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八
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護法篇



宋 維琳傳天石附



維琳。武康沈氏子。約之後也。好學能詩。熈寧中。東坡
倅杭。請住徑山。繼登慧淵公法席。叢林蔚然。眾心歸
附。久之憚煩。退靜於邑之銅山。結菴名無畏。自號無
畏大士。建中靖國初。東坡自儋耳還至毗陵。以疾告
老。師往問慰。坡答之以詩。始師之居銅山也。院有松
合抱。縣大夫將取以治廨。師知之。命削皮題詩其上
曰。大夫去作棟梁材。無復清陰護綠苔。只恐夜深明
月下。悞他千里鶴飛來。尉至。讀其詩乃止。宣和元年。
師既老。朝廷崇右道教。詔僧為德士皆頂冠。師獨不
受命。縣遣使諭之。師即集其徒。說偈趺坐而逝。眾以
二缶覆其軀。󰢍山後。


天石者。福州侯官水西石松寺僧也。紹與十年。栽松
三本於石上。自刻石云。一與寺門作名實。二與山林
作標致。三與游人作陰涼。題詩云。偃葢覆巖石。歲寒
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飽風月。寺初名石嵩。後名
石松者。以此。天石亦可想見也。


杭州報恩院慧明傳



慧明。蔣氏子也。幼歲出家。三學精練。過臨川謁法眼。
豁然有省。回鄞水。菴居大梅山。吳越部內。禪學雖盛。
而以玄沙正宗。築之閫外。師欲整而導之。一日有禪
[018-0492c]
者至菴。師問曰。近離何處。對曰成都。曰上座離成都
到此山。則成都少上座。此間剩上座。剩則心外有法。
少則心法不周。說得道理即住。禪客莫能對。又遷止
天台白沙菴。有彥明道人者。俊辯自負。來謁師。師問
曰。從上先德有悟者否。對曰有之。曰。一人發真歸源。
十方虗空。悉皆銷殞。舉手指曰。只今天台山嶷然。知
何得銷殞去。明張目直視遯去。錢忠懿王。延請問法。
命住崇資院。盛談玄沙法眼宗旨。自是他宗泛學。皆
寂然賓服矣。一日忠懿王為法集大會諸山。師問諸
老宿曰。雪峰塔銘云。夫從緣而有者。始終而成壞。非
從緣而有者。歷劫而長堅。堅之與壞。即且止。雪峰只
今在何處。老宿不能對。王大說。署圓通普炤禪師。


長蘆賾禪師傳



宗賾。襄陽孫氏子。父早亡。母携還舅氏家鞠養。長成
習儒業。志節高邁。學問宏博。年二十九。幡然曰。吾出
家矣。遂往真州長蘆。從秀圓通落䰂。學最上乘。未幾。
秀去而夫繼。師得旨於夫。遂為夫嗣。而紹長蘆之席。
一法窟父子。接踵弘闡者三世。雲門之道大震。江淮
之間。幾無別響。師上堂曰。金屑雖貴。落眼成瞖。金屑
既除。眼在甚處。拈拄杖曰。還見麼。擊香卓曰。還聞麼。
靠却拄杖曰。眼耳若通隨處足。水聲山色自悠悠。啟
示明切如此。師性孝。於方丈側。別為小室。安其母於
中。勸母剪髮。持念阿彌陀佛號。自製勸孝文。曲盡哀
懇。師雖承傳南宗頓旨。而實以淨土自歸。至感普賢
[018-0493a]
普慧二大士。夢求入社。其精誠可知矣。其母臨終。果
念佛吉祥而逝。始卒數十年間。以安養一門攝化。緇
白從化。臨終正念。如其母者。蓋不知幾何人。師持勤
匡道一念。得自天性。以言難及遠。往往託筆墨。以致
心焉。其勸供養則曰。若無有限之心。則受無窮之福。
其勸坐禪則曰。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
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又曰。道高魔盛。逆順萬端。
但能正念現前。一切不能留碍。其警游談則曰。既乖
福業。無益道心。如此游言。並傷實德。其警撥無則曰。
麤解法師。不通教眼。虗頭禪客。不貴行門。此偏枯之
罪也。又曰。宗說兼通。若杲日麗虗空之界。心身俱靜。
如琉璃含寶月之光。可謂蓬生蔴中。不扶自直。眾流
入海。總號天池。其言意至。味一臠可以知全鼎矣。未
詳所終。


宗致傳附居竭.子照



宗致者。臨濟十一世之玄孫。而泐潭準禪師之嫡嗣
也。住持東山。立身行道。大為時所宗仰。以智慧無礙
之心。為功德莊嚴之事。洪覺範。慈觀閣記云。師骨面
嚴冷。英氣逸羣。以荷擔雲菴法道為巳任。說法有辯
慧。護教有便行。卑叢林。以宗旨爭溝封。以語言爭是
非。紛然諸方方熾未艾。名為走道。其實走名射利。裨
販無所不至。而正宗微矣。欲棄之而弗忍。欲導之而
弗從。於是。為室于方丈之東。名曰慈航。又自名其號
曰慈覺。猶以為未也。建閣於大門。名曰慈觀。


蜀僧居
[018-0493b]
竭者。傾長財一百五十萬。以助成之。竭。平生自奉甚
約。所得檀信之施。毛累寸積。四十年之藏。一旦舉以
施之。人以為難。


南晉僧子照者。有實行自然之智。如
人信手斫方圓。皆中繩墨。慈覺使總院事。事無巨細。
談笑而辦。閣經營。照實董其事。垢面龜手。不憚霜雪。
伐山相材。運土拾礫。與蒼頭短髮進退。凡半年而落
成。竭以財施。而慈覺之志乃克成。師弟子之於宗。皆
無所媿。賢矣哉。


寶覺道法師傳



永道。順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識百法二論。又受西
天總持三藏密法。及傳圓頓戒法於元照師。咸得其
要。政和中。賜椹衣。主左街香積院。賜號寶覺大師。林
靈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詔改僧為德士服冠巾。天
下從之無敢後。師獨毅然抗詔。上書曰。自古佛法。未
甞不與國運同為盛衰。魏太武崔浩。滅佛法。未三四
年。浩竟赤族。文成大興之。周武衛元嵩。滅佛法。不五
六年。元嵩貶死。隋文帝大興之。唐武宗。趙歸真。李德
裕。滅佛法。不一年。歸真誅。德裕竄死。宣宗。大興之。我
國家太祖太宗列聖相承。譯經試僧。大興佛法。成憲
具在。雖萬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姦人之言。為
驚世之舉。陛下。不思太武見弑於閹人之手乎。周武
為鐵獄之囚乎。唐武受奪壽去位之報乎。此皆前監
可觀者。陛下何為蹈惡君之禍。而違祖宗之法乎。書
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從容為上言曰。天下
[018-0493c]
佛像。非諸僧自為之。皆子為其父。臣為其君。以祈福
報恩耳。今大毀之。適足以動人心。恐非社稷之利也。
上意。為之少回。未幾。靈素事敗。放歸賜死於道。復教。
師量移近郡。尋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禪院。賜名法道。
以旌護法。師之謫道州也。郡守僚屬。皆先夢佛像荷
枷入城。既而師至。皆善待之。時軍民多病。師呪水飲
之。無不愈者。求者益多。乃為沼於營中以呪之。師既
還。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東京留守
宗澤承制。命師住左街天清寺。補宣教郎總管司。參
謀軍事。為國行法。護佑軍旅。師往淮頴。勸化豪右。出
糧助國。軍賴以濟。後奉詔隨駕。陪議軍國事。上欲加
以冠冕。師力辭。詔加圓通法濟大師。一日上從容謂
師曰。上皇為妖人所惑。毀師形服。朕為師去此黥涅。
師對曰。上皇御墨不忍毀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強。
乃敕住廬山太平禪寺。故事道場僧左道右。崇觀以
來。遂易舊制。師不能平。詣朝廷論辯。卒獲改正。紹興
五年。大旱。詔師入內祈雨。結壇作法。以四金瓶。各盛
鮮鯽。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諸江。使未回而雨巳洽。
上大悅。賜金鉢。上以國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納清閒
錢。師致書於省部。極論其非。傷大體而阻善化。言雖
不行。勢亦少戢。紹興十七年秋。說偈。端坐而化。闍維。
舍利無數。塔於九山九里松。


法燈禪師傳



法燈。字傳炤。成都華陽王氏子。自幼時。則能論氣節。
[018-0494a]
工翰墨。逸羣不受世緣控勒。年二十三。剃落於承天
院。受具足戒。即當首楞嚴講。耆年皆卑下之。其師圓
明大師。棄講出蜀。師侍行。至恭州而歿。師扶護歸葬
成都。辭塔而去。下荊江。歷淮山。北抵漢沔。徧謁諸老。
所至少留。機語不契。振䇿即行。登大洪。謁楷禪師。遂
服膺戾止。承顏接詞。商略古今。應機妙密。當仁不讓。
大觀初。楷公應詔而西。三年。坐不受師名敕牒。縫掖
其衣謫緇州。師趼足隨之。緇之道俗高其義。太守李
公擴。虗太平興國禪院。以居之。於是。洞上宗風。盛於
京東。政和元年。楷公得釋。東遁海濵千餘里。太湖中
而止。草衣㵎飲。若將終焉。師猶往從之。楷以手揶揄
曰。雲巖路絕。責在汝躬。行矣。師識其意。再拜而還。七
年。解院事。西歸京師。名聞天子。俄詔住襄陽鹿門政
和禪寺。師謝恩罷退。飯丞相第堂。吏抱牘至白曰。江
州東林寺。當改為觀。從道士所請。師避席曰。廬山冠
世絕境。東林又其勝處。世為僧居。如春湖白鷗。自然
相宜。今黃冠其中。絕境其厄會乎。丞相大以為然。東
林之獲存。師之力也。既至漢上。郡將諷諸山辦金帛。
詣京師作千道齋。師笑曰。童牙事佛有死無二。苟非
風狂失心。輒以十方檀施之物。千里媚道士耶。郡將
愧其言而止。然天下叢林。聞而壯之。鹿門。瀕漢江。斷
岸千尺。寺甞艱於水。師坐巖石下。念曰。吾欲叢林此
地。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贍眾。山靈其亦知之乎。師
以杖擿草根。俄眾泉觱發。一眾大驚。山中之人。目之
[018-0494b]
曰燈公泉。師初依夾山齡禪師。齡道孤化。而無嗣之
者。僧惟顯。得其旨。隱於南岳。師以書抵長沙。使者迎
出。以居龍安禪寺。聞者服其公。貴其行。初慧定禪師
自覺。革律為禪。開剏未半而逝。螘藏蜂聚。故窠遺垤。
十猶七。師為一新之。長廡廣廈。萬礎盤崖。椎拂之下
五千指。十年之間。宗風大振。人徒見其婆娑勃窣若
游戲。然不知其至剛峭激也。篤信所學。雖威武貴勢。
不敢干以非義。性喜施。不計有無。傾囷倒廩。以走人
之急。靖康二年春。金人復入宼。兩宮圍閉。師驚悸不
言。謝遣學徒。杜門面壁而巳。弟子曰。朝廷軍旅之事。
何預林下人。而師獨憂念之深乎。師熟視。徐曰。河潤
九里。漸洳者三百步。木仆千仞。蹂踐者一寸草。豈有
中原失守。而林下之人得寧逸耶。五月十三日中夜
安坐。戒門弟子。皆宗門大事。不及其私。泊然而逝。檢
其所蓄。道具之外。書畵數軸而巳。閱世五十有三。坐
夏三十。塔全身於山口別墅慧定塔之東。


萬松老人傳附從倫



行秀。號萬松。河內人。族蔡氏。自幼不凡。超然有出世
志。屢白父母求出家。父母初難之。然知終不可以世
相奪。因携送邢州淨土寺。禮贇允公為師落䰂焉。具
戒後。決力參究。即擔囊抵燕。栖憩潭柘。過慶壽。叩勝
默老人。老人曰。學此道。如鍛金。滓穢不盡。精真不顯。
觀君眉宇間大有物在。此物非一番寒徹。不能放下。
子後自見。不在老僧多言也。師益厲精猛。至寢食俱
[018-0494c]
忘。後至磁州。參雲巖滿公。遂於言下大悟。曰得恁麼
近。始知勝默為人處婆心切落草深也。依雪巖二年。
盡其底蘊。付僧伽黎。勉以流通大法。自是兩河三晉
之人。皆飲師名。法門隱然。倚以為重。明昌中。章宗請
入內庭說法。親奉錦綺大衣。腋而升座。自后妃以下。
皆從師受法。羅拜位下。各施珍愛。建普度會。數日之
內。祥瑞疊見。道猷遠聞。承安改元。特詔住仰山棲隱
寺。寺先為世宗所建。奉玄冥顗公為開山。顗公。故金
國大禪老。給田度僧。雖極一時之盛。然未大弘法音。
師登座一宣。萬指傾聽。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一旦
得師而起之。扶頹繼絕。功不在青華嚴下也。次遷寶
集萬壽。又移席報恩。連住鉅剎。道化不少衰。晚年退
居從容菴。幽林多暇。評唱宏智百頌。又著請益錄。踵
碧巖之後塵。開寶鏡之重垢。甚有補於宗門。學者至
今傳習。師天資敏利。於百家之學。無不淹通。三閱大
藏。首尾熟貫。雖座主老於繙檢者。不敢以汗漫欺。李
屏山居士。著論弘宗。人稱。使摩詰棗柏再出無以加。
然以日叩函丈。受師啟發者居多。則師於法門樹立
宏矣。後無疾而終。年八十一。


林泉老人從倫者。師弟子也。住大都報恩寺。著空谷
傳聲。虗堂習聽二書。評唱投子青丹霞淳二公頌古。
其自序有云。以無說之說。而說其說。使不聞之聞。而
聞乎聞。論者謂。倫公非有意於言。葢道之所在。不得
巳而言之也。
[018-0495a]


元 雲峰高禪師傳



妙高。字雲峰。福之長溪人。家世業儒。母。夢嬰兒坐蓮
華心。手捧得之。覺而生師。因名夢池。神釆秀澈。嗜書
力學。尤醉心內典。汲汲以入道為請。父母以夢故。不
奪其志。俾從雲夢澤公。受具戒。銳意求道。首參癡絕
冲。冲曰。此兒。語纚纚有緒。吾宗瑚璉也。次見無準範。
範猶器愛。擬以侍職處。師嘆曰。懷安敗名。遂去。之育
王見偃溪。掌藏鑰。一日溪。舉譬如牛過窗櫺。頭角四
蹄俱過。因甚尾巴過不得。師劃然有省。答鯨吞海水
盡。露出珊瑚枝。溪可之。尋住南興大蘆。遂為偃溪嫡
嗣。遷保安江陰勸忠霅川何山。雲衲四來。三堂皆溢。
朝命升蔣山。德祐乙亥。寺被兵。軍士有迫師求金者。
師曰。此伹有寺有僧。無金與汝。偶以刀儗師頸。盪磨
之。師曰。欲殺即殺。吾頭非汝礪刀石。軍士感動擲刃
去。寺得無恙。至元庚辰。遷徑山。山經回祿。草創纔什
一。師悉力興建。纔還舊觀。明年已丑正月復火。剎那
而燼。寺眾大駭。師喟然曰。吾宿生負此山。吾償之勿
憂。憂諸人不解狗子無佛性耳。眾為悚然。遂竭力再
營。至壬辰十月落成。為屋千楹。計工百萬。師雖治土
木。而晨夕唱道。雲衲奔湊。瓶錫几几。宴若無事。甫十
年間。兩建鉅剎。如探諸懷。功亦偉矣。時教徒肆毀禪
宗。上將信之。諸禪老縮項無聲。師聞之歎曰。此宗門
大事。吾當忍死以爭之。遂拉一二同列趨京。有旨。大
集禪教兩門廷辯。上問。禪以何為宗。師奏。淨智妙圓。
[018-0495b]
體本空寂。非見聞覺知。思慮分別所能到。宣問再三。
師循源泝流。緣詞會理。約二千餘言。如瀉泉鳴籟。以
答宸衷。上大悅。自是使講徒。不復有言於禪。而當世
之主。遂深信於禪。皆師回天之力也。陛辭南還。以癸
巳六月十七日。書偈而逝。閱世七十有五。臘五十有
九。塔於寺西之居頂菴。


至溫傳



至溫。字其玉。號全一。生邢州郝氏。幼聰敏異甞。六歲
見寂照和尚。照曰。汝其為釋氏乎。師心許之。會照避
亂。去隱遼西。乃禮照弟子辯菴訥。而祝髮焉。無還富
公。開法萬壽。涖眾甚嚴。師不以為忤。與十僧同往佐
之。尋為萬松侍者。以才氣過人。稍不容於眾。然博記
多聞。百家之言。罔不該涉。又善草書。有顛素之遺法。
凡萬松偈頌法語。一聞輒了之。遂得法焉。甞使代應
對。談鋒不可犯。太保劉文貞公。長師一歲。少時相好
也。薦師可大用。世祖召見與語。大悅。將授以官。辭曰。
天下佛法流通。僧之願。富貴非所望也。慰而遣之。世
祖征雲南還。文貞為言。錫師號。曰佛國普安大禪師。
總攝諸路僧事。刻印以賜。師銳意衛教。凡僧之田廬。
見侵於豪富及他教者。皆力歸之。馳驛四出。周於所
履。必獲其志乃巳。或勸之少憩弗懈也。憲宗末年。僧
道士。各為違言以相傾。上命聚訟於和林。剖決真偽。
師從少林諸師辯之。道士義墮。自是法教大興。僧徒
賴之。師遂納印辭職。每歲賜金。輒緣手盡。世味泊如
[018-0495c]
也。以至元丁卯。終於桓州之天宮寺。當盛暑。儀形如
生。異香馥郁。停三日火浴之。心舌牙齒不壞。人掊其
地深數尺。皆得舍利云。世壽五十一。僧臘四十。


念常傳附覺岸



念常。號梅屋。華亭黃氏子。母楊。夢僧龐眉雪髮。稱大
長老。託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誕。於
夜神光燭室。異香襲人。逾日不散。既長。喜焚香孤坐。
風骨秀異。年十二。懇求出家。父母鍾愛之。誘以世務。
終莫奪其志。遂舍之。元貞乙未。江淮總統所。授以文
憑。薙髮受具。遍游江浙大叢林。博究羣經。宿師碩德。
以禮為羅延之。皆撝謙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機和
尚。自江西百丈。遷杭之淨慈。師往參承。於言下有省。
俾掌記室。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遷徑山。師職後
版表率。明年。朝廷差官理治教門。承遴選住嘉興祥
符。至治癸亥。乘驛赴京。得以觀光三都之勝。覽燕金
遺墟。入五臺禮曼殊。出入金門。討論墳典。如司徒雲
麓洪公。別峰印公。自帝師以下。皆尊而愛之。自京而
回。主姑蘇萬壽法席。師精通內義。外博羣書。乃取佛
祖住世之本末。傳授之源流。及夫時君世主之所尊
尚。王臣將相之所護持。參異同。考訛正。運弘護之心。
秉至公之筆。緝而成書。謂之佛祖歷代通載。凡二十
有二卷。翰林道園虞公序其首。慨僧史無續而失傳。
譏志磐書事之無法。葢深有取於師言也。寶洲上人
謂。師此述。理明事實。出入經典。考五宗傳。殊有補於
[018-0496a]
名教。於是。即普覺文房。釆摭內外典籍成編。題曰稽
古略。與師並行於世。詳略各得其宜也。


寶洲。名覺岸。吳興吳氏子。從獨孤明禪師。落髮受具。
與師同參晦機。後開法於松江南禪。講楞嚴。至七徵
心。忽淨瓶水騰湧。注於懷。聽眾驚愕。師笑曰。此偶然
耳。


明 呆菴莊公傳敬菴



呆菴莊禪師。台州人也。住持徑山。學者雲合。說法酧
機。迅若奔雷。有呆菴語錄。湮沒無傳。記籍但載其答
儒一編。意深而遠。語宏以肆。轟轟然。誠宗門之偉人
也。或以儒釋內外之辯問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釋所
謂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釋氏之學。於敬以直
內。則有之矣。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故滯固者入於
枯稿。疏通者歸於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則不
然。率性而巳。斯理也聖人於易備言之。二翁之說何
如。師曰。不然。教有內外不同。故造理有淺深之異。求
之於內。心性是也。求之於外。學解是也。故心通則萬
法俱融。着相則目前自昧。嗚呼外求之失。斯為甚矣。
今儒學之弊。浮華者。固以辭章為事。純實者。亦不過
以文義為宗。其實心學則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
其病。又知吾心工夫為有本。是當教本抑末。以斥其
言語文字之非。可也。而復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為
矛盾歟。本既不是。何謂却勝儒者乎。此其不能窮心
學之理。於吾佛之道。深自惑亂。而不能取決也。觀伊
[018-0496b]
川之言。亦然。夫既愍吾道為有內無外矣。果能以道
為本。得本何憂於末哉。繼言枯稿恣肆。又愍吾道之
隘。是未見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覺之理。為敬以直內。
復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豈真知此理
者哉。若率性之說。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於易。
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體。遂不明良知
良能之所自出。謂有氣而後有知。乃推性命之源於
氣。推性為氣中之理。以性循理為道。故隨事隨物以
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氣。皆生於覺性之中。而吾之
本心妙明徧照。巳在思慮未發之時。若有得於此。即
時中之義也。失此不能少存於內。徒追求於事物之
末。謂之義以方外。豈有是哉。取證於易者。易言至神
至聖。皆指不可測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
至。又以無思無為無感通之本。則易所證。固非外矣。
夫了悟之地。非學解所能到。悟則謂之內。解則謂之
外。則內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專用力於外。凡知
解所不及者。不復窮究。故不知允執厥中之道。天理
流行之處。皆在思慮不起。物欲淨盡之時。踐履雖專。
終不入聖人之域矣。葢因疑佛氏之迹。為無父無君。
遂不究盡其說。使孔聖之道不明。乃成毀佛之過也。
惜哉。師將化忽云。難難。二八嬌娘上高山。老僧扶不
得。言訖而寂。


敬菴莊公。亦台人。自幼智慧不凡。祝髮廣慈祝。輕世
薄塵。遍參有悟入。永樂間。住徑山。奉詔修大典。寓天
[018-0496c]
界三年。姚廣孝等諸公。交章舉住持。固辭還徑山。其
嘉言善行。惜不得盡傳。呆菴甞云。敬菴。甞主越中二
剎。既來龍河全室翁。以二座處之。退休一室。以風節
自持。良可尚也。一日含笑而化。塔於水嶺小池之上。


天泉淵公傳



祖淵。字天泉。雨菴其號也。廬陵楊氏之子。生有異質。
永樂癸未。具戒於青原山。上金陵謁幻居戒公。多所
啟發。號入室弟子。甞對眾稱之。師不以小得自滿。然
臂香。篤志求道。至廢寢食者五年。始得微悟。若開雲
霧行虗空。無所留閡。遂振錫觀方。遍禮祖塔。所至叢
林畏敬之。聲稱隱然。起同輩間。壬寅。還天界。剌血書
雜華經。宣德改元。住山闡教。月山公嘉其行。延置座
端。為龍象表率。尋為僧錄司。舉住雪峰。未幾。天童虗
席。移師居之。百廢具興。化道大行。甲寅。被 召入京。
命為左覺義。時 勑建大功德寺成。住持難其人。命
師兼之。僧眾聞之。皆樂從展鉢如雲。 上悅。賜田四
百餘頃。以贍焉。師念禪講教三宗。名不可不正。奏以
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為之。繇是。三宗弟子。各
有依歸。傳道受業。而綱緒始無紊亂矣。又以天下寺
多廢。繇學徒未廣。於甞度正額外。增其數五之一。一
時受度者。如川滙雲委。其徒之繁昌。廢剎多繇是而
興。陞右善世。發 上所賜物。建大剎於江寧之鳳翔
山。 賜額曰普寧禪寺。萬善戒壇成。命師為傳戒宗
師。天下學者。聞師戒。皆知所守。而行不離道。寺左道。
[018-0497a]
北山阻。溝水泥淖。往來者苦之。師同太監興安。拓地
三百畝。甃石作安和橋。築菴橋側。命僧守之。以濟眾。
於是。寒不病涉。暑則供茗飲。人歸德焉。師氣宇弘深。
制行潔白。葢湛然淵澄。浩然海蓄。凡諸世緣。無一可
以動其意。其為國家祝釐。則洞洞然盡其誠。為諸弟
子說法。則懇懇然發其趣。葢忠於事上。勤以接下。一
時尊而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所度弟子。以萬計。嗣興
教事。及主名山。住大剎者又若干人。生於洪武己巳
二月四日。化於正統己巳三月七日。壽六十一。僧臘
四十七。卒之時。沐浴更衣而坐。索筆書偈曰。觀世間
六十一。一即是三三即一。團團爍破去來踪。白日虗
空轟霹靂。書畢瞑目而逝。異香滿室者數日。 太上
皇聞之。遣太監吳弼。賜以白金香幣鈔萬緡。又遣禮
部主事林璧賜祭。朝之公卿大夫。莫不致祭。茶毗於
都城之西山。貴賤耄耋送者萬餘人。得舍利盈掬。藏
於功德院。靈骨。奏還南京普寧。建大窣堵波藏焉。


真澧傳



真澧。字亨渠。別號一江。江右劉氏子。系出唐中山禹
錫之裔。父福端。母湯氏。生時感異夢。有天香芝草之
瑞。弘治辛酉閏七月誕。甫脫乳。口絕葷羶。合掌籲佛。
十餘齡。姚洞宼肆掠民間。母子相失。師被俘。久而得
脫。投鎮守黎公為參。隨守事淳謹。黎公愛重之。及黎
公入京。携以偕。道出彭蠡。瞻匡廬天池之勝。遂願出
家。叩首請命於馬前。黎公故長者。奇賞其志。許自便
[018-0497b]
師。即投廣化寺。禮旺祖庭為師。落髮受具戒。宿知漸
顯。歷游諸席。通圓頓教旨。入耳契心。大為師友賞識。
所至人皈從之。師或說佛法。或示詩辭。隨方振鐸。啟
迪弘多。時京都招提有變。燈𦦨微熄。師大感惻。力為
掙拄。而事獲寢。不致橫流波及。師功居多。孜孜以弘
教護法為心。考見生平。非如此一事一跡而巳。歲丁
巳。一日忽夢。居賢坊水塘之陽。有唐復禮法師舊基。
見一僧。手持書劵一紙。相授曰。師有力。宜興此地。即
隨僧履土窪。步平臺。覩湖水。石壁獅峙象拱。日光山
色。輝煌奪目。忽驚醒。遂偕客。踪跡之得廢地。恍然夢
境。遂矢葺搆之願。檀施雲集雨合。不數年而成。金碧
交映。宛如化樂天宮。師踞座演迦陵之音。人踵門服
甘露之化。京師佛法。號為中興云。師韻度清遠。有句
云。樹間風正輭。雲際日方遲。論者謂有禪意。萬曆壬
午。坐化。塔於西山雙槐樹。


莽會首傳



慧定。字無盡。別號南泉。潞安邵氏子。貌奇偉。兩眸如
電。性倜儻。不喜俗務。剃髮。理會本分事有省。詣臺山
禮大士。遂發願飯僧十萬八千。千日滿願。莖菜粒米。
必躬親之。人服其誠篤。師力藝絕人。能兼數十人執
作。又言行質直無文。以故競呼為莽會首。聲震叢林。
所至人遮留之。答曰。易處不住。住處不易。不顧行。至
舊路嶺。結茆聚眾以居。時盜賊蟠聚山半。畫地為界。
號南北大王溝。官兵莫敢捕。過客瑟縮相戒。非聚百
[018-0497c]
眾鳴金持械。莫得前者。及師莅止。盜怯師名。而伺之
甚密。一日師出。菴破。既歸。殘僧三四人持師泣。幸徙
菴避之。師奮曰。不可。死生有命。賊何為者。尋且滅之。
言巳。賊大至。師手無兵器。乃碎水缸擊賊。無所中。賊
知師無兵器。乃敢相近。鎗中師左脇。師手接其鎗。踢
賊仆地剌殺之。賊駭退。方入戶檢視傷處。洞三寸許。
脂腸俱出。忍痛縛固。持鎗出戶。厲聲曰。正欲捕滅汝
輩。今來送死耶。賊怯不敢前。但持亂石遙擊師。中額
顱。會龍泉關兵統鄭某者。與師善。意師創盜。潛以兵
護之。兵到盜散去。遍山覔師不得。逮曉。見深㵎中僵
臥一血人。細視之師也。鄭號哭曰。天乎。奈何喪此英
雄人耶。舁歸。捫其胸尚溫。喜曰。是不死。血迷心竅耳。
抉其齒灌以藥酒。久之乃甦。調治平復。即辭鄭去。奮
欲擊賊。或難之。師曰。大丈夫欲除殘暴。建立佛法。即
九死豈敢辭。結同志得五十二人。俱英奇輕死之輩。
諸邊將。雅熟師名。至是遍謁之。假兵器募糧草。投牒
師府督府。期一舉滅盡。咸壯許之。盜渠率百餘曹。師
悉知其姓名住處。卒以兵相臨。數日間。無不就擒斬。
巢穴遂空。時師二十八歲矣。從此安立叢林。供十方
雲水粥飯。以雜華為定課。兼行一切佛事。或修淨業。
或習禪觀。或閱藏典。歷五十餘年如一日。一日謂眾
曰。時節清平。吾將順化。速請城上宗主師來。既至。付
以住持事。將就化。眾哀號。師曰。無勞悲戀。但念世界
空花。苦樂夢幻。即見我巳。慎勿作去來想。眾復哀留
[018-0498a]
繪像。師振威喝曰。咄竪子。此金剛不壞之體。堪充汝
輩瞻仰。何用此幻妄為。遂端坐化去。時萬曆二年正
月二十三日也。世壽七十六。僧臘五十。󰢍全身山之
西峰。越兩月。雷轟󰢍處。杭僧止堂者。竊窺師相。鬚髮
巳長寸許。顏色如生。


宗主。名某全。與莽師。同殲盜賊者也。習講律。庭選為
傳戒宗師。住京師明因寺。既承付託。勵精弘闡。從化
者眾。貌狀略與莽師同。亦奇偉丈夫也。


寬念小師傳



寬念小師。十餘歲祝髮。即有大心。一言一笑不輕發。
眉宇清逸端嚴。見者浮氣自斂。京師諸剎。凡屬中貴
供奉者。即以中貴為主人。僧反客焉。見中貴。則膜拜
盡禮。小師所居崇因寺亦然。乃祖若師。守禮無失。至
小師紹位則曰。沙門不拜王者。豈可自袈裟中失律。
見諸中貴。問訊如律。眾稍畔去。香積塵封不問也。而
縉紳學士。敬而愛之。炷香問者履甞滿。年餘病瘵。肌
肉落盡。而起居自若。時方延淨侶。禮懺誦華嚴經。梵
音清越。入室中。客問曰。懺宿業耶。延新禧耶。小師曰。
宿業一定當還。懺之何益。眼前四大。如此作苦。延之
何貴。生長閻浮。無補於眾生。幻緣將盡。悉衣鉢之餘。
燒一炷香。假三寶勝緣。聊報四恩三有耳。行與子辭
矣。他時異日。當效奔走。言訖點首數四。客去。呼湯浴
罷。合掌念佛而化。時年十九云。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八
[018-049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