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五
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明 清遠渭公傳



懷渭。字清遠。晚自號竹菴。南昌魏氏子。實全悟俗姓
之甥。法門之嗣子也。生時多異徵。誦書攻文。不待師
授。而知解日勝。全悟喜之甚。亟挽致座下。不數年其
學大進。一日全悟。警勵諸徒。眾未有對。師直前肆言。
如俊鶻橫秋。目無留行。全悟叱之。眾為駭愕。師氣不
少沮。如是詰難至於二三。全悟莞爾而笑曰。汝可入
吾室矣。全悟瀕沒。呼而告之曰。吾據師位。四十餘年。
接人非不夥。能弘大慧之道。使不墜者。唯汝與宗泐
爾。汝其勉哉。全悟既示寂。師肆為汗漫游。虞文靖公
集。歐陽文公玄。雅重師文行。僉曰。是無忝於舅氏也。
師道德形諸篇翰。不知巳者。初以文字相歆慕。師笑
曰。佛法與世法。不相違背。故以餘力及之。將光潤其
宗教爾。苟用此相夸。豈知我哉。師出世。四坐道場。為
法求人。無少退轉。住淨慈則入 聖朝矣。鍾山之會。
名德咸集。師一至京師。遂退居錢塘之良渚。問道者
接踵而至。不翅住山時。洪武八年十二月四。大若有
所惱。召弟子屬以後事。怡然而逝。壽五十九。火化不
壞者三。師法語。有四會錄。詩文有集。善草隷書。又善
鼓琴。同袍以無益諷之。師笑曰。非爾所知。是亦般若
所寓也。師軀分短小。神宇超朗。終身持誦金剛般若
[015-0476c]
經。未甞虗日。生平守道弗變。元至正末。避地匡廬。悍
兵來索金帛。師瞋目訶之曰。浮屠烏有是物邪。兵怒
拔劒欲殺之。師引頸就劒。兵歎息而去。師偉行甚眾。
舉此可例推也。師住淨慈行化。有陳媼者。預夢神僧
臨其門。及師至。稽首作禮願為尼。師舉大法。以開導
之。恍然有所悟入。師行未百步。而婦竟與家人別。坐
脫而去。非師化道入人之深。何能及此。噫。亦異事也。


大千照公傳



慧照。字大千。永嘉麻氏子。童年駿利異。甞聞人誦習
契經。合爪諦聽。長老良公。度為弟子。稟持犯於處之
天寧。蟬脫萬緣。力究大事。首謁晦機熙公於淨慈。一
日閱員淨語。至頭陀石擲筆峰處。默識懸解。流汗浹
背。即腰包。走謁東嶼海公于蘇之薦嚴。反覆辨勘之。
師如宜僚擲丸。飛舞空中。東嶼甚嘉之。遂留執侍左
右。師以為心法既通。不閱修多羅藏。無以闡揚正教。
聳人天之聽。乃主藏室。及東嶼遷淨慈。師分座。表儀
四眾。天曆戊辰。出世樂清之明慶。升座示眾曰。佛法
欲得。現前莫存。知解縛禪。看教未免。皆為障礙。何如
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臨濟之喝。
亦有甚不得巳爾。聞者說懌而去。至正乙未。遷四明
之寶陀。尋宣政院。署師主育王。師憫大法陵夷。孳孳
誘掖。不遺餘力。甞垂三關語。以驗學者。其一曰。山中
猛虎以肉為命。何故不食其子。其二曰。虗空無向背。
何緣有南北東西。其三曰。飲乳等四大海水。積骨如
[015-0477a]
毗富羅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此第三關。最為峻切。
惜未有契其機者。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築室。曰夢
菴。因自號夢世叟。掩關獨處。凝塵滿席弗顧也。一日
召門弟子曰。吾將西歸矣。屬後事於住持。約之裕公。
沐浴更衣書偈。怡然而逝。時洪武癸丑十月也。壽八
十五。臘七十。茶毗。齒睛數珠不壞。舍利五色。爛然者
無算。師三坐道場。有語錄若干卷。師智度冲深。機神
坦邁。晝則凝坐。夜則兼修淨業。真積力久。至于三際
不住。覺觀湛然。非言辭之可儗議。且服用儉約。不如
恒僧。雖不與時俗低昂。賢士大夫。知其誠實。不事矯
飾。多傾心為外護。其遇學徒。一以真率。或以事忤之。
而聲色不變動。出語質朴。不尚葩藻。而指意超言外。
嗟夫。禪宗至宋季而敝。膠滯局促。無以振拔精明。使
直趨覺路。橫川璜公。當斯時。密授天目法印。持降魔
杵。樹真正幢。升堂入室者。不翅受靈山付囑。佛法號
為中興。橫川之同門。有石林者。奮興實角立東西。共
斡化機。西來之道。於斯為盛。師葢石林之諸孫也。故
其死生之際。光明盛大。有如此者。豈無自而然哉。


日本德始傳



德始。字無初。日東信州神氏子。幼聰頴。不好弄。遇羣
兒嬉戲。輒避匿引去。見僧則喜動顏色。從州之天寧
大比丘一公。祝髮為沙彌。逮長。詣山城諸剎。既進具。
坐探羣書通大意。巳而歎曰。昔吾鄉覺阿上人。慧解
精絕。善大小乘。一旦捨所學。附商舶抵中土。謁靈隱
[015-0477b]
遠禪師得法。東歸國人景仰。尊之為禪祖。予晚生末
學。尚何敢高攀逸駕。而望其後塵。然詎可堅守一隅。
而卒無聞耶。因請于其王。得隨國使宣聞溪。詣 闕
朝貢。館於天界寺。久之。聞溪得 旨還國。師偕數輩。
願留華夏。參訪求法。 許之。首謁全室泐公。機語契
合。為掌內記。未幾泐公有西域之行。師失所依怙。聞
古幽都山川之勝。意其必有異人居之。拉友遊觀。及
足跡殆遍。尋憩慶壽。若有所待焉。越明年洪武壬戌。
獨菴衍公。來蒞寺事。以師為法門猶子。延致丈室。相
與激揚臨濟宗旨。意甚相得。二十三年庚午。師告去。
緇素遮留之不可。遂西踰棧道。巡禮峨眉。時 蜀獻
王之國成都。嘉師遠來。邀至咨問禪要。禮遇勤厚。歲
丙子。被 命出世無為之大隋。瓣香為全室嗣。繼遷
飛赴。道望彌隆。衲子坌集。室無所容。一住七年。法席
幾于全盛。永樂初。獨菴繇左善世正衣冠。進階太子
少師。念師遠在西蜀。寓書招之。既至。迎歸其第。昕夕
論道。六年春。應聘董平坡之席。居再歲。即謝事。十年
壬辰。將闢靜室為佚老計。遇 太宗皇帝。特旨𢌿領
龍泉寺。師欽承 明命。蚤夜孜孜。以繕修興復為先
務。凡棟宇蠧弊者。伐美材以易之。堦戺頹𡉏者。購堅
甓以完之。丹堊之麗。塗塈之新。比舊有加焉。先是
 獻王。與師備買山之貲。師不自有。乃命工以漆布附
土偶。肖西方三聖之像。金珠彩色。為之莊嚴。曲盡其
妙。又甞以達官富室所施。服玩之具。貿錢數萬緡。造
[015-0477c]
千臂大悲像三軀。授淨信者敬事之。其平昔。尤喜賑
䘏貧困。薄於奉巳。厚於待人。以故四坐道場。囊無餘
蓄。楮衾瓦鉢。聊以自隨。斯皆師之狥緣誘物。權巧方
便耳。若夫高提祖印。勘辯方來。全體大用。逈出乎言
象之表者。微上根利器。或未易窺測焉。後端坐書偈。
示寂于退處之金剛室。茶毗。獲舍利百餘顆。晶熒圓
潔。塔焉。時宣德四年九月也。


非幻禪師傳



道永。字無涯。非幻其號。信安浮石鄉吳氏子。初娠。父
夢明果長老肩輿至門。誕之夕復然。因名之曰原僧。
信嚮堅定。初識字。日課金剛經一卷。父以宿因。俾入
烏石山。從傑峰愚公為僧。初入門。峰問。何處來。師答
云。虗空無向背。峰隨指寺鐘俾作頌。即口占偈云。百
鍊鑪中滾出來。虗空元不惹塵埃。如今掛在人頭上。
撞著洪音遍九垓。時年十二。峰大器之。即令祝髮居
座下。躬服勞勩弗懈。積久凝滯澌盡。游刃肯綮。所向
無礙。遂受印可。永樂丁亥初。 太宗文皇帝。有事於
長陵。廷臣有言。師精於地理學者。徵至。入對稱 旨
意大加宴賚。即授欽天監五官靈臺郎。賜七品服。俾
蒞其事。事畢。將大用之。師懇求願復為僧。遂擢僧錄
司右闡教。住南京碧峰寺。未幾。俾住持靈谷寺。 恩
遇益隆。庚子閏正月二十八日示寂。時 朝廷。方于
靈谷建大齋。禮官董其事甚嚴。師獨若不經意。其徒
怪問之。師笑曰。自家有一大事。甚緊無暇他及。至是
[015-0478a]
沐浴更衣。敷坐榻上。二僧捧紙至前。把筆大書偈云。
生死悠悠絕世緣。蒙 恩永樂太平年。這回撒手歸
空去。雪霽雲消月正圓。投筆而逝。同官啟聞。有命停
龕方丈。十又三日。再遣官致祭。顏面如生。茶毗之夕。
祥烟彌布。舍利充滿。師說法。簡易剴切。從而歸之者。
如水就下。至不可遏。連主大剎。率能興墜起廢。至機
鋒觸發。往往屈其行輩。聲聞遠邇。亦宗門之巨擘云。


無旨授公傳



可授。字無旨。一號休菴。台臨海李氏子。初教而後禪。
親見獨孤明公。為虎巖伏老嫡孫。出世。凡四坐道場。
皆不出乎台境。諸方將倚之以為重。競來敷致。師漠
然若不聞。作休菴于西塢。日修淨土法門念佛三昧。
且曰。此即禪定之功也。惡可強分同異哉。 國朝洪
武六年。杭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起師。師勉應之。行至
錢塘江濵。淨慈諸勤舊。相與謀曰。此大善知識。胡可
失也。帥眾邀于道。擁居其位。師屢却之不聽。色頹然
不怡。時當歲儉。問道者如雲。糗糧方患不繼。而施者
踵至。居二載。而退歸臥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召
左右謂曰。吾將逝矣。或請偈。曰。吾宗本無言說。乃合
爪連稱佛號。至聲漸微而寂。閱世六十九。僧臘五十。
龕留七日。顏貌不變。闍維。齒牙貫珠不壞。舍利光色
晶瑩如金銀水精者。徧滿於地。塔而藏焉。師儀觀雄
碩。識見敻卓。其於榮名利養。視之如無物。出專法席。
皆迫於不得巳。會 朝廷。設善世院。總統天下釋教
[015-0478b]
事。或勸師求檄以主名山。師笑而不答。然其所蒞之
處。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必革其敝習。新其規制。使
可貽于悠久。五會語。多肆口而說。曾不經思。平居遇
物成味。率出人意表。戒其徒勿以示人。至於尊賢尚
德。推巳及物。有非人之所及。誠末世大法幢也。


德隱仁公傳



普仁。字德隱。蘭溪趙氏子。趙故名宦家。師生有出塵
之思。博極羣書。參了然義公于智者。機鋒奮觸。當仁
無讓。聲稱籍籍。起叢林間。掌記室於東陽輝公。分座
說法于南楚悅公。古鼎銘公。月江印公。無弗咨叩。相
與辯詰無虗日。徵以宗門機緣。大而沙界。小而毫芒。
無不收攝。激揚正法之餘。旁及辭章者。唯覺隱誠公。
笑隱訢公。為最密。元至正乙未。部使者挽師。出世金
華之西峰。時天下大亂。師知事不可為。鳴鼓而退。及
王師聚婺州。 駕幸智者。見其山川深秀。而法席尚
虗。特 詔師住持。不聽。韶之南華。不遠三千里。致州
侯之命。不從。杭之中竺。其請如南華。又加勤焉。師惠
然欲往。郡守鍾某。惜其行。從容問師曰。佛法有重輕
耶。曰否。曰佛法既無重輕。師位寧有崇卑耶。師一笑
而止。久之。起應淨慈。道聲洪震。方以興壞起廢為巳
任。而秘書事起矣。有誣智者寺僧購名畫以歸者。事
下刑曹。刑曹以師舊主智者。當知其是非。逮而質焉。
事將白。忽示微疾于京師寓舍。屈指計曰。此八月八
日最良。吾將逝矣。至期整衣。端坐而化。閱世六十有
[015-0478c]
四。僧臘五十。師風指孤峭。不樂與非類狎逢。學行之
士。輒敬之如賓師。縱無儋石儲。亦必久留不厭。故薦
紳服其偉度。樂與過從。善談論。終日不倦。玉貫珠聯。
纚纚絕可聽。尤能汲引後進。隨資誘掖。克底于成。有
三會語錄。山居詩一百首。傳世。


白雲度公傳



智度。號白雲。處之麗水吳氏子。年十五。慨然有出塵
志。父母峻拒之。師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焉。父母
無奈何。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公。剃髮具戒。即寺側
楞伽菴。深習禪定。每趺坐。達旦不寐。如是者數年。巳
而歎曰。六合之大如此。頺然滯一室可乎。遂出游七
閩。徧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者。旋浙。見靈石芝公于淨
慈。又登天目。參斷崖義公。談鋒銛利。人莫之敢攖。時
無見覩公。說法天台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師往拜
之。一見刳心焉。服勤數載。盡揭底蘊。無見囑之曰。昔
南嶽。十五出家。受大鑒記莂。後得馬祖。授之以心法。
針芥相投。豈在多言耶。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
解。著于行履。方為報佛之深恩耳。師佩伏之弗敢忘。
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公。走雲居。見小隱大公。皆無異
辭。既而旋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二公。互相䇿勵。如
恐失之。後從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請。出世龍泉之普
慈。眾至八百人。移茅山。遷武峰。從者恒如初。國初吳
元年。隱禪智之岑樓。洪武已酉。 詔起天下名僧。敷
宣大法。師與焉。初力辭。戍將強起之。適師至。而會事
[015-0479a]
解嚴。遂還杭。杭人奉師居虎跑。又入華頂。未幾示微
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留之。師曰。葉落歸根。吾所願
也。遂回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云。無世可
辭。有眾可別。太虗空中。何必釘橛。擲筆而逝。壽六十
七。臘五十二。闍維。得五色舍利。塔於院之西。師靜謐
寡言。機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厲之色。唯以實
相示人。所至之處。人皆欽慕。如見古德。或持香花供
養。或繪像事之。不可以數計。見客無懈容。無蔓辭。有
問則言。無則終日澄坐。所作偈語。不許人錄。故今無
傳者。


傑峰愚公傳



世愚。號傑峰。衢之西安余氏子。初從孤嶽嵩公。供灑
掃之役。巳而為大僧。謁古崖純公。石門剛公。涕淚悲
泣。祈以求端用力之要。二公欣然語之。師佩受其言。
不分明暗。兀坐如枯株。時年二十五矣。踏濤江而西。
見諸大老。如布衲雍公。斷崖義公。中峰本公。師一一
咨叩。下語不契。中心瞀亂。遂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
戶限。聞止巖成公。倡道大慈山。亟往謁焉。巖示以南
泉三不是語。師聞而益疑。仍還南屏。類氣絕之人。行
坐寢食。不狥覺知。一夕。聞鄰席僧唱證道歌。至不除
妄想不求真。豁然如釋重負。舉目洞照。不見一物留
礙。喜躍不自勝。疾走見止巖。會止巖游姑蘇。趨天池。
求證於元翁信公。仍歸止巖。止巖喝曰。何處見神見
鬼。師曰。今日捉了賊也。曰賊在何處。師便喝。巖竪起
[015-0479b]
竹篦。命師指名。師便掀倒禪牀。巖曰。爾欲來捋虎鬚
耶。師作禮。巖連打三下。囑曰。善自護持。他日說法度
人。續佛慧命。至順二年。歸西安。住烏石山。澄居攝念。
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載。聲光日振。緇素之士。坌集座
下。恒至二三千指。至無所容。既而遷廣德之石溪興
龍寺。嚮化之盛。不下烏石時。烏石之眾。如子失母。力
迎其還。適郡境。新建佛剎者四。曰古望。曰龍眼。曰寶
蓋。曰普潤。皆延師開山。為第一祖。師起應之。無不感
慕而奮迅。 國朝洪武三年。郡守戍將。舉水陸大會。
僉謂。非師不足拯拔幽滯。師勉強成行。竣事而反。示
微疾。召門弟子。勉以精進入道。書偈擲筆而逝。越七
日。奉全身藏于烏石慈雲塔院。壽七十。臘五十。得法
弟子十餘人。無涯永公最著。師道價傾四方。非惟禪
林奔湊。而公卿大夫。若太尉高公納麟。兵部尚書黃
公德昭。浙江行省左丞老老。江東廉訪副使伯顏不
花。或函香致敬。或馳書問道。或上謁親領玄要。得其
片言隻字寶之。不翅南金。師之施可謂博矣。使其正
席名山。則惠利所被宜益廣。今乃僅止於斯。有識者
恒傷之。


萬峰蔚禪師傳



時蔚。字萬峰。溫州樂清金氏子。生而室有光。母懼欲
弗舉。其姑保而育之。襁抱中。見僧輙微笑。作合掌態。
年十一讀法華有省。入杭受具戒。謁止巖禪老於虎
跑俾參南泉三不是。迷悶無所入。抵明州達蓬山。卓
[015-0479c]
菴。佛跡古址。力究至忘寢食。一日聞寺主宗律師。舉
溈山踢倒淨瓶話。忽大悟。偈曰。顛顛倒倒老南泉。累
我功夫却半年。當下若能親薦得。如何不進劈胸拳。
走虎跑呈悟。復之華頂。謁無見求決擇。見。深肯之。囑
曰。爾年小且居山去。蔚仍還達蓬。單丁十歷寒暑。時
千巖長禪師。住伏龍山。道望昭著。蔚提包謁之。相見
如舊識。慧辯風馳。如天馬行空。不可控馭。巖亦極盡
鉗槌之妙。知其巳徹。顧謂昭首座曰。蔚山主。頗有衲
僧氣象。煩請歸堂。尋為第一座。一日巖陞堂。舉無風
荷葉動。一定有魚行。語未畢。蔚出眾。震聲一喝。拂袖
便行。巖示以偈。有一喝西江水逆流之句。既而別巖。
住靜嵩山。又一紀。巖前後為手書招之者三。所以愛
重期待者甚厚。比至。使分座說法。遂付以法衣。囑云。
汝緣在浙西。可往化導。吾道有寄矣。蔚奉命入吳。凡
三築精藍。卒之玄墓鄧蔚山中。斬蒙羃結菴居之。久
之。四眾歸向。乃搆為大伽藍。額曰聖恩。奔赴者日甚。
一日至不能容。蔚隨機演說。俾人人滿意。故人益慕
而信之。於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坐化。閱世七
十有九。僧臘六十。停龕十三日。肢體溫軟香潔。如平
時。門人奉全身。󰢍於菴之西崗。師貌古神清。髭鬚疎
朗。寡緣飾。千巖稱其純粹質樸。有古人風。談道三十
餘年。吳人無少長。咸知敬慕。有繪像而事之者。平生
未甞讀書。惟以深悟自得。其形諸語默者。俱能刊落
浮華。而一踐乎其寔。門人請留法語。蔚曰。從上佛祖。
[015-0480a]
諸所言說。句句朝宗。言言見諦。略不肯聽從。況吾言
乎。悉付火燼。門人。竊而錄其少許以傳。蔚未化前數
日。大眾普集。或以得法承嗣為問。示偈曰。慈悲無念。
華開果熟。因地分明。慧寶致囑。葢記無念學。翠峰華。
榮果林。寶藏持四公也。於中。學公顯受衣法。後出世。
開導之盛。無媿于蔚。況受知 太祖高皇帝。龍章寵
錫。雲漢昭回。法脉淵源不絕。蔚所付得人矣。


德馨傳



德馨。義烏方氏子。幼有超俗志。依千巖長公為弟子。
執侍十五年。恂恂然若闇于機者。聞法要。每嘿識心
通。一旦喟然歎曰。日月如跳丸。人命如春霜朝露。而
久安於此。吾其為井蛙乎。乃躡蹻出游吳越間。歷抵
大尊宿。求切究。若端元叟。訢笑隱。忠曇芳。咸嘖嘖期
許。又見瑱頑石于石溪。瑱問何處來。對曰。伏龍。又問
何名。對曰。德馨。曰有字乎。曰無。瑱云。詎不聞乎。斯是
陋室。惟吾德馨。其字曰蘭室。可也。師欣然作禮云。謝
和尚命字。拂衣徑出。瑱云。好箇師僧。只恁麼去。乃反
伏龍。依長公卒其業。將一紀。長囑之曰。汝平實地上
人。擔負大事。吾將爾望。宜善自護。以至正壬辰。杖錫
過金華。至城西止焉。其地有泉。曰君子泉。乃宋劉嶠
隱處。岡巒迴合。林樾幽鬱。將結茅以居。地主曹仁卿。
即割以奉。緇白景向。金穀之施。不求而至。不數年遂
成精舍。其規制一如大伽藍。榜曰清隱。歲無一畝之
入。而凡供養之需。沛然有餘。諸方參德。來視如歸。會
[015-0480b]
聖壽缺席。僉議。非師莫宜補其處。爭相攙勸。不從。則
白於郡府強起之。 國朝辛丑歲也。婺人。瞻戀莫能
巳。曰吾師聖壽何有焉。乃相率迓之。明年復歸清隱。
又十年。洪武壬子冬。始化。師履行誠實。不事緣飾。凡
接學者。未甞一言。語相以為教。以身為教者居多。蘇
公平仲。歸自南京。往往聞師名縉紳間。因就謁之。延
坐室中移時。起居外無一辭。請曰。甞聞長公見客。口
如懸河。剎那頃數千言。師其大弟子。顧嘿然如此。將
不言以餂我耶。抑執德不同。作佛事亦異也。師曰。昔
吾師。未甞不言而未甞言。今吾。未甞言而未甞不言。
道無隱顯。焉有語嘿乎。蘇深服之。以為有道之言。


法秀禪師傳



法秀禪師。不知何許人。見左春坊鄒濟所作。般若禪
院記中。想見其人。故當時高德。惜無從考始末。記稱。
江寧天王山有佛龕。曰般若。在京都城南九十里。山
形勢若蓮花。二水環拱于其間。峰巒秀麗。泉清木盛。
堪為阿蘭若地。元大德中。法秀禪師。棲禪於此。師得
法於千巖長禪師。戒行孤峻。甞居婺之聖壽。為第一
座。道播諸方。禪衲雲集。至正甲午。 太祖高皇帝渡
江。聞師名。單騎入山。與語相契。時遣繆總制者。送供
久之。師游廬阜。莫知所之。境遂蓁蕪。洪武二十年歲
丁卯。 上記憶其事。 詔工部右侍郎黃立恭。選一
辦道僧。即舊地重新創立。因諭之曰。我渡江來。曾謁
法秀禪師。其僧有見識。立菴正在蓮菂上。賜名般若
[015-0480c]
禪院。立恭乃舉僧紹義。引見受命而去。遠近聞 上
意所嚮。莫不隨喜。輸財助力。未幾而成叢席。即今之
般若寺也。


明河曰。圖記列千巖法嗣。唯萬峰蔚松隱然耳。安
知復有秀哉。如秀者。顯隱之際。猶神龍。不可得而
繫覊。能使我 聖祖。僅一見之。不及再見。至念其
人不忘其處。誠足傳持師道。將超然跨蔚而上之
天際真人。宜乎 聖祖謂其有見識也。故予。不能
盡無疑于圖記之所見。而於圖記之所未見。寓想
增歎之深。不特秀公一人而巳。


西竺來禪師傳



本來禪師。西竺其號也。生撫州崇仁裴氏。七歲出俗
十三謁一峰寧公。付以禪觀之法。甞一定七日。偶聞
人讀清淨經。豁然有省。頌云。幾年外走喪真魂。今日
相逢逈不同。身伴金毛石獅子。回頭吞却鐵崑崙。似
一峰。峰用本色鉗鎚。痛與錐劄。示以偈曰。青山疊疊
雨濛濛。獅子金毛撥不通。我也自知時未至。十回放
箭九回空。項峰示寂。師於定中。與峰相見。作轉語數
十。打破水碗。遂出定而垂淚噓歎。因往金山。見慈舟
濟禪師。方得決了。遂嗣焉。舟以深居巖穴。為囑師奉
以周旋越後。 寧藩。聞師道邁。以禮三請。師不赴。且
欲深隱。 寧藩恐竟失師。因進書問道要。師拈方便
語示之。 藩信受。奉八字師號。以尊顯之。從茲道譽
徧寰區矣。乃走盱江黎川。隱壽昌禪院。學者踵集。復
[015-0481a]
入閩之杉關。趨赴有加。葢以雷聲雖遠。聞者自震。雖
欲痛晦埋踪。不可得也。眾至無所容。主事措置土木。
工甫畢。師焚香趺坐。索筆書偈云。這个老乞兒。教化
何時了。顛顛倒倒任隨流。是聖是凡人不曉。咄來來
來去去去。海湛空澄。風清月皎。擲筆泊然就逝。閱世
六十八。僧臘五十五。時永樂壬寅十月八日也。


如皎傳



如皎。字性天。四明周氏子。七歲患腸癰。醫剝生蟾蜍
以治。師見惕然曰。物我皆命。奈何害之。奪而縱去。父
母奇之曰。必佛種也。乃命出家。禮正菴中公為師。而
落髮焉。隨侍正菴入京。參同菴簡禪師于天界。典藏
鑰。究楞嚴。晝夜講讀不輟。過勞得咳血疾。同菴謝世。
值正菴主饒之景德。師侍行。舊疾亟增。欲還天界養
病。正菴曰。吾方賴汝匡輔。若去我獨處此。無益也。遂
退席偕還。疾愈。聞古拙俊公居繁昌。乃函香而往。古
拙命參無字話。復還天界。立誓不出山。禁語千日。永
樂丁亥。會古拙奉 詔旨天界。山居終老。師幸親炙。
一夕夜靜推簾見月。驀然有省。歎曰。元來得如此也。
翌日見古拙。入門不作禮。震威一喝。古拙曰。皎上人。
今日冷灰豆爆。莫是貧人得寶耶。師曰。寶即不得。得
即非寶。曰。憑何如此。師即趨前問訊。退位叉手立。古
拙曰。父母未生前。畢竟如何。師屹然一默。良久。古拙
曰。還我向上句。語未絕。師以衫袖蒙首趨出。呈偈云。
午夜推簾月一彎。輕輕踏破上頭關。不須向外從他
[015-0481b]
覓。只麼怡怡展笑顏。古拙閱之。以掌撫師背曰。此正
是持不語底人也。述伽陀為之助。喜遂歸侍正菴。俄
正菴示寂。乃飄然度嶺。至西坑築菴居之。影不出山
者二十年。坐死關千日。宣德壬子。武林請主虎跑。不
應。祖堂幽棲。復固請之。不獲巳一出。據猊提唱。學徒
雲集。將終。集弟子曰。文章佛法空中色。名利身心柳
上烟。惟有死生真大事。殷勤了辦莫遷延。復問云。死
生既大。汝等且道如何了辦。眾不能對。徐云。我今無
暇為君說。聽取松風㵎水聲。言訖而逝。壽七十。徒眾
奉全身。塔於菴之左隴。師儀狀魁偉。性格清奇。度量
含弘。戒簡堅峻。口不言人過失。徒眾越度者。惟以冰
顏示之。待其自化。有犯之者。怡然不與較。兼涉外典。
平日漫成偈語。無非祖意。以示人光明顯赫。近古耆
宿難與為比也。


香嚴澄禪師傳



覺澄。山後蔚州人。十歲不茹葷。從雲中天暉[日/〦/水]公落
髮。痛絕人事。閱大藏。越五寒暑乃周。後因提無字話
有省。道譽隆起。鉅卿名公。交薦之住南陽香嚴寺。大
為人所歸。逾年棄去。上西蜀。游江南。受大戒於杭之
戒壇。還登太岡山。訪月溪和尚。又入投子。禮楚山琦
禪師。遂獲印記。俄而別去。養靜固始之南山。星霜頻
易。又往五臺。禮文殊請光瑞。得如所祈。密有感悟。還
鄘城。逢天界首座清寧。請居高座寺。寺後即雨花臺。
梁雲光法師講法華。天雨花處。師遐繼芳躅。善於開
[015-0481c]
導。鍵閉山居十餘載。足不躡城市。而聞風者從化。有
藥師科儀雨花集。行世。成化癸巳八月九日。端坐夷
然而化。少息。眾皆凄泣。又徐開目曰。不須如是。復瞑
目長往。


無念傳附一覺



無念學公。德安陳氏子。九歲出家。禮無極和尚為師。
東游姑蘇。見萬峰蔚禪師。一喝下領旨。萬峰出法衣。
說偈送之。歸寶林寺。道聲藹著。遠近翕然宗之。寶林
當四會之衝。天兵征陳友諒。寺燬緇流盡散。唯學一
人守之。荒墟蔓棘。弔影數年。暨我 聖祖。削平僣偽。
奄有四海。偃革崇文。聿興吾教。學有復創之志焉。於
是。善信雲集。向化風從。不三四年。寶林金碧掩映。如
化樂天宮矣。洪武十五年。 孝慈皇后。陟天楚藩。建
大會。集千僧於洪山。學在焉。王見而異之。遂留邸舘。
建九峰寺居之。學具福德相。行慈悲行。人見之意消。
故有不言而化者。是能倡大緣舉大剎。皆一呼而應。
成之之易。如掇之也。當道者。薦於朝。 聖祖召見便
殿命坐。應對稱 上意。禮遇隆渥。欲留主京剎。固辭
弗受。厚賜。遣中官送還。二十九年。再遣中官。奉 御
製懷僧詩文一軸。松花實各一器至山。諭慰彌至。
 勑曰。前者僧無念。戒行精於皎月。定慧穩若巍山。暫
來一見。去此甞懷。懷之不巳。遣人就見。特以松實供
之。兼以詩勞之云云。又賜僧無念九歲出家詩。學皆
如韻。和之以上。 上覽之大悅。自是深信吾道。頗亦
[015-0482a]
省刑寬法矣。永樂四年示寂。閱世八十有一。塔全身
於九峰獅子巖之陽。


一覺。祝髮精修。甞剌血書雜華經八十一卷。善吟咏。
有寒泓稿。與太子正字桂彥良游。甚厚。一日彥良。侍
 上文華殿。 上問。爾在鄉里與誰游。對曰。有僧覺
性原。甞與游。有詩贈之。因誦詩。 上稱善。即 賜和。
命考工監丞徐瑛書之。寄贈一覺焉。


無念受知 天子。見禮親王。極一時之盛。全以實
行感動。至一覺。則以桂重也。然一覺固有所以取
重於桂者。儒尊士行。僧貴德業。我 聖祖。敬德慕
道之心。世出世間一揆。深得靈山付囑之意。即師
號一節。在宋元時。何其紛紛也。至我 朝。卷跡一
掃。故歷代帝王。護法尊僧。非不及則過之。唯我
聖祖。為體道得中云。


楚山琦傳



紹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動止。寡言笑。
九歲出家。從玄極和尚學禪。後獲印于東普無際禪
師。正統六年。再參東普。普問。子數年住何處。曰我所
住處。廓然無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無失。何得之
有。普曰。莫不是學得來者。曰一法不有。學自何來。普
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誰落誰空。普曰。克家須是
破家兒。至晚復召入。詰之曰。汝將平昔次第發明處
告我。師悉具以對。普曰。還我無字意來。師偈答曰。這
僧問處偏多事。趙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
[015-0482b]
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處。曰青山綠
水。燕語鶯啼。歷歷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
頭頂虗空。脚踏實地。普召弟子。鳴鐘集眾。取袈裟拂
子授之。師容止莊重。雖宴居。如對清眾。具擇法眼。勘
驗學者。百不失一。門徒數十人。唯寶山金者。深入堂
奧。讀師語錄。直捷簡明。不在古人下也。


古庭傳附淨倫



善堅。姓丁氏。永樂甲午。生於滇城南郭。其夜紅光異
香。充盈戶室。十歲入五華寺。禮宗上人為師。易名善
賢。十九參柏巖禪伯。自是習坐不輟。巖異之。勉持觀
音名號。宣德二年。巡按御史張公善相。謂諸老宿曰。
此子。非凡間人。三十後當佩祖印。諸德宜善視之。庚
戌走金陵。謁無隱道和尚。示師萬法歸一話。力究數
年。偶閱圓覺經。至身心俱幻。劃然自釋。云。離此身心。
誰當其幻。目前境物。非我之留。死去生來。安可息也。
乙卯抵貴州擁蘿山。因入蜀。脇不至席者數年。遂大
悟。正統間。無際奉 詔住隆恩。師袖香見之。獲印記。
付信衣拂子。更號古庭。天順間。住浮山。從化者眾。師
之玄言妙行。不獲悉紀。觀師所著閒閒歌。則知其槩
矣。歌曰。君不見我閒處。我閒閒處閒閒餘。疊嶂重巒
鎖碧居。松頭每夜銀蟾暉。放出清光炤我閨。望高巔
見遠水。千山萬山何巳矣。環烟四絕境空如。坐臥繇
吾心自主。閒中閒誰理會。山中更有深深地。雨過山
青色更佳。滿巖烟霧多蒼翠。禪欲參道欲學。不學不
[015-0482c]
參惟快活。絕無人事與相關。雅有鳥猿聲聒聒。這閒
翁何所據。年來日去誰相似。聰明知解沒些兒。破衲
蒙頭惟一味。君不知我閒趣。萬論千經徙指註。世尊
良久落人機。見影追風猶累墜。不無無何有有。一見
明星顛倒走。銕牛日午過秦川。木馬追風夜半吼。間
自在身幾幾。百年之事一彈指。富貴功名總屬空。古
今多少皆如此。眾生心諸佛性。生生死死何時定。老
胡掘地陷人坑。似與鉢盂安把柄。閒中閒說向人。但
得心安莫慮貧。眼空四海無相識。唯見依依嶺畔松。
閒散誕忒蹉跎。未甞開口念摩訶。總是閒情閒不過。
大平無事且閒歌。又有山雲水石集。盛行於世。暮年
返滇。建歸化禪林。以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遷
化。肉身如生。四眾龕而奉之。


淨倫。號大巍。師門人中之皎皎者。鍼芥投於浮山。道
化被於南服。黃慎軒太史輝。極其歎美。謂。古庭大巍。
皆宗門開士。有遠錄公之遺風焉。


甞以詩寓道。山居吟云。無事山房門不開。土堦春
雨綠生苔。此心將謂無人委。幽鳥一聲何處來。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五
[015-04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