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六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唐 龜洋.佛手岩二師傳



龜洋禪師。慧忠。泉之仙遊陳氏子也。九歲出家。具戒
後。杖錫觀方。謁草菴。問。何方來。師曰。六眸峰。菴曰。還
見六眸否。師曰。患非重瞳。菴然之。留草菴十年。旋回
故山。屬唐武宗廢教。及宣宗詔興之。師曰。仙去者。未
必受籙。佛去者。未必須僧。遂過中不食。不宇而禪。迹
不出山者。三十餘年。述三偈以自見曰。雪後始知松
栢操。雲收方見濟河分。不因世主教還俗。那辨雞羣
與鶴羣。多年塵土謾騰騰。雖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
行依善慧。滿頭留髮候然燈。形儀雖變道常存。混俗
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時豈例是沙門。常
謂門弟子。眾生不能解脫者。情累爾。悟道易。明道難。
夫明之為言。信也。如禁蛇人。信其藥呪力。以蛇綰弄
揣懷袖中無難。未知者。怖駭棄去。但諦見自心。情見
便破。今千疑萬慮不得用。是未見自心也。一日。忽索
香焚罷。安坐而化。全身葬於無了禪師塔之東隅二
百步。目為東塔。後數年。塔忽坼裂。主塔者。將發視之。
夜寂中見無了。曰。不必更發也。今為沈陳二真身。沈
無了姓。見馬祖。


佛手岩行因者。鴈門人。未詳姓氏。少習儒。捨俗出家。
遂雲遊。首謁鹿門真公。言下有省。尋抵江淮。登廬山。
[006-0402c]
山北有岩如五指。下石窟可三丈餘。師宴處其中。因
號佛手岩和尚。不度弟子。有鄰菴僧。為供侍。常有異
鹿錦囊烏馴遶其側。江南李主。三詔不起。堅請就棲
賢開法。不逾月。仍潛歸岩室。寂音為之贊曰。淮山深
處。容我卓錫。樹下經行。岩間宴寂。六十餘年。脇不至
席。天子三詔。掉頭不應。知不可致。南向加敬。山搖海
驚。天空地逈。後代兒孫。則反於是。如乳中蟲。貪著世
味。我尋其跡。為隕涕淚。師後下禪床行數步。屹立而
化。岩頂有松一株。同日枯瘁。壽七十餘。岩之陰。骨塔
存焉二師皆曹山嫡孫


瑞龍璋.黃檗慧傳



瑞龍禪師。幼璋。唐相國夏侯孜猶子也。大中初。伯父
司空。出鎮廣陵。師方七歲。游慧照寺。聞誦妙法蓮華
經。於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難之。師因不飲食。不
得巳許之。依慧遠禪師剃髮。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
十五游方。至高安。見白水。又謁署山二大老。皆器許
焉。咸通十三年。見騰騰和尚者於江陵。騰騰囑曰。汝
往天台。尋靜而居。遇安即止。巳而又見憨憨和尚者。
憨拊之曰。汝却後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薩。王於江
南。於時我法乃昌。遂去至天台山。於靜安鄉。建福唐
院。巳符騰騰之言。又住隱龍院。中和四年。浙東飢疫。
師於溫台明三郡。收󰢍遺骸數千。時謂悲增大士。乾
寧時。雪峰甞見之。以椶櫚拂子。授師而去。天祐三年。
錢尚父遣使童建。齎衣服香藥。入山致請。至府。署志
[006-0403a]
德大師。館於功臣院。日夕問道。辭還山。尚父不可。乃
建瑞龍寺於城中。以延之。禪者雲趨而集。又契憨憨
之語。甞謂門弟子曰。老僧頃年。游歷江外嶺南荊湖。
但有知識叢林。無不參問來。蓋為今日與諸人聚會。
各要知箇去處。然諸方終無異說。只教諸人。歇却狂
心。休從他覓。但隨方任真。亦無真可任。隨時受用。亦
無時可用。設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晝作夜。更饒善巧。
終不能指東為西。說或能爾。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
事。若學語之流。不省巳知非。直欲向空裏採花。波中
取月。還著得心力否。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
知瑞龍老漢。事不獲巳。迂迴大甚。還肯麼。天成二年
丁亥四月。師從尚父乞墳。尚父笑曰。師便爾乎。遣陸
仁璋者。擇地西關建塔。塔畢。師往辭尚父。囑以護法
䘏民。還安坐而化。閱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詔改天
台隱龍。為隱跡云。


黃檗山。慧禪師。洛陽人也。少出家。業小經論學。因增
受菩薩戒。嘆曰大士攝律儀。與吾本受聲聞戒。俱止
持作犯也。然篇聚增減。支本通別。制意且殊。既微細
難防。攝善中。未甞行於少分。況饒益有情乎。且世間
泡幻。身命何可留戀哉。遂置講課。欲捐身水中。飼鱗
甲。念巳將行。偶二禪者接之款話。謂南方頗多知識。
師何滯一隅也。師從此回意參尋。屬關津嚴緊。乃謂
守吏曰。吾非翫山水。誓求祖道。他日必不忘恩。守者
察其志。遂不苛留。且曰。師既為法忘軀。回時願無吝
[006-0403b]
所聞。師欣謝。直造疏山。時。仁和尚坐法堂受參。師先
顧大眾。然後致問曰。剎那便去時如何。疏山曰。畐塞
虗空。汝作麼生去。師曰。畐塞虗空。不如不去。疏山便
休。師下堂參第一座。座曰。適觀座主對和尚。語甚奇
特。師曰。此乃率爾。寔自偶然。敢望慈悲開示。座曰。一
剎那間還有擬議否。師言下頓省。禮謝退茶堂。悲喜
交盈。如是三日。尋住黃檗山。聚眾開法。後終本山。今
塔中全身如生。


雲居簡傳



禪師道簡。其先范陽人。史失其氏。天姿粹美。閑靜寡
言。童子剃髮。受滿分戒。徧遊叢席。造雲居謁膺禪師。
膺與語連三日。大奇之。戒令刻苦事眾。遂躬操井臼。
司樵爨。徧掌寺務。不妨商略古今。眾莫有知者。以臘
高為堂中第一座。先是高安洞山。有神靈甚。膺公往
三峰。時受服役。既來雲居。神亦從至。舍于枯樹下。樹
茂。號安樂樹神。屬膺將順寂。主事僧白曰。和尚即不
諱。誰可繼者。曰。堂中簡。主事僧。意不在簡。謂令揀選
可當說法者。僉曰。第二座可然。且攝禮先請簡。簡豈
敢當也。既申請。簡無所辭讓。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攝
眾演法自如。主事僧大沮。師知之。一夕遁去。安樂樹
神號泣。詰旦眾追至麥莊。悔過迎歸。聞空中連呼。曰
和尚來也。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曰。隨處得自在。問
維摩豈不是金粟如來。曰是。曰。為甚麼却在釋迦會
下聽法。曰。他不爭人我。問如何是朱頂王菩薩。曰。問
[006-0403c]
這赤頭漢作麼。問橫身蓋覆時如何。曰。還蓋得麼。問
蛇子什麼吞却蛇師。曰。在理何傷。問。諸佛道不得處。
和尚還道得麼。曰。汝道什麼處道不得。問。路逢猛虎
時如何。曰。千人萬人不逢。偏汝便逢。問。獨宿孤峰時
如何。曰。閑著七間堂。誰教汝孤峰獨宿。問。古人云。若
欲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裏行。意旨
如何。曰。高峰深海。迴絕孤危。似汝閨閣中軟暖麼。又
問。叢林多好論尊貴邊事如何。曰。要汝知大唐天子。
不會書斷會麼。簡契悟精深。履踐明驗。而對機應物。
度越凡量。天下宗之。壽八十餘。無疾而化。廬州帥張
崇。為建塔本山。


系曰。有同安丕禪師者。與師同為膺公嫡嗣。難兄弟
也。丕之嗣曰同安志。志之嗣曰梁山緣觀。自丕。自觀。
皆失考生。緣不及傳。觀之子。則為大陽玄矣。別具膺
公。見宋傳。


蜆子和尚傳



蜆子和尚。不知何許人也。事跡頗異。居無定所。自印
心於洞山。混俗閩川。不畜道具。不循律儀。冬夏唯披
一衲。逐日沿江岸。採掇鰕蜆。以充其腹。暮即宿東山
白馬廟紙錢中。居民目為蜆子和尚。華嚴靜禪師聞
之。欲決真假。先潛入紙錢中。深夜師歸。嚴把住曰。如
何是祖師西來意。師遽答曰。神前酒臺盤。嚴放手曰。
不虗。與我同根生。嚴後赴莊宗詔。入長安。師亦先至。
每日歌唱自拍。或乃佯狂。泥雪去來。俱無踪跡。後不
[006-0404a]
知所終。靜。出洞山。故曰同根生耳。


惟勁大師傳



寶聞大師惟勁。福州人也。素持苦行。不衣繒纊。惟壞
衲度寒暑。時謂頭陀焉。初參雪峰。深入淵奧。復問法
玄沙之席。心印符會。一日謂鑒上座曰。聞汝註楞嚴
經。是否。曰不敢。師曰。二文殊如何註。曰請師鑒。師乃
揚袂而去。唐光化中。入南岳。住三生藏。藏中有鏡燈
一座。華嚴第三祖賢首大師所製也。師覩之。頓悟廣
大法界重重帝網之門。佛佛羅光之像。因歎曰。此先
哲奇功。非具不思議善權之智。何以創焉。乃著五字
頌五章。覧者悟理事相融。後終南嶽。師著述。有寶林
傳四卷。紀貞元後。禪門繼踵源流。又製七言覺地頌。
廣明諸教緣起。又著南岳高僧傳。皆流傳於世云。


鼓山國師傳從展附



鼓山國師。神晏。大梁人也。姓李氏。幼惡葷羶。樂聞鐘
梵。年十二。時有白氣數道。騰于所居屋壁。師即揮毫
書璧曰。白道從茲速改張。休來顯現作妖祥。定祛邪
行歸真見。必得超凡入聖鄉。題罷。氣即隨滅。年甫志
學。遘疾甚。亟夢神人與藥。覺而頓愈。明年又夢梵僧
告云。出家時至矣。遂依衛州白鹿山道規禪師披削。
嵩嶽受具。謂同學曰。古德云。白四羯磨後全體戒定
慧。豈準繩而可拘也。於是。杖錫遍叩禪關。但記語言。
存乎知解。及造雪嶺。朗然符契。一日參雪峰。峰知其
緣熟。忽起搊住曰。是什麼。師釋然了悟。亦忘其了心。
[006-0404b]
惟舉手搖曳而巳。雪峰曰。子作道理耶。師曰。何道理
之有。雪峰審其懸解。撫而印之。暨雪峰歸寂。閩帥。於
府城左二十里。開鼓山創禪宮。請揚宗教。曰今為諸
仁者剌頭。入諸聖化門裏。斗藪不出。所以向仁者道。
教排不到。祖不西來。三世諸佛不能唱。十二分教載
不起。凡聖攝不得。古今傳不得。忽爾是个漢。未通个
消息。向他恁麼道。被他驀口摑。還怪得他麼。雖然如
此。也不得亂摑。鼓山尋常道。更有一人不跨石門。須
有不跨石門句。作麼生是不跨石門句。鼓山自住三
十餘年。五湖四海來者。向高山頂上。看山玩水。未見
一人快利通得。如今還有人通得也。不昧兄弟。珍重。
乃有偈。示眾曰。直下猶難會。尋言轉更賖。若論佛與
祖。特地隔天涯。閩帥禮重。常詢法要焉。


保福禪師從展。福州人也。生陳氏。年十五。禮雪峰為
受業師。十八本州大中寺具戒。游吳楚間。後歸執侍
雪峰。一日忽召曰。還會麼。師欲近前。峰以杖拄之。師
當下知歸。又常以古今因緣。詢長慶稜和尚。稜深許
之。梁貞明四年丁丑。漳州剌史王公欽。承道風。創保
福院。迎請居之。師曰。上座行脚事作麼生不會。會取
好莫傍家取人處分。若是久在叢林。粗委些子遠近。
可以隨處任真。後學未知次序。山僧不惜口業。向汝
道。塵劫來事。只在如今。還會麼。問。因言辯急時如何。
師曰。因甚麼言。僧低頭良久。師曰。擊電之機。徒勞佇
思。問。欲達無生路。應須識本源。如何是本源。師良久
[006-0404c]
却問侍者。適來僧問甚麼。其僧再舉。師乃喝出曰。我
不患聾。師因僧侍立。問曰。汝得恁麼麤心。僧曰。甚麼
是某甲麤心處。師拈一塊土。度與僧曰。拋向門前著。
僧拋却來曰。甚處某甲麤心。師曰。我見築著磕著道
汝麤心。師住保福。僅一紀。學眾不下七百。其接機利
物。不可備錄。唐天成三年戊子。示有微疾。僧入丈室
問訊。師曰。吾與汝相識年深。有何方術相救。僧曰。方
術甚有。聞說和尚不解忌口。又謂眾曰。吾旬日來。氣
力困劣。別無他。只是時至。僧問。時既至矣。師去即是。
住即是。師曰道道。曰怎麼即某甲不敢造次。師曰。失
錢遭罪。言訖而寂。


系曰。予登鼓山。覽國師遺跡。至喝水巖。風景凄楚。相
傳。師甞宴坐於此。溪水喧聒。師喝之。水為倒流遠去。
至今猶然。國師高風。千載可想見矣。保福機語。如嚴
霜急颸。亦足摧殺。但君子不欲多上人。陳老師那應
便築受降城耶。


羅山閑傳



羅山道閑禪師。長溪陳氏子。出家龜山。年滿受具。徧
歷諸方。甞謁石霜。問。去住不寧時如何。霜曰。直須盡
却。師不契。乃參巖頭。亦如前問。頭曰。從他去住。管他
作麼。師于是服膺。閩帥飲其法味。請居羅山。號法寶
禪師。僧辭保福。福問。甚處去。曰。禮拜羅山。福曰。汝向
羅山道。保福秋間上府朝覲大王。置四十箇問。頭問。
和尚忽若一句不相當。莫言不道。僧舉似師。師呵呵
[006-0405a]
大笑曰。陳老師自入福建道洪塘橋下一寨。未曾見
有箇毛頭星現。汝與我向從展道。陳老師無許多問
頭。祗有一口劒。一劒下有分身意。有出身路。不明便
須成末。僧迴舉似福。福曰。我當時也祗是謔伊。至秋
入府。師特為辦茶筵請福。福不赴。却向僧曰。我中間
曾有謔語。恐和尚問著。僧歸舉似。師曰。汝向他道。猛
虎終不食伏肉。僧又去。福遂來。臨遷化。上堂集眾良
久。展左手。主事罔測。乃令東邊師僧退後。又展右手。
令西邊師僧退後。乃曰。欲報佛恩。無過流通大教。歸
去也珍重。言訖莞爾而寂。


系曰。巖頭門下得法者。傳燈現錄六人。而二彥一閑
最著。僧統僅傳瑞岩彥。而玄泉彥與閑師不載。予故
表之。使知黃龍明招二公所自出也。


黃龍機.明招謙傳



黃龍山。誨機禪師。清河張氏子。初參巖頭。問如何是
祖師西來意。頭曰。你還解救糍麼。曰解。頭曰。且救糍
去。後到玄泉。又問。泉拈起一莖皂角曰。會麼。師不會。
泉放下作洗衣勢。師便禮拜曰。信知佛法無別。泉曰。
見甚道理。師曰。某甲問巖頭。頭曰你解救糍麼。救糍
也祗是解粘。和尚提起皂角。亦是解粘。所以道無別。
泉呵呵大笑。師遂有省。唐天祐中。游化至此山。節帥
施俸建宇。奏賜紫衣師號。大張法席。師將順世。有僧
問。百年後鉢囊子何人將去。師曰。一任將去。曰。裏面
事如何。師曰。線綻方知。曰。何人得。師曰。海燕雷聲即
[006-0405b]
向汝道。言訖告寂。先是呂岩真人洞賓。京川人。唐末
三舉不第。偶於長安酒肆。遇鍾離權。授以延命術。自
爾人莫之究。甞遊廬山歸宗。書鐘樓壁曰。一日清閑
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
心莫問禪。未幾。道經黃龍山。覩紫雲成蓋。疑有異人。
乃入謁。值師擊鼓升堂。師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
厲聲曰。座旁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
界。半升鐺內煑山川。此意如何。師指曰。這守尸鬼。呂
曰。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師曰。饒君八萬劫。終是落
空亡。呂薄訝飛劒脅之。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師詰
曰。半升鐺內煑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
界。呂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
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師囑令
加護。


明招德謙禪師。受羅山印記。靡滯于一隅。激揚玄旨。
諸老宿畏其敏捷。後學鮮敢當者。甞到昭慶。指壁畫
問僧。那箇是甚麼神。曰護法善神。師曰。會昌沙汰時。
何處去來。僧無對。師令問演侍者。演曰。汝甚劫中遭
此難來。僧回舉似師。師曰。直饒演上座。他後聚一千
眾。有甚用處。僧禮拜請別語。師曰。甚麼處去也。次到
坦長老處。坦曰。夫參學。一人所在亦須到。半人所在
亦須到。師便問。一人所在即不問。作麼生是半人所
在。坦無對。後令小師問師。師曰。汝欲識半人所在。祇
是弄泥團漢。清上座舉仰山插鍬話問師。古人意在
[006-0405c]
叉手處插鍬處。師召清。清應話。師曰。還夢見仰山麼。
清曰。不要上座下語。祇要商量。師曰。若要商量。堂頭
自有一千五百人老師在。又到雙岩。巖請喫茶次曰。
某甲致一問。若道得。便捨院與闍黎住。若道不得。即
不捨院。遂舉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且道此經是何人說。師
曰。說與不說。拈向這邊著。祇如和尚。決定喚甚麼作
此經。巖無對。師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祇如差別。是過不是過。若是過。一切賢聖皆是過。若
不是過。決定喚甚麼作差別。巖亦無語。師曰。噫雪峰
道底。師訪保寧。中路相遇。便問。兄是道伴中人。乃點
鼻頭曰。這箇礙塞我不徹。與我拈却少時得麼。寧曰。
和尚有來多少時。師曰。噫洎賺我踏破一緉草鞋便
回。國泰代曰。非但某甲。諸佛亦不奈何。師曰。因甚麼
以巳方人。師在婺州智者寺。居第一座。尋甞不受淨
水。主事嗔曰。上座不識觸淨。為甚麼不受淨水。師跳
下床。提起淨瓶曰。這箇是觸是淨。事無語。師乃撲破。
師有師叔在廨院。患甚。附書來問曰。某甲有此大病。
如今正受疼痛。一切處安置伊不得。還有人救得麼。
師乃復曰。頂門上中此金剛箭。逶過那邊去也。有一
僧。曾在師法席。辭去住菴一年。後來禮拜曰。古人道。
三日不相見。莫作舊時看。師乃露胸問曰。汝道我有
多少蓋膽毛。僧無對。師却問。汝什麼時離菴。曰今朝。
師曰。來時折脚鐺子。分付與阿誰。僧又無語。師乃喝
[006-0406a]
出。師住明招山四十載。語句流布四方。將欲遷化。上
堂告眾囑付。其夜展足。問侍者曰。昔釋迦如來。展開
雙足。放百寶光明。汝道吾今放多少。侍者曰。昔日鶴
林。今日和尚。師以手拂眉曰。莫辜負麼。說偈曰。驀刀
叢裏逞全威。汝等應當善護持。火裏鐵牛生犢子。臨
岐誰解湊吾機。偈畢安坐。寂然長往。今塔院存焉。


系曰。常言學仙須骨。學佛須緣。洞賓蓋有骨有緣者
耳。然非黃龍手段斬截。恐此漢未易壓倒。明招悟入
沒量。如鄧天君下視草木皆焦。所謂但知盡法不顧
無民。由是知巖頭門日孤冷弗振。不得如象骨老子
法澤綿長矣。


太原上座傳



太原孚上座。初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有禪者阻
雪。因往聽講。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
禪者失笑。師講罷。請禪者喫茶白曰。某甲素志狹劣。
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見教。禪者曰。寔笑座主不
識法身。師曰。如此解說。何處不是。曰。請座主更說一
遍。師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虗。豎窮三際。橫亘十方。彌
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徧。曰。不道座主
說不是。祇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寔未識法身在。師曰。
既如是。禪德當為我說。曰。座主還信否。師曰。焉敢不
信。曰。座主試輟講旬日。掩關端坐。收心攝念。善惡諸
緣一時放却。師。一依所教。從初夜至五更。聞鼓角聲。
忽然契悟。便去叩門。禪者曰。誰。師曰。某甲。禪者咄曰。
[006-0406b]
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甚醉酒臥街。師曰。
禪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杻揑。今巳去更不
敢如是。禪者曰。且去。來日相見。師遂罷講。徧歷諸方。
名聞宇內。甞游浙中。登徑山法會。一日于大佛殿前
有僧問。上座曾到五臺否。曰到。見文殊否。曰見。甚處
見。曰。徑山佛殿前見。其僧後適閩川。舉似雪峰。峰曰。
何不令入嶺來。師聞。趨裝而往。初至峰。廨院憩錫。因
分柑子與僧。長慶問甚處將來。師曰。自嶺外。曰遠涉
不易擔負得來。師曰。柑子柑子。次日上山。雪峰聞乃
集眾。師到法堂上。顧視雪峰。便下看知事。明日却上
禮拜曰。某甲昨日觸忤和尚。峰曰。知是般事便休。峰
一日見師。乃指日示之。師搖手而出。峰曰。汝不肯我
耶。師曰。和尚搖頭。某甲擺尾。甚麼處是不肯。峰曰。到
處也須諱却。一日眾僧晚參。峰在中庭臥。師曰。五州
管內。祇有這老和尚較些子。峰便起去。峰甞問師。見
說臨濟有三句是否。師曰是。曰作麼生是第一句。師
舉目視之。峰曰。此猶是第二句。如何是第一句。師叉
手而退。自是雪峰深器之。室中印解。師資道契。更不
他游。而掌浴焉。一日玄沙上問訊雪峰。峰曰。此間有
箇老鼠子。今在浴室裏。沙曰。待與和尚勘過。言訖到
浴室。遇師打水。沙曰。相看上座。師曰。巳相見了。沙曰。
甚劫中相見。師曰。瞌睡作麼。沙却入方丈。白峰曰。巳
勘破了。峰曰。作麼生勘伊。沙舉前話。峰曰。汝著賊也。
鼓山問師。父母未生時。鼻孔在甚麼處。師曰。老兄先
[006-0406c]
道。山曰。如今生也。汝道在甚麼處。師不肯。山却問作
麼生。師曰。將手中扇子來。山與扇子。再徵前話。師搖
扇不對。山罔測。乃毆師一拳。鼓山赴大王請。雪峰門
送。同至法堂。乃曰。一隻聖箭。直射九重城裏去也。師
曰。是伊未在。曰。渠是徹底人。師曰。若不信。待某甲去
勘過。遂趂至中路。便問師兄甚處去。山曰。九重城裏。
師曰。忽遇三軍圍繞時如何。山曰。他家自有通霄路。
師曰。恁麼則離宮失殿去也。山曰。何處不稱尊。師拂
袖便回。峰問如何。師曰。好隻聖箭。中路折却了也。遂
舉前話。峰乃曰。奴渠語在。師曰。這老凍膿。猶有鄉情
在。師在庫前立。有問。如何是觸目菩提。師踢狗子作
聲走。僧無對。師曰。小狗子不消一踢。保福簽瓜次。師
至福曰。道得與汝瓜喫。師曰。把將來。福度與一片。師
接得便去。師不出世。諸方目為太原孚上座。後歸維
揚。陳尚書留供養。一日謂尚書曰。來日講一遍大涅
槃經。報答尚書。書至期致齋茶畢。師遂陞座。良久揮
尺一下曰。如是我聞。乃召尚書。書應諾。師曰。一時佛
在。便乃脫去。


大靜.小靜傳



國清寺師靜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眾云。汝諸人。但
能一生如喪考妣。吾保汝。究得徹去。師乃躡前語問
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知見。又
作麼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徹底所知心。還測度得及
否。師從此信入。後居天台。三十餘載不下山。博綜三
[006-0407a]
學。操行孤立。禪寂之餘。常閱龍藏。遐邇欽重。時謂大
靜上座。甞有人問曰。弟子每當夜坐。心念紛飛。未明
攝伏之方。願垂明誨。師答曰。汝將紛飛心。以究紛飛
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
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非寂者。
無能寂之人。照非照者。無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慮
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
還源要道也。師因覩教中幻義。乃述一偈。問諸學流。
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咎。云何所作
業不忘。而藉佛慈興接誘。時有小靜上座。答曰。幻人
興幻幻輪圍。幻業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諸幻苦。覺
知如幻幻無為。二靜上座。並終本山。今國清寺遺蹤
在焉。


烏巨晏禪師傳



烏巨山儀晏禪師。吳興許氏子。於唐乾符三年。將誕
之夕。異香滿室。紅光如晝。光啟中。隨父鎮信安。強為
娶。師不願。遂歷諸方。機契鏡清。歸省父母。乃於郭南。
剏別舍以遂師志。舍旁陳司徒廟。有凜禪師像。師往
瞻禮。失其所之。後郡守展祀。祠下見師入定廟後叢
竹間。蟻蠧其衣。敗葉沒䏶。或者云。是許鎮將子也。自
此三昧。或出或入。子湖訥禪師。未知師造。問曰。子所
住定。蓋少乘定耳。時方啜茶。師呈起槖曰。是大是小。
訥駭然。尋謁栝倉唐山德嚴禪師。嚴問汝何姓。曰姓
許。嚴曰誰許汝。曰不別。嚴嘿識之。遂與剃染。甞令摘
[006-0407b]
桃。浹旬不歸。往尋見師攀桃倚石。泊然在定。嚴鳴指
出之。開運中。游江郎巖。覩石龕。謂弟子慧興曰。予入
定此山。汝當壘石塞門。勿以吾為念。興如所戒。明年。
興意師長往。啟龕視之。師素髮披肩。胸臆尚煖。徐自
定起。了無異容。復回。烏巨侍郎慎公。鎮信安。馥師之
道。命義學僧守榮。詰其定相。師不與之辯。榮意輕之。
時信安人。競圖師像而尊事。皆獲舍利。榮因愧服。禮
像謝𠎝。亦獲舍利。歎曰。此後不敢以淺解測度矣。錢
忠懿王。感師見夢。遣使圖像。至。適王患目疾。展像作
禮。如夢所見。隨雨舍利。目疾頓瘳。因錫號開明。及述
偈讚。寶器供具千計。端拱初。太宗皇帝聞師定力。詔
本州加禮津發赴闕。師力辭。僧再至諭旨。特令肩輿
入對便殿。命坐賜茗。咨問禪定。奏對簡盡。深契上旨。
丐歸。復詔入對。得請還山。送車塞途。淳化元年示寂。
壽一百十五。臘五十七。闍維白光屬天。舍利五色。邦
人以骨塑像。至今州郡雨暘禱之。如嚮斯答。


梁 普靜覺傳



普靜院常覺禪師。陳留人也。生李氏。幼習儒。絕無干
祿意。志樂山水。頗務游觀。至廬山歸宗。適弘章禪師
開法。乃言下有省。固求出家。未幾。章將順寂。命師前。
撫之曰。汝於大法有緣。後濟度無量。吾呼吸間人耳。
不能遂汝志。即以披剃事。囑之門人。章乃寂。師至梁
乾化二年落髮。明年納戒於東林甘露壇。尋游五臺。
抵上都。干麗景門外。獨居二年。有比鄰張生者。清信
[006-0407c]
士也。屈師供養偶榻焉。其家至深夜。與妻竊窺之。見
師體遍滿榻中。頭足俱出榻外。生大驚。及令奴婢視
之如常。生倍加信。敬曰弟子。夫婦偕老。願割宅前區。
以裨丈室可乎。師欣然受之。後唐天成三年。遂成大
院。賜額曰普靜。師以時機淺昧。難任極旨。苟啟之非
器。謗讟由生。未若不言之為愈。于是每月三八日。隨
緣行施。僧俗受惠者。以萬計。甞謂諸徒曰。但得慧門
無壅。則福何滯哉。一日給事中陶穀。入院見師所為。
因問曰。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今目前紛然。如何
離得。師曰。給事見箇甚麼。陶欣然仰重。自是王公大
人。屢薦章服師號。皆却不受。以開寶四年冬。右脇而
化。


梁 重雲暉禪師傳



重雲禪師智暉。生咸秦高氏。總角時。即好游佛寺。喜
動顏色。自誓出家。年二十受滿足戒。印心于白水仁
禪師。因愛中灘山水。剏屋居之。號溫室院。日以施水
給藥為事。有比丘患白癩。眾惡之。師引歸。日夕與摩
洗。久之。忽神光異香煥發。失僧所在。視瘡痂皆異香
也。梁開平中。思故山。乃還終南圭峰。于是翛然深往。
獨步岩石。徘徊顧望。忽見磨納數珠銅瓶椶笠。在石
壁間。觸之即壞。宛如常寢處。遂恍然曰。此吾前身道
具也。因就其處建寺。以酧昔因。方薙草有祥雲。出眾
峰間。遂名重雲。虎豹引去。有龍湫險惡不可犯。師夷
之為路。龍亦去之。後唐明宗。聞而嘉歎。賜額曰長興。
[006-0408a]
住持四十餘年。接引後學。老而無倦。節度使王彥超。
微時甞從暉游。願為沙門。暉曰。汝世緣深。當為吾家
垣墻。彥超後果鎮永興。于是益敬師。周顯德三年夏。
詣別彥超。囑以山門事。初秋體尚無恙。忽說偈曰。我
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住來八十年。近來覺損壞。早
擬移他處。事涉有憎愛。待他摧毀時。彼此無相礙。乃
加趺而化。閱世八十有四。臘六十四。塔於本山。


周 大章清豁沖煦傳



大章山契如菴主。福州永泰人。素蘊孤操。志探祖道。
預玄沙之室。頴悟幽旨。玄沙記曰。子禪巳逸格。則他
後要一人侍立也無。師自此不務集徒。不畜童侍。隱
於小界山。刳大朽杉。處其中。容身而巳。凡游僧至。皆
隨扣而應。有問生死到來。如何迴避。師曰。符到奉行。
曰。然則被生死拘將去也。師曰。阿㖿㖿。清豁沖煦聞
師名。造之值師採粟。豁問曰。道者如菴主在何所。師
曰。從何處來。曰。山下來。師曰。因何得到這裏。曰。這裏
是何處所。師揖曰。那下喫茶去。二公方省是。師遂至
菴。夜覩豺虎奔至菴前。自然馴擾。豁有詩曰。行不等
閒行。誰知去住情。一餐猶未飽。萬戶勿聊生。非道應
難伏。空拳莫與爭。龍吟雲起處。閑嘯兩三聲。二公。尋
于大章山創菴。請師居之。兩處孤坐。垂五十二載而
化。豁亦永泰人。少聰敏。鼓山國師。與落髮。初謁大章。
後參睡龍。龍一日問曰。豁闍黎。見何尊宿來。還悟也
未。曰。清豁常訪大章。得箇信處。睡龍于是上堂。集大
[006-0408b]
眾召曰。清豁闍黎。出對眾燒香說悟處。老僧與汝證
明。師乃拈香曰。香巳拈了。悟即不悟。睡龍大悅而許
之。僧問。家貧遭劫時如何。師曰。不能盡底去。曰。為甚
麼不盡底去。曰。賊是家親。是家親。為甚翻成家賊。師
曰。內既無應外不能為。忽然捉敗功歸何所。師曰。賞
亦未曾聞。曰。恁麼即勞而無功也。曰功不無成但不
處。為何不處。師曰。不見道太平本是將軍定。未許將
軍見太平。師後將順世。忽捨眾入山。乃遺偈曰。世人
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只尺間。珍重苧溪溪畔水。汝
歸滄海我歸山。即往貴湖卓庵。未幾。謂門人曰。吾滅
後。將遺骸施諸蟲螘。勿置墳塔。言訖入湖頭山。坐磐
石。儼然而化。門人稟遺命。延留七日。竟無蟲螘侵食。
遂就闍維。散于林野。


煦。福州人。生和氏。幼不染葷血。剃度于鼓山。得法受
記。年始二十四。即開法洪州豐城。道聲藉藉。時稱小
長老。周顯德中。江南國主。延住光睦。久之移廬山開
先。後居淨德。並聚徒說法。開寶八年圓寂。三師。章嗣
玄沙。豁嗣睡龍。煦嗣鼓山。皆雪峰嫡孫。


宋 風穴沼禪師傳



風穴延沼禪師。餘杭劉氏子。少魁礨有英氣。于書無
所不窺。然無經世意。初祝髮業教義。久乃歸禪。發跡
于鏡清怤公。鍼芥不投。乃北游湘沔。遇守廓上座。南
院侍者也。乃密探南院宗旨。忻然赴之。初見不禮拜。
便問曰。入門須辯主。端的請師分。院以左手拊膝。師
[006-0408c]
便喝。院右手拊膝。師亦喝。院曰。左邊一拍且止。右邊
一拍作麼生。師曰。瞎。院擬拈拄杖。師曰。作甚麼。奪拄
杖打著老和尚。莫言不道。院倚拄杖曰。三十年住持。
今日被黃面浙子上門羅織。師曰。和尚大似持鉢不
得。詐言不飢。院曰。子到此間乎。師曰。是何言與。院曰
好問汝。師曰。也不得放過。便禮拜。南院喜賜坐命茶。
因問所與游者何人。對曰。襄州與廓侍者同夏。院曰。
親見作家來。始敘師資禮。依止六年。辭去至汝水。住
風穴廢寺。日乞村落。夜燃松脂。單丁者七年。而後學
徒麇至。開法嗣南院法席。冠天下傳法者。首山念公。
與廣慧真也。一日上堂曰。若立一塵。家國興盛。野老
顰顣。不立一塵。家國喪亡。野老安帖。于此明得。闍黎
無分。全是老僧。于此不明。老僧即是闍黎。闍黎與老
僧。能悟天下人。能瞎天下人。欲識闍黎麼。拊左膝曰。
這裏是。欲識老僧麼。拊右膝曰。這裏是。其辯才無礙
如此。以宋開寶六年癸酉八月旦日。登座說偈。至十
五日。加趺而化。閱世七十有八。坐五十九夏。


系曰。廓侍者以三喝。觕忤老華嚴時。師為維那。上方
丈問訊。嚴曰。汝來適守廓不應當眾扭揑。老僧須痛
與一頓趂出。師曰。趂他遲了也。他是臨濟下兒孫。本
分如此。師舉似廓。廓曰。汝何必勸止。我未問前早要
棒喫得我話行。如今搭却我話也。穴曰。雖然巳聞天
下矣。廓公四楞塌地。師壁立萬仞。老華嚴一矮人看
場耳。臨濟宗所以不可攀仰湊泊也。
[006-0409a]


歸宗詮師傳



禪師。名道詮。生劉氏。吉州安福人也。童子棄家。事思
禪師。思為剃落。受具足戒。後聞長沙慧輪禪師。思一
見之。時馬氏竊據荊楚。與建康接壤。詮年二十餘。結
友冒險造焉。會馬氏滅。劉言有其地。以王逵代劉言。
領其事。逵見詮輩。疑為諜者。捕縛欲投江中。詮怡然
無怖。逵異之。以問輪曰。此道人。視死如見鼻端。何種
人乃能爾。輪曰。彼蓋為法忘軀之人。聞老僧虗名。故
來決擇耳。逵釋之加敬。詮傲然而去。依延壽十年輪
歿。詮還廬山。乾德初。庵于東南牛首峰下。開寶五年。
洪帥林仁肇。請住九峰。賜大沙門。尋屬江南國絕。僧
徒例試經業。師之眾並習禪觀。乃述一偈。聞于州牧
曰。比擬忘言合太虗。免教和氣有親疎。誰知道德全
無用。今日為僧貴識書。州牧閱之。與僚佐議曰。旃檀
林中。必無雜樹。惟師一院特免試。太平興國九年。南
康牧張南金。請居歸宗。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中夜。辭眾而化。


法燈欽公傳



泰欽。字法燈。魏府人也。辯才無礙。入法眼之室。雖解
悟逸格。未為人知。性忽略不事事。甞自清涼。遣化維
揚。不奉戒律。過時未歸。一眾傳以為笑。法眼遣偈往
呼之。既歸。使為眾燒浴。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
金鈴。何人解得。對者皆不契。欽適自外至。法眼理前
語問之。欽謂大眾何不道繫者解得。於是人人改觀。
[006-0409b]
法眼曰。汝輩這回笑渠不得也。出世。初住洪州雙林。
次遷上藍護國院。未幾。李國主。請住清凉道場。乃曰。
山僧。本擬深藏山谷。遣日過生。緣清凉老人有不了
底公案。所以出來。為他了却。若有人問。便說似伊。時
一僧出問。欽曳杖擊之。僧曰。我有何過。欽曰。祖禰不
了。殃及兒孫。國主從容問曰。先師有何不了公案。欽
曰。現分析者。國主駭之。開寶七年六月示疾。告眾曰。
老僧住持。將逾一紀。每承國王助發。至於檀越道侶
主事小僧。皆赤心為我。默而難言。或披麻帶布。甚違
吾道。我之遺骸。但于南山大智藏和尚左右。乞一墳
塚。升沈皎然不淪化也。又示眾曰。但識口必無咎。縱
有咎因汝有。珍重。二十四日。安坐而逝。


奉先深.清凉明傳



奉先深。清凉智明。二禪師者。亦雲門嗣也。二師同游
方。時聞僧問法眼。如何是色。眼豎起拂子。或曰。雞冠
花。或曰貼肉汗衫。二人特往請益。問曰。承聞和尚有
三種色語。是否。眼曰。是。深曰。鷂子過新羅。便歸眾。時
李主在座下不肯。乃白法眼曰。寡人。來日致茶筵。請
二人重新問話。明日茶罷。備綵一箱劒一口。謂二深
曰。上座若問話得是。奉賞雜綵一箱。若問不是。祇賜
一劒。法眼陞座。深復出問。今日奉敕問話。師還許也
無。眼曰。許。曰。鷂子過新羅。捧綵便行。大眾一時散去。
時法燈作維那。乃鳴鍾集眾僧堂前勘深。眾集。燈問。
承聞二上座。久在雲門。有甚奇特因緣。舉一兩則來
[006-0409c]
商量看。深曰。古人道。白鷺下田千點雪。黃鶯上樹一
枝花。維那作麼生商量。燈擬議。深打一座具。便歸眾。
深同明和尚。到淮河。見人牽網。有魚從網透出。深曰。
明兄俊哉。一似箇衲僧相似。明曰。雖然如此。爭如當
初不撞入網羅好。深曰。明兄你欠悟在。明至中夜方
省。二師並出世金陵。深于奉先。明于清凉。皆江南主
䖍請也。蓮華祥庵主。深之嗣。西峰豁公。明之嗣。別具。


洞山稟.薦福古傳



洞山清稟。泉州仙游人。生李氏。幼禮中峰院鴻謐為
師。年十六。福州太平寺受戒。初詣南岳。參惟勁頭陀。
未染指。及抵韶陽禮祖塔。回造雲門。門問曰。今日離
什麼處。曰。慧林。門舉拄杖曰。慧林大師恁麼去。汝見
麼。曰。深領此問。門顧左右。微笑而巳。師自此入室印
悟。乃之金陵。國主李氏。請居光睦。未幾。復命入澄心
堂。集諸方要語。經十稔。迎住洞山。


薦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誰氏子。少為書生。博學有聲。
及壯。以鄉選至禮部。議論不合。有司怒裂其冠。從山
水中來。客潭州了山。見敬玄禪師斷髮。從之游。巳謁
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見甚高。容以入室。後游廬山。
經歐峰。愛宏覺塔院閑寂。求居之。清規凜然。過者肅
恭。時叢林號古塔主。初說法于芝山。嗣雲門。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饒。迎住薦福。示眾曰。夫出家者。為
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益無功德。近來出家人。貪著
福慧。與道全乖。若為福慧。須至明心。若要達道。無汝
[006-0410a]
用心處。所以常勸諸人。莫學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
畫時解脫。鈍根者。或三五年。遠不過十年。若不悟去。
老僧與汝。墮拔舌地獄。


系曰。師去雲門近百年。覽語而悟。遂嗣之不疑。時雲
門子孫方盛。無敢異詞者。蓋所得真耳。不知傳燈何
以不錄師耶。


首山念禪師傳



首山省念禪師。萊州狄□子。幼棄家。得度於南禪寺。
為人簡重有精識。甞誦法華經。眾目為念法華。晚于
風穴會中。充知客。隨眾作止。無所參扣。然終疑教外
有別傳之妙不言也。風穴。每念大仰讖臨濟法道有
遇風則止之語。懼身當之。注意于念。一日陞座曰。世
尊以青蓮華目。顧迦葉。正當是時。且道箇甚麼。若言
不說而說。又成埋沒先聖。語未卒。念便下去。侍者進
曰。念法華。無言而去。何也。穴曰。渠會也。明日念與真
園頭。同上問訊。穴問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說說。對曰。
鵓鳩樹頭鳴。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何用。因問師。師曰。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穴謂真曰。看渠下語。穴一
日又陞座。顧視大眾。師便下去。穴即歸方丈。自是聲
名重諸方。一日白兆楚和上。至汝州宣化。穴令師往
傳語。纔相見。提起坐具便問。展即是不展即是。兆曰。
自家看取。師便喝。兆曰。我曾親近知識來。未甞輒敢
如此造次。師曰。草賊大敗。兆曰。來日若見風穴。待一
一舉似。師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却。師乃先還。舉似穴。
[006-0410b]
穴曰。今日又被汝收下一員草賊也。師曰。好手不張
名。兆次日見穴。舉前話。穴曰。非但昨日。今日和贓捉
敗。師後開法首山。為第一世。登其門者。皆叢林精練
衲子。然天下稱法席之冠。必指首山。甞謂眾曰。佛法
無多子。只是汝輩自信不及。若能自信。千聖出頭來。
無奈汝何。何故如此。為向汝面前。無開口處。祇為汝
自信不及。向外馳求。所以到這裏。假如便是釋迦佛。
也與汝三十棒。然雖如是。初機後學。憑箇什麼道理。
且問汝輩還得與麼也未。良久曰。若得與麼。方名無
事。僧問。臨濟喝。德山棒。未審明什麼邊事。師曰。汝試
道看。僧便喝。師曰瞎。僧又喝。師曰。這瞎漢。只管亂喝
作麼。僧禮拜。師打之。因曰。諸上座。不得胡喝亂喝。尋
常向汝道。賓則始終賓。主則始終主。賓無二賓。主無
二主。若有二賓二主。即是兩箇瞎漢。所以我若立汝
須坐。我若坐汝須立。坐則共汝坐。立則共汝立。雖然
如是。也須著眼始得。師道被天下。移寶安山廣教院。
眾不過四十輩。老於寶應。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留
僧過歲。作偈曰。吾今年邁六十七。老病相依且過日。
今年記取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明年是月是
日。陞座辭眾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
明暗盡時都不照。日輪午後示全身。言訖安坐。日將
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塔于首山。


系曰。當大仰為讖時。溈山固問之。仰良久曰。將此身
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即有越爼代庖之意。故
[006-0410c]
首山即大仰後身無疑也。伸脚在縮脚裏。又何怪溈
仰之後寥寥哉。


汾陽昭.葉縣省.神鼎諲三禪師傳



汾州太子院。善昭禪師。生太原俞氏。器識沈邃。少緣
飾。具大智。少失恃怙。既孤苦。雅不喜世俗。遂祝髮受
具。杖䇿飄然。所至不稍停覧。乃曰。從上先德行脚。正
以聖心未通。驅馳決擇耳。不緣山水也。歷參七十一
員知識。最後至首山。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龍
袖拂開全體現。進曰。師意如何。曰。象王行處絕狐踪。
于是大悟。拜起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
知。有問者曰。見何道理。便爾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
處。自是陸沈襄沔間。每為郡守。以名剎力致。前後八
請。堅臥不起。及首山歿。西河道俗。協心削牘。遣沙門
契聰。請師住汾州太子院。師時方閉關。聰排闥入。讓
以大義曰。佛法大事。靖退小節。風穴懼應讖。憂宗旨
墜滅。幸有先師。先師棄世。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欲安眠哉。師起握聰手曰。非公不聞此語。趨
辦嚴吾行矣。既至。燕坐一榻。足不越閫者三十年。天
下仰曰汾陽。而不敢名。一日上堂謂眾曰。汾陽門下
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但有來者即便咬殺。有何方
便。入得此門。見得此人。若見此人者。堪與祖佛為師。
不見此人。盡是立地死漢。如今還有人入得麼。快須
入取免負平生。不是龍門客。切忌遭點額。那箇是龍
門客。一齊點下。舉起拄杖曰。速退速退。珍重。并汾地
[006-0411a]
苦寒。師罷夜參。有異僧振錫至。謁師曰。會中有大士
六人。奈何不說法。言訖升空而去。師密記以偈曰。胡
僧金錫光。請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時
楚圓守芝。號上首。叢林知名。龍德府尹李侯。與師有
舊。虗承天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罰。復至曰。必欲
得師俱往。不然有死而巳。師笑曰。老病業巳不出院。
借往當先後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師諾則先後唯所
擇。昭令設饌。且俶裝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有侍者
出眾曰。和尚到處。某甲即到。亦立化歸。


省禪師。住葉縣廣教院。冀州賈氏子也。弱冠依易州
保壽院。出家受具。後游方。參首山。山一日舉竹篦問
曰。喚作竹篦即觸。不喚作竹篦即背。喚作甚麼。師掣
得擲地上曰。是甚麼。山曰。瞎。師于言下豁然頓悟。浮
山遠公。其得法子也。


洪諲者。生扈氏。襄水人。自受首山印記。隱衡岳三生
藏。有湘陰男子來游。即師室見師。氣貌閑靜。一鉢掛
壁。莫能親疎。愛之忘去。謂曰。師寧甘長客于人。亦欲
住山乎。家神鼎下鄰寺。乃吾世植福之地。久無住持
者。可俱往。師笑曰。喏。乃以巳馬䭾師還。十年始成叢
席。一朽床為說法座。甘枯淡。無倫比。僧契嵩。少時游
焉。師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兩小甕。詫曰汝來。乃其
時。寺始有醬食矣。明日將粥。一力挾筐。取物投僧鉢
中。嵩睨上下。有即呾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
堂。出以觀。皆碎餅餌。問諸耆老。曰。此寺自來不煑粥。
[006-0411b]
脫有檀越請應供。諲次第撥僧赴之。祝令𢹂乾殘者。
歸納庫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當麵也。堂頭言汝來。
適丁其時。良然。嵩大驚止此。巳見諲老平生爾。他具
燈錄。


系曰。頌古自汾陽始。觀其頌布毛公案。曰。侍者初心
慕勝緣。辭師擬去學參禪。鳥窠知是根機熟。吹毛當
下獲心安。與胡僧金錫光偈。看他吐露。終是作家。真
寔宗師一拈一舉。皆從性中流出。殊不以攢華疊錦
為貴也。


谷隱聰.廣慧璉二師傳



禪師。諱蘊聰。廣州張氏子。初參百丈恒。不契。乃見首
山。問勞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山曰。家家門前
火把子。言下大悟。呈偈曰。我今二十七。訪道曾尋覓。
今朝喜得逢。要且不相識。後住襄州谷隱山。諸方稱
谷隱聰云。達觀頴者。其克家子也。別具傳。


元璉禪師。泉州陳氏子。褊顱廣顙。瞻視凝遠。望見令
人意消。參首山。山問近離何處。璉曰。漢上。山豎起拳
曰。漢上還有這個麼。曰這是甚麼盌鳴聲。山曰。瞎。璉
曰。恰是拍一拍便出。他日又見。於火把子話下大悟
云。某甲。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後出世汝州廣慧
院。華嚴隆為嗣法上首。楊龜山大年。亦出師位下。有
寄內翰李公書。敘師承本末云。


系曰。首山一把火。前燒谷隱。後燒廣慧。二老故得出
頭光燄。又有二智嵩。一住三交。一住銕佛。亦首山門
[006-0411c]
下。皎皎者也。不及傳。
補續高僧傳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