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源紀畧卷十八
證古五
青海重源上/
謹案自古論大河之重源者漢以來多以為出
於積石説者謂舉積石大山以包舉全境非謂
積石山西無復上源盖以地勢荒逺言之從畧
遂無能指明其重發之形勢者元以後始以星
[027-1b]
宿海為河源其又西境邈無聞焉至謂史漢所
紀張騫所窮皆不足信何疑古之過甚也良由
窮探止於星宿未覩黄水真源則其上接崑崙
鹽澤者皆不能取信數百年來無由確指其故
恭逢
皇上遣使窮源得真源于噶達素齊老之天池
訓諭昭垂抉千古未窺之奥盖河水重源至今日而始
定亦至今日而始盡謹以
[027-2a]
欽定輿圗與古籍之可按者一一參考恭著于篇昔唐
賈耽著吐蕃河源録四卷吐蕃東境即今青海
全部版圗内屬靈瀆著明援古證今總見
聖朝考訂之逺軼於前代也
史記大宛傳鹽澤潜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
謹案漢書西域𫝊蒲昌海一名鹽澤其水停居
冬夏不増减皆以為潜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
中國河云山海經西次三經東望泑澤郭注即
[027-2b]
河之重源所謂潜行即河水之所潜而出於積
石也水經注河水重源又發於西塞之外出於
積石之山諸書言河自鹽澤伏流重源潜發與
大宛𫝊合但大宛𫝊渾言鹽澤之南河源所出
不謂其出于積石也禹貢言導河積石謂治水
施功之始可知河不出于積石矣兹故首載大
宛𫝊而諸書胥從汰焉
又案西域河源與青海河源考古諸家往往岐
[027-3a]
而為二臣/等伏讀
諭㫖囘部諸水皆東注蒲昌海即鹽澤也鹽澤之水入
地伏流至青海始出而大河之水獨黄非崑崙之水
伏地至此出而挾星宿海諸水皆為河瀆而何濟水
三伏三見此亦一證又伏讀
御製河源詩案語鹽澤之水皆入地伏流至青海始出
則星宿海諸水皆是也而大河之源獨黄色為靈異
更在星宿海之上仰見我
[027-3b]
皇上睿識淵深垂示精義正定古今異同之説攷胡渭
謂吐蕃河源篤實親見之殆非妄言西域河源
具載于史漢豈為虚記然近世往往疑西域而
信吐蕃何也則以吐蕃之水與積石山下河相
連為有目者所共見而鹽澤潜行地下南出積
石為中國河者幽閟難知也胡渭此説最為切
中夫伏地潜流之水甚多不獨一河為然何獨
於河而疑之也河自羅布淖爾伏流千五百里
[027-4a]
潛發于噶達素齊老之上流為阿勒坦郭勒為
星宿海之上流考噶達素齊老為巴顔哈喇山
所結之峯河源出此正當羅布淖爾之東南大
宛𫝊云鹽澤潜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馬遷
此文洵足以闡明河道特其時未有能詳探確
證指明其地故阿勒坦郭勒必待
聖朝而始彰著也
薛季宣書古文訓析支水名漢曰賜支在金城郡
[027-4b]
河闗西今西寜州諸羌唐党項吐谷渾地也唐長
慶中薛元鼎使吐蕃自成紀西南出塞二千餘里
得河源於莫賀延磧尾曰悶摩黎山其山中髙四
下所謂崑崙也東北流與積石河相連隠測其地
盖劔南之西河源澄緩冬春可渉下稍合流色赤
益逺他水并注則濁其説最可信
吳澄書纂言唐長慶中薛元鼎使吐蕃自隴西成
紀縣西南出塞二千餘里得河源於莫賀延磧尾
[027-5a]
曰悶摩黎山河源非出於積石禹貢導河自積石
始也
新唐書吐蕃𫝊元鼎踰湟水至龍泉谷西北望哥
舒翰故壁多在湟水出䝉谷抵龍泉與河合河之
上流繇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春可渉秋
夏乃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髙而四下曰紫山
直大羊同國古所謂崑崙者也又曰悶摩黎山東
距長安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合衆流色
[027-5b]
赤行益逺它水并注則濁故世舉謂西羌地曰河
湟河源東北直莫賀延磧尾始五百里磧廣五十
里北自沙州西南入吐谷渾濅狹故號磧尾隱測
其地盖劔南之西元鼎所經大畧如此
輿地廣記至唐之時吐蕃為大國居積石西唐聘
使徃來一二始見黄河在吐蕃中西南數千里向
東北流於積石河相連而吐蕃又言崑崙在其國
内長慶中劉元鼎為盟㑹使言河之上流直莫賀
[027-6a]
延磧尾隱測其地盖劔南之西
謹案吐蕃𫝊紫山三山中髙而四下直大羊同
國古所謂崑崙者也一曰悶摩黎山河源其間
考悶摩黎山當為今枯爾坤枯爾坤以巴彦哈
拉山阿克塔齊沁巴爾布哈三山並峙得名昔
人不察遂誤指以為崑崙山也但通典大羊同
國北直于闐今阿勒坦河出於枯爾坤其直北
為安西燉煌不與于闐相屬大羊同國既北直
[027-6b]
于闐則悶摩黎山所直者固在大羊同國之東
北矣阿勒坦河又在鄂敦他拉之西為窮河源
者所未嘗窮之境唐使所覩亦約畧近之未為
能實指其地也
又案悶摩黎山河源其間去今之巴顔哈喇山
不逺巴顔哈喇山距星宿海西三百餘里噶達
素齊老即其山所結之峯也明僧宗泐謂河源
出抺必力赤巴山畨人呼黄河為抺處犛牛河
[027-7a]
為必力處赤巴者分界也其山西南所出之水
則流入犛牛河東北之水是為河源其境亦與
巴顔哈喇山相近胡渭云篤實謂河源從平地
湧出而宗泐則曰出抹必力赤巴山百餘年間
聞見異辭今考河源實出於山不出平地宗泐
所𫝊之抹必力赤巴山即不足信而今之噶達
素齊老為巴顔哈喇山所結之峯實河源所自
出見諸實測又與唐書悶摩黎山相合是無可
[027-7b]
疑矣盖元使所見星宿海從地湧出特為阿勒
坦河之所滙非河源治發如此也若今之巴顔
哈喇山元使實未之見故但以從地湧出者為
河源耳宗泐之言固有近是者特其即以抹必
力為正源而不知西域諸水之交貫則仍襲前
説之誤而不覺耳
又案劉元鼎謂吐蕃河源直莫賀延磧尾五百
里磧廣五十里北自沙州西南入吐谷渾狹
[027-8a]
故號磧尾考新唐書覊縻州有温鹿州都督府
以突騎施索噶莫賀部置方輿紀要謂火州當/作
和/卓有莫賀城火州即車師前庭也莫賀延磧當
與莫賀城相近新唐書吐蕃𫝊曰吐蕃遂張入
焉嗜之西長鼓右驅踰髙昌厯車師鈔常樂絶
莫賀延磧以臨燉煌新唐書郭孝恪傳髙昌限
以沙磧隔絶中國侯君集𫝊髙昌不臣拜交河
行軍大總管出討君集次磧口此所云磧口即
[027-8b]
莫賀延磧口也然則莫賀延磧西距車師東接
燉煌一統志伊州在哈宻境内東南取莫賀延
磧路至𤓰州九百里然則莫賀延磧在哈宻東
南即燉煌路故劉元鼎云自沙州西南也宋史
外國𫝊伊州次厯益都次厯納職城城在大患
鬼魅磧之東南望玉門闗甚近鬼魅磧當即莫
賀延磧也唐吐蕃傳云莫賀延磧二千里則磧
之廣當亘車師以西𤓰州以東矣又考吐谷渾
[027-9a]
傳道宗等破伏允於庫山伏允謀入磧疲唐兵
庫山在西寜衛西正當莫賀延磧故伏允既敗
謀入此磧磧可以入則沙積成山奥阻可知又
考吐蕃𫝊焉耆國自隋亂磧路閉□騎支請開
大磧道以便行人即此磧也盖積沙成磧至於
閉絶則沙力至堅蒲昌海在古焉耆境適當莫
賀延磧之西河水至此擁遏不流者勢也然既
難潰磧而流出其上必反順磧而潜行其中至
[027-9b]
磧尾五百里之地則沙力弱矣沙力弱而河水
重源遂發於此吐谷渾𫝊又云伏允走圗倫磧
將托于闐考于闐在吐谷渾之西莫賀延磧自
車師東南入吐谷渾界亦當于闐東南故必走
圗倫磧乃至于闐然則圗倫磧當近莫賀延磧
尾矣又老通鑑唐紀李靖督諸軍經積石山河
源至且末窮其西境伏允在突倫川將奔于闐
考異謂圗倫磧即突倫川蕃語轉耳據此則莫
[027-10a]
賀延磧近吐蕃者既名圗倫磧又名突倫川變
磧言川或即磧尾之河支流北繞者乎
右青海河源重發之境
宋史河渠志今西蕃朶甘思部曰星宿海者其源
也四山之間有泉近百泓滙而為海登髙望之若
星宿布列故名流出復瀦曰哈勒罕哈勒罕舊作哈/勒海今譯改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録河源在吐蕃朶甘思西鄙
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七八十里履
[027-10b]
髙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鄂敦他臘鄂敦譯言
星宿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
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
滙為大澤曰/鄂敦他臘羣流奔凑近五七里滙二巨澤名鄂
楞諾爾鄂敦他臘舊作火敦腦兒鄂楞/諾爾舊作阿剌腦兒今譯改
謹案舊唐書吐谷渾𫝊侯君集與江夏王道宗
趣南路登漢哭山飲馬烏海經塗二千餘里空
虚之地又達於柏海北望積石觀河源之所出
[027-11a]
焉侯君集𫝊君集道宗歴破邏真谷踰漢哭山
轉戰過星宿川至於栢海北望積石山觀河源
之所出乃旋師與李靖㑹於大非川平吐谷渾
而還合此二𫝊考之皆云達於栢海北望積石
則栢海在積石之南明矣侯君集𫝊謂厯破邏
真谷過星宿川至於栢海考隋志烏海在河源
郡西又考通典謂出鄯城五百里過烏海鄯城
即西寜衛是烏海東北距西寜不過五百里既
[027-11b]
過烏海乃至星宿川既過星宿川然後至柏海
則星宿川又當在柏海之東矣盖君集道宗自
南路出師又由東躡西遂至柏海之上也今之
鄂敦他臘為星宿海要與君集所云星宿川百
異考一統志謂唐時柏海近河源而星宿川尚在
其東宿謂星宿川自是黄河之别名非今之鄂
敦他臘其柏海似即今之扎凌鄂凌澤此説最
允伏考
[027-12a]
欽定輿圗自鄂凌淖爾東至巴顔圗渾嶺下有泉小大
五十餘泓曰厄得靈忒得靈鄂模俱向白土河
東滙入河水道提綱謂厄得靈諸泉並湧亦若
星宿海然其水在鄂凌淖爾東或即君集𫝊所
云星宿川歟又考鄯州西二百四十里别有星
宿川然則以星宿名川者非一未必其概為星
宿海也又考吐谷渾𫝊江夏王道宗持節䕶送
文成公主築館河源美贊率兵次栢海親迎太
[027-12b]
平寰宇記文成公主降於吐蕃賛普江夏郡王
道宗送之美贊親迎於河西源唐㑹要云美贊
至栢海親迎於河源一云栢海一云河西源一
云河源則栢海即河源矣而吐谷渾𫝊道宗云
栢海近河源則柏海尚未至河源之盡境寰宇
記以栢海為河西源當時以積石為河源故侯
君集𫝊云北望積石覧觀河源豈非以栢海又
在其西南故云河西源乎
[027-13a]
又案河源志謂鄂敦他臘羣流奔輳五七里滙
二巨澤名鄂楞諾爾是鄂敦他臘與鄂楞諾爾
名異鄂楞諾爾即宋史河渠志所云哈勒罕也
朱思本謂帝師薩斯嘉地之西南二千餘里水
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滙為
大澤曰鄂敦他臘所謂星宿海者也星宿海東
北流百餘里則為今扎凌鄂二海凌而朱思本
乃統名為鄂敦他臘當不如河源志之析
[027-13b]
欽定輿圗星宿海東南流注於扎凌海自扎凌海東五
十里為鄂凌海而河源志云自星宿海五七里
滙二巨澤又知不及輿圗之析也
右河出星宿海滙為鄂楞諾爾即鄂敦他臘
扎凌鄂凌淖爾
宋史河渠志流出復瀦曰哈喇海東出曰赤賔河
元史河源附録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一日迤邐
東鶩成川號赤賔河又二三日有水西南來名伊
[027-14a]
拉濟與赤賔河合又三四日水南來名呼蘭又水
東南來名伊拉齊合流入赤賔河其流浸大始名
黄河伊拉濟舊作亦里出呼蘭舊作忽/蘭伊拉齊舊作也里术今俱譯改
謹案河自鄂凌淖爾東至郭羅歸淖爾凡百里
當即所謂行一日至赤賔河者也又考西域同
文志今自鄂羅歸淖爾入河之後呼蘭淖爾之
水東來注之别有歸徳凌特徳凌淖爾之水亦
滙入焉應即元史所謂呼蘭伊拉齊諸河也一
[027-14b]
統志稱自鄂凌海流出轉東北行五十餘里又
折東南流百餘里其前水皆緑色至此漸變為
黄故元史元始名黄河也又考
欽定輿圗鄂羅歸淖爾至呼蘭淖爾額徳凌特徳凌淖
爾入河之處約百里而河源志云行二三日又
曰三四日者或其流險急約五六日方行百里
也
宋史河渠志東北流為九渡河其水猶清騎可渉
[027-15a]
也
元史附録又一二日岐為八九股名伊遜鄂羅木
譯言九渡通五七里可渡馬又四五日水渾濁土
人抱革囊騎過之聚落紏木斡象舟𫝊髦革以濟
僅容兩人自是兩山峽束廣可一里二里半里其
深莫測伊遜鄂羅木舊作/也孫幹倫今譯改
謹案呼蘭河額徳凌特徳凌淖爾入河之處河
源志皆名赤賔河河源志謂又一二日岐為八
[027-15b]
九股此一二日亦約百里則當為海爾吉水入
河之處其云岐為八九股者或即謂今之哈喇
水庫克烏蘇河噶爾瑪克河烏揑河沙喇河巴
爾河以次入河者歟河源志謂伊遜鄂羅木譯
字九渡謂此諸河皆有津渡入大河也又云通
五七里謂此八九股水通注入河其河廣五七
里也胡渭禹貢錐指吐蕃河圗以為一河岐出
為八九股分而復合於本文岐字之義頗合然
[027-16a]
以
欽定輿圗考之此河無分為八九股者其旁枝之水皆
來會非岐出也仍當以實測為據不得以岐字
之誤致以來㑹之水為岐分之水也
又案河源志謂自八九股水至崑崙當行二十
日所謂崑崙實今之阿木奈瑪勒占木遜山今
西域同文志八九股水當在海爾吉水入河之
處又考輿圗自海爾吉水入河之處折而東至
[027-16b]
阿本奈瑪勒占木遜山直路計四五百里而云
二十日盖隋河屈曲不同直道故也
右八九股水即河行積石山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