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1 畿輔通志-清-唐執玉 (master)


[111-1a]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一百十一


  考


  元


  涿州移置考         王 惲


  至元八年秋九月予以省覲來涿因拜謁孔子清廟
遂讀唐貞元中使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彭城劉公
建孔廟碑乃知州治本幽州盧龍軍屬邑范陽縣也
[111-1b]
至代宗大歴初詔始分范陽歸義固安三縣為涿州
治范陽涿州郡即涿州故地為名按輿地廣記漢初
髙祖始立涿郡魏文帝改范陽郡其地左碣石右督
亢南控鄭城百里而遥北連幽薊百里而近唐已來
中間控制蕃戎部落甚衆又河流縈帶前後有林麓
陂池之利周廣磅礴鬱為䧺藩及徧讀遼統和廿八
年州刺史廣陵髙公移廟碑隂記云舊廟本在南城
東北隅是年刺史髙公移置南城東南隅康莊之左
[111-2a]
因復悟今州城南北若連環然意者置州時展築南
城而廣大之今市中隔門本故縣城南門也觀此前
後證據甚明無可疑者噫予往來幽涿間葢十年於
兹嘗以隔門之制為惑詢訪土俗莫詳其故且方物
之辨一事弗知君子恥諸不圖聞一得二使數年之
疑一旦渙然氷釋亦可喜也特表而出之敢貽涿之
好事君子以俟更攷云


  遂作頌曰傑彼神臺在京之郊金城内阻靈關外包
[111-2b]
上倚天倪下鎮地軸太行為臂滄海為腹崇臺峩峩
虎以居之羣山巃嵸龍以翼之於鑠帝徳與臺無窮
於隆神臺與天斯同崇臺有偉鸞駕爰止天子萬年
以介景祉


  明


  冶河考           王 禕


  冶河在真定路平山縣西門外經井陘縣流入本縣
東北十里入滹沱河元貞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
[111-3a]
澤等言徃年先帝嘗命開真定冶河已發丁夫人役
適値先帝昇遐以聚衆罷之今請卒其事從之皇慶
元年七月二日真定路言龍花判官莊諸處壊隄計
工物申請委都水監及本路官自平山縣西北歴視
滹沱冶河合流急注真定西南關由是再議照冶河
故道自平山縣西北河内改修滾水石隄下修龍塘
隄東南至水碾村改引河道一里蒲吾橋西改闢河
道一里上至平山縣西北下至寧晉縣疏其淤澱築
[111-3b]
隄分其上源入舊河以殺其勢復有程同程章二石
橋阻咽水勢擬開減水月河二道可乆且便下相欒城
縣南視趙州寧晉縣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
泛經欒城趙州壊石橋阻河流為害由是議於欒城
縣北聖母堂東冶河東岸開減水河可去真定之患
省准於二年二月都水監委官與本路及廉訪司官
同詣平山縣相視㑹計修治總計冶河始自平山縣
北關西龍神廟北獨石通長五千八百六步共役夫
[111-4a]
五千為工十八萬八百七無風雨妨工三十六日可


  代國考           尹 耕


  考之代自入漢以來其國數易大抵有三曰山北也
山南也山東也山北之代舊國也始於商湯歴代因
之是故齊桓之所服趙襄之所并代成安陽之所封
公子嘉之所奔趙歇陳餘之所王夏説之所守劉喜
之所棄陳豨之所監皆是也所謂蔚之廢城也山南
[111-4b]
之代徙都也始於髙帝十一年分山北為郡而稍割
太原地益之以自為國是故文帝之始封中年之所
徙入繼之所自臨幸之所履以及子武子參之所分
後武徙淮陽子參之所合皆是也所謂晉陽中都也
東山之代再徙也始於武帝元鼎中漢廣關以常山
為阻徙代於清河後王莽繼絶改號廣宗是故王義
之所都子年之所廢如意之所復皆是也所謂清河
也語其都則始為代繼為晉陽中都終為清河前後
[111-5a]
三變也語其號則始為代繼為代太原復為代終為
廣宗前後四變也故夫凡言代王代相國其在文帝
以前者為吾土而以後者否凡言代郡代守尉則上
自趙秦下終兩漢皆吾土也執是以徃可以迎刄於
古牒矣


  代郡考           尹 耕


  夫代國之故按考可知也代郡紛紛為論不一則後
之人疑焉葢有謂代之治廣南有上黨銅鞮蔚不過
[111-5b]
其北境者又有謂今代州為代在雁門南蔚不可指
為代者於是引韓信斬夏説於閼與以證代之治廣
誣文帝都代為今代州以證代之在南無惑乎人之
疑也夫代吾蔚也為國則都蔚為郡則治蔚國有遷
變不過文帝之晉陽如意之清河郡有更置不過隋
初之雁門唐初之曲陽秀容而已史皆載之不相淆
也今以諸地里志考之前漢代所領縣十八代為蔚
靈丘廣昌為今靈丘廣昌延陵平舒為今廣靈東安
[111-6a]
陽為蔚廢定安縣馬城為馬邑陽原為𢎞州桑乾參
合髙栁皆近塞地且如為中部都尉治鹵城近参合
當城直桓都皆不在南所不考者道人班氏狋氏北
平邑而已後漢所領縣十一皆前漢之故而無延陵
且如陽原参合靈丘廣昌鹵城晉所領縣三廣昌平
舒而加富城後魏所領縣四平城太平武周永固則
曷嘗南及閼與與今代州邪夫文帝不都代代國考
辯之明矣夏説之閼與不過出師於彼以逆韓信之
[111-6b]
來可遂以閼與為代地耶葢自烏桓鮮卑之雜居而
邊界漸移建安黄初之不競而邊郡多廢自兹以降
元魏屬之司牧齊人止置靈丘而代遂不郡矣唐之
初也代䧟於突厥廼因隋改雁門為代郡也則置代
於雁門因後周置蔚州於靈丘也則僑治蔚於陽曲
又僑治於秀容皆非舊也迨貞觀破突厥置郡靈丘
而仍蔚舊稱矣天寶更定名復定代都而仍雁門舊
地自此以後更變不常要不出此遂以代為代以蔚
[111-7a]
為蔚而不知蔚之舊為代代之舊為雁門也於戯代
可移之南也而磨笄之山不可移雁門可改為代也
而勾注之山不可改究沿革者亦惟本之禹貢表山
川以定彊域斯萬世可求也


  蔚廢代城考         尹 耕


  蔚城東二十里許有故墟焉俗呼代王城周迴二十
五里九門遺趾俱在金波泉發源其北夾城東南流
即搜神記所謂始築時亡西南板於澤中自立者也
[111-7b]
長老曰葢昔有居是城而稱代王者與燕約相捄置
傳鼓為信寇至傳鼓燕捄不至王出奔國為墟又曰
廢城南數里小山即鼓臺也余尋之果然今仍名擂
鼓堝其言有證矣而竟不知所謂代王者何人也一
統志曰蔚東有代王城即漢代縣故城文帝封代居
此郡舊志亦云夫文帝封代固矣約燕相捄寇至出
奔文帝無是也史記曰文帝都晉陽遷中都其幸太
原也復晉陽中都三嵗租而蔚無聞焉又文帝分其
[111-8a]
故國王二子武為代都晉陽參為太原都中都皆即
其故都而蔚不與焉然則謂蔚之廢城為文帝所居
可乎廢城非文帝所居而誣文帝以被寇出奔可乎
文帝自代入奉宗廟其故都亦必培植以示不忘而
謂遂為墟可乎及考之髙帝紀十一年下詔曰代地
居恒山北近邊數有寇難以為國頗取山南太原之
地益屬代代之雲中以西為雲中郡則代受邊寇益
少矣乃立子恒為代王都晉陽後遷都中都夫蔚城
[111-8b]
代故都也漢髙帝建王喜因之其謂數有寇難以為
國者以喜之奔還也頗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屬代則
代南矣雲中以西為雲中郡則雲中不屬代矣漢又
有代郡則代亦不屬代矣代不代而存其名此後人
之所疑也是故知文帝之封代而不知其未嘗至蔚
也知晉陽中都之復都而不敢援以為證也知文帝
之未嘗被寇出奔而不敢為之辯也附㑹之説紛然
矣且王喜之封也與盧綰同時草昧之際披荆棘立
[111-9a]
城邑日不暇給燕代與國土壤接近則相為捄也必
矣燕捄不至王喜出奔長老所傳信而有徵也鑒王
喜之失國而徙都因代之南徙而置之此髙帝之籌
而代因之南也一統志郡志不詢長老之詳不考史
文之實不稽十一年之詔見一代王城遂指為文帝
不亦惑哉又擂鼓堝在廢城南更東南則為蔚之九
宮口由此百六十里可以達易今道雖湮塞而問之
樵人可知也史言盧綰王燕時都易則所謂傳鼓者
[111-9b]
不愈信矣乎噫子長足跡遍九州其以是夫


  冶河考           趙文奎


  冶河今不來矣而名存焉或者其故道也然故道亦
多泉處時流時竭因其流引而就城沼且閘而出者
百年矣予初至欒西北沼中乃行車馬惟東南有少
水河渠數步秋水下來始溢及趙次年夏又竭又至
秋後方涓涓不絶舊至趙㑹洨趣漳今亦不能但隍
池濶大壯増於欒耳然自欒而北其泉處惟水河舖
[111-10a]
為最民不解疏浚用其利徒蕃萑葦又北至羊市村
至許營至賈村數沮洳處至趙波口而又泉瀦廣數
畝黝藏荇藻然其流乃甚細東南行二十餘里至水
河舖而始大自趙波口北為王村王村西為孫村皆
枯漕或鹵澤又西至三教村淺平無河此今河源委
也王村北又一枯河民種植其中北通滹沱之支河
俗謂之運糧河漢永平十年因冶河終於蒲吾開通
漕船謂之大面渠受綿蔓水東南由今河至下曲陽
[111-10b]
入於洨唐總章二年引大白渠東流入真定以溉田不
可復尋遺跡耳今支河起自馬山滹沱不漲不來漲
時受其溢東行五十餘里至恒山古城復入滹沱以
逺真定之患然亦不能至王村之枯河而况於冶河
與葢冶河自元時於平山縣東潰嘉陽堰入滹沱為
真定城西南之害其不來久矣今滹沱去真定西南
十二里所謂嘉陽堰者已淪没無跡徒馬山河尚存
而亦不行冶水於何而考之哉元史謂改闢冶河故
[111-11a]
道築隄分其上源入舊河以殺其勢即今支河也又
曰寧晉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泛經欒城趙
州壊石橋阻河流為害議於欒城縣北聖母堂東冶
河東㟁開減水河可去真定之患其開處即今水河
舖也分向東容諸村畧存彷彿此舊河所經由也予
嘗往來常山趙國之交見枯瀆所在問其水來去未
嘗不有感於古今之變且陵谷遷移事之大者今不
為考後益難辯矣


[111-11b]
  京營兵制考         李廷機


  國家兵制初葢視漢代云漢有南北軍衛尉主南軍
中尉主北軍其後南軍增期門羽林北軍增八校秩
與執金吾皆無差等説者曰分其權也我國家所設
錦衣等十二衛以衛中宫倣南軍留守等四十八衛
以衛京師擬北軍而分隸五府與八校意同有事則
將握兵兵隨將事已則兵歸於府府歸於朝卒有意
外之虞生於一軍而四軍足以制其死命葢髙皇帝
[111-12a]
以神武乆處行間洞悉戎機雖當櫜弓戢矢之時而
所為善藏利器强幹固本執長䇿而御宇内者淵乎
微矣成祖祚燕仍立五府增七十二衛而設五軍神
機三千三大營五軍營有步兵有騎兵教陣法神機
營皆步兵習火器三千營皆騎兵專扈從而嵗令河
南山東大寧四都司軍番上練閲於京師營各用勲
臣二人為提督自是因而不改而承平日久兵政弛
廢迨己巳之變國統幾危景泰初于肅愍公始剏議
[111-12b]
於三大營中簡厥驍鋭分為十營還其老弱謂之老
家營即於故三營提督六人中惟舉其二為總兵而
以本兵董之營各領以都督一人有如遇警檄其營
則都督以所部出名為頭撥葢三大營至團營一變
也天順初年罷之八年復置成化初年罷之三年復
置當是時團營凡十有二行之既乆&KR0757練寖怠兵多
闒茸於是乃立東西官廰號曰聴政又一變也嘉靖
庚戌罷團營復三大營而改三千之名為神樞總督
[111-13a]
則勲臣協理則少司馬彈壓則臺省而五軍營之為
副將者二左右前後叅將者四遊擊將軍者四樞機
二營之為副將者一叅將者二佐擊將軍者六自嘉
隆至於今間微有増損而制固不變今三大營將領
副叅遊佐坐營號頭中軍千把總見為官者五百二
十有竒而為軍者十二萬為備兵者十萬有竒一大
營中有戰兵有車兵有城守有備兵葢分為三十小
營合為三大營又合為戎政府云國初制兵患其聚
[111-13b]
而難制故主於分既分之患其散而無紀故主於合
分合之間莫不有權存焉而譚者或以為兵利分不
利合無紀之患失在政不在制也夫兵猶水也滙為
巨浸溢為洪流則且有潰決衝齧不可捍禦之患疏
之别之以殺其勢則汩然赴海而趨老子有言魚不
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假人葢髙皇之慮逺矣夫
收太阿之權役臂指之勢其為初制哉


  本朝


[111-14a]
  首善書院考         孫承澤


  京師首善之地元宫梵宇鴟吻相望而獨無學者敬業
樂羣之所往年羅念菴先生講學於佛寺徐華亭相
國講學於射所識者謂元朝曾建太極書院於京師
聘儒士趙復為師講明洛閩之學而明乃無之天啓
二年鄒南臯馮少墟兩先生起廢至京正値兵火震
撼人心披靡兩先生憂之謂親君死長之義非以道
學提撕之不可御史臺諸公搆書院一所於宣武門
[111-14b]
内東墻下兩先生朝退公餘不通賓客不赴宴㑹輙
入書院講學紳衿有志於學者環而静聴或間出問
難無不暢其所懐一時轉相傳説咸知顧名義重廉
恥士風為之稍變未幾逆璫用事郭允厚朱童䝉輩
相繼疏論以講學為門户未幾楊公漣二十四罪之
疏上附璫者嗾璫謂此皆門户中人也黨禍大作善
類一空而御史倪文煥奏毁書院棄


  先師木主於路左壁有記為葉文忠向髙文董文敏其昌
[111-15a]
書並碎焉書院既毁逆祠乃建及逆祠毁而書院不
復建葢以秉政大臣猶襲門户以錮天下向學者於
時朝臣有習西裔之學者遂請聚類而居之吁可嘅
矣因輯其畧俾後之有志復興者有所攷云


  漳河源流考         賀應旌


  漳河之跡肇於禹貢詳於水經散見於諸子百家其
源有二一出山西樂平縣為清漳一出山西長子縣
為濁漳迤逶分流以及林慮北欽山口合為一故由
[111-15b]
彰徳之西達於磁折於臨漳而汜濫於成安以下諸
縣地前則滙渚沁汾潞之水後則集沙滏洺沱之水
抵天津入海其大較然矣自臨漳以上皆山陵坂崅
也勢建瓴不可停成安而下地皆平坦故縱其性之
所如而瀰漫渟泓流斯放焉其經紀於肥鄉也在禹
貢有至於衡漳之説在唐史有韋令防漳之説在宋
金元傳史與學碑有修堤受漂沒之說是肥鄉之有
漳水實與運㑹相終始者也其去來遷徙不常不見
[111-16a]
經傳無從考究自有明三百年没城者凡五浸城者
不勝書散而波蕩村落者則嵗以為常矣其在唐宋
元以前繞臨漳縣東直達魏縣元城之南境正値黄
河經小灘鎮一帶北流漳入則尾閭洩之而其餘支
以及成肥永曲之間其害小及黄河漸㳄東南下吕
梁之險著徐淮之道通沿黄河舊址淤塞成邱漳咽
而不能洩而禍斯烈於諸縣矣其在嘉靖戊戌由嚮
王口經回隆鎮艾家口入於衛而肥之無漳者十年
[111-16b]
及嘉靖癸夘河決磁州以東臨漳以西四十里磁州
守秦姓者曲周人遂極力築務本堤挽河由枯桃園
趨蘇胡寨以還入於衛而肥之無漳者十五年及隆
慶己巳決臨漳由成安達肥鄉直繞城下數年而復
南徙或從魏之回隆經元城以達館陶或從花佛堂
南決泛濫廣平西南若栁林屯龎兒莊南温油房等
村而肥之有漳而不甚為害者又幾三十餘年突自
萬歴戊戌其素所經歴者幾成髙阜勢不能順流南
[111-17a]
下始不得不復入肥鄉之四境焉萬歴乙巳知縣曹
公昕沿城外一里許創立新堤萬公廷搢各加増築
其外日積而髙其内日窪而卑識者已有沉竈産蛙
之慮所幸蔣公嘉訓周公汝弼皆能頻年隂雨綢繆
不至隕越不料署事者范公應禎以膜外置之壬戌
六月肥城遂遭沉刼之慘不可救藥嗣是王公國祚
李公春英譚公誠言相繼修葺十有餘年而迄今屋
宇儉陋委巷空虚元氣尚未大復也其最甚而傷禾
[111-17b]
殺稼蕩産析廬四望蒼茫城鄉俱困者一則天啓之
丙寅一則崇禎之癸酉一則順治之甲午以迄今康
熙之壬寅皆竒災也自萬歴戊戌以後其勢常在肥
之西鄉自順治壬辰以後其勢常在肥之東鄉今壬
寅突決成安之野莊口繞堤數匝四圍胥化稽天而
又有蟻穴潰於北長流迅於西薄膚侵床岌岌難保
書奕篇云水以漳名者甚多當陽有漳□上有漳鄣
郡有漳亳州有漳安州有漳而皆不如晉趙清濁合
[111-18a]
流之漳猛而烈狂而肆沮洳而善幻肥何徳於漳而
自開闢以迄今兹不舍晝夜之如斯也善哉張雪頾
之言曰成安者漳之門庭曲周者漳之郵舍而肥鄉
者則漳之腹心又曰漳有十功曰獲秔稻曰易膏沃
曰填汚下曰通舟楫曰資蓮藕曰備旱乾曰增林木
曰省糞畜曰聚魚蝦曰廣薪蜀又曰漳有十過曰克
城郭曰溺性命曰阻貿易曰決隄防曰没村落曰壊
封植曰混阡陌曰淤禾稼曰苦棲息曰悲遷徙功不
[111-18b]
如過之多功之及於民者或以月計或以嵗計而過
之及於民者則其量十世其量百世也故曰肥鄉之
有漳水實與運㑹相終始者也道不通乎漕運平江
之竒䇿誰聞事難資於灌溉西門之顯蹟不著人居
僻壤禍慘黄河敬述近代源流以聴當事採酌其一
切利害淤塞疏鑿防濬已見陳公盤防隄議中不錄
其自晉代以上沿革已詳酈道元水經註中亦不録


  辨


[111-19a]
  明


  磨笄山辨          尹 耕


  磨笄之辨諸家不同有謂在保安州東即鷄鳴山者
有謂在飛狐縣東北百五十里者有謂在山東濟南
府長清縣者要皆求之於典籍文字之間而不稽之
於道里徒步之下是故語意近真而指摘各異考者
轉増疑惑莫可較一也夫代為蔚地其去濟南遼絶
甚矣長清之山本名馬頭無可辨也鷄鳴在蔚東北
[111-19b]
百五十里其去恒山則又倍之豈所謂自上臨下可
見之地邪况保安上谷屬也春秋之際在外據之元
非代壤而謂夫人者望夫於此自殺於此不亦繆哉
考之魏土地記曰磨笄山在代郡東南二十五里一
名馬頭山夫代郡廢城在蔚城東今其東南二十餘
里所謂馬頭山者人人知之但不知其即為磨笄耳
而顧他求之可乎又括地志曰磨笄山在飛狐縣東
北蔚州去山近舍之不言飛狐去山逺取以為較遂
[111-20a]
使考者不循其故不玩其微求之於蔚東北之道里
則以鷄鳴為是求之以馬頭之名稱則以長清為疑
葢瑣瑣於典籍文字之間而不於道里徒步之下也


  渤海辨           王 奐


  自河間屬有渤海之名後之作誌者遂將歴代人物
係渤海者盡入河間誌不知渤海之地有三其在中
國者曰郡曰縣郡則兩漢晉魏隋也郡治遷徙不一
所屬亦異在幽冀兗三州地縣則金元也一縣而已
[111-20b]
屬山東濵州之倚郭其在外國者曰國惟唐有之按
唐滅髙麗後粟末靺鞨率衆挹婁之東牟曰地直營
州東二千里南北抵新羅東抵窮海西抵契丹後盡
得扶餘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地方五千里有五
京十五府十二州中宗封為渤海國王此唐時渤海
之始也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
所以其人材亦遂挺出立功中國列於朝右者不乏
國至後唐時為遼主所滅其地又為東丹若夫中國
[111-21a]
河間之渤海則西漢渤海郡治浮陽縣國二十六屬
幽州東漢渤海郡治南皮縣國八屬冀州晉渤海郡
治南皮縣十屬冀州北魏渤海郡治南皮縣四南皮
東光修安陵而已屬冀州隋渤海郡治陽信縣六屬
兖州部也豈與粟末海外之域同日語哉彼營平已
距長安數千里况渤國又在其東其去幽冀不啻霄
壤奈何以在彼之人物而濫竽此地耶故唐之李懐
光為靺鞨人遼之夏行美髙模翰元之任哥為渤海
[111-21b]
人均渤海國也舊誌誤收今皆汰出其有疑似未辨
者以此考之


  新安縣志辯疑        張可舉


  新安為恒衛諸水滙流之區而土人廼以為九河下
流夫九河故道在今河間府屬地此以九河名者以
大河南北凡水皆從河名如大江南北凡水皆從江
名也志謂此九河與禹貢之九河自異而分野所指
九河疑即此則亦信此衆水名為九河且以之當分
[111-22a]
野詎不誤耶葢此地屬古冀州東北邊地九河故道
屬古兖州西北邊地在唐堯時大河自大伾北流至
碣石入海即今天津地也冀兖交際地勢最下自九
年洪水瀰漫連海大禹於兖地大河近海之處分疏
九道謂之九河及大河南徙九河故道得成安土今
謂之河間府者謂昔在河之間也新安眎九河故道
更窪禹功告成則壤成賦之後始有道紀因書曰恒
衛既從者從其道也注疏謂易水東注渥水渥水即
[111-22b]
水經所謂大渥澱小渥澱者也恒水出恒山北谷東
合滱水又東合於易衛水出靈夀縣東合滹沱河東
北合於易葢易即渥水得易而擅易之名也今猶名
為渥易河而社名易陽社禹貢止撮恒衛二名而該
易滱滹沱在其中其它入恒衛易滱滹沱諸水尚多
也奚止九水而已哉今諸水流行滙合眎昔無異特
易滹沱二名仍舊恒衛諸水皆更名矣今呼為漕為
徐為雹為一畝泉為方順為平為唐為沙為滋為白
[111-23a]
溝者是也而土人皆呼曰河又以其密邇九河故道
遂指九者為九河焉夫北方惟一九河如南方惟一
九江安得訛傳以淆疆域乎然則分野所傳謂禹貢
所載之九河與此地相隣同一分野也非謂此另為
分野之九河而禹貢之九河另一分野也至秦時此
地為上谷故號其郡為上谷郡夫谷以水注谿為名
謂之上谷者以此谷視天下諸谷最上也是此地雖
屬上谷郡而郡之以上谷名實以此此地截長補短
[111-23b]
方五十里而衆水交注若斯之多每逢水患土人狎
眎見為尋常今年閏六月暴雨頻仍水集瀰漫北跨
容城南跨髙陽西跨安州東跨任邱雄縣如鏡湖然
城村廬舍如浮漚官民之免於溺者倖也既而余繇
易州過南宫東遶轉北而還其於諸水流行滙合灼
之甚真廼知繇任邱北至雄縣亘一長隄為南北孔
道以濟行人當棗林莊有橋數空洩迤南諸水趙堡
口有橋數空洩迤北諸水水小不大壅則隄橋無損
[111-24a]
新安不至渰没今年水大壅甚遂至斷棗林隄一里
餘塌趙堡橋三空壅水始洩新安所以僅溺而獲免
倘隄橋不塌而壅水不洩則新安不淪於烏有哉今
為後日計莫如於斷隄塌橋處各建橋梁十數空以
隄相接即遇大水橋空衆多可以洩而不壅隄可保
其不斷橋可保其不塌而孔道不至再損新安亦不
至被溺兩相便利垂之永逺不必於此外别議疏濬
之方也此議予已請申當道然猶恐其不行而所以
[111-24b]
免水患之䇿則無踰於此者故敢於辯九河之末因
附贅焉


  本朝


  菑時隸幽州辯        王士禎


  按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
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河即九河泲即濟水
多在今濟兖之境禹貢濟河惟兖州是也而菑時二
水在今青濟二郡之間其去幽州且千餘里今幽之
[111-25a]
巨浸不少顧遠取諸青兖之水何與及序并州曰其
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反在幽州一二百里之内舍
近取逺又何與若醫無閭即今北鎮在遼東其距河
濟菑時又如風馬牛之不相及何以同得隸幽州耶
爾雅燕曰幽齊曰營陸氏曰爾雅有徐幽營而無青
梁并周職方有青幽并而無徐梁營以是揆之則周
公定九州省營州入幽州而齊之菑時諸水遂改隸
幽州矣然菑時二水皆近在臨淄封内即太公所都
[111-25b]
營邱之地顧不以隸青而以隸幽是又不可知也存
疑以俟世之能讀九邱者云







  畿輔通志卷一百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