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2 欽定河源紀略-清-紀昀 (WYG)


[025-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源紀畧卷十六
 證古三
 和闐河
   謹案水經云其一源出于闐南山北流與蔥嶺
   所出河合是于闐河自出南山不出蔥嶺水經
   注此文别畫顯然北魏書謂于闐在蔥嶺之北
   二百里葢誤以南山為蔥嶺漢書西域傳云于
[025-1b]
   闐在南山下不云在蔥嶺下也伏讀
御製翻譯名義集正訛知和闐為自古及今不易之回
   部其域郭疆圉確鑿如昔河流所逕尤可按里
   而稽水經注載于闐河為北流以今輿圖証之
   哈喇哈什玉隆哈什二河合而注葉爾羌河自
   南方直向北流與經注最合以是知西域水道
   雖僻在逺方而以今證古往往不爽也
  史記大宛傳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于闐之西
[025-2a]
  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
  漢書西域傳其河有二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
  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
  水經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所出河
  合
  水經注源導于闐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自置北流
  逕于闐國西又西北流注于河即經所謂北注蔥
  嶺河也
[025-2b]
  北魏書西域傳于闐城東二十里有大水北流號
  樹枝水即黄河也一名計式水城西五十五里亦
  有大水名達利水與樹枝水㑹俱北流
  後周書異域傳于闐國城東二十里有大水北流
  號樹拔水即黄河水也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達
  利水與樹拔水俱北流同㑹於計戍
  北史西域傳于闐城東三十里有首拔河城東二
  十里有大水北流號樹枝水即黄河也一名計式
[025-3a]
  水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達利水與樹枝水㑹
  俱北流
  西域記城東南百餘里有大河西北流國人利之
  通典于闐河名首拔河亦名樹枝河或云即黄河
  也北流七百里入計戍水一名計首水即蔥嶺南
  河同入鹽澤
  册府元龜城東有大水號計戍水即黄河也
  太平寰宇記一名首拔河一名樹拔河或云即黄
[025-3b]
  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計戌水一名計首水
  通志于闐名首拔亦名樹拔河或云即黄河也北
  流七百里入計戍水通考作計首水/一名計戍水
   謹案北魏書及後周書謂于闐城東有樹枝水
   當即今伊里齋城東玉隆哈什河又謂于闐城
   西有達利水當即今伊里齊城西哈喇哈什河
   北史又云于闐城東三十里有首拔河城東二
   十里有大水北流號樹枝水則是于闐城東相
[025-4a]
   距十里内又有兩水矣考今玉隆哈什河自皮
   什雅南流至玉隆哈什南分為東西二支流六
   十里復合以輿圖測之二水相距東西約十里
   正與北史兩河相距里數相合北史所云樹枝
   河當為玉隆哈什西支之水距里伊齊甚近故
   云城東二十里其首拔河當為玉隆哈什東支
   之水距伊里齊差逺故云城東三十里也又考
   今哈喇哈什河在伊里齊城西北十八里而北
[025-4b]
   魏後周書達利水在于闐城西五十五里與今
   道里不合五十五里句上五字當為衍文達利
   水距于闐城西十五里與哈喇哈什距于闐城西
   十八里正相符合耳又考通典通考通志太平
   寰宇記皆謂樹枝河北流七百里入計戍水今
   和闐河北流㑹葉爾𦍑河入塔里木河則所謂
   計戍水者當為今塔里木河也北魏書載龜兹
   國南二百八十里有大河東流號計戍水即黄
[025-5a]
   河也後周書載龜兹國南三百里有計戍水攷
   龜兹為今庫車今塔里木河正當庫車之南二
   百餘里與北魏書後周書合葢同一計戍水在
   于闐北者樹枝諸河入之在龜兹南者則又自
   于闐之北折而東注也今和闐河入塔里木河
   河自皮什雅南發源處計之流長千里自額里
   齊計之長七八百里通典謂于闐河北入計戍
   水長七百里葢自于闐城計之也又考西域記
[025-5b]
   云時有外道負大匏盛滿水而進曰我知地理
   遂以其水屈曲周而復始因疾驅忽而不見依
   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興功即斯國治今玉隆
   哈什河哈喇哈什河環夾伊里齊或即所謂其
   水屈曲周而復始者歟河流城邑形勢顯然是
   可叅考而得其詳實也
   又按後漢書言河源出蔥嶺一出于闐南山下
   水經注南源導于闐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證之
[025-6a]
   今西域圖志皮什雅在伊里齊域西南一百六
   十里其南即玉隆哈什哈喇哈什二河發源處
   分流於城之東西二面距河各二十里許河以
   外連山環抱即漢書所謂南山也考大宛傳云
   河源出于闐南山下其山多玉石天子按古圖
   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葢指于闐之山言之也
   西域圖志以皮什雅南諸山當之惟是崑崙者
   渾淪磅礴之名不得專指一山以概其全體謂
[025-6b]
   蔥嶺和闐皆崑崙之蟠根結體延亘之處可也
   而欲舉一山以盡之則未免掛漏之慮且河出
   崑崙古有明言今源所出喀什噶修葉爾𦍑
   和闐實非一源而皆不外於回部則知崑崙所
   在洵不得偏指以一山而要不越於回部諸境
   矣又考和闐四境西接蔥嶺東近沙磧漢書言
   于闐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則皮山之西非復
   于闐國界北魏書于闐在蔥領之北二百餘里
[025-7a]
   雖誤以南山為蔥嶺而其國在南山之北則固
   為可據漢西域傳于闐在南山下疆域畫然則南
   山之南亦非復于闐國界又考游宦紀聞載髙
   居誨使于闐記云玉河在國城外流出崑山西
   一千三百里至國界牛頭山分為三牛頭山即
   西域記之牛角山後漢書所謂南山水經注所
   謂仇摩置也云置牛頭山始為國界則和闐四
   境實有可據者二河並發蜿蜒北向與西來之
[025-7b]
   大河合併東赴史傳所載固昭昭不爽矣
    右于闐河即和闐河
  漢書張騫傳漢使窮河源其山多玉石
  漢書西域傳于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流
  東流注鹽澤河源出焉多玉石師古曰玉石玉之
  璞也一曰石之似玉也
  梁書西南夷傳于闐國有水出玉名曰玉河
  北史西域傳于闐城東三十里有首拔河出玉石
[025-8a]
  新唐書西域傳于闐有玉河國人夜視月光盛處
  必有美玉
  五代史四夷附録其河源所出至于闐分為三東
  曰白玉河西曰緑玉河又西曰烏玉河三河皆有
  玉而色異
  宋史外國傳于闐國城東有白玉河西有緑玉河
  次西有烏玉河源出崑岡去國城西千三百里每
  嵗秋國人取玉于河謂之撈玉
[025-8b]
  髙居誨使于闐記其河源所在至于闐分為三東
  曰白玉河西曰緑玉河又西曰烏玉河三河皆有
  玉而色異
  冊府元龜于闐國城之東有曰白玉河西有緑玉
  河次西有烏玉河
  宦遊紀聞晉天福中高居誨使于闐作記紀其採
  玉處云玉河在國外曰白玉河在城東三十里曰
  緑玉河在城西二十里曰烏玉河在緑玉河西七
[025-9a]
  里源雖一玉隨地變故色不同
  張匡鄴行程記玉河在于闐城外其源出崑山西
  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闐界牛頭山乃疎為三河一
  曰白玉河在城東三十里二曰緑玉河在城西二
  十里三曰烏玉河在緑玉河西七里其源雖一而
  其玉隨地而變故其色不同每嵗五六月大水暴
  漲則玉隨流而至玉之多寡隨水之大小七八月
  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其國之法官未採玉
[025-9b]
  禁人輒至河濵者故其國中器用服飾往往用玉
   謹按于闐玉河之名雖始見于梁書北史而史記
   漢書先已言之其水東流注鹽澤河源出焉多
   玉石是也攷于闐河出玉厯古相傳有三河北
   史謂于闐城東三十里有首拔河指玉隆哈什
   河也五代史及宋史皆謂東曰白玉河西曰緑
   玉河又西曰烏玉河則出玉者不特玉隆哈什
   矣游宦紀聞載髙居誨使于闐記謂白玉河在
[025-10a]
   城東三十里緑玉河在城西二十里烏玉河在
   緑玉河西七里以今輿圖考之所謂城西二十
   里當為喀喇哈什河所謂又西七里者當為卑
   窪勒河卑窪勒河在喀喇哈什西即喀喇哈什
   之分流者也河水出玉伊古以來厯有明證河
   源所在益可按籍而稽矣
   又按新唐書貞觀六年于闐遣使獻玉帶太宗
   優詔答之五代史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
[025-10b]
   天遣使進玉轡鞦装等物宋使外國傳建隆二
   年聖天遣使貢玉圭一以玉為柙玉枕一本開
   寶二年遣貢使云本國有玉一方凡二百三十
   七斤願以上進天聖三年遣使貢玉鞍轡白玉
   帶凡此皆因于闐産玉壌奠偶徴獻珍既届于
   要荒列史遂矜為盛美然要皆部限毗沙國别
   豁旦雖待徴方物之貢而未聞率土之歸惟我
皇上徳化滂洋瀛墺涵洽東起鳴山之山西抵極疑之
[025-11a]
   嶺悉按籍而疆理之和闐採玉諸河與内地池
   潢無異管子曰玉産於禺氏之邉山是昔日傳
   為邉壤者今皆屬我域中矣書言五服禮載九
   畿豈足以罄
皇輿之廣逺哉
    右和闐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