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59 大易擇言-清-程廷祚 (master)


[034-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擇言卷三十四
上元程廷祚撰
繫辭上傳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剛
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變化見矣
正義潁川韓氏曰乾坤其易之門户先明天尊地卑以定
[034-1b]
乾坤之體天尊地卑之義既列則涉乎萬物貴賤
之位明矣剛動而柔止也動止得其常體則剛柔
之分著矣方有類物有羣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
順其所同則吉乖其所趨則凶故吉凶生矣象况
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懸象運轉以成昏明
山澤通氣而雲行雨施故變化見矣
紫陽朱子曰天地者隂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
純隂純陽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
[034-2a]
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動者陽之常静者
隂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隂陽之稱也方謂事情
所向言事物善惡各以類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
占決之辭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山川動植
之屬變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隂變為陽陽化為隂
者也此言聖人作易因隂陽之實體為卦爻之法
象莊周所謂易以道隂陽此之謂也
又曰論其初則聖人是因天理之自然而著之于書
[034-2b]
此是後來人説話又是見天地之實體而知易之
書如此
又曰天尊地卑上一截皆説面前道理下一截是説
易書聖人作易與天地凖處如此如今看面前天
地便是乾坤卑高便是貴賤若把下面一句説作
未畫之易也不妨然聖人是從那有易後説來
愚案易之全體不過乾坤貴賤剛柔吉凶變化數大
端而皆本于天地自然之道天地如是易亦如是
[034-3a]
也繫辭傳首章教人欲知易先觀天地意中則上
下截俱有易言下則俱屬天地之道而初无上下
截之分也韓氏説較朱子為渾融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
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正義潁川韓氏曰相切摩言隂陽之交感相推盪言運化
之推移
衡水孔氏曰重明上文變化見矣之事八卦既相推
[034-3b]
盪各有功之所用也鼓動之以震雷離電滋潤之
以巽風坎雨離日坎月運動而行一節為寒一節
為暑不言乾坤艮兑者乾坤上下備言雷電風雨
亦出山澤也
紫陽朱子曰摩是那兩箇物事相摩戞盪是圜轉推
盪將出來摩是八卦以前事盪是八卦以後為六
十四卦底事盪是有那八卦了團旋推盪那六十
四卦出來
[034-4a]
又曰雷霆風雨日月變化之成象者成男成女變化
之成形者此又明易之見于實體者與上文相發
明也
愚案此節亦合易與天地而言非專指易書也蓋天
地之道莫大于變化而變化皆剛柔之所為故大
傳由剛柔而及八卦之相盪如雷霆至男女所云
則象形无一不備而變化見矣孔氏以為重明上
節末段者是也
[034-4b]
存異草廬吳氏曰離為日坎為月艮山在西北嚴凝之方
為寒兑澤在東南温熱之方為暑左離次以兑者
日之運行而為暑也右坎次以艮者月之運行而
為寒也邵子曰日為暑月為寒書曰日月之行有
冬有夏
愚案天之寒暑乃日行之逺近為之故周禮云日南
則景短多暑謂夏至以後日北則景長多寒謂冬至以後
云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與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
[034-5a]
有夏大指皆同以日為重而因及于月耳自古无
以日為暑月為寒如邵子之説也至若山未嘗皆
在西北而為嚴凝澤未嘗皆在東南而為温熱草
廬學識過于羣儒乃舎造化自然之理而溺于先
天卦位以立言圖之誤人如此○大傳既云八卦
相盪而語中若遺艮兑者或云在地成形者以人
為貴成男成女即指六子之象而艮兑在其中其
説甚為有理若謂必當以山澤之象與雷風等配
[034-5b]
則固矣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正義潁川韓氏曰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
曰易簡
衡水孔氏曰初始无形未有營作故但云知也已成
之物事可營為故云作也易謂易畧无所造為以
此為知故曰乾以易知簡謂簡省不須繁勞以此
為能故曰坤以簡能
[034-6a]
安定胡氏曰乾言知坤言作者蓋乾之生物起于无
形未有營作坤能承于天氣已成之物事可營為
故乾言知而坤言作也
紫陽朱子曰知猶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
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蓋凡物之屬乎隂陽者莫
不如此大抵陽先隂後陽施隂受陽之輕清未形
而隂之重濁有迹也
又曰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難故為
[034-6b]
以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静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
不自作故為以簡而能成物
草廬吳氏曰易簡者以乾坤之理言始物者乾之所
知然乾之性健其知也宰物而不勞心故易而不
難成物者坤之所作然坤之性順其作也從陽而
不造事故簡而不繁此乾坤皆指天地而易之乾
坤二卦象之者也
張氏彦陵曰乾知大始似乎甚難矣坤作成物似乎
[034-7a]
甚煩矣乃乾坤則以易知以簡能耳所謂天地无
心而成化也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
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徳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正義蜀才范氏曰以其易知故物親而附之以其易從故
物法而有功也
衡水孔氏曰易知則有親者性意易知心无險難則
[034-7b]
相和親易從則有功者于事易從不有繁勞其功
易就有親則可久者物既和親无相殘害故可久
也有功則可大者事業有功則積漸可大可久則
賢人之徳者使物長久是賢人之徳可大則賢人
之業者功業既大則是賢人事業
又曰聖人能行天地易簡之化則天下萬事之理並
得其宜矣
紫陽朱子曰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
[034-8a]
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
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者衆故有
功有親則一于内故可久有功則兼于外故可大
徳謂得于己者業謂成于事者上言乾坤之徳不
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為賢矣
又曰成位謂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
道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
愚案乾言易知坤言簡能而易知易從遂為賢人之
[034-8b]
徳業是易簡者三才之性命也天下之理莫非性
命之理故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易簡之重如此
而先儒未有能發其藴者亦反復求之于易而已
通論紫陽朱子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以上是言乾坤之
徳易則易知以下是就人而言言人兼體乾坤之
徳也乾以易知者乾健不息唯主于生物都无許
多艱深險阻故能以易而知大始坤順承天惟以
成物都无許多繁擾作為故能以簡而作成物大
[034-9a]
抵陽施隂受乾之生物如瓶施水其道至易坤唯
承天以成物别无作為故其理至簡其在人則无
艱阻而白直故人易知順理而不繁擾故人易從
易知則人皆同心親之易從則人皆協力而有功
矣有親可久則為賢人之徳是就存主處言有功
可大則為賢人之業是就作事處言蓋自乾以易
知便是指存主處坤以簡能便是指作事處
餘論蒙齋李氏曰因尊卑以定乾坤于是天下之理不在
[034-9b]
天地而在易因乾坤而得易簡于是天下之理不
在易而在聖人
愚案此章發明全易之統體而歸重于乾坤又由乾
坤而歸重于易簡後章屢舉易簡及易與天地凖
易冒天下之道與崇徳廣業諸語皆根于此通章
若言易若不言易而易之為書无餘藴焉所以為
聖人之文也
右第一章
[034-10a]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
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

正義衡水孔氏曰設之卦象則有吉有凶故下文云吉凶
者失得之象悔吝者憂虞之象變化者進退之象
剛柔者晝夜之象是施設其卦有此諸象也此設
卦觀象總為下而言卦象爻象有吉有凶若不繫
[034-10b]
辭其理未顯故繫屬吉凶之文辭于卦爻之下而
顯明此卦爻吉凶也案吉凶之外猶有悔吝憂虞
舉吉凶則包之
又曰六爻逓相推動而生變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極
之道
漢上朱氏曰聖人設卦本以觀象自伏羲至于文王
一也聖人憂患後世懼觀者智不足以知此于是
繫之卦辭又繋之爻辭以吉凶明告之
[034-11a]
紫陽朱子曰象者物之似也此言聖人作易觀卦爻
之象而繋以辭也
又曰吉凶悔吝者易之辭也失得憂虞者事之變也
得則吉失則凶憂虞雖未至凶然已足以致悔而
取羞矣蓋吉凶相對而悔吝居其中問悔自凶而
趨吉吝自吉而向凶也故聖人觀卦爻之中或有
此象則繫之以此辭也
秋山王氏曰八卦既設而象寓焉及八重而六十四
[034-11b]
聖人又觀是卦有如是之象則繋之以如是之辭
蓋卦以象而立象又以卦而見也明吉凶者有是
象而吉凶之理已具繫之辭而吉凶之象始明也
隂陽竒耦相交相錯順則吉逆則凶當則吉否則
凶因其順逆當否而繫之辭吉凶明矣
草廬吳氏曰吉凶悔吝象人事之失得憂虞變化剛
柔象天地隂陽之晝夜進退是六爻兼有天地人
之道也
[034-12a]
張氏彦陵曰剛柔相推之中或當位或失位而吉凶
悔吝之源正起于此聖人之所觀觀此也聖人之
所明明此也蓋吉凶悔吝雖繫于辭而其源實起
于變
何氏元子曰吉凶悔吝以卦辭言失得憂虞以人事
言上文所謂觀象繫辭以明吉凶者此也
愚案變化即指上文之吉凶悔吝也變化乃剛柔進
退之所為然剛進而柔退則吉與悔之數多柔進
[034-12b]
而剛退則凶與吝之數多明乎此則大易之藴昭
然矣
辨正愚案得失憂虞人事之象各四故吉凶悔吝繫辭之
目亦四由諸儒之説則憂虞相去不逺謂之一者
可矣案虞于古亦訓宴安之意猶中孚初爻虞吉
之虞也在此則言人雖不能无過于前而能知悔
則可以圖救于後而所處亦少安矣于令昇曰悔
亡則虞有小吝則憂憂虞未至于失得悔吝不入
[034-13a]
于吉凶似得其解
存異紫陽朱子曰柔變而趨于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
趨于柔者進極而退也
又曰五行成數去其地十之土而不用則七八九六
而已陽竒隂耦故七九為陽六八為隂陽進隂退
故九六為老七八為少然陽極于九則退八而為
隂隂極于六則進七而為陽一進一退循環无端
此揲蓍之法所以用九六而不用七八蓋取其變
[034-13b]

愚案變化言卦象爻位之不一進退則指萬物之消
長往來故曰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在易則為進退
為變化俱不越剛柔二端故上文曰剛柔相推而
生變化相推猶後章日月相推寒暑相推之義卦
爻中或剛在初柔在上或柔在二剛在五六十四
卦之中无一同者所謂相推所謂變化其説盡于
此矣至若剛柔各有其性相為用而不聞其相為
[034-14a]
變也今朱子之説如此將謂日進之極則退而化
為月日退之極則進而變為日于理亦可乎大傳
固云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不云剛柔互相變化也
至于蓍法之變本主卦中之一爻而言聖人用九
六而不用七八者自有深義若謂陽有時而退為
八隂有時而進為七則七八亦在進退變化之列
又何以言獨用九六為取其變邪蓋朱子唯欲以
卜筮言易而不顧其立言之有弊如此
[034-14b]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
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
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正義㑹稽虞氏曰以動者尚其變占事知來故玩其占也
衡水孔氏曰若居在乾之初九而安在勿用若居在
乾之九三而安在乾乾是以所居而安者由觀易
位之次序也
紫陽朱子曰易之序謂卦爻所著事理當然之次第
[034-15a]
玩者觀之詳
節齋蔡氏曰觀象玩辭學易也觀變玩占用易也學
易則无所不盡其理用易則唯盡乎一爻之時居
既盡乎天之理動必合乎天之道故曰自天祐之
吉无不利也
秋山王氏曰平居无事觀卦爻之象而玩其辭則可
以察吉凶悔吝之故及動而應事觀卦之變而玩
其占則可以決吉凶悔吝之㡬故有不動動无不
[034-15b]
吉也
石澗俞氏曰居以位言安謂安其分也樂以心言玩
謂繹之而不厭也君子觀易之序而循是理故安
觀爻之辭而達是理故樂
右第二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
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正義會稽虞氏曰八卦以象告故言乎象也爻有六畫九
[034-16a]
六變化故言乎變者也
紫陽朱子曰象指全體而言變指一節而言
節齋蔡氏曰吉凶悔吝无咎即卦與爻之斷辭也失
得者事之已成著者也小疵者事之得失未分而
能致得失者也善補過者先本有咎修之則可免
咎也
平菴項氏曰彖辭所言之象即下文所謂卦也爻辭
所言之變即下文所謂位也案下文雖以卦言實則專指爻辭項氏此
[034-16b]
説似是而非
張氏彦陵曰易有實理而無實事故謂之象卦立而
象形易有定理而无定用故謂之變爻立而變著
辨正番陽董氏曰易中所謂彖乃是象之全體亦猶禘郊
之全烝故彖字與象字相似而字皆從豕易中所
謂爻乃是象之分體亦猶燕饗之殽烝後人加肉
于爻下而為肴字蓋别于易也諸説惟東坡蘇氏
曰爻折俎也實得古人稱爻之義
[034-17a]
通論雲峯胡氏曰前章言卦爻中吉凶悔吝之辭未嘗及
无咎之辭此章方及之大抵不貴无過而貴改過
无咎者善補過也聖人許人自新之意切矣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
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
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正義㑹稽虞氏曰震動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
行无咎者善補過故存乎悔也
[034-17b]
紫巖張氏曰卦之所設本乎隂陽隂小陽大體固不
同而各以所遇之時為正陽得位則陽用事隂得
位則隂用事小大之理至卦而齊
紫陽朱子曰位謂六爻之位齊猶定也小謂隂大謂

又曰介謂辨别之端蓋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于
此憂之則不至于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
其補過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034-18a]
虚齋蔡氏曰據本章通例看此條卦字辭字皆兼爻
蔡氏蓋不知專指爻也
愚案小謂柔爻大謂剛爻易中惟乾坤純剛純柔餘
卦則剛柔交錯而成齊小大者存乎卦言剛柔散
布六爻或上或下不比六位之貴賤森然也然剛
柔之得失又一視乎位而不可易險者凶吝之謂
易者吉與无咎之謂吉與无咎多于中正遇之此
易中繫辭之例因爻位有中正與否而剛柔之值
[034-18b]
此者得失分焉故又曰辭也者各指其所之謂小
大之所之也
通論草廬吳氏曰列貴賤者存乎位覆説爻者言乎變齊
小大者存乎卦覆説彖者言乎象分辨吉凶存乎
彖爻之辭覆説言乎其失得也悔吝介乎吉凶之
間憂其介則趨于吉不趨于凶矣覆説言乎小疵
也震者動心戒懼之謂有咎而能戒懼則能改悔
所為而可以无咎覆説善補過也
[034-19a]
汪氏砥之曰易凡言悔吝即寓介之意言无咎即寓
悔之意憂盱豫之悔存乎遲速之介也憂即鹿之
吝存乎往舍之介也震甘臨之无咎存乎憂而悔
也震頻復之无咎存乎厲而悔也
存異紫陽朱子曰二四則四貴而二賤
又曰卦有小大看來只是好底卦便是大不好底卦
便是小如復如泰如大有如夬之類盡是好底卦
如睽如困如小過之類盡是不好底所以謂卦有
[034-19b]
小大辭有險易大卦辭易小卦辭險即此可見
愚案四為上卦之下又為六位中之偏而不正者朱
子謂之曰貴豈泥于四為大臣之説邪二為下卦
之中爻位之貴次于五者而謂之賤此大傳所无
也小大謂爻之剛柔而不指卦前説已明朱子此
論又自與本義抵捂矣
右第三章
易與天地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034-20a]
正義紫陽朱子曰易書卦爻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凖彌
如彌縫之彌有終竟聨合之意綸有選擇條理之

雲峯胡氏曰此易字指易書而言書之中具有天地
之道本自與天地相等故于天地之道彌之則是
合萬為一渾然無欠綸之則一實萬分粲然有倫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
反終故知死生之説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
[034-20b]
之情狀
正義横渠張子曰精氣者自无而有神之情也游魂者自
有而无鬼之情也自无而有故顯而為物神之狀
也自有而无故隱而為變鬼之狀也
伊川程子曰原始則足以知其終反終則足以知其
始死生之説如是而已矣
紫陽朱子曰此窮理之事以者聖人以易之書也易
者隂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隂陽之變天地之
[034-21a]
道也天文則有晝夜上下地理則有南北高深原
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後隂精陽氣聚而成物
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為變鬼之歸也
愚案章首言易與天地凖以見非與天地合徳之聖
人不能作也故以下皆言作易之人之能事若謂
仰觀俯察為聖人以易之書則下文有不可通者

餘論西山真氏曰人之生精與氣合精屬隂氣屬陽精則
[034-21b]
魄也目之所以明耳之所以聰氣充乎體凡人心
之能思慮知識身之能舉動勇決此之謂魂神指
魂而言鬼指魄而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正義潁川韓氏曰徳合天地故曰相似
侯氏行果曰應變旁行周被萬物而不流滛也
紫陽朱子曰此聖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
[034-22a]
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
知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
仁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憂而其知益
深隨處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
之心而仁益篤蓋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
相為表裏如此
折中曰知周萬物義之精也然所知者皆濟天下之道
而不過義合于仁也旁行汎應仁之熟也然所行者
[034-22b]
皆合中正之則而不流仁合于義也樂玩天理故所
知者益深達乎命而不憂安于所處故所行者益篤
根于性而能愛所謂樂天之志憂世之誠並行不悖
者乃仁義合徳之至也若以旁行為知亦可但恐于
行字稍礙
愚案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折中主此立論視本義
更為精備並載以相發明○一説旁行而不流宜
屬上句讀所以申不過之意也蓋知周乎萬物而
[034-23a]
惟以正道濟天下此不過其則也有時旁行以通
道之所窮而不失之流則終不過其則矣似亦有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
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正義潁川韓氏曰方體者皆係于形器者也神則隂陽不
測易則惟變所適不可以一方一體明
康節邵子曰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
[034-23b]
也所以无體
紫陽朱子曰此聖人至命之事也範如鑄金之有模
範圍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窮而聖人為之範圍不
使過于中道所謂裁成者也通猶兼也晝夜即幽
明死生鬼神之謂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无有
方所易之變化无有形體也
鳯阿姜氏曰晝夜之道乃幽明死生鬼神之所以然
聖人通知之而有以深徹乎其藴又不但知有其
[034-24a]
故知有其説知有其情狀而已也
綠蘿江氏曰上説道濟天下敦仁能愛此則萬物盡
屬其曲成上説知幽明死生鬼神此則晝夜盡屬
其通知
右第四章
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正義紫陽朱子曰造化所以發育萬物者為繼之者善各
正其性命者為成之者性
[034-24b]
又曰繼是接續不息之意成是凝成有主之意
通論
折中曰聖人用繼字最精確不可忽過此繼字猶人子
所謂繼體所謂繼志蓋人者天地之子也天地之理
全付于人而人受之猶孝經所謂身體髪膚受之父
母者是也但謂之付則主于天地而言謂之受則主
于人而言惟謂之繼則見得天人承接之意而付與
受兩義皆在其中矣天付于人而人受之其理既无
[034-25a]
不善則人之所以為性者亦豈有不善哉故孟子之
道性善者本此也然是理既具于人物之身則其根
原雖无不善而其末流區以别矣如下文所云仁知
百姓者皆局于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
程朱之言氣質者亦本此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
可得而聞也惟繫傳此語為言性與天道之至後之
論性者折中于夫子則可以息諸子之棼棼矣
存異伊川程子曰離了隂陽便无道所以隂陽者是道也
[034-25b]
隂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紫陽朱子曰隂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
又曰道具于隂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之
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
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隂之事也周子程子之書
言之備矣
愚案隂陽二物其大者生天生地而成天下一切之
形象其精者為上天之載於穆之命其顯者為日
[034-26a]
星河岳鬼神之變化其降于人也為易知簡能仁
義之性蓋天下之可知可見與无形无迹者无非
二物之所為故曰一隂一陽之謂道道猶路也謂
之道者言道乃隂陽所行之路且下文善性仁知
盛徳大業以及不測之神莫不統于此語則隂陽
之外无所謂道可知矣三代以下談術數者假于
五行之生克星宿之吉凶以惑世誣民謂之隂陽
儒者言理言道昧其本原而于隂陽則惟以寒暑
[034-26b]
晝夜之粗迹當之蓋隂陽之説晦而不明久矣若
程子謂隂陽是形而下者朱子謂隂陽迭運者氣
也其理則所謂道此皆顯與大傳違悖不可不知
○繼善成性孟子之言性善實出于此本義以繼
善為陽成性為隂蓋即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
之意然此論亦自周程以後始發不可謂孔子便
有是言也且善性既皆得謂之隂陽則隂陽又不
得為形而下者矣此説何以取信于學者乎
[034-27a]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
正義潁川韓氏曰君子體道以為用仁知則滯于所見百
姓則日用而不知體斯道者不亦鮮矣乎
紫陽朱子曰仁陽知隂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隨其所
見而目為全體也日用不知則莫不飲食鮮能知
味者又其毎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徳大業至
[034-27b]
矣哉
正義衡水孔氏曰顯諸仁者顯見仁功衣被萬物藏諸用
者潛藏功用不使物知
王氏凱冲曰萬物皆成仁功著也不見所為藏諸用

康節邵子曰若日月之照臨四時之成歲是顯諸仁
也不知其所以然是藏諸用也
紫陽朱子曰顯自内而外也仁謂造化之功徳之發
[034-28a]
也藏自外而内也用謂機緘之妙業之本也程子
曰天地无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无為
愚案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蓋天既生聖人委
以裁成輔相故天得以自任其覆載生成之事而
不必與之同憂此徳業所以為至也于此益見隂
陽之大而足以盡道之全量矣
餘論紫陽朱子曰顯諸仁徳之所以盛藏諸用業之所以
成譬如一樹一根生許多枝葉花實此是顯諸仁
[034-28b]
處及至結實一核成一種子此是藏諸用處生生
不已所謂日新也萬物无不具此理所謂富有也
石澗俞氏曰仁本藏于内者也顯諸仁則自内而外
如春夏之發生所以顯秋冬所藏之仁也用本顯
于外者也藏諸用則自外而内如秋冬之收成所
以藏春夏所顯之用也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徳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
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隂陽不
[034-29a]
測之謂神
正義王氏凱冲曰物无不備故曰富有變化不息故曰日

横渠張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窮
紫陽朱子曰效呈也法謂造化之詳密而可見者
節齋蔡氏曰乾主氣故曰成象坤主形故曰效法
張氏彦陵曰成象二條本生生之謂易來舉乾坤見
天地間无物而非隂陽之生生舉占事見日用間
[034-29b]
无事而非隂陽之生生
寒泉徐氏曰一隂一陽无時而不生生是之謂易成
此一隂一陽生生之象是之謂乾效此一隂一陽
生生之法是之謂坤極一隂一陽生生之數而知
來是之謂占通一隂一陽生生之變是之謂事
通論建安邱氏曰上章言易无體此言生生之謂易唯其
生生所以无體上章言神无方此言隂陽不測之
謂神唯其不測所以无方言易而以乾坤繼之乾
[034-30a]
坤毁則无以見易也
右第五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逺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静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正義紫陽朱子曰不禦言无盡静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備
言无所不有
愚案逺與邇皆以廣言備以大言
夫乾其静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
[034-30b]
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正義衡水孔氏曰若氣不發動則静而專一故云其静也
專若其運轉則四時不忒寒暑无差剛而得正故
云其動也直以其動静如此故能大生焉閉藏翕
歛故其静也翕動則開生萬物故其動也闢以其
如此故能廣生于物焉
紫陽朱子曰乾坤各有動静于其四徳見之静體而
動用静别而動交也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
[034-31a]
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廣蓋天之形雖包于地
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易之所以廣大者
以此
雲峯胡氏曰乾惟健故一以施坤惟順故兩而承静
専一者之存動直一者之達静翕兩者之合動闢
兩者之分一之達所以行乎坤之兩故以質言而
曰大兩之分所以承乎乾之一故以量言而曰廣
愚案此節則隂陽各有動静固非動而生陽静而生
[034-31b]
隂亦非陽一于動而无静隂一于静而无動也自
後儒不能深信夫子之言于是以静為純坤而主
静之説出矣此儒老之辨究心于學術者其察之
通論
折中曰此節是承上節廣矣大矣而推言天地所以廣
大者一由于易簡故下節遂言易之廣大配天地而
結歸于易簡也静專動直是毫无私曲形容易字最
盡静翕動闢是毫无作為形容簡字最盡易在直處
[034-32a]
見坦白而无艱險之謂也其本則從專中來簡在闢
處見開通而无阻塞之謂也其本則從翕中來
餘論潁川韓氏曰乾統天首物為變化之元通乎形外者
也坤則順以承陽功盡于已用止乎形者也
紫陽朱子曰乾静專動直而大生坤静翕動闢而廣
生這説隂陽體性如此卦畫也髣髴似恁地乾畫
竒便見得其静也專其動也直坤畫耦便見得其
静也翕其動也闢
[034-32b]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
配至徳
正義草廬吳氏曰易書廣大之中有變通焉有隂陽之義
焉亦猶天地之有四時日月也四時日月即天地
猶易之六子即乾坤也易之廣大變通隂陽皆易
簡之善為之主宰而天地之至徳亦此易簡之善
而已是易書易簡之善配乎天地之至徳也
通論衡水孔氏曰初章易為賢人之徳簡為賢人之業今
[034-33a]
總云至徳者對則徳業别散則業由徳而來俱為
徳也
右第六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徳而廣業也知崇
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
存存道義之門
正義潁川韓氏曰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物備禮之用象
地廣而載物也
[034-33b]
衡水孔氏曰言易道至極聖人用之以增崇其徳廣
大其業
草廬吳氏曰崇徳者立心之易而所得日進日新也
廣業者行事之簡而所就日充日富也徳之進而
新由所知之崇高明如天業之充而富由所履之
卑平實如地
張氏彦陵曰知即徳之虚明炯于中者禮即業之矩
矱成于外者天運于萬物之上而聖心之知亦獨
[034-34a]
超于萬象之表故曰崇效天地包細微不遺一物
而聖人之禮亦不忽于纎悉細微之際故曰卑法

愚案易知簡能人性所固有乃道義所從出而徳業
之本也人能以易簡之性存之又存則道生而徳
日以崇義立而業日以廣矣
餘論紫陽朱子曰知識貴乎高明踐履貴乎著實知既高
明須放低著實作去
[034-34b]
又曰知崇者徳之所以崇禮卑者業之所以廣蓋禮
纔有些不到處便有所欠闕業便不廣矣惟極卑
无所欠闕所以廣
又曰識見高于上所行實于下中間便生生而不窮
故説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平菴項氏曰此章言聖人體易于身也知窮萬理之
原則乾之始萬物也禮循萬理之則則坤之成萬
物也道者義之體智之所知也義者道之用禮之
[034-35a]
所行也
石澗俞氏曰人之性渾然天成蓋无有不善者更加
以涵養功夫存之又存則无所往而非道无所往
而非義矣
右第七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
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
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
[034-35b]
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
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正義潁川韓氏曰典禮適時之所用
又曰擬議以動則盡變化之道以盡字釋成字
童溪王氏曰擬之而後言擬是象而言也擬是而言
則言有物矣議之而後動議是爻而動也議是而
動則動惟厥時矣
紫陽朱子曰㑹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
[034-36a]
可行而无所礙處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
其虚也
又曰㑹而不通便窒塞而不可行通而不㑹便不知
許多曲直錯雜處
草廬吳氏曰㑹通謂大中至正之理非一偏一曲有
所拘礙者也聖人見天下不一之動而觀其極善
之理以行其事見理精審則行事允當也以處事
之法為辭繫于各爻之下使筮而遇此爻者如此
[034-36b]
處事則吉不如此處事則凶也
又曰六十四卦之義所以章顯天下至幽之義而名
言宜稱人所易知則自不至厭惡其賾矣三百八
十四爻之辭所以該載天下至多之事而處決精
當人所易從則自不至棼亂其動矣
愚案賾謂事物之散殊動謂時位之各異擬其形容
如屯有屯之形容䝉有䝉之形容是也如是則謂
之象像其賾也觀其㑹通言自初至上其所適之
[034-37a]
塗不一也行其典禮言自初至上各有當行之道
也其中有吉有凶而繫辭以斷之如是則謂之爻
效其動也又言天下之事物雖至賾而人不可惡
惡之則昩其物宜矣天下之時位雖至動而人不
可亂亂之則違其典禮矣不可惡故必擬之而後
言不可亂故必議之而後動變化謂至賾至動也
辨正紫陽朱子曰賾雜亂也古无此字只是嘖字今從臣
亦是口之義與左傳嘖有繁言之嘖同是口裏説
[034-37b]
話多雜亂底意思所以下文説不可惡先儒多以
賾為至妙之意若如此説何以謂之不可惡
餘論草廬吳氏曰不以彖對爻言而以象對爻言者文王
未繫彖辭之先重卦之名謂之象象先于彖言象
則彖在其中
存異龜山楊氏曰形容者乾為圜坤為大輿之類是也物
宜者乾稱龍坤稱牝馬之類是也非聖人有以見
天下之賾其孰能擬象之乎
[034-38a]
愚案天下之賾謂人事之錯雜而不齊也形容物宜
如屯則擬其動乎險中之形容象其利建侯之物
宜䝉則擬其險而止之形容象其童䝉求我之物
宜卦卦皆然以明得失而定吉凶此易之所以為
教至切者也楊氏之説不必論其淺陋然以此解
易恐誤後學矣
鳴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
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乎居其
[034-38b]
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邇者乎言出乎
身加乎名行發乎邇見乎逺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
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正義潁川韓氏曰鶴鳴于隂氣同則和出言户庭千里或
應出言猶然况其大者乎千里或應况其邇者乎
故夫憂悔吝者存乎纎介定失得者慎于樞機是
以君子擬議以動慎其微也
節齋蔡氏曰居其室即在隂之義出其言即鳴之義
[034-39a]
千里之外應之即和之之義感應者心也言者心
之聲行者心之迹言行乃感應之樞機也
汪氏砥之曰居室照在隂看中孚者誠積于中在隂
居室正當慎獨以修言行而進于誠也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黙或
語二人同心其利㫁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正義潁川韓氏曰君子出處黙語不違其中其迹雖異道
同則應
[034-39b]
紫陽朱子曰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後實无間斷
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其言有味也
愚案此節言天下无二道故人之出處語黙迹可不
同而心不可不同斷金之利其心之剛同也如蘭
之臭其心之正同也如是則迹之不同可勿論矣
出處語黙之不同先號咷也斷金如蘭後笑也舊
多謂初若不同而後始无問此以二五相應而三
四間之立論无甚義理
[034-40a]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
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
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正義程氏敬承曰天下事成于慎而敗于忽况當大過之
時時事艱難慎心不到便有所失故有取于慎之
至言寧過于畏慎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徳厚之至
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徳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
[034-40b]
存其位者也
餘論誠齋楊氏曰人之謙與傲係其徳之厚與薄徳厚者
无盈色徳薄者无卑辭如鐘磬焉愈厚者聲愈緩
薄者反是故有勞有功而不伐不徳唯至厚者能
之其徳愈盛則其禮愈恭矣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
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通論童溪王氏曰知聖人深予乎謙之九三則知聖人深
[034-41a]
戒乎乾之上九何也亢者謙之反也九三致恭存
位上九則貴而无位九三萬民服上九則高而无
民九三能以功下人上九則賢人在下位而无輔
此九三所以謙而有終上九所以亢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
宻則失臣臣不宻則失身幾事不宻則害成是以君子
慎宻而不出也
正義節齋蔡氏曰不言則是非不形人之招禍惟言為甚
[034-41b]
故言所當節也宻于言語即不出户庭之義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冦至負也者小
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
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誨盗冶容誨滛
易曰負且乘致冦至盗之招也
正義安定胡氏曰小人居君子之位不惟盗之所奪抑亦
為盗之所侵伐矣蓋在上之人不能選賢任能遂
使小人乘時得勢而至于高位非小人之致也
[034-42a]
紫峯陳氏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則處非其據而盗
思奪之矣且小人在位則慢上暴下人所不堪而
盗思伐之矣
折中曰慢暴如陳氏説亦通然以慢字對下文慢藏觀
之則當為上䙝慢其名器而在下之小人得肆其殘
暴之義方與伐字相應蓋奪者禍止其身也伐者禍
及國家也慢藏誨盗以喻上慢下暴盗思伐之冶容
誨滛以喻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奪之
[034-42b]
愚案盗思奪之以上數語正釋解三爻辭也上慢下
暴至冶容誨滛則以爻辭所无引而伸之以明凡
盗之害皆人所致末復引易而詠歎之宜如此看
慢暴方不難解古人之文亦多如是者學者以前
三説參考之可也
通論
折中曰此上二章申君子所居而安者一節之義得易
理于心之謂徳成易理于事之謂業聖人猶然况學
[034-43a]
者乎是故不可以至賾而惡也不可以至動而亂也
擬之于至賾之中得聖人所謂擬諸形容者則沛然
无疑而可以言矣議之于至動之際得聖人所謂觀
其會通者則確然不易而可以動矣知禮成性不待
擬議而變化出焉者聖人之事也精義利用擬議以
成其變化者學者之功也中孚以下七爻舉例言之
右第八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
[034-43b]
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
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

正義衡水孔氏曰自天一至地十此言天地隂陽自然竒
耦之數也
又曰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此言陽竒隂耦之數
成就其變化而宣行鬼神之用
辨正白雲郭氏曰漢書言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
[034-44a]
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故或謂天一至
五為五行生數地六至十為五行成數雖有此五
行之説而于易无所見故五行之説出于歴數之
學非易之道也
紫陽朱子曰天一至地十此簡本在第十章之首程
子曰宜在此今從之
又曰自天數五至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簡本
在大衍之後今按宜在此
[034-44b]
平菴項氏曰姚大老云天一地二至天九地十班固
律歴志及衞元嵩元包運蓍篇皆在天數五地數
五之上
草廬吳氏曰案漢書律歴志引此章天一地二至行
鬼神也六十四字相連則是班固時此簡猶未錯

愚案白雲所見在朱子之上或謂一三五七九天之
數五二四六八十地之數五竒歸于天偶歸于地
[034-45a]
是五位相得也而各有合天之五竒合而為二十
有五地之五偶合而為三十也此不用五行生成
之説而于文義自順○天一至地十二十字舊本
俱置于第十章之首以致解天數五二句者必倒
引以明之舊本又以天數五以下四十四字置于
大衍之後夫大衍已著揲蓍之數則象閏之下自
宜直接乾坤之策而反舉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文
義殊覺不順宋人各為移置極是況又有漢書律
[034-45b]
厯志可據而近日蠡吾李氏等猶深信舊本而非
宋人何也
存疑紫陽朱子曰天一至地十此言天地之數陽竒隂耦
即所謂河圖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
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則中五
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
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于西北二少位于
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于外也
[034-46a]
又曰相得謂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
各以竒耦為類而自相得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
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兩相合變化謂一變生
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
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
十化成之
愚案自天一至地十孔氏以為竒耦自然之數最為
得之然諸數各有義藴以及先後次第之故明乎
[034-46b]
此然後蓍法之用九六而不取七八其理可得而
言漢後諸儒並以五行生成立論可謂鄙陋其以
為河圖之數者自宋陳希夷始而朱子篤信之然
河圖來歴未明何可據以解易且其為説亦未見
有以勝漢儒而終不離于五行之生成也自時以
後論説滋多益復深錮昔朱子不欲以孔子之易
為伏羲文王之易後人亦安敢以朱子之易為孔
子之易也今姑存其疑云爾○案本義以一與二
[034-47a]
等為相得語無著落故 折中載龔氏煥説辨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
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竒于扐以象閏五嵗再
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䇿百
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
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
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
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
[034-47b]
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正義潁川荀氏曰陽爻之策三十有六乾六爻皆陽三六
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二百一十有六也隂爻
之策二十有四坤六爻皆隂二六一百二十四六
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
吳郡陸氏曰分而為二以象兩一營也掛一以象三
二營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三營也歸竒于扐以
象閏四營也
[034-48a]
潁川韓氏曰王弼曰演天地之數者五十也其用四
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
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自宋以後皆宗此説
又曰變化之道不為而自然故知變化之道者則知
神之所為
衡水孔氏曰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以四十九分而為
二以象兩儀也掛一以象三者就兩儀之間于天
數之中分掛其一以象三才也揲之以四以象四
[034-48b]
時者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以象四時歸竒于
扐以象閏者謂四揲之餘歸此殘竒于扐而成數
以象天道歸殘聚餘分而成閏也五嵗再閏者凡
前閏後閏相去大畧三十二月在五嵗之中故五
嵗再閏
又曰乾之少陽一爻有二十八策六爻則有一百六
十八策此經據老陽之策也若坤之少隂一爻有
三十二六爻則有一百九十二此經據坤之老隂
[034-49a]
故百四十有四也
又曰營謂經營謂四度經營蓍策乃成易之一變也
每一爻有三變謂初一揲不五則九是一變也第
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也第三揲亦不四則八是
三變也若三者俱多為老隂謂初得九第二第三
俱得八也若三者俱少為老陽謂初得五第二第
三俱得四也若兩少一多為少隂謂初與二三之
間或有四有五而有八或有二四而有一九也其
[034-49b]
兩多一少為少陽謂三揲之間或有一九一八而
有一四或為二八而有一五也三變既畢乃定一
爻六爻則十有八變乃始成卦也八卦而小成象
天地雷風日月山澤是易道小成引而伸之者謂
引長八卦為六十四卦也
侯氏行果曰六十四卦合三百八十四爻陽爻一百
九十二每爻三十六策合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隂
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策合四千六百八
[034-50a]
策則二篇之策合萬一千五百二十也
横渠張子曰顯道者危使平易使傾懼以終始其要
无咎之道也神德行者寂然不動㝠㑹于萬化之
感而莫知為之者也受命如響故可與酬酢曲盡
鬼謀故可與祐神顯道神德行此言蓍龜之德也
紫陽朱子曰掛懸其一于左手小指之間也揲間而
數之也竒所揲四數之餘也扐勒于左手中三指
之兩間也五嵗再閏然後别起積分如一掛之後
[034-50b]
左右各一揲而一扐故五者之中凡有再扐然後
别起一掛也
又曰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謂應對祐神謂助神
化之功
雲峯胡氏曰掛扐象月之閏過揲之數象嵗之周蓋
揲之以四已合四時之象故總過揲之數又合四
時成嵗之象也
辨止兼山郭氏曰竒者所掛之一也扐者左右兩揲之餘
[034-51a]
也得左右兩揲之餘寘于前以竒歸之也歸竒象
閏也五嵗再閏非以再扐象再閏也蓋閏之後有
再嵗故歸竒之後亦有再扐也再扐而後復掛掛
而復歸則五嵗再閏之義矣自唐初以來以竒為
扐故揲法多誤至横渠先生而後竒扐復分○又
曰扐者數之餘也如禮言祭用數之扐是也或謂
指間為扐者非繫辭言歸竒于扐則竒與扐為二
事也又言再扐而後掛則扐與竒亦二事也由是
[034-51b]
知正義誤以竒為扐又誤以左右手揲為再扐如
曰最末之餘歸之合于扐掛之一處其説自相抵
捂莫知所從惟當從横渠先生之説為正○又曰
繫辭以兩扐一掛為三變而成一爻是有三嵗一
閏之象正義以每一揲左右兩手之餘即為再扐
是一變之中再扐一掛則一嵗一閏之象也凡揲
蓍第一變必掛一者謂不掛一則无變所餘皆得
五也惟掛一則所餘非五即九故能變第二第三
[034-52a]
揲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蓋不必掛也故聖人必
再扐後掛者以此
折中曰郭雍本其先人郭忠孝之説以為蓍説引張子
之言為據朱子與之往復辨論今附録于後以備參
考大約孔疏本義則以左右揲餘為竒而即以再扐
象再閏張子郭氏則以先掛一者為竒而歸之于扐
以象閏其説謂惟初變掛一而後二變不掛故初嵗
有閏又須更越二嵗如初變有掛又須更越二變以
[034-52b]
應再扐後掛之文也如郭氏説則再閏再扐兩再字
各異義而不相應故須以朱子之論為確然以歸竒
為歸掛一之竒則自虞翻已為此説且玩經文語氣
歸竒于扐竒與扐自是兩物而併歸一處爾此義則
郭氏之説可從蓋疏義之意是以扐象閏也張郭之
意是以掛象閏也今折其中則掛扐皆當併以象閏
以天道論之氣盈朔虚必併為一法以筮儀論之掛
與扐必併在一處以經文考之曰歸竒于扐又曰再
[034-53a]
扐後掛則象閏者當併掛與扐明矣
愚案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忽去其五者此必有
故孔疏謂義有多家未知孰是朱子以為乘河圖
中宫之五與十而得之亦未可信至五十又去其
一但用四十九策朱子云合同未分是象太一也
太一即韓氏所謂太極也夫同一一也未分以前
既舍之以象太極既分以後復掛之以象三雖所
用不同然一時而有兩一是聖人示天下以疑矣
[034-53b]
學者于此不能无惑或曰天地之數出于自然无
可増減大衍之數亦五十有五也有五二字因有
脱失而後起多家之説然則何以其用止于四十
有九古註載姚德祐董季直皆云天地之數五十
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之而用四十九
資州李氏亦云其用四十有九者更減一以并五
備設六爻之位蓍卦兩兼終極天地五十五之數
也案有卦而後有策五十五數之中先設六爻之
[034-54a]
位而後用蓍所以尊卦也疑古註理長故兩存之
存異紫陽朱子曰引伸觸類謂已成六爻而視其爻之變
與不變以為動静則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以
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愚案上云八卦而小成則引伸觸類但當如孔氏説
引為六十四卦而止左氏占法出于春秋之末多
乖經義不當據以解易又案大全載朱子曰引伸
觸類是占得這一卦則就上而推看如乾則推其
[034-54b]
為圜為君為父之類是朱子亦无定説矣
右第九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
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正義伊川程子曰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辭謂以言求
理者則存意于辭也以動者尚其變動則變也順
變而動乃合道也制器作事當體乎象卜筮吉凶
當考乎占
[034-55a]
虚齋蔡氏曰言動制器卜筮不必俱以筮易言君子
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亦可用易也動則觀其變
而玩其占亦可用易也
餘論趙國荀子曰善為易者不占
愚案舉聖人之道四而末乃言卜筮者恐天下以易
為卜筮之書也荀卿去孔子未逺其必有得于大
傳之指矣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
[034-55b]
如嚮无有逺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
與于此
正義虚齋蔡氏曰行之于身是有為措之事業是有行
折中曰此節是釋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之意又起下
章所謂蓍之德也蓍以知來故曰遂知來物至精者
虚明鑒照如水鏡之无纎翳也
餘論紫陽朱子曰問焉而以言以上下文推之以言却是
命筮之辭古人亦大段重這命筮之辭
[034-56a]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
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
正義㑹稽虞氏曰觀變隂陽始立卦故成天地之文物相
雜故曰文也數六畫之數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故
定天下吉凶之象也
衡水孔氏曰參伍以變者參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五
以相參合以相改變畧舉三五諸數皆然也錯綜
其數者錯謂交錯綜謂總聚
[034-56b]
折中曰此節是釋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之意又起下
章所謂卦之德六爻之義也卦爻以藏往故曰遂
成天地之文遂定天下之象成文謂八卦也雷風水
火山澤之象具而天地之文成矣定象謂六爻也内
外上下貴賤之位立而天下之象定矣參伍錯綜亦
是互文總以見卦爻隂陽互相錯綜爾至變者變動
周流如雲物之无定質也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
[034-57a]
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正義衡水孔氏曰既无思无為故寂然不動有感必應萬
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言易理神功不

次崖林氏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是上文遂成天
地之文遂定天下之象受命如響遂知來物之意
蓋即上文而再謄説以歸于至神也
折中曰此節是總蓍卦爻之德而贊之遂通天下之故
[034-57b]
即上文遂知來物遂成天地之文而此謂之至神者
以其皆感通于寂然不動之中其知來物非出于思
其成文定象非出于為也神不在精變之外其即精
變之自然而然者歟
餘論紫陽朱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與窮理
盡性以至于命本是説易不是説人諸家皆是借
來就人上説亦通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
[034-58a]
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
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正義潁川韓氏曰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㑹則曰

衡水孔氏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者聖人用易
道以極深故聖人德深也能通天下之志意即是
受命如響遂知來物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者
聖人用易道以研幾故能知事之幾微通其變遂
[034-58b]
成天地之文是也
紫巖張氏曰精之所燭來物遂知天下之志于此而
可通變之所該萬象以定天下之務于此而可成
紫陽朱子曰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
所以研幾者至變也所以通志而成務者神之所
為也
石澗俞氏曰深藴奥而難見也幾細微而未著也極
深謂以易之至精窮天下之至精研幾謂以易之
[034-59a]
至變察天下之至變
通論虚齋蔡氏曰上章四營而成易至顯道神德行則辭
變象占四者俱有但未及枚舉而明言之耳故此
章詳之
折中曰本義以至精為尚辭尚占之事至變為尚象尚
變之事而易説以至精為變占至變為象辭蓋本第
二章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而來此與下章
蓍之德卦之德既相應而第二章觀玩之義亦因以
[034-59b]
明當從此説
右第十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
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
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
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
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
[034-60a]
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正義潁川韓氏曰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唯變所
適無數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
又曰表吉凶之象以同民所憂患之事故曰吉凶與
民同患也
又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崔氏曰蓍之數七七四十九象陽圓其為用變通
不定因之以知來物是蓍之德圓而神也卦之數
[034-60b]
八八六十四象隂方其為用也爻位有分因之以
藏知往事是卦之德方以知也
横渠張子曰圓神故能通天下之志方知故能定天
下之業易貢故能斷天下之疑
括蒼龔氏曰圓者其體動而不窮神者其用虚而善
應卦者象也象則示之以定體爻者變也變則其
義不可為典要以此洗心者所以无思也以此退
藏于密者所以无為也以此吉凶與民同患者感
[034-61a]
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紫陽朱子曰圓神謂變化无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
以貢謂變易以告人聖人體具三者之德而无一
塵之累无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
之用隨感而應所謂无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
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
泉峯龔氏曰通志以開物言定業以成務言斷疑以
冒天下之道言惟其能冒天下之道所以能斷天
[034-61b]
下之疑苟其道有不備又何足以斷天下之疑也

何氏元子曰吉凶之幾兆端已發將至而未至者曰
來吉凶之理見在于此一定而可知者曰往
折中曰以此洗心者聖人體易之事也在學者則居而
觀象玩辭亦必如聖人之洗心然後可以得其理以
此齋戒者聖人用易之事也在學者則動而觀變玩
占亦必如聖人之齋戒然後可以見其幾言聖人以
[034-62a]
為君子之楷則也
愚案聰明睿知言聖人耳目心思皆與天通也天德
至健故曰神武好生故曰不殺惟聖人身具此德
故能天道人事一以貫之而作易以神明天下之
德神物即謂易也以為專指蓍龜卜筮則偏矣
餘論紫陽朱子曰古時民淳俗朴風氣未開于天下事全
未知識故聖人立龜與之卜作易與之筮使人趨
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開物成務物是人物
[034-62b]
務是事務冒是罩得天下許多道理在裏
是故闔户謂之坤闢户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
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
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正義吳郡陸氏曰聖人制器以周民用用之不遺故曰利
用出入也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故謂之神也
紫陽朱子曰闔闢動静之機也先言坤者由静而動
也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形象器者生物之
[034-63a]
序也法者聖人修道之所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
日用也
問闔户謂之坤一段只是這一個物以其闔謂之坤
以其闢謂之乾以其闔闢謂之變以其不窮謂之
通以其發見而未成形謂之象以其成形則謂之
器聖人修明以立教則謂之法百姓日用則謂之
神朱子曰是如此
愚案此節是言易于形上形下无所不包以推言冒
[034-63b]
天下之意乾坤分主闔闢文勢順衍而下不得不
先從坤起非由静而動之謂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
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正義
折中曰聖人作易凖天之道故隂陽互變而定為八卦
之象形效民之故故制為典禮而推之生民之利用
存疑紫陽朱子曰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隂陽之變
[034-64a]
太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隂陽四象
者次為二畫以分太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
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
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詳見
序例啟蒙
又曰太極十全是具一個善
又曰若説其生則俱生太極依舊在隂陽裏但言其
次序須有這實理方始有隂陽也
[034-64b]
又曰太極是无形之極故周子曰无極而太極
愚案聖經之言太極止此一見而此節因言作易之
次第推原及之則所謂太極非他經之所謂中所
謂一可知矣何也所謂中所謂一者非所以生兩
儀四象八卦者也然則太極何物也解經者當以
經解之第五章云一隂一陽之謂道隂陽之説前
已畧析之矣然則太極即隂陽而已矣三代以下
人皆以隂陽之粗迹為隂陽而不知其精粗巨細
[034-65a]
无所不統故朱子云隂陽迭運者氣也其理乃所
謂道至此章變文言太極則以為此乃理之至者
而不若隂陽之屑屑于形氣矣實則太極固理之
極至而隂陽亦道之極至也至此章變文言太極
者因其下即云是生兩儀豈可云易有隂陽是生
兩儀乎且猶有故所謂兩儀者易中之竒耦二畫
也已有形象矣若隂陽之在天地則无形无象聖
人以竒耦二畫寔生于无形象之隂陽而亦若隂
[034-65b]
陽之无所不統故有下文所云也其所以分則太
極者目天地之隂陽兩儀者指書中之竒耦也若
不察變文之故而概以一理字解太極以之論學
可也恐非此經之指矣且詳玩經文此節與上節
相配上節是言易之在天地者此節是言易之在
書冊者上節不言闔闢以前更有何物則此節之
太極即言未畫之乾坤較然甚明豈可于隂陽之
上别生端緒乎至太極一圖出于陳希夷非先聖
[034-66a]
手授有宋大儒揭之以為學宗羣儒攻辯之論甚
多兹不暇及○ 折中載鄭維嶽一説以乾為太
極蓋亦不足于前人之論者○兩儀者竒耦各一
畫也四象者三畫之卦也乾坤純竒純耦為二象
震坎艮一竒二耦巽離兑二耦一竒為四象近世
此解甚確後章易有四象與此同先儒以為金木
水火及七八九六者皆非若隂陽太少則出康節
一人之説易未嘗有二畫之卦也○八卦謂重卦
[034-66b]
六十有四也何以知之以下文定吉凶知之本義
解俱誤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
大乎日月崇髙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
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隠鉤深致逺以定天下之吉
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正義侯氏行果曰亹亹勉也夫幽隠深逺之情吉凶未兆
之事物皆勉勉然願知之然不能也及蓍成卦龜
[034-67a]
成兆也雖神道之幽密未來之吉凶坐可觀也是
蓍龜成天下之勉勉也
石澗俞氏曰賾謂雜亂探者抽而出之也隠謂隠僻
索者尋而得之也深謂不可測鉤者曲而取之也
逺謂難至致者推而極之也
折中曰此節是合上文造化易書而通贊之
餘論問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朱子曰人到疑
而不能決處便放倒了不肯向前動有疑阻既知
[034-67b]
其吉凶自然勉勉住不得則其所以亹亹者卜筮
成之也
愚案易之吉凶與術家不同術家惟決事之利鈍而
不問其事之當為不當為若易之為書以剛柔變
化象人事之紛賾以貴賤六位擬時境之殊異卦
有夷險而處之貴得其正爻有美惡而用之惟歸
于中其所謂吉凶者即是非而已邪正而已其事
已是己正而或稍有疑似之情者則為決之非與
[034-68a]
邪者不與焉此易與術家之懸隔天地者也夫子
言定吉凶成亹亹大意在此至古者禮樂未興六
經未作而聖人先為卜筮以教人周易之作又因
于卜筮故大傳屢言蓍龜之重若堯舜以來迄于
孔孟教人之書備矣其在今日直可云定吉凶成
亹亹者莫大乎六經矣故三代以下六經出而卜
筮微亦其明證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
[034-68b]
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正義雲峯胡氏曰四者言聖人作易之由而易之所以作
由于卜筮故以天生神物始焉
辨正衡水孔氏曰河出圖洛出書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
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
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
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
汴水趙氏曰聖人不過曰河出圖洛出書初未嘗明
[034-69a]
著其文漢儒乃指為畫卦序疇之原劉歆謂洪範
自五行至六極凡六十五字皆洛書本文是洛書
不為數也揚雄明一六二七之數鑿度述一九三
七之叙不聞有圖書之名是數不為圖書也獨孔
安國謂神龜負文于背有數至九則以洛書為數
矣後之學者念圖書之名習安國之説而數不可
見遂以揚雄鑿度之數强合之而圖書之為圖書
始斷斷乎為數矣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至劉牧互
[034-69b]
易其名朱子雖復其舊迨今學者所主猶未一嗚
呼河圖洛書古必有是倘形制湮泯正可闕疑何
至依縁髣髴以一時臆見而斷千古之疑邪若夫
圖或為書書或為圖其无所取證于聖人則均也
案尚書孔傳亦係偽作
萬氏季野曰圖書之亡久矣自漢迄唐或言圖書為
篇冊或言圖即八卦書即九疇然並无言親見河
圖洛書者與見圖書為一圈點之物者宋道士陳
[034-70a]
搏忽出河圖洛書劉牧傳之以四十五點為河圖
五十五點為洛書阮逸又反之以五十五點為圖
四十五點為書而朱子宗焉
恕谷李氏曰觀大傳天生神物與仰則觀象于天二
段則伏羲作易无物不察即當日真河圖洛書亦
僅與天生神物鳥獸之文同為感觸之一端耳今
不玩易而但觀蓍龜鳥獸即盡易乎溺于圖書者
何以異是
[034-70b]
一齋晏氏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言象天也河
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言法地也天之垂象天文
也河之圖洛之書地理也後儒舍天垂象見吉凶
聖人象之三句于不問而惟取河出圖洛出書以
為先有圖書之象而後因以畫卦設蓍謬也不知
天之垂象凡三百六十五度有竒日月星行乎其
間日竒數九四其九而得三百六月偶數六二其
六而得一十二以日紀月則三其十以月紀年則
[034-71a]
二其六至躔宿之二十八則四其七氣之二十四
則三其八莫非一二三四六七八九之文也豈得
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獨為河洛之文哉且
河之有圖洛之有書想亦畧具竒耦之文理爾豈
真整整齊齊如今所傳之圖哉
愚案大傳言圖書與神物等同為聖人所則此皆言
作易之由也則以圖書分畫卦序疇者漢儒之誤
明矣
[034-71b]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繋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
以斷也
辨正愚案四象指八卦而六十四卦在其中以此示人以
物宜所謂卦之德方以知也繫辭以告所謂六爻
之義易以貢也定吉凶而疑可斷所謂蓍之德圓
而神也由是而通志定業此其所以冒天下之道
也總結通章之意
右第十一章
[034-72a]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
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辨正侯氏行果曰此引大有上九辭以證之也大有上九
履信思順自天祐之言人能依四象所示繋辭所
告則天及人皆共祐之吉无不利者也
紫陽朱子曰此无所屬或恐是錯簡疑在第八章之

[034-72b]
何氏元子曰取大有上九爻辭以結上文居則觀象
而玩辭動則變化而玩占則孜孜尚賢之意也是
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與第二章天祐之語遙
應非錯簡也
愚案此章朱子以為錯簡侯氏何氏皆以為前章結
語先儒又謂此與第八章數節皆諸卦之文言今
未能定故别為一章
右第十二章
[034-73a]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繋辭焉以盡其
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正義崔氏曰言伏羲仰觀俯察而立八卦之象以盡其
意設卦謂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情偽盡在其中
矣作卦爻之辭以繋伏羲立卦之象象既盡意故
辭亦盡言也
草廬吳氏曰立象謂羲皇之畫卦所以示者也盡意
[034-73b]
謂雖无言而與民同患之意悉具于其中設卦謂
文王設立重卦之名盡情偽謂六十四名足以盡
天下事物之情辭謂文王周公之彖爻所以告者
也羲皇之卦畫足以盡意矣文王又因卦之象設
卦之名以盡情偽然卦雖有名而未有辭也又繫
彖辭則足以盡其言矣設卦一句在立象之後繫
辭之前蓋竟盡意之緒啟盡言之端也
錢氏爾卓曰聖人之意不能以言盡而盡于立象此
[034-74a]
聖人以象為言也因而繫辭凡聖人所欲言者又
未常不盡于此
折中曰立象朱子謂指竒耦二畫崔氏吳氏則謂是八
卦之象似為得之崔氏説又較明也變通鼓舞語類
俱著占筮説然須知象辭之中便已具變通鼓舞之
妙特因占而用爾故下文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
之存乎通皆是指象辭中之理有變有通非專為七
八九六之變也鼓舞即是下文鼓天下之動意
[034-74b]
愚案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二句蓋古語也此節折
中取崔氏之説又有謂象者剛柔八卦重卦皆是
也設卦以盡情偽即所謂立象以盡意者也變通
鼓舞即所謂繫辭以盡言者也蓋謂聖人以意難
盡是以立象而象之立足以盡意者因六十四卦
之設足以盡情偽也聖人以言難盡是以繫辭而
辭之繫足以盡言者因辭中之變通鼓舞足以盡
利盡神也此似較諸説尤確至此節正欲學易者
[034-75a]
以觀象玩辭為先與占筮无涉宜 折中辨之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
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辨正愚案上節言聖人立象繫辭于意與言无不盡矣然
學者豈可泛而求之不知精緼之所在乎故此節
特指言乾坤也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而天下
之理得故曰乾坤成列而易道立矣如人于易簡
不能用是乾坤毁也易簡不能用則卦爻中所謂
[034-75b]
中與正者皆茫然莫識其指歸是无以見易也易
不可見則所謂易知簡能亦无由而得故曰乾坤
或幾乎息矣言易之精緼惟在乾坤而學者當于
此求之孔子示人觀象玩辭之要如此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
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正義童溪王氏曰道也者无方无體所以妙是器也器也
者有方有體所以顯是道也道外无器器外无道
[034-76a]
其本一也故形而上者與形而下者皆謂之形化
而裁之則是器有所指引而名體各異故謂之變
推而行之則是變无所凝滯而運用不窮故謂之
通舉是變通之用而措之天下之民使之各盡其
所以相生相養之道故謂之事業
餘論問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朱子曰此言最的當設若
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與理相間斷了所以謂
截得分明者只是上下之間分别得一個界止分
[034-76b]
明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離也
愚案形而上下即謂乾坤形而上形而下也卦象以
前為形上之乾坤卦象以後為形下之乾坤可見
與不可見无非乾坤者此其所以為易之緼明乎
此則知一隂一陽洵不可以不謂之道而易有太
極即指卦象以前形上之乾坤亦暸然矣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
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㑹通
[034-77a]
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
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
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黙而成之不
言而信存乎德行
正義吳郡陸氏曰此明説立象盡意設卦盡情偽之意也
紫陽朱子曰卦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
而明之者在德
石澗俞氏曰賾以象著卦有象則窮天下之至雜至
[034-77b]
亂无有遺者故曰極動以辭決使天下樂于趨事
赴功者手舞足蹈而不能自已故曰鼓
通論程氏敬承曰上繫末章歸重德行下繫末章亦首揭
岀德行此之德行即所謂乾坤易簡者乎
愚案謂德行指乾坤甚是正所以教人求易之緼而
有得于象與言之本原則立象繫辭一以貫之矣
右第十三章
大易擇言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