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明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興福篇



宋 永公傳



永公者。不知何許人。法雲圓通秀禪師之嗣也。緣契
都城。大作佛事。名震四方。賜紫方袍師號。江寧府天
禧寺。舊葬釋迦真身舍利。後寺廢。至南唐時為營。宋
初營廢。祥符中。僧可政。上奏得請復為寺。政即其光
相表見之地建塔。賜號聖感舍利寶塔寺。據山水形
勢。坐乙向辛。以越王臺。為案塔之。後地勢傾下。政失
於遷就。不能培築相。因姑以北廊造院。為安僧之地。
雖規模僅足。而狹小陋劣。事爽緣違。以故寺不復振。
元符二年。知府事溫陵呂公升卿曰。是一大叢林。特
主者未得其人耳。遂請于朝延。改十方住持。即報可。
即迎致永公。為開山第一祖。永公入寺。顧瞻歎息曰。
真福地也。所以不振者。正坐不正耳。乃於塔後。築福
增疊。凡下而上。積二丈三尺。深入四十尺。橫亘二十
丈。將建法堂。次第以正其位。巳而信士南昌魏德寶。
同其妻王氏。見而喜曰。如此更易方見形勝。顧其妻
曰。此地不植福。更將何之。乃獨許作堂。且曰。不計其
資。惟成是務。師即鳩材庀工。未幾堂成。高明靜深。萬
象俱廢。龐麗雄特。為一方叢林之冠。俯視疇昔無異。
發覆破闇。如出雲霄之外。凡甓甃髹繪。總用錢五百
萬。永公又建寢堂方丈。盡所增之深。資藉締搆。又建
[022-0511a]
僧堂厨庫。移經藏於故院。隨向展演。各適其正。煥然
一新。真一大叢林矣。異時德寶再至。踊躍稱贊曰。非
師正眼炤徹道力超異。則不能有所舉。非我信向經
始。則眾緣何從而應。遂請僧眾。轉大藏經。修水陸齋。
落成其事。又曰。叢林既新。將不下五六百眾。其將何
以備齋粥。永公曰。亦在子耳。德寶曰。請為師置田產。
買蘆洲。收其所入以繼之。永公曰。子果有是願。則功
德圓滿矣。自是眾有恒食。山門賴之。師後不知所終。


明河曰。德寶何人。能倒篋傾囊為佛事。若拔毛遺
唾。脫然如與巳無與者。雖則見相興心。然亦永公
道德。故有以啟之。運虗空心。為解脫事。我本無捨。
師亦非受。反覺家材沉海者多事也。德寶高風可
想而見。而曰永公見圓通。則其天禧一局。乃其逢
場作戲。今觀其所為。不見其所說。孤負永心矣。


昭覺延美.永安德元二師傳



延美。陽安郡平泉杜氏子。出家。依彥通律師具戒。昭
覺師受業處。後以道行。即補住持。視了覺大師為五
代祖。了覺。號休夢。參石霜洞山諸老。深得禪旨。即宣
宗復教對御落髮者也。後大闡於昭覺。師為其遠孫。
不惟能紹其宗風。且兼弘於福業寺之殿宇。舊而百
間。師廣增至三百間。修唱梵之堂。廣方丈之室。備水
陸之儀。及羅漢六祖翊善大悲。各列一堂。又分千部
經。為東西龕。又建紀天列宿堂。極壯麗。以至安毳侶。
供公庖。厨倉。寮庫。齋廳。浴室等。無不備具。寺之舊址
[022-0511b]
頹垣。茂草百年矣。師一旦竪版築以繩之。興百堵軫
舊封。葺牆五百餘間。周匝園圃。而諸鄰敬師之德。相
讓惟恐或後。自是朝飯千眾。累茵敷坐。如升虗邑。未
有一物。爰假外求者。人謂。師開口無機化。不言而鷗
狎。虗懷善應施。不求而谷盈。自大中祥符戊申。領住
持事。迨三十餘年。食不兼味。衣不重繭。自處淡如也。


師同時。有德元者。亦精練行業。大興永安禪院。請欽
禪師住持。俾揚宗教與眾共也。誓其徒曰。隆茲寶剎。
寔假眾財。宜乎來者。緣合即居。況成壞迭臻。泡幻易
滅。有為皆忘。浮生幾何。假物強名。曷定甞主。茲後法
屬。當泯異心。無狥私。無差別。但以義聚。勿為爭侵。有
渝是盟。必罹陰殛。翰林學士彭乘。贊曰。禪師一錫周
游。半偈明解。鑑忘拂拭。幡任飄颺。踐鹿苑之康莊。出
虎溪之軌䠱。道存先覺。依歸者矞雲其臻。言會大乘。
參訪者甘露攸飫。向匪行業積著。名德溢聞。則曷以
當此乎。


體謙傳



體謙。永嘉人。苦行僧也。外形體。耐饑寒。喜為難事。入
廬山住靜。刀耕火種數年。後下山雲游。至筠州。為眾
信擁留曰。和尚安往。新街大緣。惟師聖人。金口而木
舌。眾生之願也。師忻然應命曰。此吾事耳。自某年始
募。至某年工畢。而筠州新街成。運至虗無物之心。行
極苦難成之行。德感如呼。緣歸若響。總計募金錢一
千萬。召工鑿山陶土。得石與甎。若干千萬。砌成大道
[022-0511c]
北斷於江。其南西繚於闤闠。凡若干萬尺。橫渠暗竇。
為橋以通之。凡若干所。喜捨之士。以道計者。自五百
尺至百尺。凡若干人。以錢計者。自三十萬至一萬。凡
若干人。一萬而下不可勝計。所得錢不以纖毫自私。
皆寄某氏之帑。朱出墨入。悉某氏主之。麻衣草履。以
董重役。暮宿甄舍。饑食於施者家。余襄公南征。見師
於馬首。為記其事曰。彼上人者。弊衣糲食。苦其行而
外其利。又能得開信同心。成此利益。使夫趨官曹游
旅肆者。出泥滓入清淨之境。真奉佛事。勵戒行而好
方便者也。誌之無媿詞。


空印軾公傳



軾。字空印。得法於吳江法真。天衣懷四世孫也。說法
於廬山之下。學者歸之如雲。溈山密印禪寺。大圓祐
祖開法之地。為南國精藍之冠。崇寧三年厄于火。一
夕而燼。寺規模宏大。潭帥曾公孝蘊。謀於眾。以為非
名世大知識。福慧具足者。不能肩此。軾師其人乎。於
是。盡禮迎致之。師亦慨然以興復為巳任。廣其基構
而增修之。使其壯麗稱山雄深。鑄萬斤銅鐘。塗以黃
金。立大法寶藏殿。藏諸佛菩薩之言。又明年。增廣善
法堂之後。為雨花堂。含風而虗明。吐月而宏深。自兩
廊之左。繞以復屋。立庫院。建堂司。大修僧堂。曰。增者
人天之福田。佛祖之因地。人所見者也。嚝野深山。聖
道場地。阿羅漢所住持。人所不能見。既以廣延其所
見。則所不見者。敢不敬乎。又刻五百尊者之像。閣而
[022-0512a]
供事之。又明年。得異木於絕壑。大合抱。長倍尋。斷而
為三。刻淨土佛菩薩之像。極其妙麗。殿於天供厨之
南。又特建閣於寢室之前。奉安神宗皇帝所賜御書。
閣成而東南傾。師默計曰。增萬牛莫能挽。且天章神
翰之所在。山君水王之所宜。謹藏而衛護之。今職弗
修。是神羞也。言卒。而風雨挾屋。山嶽撼動。俄而閣正。
萬人權呼。又明年。重修大三門。太師楚國公。為填其
額。却望形勝。眾峰來朝。有臺自獻其前。以寶積靈牙
舍利。葬臺之中。而建塔其上。千尺九層。蕩摩雲烟。諸
方皆建普同塔。與僧坊相望。遠不過一牛鳴地。獨溈
山。拘陰陽之說。謂近寺不宜為葬地。自開山迄今三
百年。建塔於回心橋之南。其去寺十里。主者以遠故。
或不能親臨。師曰。事無大小。而斷於理。從違不可苟
也。僧火化。眾俱臨。先聖令不可違也。禍福之來。以智
避就之。不可從也。遂建普同塔。於寺之西。而屋其上。
又修大圓祖塔。而峙立兩亭。以覆古今碑刻。聖谿庄
壟畝。為比鄰所吞。數世且百年。莫敢誰何。師曰。不直
而歸是陷人。入泥犁遣掌事執劵證。諸官竟還二百
畝。有玉泉住持僧。死於龍牙山。山中人不容其葬。弟
子抱骨石涕。師哀之。使於溈山擇地建塚塔。叢林義
之。師之潛行密用之懿。時時見於與奪。然皆本於仁
我。道俗化其德。政和六年。敕補住鎮軍之焦山。師雅
意不欲東。解住持事。力辭之。歸菴鸞溪之上。俄詔聽
還之溈山。自其始至終而還。八年之間。百廢具興。非
[022-0512b]
乘願力。何以臻此。雪竇天衣之道。至師大振。叢林歸
心焉。興修。蓋其游戲也。


嶽麓海禪師傳



智海。吉州太和萬氏子。幼靜專。無適俗韻。出家為金
公弟子。受具游方。依東林玉磵二公最久。然無所契
悟。晚抵仰山。陸沉於眾。佛印元公。獨異之。師方銳於
學。喜翰墨。元呵曰。子本行道。反從事語言筆畫。語言
筆畫借工。於道何益。矧未工乎。師於是棄去。經行湘
南諸山。依止大溈十年。真如門風。號稱壁立。學者皆
望崖而退。師獨受印可。及真如赴詔住上都相國寺。
師雅志不欲西。首眾衲於衡陽花藥山。分座說法。元
符己卯。開法於城東之東明。俄遷湘西之嶽麓。無何。
麓厄於火。一夕而燼。道俗驚嗟。以死弔。師笑曰。夢幻
成壞。葢皆戲劇。然吾恃願力。宮室未終廢也。於是就
林縛屋。單丁而住。雜蒼頭廝養。運瓦礫。收燼餘之材。
造牀榻板槅。凡叢林器用。所宜有者皆備。曰。棟宇即
成。器用未具。是吾憂。故先辦之。聞者。竊笑而去。師自
若也。未幾月。富者以金帛施。貧者以力施。匠者以巧
施。十年之間。廈屋崇成。盤崖萬礎。飛楹層閣。塗金間
碧。如化成釋梵龍天之宮。人徒見其經營之功日新。
而不知其出於閒暇談笑。宣和己亥七月九日。以平
生道具付侍者。使集眾估唱。黎明。漱盥罷。坐丈室。聞
粥鼓。命門弟子。因敘出世本末。囑以行道勿解。說偈
為別。有智暹者。進曰。師獨不能少留乎。師以手搖去。
[022-0512c]
復周眴左右。良久。右脇而逝。閱世六十有二。坐四十
二夏。塔於西崦舜塘之陰。


明大禪傳



了明。秀州人。妙喜會中龍象。叢林所謂明大禪也。身
長八尺。腹大十圍。所至人必聚觀之。始妙喜謫梅州。
州縣防送甚嚴。或以為禍在不測。師為荷枷。以行間
關。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貶所。衲子追隨。問道者。率不
下二三百人。妙喜。以齋粥不給。且慮禍。甞勉之令去。
師輒不肯。以身任齋粥。每肩栲栳行乞。至晚即數十
人為之荷米麵薪疏。食用之屬。成列以歸。衲子雖多。
無不具足。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妙喜法嗣之盛。在
貶所接者居其半。師之力也。妙喜被旨復僧衣自便。
繼被旨往育王。師甞在座下。師為人豪邁。機鋒敏速。
妙喜室中。不許衲子下喝。師每入室。必振聲一喝而
退。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下喝者罰一貫錢。師見之。
乃密具千錢於袖中至室中。先頓於地。高聲一喝便
出。如是者數矣。妙喜無如之何。再榜曰。下喝者。罰當
日堂供一中。師見之。即驟步往庫司語曰。和尚要十
兩金。主事者不疑。即與之。乃遣行者隨往方丈。師袖
之以入。復頓於地。高聲一喝。而妙喜大駭。入室罷徐
問知其然。為之一笑。每語師云。你這肥漢。如是會禪。
驢年也未夢見在。然念其勤劬之久。舉令出住舒州
之投子。先是。投子諸庄。牛遭疾疫。死斃幾盡。比歲不
登。師以大願力。化二百隻牛。以實之。連歲大稔倍甞。
[022-0513a]
頗有異迹。遷住長蘆。衲子輻湊。叢林改觀。及妙喜住
徑山。師來供施。及飯大眾。洎歸長蘆。妙喜送以偈云。
人言棒頭出孝子。我道憐兒不覺醜。長蘆長老恁麼
來。妙喜空費一張口。從教四海妄流傳。野干能作師
子吼。孰云無物贈君行。喝下鐵圍山倒走。後奉詔住
徑山。道望愈著。先是。陽和王。夢一異僧。長大皤腹緩
行。言欲化蘇州一庄。覺而異之。未言也。翼日師忽杖
履徒步而至。門者呵。不止。以白。和王出見之。遙望師
奇偉。與夢中見者無異。遽呼其眷屬。出觀之。眷屬並
炷香作禮。茶罷。師首言。大王庄田至多。可施蘇州一
庄。以為徑山供佛齋僧。無窮之利。和王未有可否。因
令一辦齋。師飯罷便出。更無他語。時內外閧然傳言。
和王以蘇州庄。施徑山長老。遂達孝宗。會和王入朝。
上為言。聞。卿捨蘇州一庄施徑山。朕當為蠲免賦稅。
和王謝恩歸。次日以書至徑山。請師入城。而二日前。
先巳遷化矣。自是和王。宴居寤寐之際。或少倦交睫。
即見師在前。語曰。六度之大。施度為先。善始善終。斯
為究竟。和王即以庄隷徑山。此庄。歲出十萬。犂牛舟
車。解庫應用。百事具足。師於緇素。有大因緣。所在施
供雲委。衲子臻萃。佛事殊勝。江淛兩湖皆號之。為布
袋和尚再出焉。


元 雪庭裕和尚傳



裕和尚。字好問。人以雪庭稱之。生大原文水張氏。九
歲日誦千言。漸長遭世變。煢絕無依。道逢老比丘。勸
[022-0513b]
以學佛。曰能誦法華經足矣。師曰。佛法止是乎。老比
丘異之。與偕謁仙巖古佛曰。此龍象種。當為大器。即
為祝染受具。與雙溪廣公同執事。觀方至燕。依萬松
老人最久。聲光鬱然起。學者歸之。世祖居潛邸。命師
入少林作資戒會。尋又被太宗詔住和林。興國辛亥。
憲宗徵至北庭行在所。累月問道。言簡帝心。洎世祖
踐祚。命總教門事。賜號光宗正法。為師建精舍於故
里。曰報恩。給田產。命僧守之。至元八年春。詔。天下釋
子大集於京師。師之眾居三之一。濟濟可觀。上喜甚。
時少林虗席。萬松海雲為之請。上目師曰。師昔主資
戒會。於是有緣。煩領眾一行。屬少林猥燼之餘。師儼
臨之。聞而來者如歸。樂而施者如涌。嵩陽諸剎。金碧
一新。洛陽白馬。經筵不輟。皆師力也。師瞑目燕坐。若
無與焉。師襟度夷坦。風神閒散。說法三十餘年。如鼓
雷霆。揭日月。繼踵前賢。標準後學。綽有古知識之遺
風。涸池出泉。古殿生光。屢致祥瑞。師戒人勿言。以某
時入滅。仁宗履位之初。贈師司空開府儀同三司。追
封晉國公。仍命詞臣。撰文表其塔。下詔曰。皇帝恭惟。
世祖神武不殺。本仁祖義。以一天下。朕欲昭我祖德。
持盈守成。唯爾克紹。乃初祖永孚於仁。以弘濟我兆
民。顧先哲其逝。朕弗克見于茲邈焉。雖去來夢幻無
得而名。而封贈哀榮豈不在我。其尊爾官隆爾爵。以
寄予思。以迪後人。以永譽於萬世。其為時君追慕永
歎之。如此。
[022-0513c]


明 正映傳



正映。號潔菴。撫之金谿洪氏子。幼祝髮。性頴悟。不妄
舉動。為大僧。受具足戒於杭之昭慶寺。時巽中禪師。
唱道於靈谷。師往參之。光掩一眾。遂契合。付法為真
子。侍立居上首。處之弗疑。 洪武中。奉 詔掌京師
天界寺。牀幃不設。寒嘉一衲。 上聞而嘉之。移命掌
泉州開元寺。開元舊名蓮華寺。自唐匡護大師開山
以來。代不乏人。近以元末。擾害災火迭興。僧徒屋宇。
罄殞無遺。有司以聞。故有是命。 高皇帝。面諭遣之。
曰。著爾去作住持。如今作住持難。過善則受欺侮而
不振。過嚴則致毀謗而自隳。爾但清心潔巳。長久欽
此。自能整頹綱。光祖席耳。師奉 旨惟謹。蒞寺宣闡。
未幾。玄風大振。首作講堂。額曰清心潔巳。示不忘也。
次作甘露戒壇於潔巳堂前。以為生定起慧。必本於
戒。尤為先務也。二作既集。諸仆並舉。皆不煩緣募眾
樂助。不數年煥然一新。視昔有加焉。永樂二年。奉
 詔主雪峰崇聖寺。以開元績成也。崇聖。為真覺祖師
道場。真覺化時。留讖云。石塔卵爆。杉枝拂地。竹笋生。
五百年後。吾當再來。至師登山。適五百二年。諸讖俱
驗。若合符節。況師顏貌。又與真覺無異。故人咸以為
為祖師再出。師益厲精勇道德。在人誠有不言而化。
當雪峰頹廢之秋。積糧於廩。伐木於山。陶瓦甓而儲
器用。佛殿既落。法堂三門諸仆。以次而起。皆弘碩壯
偉。肖像端嚴。金碧輝映。瞻禮者歡喜讚歎。觀望者瞠
[022-0514a]
目駭心。正如無邊色相。一彈指頃從地湧出。令人應
接不暇。師固視之如無。處之若虗。則其為人可知矣。
師戒律精嚴。所視惟首。甞於建陽鳳皇山休夏。值大
水。因說戒。全活男女千餘人。游甌寧。建金山菴。致徒
眾五百人。既年迫桑榆。師欲歸老靈谷。遂移檄僧錄。
僧錄以聞。許之。其徒遠芷。代領雪峰法席。芷。號秋崖。
師還京。數年而寂。所著有潔菴語錄。


徐和尚傳



徐和尚。名愷樂。清蒲岐人。故甞漁海上。漁舟時有行
剽者。或曰愷亦在焉。聞之怒憤甚。遂祝髮為僧。因姓
徐。人以徐和尚呼之。朝夕禮佛。額間隱隱起方寸許。
如懸珠。言語煦煦。勸人為善。當是時。山水為患。開沙
角路平洞橋。以殺水勢。又砌鄧公橋。大役既興。費用
不貲。眾情惶惶相與謀。徐和尚有修行。人所言服。得
其出一鳴。事集矣。第恐不肯耳。愷聞曰。但有利益。無
不興。崇庸何傷。即為木鐸。念佛行里中。數日人雲赴
雨集。富者施財。貧者效力。未閱月而橋成。鄉民又欲
起龍宮。顧山高石遠。轉輸不便。又求徐和尚計之。愷
亦不辭。為之經營。四顧惟傍有巨巖。師目之而未言。
忽有白髮老父。前謂曰。鑿此石。足了一宮。言畢。于袖
出米數升於地。因忽不見。眾異之。愷以米少不足為
飯。姑煎粥。遂人人得飽。即施椎鑿。比宮成而石巳盡。
試鑿他石。則堅不可破矣。繇是。人知徐和尚非甞人
焉。
[022-0514b]


大智禪師傳



真融。楚之麻城人也。幼有慧性。十五為沙彌。潛心教
乘數年。托鉢行游。涉歷名山。所至隨處結緣。嘉靖丁
未。抵建康。入牛首山。修苦行。明年入燕京。掛搭崇國
寺。諷法華經。越數月至萬壽山。登壇受戒巳。入五臺
山。禁步五年。愈益精進。甲寅。往伏牛山龜背石。煉磨
三年。持行益苦。丁巳。自伏牛還楚。寓會城龍華寺轉
經。明年入蜀。住峨眉山頂。禁步一十二年。集眾修安
養行。立叢林。建藏閣。名淨土菴。接納雲水。孳孳如不
及。萬曆二年。出山。隨喜止[鎣-冗-几]華山。[鎣-冗-几]華與峨眉。相拱
向。每見朝山人眾。山路八十里。崎嶇嶮峻。風雨不時。
措足無地。欲為憩息之所。而難其基。聞山有池。曰金
蓮池。上平衍可建道場。師大喜。往視果然。遂夷石為
址。伐木為材。工勤於趨。人樂於助。不一二年成一大
剎。名金蓮菴。寔峨山之化城。雲水賴之。復修千佛閣。
為金蓮之鎮。既而復念。天下三大道場。五臺峨眉。巳
獲朝參。獨普陀山。乃觀世音示化之地。可弗至乎。以
萬曆庚辰。渡海抵小白華。感大士示相。大慰夙願。自
謂。與此山有緣。餔糜喫菜。了餘生足矣。乃於寶陀寺
之左。曰千步沙。迤邐而東。沙盡處有山。曰光熙峰。師
結菴其麓。前為樓儼然。觀滄海日出。後為大士精舍。
其餘方丈香積。靡不翼翼然飾矣。菴成。命之曰海潮。
葢視峨眉[鎣-冗-几]華之勝。不相遠也。師為人。一味真實。捍
忍勤苦。剗滅情識。人無賢愚少長。一以慈眼視之。游
[022-0514c]
泳教海。深入三昧。終不以二門。自居淨業堂。一單終
身。不與眾異也。甞謂人曰。某甲苦行六十年。豈敢妄
有希圖。但願與三寶結緣。成人天小果。畢吾志耳。師
住山。多神異之跡。痛秘之人。有見者戒勿泄。靜極光
通。理固然耳。吾自不惑。焉敢惑人。師之道岸。無涯涘
矣。故朝海者見大智禪師。以為現在肉身大士。叢林
相傳。以為口實云。歲□□□月。坐化於海潮院。


真來佛子傳



福登。別號妙峰。山西平陽人。姓續氏。春秋續鞠居之
後也。七歲。父母值凶歲死。無斂具。薦蓆而巳。師無依
倚。為里中富人牧羊。十二出家。十八携鉢至蒲坂。先
是。山陰王。建文昌閣於郡之東山。延僧朗公居之。師
至。日行乞於市。晚投宿於閣中。適王出游。見之問朗。
朗告之故。王曰。當善視此子。他日必成大器。朗遂留
為弟子。會地大震。師被壓不死。王聞奇之。謂師曰。子
幸免大難。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遂入中條山。閉關
習華嚴觀。取剌棘貼四壁。不設牀坐。日夜鵠立棘中。
如此三年。稍有開發。乃作偈一首呈山陰。山陰歎曰。
此子見處早如是。不折之。他日或狂。因取宮人敝屣。
割其底洗淨。封寄之。附一偈曰。這片臭鞋底。封將寄
與你。並不為別事。專打作詩嘴。師見之。即對佛作禮。
以線繫於頂上。自此絕無一言矣。三年破關往見王。
則具大人相。王甚喜。乃曰。子雖知自巳本分事。但未
聞佛法。恐墮邪見。時介休山中。有法師講楞嚴。促師
[022-0515a]
往聽。受具戒。作務而聽。年二十七也。時王深敬三寶。
居甞自恨不能瓢笠遠游。一日謂師。為僧不游方。如
井蛙耳。南方多知識。子宜往參。歸來可當老夫行脚
也。師遂行。遍歷叢席。至南京天界。于無極老人座下。
作淨頭。打掃糞穢。洗滌籌杖。眾怪其處潔淨異甞。知
淨頭有道者。莫知為誰。憨師。時為副講。偵之累日始
得之。與納交。且期同行參訪。不旬日覔之。巳潛行矣。
師歸見王。王喜問所參何人。師具述之。師意在居山。
復入中條最深處。誅茆弔影。辟穀飲水者三年。大有
開悟。王日重三寶。南山建大梵剎成。強出師居之。且
欲求北藏經。欲師親往。師住山日久。髮長未剪。乃俗
扮入京。藏板貯大內。非奉 旨不可得。且久閉不發。
師得之如掇焉。時憨師。先巳至都下。聽忠法師講法。
師於馬上識之。下馬相勞苦笑。謂憨曰。視我何如。憨
曰。本來面目自在。因拉憨隨藏出京。曰。子之宿願耳。
遂入五臺龍翻石。冰雪堆中。得老屋數椽。共棲之。師
夜游五頂。遣昏散。日剌舌血。書華嚴經。經完起無遮
大會。結文殊萬聖緣於塔院寺。凡一百二十日。九邊
八省緇白。赴會者路踵相繼。法筵之盛。前所未有也。
 兩宮賢師德。 溫旨屢降。私念大名之下難久居。
因入蘆芽結菴。將終身焉。 聖母求師得之。為建大
華嚴寺於蘆芽絕頂。命師居之。更造萬佛鐵塔七成。
紫柏尊者。手書法華經一部。安奉其中。尋奉 慈聖
懿旨。送藏雲雞足山。道出峨眉。禮銀色光。密矢銅殿
[022-0515b]
之願。人弗知也。自滇還山陰。請修萬固寺大殿。殿高
十三丈。闊九丈。渭河病涉。行者苦之。大中丞李公。請
建橋其上。師住二年。修橋十三孔。復受請建宣府大
河橋兩重。重三十二孔。大河。自胡地入中國。水勢洶
涌。最難為力。師竟成之。有若神助焉。二橋與殿。所費
數百萬金。師寔空手無一文。信施雲集雨合。莫知所
從來。福緣成就。殆不可思議也。既還蘆芽。開石窟於
寧化所。窟深廣高下。各三丈五尺。鐫華嚴世界十方
佛剎圖。萬佛菩薩像。精巧細密。遂成一大道場。瀋藩
見而喜曰。勝因成就。好息心住山矣。師白峨眉未了
之願。王乃𢌿萬金於師。取棧道入蜀。適王中丞象乾。
總制其地。迎師問心要。因笑謂師曰。三大士兄弟行
也。師於普賢如此。不慮觀自在文殊。謂師不平等耶。
師曰。貧道不過空拳。效奔走耳。若如所云。自有公等
有力大人在。王曰。唯唯。師一言而三銅殿巋然矣。隨
殿各有滲金諸像。峨眉五臺各一。普陀者不果行。安
置南京之華山。 兩宮頒旨。為三山護持。復舉七處
九會道場。於臺山永明寺。慶讚之。嗣後建太原之塔。
修阜平之橋。又闢茶藥菴於龍龍關。 上親書其額。
又修滹沱河大橋。長五里。又修省城大塔寺。尋還臺
山。料理所建上下道場。立為十方叢林。不留法屬一
人。萬曆庚申八月。 賜金佛繡冠千佛磨衲紫衣。并
真來佛子之號。是冬十二月。示微疾。羣鳥悲鳴。異光
匝地。師乃集眾開示畢。端坐而逝。年七十三。臘五十
[022-0515c]
一。訃聞。 兩宮遣中甞侍致祭 賜葬於永明之西
岡。立塔焉。 慈宮。別賜舉葬之費。師貌不勝衣。語不
出口。始以小王助道。終致 聖天子聖母諸王為檀
越。凡所營建。應念雲湧。投足所至。遂成寶坊。動費輒
累鉅萬。悉聽能事有實行者主之。師蕭遠自如。一衲
之外無長物。飄然若浮雲之聚散。孤鶴之往來。苟非
深證唯心。遇緣即宗。其能爾耶。侍御蘇雲浦。甞問道
於師。深有契於心。乃曰。人以妙師。為福田善知識。而
實不知其超悟處也。大司馬汪伯玉。甞謂憨師。方今
無可為公師者。唯妙峰耳。故憨師。傾心服之嚴事之。
亦無兩人也。


無邊傳



無邊。代州曹氏子。穉齡。志慕出家。初叩無相。無相不
許。曰第能悟道。家何繁汝。乃謁無礙原公落髮。見汾
州空安老人。安令參萬法歸一。一日舉波斯匿王觀
河語問師。師不能酬。懇求指示。安曰。我不辭向汝說。
汝須自悟始得。遂屹立不臥。又入牛山火場。歷謁諸
老。罔所入。復歸侍安。力提一字。至寢食俱忘。一日掃
地次。聞人誦彌陀經。至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
說法。師忽失聲。見安曰。我識得一也。安問在何處。曰
今現在說法。安詰之。茫然。安遽掌曰。學語之流。師退
泣曰。我固分明。奈對境復迷何。復謁玉峰寶山二公。
後參龍樹楚峰。因聞樵者曰人苦不歇心。師聞脫然。
曰萬法本閒。惟人自閙。呈楚峰一偈。峰可之。自是韜
[022-0516a]
光晦跡。人莫窺其涯涘。久之。徒侶奔湊。爭為結菴。即
今五臺之大博菴。是也。師住山。以枯淡自持。食作必
與大眾同。有古人風。三十年如一日。遠近爭頌之。萬
曆戊子。密藏幻予二上人。入臺卜居。藏方冊藏經。師
聞曰。僧菴乃十方甞住。今之人悉私之。吾素以為恥。
今幸際此勝因。吾盡將此菴及所有。施之藏公。使方
冊大藏。早行閻浮提一日。是吾法輪一日轉也。於是
悉召山中耆宿為證。且立約云。徒屬以一盂一筯自
私者。即擯出。藏公初尚猶豫。未敢承。既見師意懇至。
因聽焉。既而師示疾。又三月而化。其在病苦中。日夕
與藏公。徵決第一義諦。絕不以病苦少蹙額云。或謂。
師真有志於破有者。簞食豆羮。人不能無恡色。師舉
生平所蓄。一朝而授之人。固巳行人所難矣。四大欲
離。風火相逼。人所叫號惶怖。不暇為理時。而師諄諄
惟以第一義相決擇。不尤難哉。是能遺身矣。夫惟能
遺身。故能遺此菴。如敝屣也。不可為末法之光明幢
耶。師非甞情所測識。具眼者。自能別之。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022-0516b]