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1 思辨錄輯要-清-陸世儀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思辨録輯要卷三
             太倉陸世儀撰
  格致類
問如何為格致曰隨事精察無事時如何曰隨時精察
格致只在八條目天下國家身心意皆物也思所以平
 之治之齊之修之正之誠之皆格也得其理而觸處
 洞然則致知也
[003-1b]
有一事一物之格致有徹首徹尾之格致即凡天下之
 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此一事一物之格
 致也用力之乆而一旦豁然貫通此徹首徹尾之格
 致也一事一物之格致即隨事精察工夫徹首徹尾
 之格致即一貫工夫
格致只是辨天理人欲天理人欲只是是非兩字是便
 是天理非便是人欲
凡格物須從身心性命三綱五常日用飲食切近的格
[003-2a]
 去格之既乆其餘萬事萬物自然貫通不可先於一
 草一木上理會
天下之理皆吾心之理故格天下之物即所以致吾心
 之知非求之於外也
凡格物看道理不可好出己見亦不可專依古人所見
 須虚心定氣公公平平一循天理格去自然有得
凡事物到面前只看外一層便是玩物喪志能看裏一
 層便是格物致知
[003-2b]
古語有玩物喪志玩物適情玩心髙明三語玩物喪志
 其最下者矣玩物適情其賢者之事乎至於玩心髙
 明則非大賢以上不能知此者其庶幾乎
玩心髙明與格物窮理不同格物窮理是徹上徹下語
 自下學以至聖人起首究竟工夫總在裏面玩心髙
 明是格物窮理之極功非大賢以上未易語此也
格事理易格物理難然欲格物理却只在事理上猛下
 工夫事理透則物理亦透矣先儒有做格物工夫却
[003-3a]
 先於一草一木上用力者只起念便與身心隔渉安
 能入聖賢堂奥此陽明庭前竹樹之説予所以謂其
 認錯
非玩心髙明之人不能格物理子思鳶飛魚躍周子盆
 魚張子驢鳴此便是格物理榜様
物理亦有易格者事理亦有難格者若論其大槩始從
 事理入則切乎身心繼從物理觀則察乎天地要之
 物理既得則事理益精其功實交相飬互相發不得
[003-3b]
 强分難易先後也
能觀物理便見得虚空劈塞都無空隙處
問知在吾心如何却求之物曰萬物皆偹於我矣
羅整菴曰格物之訓如程子九條徃徃互相發明其言
 如千蹊萬徑皆可適國但得一道而入則可以推類
 而通且如論語川上之嘆中庸鳶飛魚躍之㫖孟子
 犬羊人性之辨莫非物也於此精思而有得則凡備
 於我者皆可得而盡通其言雖是然愚以為格物之
[003-4a]
 法必由近以及逺由粗以及精由身心以及家國天
 下由日用飲食以至天地萬物漸造漸進乃至豁然
 夫然後天下物我内外本末幽明死生鬼神晝夜皆
 可一以貫之而無疑不然未能切身理會而遽欲求
 之鳶魚犬牛之際吾恐學者不入學究一途却又入
 禪宗看話頭参竹箆子一路
予自丙子冬作格致編丁丑春初用力於斯道甚鋭忽
 夜夢與一僧論儒釋僧曰我所格者心汝所格者物
[003-4b]
 也予應曰若格了便不是物覺後念此言頗似警䇿
 今讀整菴書亦有物格則無物之論可謂妙合
長源兄言知人之明不可學予曰大學格物二字是如
 何觧曰註訓事物曰固然然物字該得廣須合事物
 噐物人物看知人之明即在格物中如何不可學中
 庸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即理也明乎知人即
 在窮理
盛聖傳問窮理集義俱属學者積累工夫二者孰先彼
[003-5a]
 此分别又何如曰窮理是求道工夫集義是據德工
 夫窮理然後能集義
人欲中天理易見天理中人欲難知問天理如何有人
 欲曰善勞是天理伐與施是天理中人欲也
許舜光問格致之説朱註似属支離不若陽明直截曰
 朱註説格物只是窮理二字陽明説格物便多端今
 傳習録所載有以格其非心為説者有仍朱子之舊
 者至於致知則增一良字以為一貫之道盡在是
[003-5b]
 縁陽明把致知二字竟作明明德三字看不知明明
 德工夫合格致誠正修俱在裏靣致知只是明德一
 端如何可混且説個致良知雖是直截終不該括不
 如窮理穏當問何為曰天下事有可以不慮而知者
 心性道德是也有必待學而知者名物度數是也假
 如只天文一事亦儒者所當知然其星辰次舎七政
 運行必觀書考圖然後明白純靠良知致得去否故
 窮理二字該得致良知致良知三字該不得窮理
[003-6a]
陽明有言少與友人為朱子格物之學指庭前竹樹同
 格深思至病卒不能格因嘆聖人决不可學格物决
 不可為予曰此禪家參竹箆子之法非文公格物之
 説也陽明自錯乃以尤朱子何耶
純男問張華博物一種學問亦可稱格物否曰格物是
 格其理博物是識其物内外之别截然不同若夫觀
 河圗而畫卦覩洛書而演疇則直於一物之中識天
 地之全理斯真格物之極功矣非聖人孰能與於斯
[003-6b]
余嘗言格事理易格物理難河圖洛書此格物理也然
 亦無難者只要識得天地隂陽竒偶之數分明透徹
 則盡天地間之物皆可演疇畫卦不必河圖洛書也
問天地間之物皆可演疇畫卦恐未必然天地間只有
 此理理無形見之於象有象則有數有數則聖人皆
 可因之以求理矣聞昔某状元作烈帝神籖訣無從
 着想毎日出門遇一人見一物則作一訣後來無不
 靈驗豈非凡物俱可演疇畫卦乎
[003-7a]
武箴問象山不取伊川格物之説以為隨事討論則精
 神易敝不若但求之心心明則無不照如何曰隨事
 討論亦是心去討論至曰心明則無不照所照者何
 物亦即隨事精察也先儒論道雖各持一論要之實
 相通貫其彼此交譏者未免有勝心也問程子一草
 一木亦皆有理之説如何曰草木隂陽五行之所生
 隂陽五行不可見而草木則可見故察其色嘗其味
 究其開落死生之所由則草木之理皆可得本草所
[003-7b]
 載月令所記皆聖人窮理之一端也要之此皆聖人
 心體潔浄知識通明觸處洞然故能如此今人為情
 欲聲利所汨沒心體窒塞即萬物當前徃徃視而不
 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何能格物
亦史問温公扞禦外物之説朱子非之以為外物而可
 禦則是絶父子而後可知孝慈離君臣而後可知仁
 敬又曰閉口㮙腹然後可得飲食之正絶滅種類然
 後可全夫婦之别是否曰温公扞禦外物之説固非
[003-8a]
 文公駁之亦過溫公之意不過謂扞禦物欲物欲既
 去則知見自能通明耳此言於學者亦大有益但格
 物二字是大學入門最初工夫古者十五入大學十
 五之時尚属㓜小於物欲未必深染且知識尚未開
 不教之以如何為理如何為欲彼安知所謂物欲者
 而去之况物欲既去則直可謂之修身矣如何纔能
 致知故扞禦之訓與躭染物欲之人言未必不為無
 補而實非大學格物之正訓故不可據以為説耳若
[003-8b]
 還如文公之言則温公不惟得罪聖門且毫無義理
 矣其言得無大過
問王心齋語録以格物為格眼之格如何曰凡人論理
 切不可好竒一好竒則入於異端矣
翼微問知是天良如何却用人力去致曰知者天資致
 者學問天資先天之事學問後天之事總之皆天也
 致以天不致以人看一致字便有尋向上去的意思
 所謂上達也上達便是天道
[003-9a]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盖知
 覺運動初無少異其所以異者人能致禽獸不能致
 耳學者豈可輕看一致字
問人與禽獸之知初無少異乎曰此亦不同禽獸只有
 血氣之知無義理之知人之所欲致者正致其義理
 之知耳若不致其義理之知則此知全向血氣上去
 與禽獸又何分别
東堂問人性皆善則知亦皆善此何用致曰人性皆善
[003-9b]
 其不善者氣禀物欲也人知皆善其不善者亦氣禀
 物欲也致則矯其氣禀之偏去其物欲之蔽
灜來問人能致知則皆可至於聖人然否曰知不同致
 亦不同知有生知有學知有困知則致亦有此三等
 生知之為聖人無疑也學知至於聖人亦不難為困
 知則氣禀拘蔽非百倍其功不能至聖人地位
問古來聖賢從未有從困知入者曰如曾子之類是也
 夫子嘗言參也魯則曾子之氣禀可知矣而竟以魯
[003-10a]
 得之此即是從困知入又我朝羅整菴四十聞道自
 謂困知作困知記亦是一証
問世俗有極愚濁之人亦属困知此等可入道否曰知
 有等級則道亦有淺深茍有一隙之明亦道也然氣
 禀既雜終是為天所限譬如黃銅鏡子即大加刮摩
 之功畢竟與青銅古鏡不同但不可謂之無明耳
見道之資與世俗聰明之資煞是不同毎見有等極會
 讀書極會作文者語之以道則茫然不曉而市井負
[003-10b]
 販反有㸃頭會意者則知入道别有根氣非世俗聰
 明之人所能彷彿也
聰明中天資有近道不近道愚魯中天資亦有近道不
 近道
人知識自十五以後日開一日古人知其然故令人十
 五入大學使之知識一歸於正若此時不聞大學之
 道便有邪知識入於胸中如油入麵不可復療矣今
 人不知自已為邪知識所壞一聞大學之道反羣起
[003-11a]
 而驚恠嘲誚何由入聖賢之域哉
問孟子言不學不慮為良知良能何用窮理始能致知
 曰不學不慮此言孝弟為最初之心也究竟只孝弟
 二字便不可不窮理即如曾子之受杖申生之殺身
 豈非發於不學不慮之良然畢竟少箇學慮在
致知須連上文誠意看欲誠其意而致知則所致者皆
 本然之良知矣不然便是聖人教人使乖
知是心上一㸃竅只要識箇端緒擴充推廣正如火然
[003-11b]
 泉達可以彌於六合
人心之靈不可冺孰為善孰為惡豈不自知只瞞却本
 心便一向胡行亂做致知只不昧本心而已
王新建於致知之中增一良字極有功於後學盖恐人
 以世俗乖巧為知也然亦是要单提此語作話頭故
 耳若連上文誠意讀下知豈有不良者乎
儀臣兄問帝王格致之學何如曰帝王格致以知人為
 大知人則哲惟帝其難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
[003-12a]
 得禹臯陶為己憂是也又問卿大夫格致之學何如
 曰卿大夫格致亦以知人為大女得人焉爾乎舉爾
 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舎諸是也盖士庶人之學無所
 借資須自銖積寸累又所及者小故不妨隨事精察
 若帝王卿大夫則天下國家之事皆其事矣若必獨
 斷獨行身親細務則是始皇之衡石程書王安石之
 制置三司條例也豈所謂帝王卿大夫之格致乎
石隱兄問卿大夫之學在知人不必言矣若帝王生於
[003-12b]
 深宫之中未嘗為學何由遂能知人曰欲知人亦須
 早豫教御經筵尊師重傅敬天法祖亦是從小學大
 學立志居敬中來至敬天二字尤為喫𦂳盖能敬天
 則時時有上帝臨汝之念理欲之界截然分明接見
 群臣之時自能别其忠佞矣
茂實問格致工夫若從人倫日用上體認天理人欲此
 亦易辨即如此桌是亦物也却何處辨他天理人欲
 曰此桌面平足正上可安物下可置地上此天理也
[003-13a]
 不然足反居上面反居下則非天理矣曰雖非天理
 亦未見得是人欲曰人欲只是與天理相反湏活看
 不循天理而從己之意見是即人欲也
長源兄問格致之義必以讀書窮理為主則愚夫愚婦
 不能讀書者此道遂不可臻耶然則中庸所謂與知
 與能者又作何觧曰格致之義原為十五入大學者
 訓也故以讀書窮理為主况讀書二字或不能概之
 愚夫愚婦若夫此心此理雖愚夫愚婦亦無不同窮
[003-13b]
 理二字何不可訓
予少讀朱註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竊疑格
 訓至物訓事則格物當為至事乃於至字上又轉出窮
 字事字上又轉出理字似属支離及後讀隨事精察
 之言不勝恍然乃知格即精察也物即隨事也知隨
 事精察之為格物則窮至事物之理不嫌其為支離
 矣
問禪家最喜言悟理學家多不喜言悟間有喜言悟者
[003-14a]
 如宋時陸象山楊慈湖我明陳白沙王陽明儒者又
 詆為禪學畢竞悟字境界是有是無曰悟字境界安
 可謂無凡體騐有得處皆是悟只是古人不喚做悟
 喚做物格知至古人把此箇境界看得平常禪家却
 於此喚箇悟字悟者如醉方醒如夢方覺字義儘是
 警䇿但儒者悟後只自平常禪家便把悟作希竒道
 路又儒之所悟者實禪之所悟者虚所以悟者不同
 其實悟之境界則未嘗無也象山諸公學術近禪只
[003-14b]
 為矜這一箇悟字
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斷悟頭始出如石中皆有火
 必敲撃不已火光始現然得火不難得火之後須承
 之以艾繼之以油然後火可以不滅得悟亦不難得
 悟之後須繼之以躬行深之以學問然後悟可以常
 繼不然而動稱忽然有悟言下不省此正如撃石見
 火旋見旋滅耳安足尚乎
悟到時心體最妙最樂覺得眼前天地分外分明另是
[003-15a]
 一種境界真有不知手舞足蹈者予丙子始悟得仁
 字時正在困窮拂鬰之極處清夜獨立呼天自明此
 時人境俱絶忽覺得天心一㸃獨與吾心烱然相照
 因念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只此便是仁字求仁
 得仁吾又何憾平生時憂愁憤懣困苦不平之氣不
 知何徃是後只認着仁字做去不論人知與不知諒
 與不諒此心無刻不泰然自適無向日不平之意又
 丁丑悟得敬字為心法時正行到州治西邉土牆缺
[003-15b]
 處時敬字工夫下手已二月餘但未得親切透徹忽
 此際豁然貫通覺得上至天下至地前至古後至今
 大至隂陽鬼神細則一物一事無一不是敬字貫通
 千聖心法一時俱見不覺手舞足蹈胸臆之間如撤
 墻壁天地間更有甚妙處樂處則知禪家言悟未嘗
 無此境界但虚實邪正有不同耳
予悟得敬字為心法時見得滿街人都只是這箇心這
 箇心都可以做聖人却人人不能做聖人只為少這
[003-16a]
 箇心法在此時何止手舞足蹈舉止動作真如在春
 風中也
未悟時窮理與既悟時觀理煞是不同未悟時窮理如
 初次走路東西南北俱要仔細尋問既悟時觀理只
 是信步行去山川風月俱入胸懐自是十分自在也
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思處皆縁於學不學則
 無可思學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故孔子
 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亦曰心之官
[003-16b]
 則思古來聖賢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窮理二字
或曰思便是强探力索曰所以惡夫强探力索者謂其
 矯揉穿鑿也若據理精思久之自然有得正古人所
 謂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者豈得以為强探力索而不
 思乎其有不得者仰而思之又如何觧
思如炊火悟到時如火候炊火可以着力火候着力不
 得只乆乆純熟待其自至然炊火亦有法火力斷續
 則難於熟此孟子之所謂忘也火力太猛則易至焦
[003-17a]
 敗此孟子之所謂助長也勿助勿忘此中自有箇妙
 處在
惟上智與下愚無悟上智非無悟不用悟也誠者天之
 道也堯舜性之也下愚亦非無悟不欲悟也自暴自
 棄也牿之反覆夜氣不足以存也
今人之悟與古人之悟不同古人有教有養從㓜自天
 理中飬出偶然違背不久反正正如離家未久之人
 還家固其常耳今人教飬俱無從㓜便失落父母忽
[003-17b]
 地望見家郷如何不教人手舞足蹈
聖賢悟後喜與人説其悟與天下共之故其樂也不過
 吟風弄月手舞足蹈而已禪家悟後不喜與人説其
 悟則一已秘之故其樂也至於猖狂跳躍棒喝訶罵
 無所不至自明眼視之總謂之捻恠要之即果然大
 悟亦何至如此然禪家亦有不得不然者他所悟自
 不可對人説所謂我説與汝汝却罵我也
五經四書皆無悟字非聖賢無悟亦非聖賢不用悟凡
[003-18a]
 言覺者皆悟也又言知言喻亦皆悟類也但言覺言
 知言喻理甚平常禪家換箇悟字便有飾智驚愚的
 意思
問濓溪周子不由師傅黙契道體豈亦所謂悟耶曰豈
 特周子程朱之學無日不教人窮理窮理有得即是
 悟也其實只是個物格知至
朱子補格致傳有云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
 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
[003-18b]
 無不明矣是説這箇境界
有友人問儒門有悟法否曰安得無悟曰何謂悟曰子
 能一旦覺其前日之非而奮然就今日之是即謂之
 悟矣曰悟若是易乎曰悟安得易子試思前日非處
 何在今日是處何在友人不悟予曰未也知其非矣
 何以行其非知其是矣何以去其是能如此則悟不
 能如此則不悟友人復不悟予曰然則悟終不易
 思辨録輯要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