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明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雜科篇


宋 圓覺演公傳



宗演。河北恩州人。姓崔氏。元豐滿禪師弟子。唱雲門
之道者也。法貌脩整。持守嚴密。宣和中。徽宗詔入內
庭說法。賜紫方袍。當時有大因緣。前後凡住十三院。
度弟子一千二百餘人。住永福能仁寺時。先是。寺僧
有生縛獮猴。以泥裹塑。謂之猴王者。歲月滋久。遂為
居民妖崇。遭之者。初作大寒熱。漸病狂不食。緣籬升
木。自投於地。往往致死。小兒被害尤甚。於是祠者益
眾。祭之不痊。則召巫覡。垂夜至寺前。鳴金吹角。目曰
取搆。寺眾亦撞鐘擊鼓。與之相應言助神。日甚月盛。
莫或之改。適師移住是寺。聞而歎曰。汝可謂至苦。其
殺汝者既受報。而汝淫及乎人。積業轉深。何時可脫。
[024-0522b]
為誦大悲呪資度之。是夜師坐見婦人。人身猴足。血
污左腋。下旁一小猴。腰間鐵索縶兩手。抱穉女再拜
於前曰。弟子猴王也。久抱沉冤之痛。賴法力得解脫
上升。故來致謝。復乞。解小猴索。師從之。且說偈曰。猴
王久受幽沉苦。法力冥資得上天。須信自心原是佛。
靈光洞耀沒中邊。聽偈巳。再拜而去。明日啟其堂。施
鎖三重。蓋頃年曾為巫者射。中左腋。以是甞深閉。猴
負小女如所覩。乃碎之。并部從三十餘軀。亦皆烏鳶
鴟梟之類所為也。投之溪流。其怪遂絕。師後歸雪峰
終焉。


宋 真寶.慶預傳



真寶。五臺山僧也。學道能外死生。靖康之擾。與其徒
習武事於山中。欽宗召對便殿。寶感激還山。益聚眾
習武。州不守。敵眾大至。寶悉力拒之不敵。寺舍焚毀。
僧徒逃散。酋下令。生致真寶。寶至。抗辭無擾。使郡守
劉騊。誘勸百方。終不顧。且曰。吾佛制戒。吾既許宋皇
帝以死。豈以力屈食吾言也。但速殺我。遂怡然受戮。
北人聞者。無不歎異。


慶預。湖南京山胡氏子。問道芙蓉楷公。得要領。住大
洪山。靖康盜起。遠近震蕩。預。日頤指閒暇。外飭固守。
內事靜專謹禪誦。以定眾志。若是者數年。所活萬餘
人。士大夫家。賴以生者。十七八。事稍定。徙水南興國
寺。隨守以聞。賜號慧炤。紹興中。下匡阜入八閩。愛雪
峰深秀。閉關十餘年。將化別眾。書偈曰。末後一句最
[024-0522c]
難明。轉步回頭千萬程。除却我家親的子。更誰敢向
裏頭行。擲筆含笑而寂。


宋 老牛智融傳



智融。俗姓邢。初名澄。世居京師。以醫入仕。南渡居臨
安萬松嶺。號草菴。邢郎中官。至成和。郎出入禁延。賞
賚殊渥。年五十。棄官謝妻子。祝髮入靈隱寺。諸公貴
人。挽之不可。於以去塵俗弗遠。肆游諸方。徑山匡廬。
經行殆遍。聞雪竇之勝。遂投跡為終焉計。深坐一室。
土木形骸。泊然如偶人。或曳杖以出。有欲相隨。則謝
遣之。山中幽僻勝絕之地。意行獨坐。或至移晷。人莫
窺其際。善畫。而絕不以與人。山深多蛇。忽作二奇鬼
於壁。一吹火向空。一躍蛇而掣其尾。蛇患遂除。而時
有火警。又於火端。作土梟之聲。為之革。甞畫龍首半
體禱旱。輒應。頗近靈怪。師亦不以自矜也。或問畫。次
及人物。師曰。老不復能作。蓋目昏不能下兩筆也。曰。
兩筆。豈非阿堵中耶。師曰。此雖古語近之而非也。吾
所云兩筆者。蓋欲作人物。須先畫目之上瞼。此兩筆
如人意。則餘皆隨筆而成。精神遂足。所以難也。或加
以勢利。則避之愈深。意苟相契。亦輒與不吝。樓攻媿。
求之久不與。催以古風。有曰。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
惜墨如惜命。作詩不多語字。畫亦無俗韻。初自言。若
得為僧。三十秋瞑目。無言萬事休。紹熙四年五月卒。
壽八十。僧臘如師言。尤好作牛。自號老牛智融云。


明河曰。旨哉。融牛之論畫也。吾聞庖丁之言。得養
[024-0523a]
生焉。


宋 淳藏主傳



景淳藏主。撫州化度受業。久參寶峰祥和尚。傑出參
徒。其為人瀟洒高尚。備見於自述山居詩。祥見之。諭
淳曰。此詩不減灌溪。恐世以伎取子。而道不信於人
也。詩凡數十解。今記十章。以備傳云。拙直自知趨世
遠。疎愚嬴得住山深。現成活計無他物。只有鱗皴杖
一尋。屋架數椽臨水石。門通一徑掛藤蘿。自緣此處
宜投老。饒得溪雲早晚過。自笑疎狂同拾得。誰知癡
鈍若南泉。幾回食飽游山倦。只麼和衣到處眠。瓦鐺
爇處清烟靄。鐵磬敲時曉韻寒。一串數珠麤又重。拈
來百八不相謾。一瓢顏子非為樂。四壁相如未是高。
爭似山家真活計。屋頭松韻響秋濤。數行大字貝多
葉。一炷麤香古柏根。石室靜延春晝永。杖䳌啼破落
花村。漁父子歌甘露曲。儗寒山詠法燈詩。深雲勿謂
無人聽。萬象森羅歷歷知。坐石巳知毛骨泠。漱泉甞
覺齒牙清。箇中有味忘歸念。身世無餘合此情。幽巖
靜坐來馴虎。古㵎經行自狎鷗。不是忘機能絕念。大
都投老得心休。怕寒懶剃髼鬆髮。愛煖頻添榾柮柴。
栗色伽棃撩亂掛。誰能勞苦強安排。其詠閒適情。可
謂得之至矣。倘非中有所養。孰能爾耶。惜乎。法道不
扼。悠悠以終老。卒中祥公之言。虗諸方之望云。


宋 北磵簡禪師傳



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資質頴異。初見佛書。必端
[024-0523b]
坐默觀如宿習。依邑之廣福院圖澄得度。參別峰塗
毒於徑山。沉默自究。一日閱萬菴語。有省。遽往育王。
見佛照。機相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一時社中耆
碩。無不忘年與交。走江西。訪諸祖遺蹟。瑩仲溫。甞掌
大慧之記。菴於羅湖。纂所聞成書。發揮祖道。與師議
論大奇之。以大慧居洋嶼菴竹篦。付之師巽焉。久之。
出住台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鴻儒竹巖錢公。水
心葉公。皆折節問道於足下。大參真西山。時為江東
部使者。虗東林命之。以疾辭。乃於飛來峰北磵。掃一
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因以北磵稱之。起應霅之
鐵佛西佘。常之顯慶碧雲。蘇之慧日。湖之道場。奉旨
移淨慈。所至道化大行。師出佛炤之門。在諸法彥中。
為神駒香象。機格超逸。最難攀仰。其頌世尊初生話
云。一聲㘞地便吒哩。突出如斯大闡提。此土西天起
殃害。堂堂洗土不成泥。又頌楞嚴六解一亡云。六用
無功信不通。一時分付與春風。篆烟一縷閒清晝。百
鳥不來花自紅。闢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賦以自見。
其略曰。進則面牆退則坐井。柱忽不支。壁將就殞。豁
然而虗。漠然而冏。如蒙之擊。如震而警。如無盡藏。如
大圓鏡。前山送青。若壯士之排闥。後山回闖。擬良工
之御駿。撫鴻鵠而晚眺。入冥冥而遠引。笑雲烟之輕
去。漫悠悠而無定。駐落日于西崦。延初蟾於東嶺。是
皆中所得也。有北磵集十九卷。張公誠子。序之曰。讀
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誦其詩。合參寥覺範為一人。
[024-0523c]
不能當也。北磵於人不苟合。合亦不苟暌。取舍去就
之際。潔如也。葉水心詩曰。簡公詩語特驚人。六反掀
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兒女。塗青染綠未禁春。師居
天台委羽。有二姓爭竹山。竭產不肯巳。仙居丞王君
懌。請於師。師作種竹賦一首示二姓。而訟遂止。其德
音感化如此。靈隱虗席。趙節齋。奏師補其處。師笑曰。
吾日迫矣。乃舉天童癡絕冲。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
八日。索紙書偈。於紙尾復書曰。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呼諸徒誡之曰。時不待人。以吾自勵。吾世緣餘兩日
耳。至期昧爽索浴。浴罷假寐。然視之巳逝矣。壽八十
三。臘六十二。葬全身於月堂昌禪師塔側。遵治命也。


鼓山堅.凝二師傳



彌堅。號石室。閩清陳氏子。根性敏利。歷諸藂席。最後
見孤峰秀公。函蓋相合。遂傳東山之衣。


正凝。舒州太湖李氏。與堅同門。並得秀公之道。法林
倚以為重。凝儀相豐腴。所至人聚觀之。檀委山積。嘉
熙初。入閩。閩帥請住鼓嶠。風猷弘振。四眾欽慕。若現
在如來。信施以巨萬計。悉充甞住。三十餘年。布衣紙
衾。終其身不一染。捐於世好。則其所存。槩可知矣。咸
淳中示寂。闍維。數珠不壞。齒牙中舍利如砌。堅則繼
凝住持。而清氣逼人。雖福緣少遜於凝。而慧門開受
則過之。日衣東山之衣說法。法音遐被。置衣處。甞有
光。夜白如晝。有二偷兒入室盜之。為神所縛臥地。視
不得起。堅為懺謝。始甦而去。德祐中。朝廷欲南遷。被
[024-0524a]
旨增廣城堞。請堅為東門提督。乃忻然奔命曰。何往
而非佛事耶。手版築六十丈。次年告成。遂示寂焉。囑
留衣鎮山門。未幾。二王奔。廣軍次山麓。人情洶洶。咸
思劫奪。衣時現異。寺賴以全。噫。傅持法人。如來所遣。
行如來事。願力弘固。寓之而然。即一色一香。皆能通
靈顯妙。況金襴乎。入元。衣尚無恙。至正間。忽失所在。


宋 斯受傳



斯受。字用堂。台黃巖楊氏子。年十四。入三童山香積
寺。依存方上人為師受具。游歷諸方。咨叩耆宿。得心
學要領。自靈隱病歸三童。日行首楞嚴三味。於不離
見聞緣超然入佛地語。致疑。力究無入。忽聞舂碓聲。
恍然自省。偈曰。六祖當年不誦經。肩柴放下便傳燈。
誰知千載今猶在。秋月長廊搗碓聲。自是行業日進。
善書。以黃金為泥。書法華華嚴楞嚴圓覺般若及方
等諸經。又於帛上。金書法華塔一座。極其精妙。當時
稱希有。將終坐牀上。誦法華經。不輒卷畢。而逝。


太癅傳



太癅。蜀僧也。居眾時。甞歎佛法混濫。異見蠭起。乃曰。
我參禪。若得真正知見。當不惜口業。遂發願。禮馬祖
塔。長年不輟。忽一日塔放白光。感而有悟。後所至藂
林。勘驗老宿。過雪竇山前云。這老漢口裏水漉漉地。
雪竇聞其語。意似不平。及來見。雪竇云。你不肯老僧
耶。師云。這老漢。果然口裏水漉漉地。摵一坐具便出。
直歲不甘。中路令人毆之。損師一足。師曰。此是雪竇
[024-0524b]
老使之。他日須折一足償我。後果如其言。師後至都
下。放意市肆中。有宮人。請歸家供養。師屢告辭。官人
確留之。愈加敬禮。每使侍妾饋食其前。一日官人至。
師故意挑其妾。官人以此改禮。遂得辭去。不數日。閙
市中端坐。而化。師名太因。頸有癭。故人以太瘤呼之。


宋 有南傳



有南。閩人。性慧達。以詩自娛。世味淡然。游泉之開元
承天。每所過闤闠市易之家。獲息甞倍。人始異之。至
從市者爭徑。惟恐其不至。至則人爭遺之錢。納諸懷
袖中。至數百則拋撒於地。兒童競取拾。因大笑為樂
以為甞。江給事某。極重之。一日忽語其徒曰。予翌日
當與眾別矣。眾以為戲言。詰旦。果趺坐奄然而化。或
以告給事。給事來訊之。乃於座上。微開目睫呼江君。
授以偈曰。東省書問頻續。佛日衣鉢相傳。試問來去
何事。一輪江月橫天。舉手而寂。經十載真身不壞。其
徒。就身為塔藏之。


宋 自永傳



自永。閩人。結茅麥斜巖。宴坐修靜。忽有龍現木杪。恬
然誦經不顧。久之。龍復出山。爪甲著石有聲。永語其
徒曰。龍又至矣。視之果然。一日荷汲而歸。有虎躡其
後。就飲其水。永回顧徐云。適從何來。其渴至此。又甞
夜。過諸偷者於菴外。笑謂曰。若欲罄我囊槖耶。得升
米傾甕。與之曰。愧不腆耳。諸偷謝而去。年八十餘而
逝。體不壞。顏色如生。噫。永其有道者。不然何與物相
[024-0524c]
忘至此。登高不慄。入水不驚。萬變陳乎前而莫動。始
可與言生死出生死。捨此而云學道。不知其可也。故
予深以不能詳永為恨贅數言。以待後賢續之。


宋 法慈



法慈。上虞長慶寺大德也。平日深居簡出。洒掃一室。
宴坐其中。庭具花竹泉石有幽意。士大夫多往游焉。
慈頗能棋。又善譚論名理。焚香瀹茗。延納無倦。嘉泰
初。忽謝客閉門。雖年高而神觀精爽。略無他故。人初
不以為異。會其童行辭往行在所。請給僧牒。慈語之
曰。汝去宜速回。久之無耗日以為問。既還。慈喜曰。得
汝歸甚好。時方盛暑。即令左右具湯沐。澡畢易潔衣
端坐。將瞑目就寂。其徒亟呼之云。和尚幸自得恁好。
何不留一頌示後。曰。汝不早道。我今寫不得也。汝代
筆則可。乃云。無始劫來不曾生。今日當場又誰滅。又
誰滅。萬里炎天覔點雪。語僅脫口。而逝。


宋 清音子傳



清音子。不知何許人。自言。姓楊名道亨。宋末。引一猱
自金陵來淞。處茅椒於府城北。猱大如人。能主給使。
清音子夜坐有光。淞人爭飯之。豐薄不謝。第言分定
云。由是人益異之。施與日多。因搆菴以居。名曰大古。
以延佇四方雲水之客。甞赤脚行市中。乞齋糧供眾。
復自號赤脚道人。久之。有軍士戲烹其猱食之。清音
子嗟歎。即與眾訣別。手書一偈云。八十一年饒舌。終
日化緣不歇。重陽時節歸家。一路清風明月。遂趺疊
[024-0525a]
而化。


金 大漢僧錄



大漢僧錄。姓聶氏。身長九尺。膂力絕人。削髮從佛。持
律誦經。有解性發言不測。若深有得於中者。且能誦
呪驅邪。又名破魔和尚。熙宗聞之召見。賜食授殿中
將軍。固辭曰。臣願始終事佛。不願為官。不拜命。為交
城縣僧錄。領袖一方。賜龍鳳山河衣。衣宮中所製。命
僧錄披以化人。因又稱大衣禪伯。名振一時。服化者
眾。後示寂。闍維。有舍利紅光之異。至今交城人能言
之。惜無詳可考。致大行寥寥云。


金 洪炤傳



洪照。字玄明。其先華州下邽人。世業耕桑。年十八入
道。脩頭陀行。夙夜匪懈。研精修多羅教。落髮後。益勵
奮求解脫。受大名憑空禪師印可。雲游河內。得古廢
寺基。翠壁斜倚。秀木傍鬱。清泉流其下。照顧瞻喜曰。
此正道人安隱處。詢土人。知其為唐覺林禪剎也。照
結草廬。被麤茹糲以居之。久之。四眾嚮應鳩集。興工
開鑿。得遺碑銅像。及然燈淨盞百餘隻。叢席既成。世
宗嘉照行。錫圓通禪師之號。賜院額曰香嚴。照行高
識遠。超頴辯達。自初從道入法藏。依言而探義。因義
而明理。運有為洪濟之慈。入無證真得之妙。弛張用
舍。開闔語默。於覺炤中。恒得自在。提振宗風。開覺後
學。凡祖師之旨。在章句者。必引而申之。學人或探其
涯涘。或接其波瀾。莫不游焉息焉。隨其分量。俱得受
[024-0525b]
用。故一時佛法。以照為司南。居山三十年。未甞過檀
門。日所資用。皆宰官居士。領施奉給。樂而不厭。雖金
帛填委。而囊無一錢。大定二十六年。將逝。沐浴易衣。
問時早晚。對曰。日晡矣。說偈怡然就寂。春秋七十有
二。葬於院西之玉峰。


元 筠高安圓至傳



圓至。字天隱。高安姚氏子。季父勉。父文。叔兄雲。皆中
顯科。為宋名臣。師按窺世相。深有所感悟於中。以咸
淳甲戌出家。依仰山慧朗禪師欽公脫髮。時年十九。
務靜退寡交識。怡然以道味自尚。喜為文章志弘護。
非衒飾知見以自售也。故其文日益進。其曰吾聖人。
自稱文佛。葢以存其道於無窮。非文莫能。曰經曰論。
皆是物也。惟震旦諸師。欲撫中下之質。乃皆以天縱
上智。示為椎朴少文。與愚者同事。乃聖人冥權。非真
然也。愚者誘於其迹。直謂聖人道妙。可以鄙俚凡近
躐。至薄經論為淺教。斥文字為異端。豈不惑哉。其論
吾宗文。獨許嵩明教一人。其融會超了知見。扶宗匡
道之心。居然可思矣。至元元貞間。住建昌能仁寺。說
法一稟於欽。不兩年棄去。師行止不恒。所居斯其最
久耳。大德二年戊戌。卒於廬山。年四十三。惜無修期
以究其道之所歸。化之所及。為可哀耳。有文集一卷。
吳門磧砂魁上人所藏。以示紫陽方虗谷。讀而醉心。
敘其首。刻焉。


得喜.無照.無碍傳


[024-0525c]


得喜。錢氏子。童丱時。依興聖權公薙染。及長慕禪宗。
登天目山。叩幻住老人。有契。旋歸里。清信士有以花
園地施者。師受而結菴。鑿基得古石。刻錢喜二字。眾
異之。菴成。禪錫紛委。幻住為大書喜見二字。顏其戶。
從是鄉人。稱師為喜菩薩。師。以學佛須以解脫為心。
慈普為行。道風所感。一鉢無盡。四事供眾之外。濟益
深廣。衣寒藥病。赴者如歸。生而饑者。養之如人父。死
而暴者。葬之如人子。一以誠信真實。為之弗勌也。甞
演法於吳江程林仲家。有神人。白帽金甲合掌聽。其
後舉眾見之。凡諸大家禳祈。惟師一至為幸。至順中。
移錫盤龍塘。未幾成巨剎。化後舍利纍纍。火處穿斸
求之皆得。鑑無照鑑無碍二公。皆甞事幻住。


無照。南詔人。初習教。辨博英發。每曰。吾聞中國有禪
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其學。使或未當。吾將易其宗旨。
由其國萬里來。一言而悟徹法源。方圖歸以倡道。而
殞於中吳。春秋僅三十有七也。幻住。祭而哭之以文
曰。謂無照。於吾道有所悟兮。真機歷掌。其誰敢欺。謂
無照。於吾道無所悟兮。大方極目。云胡不迷。笑德山
之焚疏鈔兮。何取舍之紛馳。鄙良遂之歸罷講兮。徒
此是而彼非。惟吾無照總不然兮。即名言與實相。互
融交涉而無虧。出入兩宗大匠之門兮。孰不歎美而
稱奇。屈指八載之相從兮。靡有間其毫釐。我閱人之
既多兮。求如無照者。非惟今少。於古亦稀。我不哀無
炤之亡兮。哀祖道之既隳。而今而後。孰與扶顛而持
[024-0526a]
危。對爐熏於今夕兮。與山川草木。同懷絕世之悲。讀
此文酸鼻。苟其人非真有大過人者。不足致老子惜
之至是也。然南詔之有禪宗。實自無炤始。


無礙。永嘉人。參幻住。久之無省。幻住指見龍淵。一日
聞蓮香得入。有偈曰。箇中消息本尋常。幾度無端謾
度量。今日疑團百雜碎。西風一陣白蓮香。不知其所
終。


妙恩傳附大圭.契祖.杰道者



妙恩。生倪氏。泉人也。持律精苦。脇不沾席者四十餘
年。遍參名宿。旋入雪峰。謁湘和尚蒙印可。聲價日騰
起。至元中。僧錄鑑義。白行省。請合開元百二十院。為
一大剎。請師為第一世。師慧解圓融。不以禪廢教。甞
註釋彌勒上生經。以見意焉。武林南山羅漢殿災。師
夢五百僧求依止。未幾。傳聞至。乃即夢夜也。因建羅
漢殿於寺東廂。如數像之恢煥。一倣武林舊時。是以
虗空心。為福德相。益見其慧門無量也。


其法嗣大圭
頌曰。碧眼龐眉解魘人。容求單位笑欣欣。一朝添五
百閒漢。大屋潑天開紫雲。師將示寂。偈曰。不用剃頭。
不須澡浴。一堆紅𦦨。千足萬足。既火。舍利如雨而下。
圭亦有行解。博極儒書。甞曰。不讀東魯論。不知西來
意。為文簡嚴古雅。詩尤有風致。自號夢觀道人。著夢
觀集。及紫雲開士傳。紙貴一時。


契祖。同安張氏生。
亦師付法子。使嗣位行湘師事者。善說法要。渾然天
成。賜號佛心正悟禪師。


有杰道者。清狂無度。恒掃除
[024-0526b]
街市。所至相與譁笑之。所服衣垢甚。忽取澣之言。明
日行矣。至明日。求僧粥不與。杰曰。求之不再。幸與我。
得粥還置几上。危坐而化。祖為舉火。曰。一生杰斗。打
硬參禪。街頭巷尾。掣風掣顛。若無末上。不值半錢杰
道者。誰信寒灰有煖烟。


元 若芬傳



若芬。宇仲石婺州曹氏子。落髮進具。後歷游講肆。頗
得師說。同輩推挽之。欲其弘闡。芬曰。吾不能也。芬為
人清退。善文筆。為上竺書記。讚掦佛事。游戲墨花。極
一時之譽。又善畫。往往寫雲山以寓意。有求者。初不
甚靳。雖寥寥數筆應之。人寶之如連城。後求者。不勝
其多。芬笑而謝之曰。錢塘八月潮。西湖雪後諸峰。極
天下偉觀。二三子。當面蹉過。却求玩道人數點殘墨。
何邪。自是謝事歸深山。即古㵎蒼壁間結菴。顏曰玉
㵎。因以為號。又建閣。對芙蓉峰。自稱芙蓉峰主。甞自
題畫竹曰。不是老僧親寫。曉來誰報平安。其意趣可
想也。如芬者。尚存本色。非盡為末技所掩。視今之圓
顱。習筆墨沾沾自喜者。豈啻天淵哉。


月江淨公傳



宗淨。字月江。婺人也。正菴誾公法子。頎身偉貌。德本
夙植。覺。繇性稟。每以佛乘印參儒典。默而能融。辯而
不肆。所著詩文。皆有足觀。尤以接物利生為巳任。行
持無怠。雖小戒律如踐青折萌。盥手泛席之數。未甞
放心。翰院侍講王公時彥。在秘閣纂修。少師姚公。實
[024-0526c]
總其事。二公論。及東南名僧。而師居其一。總司聞其
賢。舉授徑山住持。一時名公鉅卿。皆樂然出疏勸請
嚮振山靈。師之住是山也。不大設門逕。不廣聚徒眾。
抑渾而務實。甞示人曰。身是一卷活經。無時不轉。口
是兩片死皮。有說便動。真知實謬不在言也。師之為
文字。用濟佛事。過則揮去。如塵垢粃糠。了無留意。至
於整頓山門。事無巨細。宜為必行。可以立住。皆決於
俄頃。無顧慮徬徨之滯。亦法門英傑也。或贊其像曰。
神定氣冲。言雄貌偉。擊拂一下。大海絕流。咳唾一聲。
須彌粉碎。衲子師模。佛祖骨髓。夫是之謂正菴和尚
之的傳。妙喜七葉之華裔也。後念佛而逝。塔於本山。


元 慧明傳



慧明。蔚州靈丘人。其母。夢異人乘白馬素衣借宿而
娠。生異恒童。習詩書。傍通百家之言。棄之謁海雲簡
禪師。言下知歸。海雲美之以頌。還住靈丘曲迴寺。適
西京大華嚴虗席。請海雲。海雲舉師為代。華嚴前住
者失綱。頹𡉏荒涼。久不成叢林矣。師御下寬明。持身
謹肅。道聲高振。凡殿廊方丈。厨庫堂寮。叢席所宜有
者。莫不化朽。為新起廢為興。即壞為成。壬子。世祖在
潛。享師名德。奉師陞堂說法。錫以徽號。既而遷慶壽。
燕京府僚。致請及海雲也。世祖與太子。屢臨法筵。出
內帑作大施會。師倦於化道。告退曲迴。閒庭淨几。翛
然靜適者數年。而華嚴之命復下矣。師賦性淳謹。器
宇恬愉。臨事不回。與人謙穆。每陞堂演法。萬指圍繞。
[024-0527a]
師憑陵數言。使聞者。人人得意於言象之外。有古尊
宿之風。雖日接貴顯。一之以坦。未甞枉道以從物。以
至元七年二月示微恙。謂門人曰。日色晚矣。索筆書
一偈。復云驀直去。擲筆而臥。若熟睡然。撼之以逝矣。
俗壽七十二。坐夏四十五。茶毗。舍利五色燦然。分葬
華嚴曲迴二剎。表之以石。


元 祖英



祖英。號石室。吳江陳氏子。齠年出俗。即䇿杖游諸方。
初從虗谷陵公於仰山。聞徑山晦機道化。亟來投之。
一見契合。留掌記室。自是聲聞日新。出世明之隆教。
杭之萬壽。明之雪竇育王。會有恙。天童砥平石問之。
答以偈曰。是身無我病根深。慚愧文殊遠訪臨。自有
巖花譚不二。青燈相對笑吟吟。後造一龕曰木裰。日
坐其中。不涉世事。至正癸未三月。見一衰婦人叩頭。
請師應身為國王。師曰。吾不願生天王家。逾十七日。
趺坐而化。


元 如玉



如玉。自匡廬至徑山雙溪。見陸羽泉上山麓森秀。遂
結茅息影。持鉢乞食。隨緣化導。自號雙溪布衲。久之。
扶䇿登凌霄。依麓搆室。三年不下山。一日。遙睇吉祥
峰五色瑞雲曰。此中必有靈氣。遂尋至峰陰之坡建
寺。成叢林焉。後敕賜大安。一日。妙嵩禪師。戲以詩悼
之曰。繼祖當吾代。生緣行可規。終身甞在道。識病懶
尋醫。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慈雲布何處。孤月自
[024-0527b]
相宜。師讀畢。舉筆答曰。道契平生更有誰。閒鄉於我
最心知。當初未欲成相別。恐誤同參一首詩。投筆坐
去。六十年後。塔戶自啟。真容儼然。


元 抝撓傳



抝撓。錢塘人。賣菜傭也。每侵晨擔菜入市。一日往太
早。暫歸少憩。覺室中有異。潛壁間聽之。乃妻與人私
語。人曰。彼較我何如。妻曰。彼抝撓。爾平穩。即吟詩曰。
[打-丁+聳]竹烏鴉叫。錢塘門未開。抝撓纔出去。平穩便入來。
遂棄家。往蕭山越王臺栖焉。從此潛心禪悅。深有契
證。後坐脫去。面貌如生。舉身輕輭。每月髮長。姊為剃
之數年。姊曰。我老矣。此後可無長也。又數年而以泥
塑其身。特露其面。好事者。每於春時。迎像入城。以種
因果。至今絡繹云。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