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1 思辨錄輯要-清-陸世儀 (master)


[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思辨錄輯要卷二十六
             太倉陸世儀撰
  人道類
孟子曰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予謂欲為人盡
 人道聖人不過盡人道而已故曰惟聖人然後可以
 踐形
能盡人道便合天道天人無二也
[026-1b]
問如何便能盡人道曰能率性便能盡人道
熊兒問人道即周子所謂人極否曰人道即人極以其
 當然而言故謂之人道以其極至而言故謂之人極
 其實一也
太極二字是伏羲未發之秘而孔子發之人極二字是
 孔子未發之秘而周子發之要之周子只是孔子底
 孔子只是伏羲底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此語已逗漏出人極然周子説
[026-2a]
 得分明周匝
周子作太極圖發揮天地萬物之理太極二字原本繫
 辭不過祖述孔子之舊至於主靜立人極人極二字
 則自周子開闢出來後半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一
 段都是説人極人極與太極句句相對則知人身與
 天地處處相合絶非矯揉造作故人能踐形即能盡
 性能盡性即能達天天與人總是一理此是周子獨
 得處太極圖説一篇主意全在人極上今人讀太極
[026-2b]
 圖説不論人極而止論太極失周子之意矣
不知太極無天地不知人極無人此之謂不誠無物
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
 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然而走獸不能為
 麒麟飛鳥不能為鳳凰丘垤不能為泰山行潦不能
 為河海而人可以為聖人故曰人為萬物之靈
人極自在天地非聖人指㸃出來人不能知非聖人以
 身率先人不能行周子説個立人極立字便見開天
[026-3a]
 聖人有多少功德在昔年劉念臺先生有人譜編立
 證人社亦是此意
能與天地並立為三方是立人極
周子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主靜二字是立
 人極之本中正仁義又是主靜之實落處此總是聖
 人盡性工夫能盡其性然後能盡人性盡物性而與
 天地參
舜光問如何是中正仁義而主靜曰程子有言只用敬
[026-3b]
 不用靜葢恐人以虚靜為靜也若中正仁義而主靜
 便是敬若離中正仁義而主靜便是虚靜
又問主靜是主如何不曰主靜而中正仁義乃曰中正
 仁義而主靜曰若先言主靜便是虚靜便易入異端
 周子之言如此然今人猶以周子主靜為偏於靜者
 不知中正仁義故也
中正仁義而主靜周子立言甚周匝然主靜之下又自
 註曰無欲故靜無欲者無人欲也無人欲則純乎天
[026-4a]
 理矣是周子以天理為靜人欲為動主靜者主乎天
 理也主乎天理則靜固靜動亦靜矣豈有偏靜之弊
 乎
周子通書聖學篇云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虚動直故
 知無欲二字實兼動靜無欲兼動靜則主靜斷非偏
 靜矣
舜光問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靜是聖人自定是定天
 下之人曰此與修道之謂教修字意同固是自定亦
[026-4b]
 是定人盡己性亦所以盡人性也
中正仁義句下周子自註曰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
 矣夫周子之學似重主靜然不曰主靜而已矣而曰
 仁義中正而已矣乃知仁義中正之外别無主靜離
 仁義中正而言主靜者非主靜也所謂五行之外别
 無隂陽五行一隂陽隂陽一太極也
天地生萬物妙處只在妙合而凝一㸃人心應萬事要
 處只在誠無為幾善惡二句
[026-5a]
問通書多説幾字太極圖中却不見此意何也曰妙合
 而凝處一圏是何物
妙合而凝一圏在天則合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在人則
 合義理之性氣質之性
舜光問韓子博愛之謂仁儒者非之而周子通書亦曰
 愛曰仁儒者又以為是何也曰仁有體有用周子之
 言仁則以誠為體而仁義禮智信五德皆就發用上
 言之若韓子則竟以愛為仁而不知其有體用故先
[026-5b]
 儒以為非是
問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朱註但疏其義未知語何
 所指曰此言聖人本誠以行五德無方體無窮盡也
舜光問周子誠神幾曰聖人能誠能神亦足矣何必又
 着幾字曰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也誠是體神是用
 幾是體用之間最着𦂳處在天則為隂陽復姤之間
 在人則為己發未發之際聖狂之分全在於此作聖
 者急須着眼
[026-6a]
通書之誠則無事矣此語非幾於聖人者不能道語云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何妨所惡於庸人者
 謂其作偽耳惟其作偽故機械百出事變日多不惟
 世界不得太平究竟於自己身心何益愈勞擾愈不
 安所謂心勞日拙也易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
 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此正是説誠則
 無事
天地之間葢莫非氣而其所以然之故則莫非理理與
[026-6b]
 氣在天則為天之命在人則為人之性性與命兼理
 與氣而言之者也夫性與命兼理與氣而言而宋儒
 專言理何也曰兼言理氣道其全也專言理明其主
 也欲知性知天則不可不知其全欲率性事天則不
 可不知其主○人雖至愚皆有四端之發見學者反
 而觀焉而能自見其四端之發見則所得乎天之理
 在是矣質雖至雜不過剛柔之過不及學者反而觀
 焉而能自辨其剛柔之過不及則所得乎天之氣在
[026-7a]
 是矣既得其所謂理與氣者是性而又求所以盡性
 則又反而思之理者人之所同也氣者我之所獨也
 從乎同則理至而氣從焉而日進以至於天從乎獨
 則氣勝而理亡焉而日流以汨於人是故君子權理
 氣之重輕而獨致力於其重於是有窮理居敬之學
 何謂窮理格致是也何謂居敬誠正是也
虞九言孔子論性曰性相近也孟子論性則曰性善二
 説己自不同至宋儒又言性有義理之性有氣質之
[026-7b]
 性性豈有二乎曰不然只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句
 則理氣之説明而性之為性昭然矣葢太極者理也
 兩儀者氣也理無不善一入乎氣遂分隂陽分隂陽
 遂分剛柔分剛柔遂有清濁有清濁遂有善惡故孔
 子曰性相近也又曰上智下愚不移是兼義理氣質
 而言性所謂合太極兩儀而統言者也孟子則指其
 最初者而言以為隂陽之氣雖雜揉偏駁之極而太
 極則未嘗雜人之氣質雖下愚濁惡之極而性則未
[026-8a]
 嘗不善故專以善為言是獨指太極以發明此理要
 之立言雖殊㫖意則一太極兩儀未嘗二性如何有
 二
太極圖最好觀性太極不離乎隂陽故有氣質之性而
 實不離乎隂陽故有義理之性
周淑文王異公與予同論太極予曰諸兄知周子畫圖
 文公作解意乎太極之㫖最為微妙而二先生亟亟
 於講明之近思錄中且以為初學入門之始者欲人
[026-8b]
 知性學故也性學不可只作一番閒話講過須是切
 身體認實實見得自己本然之性又實實見得自己
 氣質之性用力猛下工夫盡去氣質之私而一復本
 然之性方是實際
問天地氣質曰天氣有清濁地質有厚薄氣清質厚聖
 人之徒也氣濁質薄愚不肖之流也氣清質薄則知
 過於行而為狂為智氣濁質厚則行過於知而為狷
 為賢
[026-9a]
水性寒火性熱水可熱而火不可寒者剛柔異也柔者
 易染剛者難奪此君子之所以貴為剛也
凡人性剛者最難自反然其自反也奮然不憚易轍之
 勞性柔者最易自反然其自反也嗒然若喪而已能
 改過自強者十不得一二也剛者而善自反柔者而
 能自強則中行之流聖人之徒矣氣質之性得之於
 天不可強求學者須是深加省察之功務求變化氣
 質
[026-9b]
或言人性有剛柔剛者只在剛裏邊求個剛中柔者只
 在柔裏邊求個柔中予曰不然剛中之中即柔中之
 中柔中之中即剛中之中剛柔者氣質之偏中者義
 理之正乾之用九見羣龍無首則剛而能柔見中不
 見剛矣坤之用六利永貞則柔而能剛見中不見柔
 矣剛柔有二中無二
男偉問聖人亦有氣質之性否曰聖人安得無氣質之
 性如伯夷偏於清柳下惠偏於和便是夷惠的氣質
[026-10a]
 孔子中和便是孔子的氣質
孟子七篇只言性善未嘗言氣質之性惟口之於味一
 章以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對説則知孟子非不知
 氣質之性但立教之法决當以義理為主亦以當時
 性學大壞非專主義理無以障狂瀾於既倒也
有性善有性不善是説氣質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是説習惟無善無不善之説最無頭腦
蘇氏胡氏俱以無善無惡為性蘇氏縱橫之流未嘗留
[026-10b]
 心理學此不足怪五峯先生葢稱家學淵源者其言
 尤見紕繆何也五峯曰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
 義全具此已是説性善了又曰無適無莫不可以善
 惡辨不可以是非分其言自相矛盾真不可解且無
 適無莫四字亦看錯
馬性徤故能使之致逺牛性順故能使之引重人性善
 故能使之行五達道率其自然莫不各有當然之則
 性所本有故也
[026-11a]
問馬牛水火亦可分義理之性氣質之性否曰馬性徤
 牛性順水性寒火性熱此義理之性也馬有良駑牛
 有馴惡火麗油而熾泉因地而溫此氣質之性也
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分晰不得只是一個性就本然
 而言則謂之有善無惡就氣質而言則謂之有善有
 惡究竟一落氣質除却聖人便不能渾然天地之正
 故程子曰善固是性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亦是説本
 然之性與氣質之性分晰不得處
[026-11b]
繫辭傳曰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是言天命之初渾然至
 善一落氣質便有善惡便分差等此孔子之論性所
 以言相近也孟子道性善是指太極之不倚隂陽者
 言之其實太極却離隂陽不得故程子曰纔説性時
 便已不是性也人不識性未有不以此言為禪家機
 鋒話頭者
此中間靈處謂之心心中所秉而一定者謂之性性中
 之妙而合理者謂之善若分義理氣質而言性猶是
[026-12a]
 意圓語滯也
心性善合人與萬物而觀凡物皆有靈處所謂心也凡
 物皆有所秉而一定者所謂性也若性中之妙而能
 合理則惟人有之故獨以性善歸人
不獨人性中有義理之性即物性中亦有義理之性蜂
 蟻君臣虎狼父子鷄司晨犬司夜是也即以草木土
 石言之參蓍之補金玉之堅貞皆義理也但人能通
 悟物不能通悟故獨以義理之性歸人耳
[026-12b]
人性通物性塞人性教則善物性教亦不善
人性善只是一通字聖者通明之極也不教而善者也
 賢知學而能通者也教而後善者也愚不肖不學而
 不能通者也教亦不善者也
諸儒中論性莫如周子最明白最純備通書首章曰誠
 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
 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隂一
 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
[026-13a]
 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只就元亨利貞上
 看出繼善成性處不過一誠字誠字即實理也能全
 此實理者惟聖人故曰誠者聖人之本
周子論性首稱聖人以聖人得性之全且正故欲觀性
 者必觀聖人即孟子言必稱堯舜之意也
周子論性又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而已矣者竭
 盡無餘之辭也從來論性無如此語之簡而盡顧儒
 者罕稱之葢以此語為論氣質耳豈知舍氣質之外
[026-13b]
 無性乎故愚謂程張朱論性千言萬語不如周子此
 一言
舜光問周子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如此則性善
 從何處看曰周子本文下面曰惟中也者和也天下
 之達道也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
 矣從此處看舜光未達曰不是人性本善如何能自
 易其惡自至其中中者即性之本善處也人之所同
 具也
[026-14a]
論性只有程朱二處説得全備程子曰論性不論氣不
 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二之則不是者謂
 性只在氣中也朱子曰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
 異論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理絶不
 同者謂人為萬物之靈獨能具衆理而稱性善也
程子曰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又曰惡亦不可不謂
 之性又曰人生而上不容説朱子曰性須是個氣質
 方説得性字若人生而上只説得個天道下性字不
[026-14b]
 得兩夫子不是實實見得性不離氣質如何敢開此
 口
舜光問如何是本然之性曰本然者謂本是如此也如
 人性本自善則善是人本然之性火本自炎上則炎
 上是火本然之性水本自潤下則潤下是水本然之
 性推之萬物莫不皆然反此便是失其本然
張子謂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此語甚開闢有功然又謂天性在人猶水性之在氷
[026-15a]
 如此則天命與氣質之分何在謂之氣質者謂其與
 天地之性不同故也若水凝為氷氷釋為水有何不
 同緣張子只是就聚散上起見認理氣原不分明故
 有此語
諸儒謂孟子道性善只是就天命上説未落氣質予向
 亦主此論今看來亦未是若未落氣質只可謂之命
 不可謂之性於此説善只是命善不是性善且若就
 命上説善則人與萬物同此天命人性善則物性亦
[026-15b]
 善何從分别孟子所云性善全是從天命以後説反
 覆七篇中可見如乃若其情則故而已形色天性以
 及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之類並未嘗
 就天命之初未嘗落氣質處説
天命之初未落氣質即朱子亦有此言葢以性之之聖
 堯舜周孔而後不可復得人性之雜萬有不齊下不
 得個善字故須論到天命之初以為此處渾然至善
 不知此只是繼之者善與成之者性終有分别讀孟
[026-16a]
 子人無有不善之言只就人有生以後看即下愚濁
 惡亦無有不性善者葢孟子論善只就四端發見處
 言因其四端即知其有仁義禮智人人有四端即人
 人性善也不必説到渾然至善未嘗有惡然後謂之
 性善
渾然至善未嘗有惡語極精微然着意精微便有弊病
 此處已隱隱逗出無善無惡無善無惡語更精微却
 已隱隱走入釋氏離一切心即汝真性一邊去
[026-16b]
論性精微莫若中庸然只是説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未
 發是性已發是情中與和是善未發無不中已發無
 不和是聖人之性善未發未能無不中而未嘗無中
 已發未能無不和而未嘗無和是常人之性善性善
 二字只如此看
只一盡性便能盡人性盡物性與天地參故只一致中
 和便能位天地育萬物若説喜怒哀樂處不精微便
 不是若舍喜怒哀樂處别求精微更不是
[026-17a]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篤恭而
 天下平此皆喜怒哀樂精微處也然皆從博學審問
 慎思明辨篤行三達德五達道九經實處做來故其
 效驗亦實實是敬信民勸民威天下平今人喜談精
 微者不講平日工夫不論後來效驗只説個不動不
 言不賞不怒篤恭的大話何啻千里
近來論性只是二種一種是遵程朱之言跬步不失説
 義理説氣質只在文義上依様葫蘆未見真的其為
[026-17b]
 弊似乎有二性一則離却氣質全説本然極是高明
 而其下稍全是打合釋氏離經叛道二者之失惟均
 然高明之為害更大學者不可不知
舜光問告子陽明論性雖同一無善無惡得無有異否
 曰不同告子言其混沌陽明狀其虚無然總是只説
 得氣曰告子以混沌為性固是認氣為性若陽明無
 善無惡正是言無聲無臭之妙如何却是説氣曰孟
 子道性善只是説人性中皆有理若曰無善無惡則
[026-18a]
 是人性中無理只虚虚無無豈不是氣
袁幼白問未發是理是氣曰喜怒哀樂之未發是氣之
 未發也然其時無所偏倚即謂之中則氣即是理予
 因問幼白已發是理是氣曰是氣予曰已發是氣中
 節是理幼白恍然曰乃知不中節則純是氣既中節
 則氣便是理理氣之分如是如是
人性中無所謂善惡只有中與過不及同一喜怒哀樂
 中便是善過不及便是惡故聖人盡性只是致中和
[026-18b]
人性之善只是一中字故書曰惟皇上帝降衷於民劉
 子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人之生不能皆中然以觀
 乎萬物則惟人受天地之中也能有此中便是善能
 全此中便是盡性
中是理一過不及是分殊
予嘗有言分殊之極有與理一極相反者如人之性善
 理一也而楊食我之生叔向之母聞聲而知其滅族
 火之畏濕就燥理一也而蜀中火井遇物不燃得水
[026-19a]
 益熾且投之以燭則反滅分殊之極真有不可解者
 然不可以食我之故而遂謂人之性惡不可以火井
 之火而遂謂火之性就濕而畏燥也此經之所以必
 言恒性也
程子曰在天為命在物為性張子曰天授於人則為命
 人受於天則為性朱子曰人多説性方説心看古人
 制字之義須是先説心後説性合諸儒之説而觀則
 是必先有氣質而後有性性無氣質無所附麗也然
[026-19b]
 則論性善者亦必在氣質之性上看出性善方是真
 切不然總説得天命之前極善只是命善不是性善
 只是繼之者善不是成之者性
周子太極圖説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
 發知矣形生質也神發氣也有形生神發而五性具
 是有氣質而後有性也不落氣質不可謂之性一言
 性便屬氣質
人之氣質萬有不齊如何却謂之善聖人只是就恒處
[026-20a]
 看出葢人性雖萬有不齊然同禀隂陽五行之氣則
 同具健順五常之德所禀所具之微著不同而同禀
 同具則同也即同處便是恒即恒處便是善故書曰
 厥有恒性中庸稱三達德孟子舉四端皆就人性中
 指其恒處言之也
氣質二字因張子與天地之性分别後諸儒皆作不好
 的説以後遞相傳習人但一説着氣質便道是不好
 的物只要離去他不知氣只是天氣質即是地質除
[026-20b]
 了天更無氣除了地更無質是氣質即天地所命惟
 天賦以如是之氣質故有如是之理但聖人則能踐
 形而衆人則不能踐形耳豈可以形色為非天性乎
氣質二字不可輕看萬物之中惟人頭圓象天而向天
 足方象地而向地四肢五臟九竅百骸皆凖隂陽五
 行此真天地之靈秀故具天地之義理邵康節所謂
 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付與未為貧也若禽獸則鮮
 有具四肢五臟九竅百骸者即間有而皆衡生故鷄
[026-21a]
 知司晨犬知司夜蜂蟻君臣虎狼父子其靈秀只有
 一隙故義理亦只有一路若草木則全無四肢五臟
 九竅百骸而又倒生全向地而背天故知識全無只
 具得寒温平熱一性是義理之妙全由氣質人豈可
 輕看氣質
人之瞻矚高者性多聰明禽獸中猩猩獮猴有時人立
 則性亦靈於他獸乃知人之靈妙處全在天氣但無
 地質則天氣無所附麗耳
[026-21b]
問靈處即義理否曰靈只是知覺知覺之合義理處即
 義理也雖有兩層却非二物
人之所禀由天地生成者皆謂之性故世俗所稱如悟
 性作性記性酒性食性之類性各不同總之皆出於
 氣質悟性作性出於天氣記性酒性食性出於地質
 若義理之性則兼天氣地質而有之健順五常由於
 隂陽五行也
論性斷離不得氣質一離氣質便要離天地葢天地亦
[026-22a]
 氣質也一離天地則於隂陽外别尋太極於隂陽外
 别尋太極則太極不落於空虚即同於一物
離氣質而論性必至入禪何則父母既生以後落氣質
 矣則須説父母未生前既而思父母未生前則是天
 地而天地亦氣質則須説天地未生前既而思天地
 未生前又有混沌開闢厯刧之説則須是説無始以
 前空刧以前此必至之勢也去孔子孟子周程張朱
 之説不覺千里萬里矣學者須要窮至此處乃知性
[026-22b]
 善只在氣質
曹暉吉問性不可離氣質之説確不可易但與荀卿揚
 雄韓愈諸子之説作何分别予曰孟子言性善於氣
 質之中道其常也書所謂恒性也荀卿言性惡於氣
 質之中道其變也揚雄韓愈言性善惡混言性有三
 品不知氣質之有常變而槩言之也若知恒性則雖
 荀卿揚雄韓愈亦恍然於性之皆善而必不至於多
 贅矣
[026-23a]
孔子曰性相近也相近即書厥有恒性之恒字其中即
 有善字意在不然便是無本領漢籠統話頭也
朱子中庸註曰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
 理亦賦焉此即有氣質而後有性之証也
性離不得氣質猶道離不得隂陽氣質之外無性隂陽
 之外無道
或言子以善歸氣質即告子食色為性之説也曰是大
 不然告子但知氣質而不知氣質中之善如甘食悦
[026-23b]
 色氣質也物之所同也甘食中有辭讓悦色中有羞
 惡此氣質中之善也人之所獨也告子知其同不知
 其獨故不肯以善言性若告子知以善言性則雖以
 食色為性容何傷食色非性而何
告子生之謂性言氣質也孟子不言生之謂性之非而
 但與之言人物之辨告子以食色為性亦言氣質也
 孟子不言食色謂性之非而但與之言義外之謬此
 可以知孟子之言性善不越氣質中矣
[026-24a]
 
 
 
 
 
 
 
 
[026-24b]
 
 
 
 
 
 
 
 思辨録輯要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