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九
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宋 黃檗全禪師傳



道全。洛陽王氏子也。生不食葷血。父母使事其舅廣
愛演公得度。二十具戒。游彭城。歷壽春。受華嚴清涼
說於誠法師。朝授師說。夕能為其徒講。彭城有隱士
董君。識師非凡人也。勸游南方。問無上道師乃棄所
學。渡江。首從甘露禪師。茫無所見。復從棲賢秀禪師。
秀勇於誨人。示以道機。迷悶不能入。深自悔恨。至啗
惡食飲惡水以自礪。凡七年。秀游高安。事真淨文禪
師。五年而悟。告文曰。吾一槌打透無底藏。一切珍寶
皆吾有。文可之。自是言語偈頌。發如湧泉。高安太守。
請住石臺清涼。巳徙黃檗。師為人。直而淳信。不飾外
事。元豐六年。師得疾甚苦。從醫於市。時眉山蘇轍。謫
高安。師謂之曰。君靜而惠。可以學道。且云。吾病夙業
也。殆不復起矣。君念道異時相見。毋相忘也。病小愈。
遠居山中。次年冬。轍移績溪將行。意師必來別。師竟
[009-0427b]
以病不出。十二月乙丑。與眾訣。趺坐而化。體香軟。停
十五日茶毗。得舍利光潔無數。年四十九。臘三十。葬
斷際塔之右。轍為銘焉。


石頭懷志上座傳



懷志上座。婺州吳氏子。年十四。事智慧院寶偁為師。
試所習落髮。性夷簡。飽經論。東吳學者尊事之。甞對
客曰。吾欲會天台賢首惟識三宗之義。衷為一書。以
息影跡之諍。適有禪者。居坐末曰。賢首宗祖師為誰。
志曰。杜順和尚。禪者曰。順有法身頌曰。懷州牛喫禾。
益州馬腹脹。天下覔醫人。灸猪左膊上。此義合歸天
台唯識二宗何義耶。志不能對。禪者曰。何不游方去。
志於是罷講。南詢至澗山。時雲菴和尚在焉。從之游
甚久。去游湘上。菴於石頭雲溪。二十餘年。氣韻閑淡。
遇客多不言。侍者問之。志曰。彼朝貴人。多知多語。我
粥飯僧。見之自然。口吻遲鈍。作偈曰。萬機休罷付癡
憨。踪跡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
蘿菴。或問住山何味。答曰。山中住。獨掩柴門無別趣。
三箇柴頭品字煨。不用揮毫文彩露。崇寧改元。志年
六十二矣。曳杖造龍安。人莫之留。一日問侍僧曰。日
何時。曰夕矣。遂笑曰。夢境相逢我睡巳覺。汝但莫負
叢林。即是報佛恩德。言訖泊然而逝。收骨。塔於乳峯
下。


法雲杲師傳



佛照杲禪師。自妙年遊方。謁圓通璣公。命首眾秉拂。
[009-0427c]
機遲而訥。眾笑之。有赧色。次日僧堂點茶。見茶瓢墮
地跳躍。乃得應機三昧。後依真淨。因讀祖偈。豁然大
悟。謂人曰。我於紹聖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悟得方
寸禪。出世住歸宗。尋被詔居淨因。杲以力參深到。語
不入時。凡示眾。甞舉老僧。熈寧八年。文帳在鳳翔府
供申。當年崩了華山四十里。壓倒八十村人家。汝輩
後生。茄子瓠子。幾時知得。或詰曰。寶華座上。何一向
談說世諦。杲曰。癡人。佛性豈有二耶。師在歸宗時。一
夜脩敬罷。坐僧堂地爐邊。忽見二僧入堂。一人龐眉
雪頂。一人少年。皆丰姿頎然。師心喜自謂。我座下有
如此僧。須臾二人出堂。師怪而尾之。見入佛殿中。師
亦隨入。燈影熒煌。爐中尚有火。師炷香禮佛。二僧復
出。仍襲其後。至佛殿前。因失所在。自念忘却香匣在
殿。回取之。見殿門扃鑰。遂喚直殿行者。開門入。時見
爐中香煙未散。匣在寶堦上。莫諭其故。葢杲行道精
誠。冥通無礙。誠有不可思議者。


大通本禪師傳



善本。族董氏。漢仲舒之後也。其先家大康仲舒村。大
父琪。父溫。皆官於頴。遂為頴人。母無子。禱白衣大士。
誓曰。得子必以事佛。即蔬食俄娠。及生骨相秀異。方
晬而孤。母育於叔祖玠之家。既長博學。操履清修。母
亡哀毀過禮。無仕宦意。氣剛不屈。沉嘿白眼公卿。嘉
祐八年。至京師地藏院。試通經得度。習毗尼。隨喜雜
華。夜夢見童子。如世所畵善財。合掌導而南。既覺曰。
[009-0428a]
諸佛菩薩。加被我矣。其欲我南詢乎。時圓照道振吳
中。造焉。照一見知為法器。特顧之。服勤五年。盡得其
要。其整頓提撕之綱。研練差別之智。縱橫卷舒。度越
前規。一時流輩。無出其右。圓照倚之。以大其家。元豐
七年。遍遊居浮山太守岩。出世住婺州雙林。移錢塘
淨慈。繼圓照後。法席冠江浙。時號大小本云。上聞其
名。有詔住上都法雲寺。賜號大通禪師。師玉立孤峻。
未甞以言狥物。以色假人。王公貴人。施捨填門。而精
粗與眾共。住八年。請於朝。願歸老西湖。詔可。遂東還。
菴龍山崇德。杜門却掃。與世相忘。天下願見不可得。
師臨眾三十年。未甞笑。及閑居時。抵掌笑語。問其故。
曰。不莊敬何以率眾。吾昔為叢林。故強行之。非性實
然也。所至見佛菩薩行立之像。不敢坐。伊蒲塞饌。以
魚胾名者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大觀
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巳而
果歿。有異禽。翔鳴于庭而去。塔全身于上方。閱世七
十五。坐四十五夏。


報恩傳



報恩。衛之黎陽人。族劉。世以武進。家喜事佛。母牛氏。
禱子於佛。夢佛指阿羅漢𢌿之而姙。既生有殊相。未
冠。舉方略。擢上第。調官北都。喟然歎曰。是何足了此
生。請於朝。欲謝簪纓。求出世法。上詰其故。對曰。臣祖
死王事。思報厚恩。惟有薰修之功。庶資冥福。神宗歎
異。親灑宸翰。賜名報恩俗名欽憲。就北都福壽寺。祝髮受
[009-0428b]
具。游歷諸方。聞投子青禪師之道。而往依焉。青識其
法器。一日凌晨入室。青問。天明也未。師曰。明矣。曰。明
則捲簾。師從之。頓爾開悟。心地洞然。亟以所得白青。
青韙之。留付巾匜。頗有年數。逮青順世。丞相韓公縝。
尹河南。延住嵩山少林。席未煖。詔改隨州大洪山律
寺為禪。命師居之。時大洪。基搆甚大。而蕪廢久。師闢
荊榛蓬藋。為像設堂。皇化豺狼狐狸。為鐘魚梵唄。更
定禪儀。大新軌範。由是大洪精舍壯觀。天下禪林。崇
寧二年。有詔命。住東京法雲。從駙馬都尉張公請也。
師志尚閑遠。閱歲懇還林澤。朝廷重違其請許之。徑
詣嵩山。旋趨大陽。屬大洪虗席。守臣乞奏還師于舊。
固辭弗獲。復坐道場。凡前日之未遑者。咸成就焉。師
勤于誨勵。學者輻凑。幾五百人。既振宗風。而戒律嚴
甚。終身敝衣。略不加飾。雖賜紫方袍。卒盤辟不敢當。
故權貴欲以師號言者。皆無復措意矣。政和改元。坐
化。塔于南塔。師異時。欲築室退居之所也。壽五十四。
坐夏三十二。弟子嗣法出世者。一十三人。有語錄三
卷集。曹洞宗派錄。受菩提心戒文。落髮受戒儀文。皆
行於世。丞相張無盡。於師深相契信。甞以書問三教
大要。師答曰。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會歸。不出有無
四見。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也。葢不
即一心為道。則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諸法是心。
則法隨見異。故名邪見。如謂之有。有即有無。如謂之
無。無則無有。有無則有見競生。無有則無見斯起。若
[009-0428c]
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猶是也。夫不能離諸見。則
無以明自心。無以明自心。則不能知正道。故經云。言
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
曰。有見則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于諸見。如是乃見
佛。以此論之。邪正異途。正由見悟殊致故也。故清凉
以老莊計道法自然能生萬物。易謂太極生兩儀。一
陰一陽之謂道。以自然太極為因。一陰一陽為道。能
生萬物。則是邪因。計一為虗無。則是無因。甞試論之。
夫三界唯心。萬緣一致。心生故法生。心滅故法滅。推
而廣之。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
無。非無亦非非無。非有亦非非有。四執既亡。百非斯
遣。自然因緣。皆為戲論。虗無真實。伹是假名。至若謂
太極陰陽。能生萬物。常無常有。斯為眾妙之門。陰陽
不測。是謂無方之神。雖聖人示悟多端。然既異一心。
寧非四見。若虗無為道。道則是無。若自然太極陰陽
為道。道則是有。常無常有。則是亦無亦有。陰陽不測。
則是非有非無。先儒以妙萬物為神。則非物。物物則
亦是無。故西天諸大論師。皆以心外有法。為外道。萬
法惟心。為正宗。葢以心為宗。則諸見自亡。言雖或異。
未足以為異也。心外有法。則諸見競生。言雖或同。未
足以為同也。儒家聖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西
天外道。皆大權菩薩。示化度人。橫生諸見。曲盡異端。
以明佛法。是謂正道。是謂聖人。順逆皆宗。非思議所
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繫心。
[009-0429a]
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然知權之為權。未必
知權也。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是亦周孔老莊。設教
立言本意。一大事因緣所成。始成終也。然則三教一
心。同途異轍。究竟道宗。本無言說。非維摩大士。孰能
知此。


廣道者傳



希廣。天資純至。脫略世故。游方日。謁雲葢智和尚。問
興化打克賓意旨如何。智下禪床。展兩手吐舌示之。
師打一坐具。智曰。此是風力所轉。又問石霜琳。琳曰。
汝意如何。師亦打一坐具。琳曰。好一坐具。祗是不知
落處。又問真淨。亦如前。淨曰。他打你也打。師於言下
大悟。開法瑞州九峯。衲子宗仰。有戒上座者。善醫術。
分衛而歸。請師說法。戒出致問曰。如何是九峯境。答
曰。滔滔雙㵎水。落落九重山。進曰。如何是境中人。答
曰。長者自長。短者自短。進曰。人境巳蒙師指示。向上
宗乘事如何。答曰。喫得棒也未。戒作禮而退。師顧問
侍者曰。適來陞座。為何事。對曰。戒藥王啟請。師曰。金
毛獅子子。出窟便咆哮。且道。金毛師子子。是阿誰。良
久云。即是今晨戒藥王。即下座。晚依同門友深公于
寶峯。雪夜深與師擁爐談久。潛使人撤其臥具。及就
寢置而不問。須臾熟睡。鼻息如雷。其忘物忘我如此。
逸人李商老。寄以詩曰。巳透雲菴向上關。熏爐茗椀
且開顏。頭顱無意掃殘雪。毳衲從來著壞山。瘦節直
疑青嶂立。道心長色白鷗閑。歸來天末一回首。疑在
[009-0429b]
孤峯烟靄間。師高風逸韻。可想而見矣。妙喜亦甞與
游。從言其大槩。是智叢林。以道者目之。真名稱厥實
也。


佛果勤傳



克勤。彭州崇寧駱氏子。世宗儒。師生。犀顱月面。骨相
不凡。從師受書。日記千餘言。偶過妙寂院。見佛書讀
之三復。悵然如獲舊物。曰。吾殆過去沙門也。始棄家
祝髮。從文照。通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俄得病瀕死。
歎曰。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欲以聲求色見。如
釜羮投鼠矢污之。吾知其無以死矣。遂棄去。見真覺
勝公。勝方剃臂出血。指示師曰。此曹溪一滴也。師矍
然於時。大知識名稱遠聞者相望。持一鉢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靡不至焉。首謁玉泉皓。金鑾信。又見大溈
喆。晦堂心。東林總。僉指為法器。而晦堂獨深加賞識。
最後見五祖演禪師。盡展機用。祖皆不諾。乃謂祖強
移換人。出不遜語。忿然而去。祖曰。待一頓熱病打時。
方思我在。到金山。染傷寒困極。平日見處。無得力者。
追繹祖言。乃自誓云。我病稍間。即歸五祖。病既愈。還
山。祖見之喜。命執侍方半月。會部使者。謁祖問佛法
大意。師從旁竊聽。忽有省。遽出。見鷄飛上欄干。鼓翅
而鳴。即大悟。袖香入室。通所得。祖曰。佛祖大事。非小
根劣器所能造。汝既如是。吾助汝喜。因徧謂山中耆
老曰。我侍者參得禪也。甞伐一巨木。祖固止之。不聽。
祖怒奮挺而起。師立不動。祖投所持挺。笑而去。自是
[009-0429c]
遇物無疑。崇寧中。省親還蜀。諸老相謂曰。道西行矣。
時同門佛鑒慧勤。亦知名眾。遂目師為川勤別之。成
都師郭知章。請開法六祖。更昭覺凡八年。復出峽南
游。時張無盡。寓荊南。自以手提古佛。席卷諸方。見師
恍然自失。留居碧岩院。傾心事之傳燈錄云。張寓荊南。以道學自居。少
見推許。師艤舟謁之。劇談華嚴旨。要曰。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一。
萬復萬浩然莫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公。于是。不覺促榻。
師遂問曰。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為同為別。公曰。同矣。師曰。沒交涉。公色慍。師曰。不見雲門道。山河大地。無絲毫
過患。猶是轉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彼德山臨濟非乎。公乃首肯。翌日。復舉事
法界理法界。至理專無礙法界。師又問。此可說禪乎。公曰。正好說禪也。師笑曰。不然。正在法界量裏。蓋法界量
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禪。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淨偈曰。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手把猪頭。口誦淨戒。趂出淫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公曰。美哉論。豈易得聞。于是。執師禮。
留居碧岩。復徙長沙道林。太保樞密鄧子常。上師德行。賜

紫服師號佛果。政和中。移延康蔣山。東南學者。赴之
如歸。至無地可容。名聞京師。被詔住天寧萬壽。召見
褒寵甚渥。建炎初。宰相李伯紀。奏住金山。高宗至維
揚。入對。賜名圓悟禪師。改雲居久之。復領昭覺。紹興
五年八月已酉。微恙。留偈示眾。擲筆而逝。茶毗。舌齒
不壞。舍利五色無數。閱世七十有三。坐夏五十有五。
塔於昭覺之側。謚真覺禪師。師清淨無作。不入諸相。
示方便門。提引未悟。一聽其語。莫不愀然感動。有泣
下者。故住天寧時。一時王公貴人。道德材智。文學之
士。日造其室。車轍滿戶外。雖毗耶聽法。不能過也。度
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領袖諸方者。百餘人。方據大
[009-0430a]
叢林。匡眾說法。為後學標表。可謂盛矣。師自得法後。
聲名藉甚。繇嶽麓。徙蔣山。行成德備。每得天神訶護。
過金山時。賊趙萬。據鎮江擁兵數百。操戰艦。乘風欲
度。忽反風。雲霧晦冥連晝夜。不得度。乃止。比赴雲居。
道長廬。賊張遇奄至。盡劫所有。師衣鉢獨存。又甞斂
上方賜物。置一篋中。寓儀真。師飭其徒往省。答曰。儀
真連夕大火。尚何求。師笑曰。汝第往。既至。官寺民櫩。
鞠為瓦礫。而師篋封識如新。甞寓公安天寧。天堂長
老覺公。夢一女子。再拜而進曰。乞我東堂。為人天說
法。信宿而碧巖疏至。女子。即碧岩護法神也。安樂山
神。據雲居方丈。諸耆宿。皆徙避別室。師寘一榻。臥起
如平時。師福慧兩足。行解通脫。斷取世界。如掌中菴
摩勒果。是區區者何足言。然為世人傳聞讚歎。故不
得略也。


丹霞淳傳



子淳。劒州梓潼賈氏子。依縣之大安寺為童子。年二
十七。祝髮受具。禮道凝上人為師。通貫教乘。練達藝
學。至大陽訪芙蓉老人。叩以大事。芙蓉目師偉器。示
之曰。古人謂空刼巳前承當。佛未出世體會。汝但退
步就巳。萬不失一。安用多言。師言下大悟。侍芙蓉有
年。芙蓉。舉立僧。學識威儀。為眾標表。芙蓉深器重之。
以為洞上孤宗。斯人可托。自是名起叢林。崇寧間。王
公信玉。按刑京右。聞師名德。請住南陽丹霞山。道聲
益著。師說法直捷警悟。位下多賢哲士。如了如悟如
[009-0430b]
預。後皆為天人師。但道熟世疎。能為左右周旋。使師
得一意安唱。不至闕陷者預也。久之。以疾退居唐州
大乘西菴。隨州太守向公。復以洪山保壽為迫。不得
巳應之。遂終於保壽。師性孤潔。氣和而貌剛。心慈而
言厲。自髫齔立志。至老不渝。以忘機為化本。以離識
為宗通。故能妙唱五位。橫壓諸方。可謂丈夫矣。塔在
洪山南。


守遂傳慶顯附



守遂。遂寧蓬溪章氏子。幼不茹葷酒。不好弄。事南麓
院自慶上人為童子。二十七得度。南游初抵玉泉。見
懃禪師。懃深器之。命副院事。歲餘走大洪。謁恩禪師。
上方丈纔展坐具。忽一小蟲。飛墮于地。遽引手拂之。
豁然大悟。恩肯之。俾總院事。說法一本於恩。政和戊
戌。賜號淨慈。隨州袁公灼。奏師道德堪表率叢林也。
俄遷水南。靖康丁未。退止德安𡾇山之延福院。時海
內大亂。江淮盜起。所在戒嚴。安守李公濟。慮師所居
荒。遠命移錫入城。建化城菴居之。賊圍城久。每攻輒
不利。乃曰。城中有異人。遂引去。鎮撫陳規。聞而歎曰。
異人誰歟。必吾淨嚴師也。紹興乙卯。宣撫司命居大
洪。學子望山而歸。極一時之盛。師亦誨人無倦。至丁
卯三月。示疾而化。師天質溫靖。與物無忤。且奉戒謹。
終身不服縑纊。不執財寶。不近玩好。士大夫以為貺。
隨得隨施。慈至蚤虱。不忍棄地。納之衣中。


慶顯。蜀廣安王氏子。誦寶公十二時歌。有省。甞參佛
[009-0430c]
性。又見宏智。皆有啟發。而瓣香所表信于人天。獨歸
淨嚴。葢以淨嚴。鍵槌穩密。所得獨深也。顯性恬淡。于
世念泊然無所起。其視榮名貴勢。等太虗浮雲。倐焉
起滅。不足當一盻。一時名公鉅卿。皆忘勢交之。京西
帥漕。列道行于朝。當道下省帖起。住大洪。賜號覺照
慧空佛智明悟大師。大洪一席。恩遂顯三世的承。道
望不少衰。可以觀其家風矣。


自覺傳禧誧附



自覺。青州王氏子。幼以儒業。見知于司馬溫公。然事
高尚。無意功名。落髮從芙蓉楷公游。履踐精密。契悟
超絕。出世住裕州大乘山普嚴寺。始至闢僧房。為海
會室。振大法音。遠近緇白。見聞攝受。自堂序庭廡。皆
易新之。使來觀者。如入廊廟。雖未覩羽儀悉生。恭謹
如聞簫韶。雖不知音。亦有樂意。故躭道腴味禪悅。自
拔于般若之門者多矣。寺碑謂。覺。長安人。有操行。斷
緣捨俗。師事大長老道楷。究竟大事。得骨與髓。士大
夫聞其言。翛然有遺世意。一時知識。無出覺右者。崇
寧間。詔居淨因。聲光益弘。一日示眾曰。祖師西來。特
唱此事。自是諸人。不肯委悉。向外馳求。投赤水以尋
珠。詣荊山而覔玉。殊不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
迷頭。豈非大錯。直得宗門提唱。體寂無依。異念不生。
古今無間。森羅萬象。觸目家風。鳥道遼空。不妨舉步。
金鷄報曉。丹鳳翱翔。玉樹花開。枯枝結子。祗有大陽
門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時時九夏。要會麼。無影樹
[009-0431a]
垂寒㵎月。海潮東注斗西移。


禧誧。亦得楷道。初住韶山。補天寧。復遷丹霞。將化。召
主事。分楮囊為四。眾僧童行常住津送各一。既而曰。
丹霞有箇公案。從來推倒扶起。今朝普示諸人。且道
是箇甚底。顧視左右曰。會麼。對曰不會。師曰。偉哉大
丈夫。不會末後句。遂就寢。右脇而化。


小南禪師傳海評附



系南。汀州張氏子。參祐禪師于潭之道林。獲印可。隨
遷羅漢。掌堂司。即分座接納。及祐移雲居。以師繼席。
學者翕然歸之。准世系。以黃龍是大父。名同而道望
逼亞。故叢林目為小南。葢尊黃龍。為老南云。洪覺範
謂。小南禪師。道眼明白。未為人知時。甞至東林照覺。
鳴鐘集眾。出迎於清溪之上。其徒大驚。自是名日益
著。將示寂。陞座告眾曰。羅漢今日。倒騎鐵馬。逆上須
彌。踏破虗空。不留朕迹。乃歸方丈。跏趺而逝。師以傳
道為志。閱七寒暑。住世四十有五白。雖所蘊未伸。暐
然名見當時。垂稱後世。雲居。可謂有子矣。


參友海評。
所與師同受業者也。將出游。同院僧。夢二大蛇。一角
黑。各長數丈。遶院三匝。騰躍而去。黎明。師與評。別眾
游方。夢者撫背囑之曰。二子善自愛。他日法門龍象
也。評嗣廣鑑瑛。住開先。與師相隣。俱得名叢林間。號
廬山二龍云。


利儼傳



利儼。黃龍南嗣也。有天悟。為黃龍所重。開法廬陵之
[009-0431b]
隆慶。禪衲宗之。機鋒所至。猶太阿孟勞。剸犀徹札。無
留行者。時黃龍弟子。如東林總。晦堂心。羅漢祐。洞山
文。皆各闡化一方。師獨後出。有問。黃龍安視儼。龍曰。
其視以我。葢密契如此。師倡道。自熈寧乙卯。至元祐
辛未。十有七年。其法語之傳者絕少。皆自痛剪苛掃。
不啻卷雲收潦焉。故其法化之廣。不得與諸山齒。致
後世幾不知有師名也。惜哉。


法一傳常首座



法一。字貫道。太師襄陽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孫也。世
居開封祥符。其母見老僧入夢而生。比成童。一切嬉
弄皆不顧。十七試太學為諸生。被服詩書。岸然自負。
從其翁仕淮南。欲任以官。不從。將棄家事長蘆賾公。
翁難之。母曰。此夙世沙門。勿奪其志。未幾賾歿。禮靈
岩通照愿公。得度登具。依之十年無所入。益刻苦奮
厲。時圓悟住蔣山。以大法炬許之。悟奉詔住京師天
寧。師侍行。會靖康之亂。悟還蜀間關。走謁艸堂清公
于疎山。一語頓明大法。紹興七年。泉守寶文劉子羽。
迎住延福院。丞相張公浚。帥福唐。徙住壽山。尚書梁
公汝嘉。守四明。又挽居雪竇。于是公卿大夫。想見風
釆。爭先邀迎。惟恐弗及。天台萬年寺。在山谷窮處。其
徒闒茸。有司奏改為禪。率選名緇眾所信服者。為領
袖。師遂又徙萬年。間復一應長蘆。而歸萬年觀音院。
浹日示微疾。說偈入龕而逝。壽七十五也。師生於戚
里。長於華屋。而性與道合。不假師授。一念幡然。超塵
[009-0431c]
勞而臍覺岸。為世大知識。豈不謂豪傑歟。


法堂首座。開封人。丞相薛居正之裔。宣和七年。依長
沙益陽華嚴元軾下髮。遍游叢林。于首楞嚴經。深入
義海。自湖湘至萬年。謁雲巢雪。巢一師別號也。有契。
命掌牋翰。後首眾報恩。室中唯一矮榻。餘無長物。一
日忽語人曰。一月後不復留此。至期。往方丈謁。飯將
曉。書漁父詞於室門。就榻收足而逝。詞曰。此事楞嚴
常露有。梅花雪月交光處。一笑寥寥空。萬古風甌語。
迥然銀漢橫天宇。蝶夢南華方栩栩。班班誰跨豐干
虎。而今忘却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鴻飛去。


普交.有需二師傳



普交。慶元畢氏子。幼頴悟。未冠得度。往南屏聽台教。
偶為人所窮詰。遂發憤。改服游方。造泐潭乾公。足纔
及門。公即呵之。擬問。公曳杖逐出。一日忽呼師。至丈
室曰。我有古人公案。要爾商量。擬進語。公隨喝之。師
頓悟乃大笑。公下禪床。執師手曰。汝會佛法耶。師喝
而拓開。公大笑。于是名聞四馳。後歸桑梓。留天童。掩
關却掃者八年。寺偶虗席。郡僚命師開法。恐其遁去。
預遣吏候於道。不得辭。師說法簡要。凡見僧來。必叱
曰。楖栗未擔時。為汝說了也。既而曰。且道說箇甚麼。
又曰。何不休歇去。執拄杖逐之。其機敏如此。


有需者。
生莆田陳氏。亦得法於乾公。隱何巖南湖。懇田自食。
學者漸至。隨時開導之。部使者陳覺民。聞其名。以禮
延至福州鼓山。繼住雪峯。有二會語。為時傳誦。師接
[009-0432a]
物應緣。皆人所強。不得巳就之。非所願也。後辭眾。結
艸菴于石門。作歌見志。其詞曰。吾結艸菴蔡溪側。四
顧峯巒皆峭壁。石門千仞鎖天津。來者欲登那措足。
住此菴中是何緣。不詩不頌亦不禪。饑來苦菜和根
煑。疊石為床困即眠。日照諸峯因驀驀。負暄孤坐情
何適。馴伏珍禽趂不飛。猿猱捫我衣中虱。閑搘瘦笻
六七尺。山行野步扶危力。披雲入艸不辭勢。逢人打
破脩行窟。或停松或坐石。靜聽溪泉潄鳴玉。源深洞
邃來不休。聲聲奏盡無生曲。雜羽流商誰辯的。五音
六律徒敲擊。有時乘興上高峯。大笑狂歌天地窄。初
陳聘君易在京師。謁乾公。問乃鄉里尊宿。何人可親。
公曰。子歸見需足矣。至是。與師偕隱石門。樂道終身
焉。


五祖自老傳



表自。懷安人也。依五祖演和尚。最久。未有省。時圓悟
分座接納。師親炙焉。悟曰。公久於老師法席。何須來
探水。脫有未至。舉我品評可也。師乃舉德山小參話。
悟高喚曰。吾以不堪為公師。觀公如是則有餘矣。遂
令再舉。至今夜不答話處。悟驀以手掩師口曰。但恁
麼看。師不勝憤。趨出以坐具槭地曰。那裏有因緣。只
教人看一句。于是朋輩競勉。未幾有省。悟私告五祖
曰。渠只得一橛。大法未明在。須臾鍛鍊。必為法器。居
無何。五祖宣言。請自立僧。實欲激其遠到。師聞之。深
有所待。一日上堂。以目顧師曰。莫妄想。便下座。師氣
[009-0432b]
不平。趨瑯琊啟公法社。久之。圓悟往撫存。遂于言下
大徹。乃同歸。五祖方命立僧。圓悟即還蜀演既委順。
郡守以師繼席焉。拈香云。若為今成都昭覺勤禪師
去。我於此時。如得其髓。為何不為他。不見道。魚因水
有。子由母親。自是。衲子四至不可遏。師牓侍者門曰。
東山有三句。道得即挂搭。衲子皆披靡。有一僧。擕坐
具徑造丈室曰。某甲道不得。祇要挂搭。師大喜。呼維
那於明牕下安排。師奇言妙旨。傳播諸方。諸方尊之
曰。自老惜法嗣不昌。僅一龍華高。而道聲亦不振。或
以圓悟於師有卵翼功。而師掩之所致云。


元禮首座普融知藏傳



元禮首座。閩人也。受業於焦山。初參演和尚於舒之
太平。凡入室。必謂曰。衲僧家明取緇素好。經二年始
發明。巳見。詣方丈。演頷之。演遷五祖。以禮俱往。命分
座不就。時佛眼。年方十七。有疑不能決。演曰。禮却會
得。因就禮請教焉。後佛眼出世。禮尚無恙。聞其所舉。
甞曰。遠兄名不虗得。禮崇寧間。復至五祖。或問。五祖
遷他向何處去。禮云。有眼無耳朵。六月火邊坐。曰。意
旨如何。禮云。家貧猶自可。路貧愁殺人。復有問。金剛
經云一切善法。如何是善法。禮起行曰。上是天。下是
地。中間坐的坐。立的立。喚甚麼作善法。其機敏如此。
終老于四明之瑞嚴。


禮同鄉普融者。至五祖。祖舉倩
女離魂話問之。有契。呈偈云。二女合為一媳婦。機輪
截斷難回互。從來往返絕踪由。行人莫問來時路。後
[009-0432c]
凡遇僧來謁。則操閩音誦俚語曰。書頭教娘勤作息。
書尾教娘莫瞌睡。且道中間說甚。僧擬議。即推出。甞
掌藏鑰。諸方稱融智藏云。


真歇了禪師傳



清了。號真歇。蜀左綿安昌雍氏子。兒時抱入寺。見佛
喜動顏色。十一歲依聖果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試
法華得度。登講場習經論。能會大意。尋棄而力禪。傲
然挾拄杖以行。途次道俗遮留。皆掉首不顧曰。鵾鵬
時節可艸艸耶。出川徑造丹霞淳禪師。霞問。如何是
空劫巳前自巳。師擬進語。霞與一掌。師豁然開悟。翊
日。霞為上堂當眾。詰其證詣。猶珠影隨。如谷響答。葢
洞徹源底也。後游五臺。之京師。浮汴抵長蘆。謁祖照。
祖照座下。龍象萬指。其中多英俊。師至。一語投機。延
為侍者。未幾。舉首座。分座說法。一眾大驚。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法座無主。夜夢人告曰。代師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佛果耶。佛眼耶。竟虗席二年。及經制使
陳公至。儗補處乃首座也。即受請登座。為淳和尚燒
香。照病中歎曰。夢固云爾。吾求之遠也。照遷化。師執
喪盡禮。時江潮損田。秋虗無穫。眾遂絕糧。師躬行乞
食。施者聞而風至。供億山積。不知所從。日撾鼓陞堂。
誨人無倦。大扇宗風。建炎二年。退院絕錢塘。過梅岺
禮大士蹟。海濵漁戶七百餘家。聞師至。皆毀網棄所
業。其化物如此。天台守。三以國清致。不赴而赴雪峯。
既被旨。遷明之育王。又遷溫之龍翔興慶二院。乞就
[009-0433a]
閑。不許。移住臨安徑山。留五年。病歸長蘆。慈寧太后
還自金。建崇先顯孝寺于臯亭之麓。詔師為開山第
一世。以疾辭。不可辭。遂入院。冐暑而行。患益甚。猶陞
座說法。太后親臨。垂箔傾聽。出內帑修水陸大會。師
疾弗瘳。中使絡繹候問。師從容稱謝。須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于是瞑目。跏趺而逝。慈寧宮。降香賜祭。卜
寺西桃花塢。建塔以瘞全身。送者萬人。痛心隕涕。皆
有祖花彫零。禪林寒瘁之歎。勑謚悟空禪師。靜照之
塔。師儀相頎長。眉目疎秀。神宇靜深。量容機活。道無
前而遜無後有。無外而虗無中。故人從其化。不自知
也。珪竹菴。初住雁宕能仁。法緣未熟。師時在江心。特
過江迎歸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翕然歸敬。
任大法。不以門戶封溝。誠為祖域英標。僧林傑出也。


明河曰。真歇拜竹菴。與照覺迎羅漢。但知弘道。不
知為我。古人道德忠厚之至。此風絕響矣。


法恭傳自得暉



法恭。自號石牕叟。奉化林氏子。其母感胡僧入夢而
生。落髮受具戒。習南山律於湖心寺。聞天童宏智名
往從。問道。兄事暉自得。晝夕危坐。一日坐殿廡間。偶
聞僧語。入耳清徹。豁然開悟。流汗浹體。宏智。詰以所
得非謬。命居侍職。既而遍參諸識。見閑萬年。萬年試
為問。師掩耳出。艸堂清公不許。蹔到入室。師直造前。
奪拂子擲地上而出。一眾駭異。黃龍忠。置界方槌拂
于香案上。勘驗學者。師謂其侍者曰。和尚此一絡索
[009-0433b]
作何用。少頃一一拈起。問。過一機不來。莫言不道。侍
者白忠。乃撤去。三年復歸天童。主藏鑰。為第一座。分
座說法。宏智所舉宗要。師不為苟合。智愛而畏之。紹
興二十三年。光孝虗席。越帥移書宏智。求一本色人
補處。智以師應命。會應天塔壞。或請捨去。師曰。非我
尚誰為耶。塔成。始行遷能仁。隆興改元。侍郎趙公守
四明。迎主報恩。虜燼之餘。前人興造。所未備者。皆成
之。軒敞宏大。遂為一城蘭若之冠。乾道六年。退居小
溪之彰聖。明年榮陽郡王。起住瑞岩。闢舍宇以安眾。
開山田以足食。建傑閣。奉圓通大士。輪奐甚美大。參
范公請移雪竇。自得暉。歸自淨慈。遂以雪竇還之。復
居瑞岩。淳熈八年八月。示微疾。戒弟子。毋以藥石累
我。我將行矣。以書招自得。來相見如平時。付以後事。
作書遺別諸士大夫。并常往來者。遲明升座。說偈而
逝。壽八十。臘五十九。師天姿挺特。持律甚嚴。累主大
剎。起居寢食。率與眾共。不務緣飾。無他嗜好。峭直骨
鯁。不借人以辭色。有道者。力加提引。慧而狂者。必叱
之。臨安淨慈空席。力請。乃航海以避命。皇子魏王作
牧。每加禮敬。欲訪師山間。辭曰。路遠而險徒勞耳。葢
其嚴冷類此。


慧暉。字自得。會稽張氏子。甫二十。叩真歇於長蘆。微
有所證。旋里謁宏智。智。舉當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不以明相覩。問之。語不契。初夜坐起。往
聖僧前燒香。而宏智適至。忽見頓明前話。次日入室。
[009-0433c]
智可之。許為室中真子。紹興丁巳。開法普陀。徙萬壽。
及吉祥雪竇。淳熈三年。補淨慈。七年。退歸雪竇而化。
丕相魏公甞曰。自得。如深雲中片石。石牕。則空門御
史也。諸方以為名言。


德朋禪師傳附守璋



德朋。鹽官顧氏子。初為邑名僧守璋弟子。服勤數載。
以紹興十八年。入徑山禮真歇了禪師。夜宿山下。歇
夢雙月入寺。詰朝。舉以白眾。適師至。歇心異之。相與
問答。機鋒峻密。若久于參請者。遂入室。朝夕體究。凡
四經寒暑。一日因觀為溜。以杵通竹節。有聲。豁然開
悟。歇可之。諸方號為竹筒和尚。及歇被旨住皐亭崇
先顯孝。師侍往。歇既化。遂奉旨繼宣法化。時二十三
年也。自是前後兩詔入慈寧殿。陞座說法。大悅聖心。
賜法衣。歲給牒度徒一人給侍。師以璋年老無養。請
謝院事歸省。許之。未兩年。復得旨住崇先。乾道三年。
無疾而逝。有澹堂竹筒語錄。行世。


璋。姓王氏。天資介特。七歲試經得度。戒行精潔。工于
詩。號文慧禪師。有柿園集。甞作晚春句曰。艸深煙景
重。林茂夕陽微。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紹興二年。
高宗幸圓覺寺。親灑宸翰。書此一絕云。


補續高僧傳卷第九
[009-043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