
八年嵗遇大旱切觀震澤水退數里清泉鄉湖乾數里
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數里之間信
知昔為民田今為太湖也太湖即震澤也以是推之太
湖寛廣逾於昔時昔云有三萬六千頃自築吳江岸及
諸港瀆堙塞積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廣㡬多頃也鍔又
[059-25b]
嘗見低下之田昔人争售之今人争棄之盖積年之水
十無一熟積空頭之税或遇頻年不収則饑餓丐殍鬻
妻子以償王租或置其田捨其廬而逋至於酒坊處在
水鄉沽賣不行以致敗闕者比年尤甚皆縁水傷下田
不收故也鍔又嘗逰下鄉切見陂啽之間亦多丘墓皆
為魚鼈之宅且古之葬者不即髙山則於平原陸野之
間豈即水穴以危亡魂耶嘗得唐埋銘於水穴之中今
猶存焉信夫昔為髙原今為汙澤今之水不泄如古也
[059-26a]
昨熈寧間撿正張諤命屬吏殿丞劉慤相視蘇秀二州
海口諸浦瀆為沙泥壅塞将欲疏鑿以快流水慤相視
回申以謂若開海口諸浦則東風駕海水倒注反灌民
田諤謂慤曰地傾東南百川歸海古人聞諸海浦所以
通百川也若反灌民田古人何為置諸浦耶百川東流
則有常西流則有時因東風雖致西流風息則其流亦
復歸於海其勢然也凡江湖諸浦港勢亦一同慤雖信
其如此然猶有説盖以昔視諸浦無倒注之患而今乃
[059-26b]
有之盖昔無吳江岸之阻諸浦雖暫有泥沙之壅然百
川湍流浩急泥沙自然滌蕩隨流以下今吴江岸阻絶
百川湍流緩慢緩慢則其勢難以蕩滌沙泥設使今日
開之明日復合又聞秀州青龍鎮入海諸浦古有七十
二㑹盖古之人以為七十二㑹曲折宛轉者盖有深意
以謂水隨地勢東傾入海雖曲折宛轉無害東流也若
遇東風駕起海潮洶湧倒注則於曲折之間有所回激
而泥沙不深入也後人不明古人之意而一皆直之故
[059-27a]
或遇東風海潮倒注則泥沙隨流直上不復有阻凡臨
江湖海諸港浦勢皆如此所謂今日開之明日復合者
此也今海浦昔日曲折宛轉之勢不可不復也夫利害
掛扵眉睫之間而人有所不知今欲泄三州之水先開
江尾去其泥沙茭蘆遷沙上之民次疏吳江岸為千橋
次置常州運河一十四處之㪷門石碶隄防管水入江
次開導臨江湖海諸縣一切港瀆及開通茜涇水既泄
矣方誘民以築田圍昨郟亶嘗欲使民就深水之中疉
[059-27b]
成圍岸夫水行於地中未能泄積水而先成田圍以狹
水道當春夏滿流浩急之時則水當湧行扵田圍之上
非止壞田圍且淹浸廬舍矣此不智之甚也欲乞朝廷
指揮下兩浙轉運司擇智力了幹官員分布諸縣則不
越數月其工可畢所有創橋疏通河港置㪷門利便制
度不在規規而言也今所畫三州江湖溪海圖一本但
可觀其大略港瀆之名亦布其一二耳欲見其詳莫若
下蘇常湖諸縣各畫溪河溝港圗一本各言某河某瀆
[059-28a]
通某縣某處俟其悉上合而為一圗則纎悉若視於指
掌之間也鍔又覩秀州青龍鎮有安亭江一條自吳江
東至青龍由青龍泄水入海昔因監司相視恐走透商
税遂塞此一江其江通華亭及青龍夫籠截商稅利國
能有㡬耶堰塞湍流其害寔大又况措置商稅不為難
事竊聞近日華亭青龍人户相率陳狀情愿出錢乞開
安亭江見有狀在本縣官吏未與施行近又訪得宜興
西滆湖有二瀆一名白魚灣一名大吳瀆泄滆湖之水
[059-28b]
入運河由運河入一十四處㪷門下江其二瀆在塘口
瀆之南又有一瀆名髙梅瀆亦泄滆湖之水入運河由
運河入㪷門在吳瀆之南近聞知蘇州王覿奏請開海
口諸浦鍔切謂海口諸浦不可開今開之不逾日或遇
東風則泥沙又合矣嘗觀考工記曰善溝者水囓之善
防者水滛之盖謂上水湍流峻急則自然下水泥沙囓
去矣今若俟開江尾及疏吳江岸為橋與海口諸浦同
時興功則自然上流東下囓去諸浦沙泥矣凡欲疏通
[059-29a]
必自下而上先治下則上之水無不流若先治上則水
皆趨下漫滅下道而不可施功力其理勢然也故今治
三州之水必先自江尾海口諸浦疏鑿吳江岸及置常
州一十四處之㪷門築堤制水入江比與吳江兩處分
泄積水最為先務也然鍔觀合開三州諸溝瀆不必全
藉官錢盖三州之民憔悴之久人人樂開故半可以資
食利户之力也今略舉其一二若開江尾疏吳江岸為橋遷
吳江岸東一村之民開地復為昔日之江置一十四處之
[059-29b]
㪷門并築一十四條堤制水入江開夾苧干白鶴溪白
魚灣大吳瀆塘口瀆宜興東蠡河已上非官錢不可開
也若宜興之横塘百瀆蘇州之海口諸浦安亭江江陰
之季子港春申港下港黄田港利港宜興之塘頭瀆及
諸縣凡有自古泄水諸溝港濵瀆盡可資食利戸之力
也莫若先下三州及諸縣抄録諸道江湖海一切諸港
瀆溝濵自古有名者及供上丈尺料之工力之費或係
官錢或係食利私力期之以施工日月同日開鑿同日
[059-30a]
疏放若或放水有先後則上水奔湧東下衝損在下開
未畢溝港以故須同日決放也或者有謂昔人創望亭
吕城奔牛三堰盖為丹陽下至無錫蘇州地形東傾古
人創三堰所以慮運河之水東下不制是以創堰以節
之以通漕運自熈寧治平間廢去望亭吕城二堰然亦
不放綱運何耶鍔曰昔之太湖及西來衆水無吳江岸
之阻又一切通江湖海故道未嘗堙塞故運河之水嘗
慮走泄入於江湖之間是以置堰以節之今自慶厯以
[059-30b]
來築置吳江岸及諸港浦一切堙塞是以三州之水常
溢而不泄二堰雖廢水亦常溢去堰若無害今若泄江
湖之水則二堰尤宜先復不復則運河將見涸而糧運
不可行此灼然之利害也又若宜興創市橋去西津堰
盖嘉祐中邑尉阮洪上言監司就長橋東市邑中創一
橋使運河南通荆溪初開鑿市街乃見昔日橋柱尚存
泥中咸謂古為橋於此也又運河之西口有古西津堰
今已廢去久矣且古之廢橋置堰以防走透運河之水
[059-31a]
今也置橋廢堰以通荆溪則溪水常倒注入運河之内
今之與古何利害之相反耶鍔以謂古無吳江岸衆水
不積運河髙於荆溪是以塞橋置堰以防泄運河之水
也今因吳江岸之阻衆水積而常溢倒注運河之内是
以創橋廢堰見利而不見害也今若治吳江岸泄衆水
則運河之水再防走泄當於北門之外創一堰可也其
利害盖如此也或又曰切觀諸縣髙原陸野之鄉皆有
塘圩或三百畆或五百畆為一圩盖古之人停滀水以
[059-31b]
灌溉民田以今視之其塘之外皆水塘之中未嘗滀水
又未嘗植苗徒牧養牛羊畜放鳬鴈而已塘之所創有
何益耶鍔曰塘之為塘是猶堰之為堰也昔日置塘滀
水以防旱嵗今自三州之水乆溢而不泄則置而為無
用之地若決吳江岸泄三州之水則塘亦不可不開以
滀諸水猶堰之不可不復也此亦灼然之利害矣茍堰
與塘為無益則古人奚為之耶盖古之賢人君子大智
經營莫不除害興利出於人之未到後人之淺謀管見
[059-32a]
不達古人之大智顛倒穿鑿徒見其害而莫見其利也
若吳江岸止知欲便糧道而不知遏三州之水反以為
害又若廢青龍安亭江徒知不漏商旅之税又不知反
狹水道以遏百川今之人所以不如古者凡如此也鍔
切觀無錫縣城内運河之南偏有小橋由橋而南下則
有小瀆瀆南透梁溪瀆有小堰名曰單將軍堰自橋至
梁溪其瀆不越百歩堰雖有亦不渡船筏梁溪即接太
湖昔所以為此堰者恐泄運河之水昔熈寧八年是嵗
[059-32b]
大旱運河皆旱涸不通舟楫是時鍔自武林過無錫固
見將軍堰既不渡船筏而開是瀆者古人豈無意乎因
語與邑宰焦千之曰今運河不通舟楫切覩將軍堰接
運河去梁溪無百歩之逺古人置此堰瀆意欲取梁溪
之水以灌運河千之始則以鍔言為狂終則然之遂率
民車四十二管車梁溪之水以灌運河五日河水通流
舟楫往來信夫古人經營利害凢一溝瀆皆有㣲意而
今人昧之也嘗見蘇州之茜涇昔范仲淹命工開導以
[059-33a]
泄積水以入于海當時諫官不知蘇州患在積水不泄
咸上疏言仲淹走泄姑蘇之水盖不知其利而反以為
害今茜涇自仲淹之後未復開鑿亦乆堙塞鍔存心三
州水利凡三十年矣每覩一溝一瀆未嘗不明古人之
微意其間曲折宛轉皆非徒然也鍔今日之議未始増
廣一溝一瀆其言與圗符合若非觀地之勢明水之性
則無以見古人之意今并圗以獻惟執事者上之朝廷
則庶㡬三州憔悴之民有望於今日也
[059-33b]
 貼黃其圗畫得草略未敢進上乞下有司計會單鍔
 别畫
 一先開吳江縣江尾茭蘆地
 一先遷吳江沙上居民及開白蜆江通青龍鎮又開
  青龍鎮安亭江通海
 一先去呉江土為千橋
 一先置常州運河㪷門一十四所用石碶并築堤管
  水入江
[059-34a]
 一次開夾苧干白鶴溪白魚灣塘口瀆大吳瀆令長
  塘湖滆湖相連走泄西水入運河下㪷門入江
 一次開宜興百瀆見今只有四十九條東入太湖
 一次開蘇州茜涇白茅七鴉福山梅里諸浦及茜涇
 一次開江陰下港黃田春申季子竈子諸港
 一次開宜興東西蠡河
 一次根究諸臨江湖海諸縣凡泄水諸港瀆並皆疏
  鑿
[059-34b]
伍堰水利昔錢舍人公輔為守金陵常究伍堰之利雖
知伍堰之利而不知伍堰以東三州之利害鍔知三州
之水利而未究伍堰以西之利害一日錢公輔以世之
所為伍堰之利害與鍔参究方知始末利害之議完也
公輔以為伍堰者自春秋時吳王闔閭用伍子胥之謀
伐楚始創此河以為漕運春冬載二百石舟而東則通
太湖西則入長江自後相傳未始有廢至李氏時亦常
通運而置牛於堰上挽拽船筏於固城湖之側又嘗設
[059-35a]
監官置廨宇以收往來之稅自是河道澱塞堰埭低狹
虚務添置者十有一堰往來舟筏莫䏻通行而水勢遂
不復西及遇春夏大水江湖泛漲則園頭王母龍潭三
澗合為一道而奔衝東來河之不治愈可見也今若開
深故道而存留銀林分水二堰則諸堰盡可去矣所欲
存二堰者盖本處地勢自銀林堰以西地形從東迤邐
西下自分水堰以東地形從西迤邐東下而其河自西
壩至東壩十六里有餘開淘之際須隨逐處地形之髙
[059-35b]
下以濬之然後江東兩浙可以無大水之患然銀林堰
南則通建平廣徳北則通溧水江寧又當增修髙廣以
俟商旅舟船往還之多可以置官收税如前之利此五
堰所以不可不復也今莫若治五堰使上之水不入於
荆溪而由分水銀林二堰直歸太平之蕪湖下治吳江
之岸為千橋使太湖之水東入于海中治百瀆之故道
與夫蘇常湖三州之有故道旁穿於太湖者雖不可縷
舉而概可以迹究也難者曰雖復五堰奈何五堰之側
[059-36a]
山水東下乎復堰無益也鍔荅曰由五堰而東注太湖
則有宣歙池廣徳溧水之水茍復堰使上之水不入於
荆溪自餘山澗之水寧有㡬耶北之未復十須殺其六
七耳難者乃服
 
 
 
 
[059-36b]
 
 
 
 
 
 
 
 東坡全集巻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