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八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宋 宣州興教坦禪師



坦禪師。溫州牛氏子。業打銀。因淬礪瓶器有省。即出
家參琅琊覺公。機語頓契。天衣懷住興教。師為第一
座。及天衣受他請。欲聞州乞師繼住。時刁景純學士。
守宛陵。恐刁涉外議。乃於觀音前。祝曰。若坦首座。道
眼明白。堪任住持。願示夢於刁學士。刁是夜夢牛在
興教法座上。衣凌晨辭州。刁舉所夢。衣大笑。刁問其
故。衣曰。坦首座姓牛。又屬牛刁就座。出帖請之。師受
請升座。有雪竇化主省宗。出問。諸佛未出世。人人鼻
孔遼天。出世後為何。杳無消息。師曰。雞足峯前風悄
然。宗曰。未在更道。師曰。大雪滿長安。宗曰。誰人知此
意。令我憶南泉。拂袖歸眾。師曰。新興教今日失利。便
歸方丈。令人請宗至。謂曰。適來錯。祗對一轉語。人天
眾前。何不禮拜。葢覆却。宗曰。大丈夫膝下有黃金。爭
肯禮拜。無眼長老。師曰。我別有語在。宗乃理前語。至
未在更道處。師曰。我有三十棒。寄你打。雪竇宗。乃禮
拜。


南安雲封寺圓禪師傳



道圓。南雄人也。性純至。少游方。雖飽參未大通透。聞
南禪師居黃檗積翠菴。往依之。一日燕坐下板。聞兩
僧舉百丈野狐因緣。一僧曰。只如不昧因果也。未脫
[008-0420c]
得野狐身。一僧應聲曰。便是不落因果。亦何曾墮野
狐身耶。圓悚然。異其語。不覺身起上菴頭。過㵎忽大
悟。見南公。敘其事。未終涕交頤。南公令就侍者榻熟
睡。忽起作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無忌諱。丈夫氣宇
如王。爭受囊藏被葢。一條楖栗任縱橫。野狐跳入金
毛隊。南公大笑。久之。又作風幡偈曰。不是風兮不是
幡。白雲依舊覆青山。年來老大渾無力。偷得忙中些
子閒。雲菴老人。常手疏此二偈。大稱賞之。謂其機鋒
不減英邵武。後出世住大庾雲封寺。莫知所終。


黃檗勝.昭覺白.信相顯三師傳



惟勝。潼川羅氏子。得法於黃龍南公。然未見公時。巳
大悟。特就印之而巳。時黃檗席久虗。瑞州太守委黃
龍。擇主法。黃龍撾鼓集眾。垂語曰。鐘樓上念讚。牀脚
下種菜。道得者住黃檗。眾寂然。勝出眾曰。猛虎當路
坐。黃龍大悅。遂以應命。道風大震。名播海內。白梓州。
飛烏人。姓支氏。父謙聞道嵩山道者。以死生為戲。白
衣而梵行。甞云。吾根鈍。不得入圓頓。願有子續慧命
足矣。自少聞父誨。諦聽沉思。有如夙習。一日過溪。忽
有省。遂往峩眉山落髮。父子相依游講。通性相宗經
論。去之南遊。首謁太平俊公於澧州。俊謂真吾法子。
付以說法大衣。白遜謝。聞黃檗道望造焉。三年未印
可。操事益勤。一日勝擡頭儗有言。白咄曰。這老漢。勝
大笑肯之。元豐末。南康郡王。邀勝詣輦下。白侍行。會
太學生上書訟博士者。語連勝。有旨放歸蜀。門人星
[008-0421a]
散。白獨負巾鉢以從。既至居昭覺。法筵之盛。猶黃檗
也。勝將化成都。帥以繼席主化為問。師曰。無如白者。
白開法。遵南方規範。一洗律居之弊。不超性海是理
事縛。不透聲輪是語言縛。白上堂語也。諸方傳誦。靡
然向風。朝散郎馮敢。奉議郎段𤣱。天台山隱者宋放。
唐安文士祖思昱。皆摳衣執弟子禮。元祐末。白水寺
僧正闕。丞相蔡京。時帥蜀。命白往。白不樂。遂併昭覺
辭之。歸舊剎說法。久之示疾。頌曰。風高月冷。水遠天
長。出門無影。四面八方。怡然而寂。顯遂嗣其法。顯。潼
川王氏子。少舉進士。有聲。甞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
見水。泠然盈室。欲汲不可。而塵境自空。悟曰。吾世網
裂矣。往依白得度。隨眾咨參。一日白問。高高峯頂立。
深深海底行。子如何會。顯於言下頓悟。曰。釘殺脚跟
也。白舉起拂子。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南游見五祖
演和尚。久處侍寮。澈法底蘊。四十餘年始還。時白尚
無恙。舉應長松。遷保福信相。太常卿蘇元老。序其語
錄云。頃者吾蜀。但以講席律壇。為無等等法。未知祖
道之高。晚得真覺勝禪師。自黃檗。闡化成都昭覺寺。
初會易之廣大。變動周流六虗者。又原道之微妙。混
成先天地生者。遂言曰。吾法函葢乾坤不為大。銷殞
虗空不為難。當體現成。隨用立具。西南緇素。驟聞者
多。瞪矒不入。久各憮然。莫不失喜落涕。恨遭遇之晚。
勝禪師既歿。紹禪師繼之。其法猶勝禪師也紹即白。而
化度加眾。紹禪師既歿。顯禪師繼之。其法猶紹禪師
[008-0421b]
也。而緣合加盛。前住長松。今居保福。皈依之侶未可
計。濟拔之功未有艾也。嗚呼。釋迦別傳。迦葉親授。西
天祖師所護念。中華耆宿所承襲。遐哉邈矣。不圖今
日及吾身親見之。然師奧句微言。某未敢窺測。聊舉
大略。曉吾黨新發意者。蘄與交臂作舞。同趍師門云。
葢其為時賢致歎。如此。


明河曰。顯出蜀得東山。磨淬最久。始臻源奧。及出
世。獨為紹覺燒香。議者謂。其以小技溷掩道望。以
故情謬紊師承。叢林目為顯牛子云。


報本元禪師傳



慧元。潮州倪氏子。十九為大僧。遍歷叢席。於黃龍三
關語下悟入。住安吉報本院。為人孤硬。有風度。威儀
端重。危坐終日。南禪師門弟子。能縱跡其行藏者。惟
元而巳。元。初開法。法嗣書至。南公視其名曰。吾偶忘
此僧。謂專使曰。書未欲開。可令親來見。專使反命。元
即腰包而來。至豫章。聞南公化去。因留歎息。適晦堂
老人。出城相會。與語奇之曰。恨老師不及見耳。元道
化東吳。歸之者如雲。甞自乞食。舟還遇盜。舟人絕呌。
白刃交錯於前。元安坐自若。徐曰。所有盡以奉施。人
命不可害也。盜既去。達旦人來。意師死矣。而顏色不
亂。神氣如常。其臨死生禍福。能脫然無累如此。自說
法來。一榻蕭然。長坐不臥。三十餘年如一日。化後塔
全身于峴山。


景福順禪師傳


[008-0421c]


順公。西蜀人。有遠識。為人勤劬。叢林後進。皆母德之。
得法於老黃龍。初出蜀。與圓通訥偕行。巳又與大覺
璉游甚久。有讚其像者曰。與訥偕行。與璉偕處。得法
于南。為南長子。然緣薄。所居皆遠方小剎。學者過其
門莫能識。師亦超然自樂。視世境如飛埃過目。壽八
十餘。坐脫於香城山。顏貌如生。平生與潘延之善。將
終。使人要之敘別。延之至。師巳去矣。其示眾多為偈。
皆德言也。有偈曰。夏日人人把扇搖。冬來以炭滿爐
燒。若能於此全知曉。塵劫無明當下消。又作趙州勘
婆偈曰。趙州問路。婆子答云直與去麼。皆言勘破老
婆。婆子無你雪處。又作黃龍三關頌曰。長江雲散水
滔滔。忽爾狂風浪便高。不識漁家玄妙意。偏於浪裏
颭風濤。又曰。南海波斯入大唐。有人別寶便商量。或
時遇賤或時貴。日到西峰影漸長。又曰。黃龍老和尚。
有箇生緣語。山僧承嗣伊。今日為君舉。為君舉猫兒。
偏解捉老鼠。


昭慶禪師傳



烏江惠濟院禪師。名昭慶。字顯之。泉州林氏子。少𧿧
弛任氣。為巨賈。往來海中十數年。資用甚饒。一日盡
所有財物屬同產。使養其親。徒手入漳州開元寺。出
家受具戒。鄉人異之。居無何。謂其曹曰。出家兒。當尋
師訪道。求脫生死。若匏繫一方。土偶人耳。遂過嶺。遍
參知識。後見黃龍南公。示以三關語。漫不省。因服役
左右久之。盡得其道。因嗣焉。出世凡三坐道場。高郵
[008-0422a]
之乾明。烏江之惠濟。廣陵之建隆。惟惠濟僻在深山
中。地有湯泉。人跡罕至。心樂居之。乾明䢖隆。𤽤為檀
越士大夫所強。遯去不獲。非其好也。師所得法。廣大
微妙。又學術無不通達。其為人說法。或以經論。或以
老莊。或卜筮。或方藥。乃至一切種種俗諦事。隨其根
器。示大方便。不獨守古人言句。自唐以來。禪家盛行
于世。惟雲門臨濟兩宗。是時雲門苗裔。分據大剎。相
望淮浙上。臨濟之後。自江以北。惟一師人。故雲門之
徒。或不以師為然。師聞而笑曰。此吾所以為臨濟兒
孫也。師晚歲多病。謝住持事。寓止高郵。醴泉法嗣。處
安會中。以元祐四年八月十六日。說偈遷化。廣陵檀
越。奉靈骨歸建隆起塔。士大夫中。執弟子禮者。如龍
圖閣直學士孫覺莘老。烏江會承議郎閻木求仁等。
然為役之久。緣契最深者。無如秦少游觀。時在京。遙
為銘其塔。


隆慶閑禪師傳



慶閑。福州古田卓氏子。母夢胡僧授以明珠。吞之而
娠。及生白光炤室。幼不近酒胾。年十一。事建州昇山
圓長老。十七削髮受具。二十辭師遠游。見諸大老。最
後印心黃龍南公。公每歎曰。祖師之道。不墜于地。在
斯人也。公在世。學者巳歸之。公既寂。一時尊宿。無出
其右者。熙寧間。廬陵太守張公鑑。請居隆慶。未期年。
鐘陵太守王公韶。請居龍泉。不逾年。以病求去。廬陵
道俗。以其捨龍泉也。舟載而歸居隆慶西堂。事之益
[008-0422b]
篤。師性純至。無所嗜好。貌豐碩。寡言語。所至獨處。罕
與人接。有即者一舉手而去。初師之在黃檗也。與翠
岩順公。竝事南公為父。機無所讓。順訴于南公曰。閑
輕易。且語未辯觸淨。南公曰。法如是。以情求閑。乃成
是非。其可哉。元豐四年三月七日。告眾將入滅。說偈
曰。露質浮世。奄質浮滅。五十三歲。六七八月。南嶽天
台。松風磵雪。珍重知音。紅爐優鉢。泊然坐逝。神色不
變。手足和柔。髮剃復出。眾願留事全身。長老利儼。遵
遺命闍維。薪盡火滅。跏趺不散。益以油薪乃化。是日
雲起風作。飛瓦折木。煙氣所至。草木砂礫之間。皆得
舍利。如金色。碎之如砂。細民拾而鬻之。數日不絕。計
所獲幾數斛。蘇子由。欲為作記。而疑其事。方臥痁。夢
有訶者曰。此何疑哉。疑即病矣。子由。夢中作數百言。
甚雋偉。醒而續成之。病亦隨愈。銘略曰。稽首三界尊。
閑師不止此。憫世狹劣故。聊示小者爾。知言哉。


子琦道英附



子琦。泉州許氏子。試經得度。精楞嚴圓覺。棄之游江
淮。謁翠岩真禪師。問佛法大意。真唾地曰。這一滴落
在何處。師捫膺曰。學人今日脾病。真為解頤。辭參積
翠南公。盡得其道。相與商搉古今。適大雪。南公。指謂
師曰。斯可以一致帚否。師曰。不能。然則天霽日出。雲
物解駁。豈復有哉。知有之人。於一切言句。如破竹。雖
百節當迎刃而解。詎容聲於儗議乎。一日南公。遣僧
逆問三關語。師厲聲曰。你理會久遠。時事作麼。南公
[008-0422c]
益奇之。於是名著叢席。南公歿。四祖演禪師。命分座。
室中垂語曰。一人有口道不得姓字為誰。後傳至東
林總禪師。歎曰。琦首座如銕山萬仞。卒難逗他語脉。
未幾。以開元為禪林。請師為第一世。賜號覺照大師。


道英。俗姓胡。師邑子也。有聞於師而嗣焉。見地穩密。
說法無蹊徑。直躋最上。中下之機。少能遘會者。甞作
偈云。南北東西住險𡾟。古巖寒桂冷依依。無人到我
經行地。明月清風擬付誰。又云。每把葫蘆椀放欹。從
教天下浪猜疑。秋風擺落園林後。始信寒松格不卑。


黃龍心禪師傳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
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
年試經業。獨獻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
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雲峯悅公。難其孤硬
告行。峯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
不發。又辭而上雲峯。會峯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
決。後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
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
室矣。師踊躍自喜。即應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
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
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
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論精義入神。
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
得。護前遮後。我以無字之學。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
[008-0423a]
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
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者益親。謝
景溫師直。守潭。虗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
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願見謝
公。不願領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
尋於空山寂寞之濵而巳。其後雖有住持。王臣尊禮。
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
之耳。豈可復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願一見之。
至長沙。師直願受法訓。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後
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
時。有旨決乎。曰有。曰。願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
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葢於四方公卿。合
則千里應之。不合則數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
親附。雖老於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
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
發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或慢
謗。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菴。深入棧絕學
者。又二十餘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
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於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天衣懷禪師傳



義懷。溫州樂清陳氏子。世以漁為業。母夢星隕屋除。
其光照戶。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兒稚父命坐船尾串
魚。師不忍投魚江中。父怒笞詬。甘受之。長游京師。依
景德寺。試經得度。師清癯。行步遲緩。眾中望見。如鶴
[008-0423b]
在雞羣。言法華遇師市中。拊師背曰。臨濟德山去。初
謁金鑾善。次謁葉縣省。皆不契。謁明覺於翠峯。師當
營炊。因汲㵎折擔悟旨。覺印可之。辭去久無耗。有僧
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銕佛矣。峯使誦提唱之語曰。譬
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踪之意。水無留影之
心。覺激賞。以為類巳。先使慰撫之。乃敢通門人之禮。
諸方服其精識。自銕佛至天衣。凡五遷法席。所至必
幻出樓觀說法。縱橫馳騁。人難遘仰。廬山舜老夫。疑
之。後聞其語歎云。真善知識也。晚以疾居池州杉山
菴。弟子智才。住杭之佛日山。仰歸養侍劑藥。才如姑
蘇未還。師促歸至門。師巳別眾。才問。卵塔巳成。如何
是畢竟事。師舉拳示之。遂就寢推枕而寂。閱世七十
二。坐夏四十六。塔全身佛日山。崇寧中。賜謚振宗禪
師。


延恩安公傳



法安。臨川許氏子。幼謝父母。師事承天長老慕閑。年
二十誦經。通授僧服。則無守家傳鉢之心。求師問道。
不見山川寒暑。初依雪竇顯。顯歿。依天衣懷。蒙印可。
棲法席數年。同參皆推上之。法雲秀。尤與之友善。年
三十有七。慨然以莊嚴佛土為巳任。初居黃山如意
院。破屋壞垣。無蔽風雨。師力新之。未十年大廈崇成。
如天宮下降。衲子歸。遂為叢席。乃復謝去。至南昌某
縣。又興延恩。始至草屋數楹。敗床不簀。師處之超然。
縣尹裴士章。欲合豪右。為師一新之。師曰。檀法本以
[008-0423c]
度人。今不發心而強之。是名作業。非佛事也。固止之。
亦居十年。凡安眾之地。冬燠而夏凉。鐘魚而粥。鐘魚
而飯。來者息焉。師所歷足跡萬里。一鉢蕭然。孳孳以
接物。利生為務。因緣乖合。一付之度外。其居延恩也。
人視之不堪其憂。是時法雲秀公。有眾千百。說法如
雲雨。所居世界莊嚴。可以為兄弟接羽翼而天飛也。
以書招師。師發書一笑而巳。以元豐甲子歲七月示
疾。化于延恩寢室。閱世六十有一。坐四十有一夏。營
塔於後山。距寺百步葬焉。靈源清禪師。語黃山谷曰。
我初發心。實在延恩。安公告戒䇿勵。如父母師友。中
心以謂。凡住山者。法如是爾。及游諸方。罕遇如安公
者。以是提耳之誨。不忘於心。若安公名稱利養。實不
能與天下衲師爭衡。然此自不滿安公之一笑。山谷
因為銘塔云。


荊門軍玉泉皓禪師傳



承皓。眉州丹稜王氏子。依大力院出家。登具後。游方。
見北塔。發明心要。元豐間。首眾僧于谷隱。望聳諸方。
張無盡。奉使京西南路。就謁之。問曰。師得法何人。曰。
北塔廣和尚。曰。與伊相契可得聞乎。師曰。只為伊。不
肯與人說破。無盡善其言。致開法于郢州大陽。是時
谷隱主者。私為之喜曰。吾首座出世矣。盛集緇素。以
為歆艶。師升座曰。承皓在谷隱十年。不曾飲谷隱一
滴水。嚼谷隱一粒米。汝若不會。來大陽為汝說破。𢹂
拄杖下座。傲然而去。于是先入院。後見州郡官責之
[008-0424a]
曰。長老得何指揮入院。師曰。某山林人。誰知郡縣禮
數。乃拽杖而去。無盡以書抵郢守云。皓有道之士。不
可以世禮責。當加禮請之。守如其言。師不得巳復來。
尋遷玉泉。示眾曰。一夜雨滂烹。打倒葡萄棚。知事頭
首行者 人力拄底拄。撐底撐。撐撐拄拄到天明。依
舊可憐生。自謂。此頌法身向上事。如傅大士云。空手
把鋤頭。洞山云。五臺山上雲蒸飯。只頌得法身邊事。
然為人超放。未易以凡聖議。甞製犢鼻裩。書歷代祖
師名字。而服之。乃曰。唯有文殊普賢。較些子。書於帶
上。故叢林目為皓布裩。有鄉僧効為之。師見而詬曰。
汝具何道理。敢以為戲事耶。嘔血無及。僧尋於鹿門
如所言而逝。蘇長公。抵荊南。聞師機鋒不可觸。擬抑
之。即微服求見。師問。尊官高姓曰。姓秤。乃秤天下長
老底秤。師震喝一聲曰。且道重多少。公無對。于是尊
禮之。冬至示眾云。晷運推移。布裩赫赤。莫怪不洗。無
來換替。一僧入室。適狗子在室中。師叱之。狗便出去。
師曰。狗却會。你却不會。將示寂。門人圍繞。師笑曰。吾
年八十一。老死舁尸出。兒郎齊著力。一年三百六十
日。言畢而逝。師法嗣。有曰文慶者。住林溪興教。聞秀
圓通住棲賢。棄眾訪之。慶貌寢人不啟眼。秀遣督割
稻石橋莊。既辭去。有識者曰。慶。出世湘鄉十餘年。皓
和尚嗣也。秀遣人追謝之。且迎以還山。慶曰。竢稻人
囷乃還。秀心奇之。稱于眾舉以自代。住棲賢二十年。
而終。
[008-0424b]


福嚴感禪師傳



慈感。潼川杜氏子。面目嚴冷。孤硬秀出。叢林時謂。感
鐵面。首眾僧於江州承天。時佛印元禪師。將遷居蘄
州。斗方譽於郡守。欲使嗣續之。召語其事。感日。某念
不及此。和尚終欲推出。為眾粥飯主人。共成叢席。不
敢忘德。然若使嗣法。則某自有師矣。佛印心服。業巳
言之。因成就不敢復易。遂開法。為黃龍子。名重一時。
居常懸包。倚杖於方丈。不為宿夕計。郡將以下皆信
敬。有太守。新下車。以事臨之。感笑作偈。投郡庭不揖
而去。偈曰。院是大宋國裏院。州是大宋國裏州。州中
有院不容住。何妨一鉢五湖遊。太守使人追之。巳渡
江矣。後住南岳福嚴。終於所居。而塔焉。


真點胸傳善侍者



可真。福州人也。參慈明。用功尅苦。每以手指點胸。諸
方目為真點胸。喜談說。英氣逸羣。同善侍者。坐夏金
鑾。善乃慈明高第。真自負。親見慈明。天下無可意者。
善與語。知其未徹笑之。一日山行。舉論鋒發。善拈瓦
礫一片。置盤石上。曰。若於此下。得一轉語。許爾親見
老師。真左右視擬對。善叱曰。佇思停機。識情未透。何
曾夢見在。真愧悚。即還石霜。慈明見之訶曰。本色行
脚人。必知時節。有何急事。解夏未久。早巳至此。真泣
曰。被善兄毒心。終礙塞人。故來見和尚。明遽問。如何
是佛法大意。對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明瞋目
喝曰。頭白齒豁。猶作如此見解。如何脫離生死。真不
[008-0424c]
敢仰視。淚交頤。久之。進曰。不知如何是佛法大意。明
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因於言下大悟。自是機
辯迅捷。叢林憚之。出世住翠巖。常拈魯祖面壁因緣
問學士。少有契者。自作偈曰。坐斷千山與萬山。勸人
除却是非難。池陽近日無消息。果中當年不自觀。甞
云。天下佛法。如一隻船。大寧寬師兄坐頭南褊。頭在
其中。可真把梢。去東也由我。去西也由我。長老政公。
亦慈明之嗣。性善講說。從之者多尚義學。真。一日見
政。則以手摳其衣。露兩脛緩步而過。政怪問之。真曰。
前廊後架。皆是葛藤。恐絆倒耳。政為大笑。乃曰。真兄
爾我同參。何得見人便罵我。真熟視曰。我豈罵汝。吾
畜一喙准備。罵佛罵祖。汝何預哉。其剛勁不可屈如
此。將入滅。示疾甚苦。席藁於地。轉側不少休。喆侍者
垂泣曰。平生呵佛罵祖。今何為乃爾。真呵之曰。汝猶
作此見解耶。即起趺坐命燒香。煙起而化。善公還七
閩。慈明有秤鎚落井之讖。自鳳林遷資福。則碌碌無
聞焉。以故言句罕傳於世。惜哉。


宋 江州歸宗宣禪師海印



可宜。漢州人也。壯為僧。即出峽依琅琊覺公。一語忽
投。羣疑頓息。琅琊可之。未幾。令分座。淨空居士郭功
甫。過門問道與厚。及師領歸宗時。功甫任南昌尉。俄
南康守。恚師不為禮。以事臨之。師作書寄功甫云。某
世緣尚有六年未盡。今無奈逼抑何。欲託生君家。望
君相照。乃化去。功甫。得書驚喜盈懷。中夜其妻夢間。
[008-0425a]
見師入其寢。失聲曰。此不是和尚來處。功甫撼而問
之。妻答所見。呼燈取書示之。遂娠。及生乃名宣老。期
年記問如昔。逮三歲。白雲端和尚過其家。功甫喚出
相見。望見便呼師姪。端云。與和尚相別幾年。屈指云
四年也。端云。在何處相別。云白蓮莊。端云。以何為驗。
曰。爺爺媽媽。明日請和尚齋。適門外推車聲。端云。門
外何聲。乃作推車勢。端曰。過後如何。曰平地一條溝。
果六周。無疾而化。


超信。字海印。桂府人也。亦琅琊之嗣。住蘇州定慧寺。
倡道多年。望重一時。年八十餘。平日受朱防禦家供
養。屢至其宅。一日朱問曰。和尚後世能來弟子家託
生否。師微笑頷之。及歸寺得疾。數日而化。其日。朱家
生一女子。圓照本禪師。時住瑞光。聞其事往訪之。方
出月抱出。見而一笑。圓照喚云。海印。你錯了也。女子
哭數聲化去。有百丈野狐頌。并老僧詩。盛為叢林傳
誦。瑩仲溫。謂信為明眼宗匠云。


月華山琳公傳雲達附



琳公。曲江都渚人。姓鄧氏。少學儒。能談王伯大略。巳
而學佛。誦經得度。以詩自雄。往來江淮間。博覽廣記。
推為文章僧。徐而知非。一掃前習。參寶師於洞山。一
見巳心大器之。久之。遂付心印。因南還。結菴於舊山
之白蓮。學者聞其名。自遠至者無算。州以眾狀請出
世。師遁大洞中累月。眾求不巳。得之黽勉從赴。自是
縉紳緇素。途經江滸。無不艤舟造室。師高論自嘉。致
[008-0425b]
人人有得而返。四方衲子。奔走於路。一言之下達心
要。為人師者數十人。晚年避喧退居西堂。諸方因稱
西堂琳公。寶林山為六祖道場。詔擇名德。錫殊名命
服以居之。漕臺以為舉。固辭不行。乃即菴自甓壽藏
曰。吾歸骨於此矣。地舊為月華山招提朗弘法處也。
朗歿眾散。寺亦隨廢。至師復大興。僉謂後身。余襄公
靖銘其藏曰。湛然性相本無為。涉于形器有持隳。他
年幻質此於歸。甞言無佛良遣有知。雲達。桂州陽朔
人。甞曰。生本無物。何有本鄉。悟在于心。豈須戲論。南
游洞山。寶禪師授以大乘之要。竟不出世。隱於羅浮
山之黃龍洞。自得而巳。


福昌信公傳



知信。生福州閩縣蕭氏。蕭氏以捕魚為業。兒時隨父
漁於江。所得輒棄之。且觸事疎通無憂恚。疑懼撫會
而言。或非人意所及。年十二去家。持頭陀行甚苦。山
行遇虎。祝之曰。使我得披如來衣。作世間眼者。當不
害我。虎妥尾而去。年二十有六。以誦經應格。得僧服。
平居與眾勞侶。共一手作。所游非一師。所行非一行。
最後入夾山遵之室。師資相合。如石投水。莫之逆也。
師之接人。不為驚濤險崖關鎻閉距。然非相應者。終
不得其門而入。在夾山。任直歲典座餘十年。蓻杉松
滿山。水陸不耕者皆為田。住禪昌寺二十一年。其初
草衣木食。寢食破屋數間。未幾。廣廈不知寒暑。齋供
數百人。師隨事莊嚴。不懈如一日。或勸師。安用苦色
[008-0425c]
身。以狥事緣。宴居養道可矣。師曰。一切賢聖。出生入
死。成就無邊眾生。行願不滿。不名滿足菩提。我何人
也。為之益力。元祐三年閏十二月示疾。問日早晚。曰。
午矣。起坐而逝。五十九歲也。葬於福昌善禪師之左。
有語錄。黃山谷。書其後行之。


法秀小秀附



法秀。秦州隴城人。生辛氏。其母夢老僧求託宿。曰吾
麥積山僧也。覺而有娠。先是麥積山有僧。忘其名。日
誦法華經。與應乾寺魯和尚者善。甞欲從魯遊方。魯
老之既去緒。語曰。他日當尋我。竹鋪坡前。鐵強嶺下。
俄有兒生其所。魯聞之往觀焉。兒為一笑。三歲願隨
魯歸。遂冐魯姓。十九通經為大僧。天骨峻拔。軒昂萬
僧中。凜然如畵。講大經。章分句析。旁穿直貫。機鋒不
可觸。聲著京洛。倚圭峯鈔以詮量眾義。然恨圭峯學
禪。唯敬北京元華嚴。然恨元非講。曰教盡佛意。則如
元公者。不應非教。禪非佛意。則如圭峯者。不應學禪。
然吾不信世尊教外。別以法私大迦葉。乃罷講南遊。
謂同學曰。吾將窮其窟穴。摟取其種類抹殺之。以報
佛恩乃巳耳。初至隨州護國。讀淨果禪師碑。始疑之。
然猶怫然不平。及至無為謁懷禪師。見其貌寒危坐。
涕垂沾衣。頗易之。懷因收涕問。座主講何經。對曰。華
嚴。又問。華嚴以何為宗。曰。法界為宗。曰。法界以何為
宗。曰。心為宗。又問。心以何為宗。師不能對。懷曰。毫釐
有差。天地懸隔。師退自失悚然。乃敬服願留。日夕受
[008-0426a]
法。懷公自池入吳。師皆從之十年。初開法於淮四面
山。杖笠之外。包具而巳。衲子追逐。不厭饑寒。師哀祖
道不振。叢林凋落。慨然以身任之。移住棲賢有年。蔣
山元公歿。舒王以禮致師嗣其席。師至山。王先後謁。
而師方理叢林事。不時見。王。以為慢巳。遂不合。棄去。
住真州長蘆。眾千人。有全椒長老至登座。眾目笑之。
無出問者。於是。師出拜趨問。如何是法秀自巳。全椒
笑曰。秀銕面。乃不識自巳乎。師曰。當局者迷。然一眾
服其荷法心也。冀國大長公主。造法雲寺。仍詔師為
開山。神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傳聖語。表朕
親至之禮。士大夫。日夕問道。時司馬溫公。方登庸。以
吾法太盛。方經營之。師曰。相公聰明。人類英傑。非因
佛法不能爾。遽妄願力乎。溫公不以介意。元祐五年
八月臥疾。詔翰林醫官視之。請候脉。師仰視曰。汝何
為者也。吾有疾當死耳。求活之。是以生為可戀也。平
生之死夢。三者無所揀。揮去之。呼侍者。更衣安坐。說
偈三句而化。閱世六十有四。坐四十五夏。李公麟伯
時。工畵馬。不減韓幹。師呵之曰。汝士大夫。以畵名。矧
又畵馬。期人誇以為得妙。入馬腹中亦足懼。伯時由
是絕筆。師勸畵觀音像。以贖其過。黃魯直作艶語。人
爭傳之。師呵之曰。翰墨之妙。甘施於此乎。魯直笑曰。
又當置我馬腹中邪。師曰。汝以艶語。動天下人婬心。
不止馬腹。正恐生泥犁中耳。駙馬都尉王詵晉卿候
師。師方饌客。晉卿為掃墨竹於西軒。以遲之。師來。未
[008-0426b]
及揖。顧見不懌。晉卿去。即漫之。


懷秀者。與師同依懷
公最久。俱稱飽參。有時名。故叢林稱為小秀。葢以師
為大秀也。小秀聞南禪師三關語。欲往見之。師曰。吾
不疑矣。小秀乃獨行。久而有契證。因嗣南公。聞師住
棲賢。寄以偈曰。七百高僧戰法場。盧公一偈盡歸降。
無人截斷黃梅路。剛被迢迢過九江。師笑而置之。小
秀。弋陽應氏子。家世業儒。出世大溈。唱黃龍之道。有
三關頌。盛為叢林傳云。


圓照本禪師傳



宗本。常州管氏子。性質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
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昇禪師。弊衣垢面。操井
臼典炊㸑。以供大眾。夜則入室參。道昇勞之。對曰。若
捨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昇
陰奇之。又十年剃髮受具。服勤三年。乃辭昇游方。初
至池州。謁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甞為侍者。
喜寢。鼻息齁齁。聞者厭之。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
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
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
居吳江之壽聖。部使者李公復圭。過懷公。夜語曰。瑞
光法席虗。願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
人耳。既至瑞光。眾大集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
以淨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
學者倍於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
之。迎者千餘人。曰始借我師三年。今九載矣。欲奪以
[008-0426c]
歸。杭守使縣尉。持卒徒護之。不得奪。元豐五年。以道
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瑞峯菴。蘇人聞之。謀奪之益
急。懼力不勝。未敢發也。時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葢
甞問道于師者。因謁之菴中。具舟江津。既辭去。師送
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於是。歸師穹
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神宗皇帝。闢相國
寺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驛召師主慧林。既至。召對
延和殿。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驚
相顧。師自若也。上問受業何寺。對曰。承天永安。茶至。
舉盞長吸。又蕩撼之。上喜其真。喻曰。禪宗方興。宜善
開導。既退。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
日。車駕幸相國止師。眾無出迎。師奉承睿獎。闡揚佛
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師入福寧殿說
法。左右以師為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勝。元祐元
年。以老求歸。朝廷從其請。勑任便雲游。所至不得抑
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
游。順風加㯭棹。船子下揚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
者。車騎相屬。師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
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者莫不感涕。晚居靈巖。
其嗣法傳道者。不可勝紀。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
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擁請曰。和尚道徧天下。今
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坐。師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
嬾作偈。今日特地圖箇甚麼。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
日特地坐也。遂酣臥若熟睡。撼之巳去矣。弟子塔全
[008-0427a]
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夏五十有二。


補續高僧傳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